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检验
李向阳
呼吸道病毒
? 正粘病毒
–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 副粘病毒
– 副流感病毒( 1,2,3,4,5型)
– 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冠状
病毒、风疹病毒、呼肠病毒、腮腺炎病毒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区别
生物学性状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形态和大小( nm) 多形性 80~ 120 多形性 150~ 300
核酸类型 单股负链 RNA 单股负链 RNA
分节段 不分节段
衣壳形成部位 细胞核内 细胞浆内
血凝素 有 有
神经氨酸酶 有 多数没有
溶血作用 无 有
包涵体形成 无 浆内
融细胞作用 无 有
鸡胚中生成 良好 多数不佳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 简称流感病毒
? 属于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
? 分节段的单负股 RNA病毒
流感病毒的流行
influenza virus的分型
? 根据宿主不同
– 人、猪、马、鸟流感病毒
? 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不同
– 甲型流感病毒 易变异,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 乙型流感病毒 可以变异,引起流行
– 丙型流感病毒 较稳定,局部流行
influenza virus形态
? 具有多形性
? 一般为球形,直径为 80-120nm
? 新分离的病毒可成丝状
influenza virus的结构
? 核心
? 基质蛋白( M蛋白)
? 包膜
influenza virus的核心
? 核酸
– 分节段的单负股 RNA,每个节段为一独立基
因组
– 甲型、乙型 8个节段,丙型 7个节段
– 节段之间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核蛋白 包绕在 RNA外的结构蛋白
– 可溶性抗原,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
– 具有型特异性抗原
基质蛋白( M蛋白)
? 病毒包膜下并与包膜结合
? 由第 7段 RNA编码产生
– M1( M) 由整个第 7段 RNA转译
? 维持病毒形态、调控 RNA多聚酶、参与病毒装
配
? 抗原性稳定,有型特异性
– M2由部分第 7段 RNA转译
? 病毒脱壳和成熟中起作用
包膜
? 脂质双层结构,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 有刺突( spike)
– 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
–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
? 第 4段 RNA编码的糖蛋白
? 能凝集红细胞
? HA1和 HA2两个亚单位,三聚体
? 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具膜融合
活性
? 至少有 4个抗原位点
? 具有型和株特异性,容易变异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 第 6段 RNA编码的糖蛋白
? 能水解糖结合物末端的唾液酸残基
? 由 4个亚单位组成,蘑菇形
? 水解呼吸道粘液,使病毒到达粘膜上皮
细胞
? 水解病毒包膜上和感染细胞上的唾液酸
? 使成熟病毒释放
流感病毒的分型
? 根据核蛋白和 M蛋白不同分为
– 甲( A),乙( B),丙( C) 型
– 同型病毒根据 HA和 NA的抗原性分为亚型
? 如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
– 甲 0(原甲型)
– 甲 1(亚甲型)
– 甲 2(亚洲甲型)
– 甲 3(香港甲型)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
现抗原变化
流行年代 病毒亚型 病毒株名 H抗原 N抗
原
1934~ 1946 甲型(原甲型) A/PR/8/34 H1 N1
1946~ 1957 甲 1型(亚甲型) A/FM/1/47 H1 N1
1957~ 1968 甲 2型(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H2 N2
1968年以后甲 3型(香港甲型) A/Hong Kong/1/68 H3 N2
1977 甲型(原甲型) A/USSR/90/77 H1 N1
抗原变异
抗原漂移( Antigen drift)
抗原转换 (Antigenic shift)
培养特性
? 在鸡胚中生长良好,但不引起明显病变
? 初次分离应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腔。
? 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毒生长。
? 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
人类流感。另外,甲、乙型流感在原代人胚肾、猴肾
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
抵抗力
?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
? 不耐热,56℃ 30分钟即被灭活
? 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
?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
? 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但在 -70℃ 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
长期保存。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经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
