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认识自我 适应社会(4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分析大学新生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我功能。有健康的感情并能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能适应社会,良好发展。 重点: 1.认识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认识自我。 3.人际交往 难点: 1.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功能。 2.怎样改善人际关系。 3.如何处理感情并合适表达。 4.学会适应社会,健康发展。 内容: 1.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1? 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温馨如三月的春风,绚丽如夏日的花朵。新入学的大学生刚刚脱离温暖的家庭怀抱和高考前紧张的中学生活,带着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步入大学的校门。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应认识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活动的规律,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产物。追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四书》中的《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能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美好的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确立了科举制度后就设立了具有高等教育和研究色彩的“翰林院”。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是以科学文化为主的教育内容。如1638年英国的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的哈雷大学。University一词既普遍、无所不包、广博之意。从历史和现实看“大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使人追求理想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 ???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以说中学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大学教育则是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为此,中学教育以严格著称,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自由。中学教育包办一切,而大学教育则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体现在教育活动及相关的各个方面。 1.1.1? 自主的学习 ??? 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管理,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大学里,各个专业虽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但这只是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进程。每个大学生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知识结构、能力体系,选修不同的其他课程。课堂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学生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再有简单的答案,若要完成它,需学会自己去思考、判断、寻找资料、运用知识进行论证、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留心本专业、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动态与前沿问题。大学生要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依赖教师、遵循课本、“躺着”接受现成结论性知识的习惯,积极构建“知识迁移”的能力,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 1.1.2? 独立面对的人际关系 ??? 进入大学之前,交往在于友谊的扩展,即交往的双方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作取舍。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大学生们将独立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独自处理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师生之间的接触一般仅限于一个学期课堂上的讲授、探讨,课下有限的交流,很难形成中学时期师生间的那种紧密关系。即使是班主任、辅导员也仅是大学一年级时接触较多。同学之间大多因忙于各自的学习,多在课堂和宿舍相见,缺乏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同学间因在一个宿舍生活产生的摩擦、矛盾,也只能靠自己去调适解决。 1.1.3? 变化颇大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虽然同处一片校园,但各自受到的影响迥异。课堂、食堂、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本框架,但每个人对此的感受不同。一些同学满足于这种几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有些同学则感到单调乏味;一些同学常参加各种活动,加入多个社团,而有些同学却奔波于各种讲座之间,有的甚至走出校园,参加社会上的许多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同样是大学生,但大家的行为却表现得很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入校后,虽然社会角色起了变化,但心理和知识水平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新环境中的许多方面会感到不适应,在感受大学生活自由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当家作主时需作出判断、选择,甚至承担其后果的代价。 对于突然间的放松和环境的改变,新生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着自我认识与发展等课题,需要适应的新东西不少: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生活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比如大学该学什么、怎么学;个人生活物品、钱、时间和情绪怎样保管、利用、调整;面对校园众多的活动组织,各种海报、消息、招聘广告、如何选择。在他们身上,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希望与失望相伴,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呈现矛盾状态。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面临许多压力。如观念变革、经济负担、学业成就、择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的压力。它需要学生能够自觉、自主、自理、自律。大学生应主动面对环境的变化,积极适应大学新生活。 1.2? 科学确立新的目标 许多学生在高中时都把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一旦目标达到了,如果没有新的目标,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产生茫然、空虚、失落等消极心理。许多大学生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暂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尽管同学们对未来抱有美好的理想,但其理想是比较模糊的,虚幻的色彩较浓,且在不断变化中。这一理想缺乏具体目标的支撑,与现实缺乏联系。因此,大学生应尽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在确立新目标时,大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人的奋斗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要求。善于抓住时势,才能把握机遇,为个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第二,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不能盲目地跟随、追逐潮流。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符,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或相关,与自己的能力、特长相符,奋斗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是一个由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组合而成的目标体系。即时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终生目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抽象又具体,其相互结合就具有了明确性和可实现性,对自己的行为就具有了较强的指导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动荡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这就决定了其对人生目标认识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因对环境、自我、专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短期内确定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也不太现实。为此,大学新生对奋斗目标可边寻求边确立,在寻求中学习应学习的课程、了解应完成的任务,学会确立短期的目标。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1.3? 逐步树立新的形象。 ????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同学对新生活都会有不适应感。一方面有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改变的因素,另一方面有评价标准变化的因素。