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 王国庆 陈兰英 广东工业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 2003 上 册 一、选择题 1、 某液体在一等径直管中稳态流动,若体积流量不变,管内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假定管内的相对粗糙度不变,则 层流时,流动阻力变为原来的 C 。 A.4倍 B.8倍 C.16倍 D.32倍 完全湍流(阻力平方区)时,流动阻力变为原来的 D 。 A.4倍 B.8倍 C.16倍 D.32倍 解:(1) 由  得  (2) 由  得  水由高位槽流入贮水池,若水管总长(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在内)缩短25%,而高位槽水面与贮水池水面的位差保持不变,假定流体完全湍流流动(即流动在阻力平方区)不变,则水的流量变为原来的 A 。 A.1.155倍 B.1.165倍 C.1.175倍 D.1.185倍 解:由  得  所以  又由完全湍流流动 得  所以  而  所以  两颗直径不同的玻璃球分别在水中和空气中以相同的速度自由沉降。已知玻璃球的密度为2500kg/m3,水的密度为998.2kg/m3,水的粘度为1.005(10-3Pa(s,空气的密度为1.205kg/m3,空气的粘度为1.81(10-5Pa(s。 (1)若在层流区重力沉降,则水中颗粒直径与空气中颗粒直径之比为 B 。 A.8.612 B.9.612 C.10.612 D.11.612 (2)若在层流区离心沉降,已知旋风分离因数与旋液分离因数之比为2,则水中颗粒直径与空气中颗粒直径之比为 D 。 A.10.593 B.11.593 C.12.593 D.13.593 解:(1) 由  得  所以  (2) 由 , 得 , 所以  4. 某一球形颗粒在空气中自由重力沉降。已知该颗粒的密度为5000kg/m3,空气的密度为1.205kg/m3,空气的粘度为1.81(10-5Pa(s。则 在层流区沉降的最大颗粒直径为 B (10-5m。 A.3.639 B.4.639 C.5.639 D.6.639 在湍流区沉降的最小颗粒直径为 C (10-3m。 A.1.024 B.1.124 C.1.224 D.1.324 解:(1) 由  得  而  所以  (2) 由  得   所以  5. 对不可压缩滤饼先进行恒速过滤后进行恒压过滤。 (1)恒速过滤时,已知过滤时间为100s时,过滤压力差为3(104Pa;过滤时间为500s时,过滤压力差为9(104Pa。则过滤时间为300s时,过滤压力差为 C 。 A.4(104Pa B.5(104Pa C.6(104Pa D.7(104Pa (2)若恒速过滤300s后改为恒压过滤,且已知恒速过滤结束时所得滤液体积为0.75m3,过滤面积为1m2,恒压过滤常数为K=5(10-3m2/s,qe=0m3/m2(过滤介质的阻力可以忽略)。则再恒压过滤300s后,又得滤液体积为 D 。 A.0.386m3 B.0.486m3 C.0.586m3 D.0.686m3 解:(1) 由  得  两式相减,得 , 所以  所以  (2) 由  得     6. 对某悬浮液进行恒压过滤。已知过滤时间为300s时,所得滤液体积为0.75m3,且过滤面积为1m2,恒压过滤常数K=5(10-3m2/s。若要再得滤液体积0.75m3,则又需过滤时间为 C 。 A.505s B.515s C.525s D.535s 解:由  得  所以    7. 水蒸汽在一外径为25mm、长为2.5m的水平管外冷凝。 若管外径增大一倍,则冷凝传热系数为原来的 C 。 A.0.641倍 B.0.741倍 C.0.841倍 D.0.941倍 若将原水平管竖直放置,且假定冷凝液层流流动,则冷凝传热系数为原来的 A 。 A.0.493倍 B.0.593倍 C.0.693倍 D.0.793倍 解:(1) 由  得  (2) 由  得  8. 冷热水通过间壁换热器换热,热水进口温度为90(C,出口温度为50(C,冷水进口温度为15(C,出口温度为53(C,冷热水的流量相同,且假定冷热水的物性为相同,则热损失占传热量的 C 。 