? 通过其 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
HA受体上,然后浸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
? 经 1~ 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
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
泌增加;出现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
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
毒症状:
– 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
数下降等。
? 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数日内自愈,但幼儿
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
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
– 抗病毒血凝素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
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 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减少细胞排毒和病毒
扩散。
微生物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
? 采取发病初期(发病 3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
漱液
? 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及尿囊腔中,35℃ 孵育
2~ 4日,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试验,检查有
无病毒增殖。
– 若试验为阴性,需在鸡胚中盲目传代三次后再试验。
– 若血凝试验为阳性,可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异性
抗体与新分离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
血清学试验
? 取病人急性期(发病 3日内)和恢复期
(发病 2~ 4周)双份血清,同样与已知
各亚型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其
他试验。
? 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是急性期的 4倍或
4倍以上,具有协助诊断意义。
快速诊断
? 免疫荧光技术
? 探针杂交
? RT-PCR
? 免疫电镜
呼吸道合胞病毒
( Respiratorysyncytical virus,
RSV)
? 圆形和丝状两种状态,病毒颗粒直径为 150nm,
核酸为单股负链 RNA,不分节段,有包膜,
? 包膜表面有两种糖蛋白刺突:
– G蛋白( 90K),它能使 RSV吸附于宿主细胞上导
致感染开始;
– F蛋白,该蛋白被宿主蛋白酶切割成 F1( 48K) 和
F2( 26K) 两个片段后才具有活性,能引起病毒囊
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有利于病毒穿入细胞,它可
能在 RSV感染的免疫病理中起主要作用 。
RSV
? 在包膜的内面是内膜蛋白,它非糖基化,
称为 M蛋白,具有维持病毒体的结构和
完整性的作用。
? 该病毒无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也不具
溶血特性
RSV致病性与免疫性
? 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毒主要在鼻
咽上皮细胞中增殖。
? 合胞病毒是 5岁以内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最
主要病原体,也是婴儿猝死的病因之一
? RSV引起的细支气管炎多发生在 2~ 6个
月的婴儿
RSV病毒学诊断
? 病毒分离为 RSV感染最重要的诊断方法,RSV
未发现带毒者,分离出病毒即可确诊。
? 采取病人鼻咽棉拭子或咯痰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 不能在鸡胚内增殖,只能在人和猴细胞如 Hep-
2,Hela等细胞株中培养增殖,约培养 2~ 3周才
出现细胞界线不清、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等的细
胞病变,病毒通过出芽释放。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 疹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大致与流感病毒相似,为
球形、丝状等多种形态,直径为 140~ 180nm,
长者可达 270nm ;
? 内向外分为核衣壳和外面的脂蛋白包膜两部分
? 为单股负链 RNA,不分节段,不易发生重组;
? 包膜上也有两种糖蛋白剌突:
– H蛋白,能凝集猴、狒狒等动物的红细胞;
– F蛋白,具有溶解红细胞及引起细胞融合的活性,
可引起多核巨细胞病变。
– 麻疹病毒无神经氨酸酶,
?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致
病性
? 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全身出疹的急性传染
病。其传染性强、易感接触后 90%以上
都发生麻疹
? 极个别患者在患疹数年后会患一种亚急
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 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一般不会
出现二次感染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 具有副粘病毒的典型形态和性状,有 4个
血清型。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
毒增殖仅限于呼吸道粘膜上皮,一般无
病毒血症
腮腺炎病毒 ( Mumps viras)
? 主要引起流行性腮腺炎