一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自尊心很强,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比较范围扩大了,同时优秀生云集,学习成绩下降客观存在,多数人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由于环境、社会角色的改变,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同于对中学生,随之评价人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一靠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人。转变为由人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评价人。这样就对过去埋头只读“圣贤书”而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形成了挑战,甚至会使一些同学陷入深深的自卑,进而造成自我认识的混乱。 ???? 大学生应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的形象。这里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是文化素质;第三是业务素质;第四是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要自觉地利用大学的新环境、新氛围,在多方面自觉地学习。文科的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学生则需要强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把握;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与培养,注重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工具的掌握,还要提高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坚忍不拔;面对现实,检验理智。 ??? 其次,大学生要从方法论人手,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既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又能发现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并进而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家庭、环境、地域、遗传造成的,还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努力程度造成的?自己的哪些缺点和劣势是可以通过努力弥补的,哪些是暂时不易改变的?应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通过比较与分析,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心平气和地悦纳自己、接纳他人,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就是在这种对自我认识的全面客观评价中,不断来调适自己,适应环境、融人环境,并取得进步的。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2.1?? 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2.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富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解决这两大问题的进程仍然坎坷曲折。 ???? 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有打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却时有发生。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200万。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力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 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从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出发,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以人权、民族、宗教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成为世界一些热点地区动荡和冲突的主要根源。此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也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世界局部地区、热点地区的战争、冲突不断。9 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上升,成为国际公害。此外,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与军备竞赛等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对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形成新的威胁。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 ???? 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据联合国2001年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这些极端悬殊的差别,既暴露了极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又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构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以后,世界经历了许多深刻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但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2?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完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 所谓多极化,就是指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相对两极世界而言,多极化的格局增加了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的制约和平衡,更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进入21世纪,虽然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经济、科技、军事的绝对优势,但是它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它国家或组织的的挑战。经济上,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日本虽然连续10年经济低迷,但是并未动摇其实体经济基础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其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俄罗斯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一旦完成经济体制的转轨,很有可能走上较快发展的道路。 ???? 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目前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依仗其各方面实力,对外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不顾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单方撕毁《反弹道导弹条约》、《京都议定书》等,强行推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把一些主权国家称为“无赖国家”。“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反恐需要,其单边主义一度有所收敛。随着它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得手,其单极意识又重新抬头。因此,多极化趋势是在曲折中发展。 ????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5月10日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25届年会上的讲话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有利于亚洲各国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开发国际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遭遇外部风险可能性。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数字鸿沟”;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发挥后发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1.3? 基本国情 ??? 有史以来,劳动人民就为解决温饱问题和克服贫穷而奋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始终未能根本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解决从几亿人口到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以及穿衣、住房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就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每逢灾荒年月饿尸遍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凭票证供应生活必需品和排队抢购的年月一去不复返了,不少城镇居民三代同堂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具有最高层次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发展进程。 ??? 十几亿中国人民进入小康社会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口不到9亿人,如果从工业革命算起,大约花了200多年时间才达到了今天的发达水平;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大约为不到6亿人,如果从20世纪初算起,大约花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才达到了今天的中等发达水平;这两类国家的人口加起约14.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5%。而中国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2050年只花了1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人类另一个15~16亿人口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开创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迹”。 ???? 过去的十三年,中国还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9.3%。二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第27位提高到现在的第6位。三是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1978年只有1.67亿美元,1989年约有55亿美元,2003年达到3000亿美元。四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平均每天吸引一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达5000多亿美元。 ???? 应该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头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万美元,二等发达国家是2万美元,一般发达国家是1万美元,我国是870美元。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下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2.2?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2.2.1?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①这里,确定的,现实的人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就指的是人生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责任,而人生的社会责任是人生责任的核心和灵魂。在社会中,个人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个缺乏责任感或责任感不强的人,是在思想政治品质上有缺陷的人。这种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做人的责任,也就不可能在责任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必然造成人格上的缺乏,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 ???? 社会的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人生的社会责任就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几代炎黄儿女的梦想。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以勤劳、勇敢、聪明、善良著称于世,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只是到近代才逐渐落后,倍受凌辱。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揭开了几代中华民族 优秀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正确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伟大构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描绘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伟大的进展,将它最终实现,则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目标中,人生的价值才能更完美地体现出来。 ??? 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却较少,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2000年我国10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为500人,毛入学率为8%左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专业知识和良好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的世纪,我国面临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民主进程等任务,就必须培养大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而大学生恰恰是这方面的潜在人才。面对社会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会加入大学生的行列,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使潜在人才成长为真正的对社会有意义的创新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当代大学生所希望的那样,“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关系重大”。 ???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实质,最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金融和信息等方面的全球化,其意义在于,各国可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实行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效果: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毫无希望的。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理智选择,或者说是惟一的选择。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又是扩大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多边贸易的体系中,在遵循共同的贸易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条约的基础上,中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会更强;简言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科技革命是人才引发的革命,经济全球化是人才的全球化,综合国力的基础在于人才。一个国家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的文化及思想意志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 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 古今中外不同的社会和统治阶级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将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概括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肯定毛泽东这一表述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将之概括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始终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的要求。从历史的高度看,历史使命不是主观的,而是历史活动本质特征决定的。它是历史的,继往开来的。中国百年来历史主题是:独立、统一、富强、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的今天;只有新一代的努力,才能有中国的未来。江泽民指出:“鸦片战争以来,救中国,救人民,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理想。”为此,作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然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这个主题还得靠人类的聪明和智慧,靠正义的斗争和公平的竞争才能实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国家利民族的生存利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一种可能性是由于科技缺乏竞争力进而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种可能性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 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快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这就决定了科技和教育越来越成为在经济竞争中致胜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可以预见,各国之间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将全面展开。面临这样的时代,如何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不能不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世界的大势、中国的大势,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为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定位,也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进而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并进,创造灿烂的人生。 2.3? 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并提出了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早在1983年10月,邓小平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使教育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走向世界、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新型人。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同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才能健康成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具有自身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唤起民众,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投身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大学生应该树立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 民族复兴大业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广大青年学生应自觉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地向着新世纪,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当今的时代,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千年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负面的刺激,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个人的安危,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1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3.1.1定义 心理健康是20世纪中叶以来,由科技、文化和社会所决定的一种全新、多元的视角看待健康的产物。