A.5% B.6% C.7% D.8% 解:由 , 得  二、 计算题 1. 如图所示,常温的水在管道中流过,两个串联的U形管压差计中的指示液均为水银,密度为(Hg,测压连接管内充满常温的水,密度为(w,两U形管的连通管内充满空气。若测压前两U形管压差计内的水银液面均为同一高度,测压后两U形管压差计的读数分别为R1、R2,试求a、b两点间的压力差。 解: , ,,,     而 , 所以   2. 在如图所示的测压差装置中,U形管压差计中的指示液为水银,其密度为(Hg,其他管内均充满水,其密度为(w,U形管压差计的读数为R,两测压点间的位差为h,试求a、b两测压点间的压力差。 解:由      所以  所以      3. 某流体在水平串联的两直管1、2中稳定流动,已知,,。今测得该流体流径管道1的压力降为0.64m液柱,流径管道2的压力降为0.064m液柱,试计算管道2的长度。 解:由 ,得  所以  所以  所以 , 又 , 所以 , 所以  4. 密度为1000kg/m3,粘度为1cP的水,以10m3/h的流量在内径为45mm的水平光滑管内流动,在管路某处流体的静压力为1.5(105Pa(表压),若管路的局部阻力可忽略不计,则距该处100m下游处流体的静压力为多少Pa(绝对压力)? 解:    由  得    5. 用一离心泵将冷却水由贮水池送至高位槽。已知高位槽液面比贮水池液面高出10m,管路总长(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在内)为400m,管内径为75mm,摩擦系数为0.03。该泵的特性曲线为,试求: 管路特性曲线 泵工作时的流量和扬程 知:      求:(1)  (2) 、 解:(1) 由  得  (2) 而  所以  解之:  所以  6. 现有一台离心泵,允许吸上真空度, 用来输送20(C的清水,已知流量为20m3/h,吸入管内径为50 mm,吸入管的全部阻力损失为,当地大气压为10 mH2O。试计算此泵的允许安装高度为多少米? 解:    7. 远距离液位测量 欲知某地下油品贮槽的液位H ,采用图示装置在地面上进行测量。测量时控制氮气的流量使观察瓶内产生少许气泡。已知油品的密度为850 kg/m3。并铡得水银压强计的读数R为150mm,同贮槽内的液位 H 等于多少? 解:因观察瓶内只有少许气泡产生,这表明在管道内氮气的流速极小,可近似认为处 于静止状态。在静止流体内部各点的单 位总势能相等,故   (因很小), 贮槽内液位为 8. 管道两点之间压的测量 A、B两断面分别位于直管段内,在此两断面间装有单U形管和复式U形管压强计(如附图所示)。单u形管内指示液的密度为,复式U 形管的中间流体和直管内流体相同,密度均为, 试证明R1=R2十R3。 解:在直管内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横断面上, 流体压强服从静压分布规律,其虚拟压强是常数。连接于管路A、B两点间压差计的读数直接反映两测压点所在断面的虚拟压强差。 对于单U形管压强计  (1) 对于复式U形管的左、右两U形管可分别写出:   两式相加得  (2) 由式1、式2可得  。 9. 虹吸管顶部的最大安装高度 利用虹吸管将池中温度为90℃热水引出,两容器水面 的垂直距离为2m,管段AB长5m,管段BC长10m(皆 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管路直径为20mm,直管阻 力系数为0.02。若要保证管路不发生汽化现象,管路顶点 的最大安装高度为多少? (已知90℃热水的饱和蒸汽压 为7.01×104Pa) 解: 在断面1—1和2—2之间列机械能衡算式,可求得 管内流速 设顶点压强,在断面1—1和断面B—B之间列机械能街算式,可求出B点最大安装高度为: 10. 喷嘴的尺寸与喷出速度 附图所示管路由57×3.5钢管组成,管长18m,有标准直角弯头两个,闸阀一个,直管阻力系数为0.029,高位槽内水面距管路出口的垂直距离为9m。 当阀门全开 口,试求: (1) 管路出口流速及流量; (2) 若在管路出口装一直径为25mm的喷嘴,喷嘴的局部阻力系数=0.5,管路的出口流速和流量有何变化? (3) 改变喷嘴尺寸,可能获得最大喷出速度为多少?(假设喷嘴的局部阻力系数=0.5不变)。 (4) 若将流体视为理想流体,安装咳嘴前后流量的变化如何? 