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实践课程的成分。
(2)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应重点掌握语法结构及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能掌握C语言的语法结构、流程图的用途及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编程调试技巧,养成办事严谨的习惯。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
·理解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思路;
·了解如何高效地编程和调试。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素质:
·严谨态度:解决问题要有科学的严谨态度,办事要认真;
·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能进行全面分析、解决;
·创新精神:要能吸取别人的现成经验并有所创新,提高办事效率。
(3)能力与技能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
·根据问题的需要画出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编制相应的程序;
·熟练调试程序;
·阅读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C语言概述
1、C语言的发展与特点
2、C语言程序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3、TC集成环境的使用。
第二章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1、C语言的数据类型
2、标识符、常量和变量
3、整型、实型和字符型数据
4、算术运算与算术表达式
5、赋值运算与赋值表达式
6、自增、自减和逗号运算
第三章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1、C语言语句
2、格式化输出函数printf()
3、格式化输入函数scanf()
4、单个字符的输入/输出函数
第四章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1、关系运算及其表达式
2、逻辑运算及其表达式
3、if语句和条件运算符
4、switch语句
第五章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for语句do…while语句和while语句
2、循环结构的嵌套
3、break和continue语句
第六章 数组
1、一维数组
2、二维数组
3、字符数组与字符串
第七章 函数
1、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2、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
3、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4、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
5、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第八章 编译预处理
1、无参和带参宏定义
2、文件包含
第九章 指针
1、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应用
2、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3、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4、返回指针的函数
5、指针数组和主函数main()的形参
6、函数的指针和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
第十章 结构体、共用体和枚举类型
1、结构体类型与结构体变量的定义
2、结构体变量的引用和初始化
3、结构体数组
4、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5、单链表
6、共用体和枚举类型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本课程安排上机课时共计32 课时。上机练习配有相应的上机指导书,其内容如下:
实验1 TC集成环境的使用;
实验2 C语言程序初步;
实验3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实验4 输入与输出;
实验5 选择结构(IF...ELSE...);
实验6 选择结构(SWITCH);
实验7 WHILE及DO...WHILE型循环结构;
实验8 FOR型循环结构;
实验9 一维数组;
实验10 二维数组;
实验11 字符数组;
实验12 函数的定义及调用;
实验13 变量的存储属性;
实验14 指针1;
实验15 指针2;
实验16 指针3;
实验17 结构体;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及调试程序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C语言初步
2
2
4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10
4
14
C程序的流程设计
20
8
28
数组
5
4
9
函数
8
4
12
编译预处理
2
2
4
指针
9
6
15
结构体与共用体
8
2
10
合计
64
32
96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总评中平时成绩的确定由平时实验考勤、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评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30%)十卷面考试(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李培金主编。
参考书:
[1]《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谭浩强等编。
《PROTEL与EDA》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面向电子线路设计开发的重要的课程。
2、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protel 进行电路原理图和印制板的设计,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仿真设计。
2、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掌握protel 和multisim两种软件的使用;
·了解印制电路板布局布线的原则。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素质:
·严谨态度:解决问题要有科学的严谨态度,办事要认真;
·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能进行全面分析、解决;
·创新精神:要能吸取现有实际经验并应用到具体项目中,提高效率。
(3)能力与技能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
·根据问题的需要画出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编制相应的程序;
·熟练调试程序;
·阅读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课程内容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1章 绪论
1.1 EDA技术概述
1.2 常用EDA软件
第2章 multisim2001 仿真电路的创建
2.1 multisim2001基本界面
2.2 创建仿真电路
2.3 总线的使用
2.4 子电路的使用
2.5 打印输出
2.6 仿真元件设计
第3章 multisim2001虚拟仪器的使用
3.1常用指示仪器的使用
3.2常用虚拟仪器的使用
3.3运行仿真电路
第4章 multisim2001常用仿真
4.1仿真分析步骤
4.2常用分析方法
4.3 multisim2001后处理功能
第5章 仿真分析实例
5.1电路与信号系统的仿真分析
5.2模拟电子线路的仿真分析
5.3数字电路的仿真分析
第6章 protel 99SE原理图编辑
6.1 protel 99SE原理图编辑器
6.2绘制一张简单的原理图
6.3总线和网络标号的使用
6.4层次电路图设计
6.5电气规则检查与网络表生成
6.6原理图元件设计
6.7原理图打印输出
6.8项目设计组管理
第7章 PCB设计基础
7.1印制电路板概述
7.2protel 99SE印制板编辑器
7.3印制电路板的工作层面
第8章 PCB手工布线
8.1设置PCB元件库
8.2规划电路板尺寸
8.3放置元件、焊盘和过孔
8.4元件布局
8.5元件布线
8.6PCB手工设计
第9章 PCB自动布线
9.1从原理图到印制板
9.2自动布局
9.3布线规则设置与自动布线
9.4PCB设计技巧
9.5印制板输出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1)实验
实验课时共计32课时。
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 Protel 99SE的基本操作
2课时
实验二 电气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4课时
实验三 非电气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2课时
实验四 ERC检查、网络表和报告生成
2课时
实验五 层次图的设计
2课时
实验六 元件库编辑
2课时
实验七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环境及设置
2课时
实验八 手工绘制电路板
4课时
实验九 自动绘制电路板
4课时
实验十 设计规则和封装建立
2课时
实验十一 仿真电路的绘制
2课时
实验十二 测量仪器的使用
2课时
实验十三 常用仿真分析
2课时
(2)课程实训
实训30学时,内容为简易三角波发生器的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数字电路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在数字电路的基本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连接、安装和调试具有一定功能的数字电路,形成初步的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3
2
5
第六章 protel 99SE 原理图编辑器
15
12
27
第七章 PCB设计基础
3
1
4
第八章 PCB手工布线
9
5
14
第九章 PCB自动布线
6
5
11
第二章 multisim2001仿真电路的创建
5
2
7
第三章 multisim2001虚拟仪器的使用
3
2
5
第四章 multisim2001常用仿真
3
2
5
第五章 仿真分析设计实例
1
1
30
32
合计
48
32
30
110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的方法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上机操作(70%)(课程实训另外单独考核、计分)
七、教材与教参
教材:《EDA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郭勇主编。
参考书:Protel99SE电路设计使用教程 余家春编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应用电子、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单片机技术是整个电子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中的核心,由它构成的嵌入式系统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MCS-51单片机为范例学习微机原理的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学会智能化设备的设计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MCS-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微机原理的有关知识和在相应专业领域内应用单片计算机的初步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微机控制》、《嵌入式系统》和《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MCS-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并能设计和开发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知识要求
● 掌握单片机原理基本概念。
● 掌握单片机I/O口和中断的使用以及定时时间的计算等。
● 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 掌握单片机接口扩展技术。
● 通过实验课,理解单片机软件、硬件的设计特点,增强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编程技能与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素质:
● 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保障。