过去传统的健康观认为人的躯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忽视了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我国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著名教育家吴南轩发起研究心理卫生,经过了50年,直到1985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越来越重视,使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日益普及和提高,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也于1990年成立。 关于心理健康,其定义众说纷纭,难以界定。直到目前为此,国内外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早在1946年对心理健康有个说法:“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①为此,我们可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②。应该说: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3.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模式。1946年世界卫生联合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其具体标准为: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指一种高效而已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五个方面:1、健全而统一的个性;2、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及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力;3、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4、现实地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的社会适应及目标追求;5、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① 3.1.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 心理健康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更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作为人才预备队的大学生必须要做到心理健康,这不仅关系自己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心理健康就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首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希望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社会历史责任,在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同时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理想和成才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和学有所成的根本保证,更是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成就,塑造高尚品格,开发大学生潜能,帮助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要达到这些成才目标和实现人生理想,心理健康是必要前提。因此,时代呼唤心理健康,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层面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特点。其心理健康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学习能保持较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智力正常。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应该是智力正常,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精力旺盛,好学上进,孜孜不倦,朝气蓬勃,不畏艰难,在学习中能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成绩优良而稳定。 第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客观。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是人格的核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学习、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使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达到一致。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个性。 第三,能调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豁达、自信、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对于喜怒哀乐等消极情绪,能主动调节,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能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 第四,具有完整统一、平衡和谐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的人格在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发展是平衡的,在言行上的表现是一致的。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满足和目标、行为统一起来。其具体体现心胸开阔、真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面对困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有耐挫能力。 第五,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是最能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和他人交往,与人处事比较得体,能尊重、信任、宽容、理解别人,与集体关系较好,能与他人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团对精神,有知心朋友。 第六,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俗话说:态度是决定一切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既不怨天尤人,又能尽快适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第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所处的年龄段,其表现是精力充沛、独立处事,勤学好问、思维敏捷,学习刻苦、好学上进。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学生注意的是:首先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特点时,要准确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一时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区别,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乱下结论。其次是大学生的心理正常和异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要从大学生行为前后的变化中去把握。此外,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变化着的,更是多层次的,大学生应追求心理健康发展的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3.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3.3.1大学生的“心理感冒” 近年来,有一种轻度的心理障碍称为“心理感冒”,他如同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病,每一个普通人,哪怕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不排除他会“心理感冒”,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更是这样。其表现;有的大学生脸上虽然在笑,但是内心却总被阴影笼罩着;有的大学生虽然白天平静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着,但是一到晚上却受着失眠的折磨;有的大学生泪没有流在脸上,却暗暗地流在心上;有的大学生面对老师、领导感到恐惧,不敢交往,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都属于“心理感冒”的症状。虽然“心理感冒”也是心理障碍,但是,他和心理疾病不一样,是轻度的心理障碍,依赖自己的心理调节,经过自然的病程是能够达到完全康复的,也不会带来后遗症。因此,大学生中虽然患“心理感冒”的为数不少,但是对待“心理感冒”既不要紧张,也不要有羞耻感,更不要误认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病”,要相信依靠自己的心理力量是能够治愈的。 3.3.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人的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处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如不及时调适,长期积压在心中,不但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且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学习、经济、自我发展、情感和网络适应等六个方面。 第一,环境适应问题 大学生经常会体验到紧张、压力、挫折、矛盾的冲突和孤寂等心理现象,这就是环境适应方面产生的问题。