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 (续 -2)
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
6.1 数据库设计概述
6.2 需求分析
6.3 概念结构设计
6.4 逻辑结构设计
6.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6.6 数据库实施
6.7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6.8 小结
逻辑设计
导出初始 DBMS模式说明
概念模式
子模式设计 应用程序设计草图
模式评价
处理结

模式需要修
正模式修正
进入物理设计阶段
返回到前面阶段
逻辑设计步骤




6.4 逻辑结构设计
?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
– 概念结构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
– 为了能够用某一 DBMS实现用户需求,还必
须将概念结构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数据模型,
这正是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
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逻辑结构设计
转化为
一般数
据模型
转化为特
定 DBMS
支持下的
数据模型
优化模
型概念结
构设计
数据库
物理设计
基本 E-R图
转换规

特定
DBMS的
特点与限

优化方
法如规
范化理

逻辑
模型
6.4 逻辑结构设计
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6.4.2 向特定 DBMS规定的模型进行转换
6.4.3 数据模型的优化
6.4.4 设计用户子模式
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 转换内容
? 转换原则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 转换内容
– E-R图由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
系三个要素组成
– 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一组关系模式的集合
– 将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将实体、实体的
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 转换原则
⒈ 一个 实体型 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 关系的属性,实体型的属性
– 关系的码,实体型的码
例,学生实体可以转换为如下关系模式:
学生( 学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系,
年级,平均成绩)
学生
学号 出生日期 年级所在系 平均成绩姓名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⒉ 一个 m:n联系 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 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
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 关系的码,各实体码的组合
例,“选修”联系是一个 m:n联系,可以将它
转换为如下关系模式,其中学号与课程号为关
系的组合码:
选修( 学号, 课程号,成绩)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⒊ 一个 1:n联系 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 n
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 1) 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 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
本身的属性
? 关系的码, n端实体的码
例,“组成”联系为 1:n联系。
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式的两种方法:
1)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组成( 学号,班级号)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 2) 与 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 合并后关系的属性,在 n端关系中加入 1端关系的码和
联系本身的属性
? 合并后关系的码,不变
– 可以减少系统中的关系个数,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采用这
种方法
例,“组成”联系为 1:n联系。
2)将其学生关系模式合并:
学生( 学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系,
年级,班级号,平均成绩)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⒋ 一个 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 1) 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 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
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 关系的候选码,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
的候选码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 2) 与某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 合并后关系的属性,加入对应关系的码和
联系本身的属性
? 合并后关系的码,不变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例,“管理”联系为 1:1联系,可以有三种转换方法:
( 1)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管理( 职工号,班级号)
或 管理(职工号,班级号 )
( 2)“管理”联系与班级关系模式合并,则只需在班
级关系中加入教师关系的码,即职工号:
班级:( 班级号,学生人数,职工号 )
( 3)“管理”联系与教师关系模式合并,则只需在教
师关系中加入班级关系的码,即班级号:
教师:( 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班级号,
是否为优秀班主任)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注意:
?从理论上讲,1:1联系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
式合并。
?但在一些情况下,与不同的关系模式合并效率不一
样。与哪端的关系模式合并需要依应用的具体情况
而定。
?由于连接操作是最费时的操作,所以一般应以尽量
减少连接操作为目标。
例如,如果经常要查询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姓名,则
将管理联系与教师关系合并更好些。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⒌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 多元联系 转换为
一个关系模式。
– 关系的属性,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
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
– 关系的码,各实体码的组合
例,“讲授”联系是一个三元联系,可以将它
转换为如下关系模式,其中课程号、职工号和
书号为关系的组合码:
讲授( 课程号,职工号,书号 )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⒍ 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 自联系,也可
按上述 1:1,1:n和 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例,如果教师实体集内部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
1:n自联系,我们可以将该联系与教师实体合并,
这时主码职工号将多次出现,但作用不同,可
用不同的属性名加以区分:
教师:{ 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系主任 }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⒎ 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 目的:减少系统中的关系个数。
– 合并方法:将其中一个关系模式的全部属性
加入到另一个关系模式中,然后去掉其中的
同义属性(可能同名也可能不同名),并适
当调整属性的次序。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续)
例,“拥有”关系模式:
拥有( 学号,性别)
与学生关系模式:
学生( 学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系,年级,
班级号,平均成绩)
都以学号为码,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关系模式:
学生( 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系,
年级,班级号,平均成绩)
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实例
运动员
编号 姓名 性别 名次
顺序
1 1
职工
工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领导
1 N
运动员 ( 编号,姓名,性别,名次,
上一名次编号, 下一名次编号 )
职工 ( 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经理工号 )
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实例
零件
零件号 零件名 规 格
数量
组成
M N
仓库
商品商店
仓库号 仓库名 地址
数量
商店号 商品名商品号商店名
日期进货
M
N P
零件 ( 零件号, 零件名, 规格 )
组成( 零件号, 子零件号,数量)
仓库 ( 仓库号, 仓库名, 地址 )
商店 ( 商店号, 商店名 )
商品 ( 商品号, 商品名 )
进货( 商店号, 商品名, 仓库号,日期,数量)
库存销售信息管理系统的 ER模型
及转换
P



















