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04③ 教学计划
( 36学时,理论 36 H )
理论 36 H
第一章 绪论 2h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3 h
第三章 血液 2h
第四章 血液循环 6h
第五章 呼吸 4h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h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h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4 h
第九章 内分泌 3h
第十章 神经系统 6h
教学进度表
(每周 3学时 )
第 一 周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第 二 周 第二、三、四节 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第 三 周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第 四 周 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第四节 心音和心电图第 五 周 第五节 血管生理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 六 周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第 七 周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概 述第三节 胃内消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第 八 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第 九 周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与血流特点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第五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八节 排尿活动第 十 周 第九章 内分泌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第三节 甲状腺 第五节 肾上腺第六节 胰岛第十一周 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与突触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十二周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生理篇
12 总论
Anatomy ---- Structure
Function
Mechanism
Physiology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 正常人体 功能活动规律及其 原理 的科学。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 1)细胞、分子水平
( 2)器官、系统水平
( 3)整体水平
12.1 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学方法
12.1.1 内环境与稳态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具体环境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
4/5组织液 1/5血浆最活跃部分沟通各部分组织液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稳态
1、内环境:
2、稳态:
3、内环境稳态:
4、内环境稳态的作用:
12.1.2 人体功能的适应性适应性,生物体随内,外环境的变动而相应地改变其功能活动的能力,
被动:
主动:
12.1.3 反馈与自动控制反馈,包括 正反馈 和 负反馈
12.1.4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形式
1、神经性调节
2、体液性调节
3、自身调节
12.1.4.1 神经性调节
1、定义
2、基本方式,反射
3、特点它是机体内 最主要 的调节方式
12.1.4.2 体液性调节
1、定义
2、分类
3、特点
4、神经 -体液调节
12.1.4.3 自身调节
1、定义,局部的适应性反应
2、特点
12.1.5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 是研究正常人体 生命活动规律 的科学。
生理学 是一门实验科学。
1,急性实验:
( 1)在体实验
( 2)离体实验 优点,实验条件可控;
缺点,结果未必反映整体功能。
2,慢性实验优点,动物清醒,长时间实验,结果较接近于自然整体状态;
缺点,方法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条件不易控制。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 1)整体水平
( 2)器官、系统水平
( 3)细胞、分子水平
12.1.6 生理学与药理学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cellular basic function)
细胞是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2.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
12.2.1 细胞的微结构
12.2.1.1 细胞膜,细胞形状,功能和特性厚 7.5~ 10nm
2 细胞器,体现细胞功能
3 细胞核,细胞繁衍
12.2.2 受体是细胞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结构细胞膜
12.3 细胞膜的转运功能根据是否消耗能量分为主动转运,被动转运 等 。
12.3.1.1,溶解扩散 (单纯扩散 )
如 O2和 CO2。其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及其脂溶性的程度。
12.3.1.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膜蛋白携带下,
顺浓度差的跨膜被动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根据参与蛋白质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由 通道介导 和 载体介导 两种不同类型
通道介导通道是由嵌入脂质膜内的 通道蛋白 形成并具有一定口径的孔道。只有在 通道开放 时,离子才能顺其浓度差经通道扩散。
载体介导非脂溶性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在细胞膜 载体蛋白 携带下的跨膜转运。
以 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结构 特异性高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
12.3.2 主动转运定义,
特点,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 ATP)。
完成离子主动转运的转运体一般又称离子泵,如钠泵、钾泵、钠钾泵等。
12.3.3 入胞与出胞
1,入胞 (胞纳)
2,出胞 (胞吐)
12.4 膜电位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与 K+平衡电位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与 Na+平衡电位 )
12.5 刺激与兴奋
12.5.1 兴奋性与时间 -强度曲线兴奋性 excitability,
兴奋细胞 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
2、一定的刺激时间;
3、一定的强度与时间变化率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刺激与时间 -强度曲线刺 激 stimulation
3个条件,强度、持续时间、强度 -时间变化率强度时间t1
p1
t2
p2
t3
p3
阈强度
阈值 ∝ 兴奋性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与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12.5.2 刺激作用的机制
12.5.3 阈电位 和 阈下刺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mV
0
RP
阈刺激阈上刺激阈电位
mV
0
RP
阈电位阈下刺激兴奋
AP 局部电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局部兴奋的特点,
1,不是“全或无”式
2,可向周围紧张性扩布