● 工程规范意识:工作中严格遵守工程规范,不以个人的好恶任意操作。
● 团队精神:具有合作精神、协调工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 较强的知识、技术的自我更新能力:快速适应新的程序设计工具。
(3)能力与技能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 MCS-51系列单片机内部组成及存储器结构。
●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MCS-51单片机内的功能模块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 MCS-51单片机接口扩展技术。
● 设计和开发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步骤和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MCS-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片机接口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2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1.3数制及其转换
1.4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1.5指令和指令系统
1.6存贮器
1.7运算器
1.8控制器
1.9外围设备
1.10总线
第二章 单片微型机概述
2.1单片机发展历史
2.2单片机内部结构
2.3典型的单片机产品
2.4单片机的应用和应用系统结构
第三章 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3.1总体结构
3.2时钟和时钟电路
3.3复位和复位电路
3.4CPU定时
3.5存储器组织
3.6中断系统
第四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4.1指令格式
4.2寻址方式
4.3数据操作和指令类型
4.4数据传送指令
4.5算术运算指令
4.6逻辑运算指令
4.7位操作指令
4.8控制转移指令
4.9程序设计方法
第五章 MCS-51单片机内的功能模块
5.1并行口
5.2定时器
5.3串行口
5.4 8XC552的A/D转换器
5.5C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方式
5.6内部程序存贮器
5.7其它外围模块
第六章 常用程序的设计
6.1定点数运算程序
6.2查表程序
6.3数据转换程序
6.4输入/输出处理程序
第七章 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7.1MCS-51系统并行扩展原理
7.2程序存储器扩展
7.3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7.4并行接口的扩展
7.5 RAM/IO扩展器8155
7.6 A/D接口的扩展
第八章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
8.1拨码盘接口
8.2七段发光显示器接口
8.3键盘接口
第九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研制
9.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
9.2单片机开发系统
9.3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调试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分配
1
THKL-C51仿真器的使用
1、了解THKL-C51仿真器的内部结构及接口的功能
2、掌握THKL-C51仿真器控制面板各功能键的使用
4
2
MCS-51 指令系统的应用
1、掌握MCS-51指令系统中的指令功能
2、熟悉源程序的人工汇编过程
3、掌握THKL-C51仿真器的操作使用
2
3
数据传送实验
1、掌握8031内部RAM和外部RAM的数据传送操作
2、掌握数据存贮器的特点和应用
2
4
多字节十进制加法
1、掌握多字节十进制加法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2、学会用THKL-C51仿真器调试程序,检查程序运行结果
2
5
系统连接和一般使用方法
1、掌握仿真器与PC机的连接方法
2、熟练编辑程序,并能汇编成目标程序
3、掌握PC机上的目标程序传送给仿真器的方法
4、了解常用THKL-C51系统操作命令
2
6
数据排序实验
1、掌握数据排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2、掌握THKL-C51仿真机调试程序的方法
2
7
并行口I/O实验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8051作为通用I/O口时在输入方式,输出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编程方法和使用方法
2
8
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1、掌握定时器工作原理、编程方法、使用方法
2、掌握定时器工作方式选择
3、掌握定时器的定时与计数的选择
2
9
中断实验
1、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的中断原理,编程方法;
2、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中断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了解中断方式的选择:(电平触发方式,边沿触发方式的选择)
2
10
TTL输入、输出实验
掌握TTL电路或MOS电路锁存器、三态门电路作为单片机扩展I/O使用设计方法,熟悉其输入输出软件编程。
2
11
可编程I/O接口8255
掌握单片机与8255的接口原理,熟悉对8255初始化编程和输入、输出软件的设计方法,了解软件与硬件的调试技术
2
12
可编程I/O、RAM接口8155实验
掌握单片机与8155的接口原理,熟悉对8155初始化编程和输入、输出软件的设计方法,了解软件、硬件调试技术
2
13
静态显示接口电路
将要显示的数放在内部RAM 31H(高位)、和30H(低位)中,只能入BCD码01,02,03,04……09中的任意两个BCD码
2
说明:选择20学时的实验项目
五、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80学时
实验: 20学时
课程实训:一周(30学时)
内容
讲课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5
第二章 单片微型机概述
2
第三章 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10
第四章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20
第五章 MCS-51单片机内的功能模块
14
第六章 常用程序的设计
9
第七章 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10
第八章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
7
第九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研制
3
合计
80
实验要求及学时分配: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要求及学时分配: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理论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理论考试(60%)
其中平时成绩(100%)= 考勤(30%)+作业(30%)+平时表现(4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与实验》张友德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四版
《电路分析》(《电路与电工技术基础上》)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课程性质:电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课程任务:
建立电路的基本概念;熟悉电路的定律和分析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
(3) 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各种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支路电流和回路电流分析法、节点电位分析法等;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掌握三相交流电路和谐振电路的知识;掌握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分析法。能应用以上知识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素质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对电路进行独立分析并讨论分析计算的结果。
能力与技术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验训练以及课程设计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利用实验手段分析电路;熟练掌握电路实验室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会安按装一般的电路,并测量及分析结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模型、电路变量、基本电路元件、电压源与电流源、四种受控源、基尔霍夫定律
电路的连接:电阻的串联、并联与混联;电阻的 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连接。
线性电阻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及定理: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
正弦交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上的伏安关系是相量形式;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用相量法分析复杂交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中功率及功率因素的提高;正弦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条件。
三相交流电路:三相电源;对称三相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
谐振:串联谐振、并联谐振。
互感电路:互感概念;含有互感的电路;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动态电路换路定则和电路初时值的计算;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应;阶跃函数和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验(20学时)
实验内容实践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1.电工测量仪器的使用
2
2.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
2
3.电路的的基本定律及定理的验证
2
4.实际元件R、L、C的参数测定
2
5.正弦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
2
6.三相交流电路的研究
2
7.耦合电感电路的研究
2
8.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2
9.实验考核
4
总 计
20
(2)实训:万用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1周30学时)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解(课时)
实验(课时)
合计(课时)
第1章
10
2
12
第2章
10
4
14
第3章
14
2
16
第4章
12
2
14
第5章
8
2
10
第6章
6
2
8
第7章
8
2
10
第8章
12
4
16
合计
80
20
100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笔试的办法。
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20%)+期末考试(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电路与电工技术基础(上)》宗祥娟
主要参考书:《电工学》,沈世锐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潘兴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电路及磁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
八、必要的说明:
(1)总学时数为80(理论)+20(实验)+30(实训)
(2)为加强课堂效果,本课程可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3).本课程实用专业:应用电子和信息工程