解: (1) 管路中各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 。由断面1—1和2—2之间的机械能衡算式,得   在管路出口安装喷嘴,缩小了出口流通面积并引入一个局部阻力,使管内流量减少,管内流量的降低使沿程阻力损失大为减少,而且减少量远远超过喷嘴产生的局部阻力损失,因此,就整个管路而言,阻力损失不是增加而是减小了。喷嘴出口的流速之所以能够加快,其原因就在于此。在本例中,安装喷嘴后,出口的流通面积缩小了3/4,流量减少了:  (3)由(2)可知,喷嘴直径越小,管路沿程阻力损失亦越小,喷出速度越大。当喷嘴直径足够小时,管内流体可看成是静止的,沿程阻力损失为零。在此条件下可求得喷嘴的最大喷出速度为:  (4) 对于理想流体,安装喷嘴前后的出口流速皆为 ,故安装喷嘴前后的流量之比为:  11. 从水塔管道输送水,水塔水面距出水管口的垂育距离为10m,新管道全长500m,管件的局部阻力可近似地等于水管全长的50%,水温为20℃,输水量为10m3 /h试求水管的最小直径。 [解] 取水塔水面为1—1截面,水管出水口为2—2截面,基准水平面通过出水管的水平中心线,在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式:    12. 在如图所示的平板导热系数测定装置中,试样直径,且由于试样厚度远小于直径,可以忽略试样径向的热损失。由于安装不好,试样与冷、热表面之间均存在着一层厚度为0.1mm的空气隙。设热表面温度,冷表面温度。测试时测得的传热速率。 空气隙在下的导热系数,在下的导热系数。试计算空气隙的存在给导热系数的测定带来的误差。(提示:不考虑空气隙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为表观值,考虑空气隙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为真实值,即要计算) 解:由  得  又由  得  所以    所以  13. 外径为50mm的不锈钢管,外包6mm厚的玻璃纤维保温层,其外再包20mm厚的石棉保温层,管外壁温为300(C,保温层外壁温为35(C,已知玻璃纤维和石棉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07W/(m(K)和0.3 W/(m(K),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玻璃纤维层和石棉层之间的界面温度。 解:   所以  14. 某液体在一直管内(忽略进口段的影响)稳定强制湍流流动,该管内径为20mm,测得其对流传热系数为(,现将管内径改为27mm,并忽略出口温度变化对物性所产生的影响。 若液体的流速保持不变,试问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有何变化? 若液体的质量流量保持不变,试问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有何变化? 知:   求:  解:(1) 由 , 得  (2) 由 , 得 , 所以   15. 饱和温度为100(C的水蒸汽,在外径为40mm、长度为2m的单根竖管 外表面上冷凝。管外壁温为94(C。试求每小时的蒸汽冷凝量。 100(C下水的汽化潜热r = 2258(103 J/kg,97(C下水的物性数据为: ( = 0.682 W/(m(K),( = 2.82(10-4 Pa(s,( = 958 kg/m3。 解:由  得  又由  得   16. 在管长为1m的冷却器中,用水冷却油。已知两流体作并流流动,油由420K冷却到370K,冷却水由285K加热到310K。欲用加长冷却管的办法,使油出口温度降至350K。若在两种情况下油、水的流量、物性、进口温度均不变,冷却器除管长外,其他尺寸也不变。试求加长后的管长。 知:   ,   求:  解:由  得   所以 ,  又由  得   又由  得  所以  17. 在一内钢管为(180(10mm的套管换热器中,将流量为 3500kg/h 的某液态烃从100(C冷却到60(C,其平均比热为2380J/(kg(K)。环隙逆流走冷却水,其进出口温度分别为40(C和50(C,平均比热为4174 J/(kg(K)。