心理学认为,发展与适应是人生的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整个生命的历程。社会的每一次变化,人的每一次发展与成长,都需要个体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也是个体的成长历程,适应与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人的社会适应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二是个人对他人的适应;三是个体对自身的适应。这种适应主要是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接纳自己?如何发展自我?使现实我与理想我达到同一?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尤为常见,特别是来自于外地和家住农村的学生,往往会表现为独立性差、从众心理强,行为懒散、我行我素,心胸狭窄、不拘小节等,甚至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较长。 第二,学业问题 大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竞争激烈、考试作弊等方面。在学习上,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迷失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学习不求上进,不求甚解,自觉性差;不少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上,对全面学分制条件下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不能很好把握,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得过且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处于悬浮飘荡状态,一旦放松便难以收敛;不少学生追求享乐性刺激,甚至荒废堕落。一旦成绩落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屡屡出现不及格。由此承受了难以跟上大学学业的巨大压力,造成了不少心理问题。在激烈竞争上,总有一些学生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地位,造成一种挫折感,怀疑自己是否变笨了,产生强烈的自卑。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方法不当,产生了一些现实上的差距,造成自我加压过大而产生焦虑、神经衰弱等。在考试方面,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为了考试通过,有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成绩,他们都会不惜一切心存侥幸、妒嫉、从众等心理设法作弊,但当被抓住受到处理时又无法面对和难以接受现实而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经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差异较大,给贫困地区来的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贫困爱好面子往往远离人群,独来独往,害怕被人看见节俭,由此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有学生由于虚荣心,向家里要钱或向别人借钱用于社交,一时无法偿还而产生自责,造成心态失衡和扭曲;也有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问题,但由于学习的压力难以做到两全,由此产生矛盾;更有的学生家长管教很严,学生为了交际用钱较多产生了漏洞,最后难以面对现实而产生困惑。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 第四,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是人际交往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颇为突出。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渴望和别人进行交往,而且大学生活比较枯燥,自由安排时间较多,因此,不少学生为了慰籍自己的感情,特别向往和异性交往,交往越多,越容易发生感情纠葛。在人际关系上,有的学生个人角色定位不准,有的性格内向,胆怯,害怕和陌生人特别是教师打交道;也有学生对异性爱慕和吸引,失恋、单相思、暗恋、求爱被拒绝等。在性问题上,有时会因性无知而对性的误解产生心情焦躁,自我否定的评价;有时因想象或疏远异性造成性压抑、而产生内心的自责、焦虑、紧张、矛盾、困惑;由于性冲动和法制、道德的规范约束矛盾而导致心理冲突和苦闷;因有性幻想、性梦和手淫容易造成惶恐不安、羞耻、自卑、自罪等心理不健康现象,这一些单位都容易引发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心理问题会更严重。 第五,自我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的越来越关注。围绕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个性完善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和就业择业问题等方面。有的学生性格上存在问题,如何使自己从内向变成外向?有的学生过多忙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也有的学生进校后就十分关注就业和择业,有针对性的进行选课和实践,通过“考证”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不敢去应聘。这些问题都给学生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容易由此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六,网络适应不良问题。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诱惑力。学习、运用、掌握网络已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校又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首当其冲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生,特别是黄毒、暴力犯罪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使大学生的道德防线和心理健康随时受到冲击。个别大学生可能出现网络文化“海洛因”中毒、网络文化心理瘾癖和电子游戏综合症等。自从网络进入宿舍后,有的学生由于不能很好把握,出现了网恋及网络适应不良等症状,主要表现有: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迷失自我,甚至放弃了学业;网上谈恋爱超出正常现象,甚至出格;因在网上受挫而引发上网恐慌和焦虑;网上的黄色垃圾造成了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等等。这些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线。 3.3.3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除了上述的心理问题外,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障碍。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中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20.3%左右,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而且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人际关系、专业思想、就业和恋爱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四大突出问题。清华大学近几年采用日本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20%的学生主动提出咨询要求。① 第一,心理障碍的概念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以公认的社会规范或适宜方式适应日常生活而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偏离。具体理解为:一是个体没有能力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二是行为失常或反常、失调或无序。三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缺乏,社会适应功能低下,即: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工作与家庭生活的能力;按社会文化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要求进行自控的能力。 第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一般有神经症、人格障碍、功能性神经病、性变态四种。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与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性不适增加。大学生中的神经症多由环境因素引起,主要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负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人际关系长期紧张,交友恋爱中的挫折,以及不适当的心理防卫机制等。一个人是否患病及何时患病,主要取决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神经症的种类有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癔症和神经衰弱等,矫治主要靠心理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症及轻重程度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或人格异常,在没有认知过程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显著偏离正常。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的反常人格,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 功能性神经病,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大学生常见的有两类,即神经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 性变态,又称“性歪曲”或“性心理行为障碍”,是一种要求性满足对象或满足方式上与常人不同,并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行为。大学生常见的性变态主要有同性恋、易装癖等六种不正常性行为。 4.调适艺术 4.1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以维护和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前提和目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建立心理健康的防卫机制。 4.1.