《电子工艺与标准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任务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子工艺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装配焊接技巧及电气连接工艺。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及命名与标注方法,要求学生了解SMT表面安装技术。
(2)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焊接技术及手工制作印制电路板的过程。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电子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
1工艺概述
2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工作程序
3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管理
4电子产品工艺文件
电子元器件
1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2电子元器件的检验和筛选
2.3电子元器件的命名与标注
2.4常用元器件简介
电子产品装配常用工具及材料
1电子产品装配常用五金工具
3.2焊接工具
3.3焊接材料
3.4常用导线与绝缘材料
3.5其他常用材料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1印制电路板的排版设计
4.2印制电路板上的焊盘及导线
4.3板图设计的要求和制板工艺文件
4.4印制电路板的制造工艺简介
4.5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4.6手工自制印制电路板
装配焊接及电气连接工艺
5.1安装
5.2焊接技术
3绕接技术
4其他连接方式
表面安装技术(SMT)
6.1表面安装技术概述
6.2表面装配元器件
6.3 SMT装配方案和生产设备
6.4 SMT印制电路板及装配焊接材料
6.5 SMT组件的返修
6电子组装技术简介
电子产品的整机结构与电子工程图
7.1电子产品的整机结构
7.2电子工程图简介
电子产品后产线及产品的环境试验
8.1电子产品生产线
8.2电子产品的调试
8.3电子整机产品的老化和环境试验
四、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条件可让学生到春兰、LG公司参观生产线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合计
电子工艺技术和工艺管理 4 4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及命名与标注方法4 4
电子产品装配常用工具及材料 4 4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4 4
装配焊接及电气连接工艺 4 4
表面安装技术SMT 4 4
电子产品的整机与电子工程图 4 4
电子产品生产线及产品的环境试验 4 4
合计 32 32
六、考核办法
考核要求: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七、教材与参考书
<<电子工艺基础>> 第2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卫平主编
《AutoCAD》(《计算机绘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能够绘制较复杂的二维图形。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基础,画法几何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下:
(1)掌握基本的二维绘图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较复杂的图形的绘制。
(2)掌握二维绘图的高级技巧,提高制图效率,开展多人协同工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1章 绪论
1.1 CAD技术和AutoCAD简介
1.2 AutoCAD2002新功能
1.3 AutoCAD的安装和卸载。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AutoCAD2002快速入门
2.1 程序与文件
2.2 基本文件操作
2.3 AutoCAD2002工作界面
2.4 最基本的操作命令
2.5 获得帮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绘图命令
3.1 AutoCAD的命令输入方式
3.2 空间坐标系
3.3 基本图形实体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形和定位
4.1 对象捕捉
4.2 栅格、捕捉和正交
4.3 自动追踪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本修改命令
5.1 修改命令的执行方式
5.2 移动图形
5.3 复制图形
5.4 对图形对象进行变形
5.5 对图形对象进行修改
5.6 倒角与倒圆角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图层设置
6.1 图层概述
6.2 图层设置
6.3 高级图层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文本标注
7.1 文本样式设置
7.2 文本标注命令
7.3 中文字体显示
7.4 特殊字符输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尺寸标注
8.1 尺寸标注概述
8.2 长度型尺寸标注
8.3 圆、弧和角度标注
8.4 引注
8.5 坐标标注和快速标注
8.6 尺寸样式
8.7 形位公差标注
8.8 尺寸修改
8.9 本章小结
第9章 获取图形信息
9.1 显示控制
9.2 属性查询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高级绘图命令
10.1 非标准曲线
10.2 延长线
10.3 多义线
10.4 多线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高级修改技巧
11.1 对象属性修改
11.2 属性匹配
11.3 夹点编辑
11.4 面域
11.5 区域填充
11.6 视图刷新
11.7 清理命令
11.8 本章小结
第12章 图块操作
12.1 图块概述
12.2 内部块操作
12.3 外部块操作
12.4 修改图块
12.5 图块嵌套
12.6 添加块属性
12.7 修改块属性
12.8 提取属性
12.9 本章小结
第13章 外部参照和光栅图像
13.1 外部参照概述
13.2 插入外部参照文件
13.3 外部参照管理器
13.4 修改外部参照
13.5 绑定外部参照
13.6 裁剪外部参照
13.7 光栅图像
13.8 本章小结
第14章 AutoCAD出图
14.1 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
14.2 模型窗口和布局窗口
14.3 打印样式
14.4 布局图
14.5 多视区布局
14.6 本章小结
第15章 绘图环境配置
15.1 使用向导配置文档环境
15.2 绘图过程中更改文档环境配置
15.3 利用模板文件配置文档环境
15.4 常用的系统环境配置
15.5 本章小结
第16章 AutoCAD协同设计环境
16.1数据输入输出
16.2 AutoCAD设计中心
16.3 网络功能
第17章 AutoCAD2002新功能
17.1 尺寸关联标注
17.2 CAD标准
17.3 图层转换器
17.4 DesignXML文件
17.5 本章小结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与上机两部分。
(1)课堂讲解
按学时分配表讲授。
上机安排
练习基本的绘图命令,绘制较复杂的二维图形。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上机
合计
第1章 绪论
1
1
2
第2章 AutoCAD2002快速入门
1
3
4
第3章 基本绘图命令
1
2
3
第4章 定形和定位
1
2
3
第5章 基本修改命令
2
4
6
第6章 图层设置
1
2
3
第7章 文本标注
1
2
3
第8章 尺寸标注
4
8
12
第9章 获取图形信息
2
4
6
第10章 高级绘图命令
2
4
6
第11章 高级修改技巧
2
4
6
第12章 图块操作
1
2
3
第13章 外部参照和光栅图像
1
2
3
第14章 AutoCAD出图
1
2
3
第15章 绘图环境配置
1
2
3
第16章 AutoCAD协同设计环境
1
2
3
第17章 AutoCAD2002新功能
1
2
3
合计
24
48
72
六、考核办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的方法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上机操作(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AutoCAD2002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唐嘉平编。
《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和维修,并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维护中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2)课程任务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因此该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以实践为主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判断,系统维护和维修的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的使用。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是一门相当综合的课程,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方法,能进行计算机的维护、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设、诊断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方法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掌握计算机系统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
掌握计算机维护过程中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理解计算机系统及其部件的工作原理
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质:
细致、耐心与吃苦耐劳的意识(工作中要细致、耐心,要有较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并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
快速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及市场动态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
计算机系统的组装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
计算机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计算机系统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
计算机维护过程中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讲解与演示、上机两部分。课堂讲解部分重点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以及相关部件的特性和原理,同时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上机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讲解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品牌机与组装机(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4. 典型配机方案(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二章 CPU技术与选购原则(4学时)
1. CPU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生产厂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CPU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CPU的架构和封装方式(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CPU的选购 (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三章主板技术和选购原则(4学时)
