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冶金熔体
4.1 概 介
许多高温冶金过程都是在熔融的反应介质中进行的
——如炼钢、铝电解、粗铜的火法精炼等
在很多冶炼过程中,产物或中间产品为熔融状态物质
——如高炉炼铁、硫化铜精矿的造锍熔炼、铅烧结块的鼓风炉熔炼等
冶金熔体 ——在高温冶金过程中处于熔融状态的反应介质或反应产物
冶金熔体的分类 ——根据组成熔体的主要成分的不同
→ 金属熔体
→ 熔渣
→ 熔盐 非金属熔体
→ 熔锍
4.2金属熔体
?金属熔体 ——液态的金属和合金
如铁水、钢水、粗铜、铝液等
?金属熔体不仅是火法冶金过程的主要产品,而且
也是冶炼过程中多相反应的直接参加者。
例如,炼钢中的许多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都是在钢
液与熔渣之间进行的。
?金属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冶炼过程的热力学和
动力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4.2.1 金属熔体的结构
基本事实
金属的熔化潜热仅为汽化潜热的 3%~ 8%
对于纯铁,熔化潜热为 15.2 kJ·mol-1,汽化潜热是 340.2 kJ·mol-1
→ 液态金属与固态金属的原子间结合力差别很小
金属熔化时,熵值的变化也不大,约为 5~ 10 J·mol-1·K-1
→ 熔化时金属中原子分布的无序度改变很小。
熔化时大多数金属的体积仅增加 2.5%~ 5%,相当于原子间距增加
0.8%~ 1.6%
→ 在液态和固态下原子分布大体相同,原子间结合力相近。
金属液、固态的比热容差别一般在 10%以下,而液、气态比热容相差
为 20%~ 50%。
→ 金属液、固态中的原子运动状态相近。
大多数金属熔化后电阻增加,且具有正电阻温度系
数。
→ 液态金属仍具有金属键结合
结论 I
在熔点附近液态金属和固态金属具有相同的结合键
和近似的原子间结合力;
原子的热运动特性大致相同,原子在大部分时间仍
是在其平衡位(结点)附近振动,只有少数原子从一
平衡位向另一平衡位以跳跃方式移动。
基本事实 II
液态金属中原子之间的平均间距比固态中原子间距
略大,而配位数略小,通常在 8~ l0 范围内
→ 熔化时形成空隙使自由体积略有增加,固体中的
远距有序排列在熔融状态下会消失而成为近距有序排
列。
结论 II
金属熔体在过热度不高的温度下具有准晶态的结
构 ——
→ 熔体中接近中心原子处原子基本上呈有序的分布,
与晶体中的相同(保持了近程序);
→ 在稍远处原子的分布几乎是无序的(远程序消
失)。
液态金属结构模型
模型 I
接近熔点时,液态金属中部分原子的排列方式与固态金属相似,它们
构成了许多晶态小集团。
这些小集团并不稳定,随着时间延续,不断分裂消失,又不断在新的
位置形成。
这些小集团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原子紊乱排列区。
模型 I突出了液态金属原子存在局部排列的规则性
模型 II
液态金属中的原子相当于紊乱的密集球堆,这里
既没有晶态区,也没有能容纳其他原子的空洞。
在紊乱密集的球堆中,有着被称为“伪晶核”的
高致密区。
模型 II突出了液态金属原子的随机密堆性。
液态金属的结构起伏
液态金属中的“晶态小集团”或,伪晶核”都在
不停地变化,它们的大小不等,时而产生又时而消
失,此起彼伏。
结构起伏的尺寸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愈低,结
构起伏的尺寸愈大。
4.2.2金属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金属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密度、黏
度、扩散系数、熔点、表面张力、蒸汽压、
电阻率等。
?金属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其基本结构