内管内外侧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2000W/(m2(K)和3000W/(m2(K),钢的导热系数可取为45 W/(m(K)。假定热损失和污垢热阻可以忽略。试求: 冷却水用量; 基于内管外侧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对数平均温差; 内管外侧传热面积。 解:(1) 由  得  (2)    所以  (3)  (4)由  得  18. 在列管换热器中,用120(C的饱和蒸汽将存放在常压贮槽中的温度为20(C、比热为2.09、质量为2(104kg的重油进行加热。采用输油能力为6000kg/h的油泵,将油从贮槽送往换热器,经加热后再返回贮槽中,油循环流动。若要求经4h后油温升高至80(C,试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设加热过程中K可取为350,且在任何时刻槽内温度总是均匀一致的。 知:         求:S 解:在(时刻,  又  所以 , ,  在d(内,  所以     所以       所以   下 册 1. 吸收剂用量对气体极限残余浓度的影响 用纯水逆流吸收气体混合物中的SO2(其余组分可视为惰性成分),混合物中SO2的初始浓度为5%(体积百分数),在操作条件下相平衡关系,试分别计算液气比为4与6时气体的极限出口浓度。 解:当填料塔为无限高,气休出口浓度 达极限值,此时操作线与平衡线相交。对于 逆流操作,操作线与平衡线交点位置取决于液 气比与相平衡常数m的相对大小。 当L/G=4,(L/G<m=时,操作线ab与平衡线交于塔底(见附图点b),由相平衡关系可以计算液体出口的最大浓度为:  由物料衡算关系可求得气体的极限出口浓度 为:  当L/G=6时(L/G>m),操作线a'b'与平衡线交于塔顶(见附图中点a’),由平衡关系可以计算气体极限出口浓度为:  由物料衡算关系可求得液体出口浓度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当L/G<m时,气体的极限残余浓度随L/G增大而减小;当L/G>m时,气体的极限浓度只取决于吸收剂初始浓度,而与吸收剂的用量无关。 2. 逆流与并流操作最小吸收剂用量 在总压为3.039×105 Pa(绝对)、温度为20℃下用纯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SO2,SO 2的初始浓度为0.05(摩尔分率),要求在处理后的气体中SO2含量不超过1%(体积百分数)。已 知在常压下20℃时的平衡关系为y=13.9x,试求逆流与并流操作时的最小液气比(L/G) 各为多少? 解:由常压下20℃时的相平衡关系y=13.9x,可求得p=3.039×105Pa、t=20℃时的相平衡常数为:  (1)逆流操作时,气体出口与吸收剂入口皆位于塔顶,故操作线的一个端点(y2,x2)的位置已经确定(附图b中点b)。当吸收剂用量为最小时,操作线将在塔底与平衡线相交于点d,即。于是,由物料衡算式可求得最小液气比为:   (2) 并流操作时,气体与液体进口皆位于塔顶,故操作线一端点(、)的位置已确定(附图b中点c)。当吸收列用量最小时,气液两相同样在塔底达到平衡,操作线与平衡线交于d点,此时。由物料衡算式可得最小液气比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完成同样的分离任务,逆流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液气比远小于井流。因此,从平衡观点看,逆流操作优于并流操作。 3. 吸收塔高的计算 某生产过程产生两股含有HCl的混和气体,一股流量'=0.015kmo1/s,HCI浓度(摩尔分率),另一股流量=0.015kmo1/s,HCl浓度 (摩尔分率)。今拟用一个吸收塔回收二股气体中的HCl,总回收率不低于85%,历用吸收剂为20℃纯水,亨利系数E=2.786×105 Pa,操作压强为常压,试求: (1) 将两股物料混和后由塔底入塔(附图a中点a ),最小吸收剂用量为多少?