M
N M
P
M
N
P
M
N
N
库存系统 ER图
车间 (车间号,车间名,主任名 )
产品 (产品号,产品名,单价 )
仓位 (仓位号,地址,主任名 )
客户 (客户号,客户名,联系人,电话,
地址,税号,账号 )
销售员 (销售员号,姓名,性别,学历,业绩)
实体
入库( 入库单号,入库量,入库日期,经手人,
车间号,仓位号,产品名 )
出库( 出库单号,出库量,出库日期,经手人,
客户号, 产品名, 仓位号 )
订单( 订单号,数量,折扣,总价,订单日期,
产品号, 客户号, 销售员号 )
存储 (仓位号,产品号,核对日期,核对员,存储量 )
联系
补:子类实体与超类实体
? 子类和超类的性质
– 子类与超类之间具有
继承性,但子类本身
还能包含比超类更多
的属性。
– 子类和超类有相同的
标识符
人员
教师
本科生
学生
研究生














人员( 身份证号,姓名,年龄,性别)
教师( 身份证号,教师编号,职称)
学生( 身份证号,学号,系别,专业)
本科生( 身份证号,入学年份)
研究生( 身份证号,研究方向,导师姓名)
对应的关
系模式
6.4 逻辑结构设计
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6.4.2 向特定 DBMS规定的模型进行转换
6.4.3 数据模型的优化
6.4.4 设计用户子模式
6.4.2 向特定 DBMS规定的模型进行转