? 病毒经飞沫传播,先在呼吸道内增殖,随后通
过引流的淋巴结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经血流
侵犯靶器官,引起两侧腮腺发炎、肿胀,一般
经 7~ 10日消肿而痊愈。
? 儿童感染一般较轻,青壮年感染一般较重,易
并发睾丸炎或副睾炎,有时还可引起无菌性脑
膜炎。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腺病毒
? 腺病毒( Adenovirus) 是一群分布十分广
泛的 DNA病毒。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胃
肠道、泌尿系及眼的疾病。少数对动物
有致癌作用。
生物学性状
? 腺病毒颗粒直径 60~ 90nm,没有囊膜,20面体
立体对称,衣壳由 252个克微粒组成,其中 240
个壳微粒是六邻体 (Hexon),具有组特异性 α抗
原。位于 20面体顶端的 12个克微粒是五邻体
(Penton)。 每个五邻体由基底和伸出表面的一
根末端有顶球的纤维组成。基底具有毒素样活
性,能引起细胞病变,并使细胞从生长处脱落,
具有同组共有的 β抗原。纤维与病毒凝集大白
鼠或恒河猴红细胞的活性有关,是型特异性 γ
抗原所在。核酸为以股线状 DNA,分子量 20~
30× 106道尔顿。
生物学性状
? 腺病毒分为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两个
属。人类腺病毒根据物理、化学、生物
学性质分为 A~ G7组,每一组包括若干
血清型,共 42型。根据对猴和大鼠红细
胞的凝集能力又分为 Ⅰ ~ Ⅳ 组。
生物学性状
? 人类腺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上皮样
人细胞系 HeLa细胞和人胚原代细胞培养
最敏感,能引起细胞肿胀、变圆、聚集
成葡萄串状的典型细胞病变。腺病毒对
酸碱度及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36℃ 7天
病毒感染力无明显下降。对脂溶剂和酶
类均抵抗作用,但 56℃ 30分钟可将其灭
活。
致病性与免疫性
? 人腺病毒中部分型别有致病性,最常的是 1~ 7
型。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 5%由腺病毒引起,
成人感染很少发生于呼吸道。
? 传播以粪一口为主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污
染物品传播。
? 病毒在咽、结膜尤其是小肠上皮细胞内增殖,
偶尔波及其他脏器,隐性感染常见。
? 疾病一般为自限性,感染后可获得长期持续的
型特异性免疫力,中和抗体损伤作用重要。 A、
B组病毒在某些新生动物可诱发肿瘤,对人未
发现致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
自急性期病人咽、直肠、结膜等处采取标本,
迅速接种敏感细胞,根据特征性细胞突变及抗
原性鉴定病毒
? 血清学检查
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抗
体升高 4倍或以上,可判断为近期感染。中和
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可定型别。
李向阳
呼吸道病毒
? 正粘病毒
–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 副粘病毒
– 副流感病毒( 1,2,3,4,5型)
– 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冠状
病毒、风疹病毒、呼肠病毒、腮腺炎病毒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区别
生物学性状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形态和大小( nm) 多形性 80~ 120 多形性 150~ 300
核酸类型 单股负链 RNA 单股负链 RNA
分节段 不分节段
衣壳形成部位 细胞核内 细胞浆内
血凝素 有 有
神经氨酸酶 有 多数没有
溶血作用 无 有
包涵体形成 无 浆内
融细胞作用 无 有
鸡胚中生成 良好 多数不佳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 简称流感病毒
? 属于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
? 分节段的单负股 RNA病毒
流感病毒的流行
influenza virus的分型
? 根据宿主不同
– 人、猪、马、鸟流感病毒
? 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不同
– 甲型流感病毒 易变异,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 乙型流感病毒 可以变异,引起流行
– 丙型流感病毒 较稳定,局部流行
influenza virus形态
? 具有多形性
? 一般为球形,直径为 80-120nm
? 新分离的病毒可成丝状
influenza virus的结构
? 核心
? 基质蛋白( M蛋白)
? 包膜
influenza virus的核心
? 核酸
– 分节段的单负股 RNA,每个节段为一独立基
因组
– 甲型、乙型 8个节段,丙型 7个节段
– 节段之间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核蛋白 包绕在 RNA外的结构蛋白
– 可溶性抗原,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
– 具有型特异性抗原
基质蛋白( M蛋白)
? 病毒包膜下并与包膜结合
? 由第 7段 RNA编码产生
– M1( M) 由整个第 7段 RNA转译
? 维持病毒形态、调控 RNA多聚酶、参与病毒装
配
? 抗原性稳定,有型特异性
– M2由部分第 7段 RNA转译
? 病毒脱壳和成熟中起作用
包膜
? 脂质双层结构,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 有刺突( spike)
– 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
–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
? 第 4段 RNA编码的糖蛋白
? 能凝集红细胞
? HA1和 HA2两个亚单位,三聚体
? 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具膜融合