若将第 二股气流在适当高度单独加入塔内(附图a中点b),最小吸收刘用量有何变化? (2) 若空塔速度取0.5m/s,并已测得在此气速下 kmo1/(s.m2),实际液气比取最小液气比的1.2倍,混合进料所需塔高为多少? (3) 若塔径与实际液气比与(2)相同,第二股气流在最佳位置进料,所需塔高为多少?中间加料位于何处? 解:(1) 在操作条件下,系统的相平衡常数为:  两股气体混和后的浓度为:  气体出口浓度为  两股气体混合后进塔的最小液气比(参见附图b)为:    当两股气体分别进塔时,塔下半部的液气比大于上半部,操作线将首先在中间加料处与平衡线相交(参见附图c),对中间加料口至塔顶这一段作物料衡算,可求出为达到分离要求所需要的最小液气比为 ”  吸收塔下半部的液气比,对下半部作物料杨算可得液体最大出口浓度为  连接,0)、(,)和(,)三点即得分段进料的操作线。     4. 吸收剂再循环对所需塔高的影响 用纯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的初始浓度为0.05(摩尔分率),要求氨回收率不低于95%,塔底得到的氨水浓度不低于0.05。已知在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试计算:    5. 吸收剂用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6. 传质阻力较小侧流体的流量变化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7. 提高回收率的代价       8. 理论板数的计算      9. 回流温度对所需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混合液组成、分离要求、回流比、加料热状态及相平衡关系皆与 例1. 相同,但回流温度为20℃,求所需理论板数为多少?已知回流液体的泡点为83℃,汽化潜热为3.2104J/mol,比热容为140J/(mo1.K)。   与题8相比较可知在同样回流比下,回流液体的温度越低,塔内实际循环的物料量越大,所需理论板数越少,其代价自然是增加塔釜的热耗。 10. 原料组成对最小回流比的影响 两种含苯和甲苯混合液,所含苯的浓度各为0.2与0.4(皆为摩尔分率),欲用精馏方法加以分离,要求馏出物组成为0.85,混合液在泡点状态加入塔内,试求所需的最小回流比各为多少?若原料液系由水与乙醇混合而成,原料入塔的热状态及塔顶产品的浓度不变,试计算当原料组成为0.2及0.4时,所需要的最小回流比各为多少?两物系平衡关系如附图所示。    11. 加料热状况对所需最低能耗的影响 某苯与甲苯混合物的流量为100 kmol/h,苯的浓度为0.3(摩尔分率),温度为20℃,拟采用精馏操作对其进行分离,要求塔顶产品的浓度为0.9,苯的回收率为90%,精馏塔在常压下操作,相对挥发度为2.47,试比较以下三种工况所需要的最低能耗(包括原料预热需要的热量): (1) 20℃加料; . (2) 预热至泡点加料; (3) 预热至饱和蒸汽加料。· 已知在操作条件下料液的泡点为98℃,平均比热容为161.5J/(mol.K),汽化潜热为32600J/mol。     12. 设有部分冷凝器的精馏塔理论板数的计算 用精馏操作分离含甲醇20%(摩尔分率)的水与甲醉混合液,精馏塔顶部设有部分冷凝器(见附图a),未冷凝的气体继续冷凝得到液体产品D1,冷凝液部分回流入塔,部分作为产品D2,其数量为Dl的1/3。要求塔顶产品Dl的浓度为0.9,塔底产品浓度为0.05,物料在泡点下入塔。以产品Dl计的回流比取为1.5,在操作条件下,物系的平衡关系如附图b所示,试求该精馏塔内应具有多少块理论板?      13. 物料衡篡关系对精馏塔的调节作用 用精馏塔分离苯与甲苯混合物,精馏塔具有10块理论板,加料板为第4块,料液在泡点下进塔,回流比R=3.0,在正常操作下,馏出液浓度xD=0.9,馏出率D/F=0.4。现进料组成因故降为Xf=0.30,试问: (1)若保持馏出率D/F不变,增大回流比,能否得到合格产品? (2)为保证塔顶产品质量合格,在原回流比下,馏出率应降为多少?若进料绝F不变,塔釜供热量须相应作何调整?   14. 湿空气的混合 某干燥器的操作压强为79.98kPa,出口气体的温度为60℃,相对湿度70%,将部分出口气体返回干燥器入口与新鲜空气相混合,使进入干燥器的气体温度不超过90℃,相对湿度为12%(参见附图a)。