棒状杆菌属
( Corynebacterium)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白喉棒状杆菌( C.dephtheriae), 致病性最强。
类白喉杆菌( diphtheriod bacilli), 假白喉棒状
杆菌、结膜干燥杆菌、阴道棒状杆菌、痤疮
棒状杆菌等 。 多为条件致病菌。
?形态与染色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含有凝固血清的 吕氏培养基 ( Loeffler medium), 细
小, 灰白色湿润, 圆形突起的菌落 。
含有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黑色菌落 。
根据白喉棒状杆菌对亚碲酸钾的还原力, 菌落的形态
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棒状杆菌区分 3种类型:重型
( gravis), 轻型 ( mitis) 和中间型
( intermedius) 。
生物学性状
?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性均可发生变异。
噬菌体
无毒株 溶原性细菌(产生外毒素)。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对干燥, 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细菌强 。
在衣物, 床单, 儿童玩具等各种物品中生存数日至数
周 。 在干燥的假膜中能存在 3个月以上 。
但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1%石
炭酸, 3%来苏儿 10min均可将其杀死 。
对青霉素及多数广谱抗生素敏感, 但对磺胺不敏感 。
生物学性状
?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 ( diphtheria toxin) 是一种毒性强, 具有高度抗
原性的蛋白质,
A--s-s--B
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协助 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
毒素
NAD+EF-2 ADPR-EF-2+烟酰胺 +H+
( 无活性复合物 )
2,索状因子 ( cord factor) 能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
3,K抗原 有利于细菌在粘膜表面的定植 。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经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最常侵犯的是咽喉和气管、粘
膜。偶尔也侵犯鼻、结膜、中耳、阴道等粘膜,甚至皮肤创口。 )
所致疾病:白喉( diphtheria) 。
细菌 在鼻、咽粘膜上繁殖 外毒素
局部炎症 灰白色假膜( pseudomembrane) 病变向
下延伸 咽、喉、气管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 呼吸
道阻塞 窒息死亡。
入血(毒血症 ) 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如心肌、肝、肾上
腺或支配咽、腭肌等的外周神经) 临床上表现有心肌
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白喉的免疫主要依靠抗毒素 。 人体血清中抗毒素含量超过
0.01u/mL以上者, 即有免疫力 。 故病后, 隐性感染及预接种均可获
得免疫力 。
新生儿通过胎盘可由母体得到抗毒素 。 出生后这种被动免疫逐
渐消失, 至 1周岁时几乎全部易感 。 以往 50%白喉患者是 5岁内儿童 。
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可用锡克试验( Schick test) 进行
测定。
致病性与免疫性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美蓝、革兰染色法或奈瑟染色法
染色, 有典型形态的白喉棒状杆
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 吕氏血清斜面 ) 典型的菌落。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生化反应和毒力实验等进一步鉴定。
药敏实验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细菌分离和鉴定
?毒力试验
1,豚鼠试验
2,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又称 Elek平板毒力试验 。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 ) 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白喉类毒素 。
目前 我国 应用, 白百破, 三联疫苗 ( DPT混合疫苗 ) 。
婴儿满月即可接种白百破疫苗, 3~ 4岁和 6~ 8岁时各加强一次 。
锡克试验阳性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要接种白喉类毒素 。
( 二 ) 人工被动免疫
病人 /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白喉抗毒素 + 类毒素
治疗
白喉抗毒素 ( 注射前做皮肤试验, 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 ;
抗生素 ( 青霉素, 红霉素 ) ;
类毒素 。
防治原则
1000~ 2000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