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它是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实践课程的成分。
(2)课程任务
由于到目前为止,C语言仍有许多用途,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高级语言的语法结构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用它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为今后单片机的编程打下基础。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应重点掌握语法结构及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能掌握C语言的语法结构、流程图的用途及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编程调试技巧,养成办事严谨的习惯。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
·理解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思路;
·了解如何高效地编程和调试。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素质:
·严谨态度:解决问题要有科学的严谨态度,办事要认真;
·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能进行全面分析、解决;
·创新精神:要能吸取别人的现成经验并有所创新,提高办事效率。
(3)能力与技能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
·根据问题的需要画出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编制相应的程序;
·熟练调试程序;
·阅读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C语言初步
1、概论;
2、简单C程序介绍;
3、TC集成环境的使用。
第二章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1、基本数据类型,表示范围和存储特点;
2、常量和变量的表示、初始化和引用;
3、算术运算符,算术表达式;
4、赋值、逗号运算符及表达式;
5、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和数据的输入/输出。
第三章 C程序的流程设计
1、C语句:表达式语句,控制语句,转向语句,复合语句;
2、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选择语句:IF...ELSE IF...结构,SWITCH结构;
3、循环语句:WHILE结构,DO...WHILE结构,FOR结构;
第四章 数组
1、数组的概念,一、二、多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
2、字符数组和字符串的定义、初始化、输入/输出。
第五章 函数
1、函数的概念,声明、定义方法,各种调用方法;
2、变量的存储属性,编译预处理。
第六章 指针
1、指针的概念,指针变量的定义、引用、作为函数参数方法;
2、指针与数组、字符串、函数的关系。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本课程安排上机课时共计32 课时。上机练习配有相应的上机指导书,其内容如下:
实验1 TC集成环境的使用;
实验2 C语言程序初步;
实验3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实验4 输入与输出;
实验5 选择结构(IF...ELSE...);
实验6 选择结构(SWITCH);
实验7 WHILE及DO...WHILE型循环结构;
实验8 FOR型循环结构;
实验9 一维数组;
实验10 二维数组;
实验11 字符数组;
实验12 函数的定义及调用;
实验13 变量的存储属性;
实验14 指针1;
实验15 指针2;
实验16 指针3;
实验17 结构体;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及调试程序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C语言初步
2
2
4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10
4
14
C程序的流程设计
10
10
20
数组
7
6
13
函数
9
4
13
指针
10
6
16
合计
48
32
80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总评中平时成绩的确定由平时实验考勤、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评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30%)十卷面考试(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C程序设计(二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谭浩强编著。
参考书:
[1]《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谭浩强等编,1998年7月第2版。
《PROTEL与EDA》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面向电子线路设计开发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要求如下:
(1)能够熟练PROTEL进行电路原理图和印制板的设计。
(2)能够使用ELECTRNICS WORKBENCH进行电路仿真。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SCH部分
PROTEL99系统界面和基本操作
(1)系统界面
(2)基本操作
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操作
(1)打开、存储、关闭图纸文件和工程文件
(2)设计过程中的库操作
(3)放置基本的图形元素
(4)对原理图进行编辑
系统工作环境的设置
(1)选项操作——按个人意愿设置系统
(2)图纸管理
(3)热键管理
(4)视窗缩放
(5)窗口设置
复杂图形元素的放置
(1)非电气图形的放置
(2)放置字符
(3)定位标记和图纸处理指令的处置
(4)子图符号及图纸入口的放置
原理图的编辑
(1)改变选定图形对象尺寸
(2)批量修改
(3)光标定位
原理图的处理
(1)切换子图与父图
(2)打印图纸
(3)注释及向后注释
(4)生成网络表
元器件库编辑
(1)系统环境设置
(2)元器件操作、编辑
PCB部分
1、电路板
(1)基本概念
(2)网络表
(3)印制板设计流程
2、系统工作环境设置
(1)当前状态的浏览与修改
(2)选项操作
(3)视窗缩放
3、印制板设计的基本操作
(1)放置图形
(2)图形对象的选择及放弃选择
(3)对选择的图形对象实施处理
(4)删除、移动、修改图形对象
4、PCB的自动设计
(1)网络表操作
(2)自动布局及布局工具
(3)自动布线及参数设置
(4)自动检查及网络表输出
5、整理及PCB图
(1)组件重新编号
(2)生成各种报告
(3)打印输出PCB图
(4)输出与调入GERBER光绘文件
6、库操作
(1)组件库管理
(2)元器件操作、编辑
(3)元器件向导操作
EWB部分
EWB概述
(1)EWB的特点
(2)创建一个EWB电路
(3)子电路的应用
EWB的基本界面及菜单
(1)EWB的主窗口
(2)EWB操作菜单及使用方法
EWB的元器件和仪器
(1)元器件的放置及参数调整
(2)元器件库栏
(3)模拟仪器与数字仪器
EWB的电路分析方法
(1)静态工作点分析
(2)直流扫描飞行
(3)交流分析
(4)温度扫描分析
(5)瞬态分析和傅里叶分析
(6)噪声分析
(7)传递函数分析
(8)蒙特卡罗分析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与演示、课后实验两部分。
课堂讲解
理论课时共计48课时。
实验安排
实验内容:
实验一 Protel 99SE的基本操作
实验二 电气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实验三 非电气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实验四 ERC检查、网络表和报告生成
实验五 层次图的设计
实验六 元件库编辑
实验七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环境及设置
实验八 手工绘制电路板
实验九 自动绘制电路板
实验十 设计规则和封装建立
实验十一 EWB的使用
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SCH部分
20
14
34
PCB部分
18
14
32
EWB部分
10
4
14
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的方法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上机操作(70%)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电子设计自动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永生主编。
参考书:《非常电路板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柯南编著。
必要的说明
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操作技能外,还
必须加强电路理论的学习。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电子类专业的专业课程。
(2)课程任务
讲授工程检测中常用的各种传感器,以及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力、压力、温度、位移、物位、转速和振动等物理量的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
《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路》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能够熟悉各类传感器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传感器和测量的基本知识
1.1 测量的基本知识
测量的概念,测量方法,直接测量的几种方法,仪表的精确度与分辨率。
1.2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静态特性,线性度、迟滞、重复性、灵敏度,动态特性的定
义和要求。
1.3 传感器中的弹性敏感元件
弹性敏感元件的定义,弹性敏感元件的弹性特征,刚度和灵敏度,弹性敏感元件的形式及其应用范围。
第二章 电阻式传感器及应用
2.1 热电阻
热电阻工作原理、材料及常用热电阻,普通工业用热电阻式传感器的简单结构、应用。
2.2 电位器
电位器的结构与特点,线性线绕电位器的空载特性和负载特性,非线性线绕电位器。
2.3 电阻应变片
应变片的结构和材料,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片的工作特性及参数,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方法,电阻应变片桥路,应变仪简介,电阻应变片的应用。
第三章 电感式传感器及应用
3.1 自感式
闭磁路变隙式和开磁路螺线管式的工作原理、配用电路及应用。
3.2 差动变压器式
变隙式差动变压器简介,螺线管式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零点残余电压及消除,配用电路,差动相敏检波电路和相敏整流电路简介,差动变压器式的应用。
3.3 电涡流式
基本知识、工作原理、电涡流形成的范围,被测体的材料、形状和大小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配用电路简介,应用举例。
