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呼 吸 衰 竭( respiratory failure)
(一)概 述
1.概念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 PaO2↓ 或伴
有 PaCO2↑ 的病理过程
2.判断标准
PaO2 < 8kPa (60mmHg)
PaCO2 > 6.6kPa (50mmHg)
3.分类,
( 1) 按血气变化特点分
Ⅰ 型, PaO2<8kPa,PaCO2正常
Ⅱ 型,PaO2<8kPa,PaCO2>6.65kPa
( 2) 按原发病变部位不同分
中枢性呼吸衰竭
外周性呼吸衰竭
( 3)按病程经过不同分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
( 1)限制性通气障碍,肺的扩张和回缩受限引起的
通气障碍。
原因 机制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肌不能收缩 呼吸动力
胸廓及胸膜疾患
肺组织变硬 顺应性
限制性
通气
障碍
( 2)阻塞性通气障碍,
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通气不足。
关键是气道阻力增加。
诸多因素影响着气道阻力,最重要的是气
道口径。
气道阻塞可分为中央性和外周性两类。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气管阻塞




吸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气道阻塞




呼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气道阻塞
20 20
30 25
正常 肺气肿


点 等


阻塞性通气障碍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外周气道阻塞
外周性通气障碍引起气道阻力升高的机制
1)小气道内径变小:炎症、水肿、分泌物、
痉挛、增生。
2)等压点上移(移向小气道):导致小气
道动态性压缩。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
呼吸中枢抑制
脊髓高
位损伤
脊髓前角
细胞受损
运动神经受损
呼吸肌
无力
弹性阻
力增加
胸壁损伤
气道狭窄
或阻塞
肺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肺泡通
气不足
PAO2↓ PaO2↓
PACO2↑ PaCO2↑
◆ 肺 通气障碍 ——— Ⅱ 型呼吸衰竭
2,肺 弥散障碍
原 因
( 1)肺泡膜面积减少
( 2)肺泡膜厚度增加
肺泡 血液
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 间质
O2
CO2
表面活性物质
100
80
60
40
20
PO2 PCO2
46
40 PaCO2
PaO2
0 0.25 0.50 0.75s
血液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时的血气变化
(实线为正常人,虚线为肺泡膜增厚患者。单位 mmHg)
血气变化
PaO2↓
PaCO2不变或 ↓
◆ 肺弥散障碍 —— Ⅰ 型呼吸衰竭
因为 CO2弥散能力比 O2大
3.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ventilation-perfusion imbalance)
类型
●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V/Q↓
●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V/Q↑
( 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病因
支哮、慢支、阻塞性肺
气肿、肺纤维化、水肿等
机制
部分肺泡通气 ↓
血流正常 →V/Q↓ →静脉血掺杂 (功能性分流)
血气变化
病肺,PaO2↓↓,CaO2↓↓
健肺,PaO2↑↑,CaO2↑
PaO2↓
CaO2↓
通气不足
病肺,PaCO2↑↑,CaCO2↑↑
健肺,PaCO2↓↓,CaCO2↓↓
PaCO2N
CaCO2N
( 2)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病因
肺动脉炎、肺血管
收缩、栓塞,破坏等
机制
部分肺泡血流 ↓
通气泡正常 → V/Q↑ →死腔样通气
血气变化
病肺,PaO2↑↑,CaO2↑
健肺,PaO2↓↓,CaO2↓↓
PaO2↓
CaO2↓
病肺,PaCO2↓↓,CaCO2↓↓
健肺,PaCO2↑↑,CaCO2↑↑
PaCO2N
CaCO2N
血流不足
( 3)解剖分流增加
支气管血管扩张
动 -静脉短路开放
肺实变肺不张等
静脉血掺杂
(真性分流)
在生理情况下,有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肺内
动 -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即解剖分流。此分流
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故又称真性分流。
在病理情况下,如,
吸入纯氧可提高功能性分流的 PaO2,而不能提高真性
分流的 PaO2,可资鉴别。
原因与发病机制小结
1.通气障碍通常引起 Ⅱ 型呼衰
2.换气障碍通常引起 Ⅰ 型呼衰
3.临床上常为多种机制参与
通气障碍包括限制性和阻塞性 2种
类型。
换气障碍包括弥散障碍、通气 /血
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 原因
– 感染、休克等
? 病理变化
– 肺出血、水肿、肺不张、微血栓, 肺泡透明
膜形成
? 发生机制
致病因子
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体液介质
肺泡 -毛细血管膜损伤
和通透性增高
微血栓形成
? 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肺水肿
透明膜形成
肺不张
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痉挛
微血栓形成
肺血管收缩
弥散障碍
功能性分流
死腔样通气
PaO2↓
PaCO2
N或 ↓
(三)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CO2潴留引起
呼吸性碱中毒,缺氧(尤其 Ⅰ 型)引起
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缺氧、肾功能不全所致
代谢性碱中毒,多为医源性
电解质紊乱:高钾或低钾血症、高氯或低氯血症等。
2.呼吸系统的变化
呼吸增强
呼吸抑制
呼吸节律异常
◆ 潮式呼吸
3,循环系统的变化
( 1) 心血管中枢兴奋与抑制
( 2) 肺源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
1)肺动脉高压 → 右心负荷过度
2)缺氧酸中毒 →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3)用力呼吸时心脏受压 → 心脏舒张受限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 1) 脑功能障碍
?缺氧
?PaCO2↑
( 2) 肺性脑病 (pulmonnary encephalopathy)
发生机制
1)缺氧酸中毒对脑血管的影响 ---脑血管
扩张、通透性增高、脑间质水肿等。
2)缺氧酸中毒对脑细胞的损害 - - 脑细胞
水肿。
5,肾功能变化
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及管型等。
重者:急性肾衰
6.胃肠变化
胃粘膜糜烂、溃疡 → 消化道出血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改善通气
3.合理给氧
Ⅱ 型患者,低浓度低流量吸氧
4,防治并发症 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紊
乱,改善器官功能
病例讨论
患者、男,29岁。因烧伤而急诊入院。
意识清,BP10.7/8.0 kPa( 80/60mmHg),P100次
/分。两下肢等部位 Ⅱ -Ⅲ 度烧伤,面积约为体表总
面积 50%。
入院后 5h,BP降至 8.0/5.3kPa( 60/40mmHg),
经输液、输入冻干血浆后上升至 16.0/9.3kPa( 120/
70mmHg),此时见全身浮肿,胸片清晰。第 7天出现
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第 9天出现紫绀,气急加重,
咳出淡红色泡沫状分泌物,胸片显示弥散性肺浸润。
检查,PaO26.7kPa(50mmHg),PaCO27.1kPa
(53mmHg)。吸氧后 PaO2仍不上升,抢救无效死亡。
该患者入院第 7天以后,出现什么病理过程?请分析
其发病机制和血气变化的机理。吸氧后为何血气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