有关。
?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到金属和熔
渣的分离、化学反应等过程。
?对熔渣而言,也有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
为便于学习,将金属和熔渣的物理化学性
质合并在一起介绍,详见 4.3。
4.3 熔 渣
一、什么是熔渣
主要由冶金原料中的氧化物或冶金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组
成的熔体。
?熔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组分体系
如 CaO,FeO,MnO,MgO,Al2O3,SiO2,P2O5、
Fe2O3
?除氧化物外,炉渣还可能含有少量其它类型的化合物甚
至金属
如氟化物(如 CaF2)、氯化物(如 NaCl)、硫化物(如
CaS,MnS),硫酸盐等
二、常见冶金炉渣的组成
4-1
三、熔渣组分的来源
?矿石或精矿中的脉石
如高炉冶炼,Al2O3,CaO,SiO2等
?为满足冶炼过程需要而加入的熔剂
如 CaO,SiO2,CaF2等 ——改善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能
?冶炼过程中金属或化合物(如硫化物)的氧化产物
如炼钢,FeO,Fe2O3,MnO,TiO2,P2O5等
?造锍熔炼,FeO,Fe3O4等。
?被熔融金属或熔渣侵蚀和冲刷下来的炉衬材料
如碱性炉渣炼钢时,MgO主要来自镁砂炉衬
?高炉渣和某些有色冶金炉渣的主要氧化物为,CaO,Al2O3,SiO2
四、熔渣的主要作用与分类
—— 不同的熔渣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 根据熔渣在冶炼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其分成四类:
1、冶炼渣(熔炼渣)
是在以矿石或精矿为原料、以粗金属或熔锍为冶炼产物的熔炼过程中生成

主要作用 ——汇集炉料(矿石或精矿、燃料、熔剂等)中的全部脉石成分、
灰分以及大部分杂质,从而使其与熔融的主要冶炼产物(金属、熔锍等)
分离。
例如,高炉炼铁中,铁矿石中的大量脉石成分与燃料(焦炭)中的灰份以
及添加的熔剂(石灰石、白云石、硅石等)反应,形成炉渣,从而与金属
铁分离。
造锍熔炼中,铜、镍的硫化物与炉料中铁的的硫化物熔融在一起,形成熔
锍;铁的氧化物则与造渣熔剂 SiO2及其他脉石成分形成熔渣。
2、精炼渣(氧化渣)
是粗金属精炼过程的产物。
主要作用 ——捕集粗金属中杂质元素的氧
化产物,使之与主金属分离。
例如,在冶炼生铁或废钢时,原料中杂质
元素的氧化产物与加入的造渣熔剂融合成
CaO和 FeO含量较高的炉渣,从而除去钢液
中的硫、磷等有害杂质,同时吸收钢液中的
非金属夹杂物。
3、富集渣
是某些熔炼过程的产物。
作用 ——使原料中的某些有用成分富集于炉渣中,以便在后续工
序中将它们回收利用。
例如,钛铁矿常先在电炉中经还原熔炼得到所谓的高钛渣,再从
高钛渣进一步提取金属钛。
对于铜、铅、砷等杂质含量很高的锡矿,一般先进行造渣熔炼,
使绝大部分锡( 90%)进入渣中,而只产出少量集中了大部分杂
质的金属锡,然后再冶炼含锡渣提取金属锡。
4、合成渣
是指由为达到一定的冶炼目的、按一定成分预先
配制的渣料熔合而成的炉渣。
如电渣重熔用渣、铸钢用保护渣、钢液炉外精炼
用渣等。
这些炉渣所起的冶金作用差别很大。
例如,电渣重熔渣一方面作为发热体,为精炼提
供所需要的热量;另一方面还能脱出金属液中的杂
质、吸收非金属夹杂物。
保护渣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熔融金属液面与大气的
接触、防止其二次氧化,减少金属液面的热损失。
五、熔渣的其它作用
作为金属液滴或锍的液滴汇集、长大和沉降的介质
冶炼中生成的金属液滴或锍的液滴最初是分散在熔渣中的,这些分散的
微小液滴的汇集、长大和沉降都是在熔渣中进行的。