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及应用
4.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工作原理、结构形式、静特性。
4.2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及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测量电路简介,应用举例。
第五章 谐振式传感器及应用
5.1 振弦式
结构、工作原理、激励方式,应用举例。
5.2 振筒式
结构、工作原理、振动频率与压力关系,应用举例。
5.3 振膜式
结构、工作原理、应用举例。
第六章 光传感器及应用
6.1 真空光电器件
真空光电变换原理和光电阴极,真空光电管,真空光电倍增管。
6.2 光敏元件
内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及其光谱特性和应用。
6.3 计量光栅
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辩向和细节。
第七章 电势型传感器及其应用
7.1 热电偶
工作原理,材料和常用热电偶,结构,冷端处理及测量误差、延伸线,应用。
7.2 光电池
光伏效应,硒、硅光电池。
7.3 压电石英晶体和压电陶瓷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压电材料和配用电路简介,应用举例。
7.4 霍尔元件
霍尔效应,霍尔元件的结构和基本电路、特性参数,霍尔元件的温度补偿和不等位电势补偿,应用举例。
7.5 磁电式
基本原理和结构,非线性误差的补偿,应用举例。
第八章 其它半导体传感器及其应用
8.1 热敏电阻
特点、材料、特性、结构及应用。
8.2 固体压敏电阻
半导体压阻效应,扩散硅压阻器件的结构简介、工作原理,应用举例。
8.3 湿敏电阻
几种湿敏元件及应用的介绍。
8.4 磁敏元件
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8.5 气敏元件
半导体气敏电阻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一周。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课时
第一章 传感器和测量的基本知识
3
第二章 电阻式传感器及应用
6
第三章 电感式传感器及应用
9
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及应用
3
第五章 谐振式传感器及应用
3
第六章 光传感器及应用
6
第七章 电势式传感器及应用
9
第八章 其他半导体传感器及应用
6
习题,复习
3
合计
48
六、考核办法
采用理论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张正伟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学习指导》 张正伟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应用电子、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单片机技术是整个电子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中的核心,由它构成的嵌入式系统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MCS-51单片机为范例学习微机原理的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学会智能化设备的设计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MCS-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微机原理的有关知识和在相应专业领域内应用单片计算机的初步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微机控制》、《嵌入式系统》和《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MCS-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并能设计和开发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知识要求
● 掌握单片机原理基本概念。
● 掌握单片机I/O口和中断的使用以及定时时间的计算等。
● 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 掌握单片机接口扩展技术。
● 通过实验课,理解单片机软件、硬件的设计特点,增强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编程技能与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素质:
● 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保障。
● 工程规范意识:工作中严格遵守工程规范,不以个人的好恶任意操作。
● 团队精神:具有合作精神、协调工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 较强的知识、技术的自我更新能力:快速适应新的程序设计工具。
(3)能力与技能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 MCS-51系列单片机内部组成及存储器结构。
●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MCS-51单片机内的功能模块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 MCS-51单片机接口扩展技术。
● 设计和开发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步骤和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MCS-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单片微型机概述
2.1单片机发展历史
2.2单片机内部结构
2.3典型的单片机产品
2.4单片机的应用和应用系统结构
第三章 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3.1总体结构
3.2时钟和时钟电路
3.3复位和复位电路
3.4CPU定时
3.5存储器组织
3.6中断系统
第四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4.1指令格式
4.2寻址方式
4.3数据操作和指令类型
4.4数据传送指令
4.5算术运算指令
4.6逻辑运算指令
4.7位操作指令
4.8控制转移指令
4.9程序设计方法
第五章 MCS-51单片机内的功能模块
5.1并行口
5.2定时器
5.3串行口
第六章 常用程序的设计
6.1定点数运算程序
6.2查表程序
6.3数据转换程序
6.4输入/输出处理程序
第七章 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7.1MCS-51系统并行扩展原理
7.2程序存储器扩展
7.3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7.4并行接口的扩展
7.5 RAM/IO扩展器8155
7.6 A/D接口的扩展
第八章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
8.1拨码盘接口
8.2七段发光显示器接口
8.3键盘接口
四、实践教学环节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类型
实验性质
开出组数
每组人数
指导
教师
1
EICE51仿真器的使用
1、了解EICE51仿真器的内部结构及接口的功能
2、掌握EICE51仿真器控制面板各功能键的使用
4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2
MCS-51 指令系统的应用
1、掌握MCS-51指令系统中的指令功能
2、熟悉源程序的人工汇编过程
3、掌握EICE51仿真器的操作使用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3
数据传送实验
1、掌握8031内部RAM和外部RAM的数据传送操作
2、掌握数据存贮器的特点和应用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4
多字节十进制加法
1、掌握多字节十进制加法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2、学会用EICE51仿真器调试程序,检查程序运行结果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5
系统连接和一般使用方法
1、掌握仿真器与PC机的连接方法
2、熟练编辑程序,并能汇编成目标程序
3、掌握PC机上的目标程序传送给仿真器的方法
4、了解常用EICE51系统操作命令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6
数据排序实验
1、掌握数据排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2、掌握EICE51仿真机调试程序的方法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7
并行口I/O实验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8051作为通用I/O口时在输入方式,输出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编程方法和使用方法
2
专业基础
设计
12
2
朱健
陈霞
8
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1、掌握定时器工作原理、编程方法、使用方法
2、掌握定时器工作方式选择
3、掌握定时器的定时与计数的选择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9
中断实验
1、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的中断原理,编程方法;
2、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中断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了解中断方式的选择:(电平触发方式,边沿触发方式的选择)
2
专业基础
设计
12
2
朱健
陈霞
10
TTL输入、输出实验
掌握TTL电路或MOS电路锁存器、三态门电路作为单片机扩展I/O使用设计方法,熟悉其输入输出软件编程。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11
可编程I/O接口8255
掌握单片机与8255的接口原理,熟悉对8255初始化编程和输入、输出软件的设计方法,了解软件与硬件的调试技术
2
专业基础
设计
12
2
朱健
陈霞
12
可编程I/O、RAM接口8155实验
掌握单片机与8155的接口原理,熟悉对8155初始化编程和输入、输出软件的设计方法,了解软件、硬件调试技术
2
专业基础
验证
12
2
朱健
陈霞
13
静态显示接口电路
将要显示的数放在内部RAM 31H(高位)、和30H(低位)中,只能入BCD码01,02,03,04……09中的任意两个BCD码
2
专业基础
设计
12
2
朱健
陈霞
五、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80学时
实验: 20学时
课程设计:一周(30学时)
内容
讲课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6
第二章 单片微型机概述
3
第三章 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8
第四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18
第五章 MCS-51单片机内的功能模块
15
第六章 常用程序的设计
8
第七章 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12