1. 认识主板(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主板芯片组(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3. 主板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主板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5. 常用主板介绍(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四章内存技术与选购(2学时)
1. 内存的发展史(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内存条的种类和物理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3. 内存条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五章外存储设备(6学时)
1. 硬盘的结构与原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硬盘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硬盘的选购指南(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CD-ROM驱动器发展史(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5. CD-ROM驱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6. CD-RW、DVD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7. 软驱的结构与原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8. 软驱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六章显示器技术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显示器的分类(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显示器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显示器的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七章显示卡技术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显示卡的发展(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显示卡的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3. 显示卡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显示卡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八章 输入设备技术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键盘、鼠标的基本知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键盘、鼠标的选购方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九章声卡和音箱与选购原则(2学时)
1. 声卡的组成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声卡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声卡的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音箱的基本知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5. 音箱的性能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6. 音箱的选购原则(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章机箱、电源与风扇的基本知识和选购(4学时)
1. 机箱、电源的基本知识(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2. 机箱、电源的种类(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3. 机箱、电源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机箱、电源的选购(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一章计算机的组装(6学时)
1. 计算机组装注意事项(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计算机的组装流程(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计算机硬件安装(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二章BIOS设置与升级(4学时)
1. BIOS的作用与具体功能(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BIOS的各项设置剖析(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BIOS的升级(要求达到”了解”层次)
第十三章硬盘的初始化(2学时)
1. 硬盘的分区基础与实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硬盘的格式化与实践(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四章 安装操作系统(2学时)
1. Windows XP的安装(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安装驱动程序(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第十五章安装应用软件(1学时)
1. 软件安装的六种类型(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 软件安装常见的问题处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第十六章计算机的日常维护(2学时)
1. 计算机使用的环境要求与使用注意事项(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七章计算机维护的基础知识(4学时)
1. 计算机常见故障分类(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流程(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常见的维修工具(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八章主机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4学时)
1. 电源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2. 主板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 内存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4. 常见扩充卡故障与处理(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第十九章.外存储设备常见的故障分析与处理(5学时)
1. 硬盘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2. 软驱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3. 光驱常见鼓掌分析与处理
第二十章 常见外设故障与处理(4学时)
1.键盘的常见故障(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2.鼠标常见故障(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3 显示部分的故障处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4 网卡的高级维护与故障处理(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四、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内容:系统维护岗位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所有的实验内容。
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对硬盘进行熟练的分区、低级和高级格式化,并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操作以及该操作可以达到的效果。
熟练掌握GHOST软件的使用,包括从不同硬盘上拷贝数据的能力。
掌握从裸机到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
掌握CMOS的作用,以及CMOS操作对于计算机的重要作用、掌握常用的CMOS操作的方法。
能够用一些优化软件来优化操作系统和计算机。
了解注册表的结构,能对注册表进行常规的备份,恢复和检测。
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安装,掌握多媒体软件的设置和使用。
能组装计算机。
熟悉计算机的性能与机器配置的要求,然后根据计算机使用要求合理的升级原来的计算机。
掌握CPU的超频技能,了解CPU超频的方法,并将CPU超频使用,下载和安装CPU制冷软件。
掌握BIOS的刷新方法,对计算机进行合理的升级。
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和检修方法并能排除计算机系统出现的常见的故障。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上机
合计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第二章 CPU技术与选购原则
4
第三章 主板技术和选购原则
4
2
第四章 内存技术与选购
2
3
第五章 外存储设备
6
3
第六章显示器技术与选购原则
2
第七章显示卡技术与选购原则
2
第八章输入设备技术与选购原则
2
3
第九章声卡和音箱与选购原则
2
第十章 机箱、电源与风扇的基本知识和选购
4
2
第十一章计算机的组装
6
3
第十二章BIOS设置与升级
4
3
第十三章 硬盘的初始化
3
第十四章 安装操作系统
2
3
第十五章 安装应用软件
1
第十六章 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2
3
第十七章计算机维护的基础知识
4
第十八章主机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4
2
第十九章外存储设备常见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5
第二十章常见外设故障与处理
4
3
总计
64
30
94
六、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加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总成绩=平时成绩(30%)十卷面考试(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实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张洪星主
编 2001年4月第1版。
参考书:
[1]《微型计算机系统维护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石文俊主编,
2000年8月地1版。
《模拟电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课程性质:《模拟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高专电子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元器件和功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形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形成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获得以下电子技术知识和能力:1、 熟悉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常识,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2、 掌握常见模拟功能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分析方法,具有阅读和应用能力。3、 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电子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具有装配、调试常见功能电路的能力,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电参数及电路常见故障排除能力。4、 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对电路进行独立分析并讨论分析计算的结果。