在竖炉(如鼓风炉)冶炼过程中,炉渣的化学组成直接决定了炉缸的最
高温度。
对于低熔点渣型,燃料消耗量的增加,只能加大炉料的熔化量而不能进
一步提高炉子的最高温度。
在许多金属硫化矿物的烧结焙烧过程中,熔渣是一种粘合剂。
烧结时,熔化温度较低的炉渣将细粒炉料粘结起来,冷却后形成了具有
一定强度的烧结块或烧结球团。
在金属和合金的精炼时,熔渣覆盖在金属熔体表面,可以防止金属熔体
被氧化性气体氧化,减小有害气体(如 H2,N2)在金属熔体中的溶解
六、熔渣的副作用
熔渣对炉衬的化学侵蚀和机械冲刷
→ 大大缩短了炉子的使用寿命
炉渣带走了大量热量
→ 大大地增加了燃料消耗
渣中含有各种有价金属
→ 降低了金属的直收率
4.3,2 熔渣的结构
一,分子结构理论
?分子结构理论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熔渣结构
的理论。
?分子理论是基于对固态炉渣结构的研究结
果。
? 分子结构理论在熔渣结构的研究中已很
少应用。
?在冶金生产实践中仍常用分子结构理论来
讨论和分析冶金现象。
1、分子理论的基本观点
?熔渣是由电中性的分子组成的。
→ 有的是简单氧化物(或称自由氧化物),如,CaO,MgO、
FeO,MnO,SiO2,Al2O3等
→ 有的是由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或称
结合氧化物),如,2CaO·SiO2,CaO·SiO2,2FeO·SiO2、
3CaO·P2O5等
?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 这种作用力很弱,熔渣中分子运动比较容易;
→ 在高温时分子呈无序状态分布;
→ 可假定熔渣为理想溶液,其中各组元的活度可以用其浓度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熔渣中的简单氧化物分子与复杂
化合物分子间处于动态平衡,如:
CaO + SiO2 = CaO·SiO2
△ Gθ = -992470 + 2.15T J·mol-1
在一定温度下必有平衡的 CaO,SiO2和 2CaO.SiO2
存在。
?熔渣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由氧化物的浓度,只有
自由氧化物参加与熔渣中其它组元的化学反应。
2、分子理论的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分子理论的应用
熔渣的氧化能力
→ 熔渣的氧化能力决定于其中未与 SiO2或其他酸性氧化物结合的自由
FeO的浓度;
→ 在熔渣 -金属熔体界面上氧化过程的强度及氧从炉气向金属液中转移
的量都与渣中自由 FeO的浓度有关
?熔渣的脱 S 及脱 P 能力
→ 熔渣从金属液中吸收有害杂质 S及 P的能力决定于渣
中存在的自由 CaO;
→ 脱硫和脱磷过程的强度及限度也与自由 CaO的浓度有
关。
→ 根据分子理论,脱硫反应写作:
(CaO) + [FeS] = (CaS) + (FeO) △ H > 0
反应的平衡常数及金属液中 FeS的活度为
→ 在一定温度下,K为常数,当 xCaO增大或 xFeO减小时,
均可使 aFeS下降,即有利于硫的脱除。
→ 脱硫反应为吸热反应 → 升高温度有利于脱硫反应。
生产实践中发现,下列措施有利于硫的脱除:
→ 增加渣中 CaO含量(即增大 xCaO、增加
炉渣的碱度);
→ 降低渣中 FeO含量(即减小 xFeO、降低渣
的氧化性)
→ 提高过程温度
→ 由分子结构理论所得结论与生产实践是
一致的。
分子理论的缺陷
?不能运用分子理论进行定量计算。
→ 对于脱硫反应,将一定温度下平衡时各组元的活度值代
入上面的平衡常数 K 表达式中,结果发现 K 不为常数。
→ 进一步假定熔渣中存在 2CaO·Al2O3,CaO·Fe2O3、
(2CaO·SiO2) 2等复杂分子,对 K 的计算加以修正,但修
正后计算的 K值仍然在 0.084~ 0.184的范围内变化,而不
是常数。
?分子理论不能解释 FeO在脱硫中的作用。