第八章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
10
合计
80
实验要求及学时分配: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要求及学时分配: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理论联系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试(70%)
其中平时成绩=平时考勤(10%)+作业(10%)+实验(1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与实验》张友德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四版
《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如:通用示波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频率计、数字存储示波器、电子电压表、阻抗测试仪、扫频仪、逻辑分析仪等仪器的原理与使用。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了解常用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
了解提高测量精确度的方法;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职业素质:
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保障:
工程规范意识:工作中严格遵守工程规范,不以个人的好恶任意操作。
团队精神:具有合作精神、协调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快速跟踪电子测量仪器的新技术、新应用。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能利用示波器进行时间、频率、周期、相位等电量的时域测量;能利用电子计数器进行周期与频率的测量;能利用模拟、数字电压表测量电压;会使用低频、高频信号发生器;掌握初步的电子仪器的校验与维修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课内实验两部分。
课堂讲解内容:
第1章、电子测量绪论
包括电子测量的意义及特点、电子测量方法及仪器分类、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2章、波形测试与仪器
包括波形显示原理、电子示波器的基本组成、示波器的多波形显示和双扫描显示、取样示波器、存储示波器。
第3章、示波器的使用与功能扩展实例
包括晶体管特性图示仪、频率特性测试仪。
第4章、频率与时间的测量
包括电子计数器测量频率、周期。
第5章、电压测量技术与仪器
包括模拟式电子电压表的使用、电压的数字测量方法和数字电压表、数字繁用表。
第6章、集中参数的测量与仪器
包括谐振法测量电容、电感和Q值,测量R、L、C的数字化方法。
第7章、测量用信号源
包括低频、高频信号发生器及其它信号发生器。
第8章、逻辑分析仪
包括数据的获取、显示,游标的移位,关键字的查找等。
实验内容:
用示波器测量正弦波的幅度和周期;
示波器的校准;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1);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1);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2);
扫频仪的使用;
频率计的的使用;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1);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2)。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
学时分配
用示波器测量正弦波的幅度和周期
2
示波器的校准
2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1)
2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2)
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1)
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2)
2
扫频仪的使用
2
频率计的的使用
2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1)
2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2)
2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第1章、电子测量绪论
8
8
第2章、波形测试与仪器
18
6
24
第3章、示波器的使用与功能扩展实例
14
8
22
第4章、频率与时间的测量
14
2
16
第5章、电压测量技术与仪器
8
8
第6章、集中参数的测量与仪器
5
5
第7章、测量用信号源
5
5
第8章、逻辑分析仪
8
4
12
合计
80
20
100
六、考核办法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波形测试与仪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技术与仪器、集中参数的测量与仪器、测量用信号源、电子仪器的校验与维修等内容。
考核办法:考核采用百分制,卷面考试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电子测量与仪器》,中央电大出版社,张学庄等编著。
参考书:《电子测量》, 中国计量出版社,蒋焕文等编著。
《电子工艺与标准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任务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子工艺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装配焊接技巧及电气连接工艺。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及命名与标注方法,要求学生了解SMT表面安装技术。
(2)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焊接技术及手工制作印制电路板的过程。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电子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
1工艺概述
2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工作程序
3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管理
4电子产品工艺文件
电子元器件
1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2电子元器件的检验和筛选
2.3电子元器件的命名与标注
2.4常用元器件简介
电子产品装配常用工具及材料
1电子产品装配常用五金工具
3.2焊接工具
3.3焊接材料
3.4常用导线与绝缘材料
3.5其他常用材料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1印制电路板的排版设计
4.2印制电路板上的焊盘及导线
4.3板图设计的要求和制板工艺文件
4.4印制电路板的制造工艺简介
4.5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4.6手工自制印制电路板
装配焊接及电气连接工艺
5.1安装
5.2焊接技术
3绕接技术
4其他连接方式
表面安装技术(SMT)
6.1表面安装技术概述
6.2表面装配元器件
6.3 SMT装配方案和生产设备
6.4 SMT印制电路板及装配焊接材料
6.5 SMT组件的返修
6电子组装技术简介
电子产品的整机结构与电子工程图
7.1电子产品的整机结构
7.2电子工程图简介
电子产品后产线及产品的环境试验
8.1电子产品生产线
8.2电子产品的调试
8.3电子整机产品的老化和环境试验
四、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条件可让学生到春兰、LG公司参观生产线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合计
电子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 4 4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及命名与标注方法4 4
电子产品装配常用工具及材料 4 4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4 4
装配焊接及电气连接工艺 4 4
表面安装技术SMT 4 4
电子产品的整机与电子工程图 4 4
电子产品生产线及产品的环境试验 4 4
合计 32 32
六、考核办法
考核要求: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七、教材与参考书
<<电子工艺基础>> 第2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卫平主编
《AutoCAD》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能够绘制较复杂的二维图形。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基础,画法几何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下:
(1)掌握基本的二维绘图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较复杂的图形的绘制。
(2)掌握二维绘图的高级技巧,提高制图效率,开展多人协同工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1章 绪论
1.1 CAD技术和AutoCAD简介
1.2 AutoCAD2002新功能
1.3 AutoCAD的安装和卸载。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AutoCAD2002快速入门
2.1 程序与文件
2.2 基本文件操作
2.3 AutoCAD2002工作界面
2.4 最基本的操作命令
2.5 获得帮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绘图命令
3.1 AutoCAD的命令输入方式
3.2 空间坐标系
3.3 基本图形实体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形和定位
4.1 对象捕捉
4.2 栅格、捕捉和正交
4.3 自动追踪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本修改命令
5.1 修改命令的执行方式
5.2 移动图形
5.3 复制图形
5.4 对图形对象进行变形
5.5 对图形对象进行修改
5.6 倒角与倒圆角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图层设置
6.1 图层概述
6.2 图层设置
6.3 高级图层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文本标注
7.1 文本样式设置
7.2 文本标注命令
7.3 中文字体显示
7.4 特殊字符输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尺寸标注
8.1 尺寸标注概述
8.2 长度型尺寸标注
8.3 圆、弧和角度标注
8.4 引注
8.5 坐标标注和快速标注
8.6 尺寸样式
8.7 形位公差标注
8.8 尺寸修改
8.9 本章小结
第9章 获取图形信息
9.1 显示控制
9.2 属性查询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高级绘图命令
10.1 非标准曲线
10.2 延长线
10.3 多义线