能力与技术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验训练以及课程设计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利用实验手段分析电路;熟练掌握电路实验室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会安按装一般的电路,并测量及分析结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一般了解半导体的导电特性,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2熟悉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熟记二极管的死区电压和导通电压。了解温度对二极管特性的影响。熟悉二极管的参数。
3掌握整流滤波电路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会计算各自的直流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整流二极管的选用,滤波电容的选用。
1.4掌握稳压管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2.1熟悉三极管的结构和符号,熟悉三极管的电路分配和放大作用,熟悉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熟悉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2熟悉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会估算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3会用图解法求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熟练掌握直流负载线,交流负载线的作法。会用图解法分析放大器的饱和和截止失真。会计算放大器的最大不失真的输出电压的幅度。
2.4会作出放大器的简化微变等效电路,并由此计算放大器的动态性能指标。
2.5掌握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电路的原理和直流通路,交流通路,微变等效电路的作法。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动态性能的计算,掌握支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的作法。掌握发射极具有交流电阻的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2.6熟悉共集电极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以及共集电极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
2.7了解共基极电路,了解三种组态电路的特点。
2.8了解多级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方式,熟悉多级放大器的性能指标的估算。
2.9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通频带的概念。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不要求)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
4.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特点和组成框图,熟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指标。
4.2熟悉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典型差分放大器的静态计算,差模指标的计算,共模放大倍数的概念,以及共模抑制比的概念。了解恒流源差放。熟悉差动放大器的四种接法及其动态指标的计算。
负反馈在放大器中的应用
5.1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反馈,正负反馈,交流反馈,支流反馈
5.2掌握反馈极性,反馈类型的判别法
5.3掌握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4掌握深度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方法。
正弦波振荡电路
6.1熟悉振荡电路的组成和产生振荡的条件
6.2熟悉LC震荡电路的组成和用瞬时极性法分析能否产生振荡。
6.3掌握RC串并联正弦振荡器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6.4了解石英晶体振荡器
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7.1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工作在线形和非线形去的特点
7.2掌握集成运放的三种输入方式:反相,同相以及差分输入放大器。
7.3掌握反相求和运算电路,积分运算电路的组成以及对信号的运算。
7.4掌握过零比较器,非零比较器,滞回比较器的比较原理,电压传输特性,以及根据输入波形作出输出波形。
功率放大器
8.1了解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和要求,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8.2掌握OTL、OCL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的计算以及大功率管的选择。了解甲乙类OCL互补功率放大器的组成及其原理。
直流稳压原理
9.1掌握硅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指标,稳压管和限流电阻的选择。
9.2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输出电压的可调范围的计算。了解过流保护电路的原理。
9.3了解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验项目和课时分配
实验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2学时)
实验二、二极管整流电路2学时)
实验三、基本放大电路实验(2学时)
实验四、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实验(2学时)
实验五、基本运算电路(一)(2学时)
实验六、基本运算电路(二)(2学时
实验七、RC串并联电路正弦振荡电路(2学时)
(二)课程实训要求进行设计,采用万能制电路板安装、调试,写出报告,抽题答辩,时间为1周。题目: 直流稳压电源的的设计制作:用分立元件或集成稳压器组成电路,进行适当的计算设计、安装电路,调试电路,进行相关的指标测试。
五、学时分配
内 容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合计(学时)
第一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0
2
12
第二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2 0
4
24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
10
10
第五章 负反馈在放大器中的应用
9
0
9
第六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7
2
9
第七章 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10
4
14
第八章 功率放大器
7
7
第九章 直流稳压原理
7
2
9
合计
80
14
94学时
六、考核办法
采用理论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高等职业学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参考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模拟电子电路》
实验指导书: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实践与训练》、中央电大《模拟电子电路学习和实验指导》
八、必要说明
1、本大纲适用于电类专业。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总学时数为80(理论)+14(实验)+30(实训)。2、模拟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加强实验和课程实训的教学,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重视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建议课程实训成绩单列,并设一周,要求完成上述所有内容;可提前布置任务,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任务。
《数字电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先行课程:《电路分析》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及其简单设计应用;学会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其简单应用;学会脉冲波形信号的产生和整形。
2.知识要求
(1)了解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的特点;
(2)了解常用数字单元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3)理解常用数字单元电路的特性和原理;
(4)掌握数制和码制及其互相转换、逻辑函数的化简;
(5)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6)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和中规模计数器电路的设计方法
3.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数字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1章 数字电路基础
1.1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
1.2 逻辑代数的定律和运算规则
1.3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1.4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第2章 集成门电路
2.1 概述
2.2 TTL集成门电路
2.3 CMOS集成门电路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
3.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3.2 编码器
3.3 译码器
3.4 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
3.5 数字比较器
3.6 算术运算电路
3.7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现象
第4章 触发器
4.1 概述
4.2 基本RS触发器
4.3 同步触发器
4.4 边沿触发器
4.5 维持阻塞D触发器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5.1 概述
5.2 同步计数器
5.3 异步计数器
5.4 寄存器
第6章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6.1 存储器
6.2 随即存取的存储器(RAM)
6.3 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7章 脉冲产生与变换电路
7.1 概述
7.2 555定时器
7.3 555定时器的基本应用电路
第8章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8.1 概述
8.2 数/模转换器(DAC)
8.3 模/数转换器(ADC)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1)实验
实验课时共计20课时。
实验内容如下:
序号
实验名称
课时
1
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一)
2
2
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二)
2
3
组合逻辑电路(一)
2
4
组合逻辑电路(二)
2
5
组合逻辑电路和集成触发器
2
6
集成触发器
2
7
时序逻辑电路(一)
2
8
时序逻辑电路(二)
2
9
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一)
2
10
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二)
2
合计
20
(2)课程实训
实训30学时,内容为拔河游戏机的安装调试,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数字电路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在数字电路的基本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连接、安装和调试具有一定功能的数字电路,形成初步的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1章 数字电路基础