3,可以总和 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mV
0
RP
阈电位阈下刺激 P1 P2
mV
0
RP
mV
0
RP
P3P
总和等级性
12.6 神经
12.6.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Anatomy of a neuron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Function of a neuron,Accept,integrate,transmit message.
Nerve cells,or neurons,make up the nervous system.
神经纤维及其分类
1,根据电生理特性分类。
2,根据神经纤维的直径分类。
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12.6.4 神经的兴奋传导兴奋传导的特征完整性基础上
1,“全或无”
2,双向性
3,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
12.7 骨骼肌
12.7.1骨骼肌的结构特征骨骼肌细胞的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终末池横管三联管结构
12.7.2 肌纤维收缩的机理肌丝滑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
12.7.3 兴奋 -收缩耦联
12.7.4 终板电位
Ca2+
AP
量子式释放 递质 Ach
N型受体化学门控性离子通道终板电位
AP
12.8 平滑肌消化道平滑肌慢波、快波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E N D
13 血液
13.1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
2/3,细胞内液
intracellular fluid
体液
(占成人体重 60%)
1/3,细胞外液
extracellular fluid
:血浆
Blood plasma
:组织液,…
Interstitial fluid
血液的基本组成红细胞血细胞( 45%) 白细胞血小板血液水蛋白质血浆( 55%) 脂质糖类无机盐类……
13.2 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功能
(三)调节体温
(四)免疫和防疫功能
(五)防止出血
13.3 血浆水 (91%-92% ) 白蛋白血浆 蛋白质 球蛋白溶质 脂质 纤维蛋白原糖类无机盐类血浆蛋白成分和功能:
1,白蛋白 ( albumin,A)( 40~50g/L)
2,球蛋白 ( globulin,G)( 20~30g/L)
( α1-,α2-,α3-,β-,γ-)
A / G = 1.5~2 / 1
3,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
血浆蛋白的 功能,
1、运输物质 (A,G α1 β)
2、缓冲作用( A,G)
3、免疫作用( G γ )
4、维持渗透压的恒定 (A )
5、凝血与止血作用( F,Gα2 )
13.3.3 血浆渗透压 (310mOsm/L)
组成:
1,晶体渗透压
(占 99.6%),主要为 NaCl。
*维持 血细胞内外水平衡 及正常形态与功能。
2,胶体渗透压
(占 0.4%),主要为白蛋白。
*维持 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
血管
13.3.4 血浆的酸碱度 ( pH7.35~7.45 )
血浆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3/H2CO3,
正常比值为 20,1
13.4 血细胞血血液液
13.413.4 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直径 7~ 8u m
数量,男性 女性
RBC,5,0 × 10
12
/L 4.2 × 10
12
/L
H b,120~ 160g/ L 110 ~ 1 50g/ L
生理功能
1,运输 O
2
和 CO
2
2,缓冲酸碱平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与细胞膜的流动性、
弹塑性、表面积大小成正变。
可塑变形性下降,除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外,也易使红细胞聚集成团,
增加血粘度。
2,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溶血) 的特性 。
0.42%~ 0.35%( NaCL)为正常渗透脆性范围。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正常男子:< 3mm/h;
女子:< 10mm/h。
13.4.2 白细胞粒细胞
1,化学趋向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 (细菌毒素、细菌、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趋化因子)
2,渗出性,变形运动 ---白细胞渗出。
3,吞噬功能,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50-60%) (大鼠 30-40%),多形核 WBC(体内 6-8小时 ) 核左移 (杆状核 )核右移(核三叶者为多)。
功能:
(1)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2)吞噬 ---溶酶体酶 ----脓肿。
(3) 释放 ---花生四稀酸 ---TXA(血栓素 ),PG。
2,嗜硷性粒细胞 ( 0.5%-1%)
功能:
a、参与体内脂肪代谢,
b、释放组胺 ---与某些异物 (花粉 )过敏反应有关。
c、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
3,嗜酸性粒细胞( 2%-4%)
生理功能:
a,限制嗜硷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产生 PGE使嗜硷 C合成释放活性物质过程受抑,
*吞噬嗜硷 C释放颗粒 ----不发生反应,
*释放组胺酶、破坏组胺 ---抑制免疫反应。
b、蠕虫的免疫反应。
4,单核细胞
WBC的 4%-8%,源于造血干细胞,进入血液仍未成熟。
体积大( 50~60um),含非特异性脂酶,吞噬强。
分布:血液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肺泡,肝,脾。
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作用:
a,吞噬作用。
b、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干扰素,白介素。
c,产生一些促内皮生长细胞、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
d、炎症周围行包绕。
5,淋巴细胞
a,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占淋巴细胞总数的
80%-90%。
T4----Tl 淋巴因子,
Ti 诱导性细胞,
Th 辅助性细胞
T8----TS 抑制性细胞,
TC 细胞毒性细胞
b,B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 。 IgM,IgD 特异受体
c,裸细胞 (NULL CELL)
*杀伤细胞 (K细胞 )----生理:非特异性抗原依赖性杀伤作用 (IgG-IgC)。
*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活化 NK,IL-2刺激 NK产生干扰素。
13.4.3 血小板定义 ---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直径,1-4μm,寿命,平均 9.6天成人,(150-300) × 109 /L。
(10-30)万 /mm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包括三个时期:
1,小血管收缩 。
2,粘聚形成血小板血栓 ;
3,血液凝固 。
促进血液凝固 含多种凝血物质财富尤 PF3
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和修复
13.5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内流动的溶胶状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的过程。
血清 ---血凝块固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浆 ---除去血细胞的液体部分,呈微混浊状。
与血浆区别:仅有少量血浆蛋白和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凝血过程其可分为 三个步骤,
1,因 X激活 ---Xa (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内源性 ---血小板,血管平滑肌。外源性激活 ---组织内 )。
2,因子 II---IIa( 凝血酶原 ) 。
3,因子 I----Ia(纤维蛋白原 )。
血血液液凝凝固固和和止止血血