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出现“心理感冒”、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后,往往认识不清,心急如焚,不知该如何办?不会自我疏导和调适,也不知该如何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致使有些病情加重,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因此,大学生应自觉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选择一些有关心理学课程,主动了解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心理特点,懂得心理健康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都是来源于心理健康。使自己确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恋爱观和道德观,正确、积极地对待人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经常保持向上的、积极的良好心理状态。 4.1.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奋斗目标,有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的愿望。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展共同决定的。虽然大多数人的能力基本类同,但是,每一个人的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两个侧面。凡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有一种凡人、平常人的心态,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确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依此付诸于社会实践,最终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对象,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客观的审视、分析和估量之后形成的一种正确认识自己的心态。正如许多成功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仍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会被胜利和鲜花冲昏头脑,这样才能够继续苦练,再创佳绩。这些对于大学生保护自己少受挫折及能充分发挥才能是有益的。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不但个人的需求得以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而且自己的信心得以巩固和加强,使自己的心理机制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更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追求下一个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大学生仅凭良好愿望和热情,盲目、过高地确定自己奋斗目标,其目标不但不能实现,而且使自己的心理蒙受了打击,增加挫折体验。结果不但白白耗费精力和时光,而且也给自己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今后的心理发展。所以,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时,一定要量力而为,确定在自己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1.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各人的个性、行为习惯、性格、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都会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大家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也都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然而,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凡事都期望于他人,更不能对他人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凡事首先要立足于自己,依靠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其次才应该考虑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在接受帮助中,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他人的局限性,千万别对他人的期望过高,否则,一旦事情没帮助办好,就会责怪、埋怨他人,这样,不但使自己感到遗憾和失望,而且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要相信自己的才能,也要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更不要对帮助人的同学求全责备、期望过高,以避免失望感的产生。 4.1.4不盲目地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渴望自己在集体中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受人爱慕。每一个大学生考试总想争第一,超过别人,相互攀比的现象时时处处都有,而大学生往往都是暗暗地同他人竞争。由于每个人的优势劣势不同,精力又有限,盲目、过多地和别人竞争往往容易给自己造成挫折和打击,心理上承受过大的压力和过渡紧张,从而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和他人的竞争时,一定要有所选择和侧重那些有意义对自己有帮助,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效果,千万别去做无谓的竞争。 4.1.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生活在集体之中的大学生,要融入于集体之中,在集体中既和同学们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又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使自己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也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4.1.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机遇和风险同在,成绩和挫折共存,成功和失败均有,对新环境、新事物的不适应而产生的不顺心和委屈较多,摆在面前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挫折也多。因此,在困难面前要有意识地、自觉地控制自己,对各种挫折不盲目地产生冲动,有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培养愉快、知足、振奋、开朗的“正性情绪”,保持热情开朗、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的健康心理。 4.2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及方法 根据对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学习不适应、情绪化、人际关系、性心理、网络不适应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五大主要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导教育学生开展心理调适。 4.2.1学习不适应的调适及方法。 针对学习适应不良主要采用培养学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确立学习目标。总结学习经验、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独特方法,运用科学的思维、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合理、科学分配时间,增强自信心。注意意志训练,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对于学习焦虑、考试紧张可采用系统脱敏法——根据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的一种行为疗法,特别用于害怕某种客体或情境的恐怖和焦虑状态。即使人以轻松愉快的情绪想象自己接近或逐步接近引起焦虑的情境,直至真正面临此情境时不再害怕。特别是化解在考场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可采用快速放松法或闭上双目,放松身体和思想,做几次深沉而徐缓的呼吸,并在呼吸时说“放松”。 4.2.2情绪的自我调适及方法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人的情绪也会出现波动和不稳,喜怒哀乐,时常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因此,大学生应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一是转换心情。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不要老是去想他,要避免愤怒情绪的最终爆发,可以告诫和提醒自己制怒,可以脱离现场出去散步、看看电视、电影,打打牌,找同学去玩等。忧思苦愁无济于事,不如抛开他,去做、去想一些能转换心情的事情。如果老是郁积于心,耿耿于怀,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不良情绪不断蔓延,日益加重。二是请人疏导。一旦靠自己难以有效调节时,可以借助别人的疏导。如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朋友、亲人等,把自己的苦恼、愁闷倾吐出去,一方面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压抑心境得到缓解和减轻,失去平衡的心理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听从他人的疏导。别人的劝慰、点拨可能会使自己茅塞顿开,减轻自己心中的痛苦。三是助人为乐。帮助别人不仅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四是自我宣泄。如眼泪缓解法。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以使情绪平静;又如运动缓解法。在愤怒时可猛干一阵子活或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总而言之,通过对情绪的自我调适来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4.2.3人际交往的调适及方法 这主要发生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身上,不敢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也有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挫折变得胆怯怕生。