12
12
第2章 集成门电路
6
4
10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
10
5
15
第4章 触发器
8
3
11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8
4
12
第6章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6
6
第7章 脉冲产生与变换电路
6
4
30
40
第8章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8
8
合计
64
20
30
114
六、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课程实训另外单独考核、计分)
七、教材与教参
1.教材:
《数字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孙津平 主编
2.参考书:
(1)《数字电子电路学习和实验指导》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任为民主编
(2)《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志忠 主编
《信号与线性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变换域分析方法,深刻理解信号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建立信号表达及系统函数的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类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知识要求
(1)了解信号与系统的概念;
(2)理解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的关系;
(3)掌握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4)掌握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
(5)掌握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方法。
3.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对连续系统使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能够用高级语言实现相应算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1章 信号与系统概论
1.1 引言
1.2 信号的概念
1.3 系统的概念
1.4 线性系统的性质
1.5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要
第2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及其响应
2.2 阶跃信号与阶跃响应
2.3 冲激信号与冲激响应
2.4 卷积及其应用
2.5 系统的特征函数及其应用
第3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3.2 周期信号的频谱
3.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3.4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3.5 系统的频域分析
3.6 采样信号与采样定理
第4章 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
4.1 拉普拉斯变换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4.3 拉氏反变换
4.4 LTI系统的s域分析
4.5 系统函数H(s)
4.6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
4.7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时间信号
5.2 离散时间系统
5.3 卷和及其应用
第6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6.1 z变换
6.2 z反变换
6.3 z变换的主要性质
6.4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6.6 数字信号处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实训安排
实训30学时,内容为根据网络函数的零极典形式计算网络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C语言编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训
合计
第1章 信号与系统概论
8
0
8
第2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14
0
14
第3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12
30
42
第4章 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
12
0
12
第5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6
0
6
第6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12
0
12
合计
64
30
94
六、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程实训另外单独考核、计分)
七、教材与教参
1.教材:
《信号与系统》第三版 燕庆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 吴大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彩色电视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彩色电视机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龙头品种,目前,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人人离不开电视机。因此,《彩色电视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必开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本课程主要阐述我国电视技术的基本技术规格、彩色电视广播的基本原理,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电路。在基本技能方面,阐述电视机关键点电压、波形的测试方法、电视机整机的调试步骤与方法,并阐述电视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先行课程:《电路》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教材:《电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1世纪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视技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技术规格及基本原理。以在实验室结合实物边演示、边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比较形像直观,深受学生欢迎。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不但能看懂电原理图,又能看懂印制电路。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9学时)
1.1 ?显像管与显像原理(3)
一、显像管
二、显像原理
三、偏转线圈
1.2 电视信号的产生(2)
一、像素与摄像基本原理
二、扫描技术参数与隔行扫描
三、全电视信号
1.3 第三节电视信号的调制与频道划分(2)
一、图像信号的调制
二、伴音信号的调制
三、频道划分
1.4黑白电视机电路结构与原理(2)
一、电路结构
二、超外差内载波式接收的特点
第二章彩色电视原理?????????? (9学时)
2.1 色度学与视觉基础(2)
一、光与彩色
二、彩色三要素
三、视觉特性
四、三基色原理
2.2 彩色电视信号编码(6)
一、图像的三基色分解与复原
二、亮度信号与色差信号
三、NTSC4.43制编码
四、PAL制编码
2.3 PAL彩色电视机电路组成(1)
一、彩色电视机整机电路组成
二、各部分电路功能
第三章? 彩色显像管???????????? (6学时)
3.1 彩色显像管结构与参数(2)
一、自会聚彩色显像管的结构
二、彩色显像管的参数
3.2 色纯度、会聚及枕形校正(4)
一、色纯度
二、会聚
三、枕形校正
第四章? 电源电路????????????????? (6学时)
4.1 概述(1)
一、开关型稳压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二、开关型稳压电源的特点
三、开关型稳压电源和类型
4.2 自激式并联型开关电源(2)
一、自激式并联型开关电源基本原理
二、并联型开关电源实际电路分析
4.3 自激式串联型开关电源(2)
一、自激式串联型开关电源基本原理
二、串联型开关电源实际电路分析
4.4 他激式开关电源(1)
第五章 扫描电路????????????????? (10学时)
5.1 同步分离电路(2)
一、功能、电路组成与性能要求
二、幅度分离电路
三、宽度分离电路
5.2 行扫描电路(4)
一、功能、电路组成与性能要求
二、AFC电路
三、行振荡与行激励电路
四、行输出电路
5.3 场扫描电路(4)
一、功能、电路组成与性能要求
二、场振荡电路与场同步原理
三、锯齿波电压形成与场激励电路
四、场输出放大电路
第六章 调谐器、中频与伴音通道???(12学时)
6.1 高频调谐器(6)
一、电路组成、功能与性能要求
二、谐器中的变容二极管
三、电调谐式高频调谐器
四、调谐器的频道预选
6.2 中频通道(3)
一、电路组成与性能要求
二、声表面波滤波器
三、中频放大电路
二、视频检波电路
三、预视放电路
四、AGC电路
五、ANC电路
六、AFT电路
6.3 伴音通道(3)
一、伴音通道电路组成
二、伴音中频限幅放大电路
三、伴音鉴频电路
四、音量控制与音频激励放大电路
五、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第七章? PAL解码电路????? (11学时)
7.1 亮度通道(4)
一、任务、要求与组成
二、立元件亮度通道
三、A7698AP亮度通道
7.2 显像管座板电路(3)
一、RGB矩阵与RGB激励放大
二、白平衡
7.3 彩色解码电路(4)
一、任务、要求与常用集成电路
二、PAL彩色解码组成与原理
三、梳状滤波器
四、TA7698AP彩色解码电路
第八章? 电视机遥控系统??????????(7学时)
8.1彩色遥控系统概述(1)
一、电视遥控的方式
二、红外线遥控技术的特点
8.2 红外遥控电路工作原理(2)
一、系统组成
二、红线遥控发射器工作原理
三、红外遥控接收器工作原理
四、微处理器与控制电路
8.3 M50436-560SP遥控系统分析(4)
第九章 彩色电视机整机分析与检修??????(10学时)
以东芝TA单片机芯为例
四、实践教学环节
序号
实验名称
基本要求
实验学时
周次
1
彩色电视机正确使用与拆装
1、熟悉遥控彩色电视机手动选台、自动选台、音量、亮度、对比度、色饱和度的调整方法 2、掌握彩色电视机打开机盖的方法、步骤和技巧。 3、熟悉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结构,了解彩色电视机主要部件的名称
2
4
2
彩色显像管测试与调整
1、熟悉彩色显像管结构及附属器件。
2、学习显像管各电极电压测试方法。
3、熟悉色纯度不良,会聚不良对彩色画面的影响,掌握静会聚的调整方法。
2
5
3
电源电路测试与检修
1、通过对彩电电源电路的检测和电源故障分析,进一步加深理解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2、掌握开关电源的检测方法、故障分析和检修方法。
3
7
4
扫描电路测试
1 熟悉扫描电路的结构。
2 掌握扫描电路重要电压波形的测试方法。
3 掌握TB1238N集成电路引脚电
压测量方法,熟悉有关引脚的电压
和波形在有信号、无信号状态下的
区别
4 调节扫描电路相关元件,观察屏幕画面的变化
3
9
5
彩电高频头、中放通道测试
1熟悉高频头的结构并测量各引脚电压,
2掌握TB1238N和TDA2611A各相关引脚及电压的测试方法
3掌握TB1238N和TDA2611A相关引脚波形的测试方法
3
12
6
PAL解码电路测试与检修
1、熟悉PAL解码实际电路结构。
2、亮度通道、显像管座板电路、彩色解码电路重要波形测试方法。
3、学习PAL解码集成电路引脚电压测试方法,熟悉有关引脚电压在有信号、无信号状态下的区别。
3
13
7
彩电控制电路测试
1、掌握控制电路各引脚的功能,能够分析处理相关引脚引起的故障。2、掌握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
2
14
8
遥控电路测试与检修
1通过对彩电遥控电路的检测和常见故障分析,进一步加深理解红外遥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2掌握遥控电路的检测方法、故障分析和检修方法
2
16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一章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9
2
第二章 彩色电视原理
9
2
第三章?彩色显像管
6
2
第四章?电源电路?