10.4 多线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高级修改技巧
11.1 对象属性修改
11.2 属性匹配
11.3 夹点编辑
11.4 面域
11.5 区域填充
11.6 视图刷新
11.7 清理命令
11.8 本章小结
第12章 图块操作
12.1 图块概述
12.2 内部块操作
12.3 外部块操作
12.4 修改图块
12.5 图块嵌套
12.6 添加块属性
12.7 修改块属性
12.8 提取属性
12.9 本章小结
第13章 外部参照和光栅图像
13.1 外部参照概述
13.2 插入外部参照文件
13.3 外部参照管理器
13.4 修改外部参照
13.5 绑定外部参照
13.6 裁剪外部参照
13.7 光栅图像
13.8 本章小结
第14章 AutoCAD出图
14.1 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
14.2 模型窗口和布局窗口
14.3 打印样式
14.4 布局图
14.5 多视区布局
14.6 本章小结
第15章 绘图环境配置
15.1 使用向导配置文档环境
15.2 绘图过程中更改文档环境配置
15.3 利用模板文件配置文档环境
15.4 常用的系统环境配置
15.5 本章小结
第16章 AutoCAD协同设计环境
16.1数据输入输出
16.2 AutoCAD设计中心
16.3 网络功能
第17章 AutoCAD2002新功能
17.1 尺寸关联标注
17.2 CAD标准
17.3 图层转换器
17.4 DesignXML文件
17.5 本章小结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与上机两部分。
(1)课堂讲解
按学时分配表讲授。
上机安排
练习基本的绘图命令,绘制较复杂的二维图形。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上机
合计
第1章 绪论
1
1
2
第2章 AutoCAD2002快速入门
1
3
4
第3章 基本绘图命令
1
2
3
第4章 定形和定位
1
2
3
第5章 基本修改命令
2
4
6
第6章 图层设置
1
2
3
第7章 文本标注
1
2
3
第8章 尺寸标注
4
8
12
第9章 获取图形信息
2
4
6
第10章 高级绘图命令
2
4
6
第11章 高级修改技巧
2
4
6
第12章 图块操作
1
2
3
第13章 外部参照和光栅图像
1
2
3
第14章 AutoCAD出图
1
2
3
第15章 绘图环境配置
1
2
3
第16章 AutoCAD协同设计环境
1
2
3
第17章 AutoCAD2002新功能
1
2
3
合计
24
48
72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的方法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上机操作(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AutoCAD2002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唐嘉平编。
《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和维修,并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维护中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2)课程任务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因此该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以实践为主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判断,系统维护和维修的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的使用。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是一门相当综合的课程,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方法,能进行计算机的维护、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设、诊断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方法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掌握计算机系统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
掌握计算机维护过程中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理解计算机系统及其部件的工作原理
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质:
细致、耐心与吃苦耐劳的意识(工作中要细致、耐心,要有较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并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
快速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及市场动态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
计算机系统的组装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
计算机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计算机系统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
计算机维护过程中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讲解与演示、上机两部分。课堂讲解部分重点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以及相关部件的特性和原理,同时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上机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讲解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品牌机与组装机(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4. 典型配机方案(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二章 CPU技术与选购原则(4学时)
1. CPU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生产厂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CPU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CPU的架构和封装方式(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CPU的选购 (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三章主板技术和选购原则(4学时)
1. 认识主板(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主板芯片组(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3. 主板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主板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5. 常用主板介绍(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四章内存技术与选购(2学时)
1. 内存的发展史(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内存条的种类和物理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3. 内存条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五章外存储设备(6学时)
1. 硬盘的结构与原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硬盘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硬盘的选购指南(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CD-ROM驱动器发展史(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5. CD-ROM驱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6. CD-RW、DVD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7. 软驱的结构与原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8. 软驱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六章显示器技术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显示器的分类(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显示器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显示器的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七章显示卡技术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显示卡的发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显示卡的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3. 显示卡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显示卡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八章 输入设备技术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键盘、鼠标的基本知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键盘、鼠标的选购方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九章声卡和音箱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声卡的组成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声卡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声卡的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音箱的基本知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5. 音箱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6. 音箱的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章机箱、电源与风扇的基本知识和选购(4学时)
1. 机箱、电源的基本知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机箱、电源的种类(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3. 机箱、电源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机箱、电源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一章计算机的组装(6学时)