对于这些心理问题主要采用(1)增强自尊心,不过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学会通过暗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2)采用相同对比法、不同对比法、感情接近法、暴露练习法等来排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3)学会社交的技巧和策略,以良好的人缘关系,如:真诚、热情、大度、友好、坦率等进行自我调节,改正不良的习惯如:私心、猜疑、嫉妒等,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 4.2.4性心理的调适及方法 针对大学生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显著变化和未能及时得到科学性知识的教育和指导,而产生的性心理适应不良症状以及性心理障碍。可通过学习有关性知识,正确对待性意识活动,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意识观念,克服和消除因性意识困扰所带来的罪恶感、自卑感和种种自我否定的评价进行自我调适;也可通过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与异性同学的自然交往和友谊,避免陷入性幻想中;还可采用注意迁移法,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用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通过升华思想境界,适当自我控制性冲动,适度的性压抑,千万别放纵自己,不要自我谴责,做到有性教养;在谈恋爱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恋爱观、高尚的道德观、科学的价值观和健全的理智感,做到高雅大方、健康文明。在对待早恋、单恋、暗恋、多角恋和失恋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用理智战胜情感。 4.2.5网络不适应的调适及方法 大学生对待网络不适应要学会自我调适,一是理智地对待网络,节制地游玩游戏;二是防御性地上网,特别防范黄色垃圾和注意虚拟网络;三是加强意志锻炼,增强自控力;四是一旦迷恋网络,可采用注意迁移法和自我暗示法,尽力把自己调适过来。 4.2.6心理障碍的调适及方法 对心理障碍的调适及方法主要采用增强适应能力和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等心理治疗法。如:在增强适应能力方面有:心理想象疗法,心理净化疗法,心理调节训练法,心理剧疗法,心理按摩法,心理舒泄法,心理调节法,心理舞台疗法;加强性格锻炼方面有,自我放松法,自我宣泄法,注意力转移法等;在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方面主要有升华法,幽默法,补偿法,和合理化(文饰作用)。又如:应积极开展心理治疗即心理咨询、心理分析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识疗法、娱乐疗法、体育疗法、睡眠疗法等。 4.3心理咨询及方法 4.3.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协助对方维护、增进心身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也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来访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冲突,排解心理困扰,消除心理矛盾,疏泄负性情绪,开发个人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不企图强加指导。心理咨询是在非医疗情况下采用的心理疗法,以发展性咨询、心理适应咨询和心理障碍咨询为主。来访对象为基本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有各种烦恼和压力,患有某些心理疾患或疾病,苦不堪言,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又求治心切的大学生,有别于医疗状况下的心理治疗。 4.3.2心理咨询的常见方法 心理咨询可分为门诊、书信、电话、专题和现场咨询等,其中门诊咨询是最常见的形式。门诊咨询又称面谈咨询,是个别咨询的一种,可以通过预约和随访,坐等大学生上门咨询,以谈话方式为主,大学生可以在无拘束的情况下充分详尽的倾诉,谈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咨询者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直接观察,了解其个性、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咨询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情况,并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讨论和分析,正确诊断并引导调适,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案例: ⒈大学生活最浪费生命的十件事 1)、 过于长久的打牌:对于促进学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用来致富做用都不大。打牌可以,天天打并且一打就半宿甚至成宿得打,最浪费生命了。   2, )、 过于频繁的卖呆:卖呆有很多种,比如刚起床还没完全醒过来的卖呆、看书走神了卖呆、听课听入非非的卖呆、看见美女之后胡思乱想的卖呆以及无缘无故习惯性的卖呆等等。适量的卖呆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看书的压力,但是老是卖呆,有时一卖呆就收不回来呆得很久, , ,这也非常浪费生命,这会功夫可以干很多事呢。   3)、 坚持不懈地追求一个不可能追求上锝MM,既浪费精力金钱又伤害自尊,而且有的时候追到手了也会发现俩人其实极其不适合——当初何必呢,这也非常浪费生命。   4)、 充满幻想地学习一门将来根本用不上自己又不会真正成为此门课专家的学问,比如某些辅修,自己没学明白,又浪费了把主业弄得精益求精的机会。将来还没人承认这种学历。不过既然学了,就咬牙让他成为自己真正的副业,不然青春就这么浪费掉了?   5)、 老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同一本非专业的书同一个电影。大学时应该博览群书,甚至不求甚解,老是一遍又一遍地看武侠琼瑶什么的,虽然看了不费脑子,但是有那么多好书你却失去了阅读的机会。将来工作了哪会有那么大的图书馆让你用了?   6)、 失眠。失眠有外因也有内因,反正失眠最大的特点是该睡的时候迷糊但睡不着,白天迷糊但看不进去书,一旦失眠一定要治一治,不然太浪费生命了。   7)、 上外语角练口语。这是非常难以迅速提高口语的,因为去的多数都是口语很水的人,还挤,还不如找个老外或者若干老外进行 exchange呢。当然了,如果另有目的,那就不一样了。   8)、 看过多的*图片。我指得是过多。看到一定境界你自己就会明白:看什么都是一回事,太没劲了。还不如看点别的呢。   9)、 极其不实际地考一个根本考不上的研究生。还不如不考。有这功夫,要么换个专业,要么找工作,甚至在这工夫谈谈恋爱都比胡乱考一个250:1的专业强。 10)、 毕业的时候随便找个工作,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广泛的探讨。这种事情杀伤力比较大,你们不妨拿自己试一试。 大学学习是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能量的过程。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个人有了目标就是有了一个牢固的根据和基础,最大的不幸就是漫无目的。 ⒉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发展缺陷及调适 这里所说的人格发展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据笔者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体会来看,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人格发展缺陷,常见的主要有自卑、懒惰、拖拉、粗心、鲁莽、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骄傲、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等等。 1.? 自卑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往往是自尊心受挫的结果,没有自尊心也就不会有自卑感,过强的自卑感往往又以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来。有些大学生的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如何才能走出自卑的阴影?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人有所长也有所短,有所短也有所长,不要为自己的所短而自卑。其次要进行自信心磨练,将目标定的小些,切合实际些,多积累成功的愉悦体验。再次要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和立足点,若以强者为标准则可能自卑,因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就显得很重要。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理性的比较方式是多与自己作纵向比较而不是一味地与人作横向比较。有了足够的自信心,自卑感就会悄然而退。 ??? 2.害羞 ??? 害羞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比如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会手足无措,见到老师会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等。 ??? 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于是敏感拘束,一句话要在喉咙口反复多次,一件事总要左思右想,为此搞得神经紧张,坐立不安。 ??? 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的害羞,不该害羞时害羞,尤其害羞成了一种习惯,则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压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还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一个人才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可通过有意识的调节来改变: ??? (1)要增强自信心。许多害羞者在知识才能和仪表方面并不比别人差。美国心理学家J?可奇和W?利布曼的一项研究表明,怕羞的女大学生自以为长得不美,但不相识的男生凭照片都认为她们与那些社交活跃的女生一样动人。因此要正确评价自己,多看到自己的长处。 ??? (2)放下思想包袱,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议论。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做错事,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即使有人议论也是正常的,俗话说:“哪个人后无人说”,没必要太看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会使自己变得更洒脱。 ??? (3)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胆量和能力都是锻炼的结果,要敢于说第一句话,敢于迈第一步。上课,开会时尽管坐到前排去;走路时抬头挺胸,把速度提高四分之一;主动大胆地和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异性、老师讲话;与人说话时,正视对方的眼睛;在高兴时,开怀大笑等等。 ??? 3.