6
2
第五章 扫描电路
10
2
第六章 调谐器、中频与伴音通道
12
2
第七章? PAL解码电路
11
2
第八章? 电视机遥控系统
7
2
第九章 彩色电视机整机分析与检修?
10
总计
80
16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分理论考核、实验两部分和平时出勤作业成绩。
1. 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占总成绩的 70%。
2. 操作考核包括: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仪器仪表使用与电路测试;占总成绩的 20%。
3. 出勤、作业与课堂答问占总成绩的 10%。
七、推荐教材
1、电视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李雄杰主编。2003年
2、遥控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电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刘守义主编,2001年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
1、课程的性质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如:通用示波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频率计、数字存储示波器、电子电压表、阻抗测试仪、扫频仪、逻辑分析仪等仪器的原理与使用。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等。
2、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
了解常用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
了解提高测量精确度的方法;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2)素质要求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职业素质:
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保障:
工程规范意识:工作中严格遵守工程规范,不以个人的好恶任意操作。
团队精神:具有合作精神、协调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快速跟踪电子测量仪器的新技术、新应用。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能利用示波器进行时间、频率、周期、相位等电量的时域测量;能利用电子计数器进行周期与频率的测量;能利用模拟、数字电压表测量电压;会使用低频、高频信号发生器;掌握初步的电子仪器的校验与维修方法。
3、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课内实验两部分。
课堂讲解内容:
第1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的基础知识
本章要点:电子测量的方法,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与分类,有效数字的处理等。
第2章 测量用信号发生器
本章要点:信号发生器性能指标,正弦信号发生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原理及其使用方法,合成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合成技术。
第3章 电压测量与电压表
本章要点:交流电压的表征,模拟式交流电压表的结构,检波器,正弦波有效值定度,电压测量,数字电压表的组成、性能指标,A/D变换器。
第4章 波形测试与仪器
本章要点:示波管组成及波形显示原理,示波器扫描过程、组成、技术指标及应用。
第5章 频域测量与仪器
本章要点:扫频仪、频谱仪的组成原理与性能指标及应用。
第6章 电子元器件测量与仪器
本章要点:集中参数元件的等效,集中参数元件的测量方法、工作原理及电桥、Q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组成及使用。
第7章 频率和时间测量及仪器
本章要点:通用电子计数器的组成、测量原理、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减小措施,通用电子计数器的使用方法、扩频方法、数字相位计的工作原理。
第8章 数据域测量与仪器
本章要点:数据域测试方法、逻辑笔与逻辑分析仪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第9章 智能测试仪器与系统
本章要点:智能仪器的组成、智能仪器实例、个人仪器与自动化测试仪器的概念。
实验内容:
用示波器测量正弦波的幅度和周期;
示波器的校准;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1);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2);
扫频仪的使用;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1);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2);
频率计的的使用;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1);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2)。
4、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
学时分配
用示波器测量正弦波的幅度和周期
2
示波器的校准
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1)
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使用(2)
2
扫频仪的使用
2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1)
2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2)
2
频率计的的使用
2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1)
2
逻辑分析仪的使用(2)
2
5、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第1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的基础知识
5
5
第2章 测量用信号发生器
7
7
第3章 电压测量与电压表
10
10
第4章 波形测试与仪器
15
8
23
第5章 频域测量与仪器
10
2
12
第6章 电子元器件测量与仪器
10
4
14
第7章 频率和时间测量及仪器
10
2
12
第8章 数据域测量与仪器
5
4
9
第9章 智能测试仪器与系统
8
8
合计
80
20
100
6、考核方法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波形测试与仪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技术与仪器、集中参数的测量与仪器、测量用信号源、电子仪器的校验与维修等内容。
考核办法:考核采用百分制,卷面考试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0%。
7、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电子测量与仪器》,宋悦孝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
参考书:《电子测量》, 中国计量出版社,蒋焕文等编著。
《高频电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应用电子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模拟电路》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介绍无线电通信系统各组成单元的基本构成,使学生掌握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高频电路的焊接、安装和调试工艺。
2.知识要求
(1)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常见高频单元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3)理解典型高频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4)掌握高频信号的放大以及调制、解调电路的参数分析及计算方法。
3.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计算基本的高频单元电路,具有初步的安装调试高频电路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第一章 高频电子技术概述
1.教学内容
1.1 高频电子技术的研究范围
1.2 无线电信号的产生与发射
1.3 无线电信号的接收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理解:调制与解调的概念
掌握:调制与解调的作用
第二章 选频和滤波电路
1.教学内容
2.1 概述
2.2 串联谐振回路
2.3 并联谐振回路
2.4 回路的阻抗变换
2.6 滤波器电路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LC谐振回路的作用,LC谐振式滤波器、石英晶体滤波器、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的组成与特点
理解:LC谐振回路的阻抗特性,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掌握:LC串联谐振及并联谐振回路谐振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参数计算,LC串并联谐振回路阻抗等效互换,LC谐振回路部分接入的计算
第三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1.教学内容
3.1 概述
3.2 晶体管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3.3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3.5 噪声与干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晶体管高频Y参数等效电路,单级单调谐与多级单调谐放大器的组成与特点
理解:晶体管的高频参数,电路的内部噪声,噪声系数
掌握:常用减小噪声系数的方法