已知新鲜空气的质量流量为0.5025kg/s,温度为20℃,湿度为0.005kg水/kg干空气,试求: (1)新鲜空气的预热温度及空气的循环量; (2)预热器需提供的热量为多少?若将流程改为先混合后预热,所需热量是否有变化?      15. 废气再循环 某湿物料用热空气进行干燥,空气的初始温度为20℃,初始湿含量为0.006kg/kg干空气,为保证干燥产品的质量,空气进入干燥器的温度不得高于90℃。若空气的出口温度选定为60℃,并假定为理想干燥过程,试求: (1)将空气预热至最高允许温度即90℃进入干燥器,蒸发每千克水分所需要的空气量及供热量各为多少?热效率为多少2 (2)若将干燥器出口气体的2/3回流至入口与新鲜空气混合,并同样使气体的入口温度为90℃,蒸发每千克水分所需要的空气量、供热量及热效率各有何变化?    从本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被干燥物体不允许与高温气流接触时,采用废气再循环流程,可以将新鲜空气预热至允许温度以上,从而减少空气的需用量,提高干燥过程的效率,降低干燥过程的能耗。为避免使用高能位的热源,通常是先混合后预热。但先混和后预热与先预热后混和所需能耗量相同。 16 .料层厚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某湿物料10kg,均匀地平摊在长0.8m、宽0.6m的平底浅盘内,并在恒定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干燥,物料的初始含水量为15%,干燥4小时后含水量降为8%,已知在此条件下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为1%,临界含水量为6%(皆为湿基),并假定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与物料的自由含水量(干基)成线性关系,试求: (1)将物料继续干燥至含水量为2%,所需要总干燥时间为多少? (2)现将物料均匀地平摊在两个相同的浅盘内,并在同样空气条件下进行干燥,只需4小时便可将物料的水分降至2%,问物料的临界含水量有何变化?恒速干燥阶段的时间为多少?    17. 采用干燥器对某种盐类结品进行干燥,一昼夜将10t湿物料由最初湿含量10%干燥到最终湿含量1% (以上均为湿基) 。热空气的温度为100℃,相对湿度为5%,以逆流方式通入干燥器。空气离开干燥器时的温度为65℃,相对湿度为25%。试求:(1)每小时原湿空气用量,kg/h;(2)产品量,kg/h;(3)如干燥器的截面积为圆形,要求热空气进入干燥器的线速度为0.4m/s,试求干燥器的宜径。在65℃时,空气中的水汽分压为187.5mm汞柱。  18. 为了得到指定状态(温度 (tD为316K,相对湿度为40%)的空气,可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先让新鲜空气 (温度tA为303K,相对湿度为20% ),通过第一加热器加热到某温度后,再令其通过一喷水室进行绝热冷却增湿至饱和状态,最后再通过第二加热器加热到指定的状态。试求: 1.离开第二加热器的空气温度; 2.设离开喷水宝的空气与水的温度相同,求水的温度; 3.离开第一加热器的空气温度; 4.对每kg干空气而言, 在喷水室内水的蒸发量; 5.分别求两个加热器所需的热量,kg/kg干空气。 解 依题意标绘如本题附图I所示的流程图。  在本题附图2所示的H~t图上标绘空气状态变化过程。 由tD = 316K和= 40%确定离开第二加热器的空气状态点D。通过点D的等湿度线与=100%的饱和空气线的交点C是离开喷水室的空气状态点。由tA=303K和=20%可确定新鲜空气的状态点A。通过点A的等湿度线与通过点C的等焓线的交点B是离开第一加热器的空气状态点。从湿空气性质图上可查得: 1.离开第二加热器的空气湿度HD = 0.0215kg/kg于空气 2.喷水室的水温 由题知喷水室的水温与离开喷水室空气的温度t C相等,t C=299K,故水温也为299K。 3.离开第一加热器的空气温度tB=34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