1. 计算机组装注意事项(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计算机的组装流程(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计算机硬件安装(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二章BIOS设置与升级(4学时)
1. BIOS的作用与具体功能(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BIOS的各项设置剖析(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BIOS的升级(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十三章硬盘的初始化(2学时)
1. 硬盘的分区基础与实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硬盘的格式化与实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四章 安装操作系统(2学时)
1. Windows XP的安装(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安装驱动程序(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第十五章安装应用软件(1学时)
1. 软件安装的六种类型(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软件安装常见的问题处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第十六章计算机的日常维护(2学时)
1. 计算机使用的环境要求与使用注意事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七章计算机维护的基础知识(4学时)
1. 计算机常见故障分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流程(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常见的维修工具(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八章主机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4学时)
1. 电源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主板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内存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常见扩充卡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九章.外存储设备常见的故障分析与处理(5学时)
1. 硬盘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2. 软驱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3. 光驱常见鼓掌分析与处理
第二十章 常见外设故障与处理(4学时)
1.键盘的常见故障(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鼠标常见故障(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3 显示部分的故障处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4 网卡的高级维护与故障处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四、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内容:系统维护岗位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所有的实验内容。
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对硬盘进行熟练的分区、低级和高级格式化,并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操作以及该操作可以达到的效果。
熟练掌握GHOST软件的使用,包括从不同硬盘上拷贝数据的能力。
掌握从裸机到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
掌握CMOS的作用,以及CMOS操作对于计算机的重要作用、掌握常用的CMOS操作的方法。
能够用一些优化软件来优化操作系统和计算机。
了解注册表的结构,能对注册表进行常规的备份,恢复和检测。
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安装,掌握多媒体软件的设置和使用。
能组装计算机。
熟悉计算机的性能与机器配置的要求,然后根据计算机使用要求合理的升级原来的计算机。
掌握CPU的超频技能,了解CPU超频的方法,并将CPU超频使用,下载和安装CPU制冷软件。
掌握BIOS的刷新方法,对计算机进行合理的升级。
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和检修方法并能排除计算机系统出现的常见的故障。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上机
合计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第二章 CPU技术与选购原则
4
第三章 主板技术和选购原则
4
2
第四章 内存技术与选购
2
3
第五章 外存储设备
6
3
第六章显示器技术与选购原则
2
第七章显示卡技术与选购原则
2
第八章输入设备技术与选购原则
2
3
第九章声卡和音箱与选购原则
2
第十章 机箱、电源与风扇的基本知识和选购
4
2
第十一章计算机的组装
6
3
第十二章BIOS设置与升级
4
3
第十三章 硬盘的初始化
3
第十四章 安装操作系统
2
3
第十五章 安装应用软件
1
第十六章 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2
3
第十七章计算机维护的基础知识
4
第十八章主机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4
2
第十九章外存储设备常见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5
第二十章常见外设故障与处理
4
3
总计
64
30
94
六、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加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十卷面考试(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实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张洪星主
编 2001年4月第1版。
参考书:
[1]《微型计算机系统维护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石文俊主编,
2000年8月地1版。
《移动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的性质:
《移动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课程的任务: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先行课程与知识联系:
学生必须掌握《现代通信原理》、《电波与无线》、《高频电子线路》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并能将它们灵活贯通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在移动通信采用的频段内电信号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组网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对公共移动通信网的构成、功能和工作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建立起网络结构模型的概念,并认识公共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同时作为公共移动通信往来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掌握目前市场拥有量较大的品牌手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注重实践教学,实地观察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的设置和工作过程,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必要的专用仪器和设备的使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品牌手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和维修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本章包括移动通信的定义与分类、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简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移动通信的特点及要求四个部分(四节)。重点讲述移动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和移动通信电信号传输的五大特点。一般讲述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其特征、定义等,简单介绍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史。
第二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及传播模型
本章包括移动通信电波传输特点及无线传播模型。在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本章要从电波传播环境、噪声干扰等方面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基本特点,并了解Okumura—Hata模型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本章是课程的重点部分,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学生掌握呼频率、 话务量、信道利用率、通信概率等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信令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数字信令的组成和特点。
重点讲解移动通信中偏码技术的基本作用和方法。
重点讲解各种多址接入方式的特点。
掌握均衡技术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原理。
掌握移动通信天线的基本类型及主要技术指标,并了解智能天线的基本设想和应用。
掌握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使学生认识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
了解空闲通信道选取的基本方式和信道分配的方法。
讲述移动通信中软切换的基本概念及确定移动台位置的方法,从而理解越区切换和漫游实现的步骤。
第四章 移动通信网络