→ 根据分子理论,降低渣的 FeO含量有利于脱硫。
→ 实验发现,无论是纯 FeO渣还是含 FeO的渣( 17%FeO,
42%CaO,41%SiO2)均具有一定的脱硫作用。
→ 实验结果与分子结构理论的结论(只有 CaO才有脱硫作
用)不一致。
?分子理论与熔渣性能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无法解释熔渣的导电性。
?熔渣既可以导电又可以电解,说明熔渣中
的结构单元应是带电的离子,而非中性分子。
?只有在稀溶液的情况下,熔渣才能被视为
理想溶液。
?一般情况下必须用活度来代替浓度进行热
力学计算。
二,离子结构理论
1、离子理论提出的基础
?熔渣具有电导值,其电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熔渣可以电解;
例如:以铁作电极,用 (FeO-SiO2-CaO-MgO) 和
(Fe2O3-CaO) 渣电解,阴极上析出铁。
?在熔渣 –熔锍体系中存在电毛细现象,说明熔渣具有电
解质溶液的特性;
?可以测出硅酸盐熔渣中 K,Na,Li,Ca,Fe等阳离子
的迁移数,说明熔渣中的最小扩散单元为离子;
? 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组成炉渣的简单氧化物和复杂
化合物的基本单元均为离子;
?统计热力学为离子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氧化物的分类
——根据氧化物对 O2- 离子的行为
?碱性氧化物:能供给氧离子 O2-的氧化物
如,CaO,MnO,FeO,MgO,Na2O,TiO等,
CaO = Ca2+ + O2-
?酸性氧化物:能吸收 O2-而形成复合阴离子的氧化物
如,SiO2,P2O5,V2O5等,
SiO2 + 2O2- = 4SiO22-
?两性氧化物:在强酸性渣中可供给 O2-而呈碱性,而在强碱性
渣中会吸收 O2-形成复合阴离子而呈酸性的氧化物
如,Al2O3,Fe2O3,Cr2O3,ZnO等,
Al2O3 = 2Al3- + 3O2-
Al2O3 + O2- = 2AlO2-
3、氧化物碱性或酸性强弱的次序
?酸性氧化物的阳离子静电场强一般大于 1.0*10-12m-2,场强越大则氧
化物的酸性越强;
碱性氧化物的阳离子静电场强一般小于 0.6*10-12m-2,场强越小则氧化
物的碱性越强。
?熔渣中氧化物碱性或酸性强弱的次序(按氧化物的阳离子静电场强
的大小):
CaO,MnO,FeO,MgO,CaF2,Fe2O3,A12O3,TiO2,SiO2、
P2O5
碱性增强 ← 中性(两性) → 酸性增强
?对于同一种金属,通常其高价氧化物显酸性或两性,而其低价氧化
物显碱性,
如 FeO( Fe2+),Fe2O3( Fe3+); VO( V2+),V2O3( V3+),VO2
( V4+),V2O5( V5+)等。
4,Me-O单键强度与氧化物的酸碱性
Me-O键的单键强度
取决于氧化物的离解能(由氧化物晶体离解
为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和金属阳离子的
氧配位数。
单键强度越大,氧化物的酸性越强;
单键强度越小,氧化物碱性越强。
5、离子理论存在的问题
?不少复合离子的结构是人为的揣测和假定。
如铝氧离子,AlO2–,AlO33–,Al2O42–
铁氧离子,FeO2–,Fe2O42–,Fe2O52–,FeO33–
?熔渣中同时存在游离的离子、游离氧化物和类
似于化合物分子的络合物,它们之间同时存在着
热离解平衡和电离平衡。
三,分子与离子共存理论
——考虑了未分解化合物的炉渣离子理论
1、共存理论的主要依据
? SiO2或 A12O3的熔体几乎不导电,SiO2-A12O3熔体的电导非常低,
不能将全部炉渣当作电解质。
? CaO-SiO2,MgO-SiO2,MnO-SiO2,FeO-SiO2等渣系在含 SiO2
较多的一侧当熔化时会出现两层液体,其中一层成分与 SiO2相近,
证明 SiO2存在于熔渣中。
?不同渣系固液相同成分熔点的存在,说明熔渣中有分子存在。