怯懦 怯懦主要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而败。有些大学生过去经历一帆风顺,因而特别害怕失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非理性信念是造成一些大学生怯懦的认知因素。 有些大学生由于胆怯,不敢与人讲话,不敢出头露面,也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不敢向老师提问题。有些大学生由于软弱不敢冒风险,不敢担重任,不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不敢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但越是这样回避矛盾、躲避失败,越是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 ???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代社会,怯懦者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并可能成为落伍者。积极迎接挑战,争做生活的强者才是明智的选择。改变怯懦的最好办法是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锻炼,不怕失败,不怕丢面子,不怕担子重,多给自己鼓励和加压,在生活的词典中去掉“不敢”二字。 ??? 4.懒惰 ??? 青年大学生本应是充满朝气和活力、开拓进取的群体,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大学校园内曾经流行着这样的打油诗:“人生本该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试PASS,拿到文凭GO AWAY”,许多大学生也以“九三学社”成员自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疲疲沓沓、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进取精神的懒惰心理。 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又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今天,它与时代是那么格格不入,必须予以改变,否则会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要克服懒惰,应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自己对自己负责,振作精神,“起而行之”,从日常小事做起,并努力做到不给自己找借口,不原谅自己的偷懒,力争今日的事今日毕,多与人交往,多关心外部世界,多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而做到这一切,有一个坚定而有价值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 5.狭隘 ???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即日常说的“气量小”。心胸狭隘往往影响人际关系,伤害他人感情,也常给自己带来烦闷、苦恼,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于人于已有百害而无一利。狭隘人格多见于内向者,尤其是女性。 ??? 克服狭隘,一要胸怀宽广坦荡,一切向前看,正如歌德所言,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二要丰富自己,一个人的视野越开阔,就越不会陷入狭隘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三要学会宽容,宽以待人。 ??? 6.拖拉 ??? 拖拉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时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正是:“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明年。”导致拖拉的原因,一是试图逃避困难的事,二是目标不明确,三是惰性作用。拖拉—方面耽误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并没有使人因此而轻松些,相反往往会导致心理压力,引起焦虑,总觉得有事情没完成,干别的事也难以安心,还会贻误时机。 ??? 改变拖拉,首先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找到自己拖拉的原因,下决心改变。其次要科学安排时间,凡事有轻重缓急,要一件—件的完成,还要讲究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再次要敢于做不合心意或者需要花大力气的工作,必须完成的事,与其拖着、欠着,还不如及早动手干,完成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会有一种欣喜感、满足感、成就感,而拖拖拉拉只会带来疲杏、松垮及焦虑。 ??? 7.抑郁 ???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抑郁人皆有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但那些性格内向,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人更容易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导致抑郁症。 ??? 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打不起精神,体验不到快乐。抑郁在低年级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所谓的“周末综合症”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抑郁。 ??? 要避免抑郁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调整认知方式,建立理性认知,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绪较严重,应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 8.焦虑 ???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感,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焦虑主要是指不适当地高度焦虑。 ??? 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大学生焦虑主要集中在考试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我国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对考试的紧张感、自信心缺乏、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认知障碍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女生比男生更易焦虑。一般认为,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与缺乏自信、交往技能差(或自认为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 ??? 不适当的高度焦虑对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为此,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应不怕困难、磨炼意志,无所谓的担忧正是焦虑之本质;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总之,凡事尽最大的努力,把注意力从担心失败转移到积极行动、争取成功上来。 ??? 9.虚荣 可以说,虚荣心普遍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尤其是女生身上,这是正常的,但一旦过分,则会有害无益。 虚荣心往往与自尊心、自卑感联系在一起,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虚荣心,而没有自卑感,也就不必用虚荣心来表现自尊心,虚荣心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混合物。虚荣心强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虽然自惭形秽,却又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总有一种防御心理,不允许有稍微侵犯,且常会千方百计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往往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无暇来丰富、壮大真实的自我。 ??? 防止或改变过强的虚荣心,首先要对其危害性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气有决心改变自己。其次应当努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第三要树立自信和健康的荣誉心,正确表现自己,不卑不亢。第四,不为外界的议论所左右,正确对待个人得失。 ??? 10.自我中心 ???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过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为核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这种人往往见好就上,见困难就让,有错误就推,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因而他们常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 ??? 克服过分自我中心的途径包括:第一,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自觉地将自己和他人、集体结合起来,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第二,恰当地评价自己,既不低估也不高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第三,尊重他人,只有尊重和信任才能获得友谊;第四,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真诚地关爱他人,从而做到“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 11.在新环境中适应能力不强 ??? 笔者曾在一所工科大学以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为测试工具,对毕业生作了人格状况抽样测试。在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的计算中,有一项“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其计算公式是: ??? 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11 — 兴奋性)=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总分在4—40之间,平均分为22分,27分以上者有成功的希望。本次测试结果表明,超过27分者仅占被试的9.1%,平均分仅为20.18分。这表明我国一些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还相对缺乏。要改变这种情况,加强意志磨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