本章内容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预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
1、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区域分布方式。
2、掌握基站激励方式及小区分裂的概念。
3、掌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以及GSM系统和各主要接口。
4、了解小区制移动通信网中各种区域的定义。
第五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是课程的重点部分之一,通过教学,学生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掌握GSM系统的特点及主要参数。
掌握系统的编码技术和交织的实现方式。
熟悉GSM系统的物理信道、逻辑信道和突发脉冲等概念,掌握逻辑信道的分类和逻辑信道向物理信道的映射。
掌握GSM系统的接续过程(包括切换、位置更新、出局和入局呼叫过程)。
掌握CDMA系统的网络特点,扩频调制方案。
熟悉CDMA系统的前向和反向信道组成、功率控制等。
第六章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本章是课程的一又重点部分、通过教学要能达到以下目的:
理解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重要性、原则和网络设计的主要内容。
深刻理解GSM系统话路网、同步网、管理网的结构、组网原则和设备配置。
了解GSM网和其他电信网的互联规则。
深刻理解GSM无线网络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理解CDMA网络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章 移动通信设备安装
本章具有较强的实验性,通过课堂和实验教学要达到以下几点:
1、理解和掌握通信设备安装要求以及其抗震设计技术。
2、理解和掌握天线的安装技术及天线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设计方法。
3、理解通信设备雷电防护的重要性。掌握防雷接地等常用的方法。
4、参观和考察移动通信基站和交换机房。对基站和移动交换局设备组成、安装和工作过程有感性认识。
第八章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理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和网络优化的工具及基本方法。
深入了解CDMA、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指标、网络评估的方法,参数优化及定位分析。
第九章 常用手机电路分析及维修
本章是实践性很强的部分,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教学达到如下目的:
掌握摩托罗拉328型手机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手机电路板及元件配件的装拆焊接方法。
能够使用仪器仪表检测和维修摩托罗拉328型手机和常见故障。
课堂讲学:
每周四学时,整学期共68学时。
实践活动安排:
分别考察移动交换局和移动通信基站各一次。
课程实训安排:
实训要求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和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相关内容的检测判断、积累维修经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内容:
手机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焊接。 2学时
编程器的使用。 2学时
GSM手机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1学时
GSM手机主板及主要模型的装拆与焊接。 2学时
GSM手机软件故障的维修。 2学时
GSM手机不开机故障的维修。 2学时
GSM手机不入网故障的维修。 2学时
GSM手机外部接口部件的维修。 2学时
GSM手机进水后的检修。 2学时
手机电路板铜箔脱落的维修。 2学时
GSM/CDMA手机的解锁。 2学时
五、学时分配
移动通信概述 4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及传播模型 4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10
移动通信网络 4
数字移动网络系统 1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10
移动通信设备安装 4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5
常用手机电路分析及维修 10
六、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高频电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应用电子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模拟电路》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介绍无线电通信系统各组成单元的基本构成,使学生掌握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高频电路的焊接、安装和调试工艺。
2.知识要求
(1)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常见高频单元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3)理解典型高频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4)掌握高频信号的放大以及调制、解调电路的参数分析及计算方法。
3.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计算基本的高频单元电路,具有初步的安装调试高频电路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高频电子技术概述
1.教学内容
1.1 高频电子技术的研究范围
1.2 无线电信号的产生与发射
1.3 无线电信号的接收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理解:调制与解调的概念
掌握:调制与解调的作用
第二章 选频和滤波电路
1.教学内容
2.1 概述
2.2 串联谐振回路
2.3 并联谐振回路
2.4 回路的阻抗变换
2.6 滤波器电路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LC谐振回路的作用,LC谐振式滤波器、石英晶体滤波器、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的组成与特点
理解:LC谐振回路的阻抗特性,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掌握:LC串联谐振及并联谐振回路谐振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参数计算,LC串并联谐振回路阻抗等效互换,LC谐振回路部分接入的计算
第三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1.教学内容
3.1 概述
3.2 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3.3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3.5 噪声与干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晶体管高频Y参数等效电路,单级单调谐与多级单调谐放大器的组成与特点
理解:晶体管的高频参数,电路的内部噪声,噪声系数
掌握:常用减小噪声系数的方法
第四章 正弦波振荡器
1.教学内容
4.1 概述
4.2 反馈型振荡器原理
4.3 LC振荡器
4.4 石英晶体振荡器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互感耦合型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理解:反馈型振荡器原理
掌握: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法则、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组成和特点
第五章 频率变换与混频电路
1.教学内容
5.1 概述
5.2 非线性器件的特征及分析方法
5.3 混频电路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二极管混频器和三极管混频器的组成、特点,混频干扰
理解:混频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非线性器件的频率变换作用
第六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1.教学内容
6.1 概述
6.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6.3 丁类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6.6 晶体管倍频器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理解: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丁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组成和特点,晶体管倍频器的作用和特点
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参数计算,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匹配网络
第七章 振幅调制与解调
1.教学内容
7.1 概述
7.2 振幅调制原理
7.3 调幅电路
7.4 调幅信号解调原理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调幅与检波的概念
理解:高电平调幅电路与低电平调幅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包络检波原理,同步检波原理
掌握:AM、DSB、SSB的数学表达式、波形、频谱、带宽和功率分配,二极管包络检波器的惰性失真和负峰切割失真
第八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1.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角度调制与解调原理
8.3 调频电路
8.4 鉴频电路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调频和调相的概念,调频和调相波的特点,鉴频电路原理
理解: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电路,扩展最大频偏的方法
掌握:调频和调相波的参数计算
第九章 反馈控制电路
1.教学内容
9.1 概述
9.2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9.3 自动频率微调
9.4 锁相环路
9.5 集成锁相环及其应用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自动频率控制电路的组成、作用
理解:锁相环路的组成、特点
掌握:锁相环路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1)实验安排
实验课时共计10课时。
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 LC振荡器 2课时
实验二 乘积型混频器 2课时
实验三 振幅调制 2课时
实验四 振幅解调 2课时
实验五 锁相倍频器 2课时
(2)课程实训