活性
? 至少有 4个抗原位点
? 具有型和株特异性,容易变异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 第 6段 RNA编码的糖蛋白
? 能水解糖结合物末端的唾液酸残基
? 由 4个亚单位组成,蘑菇形
? 水解呼吸道粘液,使病毒到达粘膜上皮
细胞
? 水解病毒包膜上和感染细胞上的唾液酸
? 使成熟病毒释放
流感病毒的分型
? 根据核蛋白和 M蛋白不同分为
– 甲( A),乙( B),丙( C) 型
– 同型病毒根据 HA和 NA的抗原性分为亚型
? 如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
– 甲 0(原甲型)
– 甲 1(亚甲型)
– 甲 2(亚洲甲型)
– 甲 3(香港甲型)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
现抗原变化
流行年代 病毒亚型 病毒株名 H抗原 N抗
原
1934~ 1946 甲型(原甲型) A/PR/8/34 H1 N1
1946~ 1957 甲 1型(亚甲型) A/FM/1/47 H1 N1
1957~ 1968 甲 2型(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H2 N2
1968年以后甲 3型(香港甲型) A/Hong Kong/1/68 H3 N2
1977 甲型(原甲型) A/USSR/90/77 H1 N1
抗原变异
抗原漂移( Antigen drift)
抗原转换 (Antigenic shift)
培养特性
? 在鸡胚中生长良好,但不引起明显病变
? 初次分离应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腔。
? 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毒生长。
? 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
人类流感。另外,甲、乙型流感在原代人胚肾、猴肾
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
抵抗力
?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
? 不耐热,56℃ 30分钟即被灭活
? 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
?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
? 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但在 -70℃ 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
长期保存。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经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
? 通过其 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
HA受体上,然后浸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
? 经 1~ 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
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
泌增加;出现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
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
毒症状:
– 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
数下降等。
? 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数日内自愈,但幼儿
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
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
– 抗病毒血凝素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
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 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减少细胞排毒和病毒
扩散。
微生物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
? 采取发病初期(发病 3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
漱液
? 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及尿囊腔中,35℃ 孵育
2~ 4日,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试验,检查有
无病毒增殖。
– 若试验为阴性,需在鸡胚中盲目传代三次后再试验。
– 若血凝试验为阳性,可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异性
抗体与新分离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
血清学试验
? 取病人急性期(发病 3日内)和恢复期
(发病 2~ 4周)双份血清,同样与已知
各亚型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其
他试验。
? 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是急性期的 4倍或
4倍以上,具有协助诊断意义。
快速诊断
? 免疫荧光技术
? 探针杂交
? RT-PCR
? 免疫电镜
呼吸道合胞病毒
( Respiratorysyncytical virus,
RSV)
? 圆形和丝状两种状态,病毒颗粒直径为 150nm,
核酸为单股负链 RNA,不分节段,有包膜,
? 包膜表面有两种糖蛋白刺突:
– G蛋白( 90K),它能使 RSV吸附于宿主细胞上导
致感染开始;
– F蛋白,该蛋白被宿主蛋白酶切割成 F1( 48K) 和