?某些研究结果否定了 CaO-SiO2系炉渣中 SiO32-,Si3O96-离子以及
复合分子 Ca3Si3O9的存在。
2、共存理论的基本观点
?熔渣由简单离子( Na+,Ca2+,Mg2+,Mn2+、
Fe2+,O2-,S2-,F-等)和 SiO2、硅酸盐、磷酸盐、
铝酸盐等分子组成。
?简单离子与分子间进行着动平衡反应:
?不论在固态或液态下,自由的 Me2+和 O2-均能
保持独立而不结合成 MeO分子,MeO的活度表示
为:
?熔渣内部的化学反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4.4冶金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熔体的物理性质
包括熔点、密度等。
4.4.1 熔化温度
冶金熔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熔化,没有确定的熔点,冷却曲线上无
平台。
熔化温度 —— 冶金熔体由其固态物质完全转变成均匀的液态时的温
度。
凝固温度或凝固点 —— 冶金熔体在冷却时开始析出固相时的温度。
常见冶金熔体的熔化温度范围
熔化温度与熔体组成有关。
→ 例如,在铁液中
非金属元素 C,O,S,P等使能其熔化温度显著降
低,含 1%C的铁液的熔化温度比纯铁熔点低~ 90℃ ;
由 Mn,Cr,Ni,Co,Mo等金属元素引起的铁液
熔化温度的降低很小。
熔点的降低常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Tm=T0 - ΣΔΤi× [%i]
式中 Tm,T0分别表示合金熔体、纯金属熔体的熔
点; ΔΤi表示合金元素变化 1%对熔体熔点的影响。
4.4.2 密度
密度 ——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影响金属与熔渣、熔锍与熔渣、金属与熔盐的分离,影
响金属的回收率。
金属或熔锍微粒在熔渣中的沉降 ——斯托克斯公式:
V —— 沉降速度,m·s–1
rM —— 金属或锍微粒的半径,m
ρ M,ρS —— 金属和熔渣的密度,kg·m–3
η S —— 熔渣的粘度,Pa·s
g —— 重力加速度,9.80m·s–2
一、常见冶金熔体的密度范围
熔融的铁及常见重有色金属,7000~
11000 kg·m-3
轻金属包括铝、镁等,铝的密度约 2700
kg·m-3,镁的密度约 1550kg·m-3
铝电解质,2095~ 2111 kg·m-3
镁电解质,1700~ 1800 kg·m-3
熔渣,3000~ 4000 kg·m-3
熔锍,4000~ 5000 kg·m-3
生产实践中,金属(或熔锍)与熔渣的密
度差通常不应低于 1500 kg·m-3。
二、密度与熔体成分的关系
1、金属熔体
熔融金属的密度与原子量、原子的半径和配位数有
关。
金属熔体的密度与其中溶解元素的种类有关。
溶于铁液的元素中,
→ 钨、钼等能提高熔铁的密度。
→ 铝、硅、锰、磷、硫等会使熔铁的密度降低。
→ 镍、钴、铬等过渡金属对铁液密度的影响则很小。
4-1
4-2
4-3
2、熔 渣
缺乏实验数据时,可用固体炉渣的密度代
替熔融炉渣的密度。
缺乏固态炉渣密度资料的实验数据时,可
以近似地由纯氧化物密度,按加和规则估算
熔渣的密度:
ρMO —— 渣中 MO的密度
% MO —— 渣中 MO的质量分数
高温下的熔渣密度可按经验公式计算。
4-4
4-5
4-2
4-6 图 4-7
4-9
熔体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涉及到熔体参与化学反映的能力。
金属熔体主要涉及组元的活度,可参考第一章溶液活度相关
内容;
冶金炉渣的化学性质涉及的内容较多,以下主要讨论熔渣的
化学性质。
4.5.1 熔渣的碱度与酸度
——熔渣的碱度或酸度表示炉渣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
——熔渣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中占优势的氧化