实训30学时,内容为调幅收音机的安装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高频电路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在高频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连接、安装和调试具有一定功能的高频电路,形成初步的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一章 高频电子技术概述
2
0
0
2
第二章 选频和滤波电路
10
0
0
10
第三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8
0
0
8
第四章 正弦波振荡器
8
2
0
10
第五章 频率变换与混频电路
6
2
0
8
第六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8
0
0
8
第七章 振幅调制与解调
10
4
30
44
第八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8
0
0
8
第九章 反馈控制电路
4
2
0
6
合计
64
10
30
104
六、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课程实训另外单独考核、计分)
七、教材与教参
1.教材:
《高频电子技术》 黄亚平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自编课件)
2.参考书:
《高频电子线路》 胡宴如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频电子技术习题与答案》 林冬梅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通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模拟信号数字化、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调制等内容。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信号与系统》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能够分析计算通信系统主要的性能指标;通过实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课内实验两部分。
课堂讲解内容:
绪论
本章主要讲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分类和数字通信系统;信息量与香农公式;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2章 随机信号分析
本章主要讲解随机变量、随机过程的相关知识;通信系统中的噪声。
第3章 模拟调制
本章主要复习模拟系统的三种调制。
第4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本章主要讲解抽样定理、PCM和△M系统。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本章主要讲解数字基带信号的相关知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等。
第6章 数字调制
本章主要讲解ASK、FSK、PSK调制的相关知识。
第8章 同步技术
本章主要讲解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的相关知识。
实验内容:
通信原理多种信号的产生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多种时钟信号的产生方法;掌握用数字电路产生伪随机序列码的实现方法;了解PCM编码中的收、发帧同步信号的产生过程。
中央集中控制器系统单元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在通信电路系统中的应用;了解该系统对其它实验系统的管理、控制与检测过程;熟悉键盘操作方法。
脉冲幅度调制(PAM)及系统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脉冲幅度调制的特点;通过对电路组成、波形和所测数据的分析,加深理解这种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脉冲编码调制(PCM)及系统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PCM编码过程;熟悉PCM编、译码专用集成芯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PCM系统的工作过程。
自适应差值脉冲码调制(ADPCM)系统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自适应差值脉冲码调制(ADPCM)的工作原理;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MC145540的电路组成及工作过程;了解利用编写程序对其芯片MC145540的控制与输出处理过程。
增量调制CVSD(△M)编码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增量调制编码的基本原理;理解实验电路的工作过程;了解不同速率的编码,以及低速率编码时的输出波形。
增量调制CVSD(△M)译码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系统的电路组成与基工作原理;熟悉对增量调制编译码电路工作过程的检测和测试方法;熟悉该系统在不同工作频率、不同信号频率和不同信号幅度下跟踪输入信号的情况;掌握测量系统的过载特性、编码动态范围以及最大化信噪比等三大指标的测试方法。
数字调制技术--FSK调制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理解FSK调制的工作原理及组成;理解利用锁相环解调
FSK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数字调制技术--PSK调制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二相BPSK(DPSK)调制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组成;了解载频信号的产生方法;掌握二相绝对码与相对码的码变换方法。
10、数字调制技术--PSK解调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二相(PSK、DPSK)解调器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电路组成;熟悉二相相对移相与绝对移相的转换方法;掌握二相(PSK、DPSK)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要求:
熟练掌握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能够独立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
参考学时
通信原理多种信号的产生
2
中央集中控制器系统单元实验
2
脉冲幅度调制(PAM)及系统实验
2
脉冲编码调制(PCM)及系统实验
2
自适应差值脉冲码调制(ADPCM)系统实验
2
增量调制CVSD(△M)编码实验
2
增量调制CVSD(△M)译码实验
2
数字调制技术--FSK调制
2
数字调制技术--PSK调制
2
数字调制技术--PSK解调
2
总计
20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第1章 绪论
4
4
第2章 随机信号分析
10
10
第3章 模拟调制
8
8
第4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16
14
30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0
10
第6章 数字调制
10
6
16
第8章 同步技术
4
4
第9章 信道编码
2
2
合计
64
20
84
六、考核方法
采用理论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现代通信原理》 宋祖顺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
(1)《数字通信》 王钦生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2)《数字通信原理》 李文海等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信号与线性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应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打好理论基础。
2.知识要求
(1)了解信号与系统的概念;
(2)理解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的关系;
(3)掌握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4)掌握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
(5)掌握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方法。
3.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对连续系统使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能够用高级语言实现相应算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概论
1.1 历史的回顾
1.2 信号的概念
1.3 系统的概念
1.4 线性系统的性质
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及其响应
2.2 阶跃信号与阶跃响应
2.3 冲激信号与冲激响应
2.4 卷积及其应用
第三章 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
3.1 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3.2 周期信号的频谱
3.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3.4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4.1 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4.2 采样信号与采样定理
4.3 频域分析用于通信系统
第五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5.1 拉普拉斯变换
5.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5.3 拉普拉斯反变换
5.4 LTI系统的S域分析
5.5 卷积定理极其应用
第六章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分析
6.1 系统函数H(s)
6.2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
6.3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
四、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实训安排
实训30学时,内容为周期信号频谱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实现(C语言编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训
合计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概论
4
0
4
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14
0
14