F2( 26K) 两个片段后才具有活性,能引起病毒囊
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有利于病毒穿入细胞,它可
能在 RSV感染的免疫病理中起主要作用 。
RSV
? 在包膜的内面是内膜蛋白,它非糖基化,
称为 M蛋白,具有维持病毒体的结构和
完整性的作用。
? 该病毒无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也不具
溶血特性
RSV致病性与免疫性
? 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毒主要在鼻
咽上皮细胞中增殖。
? 合胞病毒是 5岁以内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最
主要病原体,也是婴儿猝死的病因之一
? RSV引起的细支气管炎多发生在 2~ 6个
月的婴儿
RSV病毒学诊断
? 病毒分离为 RSV感染最重要的诊断方法,RSV
未发现带毒者,分离出病毒即可确诊。
? 采取病人鼻咽棉拭子或咯痰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 不能在鸡胚内增殖,只能在人和猴细胞如 Hep-
2,Hela等细胞株中培养增殖,约培养 2~ 3周才
出现细胞界线不清、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等的细
胞病变,病毒通过出芽释放。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 疹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大致与流感病毒相似,为
球形、丝状等多种形态,直径为 140~ 180nm,
长者可达 270nm ;
? 内向外分为核衣壳和外面的脂蛋白包膜两部分
? 为单股负链 RNA,不分节段,不易发生重组;
? 包膜上也有两种糖蛋白剌突:
– H蛋白,能凝集猴、狒狒等动物的红细胞;
– F蛋白,具有溶解红细胞及引起细胞融合的活性,
可引起多核巨细胞病变。
– 麻疹病毒无神经氨酸酶,
?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致
病性
? 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全身出疹的急性传染
病。其传染性强、易感接触后 90%以上
都发生麻疹
? 极个别患者在患疹数年后会患一种亚急
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 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一般不会
出现二次感染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 具有副粘病毒的典型形态和性状,有 4个
血清型。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
毒增殖仅限于呼吸道粘膜上皮,一般无
病毒血症
腮腺炎病毒 ( Mumps viras)
? 主要引起流行性腮腺炎
? 病毒经飞沫传播,先在呼吸道内增殖,随后通
过引流的淋巴结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经血流
侵犯靶器官,引起两侧腮腺发炎、肿胀,一般
经 7~ 10日消肿而痊愈。
? 儿童感染一般较轻,青壮年感染一般较重,易
并发睾丸炎或副睾炎,有时还可引起无菌性脑
膜炎。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腺病毒
? 腺病毒( Adenovirus) 是一群分布十分广
泛的 DNA病毒。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胃
肠道、泌尿系及眼的疾病。少数对动物
有致癌作用。
生物学性状
? 腺病毒颗粒直径 60~ 90nm,没有囊膜,20面体
立体对称,衣壳由 252个克微粒组成,其中 240
个壳微粒是六邻体 (Hexon),具有组特异性 α抗
原。位于 20面体顶端的 12个克微粒是五邻体
(Penton)。 每个五邻体由基底和伸出表面的一
根末端有顶球的纤维组成。基底具有毒素样活
性,能引起细胞病变,并使细胞从生长处脱落,
具有同组共有的 β抗原。纤维与病毒凝集大白
鼠或恒河猴红细胞的活性有关,是型特异性 γ
抗原所在。核酸为以股线状 DNA,分子量 20~
30× 106道尔顿。
生物学性状
? 腺病毒分为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两个
属。人类腺病毒根据物理、化学、生物
学性质分为 A~ G7组,每一组包括若干
血清型,共 42型。根据对猴和大鼠红细
胞的凝集能力又分为 Ⅰ ~ Ⅳ 组。
生物学性状
? 人类腺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上皮样
人细胞系 HeLa细胞和人胚原代细胞培养
最敏感,能引起细胞肿胀、变圆、聚集
成葡萄串状的典型细胞病变。腺病毒对
酸碱度及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36℃ 7天
病毒感染力无明显下降。对脂溶剂和酶
类均抵抗作用,但 56℃ 30分钟可将其灭
活。
致病性与免疫性
? 人腺病毒中部分型别有致病性,最常的是 1~ 7
型。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 5%由腺病毒引起,
成人感染很少发生于呼吸道。
? 传播以粪一口为主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污
染物品传播。
? 病毒在咽、结膜尤其是小肠上皮细胞内增殖,
偶尔波及其他脏器,隐性感染常见。
? 疾病一般为自限性,感染后可获得长期持续的
型特异性免疫力,中和抗体损伤作用重要。 A、
B组病毒在某些新生动物可诱发肿瘤,对人未
发现致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
自急性期病人咽、直肠、结膜等处采取标本,
迅速接种敏感细胞,根据特征性细胞突变及抗
原性鉴定病毒
? 血清学检查
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抗
体升高 4倍或以上,可判断为近期感染。中和
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可定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