第四章 正弦波振荡器
1.教学内容
4.1 概述
4.2 反馈型振荡器原理
4.3 LC振荡器
4.4 石英晶体振荡器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互感耦合型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理解:反馈型振荡器原理
掌握: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法则、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组成和特点
第五章 频率变换与混频电路
1.教学内容
5.1 概述
5.2 非线性器件的特征及分析方法
5.3 混频电路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二极管混频器和三极管混频器的组成、特点,混频干扰
理解:混频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非线性器件的频率变换作用
第六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1.教学内容
6.1 概述
6.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6.3 丁类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6.6 晶体管倍频器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理解: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丁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组成和特点,晶体管倍频器的作用和特点
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参数计算,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匹配网络
第七章 振幅调制与解调
1.教学内容
7.1 概述
7.2 振幅调制原理
7.3 调幅电路
7.4 调幅信号解调原理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调幅与检波的概念
理解:高电平调幅电路与低电平调幅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包络检波原理,同步检波原理
掌握:AM、DSB、SSB的数学表达式、波形、频谱、带宽和功率分配,二极管包络检波器的惰性失真和负峰切割失真
第八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1.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角度调制与解调原理
8.3 调频电路
8.4 鉴频电路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调频和调相的概念,调频和调相波的特点,鉴频电路原理
理解: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电路,扩展最大频偏的方法
掌握:调频和调相波的参数计算
第九章 反馈控制电路
1.教学内容
9.1 概述
9.2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9.3 自动频率微调
9.4 锁相环路
9.5 集成锁相环及其应用
2.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自动频率控制电路的组成、作用
理解:锁相环路的组成、特点
掌握:锁相环路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1)实验
实验课时共计10课时。
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 小信号选频放大器 2课时
实验二 LC振荡器 2课时
实验三 振幅调制与解调 2课时
实验四 乘积型混频器 2课时
实验五 锁相倍频器 2课时
(2)课程实训
实训30学时,内容为调幅收音机的安装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2.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高频电路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在高频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连接、安装和调试具有一定功能的高频电路,形成初步的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训
合计
第一章 高频电子技术概述
2
0
0
2
第二章 选频和滤波电路
10
0
0
10
第三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6
2
0
10
第四章 正弦波振荡器
8
2
0
10
第五章 频率变换与混频电路
6
2
0
8
第六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8
0
0
8
第七章 振幅调制与解调
10
2
30
42
第八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8
0
0
8
第九章 反馈控制电路
6
2
0
6
合计
64
10
30
104
六、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学期总评成绩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课程实训另外单独考核、计分)
七、教材与教参
1.教材:
《高频电子技术》 黄亚平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自编课件)
2.参考书:
《高频电子线路》 胡宴如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频电子技术习题与答案》 林冬梅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通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模拟信号数字化、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调制等内容。
(3)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行课程: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信号与系统》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力与技能要求
能够分析计算通信系统主要的性能指标;通过实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解、课内实验两部分。
课堂讲解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
1.2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的频段划分
1.4 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
第2章模拟调制系统
2.1调制的功能及分类
2.2线性调制系统
2.3非线性调制系统
2.4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3章 数字基带调制与传输
3.1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及其功率谱
3.2脉冲编码调制PCM
3.3PCM系统的噪声
3.4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3.5增量调制△M
3.6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及其误码率
3.7信道均衡及响应技术
第4章 数字频带调制
4.1幅度键控ASK系统
4.2频移键控FSK系统
4.3相移键控PSK系统
4.4QPSK系统
4.5多元数字频带调制
第5章 信道复用
5.1 信道定义
5.2传输媒介
5.3频率复用FDM
5.4时分复用TDM
5.5复合调制与多级调制系统
5.6多址通信方式
第6章编码技术
6.1信源
6.2信源编码
6.3信道容量与香农公式
6.4信道编码
6.5码重与码距
6.6几种常用的差错控制码
6.7线性分组码
6.8循环码
第7章最佳接收机
7.1最大输出信噪比准则和匹配滤波接收机
7.2最小均方误差接收机
7.3最小错误概率接收
7.4最大后验概率接收
第8章同步原理
8.1载波同步
8.2位同步
8.3群同步
实验内容:
各种模拟信号源实验
CPLD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实验
话路终端发送和接收滤波实验
抽样定理与PAM调制解调实验
增量调制编译码系统实验
脉冲编码调制PCM
时分多路复用PCM
二相BPSK(DPSK)调制解调实验
数字同步技术
FSK调制解调实验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要求:
熟练掌握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能够独立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
参考学时
各种模拟信号源实验
2
CPLD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实验
2
话路终端发送和接收滤波实验
2
抽样定理与PAM调制解调实验
2
增量调制编译码系统实验
2
脉冲编码调制PCM
2
时分多路复用PCM
2
二相BPSK(DPSK)调制解调实验
2
数字同步技术
2
FSK调制解调实验
2
总计
20
五、学时分配
内容
讲课
实验
合计
第1章 绪论
4
4
8
第2章 模拟调制系统
8
8
第3章 数字基带调制与传输
14
10
24
第4章 数字频带调制
8
6
14
第5章 信道复用
6
6
第6章 编码技术
12
12
第7章 最佳接收机
3
3
第8章 同步原理
9
9
合计
64
20
84
六、考核方法
采用理论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现代通信原理》 陶亚雄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
(1)《数字通信》 王钦生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2)《数字通信原理》 李文海等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8、必要的说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