第三章 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
14
30
44
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12
0
12
第五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2
0
12
第六章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分析
8
0
8
合计
64
30
94
六、考核方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程实训另外单独考核、计分)
七、教材与教参
1.教材:
《信号与系统》第三版 燕庆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 吴大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重要工具。 (2)课程任务 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及阅读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大学英语、电子技术有关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使学生能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常用英语表达方式。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电子技术方面的英语书籍。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Unit 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Unit 2 Electrical Components
Unit 3 Instruments
Unit 4 Electronic Components
Unit 5 Power Supplies
Unit 6 Linear Circuit Analysis
Unit 7 Integrated Circuits
Unit 8 Digital Logic Circuits
Unit 9 Programming the Computer
Unit 10 Microcomputers
Unit 11 Television
Unit 12 Digital Camera
Unit 1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it 14 Office Automation
Unit 15 Input Devices
Unit 16 Multimedia Technology
四、学时分配
内 容
讲课(学时)
Unit 1
3
Unit 2
3
Unit 3
3
Unit 4
3
Unit 5
3
Unit 6
3
Unit 7
3
Unit 8
3
Unit 9
3
Unit 10
3
Unit 11
3
Unit 12
3
Unit 13
3
Unit 14
3
Unit 15
3
Unit 16
3
合 计
48
5、考核办法本课程考核采用笔试的办法。 总成绩 = 平时成绩(20%)+ 期末考试(80%) 6、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电子技术专业英语》 朱一纶 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计算机通信网》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专业选修的一门课程。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先行课程:《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概念、技术、应用和发展动向,使学生了解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初步掌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相关软硬件知识。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ISO的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常用协议基本原理、信道共享技术、局域网基本原理、网络互联技术,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日常应用中遇到的网络问题,具备基本的排查错误故障维护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网络的基础知识
1.1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2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1.3网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4网络的应用?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
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2数据通信技术
2.3数据通信网络
2.4网络体系结构和OSI参考模型
第三章TCP/IP协议系统
3.1TCP/IP层次模型
3.2IP协议与地址
3.3地址解析?
3.4域名系统
3.5IP路由
3.6TCP与UDP
第四章局域网原理与组网技术
4.1局域网网络协议
4.2局域网络访问控制方式
4.3局域网组网常用技术
4.4高速网络技术?
4.5局域网互连技术
第五章网络操作系统
5.1网络操作系统定义、功能
5.2网络操作系统的分类
5.3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选择
5.4网络操作系统
第六章系统安装
Windows 2000 Server安装
第七章 磁盘管理
7.1建立共享目录
7.2NTFS的访问许可权
7.3管理文件和目录的访问许可权
7.4审核文件和目录
7.5取得文件和目录所有权
第八章WINDOWS NT技术
8.1DHCP服务器
8.2WINS服务器
8.3DNS服务器
8.4远程访问
8.5网络打印
8.6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第九章因特网及其应用
9.1Internet概述
9.2电子邮件
9.3搜索引擎
9.4 文件传输
9.5 防火墙技术
第十章网络规划与设计
10.1网络规划
10.2网络设计
10.3设备选型
10.4综合布线系统
10.5网络设计事例
四、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一章网络的基础知识
2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
8
第三章TCP/IP协议系统
10
第四章局域网原理与组网技术
8
第五章网络操作系统
2
第六章系统安装
4
第七章 磁盘管理
4
第八章WINDOWS NT技术
16
第九章因特网及其应用
4
第十章网络规划与设计
4
总计
64
五、考核方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60%,平时成绩占30%。
六、教材与教参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教程》,张尧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其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比不同通信网络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相关通信技术的国际标准,掌握网络互连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了解通信业务的应用需求,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目标。
2.明确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
3.了解一些主要的成熟通信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背景和关键技术。
4.掌握帧中继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背景。
5.掌握高速以太网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背景。
6.掌握同步数字序列(SDH)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背景。
7.掌握ATM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背景。
8.了解宽带接入网络的基本需求及解决途径。掌握各种接入网络的技术背景和关键技术。
9.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背景。
10.了解高级智能网络的基本思想。
11.了解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和IPv6协议基本构架。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篇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1.1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1.2现代通信网的支撑技术
1.3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
第二篇信息应用技术
2.1模拟与数字视音频业务
2.2数据通信业务
2.3多媒体通信业务
2.4音视频终端
2.5图形图像通信终端
3.1数据通信终端
3.2多媒体通信终端
第三篇业务网技术
4.1业务网概述
4.2节点交换技术
4.3节点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
5.1电话网技术
5.2数字电路交换技术
5.3窄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
5.4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6.1数据网概述
6.2分组交换网及相关技术
6.3帧中继技术
6.4数字数据网技术
6.5 ATM技术
第四篇 接入与传送网技术
7.1传送网概述
7.2同步数字传送网技术
7.3传送网主要性能指标
8.1光纤通信概述
8.2光纤传输原理与特性
8.3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
8.4光纤通信新技术
8.5微波通信系统
8.6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
9.1接入网概述
9.2铜线接入技术
9.3光纤接入技术
9.4混合光纤/同轴缆接入
9.5无线接入技术
第五篇下一代网络技术
10.1下一代网络概述
10.2软交换技术
10.3 Ipv6技术
四、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一篇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4
第二篇信息应用技术
12
第三篇业务网技术
28
第四篇 接入与传送网技术
16
第五篇下一代网络技术
4
合计
64
五、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30%,期末考试70%
六、参考书目
Uyless Black . 现代通信最新技术(第二版)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Regis J.(Bud)Bates etc. 最新语音和数据通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朱月秀主编《现代通信技术》2003年7月第一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