? 一般的数据模型向特定 DBMS规定的模
型进行转换,其主要依据是所选用的
DBMS的功能及限制。没有通用规则。
? 关于 DBMS对逻辑模式的限制,可参阅
有关 DBMS的手册。
6.4 逻辑结构设计
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6.4.2 向特定 DBMS规定的模型进行转换
6.4.3 数据模型的优化
6.4.4 设计用户子模式
6.4.3 数据模型的优化
?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
? 得到初步数据模型后,还应该适当地修
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以进一步提
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这就是数据
模型的优化。
?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通常以规范化理论
为指导。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优化数据模型的方法
⒈ 确定数据依赖
– 按需求分析阶段所得到的语义,分别写出
每个关系模式内部各属性之间的数据依赖
以及不同关系模式属性之间数据依赖 。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例,课程关系模式内部存在下列数据依赖:
课程号 → 课程名
课程号 → 学分
课程号 → 教室号
选修关系模式中存在下列数据依赖:
(学号,课程号) → 成绩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学生关系模式中存在下列数据依赖:
学号 → 姓名
学号 → 性别
学号 → 出生日期
学号 → 所在系
学号 → 年级
学号 → 班级号
学号 → 平均成绩
学号 → 档案号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学生关系模式的学号与选修关系模式的学号之
间存在数据依赖:
学生,学号 → 选修,学号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⒉ 对于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
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⒊ 按照数据依赖的理论对关系模式逐一进行分
析,考查是否存在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
依赖、多值依赖等,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
于第几范式。
例如经过分析可知,课程关系模式属于 BC范
式。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⒋ 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应用对数据处
理的要求,分析对于这样的应用环境这些模
式是否合适,确定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
分解。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并不是规范化程度越高的关系就越优。
? 当一个应用的查询中经常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关系模式
的属性时,系统必须经常地进行连接运算,由于连接
运算的代价高,第二范式甚至第一范式也许是最好的。
? 非 BCNF的关系模式虽然从理论上分析会存在不同程
度的更新异常,但如果在实际应用中对此关系模式只
是查询,并不执行更新操作,则就不会产生实际影响。
? 一个具体应用规范化进行到什么程度,需要权衡响应
时间和潜在问题两者的利弊。一般说来,第三范式就
足够了。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例:在关系模式
学生成绩单 (学号,英语,数学,语文,平均成绩 )
中存在下列函数依赖:
学号 → 英语
学号 → 数学
学号 → 语文
学号 → 平均成绩
(英语,数学,语文 )→ 平均成绩
显然有:学号 → (英语,数学,语文 )
因此该关系模式中存在传递函数依赖,是 2NF关
系。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虽然平均成绩可以由其他属性推算出来,
但如果应用中需要经常查询学生的平均
成绩,为提高效率,我们仍然可保留该
冗余数据,对关系模式不再做进一步分
解。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⒌ 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应用对数据处
理的要求,对关系模式进行必要的分解或合
并,以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和存储空间的利
用率
– 常用分解方法
? 水平分解
? 垂直分解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水平分解
? 什么是水平分解
–把 (基本 )关系的元组分为若干子集合, 定
义每个子集合为一个子关系, 以提高系统
的效率 。
? 如果数据库系统有多个磁盘驱动器, 则可把水平分
割的关系分布在不同的磁盘组上, 可以并行访问,
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水平分解的适用范围
? 满足,80/20原则”的应用
– 80/20原则:一个大关系中,经常被使用的数
据只是关系的一部分,约 20%
– 把经常使用的数据分解出来, 形成一个子关
系, 可以减少查询的数据量 。
? 并发事务经常存取不相交的数据
– 如果关系 R上具有 n个事务, 而且多数事务存
取的数据不相交, 则 R可分解为少于或等于 n
个子关系, 使每个事务存取的数据对应一个
关系 。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垂直分解
? 什么是垂直分解
– 把关系模式 R的属性分解为若干子集合, 形成若
干子关系模式 。
? 垂直分解的原则
– 经常在一起使用的属性从 R中分解出来形成一个
子关系模式 。
– 例如, 教职工档案属性很多, 有些是经常查询的, 有些很少
用到, 如果都放在一个关系里, 则关系的数据量比较大, 势
必影响查询的速度 。 若把常用的属性和很少使用的属性分成两
个关系, 则可提高常用查询的速度 。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垂直分解的优点
–可以提高某些事务的效率
? 垂直分解的缺点
–可能使另一些事务不得不执行连接操
作, 从而降低了效率 。
数据模型的优化(续)
? 垂直分解的适用范围
–取决于分解后 R上的所有事务的总效率是
否得到了提高 。
? 进行垂直分解的方法
–简单情况:直观分解
–复杂情况:用第五章中的模式分解算法
–垂直分解必须不损失关系模式的语义 (保
持无损连接性和保持函数依赖 )。
数据模型的优化(补)
? 尽可能使用快照
? 在不少的应用中, 只需数据的某一时间的值, 并不
一定需要数据的当前值, 绝大部分报表都属于这一
类 。
? 对于这些应用, 可以对这些数据定义一个快照, 并
定期刷新 。 由于查询结果在快照刷新时已经自动生
成, 并存于数据库中, 在查询时只要取出快照就行
了, 可以显著地提高查询速度 。
6.4 逻辑结构设计
6.4.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6.4.2 向特定 DBMS规定的模型进行转换
6.4.3 数据模型的优化
6.4.4 设计用户子模式
设计用户子模式
? 定义数据库模式主要是从系统的时间效率、空间
效率、易维护等角度出发。
? 定义用户外模式时应该更注重考虑用户的习惯与
方便。包括三个方面:
(1) 使用更符合用户习惯的别名
例:负责学籍管理的用户习惯于称教师模式的职工
号为教师编号。因此可以定义视图,在视图中
职工号重定义为教师编号
设计用户子模式(续)
(2) 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定义不同的外模式,以满足系统对安
全性的要求。
例:教师关系模式中包括职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婚姻状况、学历、学位、政治面貌、职称、职务、工资、
工龄、教学效果等属性。
学籍管理应用 只能查询教师的职工号、姓名、性别、职
称数据;
课程管理应用 只能查询教师的职工号、姓名、性别、学
历、学位、职称、教学效果数据;
教师管理应用 则可以查询教师的全部数据。
设计用户子模式(续)
定义两个外模式:
教师 _学籍管理 (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 )
教师 _课程管理 (工号,姓名,性别,学历,
学位,职称,教学效果 )
授权学籍管理应用只能访问教师 _学籍管理视图
授权课程管理应用只能访问教师 _课程管理视图
授权教师管理应用能访问教师表
这样就可以防止用户非法访问本来不允许他们查询
的数据,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设计用户子模式(续)
(3) 简化用户对系统的使用
– 如果某些局部应用中经常要使用某些很复杂
的查询,为了方便用户,可以将这些复杂查
询定义为视图。
逻辑结构设计小结
? 任务
– 将概念结构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模型
? 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 将概念结构转化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 将转化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 DBMS支持
下的数据模型转换
– 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 设计用户子模式
采用 ER方法的逻辑设计步骤
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关系模式规范化
模式评价
是否需要修正
从 ER模式导出
初始数据库模式
处理需求 ER模式 DBMS特征
用 DBMS语法描述
模式修正
进入物理设计阶段


逻辑结构设计小结
?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内容
– 将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将实体、实体的
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
逻辑结构设计小结
?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原则
⒈ 一个 实体型 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⒉ 一个 m:n联系 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⒊ 一个 1:n联系 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也可以与 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⒋ 一个 1:1联系 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逻辑结构设计小结
?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原则
⒌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 多元联系 转换为
一个关系模式。
⒍ 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 自联系,也可
按上述 1:1,1:n和 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⒎ 具有 相同码 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逻辑结构设计小结
? 优化数据模型的方法
⒈ 确定数据依赖
⒉ 对于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
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⒊ 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于第几范式。
⒋ 分析对于应用环境这些模式是否合适,确定
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分解。
⒌ 对关系模式进行必要的分解或合并
逻辑结构设计小结
? 设计用户子模式
1,使用更符合用户习惯的别名
2,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定义不同的外模式,以满
足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
3,简化用户对系统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