物所显示的化学性质。
——用熔渣中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浓度的相对
含量表示熔渣的碱度或酸度。
一、熔渣的碱度
钢铁冶金中,习惯上用碱度表示熔渣的酸碱性。
碱度 ——熔渣中主要碱性氧化物含量与主要酸性氧
化物含量(质量)之比,用 R( B,V)表示。
碱度有多种表达式:
?可在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数前引入根据化学计量
关系或通过实际观测得到的系数。
?各种碱度表达式中氧化物的量可用其摩尔数或
摩尔分数表示。
?对于高炉渣,碱度大于 1的渣是碱性渣,碱度
小于 1的渣是酸性渣。
?对于炼钢渣,碱性渣的碱度约为 2~3.5。
常见的碱度表达式
4-10
4-11
4-12 4-13
二、熔渣的酸度
有色冶金中,习惯上用酸度(硅酸度)表示熔渣的酸碱性。
酸度 —— 熔渣中结合成酸性氧化物的氧的质量与结合成碱性氧化物的氧的质量之比,一般用 r
表示:
一般说来,酸度小于或等于 1的渣属于碱性渣。
三、熔渣的酸碱性与熔渣结构理论的关系
碱性氧化物向渣中提供 O2-,酸性氧化物吸收渣中的自由 O2-。
→ 碱性氧化物提高渣中 O2-的活度,酸性氧化物降低渣中 O2-的活度。
在离子理论中,用渣中自由 O2- 的活度(即 aO2-)的大小作为熔渣酸碱性的
量度。 aO2- 越大,则熔渣的碱度越大;反之,aO2- 越小,则熔渣的酸度越
大。
熔渣 aO2-值的大小不表示该渣氧化性的强弱。
→ aO2-与熔渣中各种氧化物的数量及种类有关,而熔渣的氧化性只与其中
能提供氧的组分(如炼钢渣中的 FeO,铜氧化精炼渣中的 Cu2O等)的含量
有关。
4.5.2 熔渣的氧化性
一、氧化渣与还原渣
熔渣可分为两种:氧化渣和还原渣。
氧化渣 ——能向金属液输送氧、使金属液被
氧饱和或使金属液中的杂质氧化的渣。
还原渣 ——能从金属液中吸收氧、即发生金
属液脱氧过程的渣。
熔渣的供氧能力或吸收氧的能力取决于熔渣
中与金属液中氧势的相对大小。
当熔渣中的氧势大于金属液中的氧势时,此
炉渣为氧化性渣。
当熔渣中的氧势小于金属液中的氧势时,此
炉渣为还原性渣。
二、熔渣氧化性的表示方法
熔渣的氧化性 ——熔渣向金属液供氧的能力。
与渣的组成和温度有关。
熔渣的氧化性用渣中能提供氧的组分的含量进行表征。
钢铁冶金中,用渣中氧化亚铁( FeO)的含量来表示熔渣的氧化性。
严格地讲,应以渣中 FeO的活度 a(FeO)表示熔渣的氧化性。
用渣中 FeO的活度 a(FeO)值的大小来表示熔渣氧化性的强弱的依据:
→ 熔渣的各种氧化物(如 CaO,MgO,MnO,FeO等)中,FeO的
稳定性最差,即 FeO的供氧可能性最大;
→ 只有 FeO能在金属液(钢液)中溶解。
三,CaO–FeO–SiO2系炉渣的等活度曲线图
分子理论的解释
随着碱度的提高,aFeO增大。
→ CaO的碱性远强于 FeO,与 SiO2结合,致使自由状的 FeO的量增
多。
当碱度为 2时,形成 2CaO·SiO2,aFeO达到很高的值。
继续增加碱度,aFeO降低。
→ 形成铁酸钙( CaO·Fe2O3),导致自由状的 FeO的浓度下降。
每条活度曲线在从 FeO顶角绘出的 CaO/SiO2的等比线上,aFeO有极
大值。
当碱度提高时,熔渣中 O2-的浓度增加,一方面可使复杂的硅氧复合
阴离子解体,形成比较简单的结构;另 —方面,与 Fe2+形成强离子对:
Fe2+-O2-;
四、离子理论的解释
提高碱度,熔渣中 O2-的浓度增加,aFeO增加。
→ 复杂的硅氧复合阴离子解体,形成比较简单的结构;
→ 与 Fe2+形成强离子对,Fe2+-O2-; Ca2+与复合阴离子周围,形成弱离子
对。
碱度达到 2时,复合阴离子以最简单的形式 SiO44–存在,进入的 O2-不再使
复合阴离子解体,Fe2+-O2-离子的浓度达到最大值,aFeO达到其最大值。
进一步提高碱度,出现组成近似于铁酸钙的离子团,Fe2+和 O2-的浓度降低,
aFeO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