Ⅻ a
Ⅺ Ⅺ a

Ca
2+
磷脂

Ⅹ a
(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多聚体
Ⅸ Ⅸ a
Ca
2+
(( 内源性 ))


Ca
2+

(外源性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Ca
2+
Ⅴ Ca
2+
磷脂凝血酶原 凝血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原激活物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原激活物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13.6 血 型凝集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 RBC聚集成簇的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 )。
凝集原 (抗原 )---RBC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
A,B,H抗原。
凝集素 (抗体 )---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主要由 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完全性
IgM抗体,
血型 ----( blood group)RBC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系统,RH系统。 WBC,PLAT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血型 RBC 血浆
A型 A抗原 B抗体
B型 B抗原 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抗体
O型 无抗原 A,B抗体
RH系统人与恒河猴 (Rhesus monkey)的 RBC
有同样一种抗原,Rh阳性血型。
汉族及大部分民族 99%人 Rh阳性。
母婴现象,无天然抗体,遇到抗原后产生的是 不完全 IgG抗体,RBC和 D抗原进入母体 ---D抗体 (不完全 IgG抗体 )---易透过胎盘 ---进入胚胎,胎儿溶血输 血血量:
数值,正常成人血液占体重的 6~ 8% 。
体重为 60kg,血量为 4.5L。
失血量,*达 10%,自身调节恢复;
*超过 20%,血压下降、
缺血造成心脑功能障碍;
*超过 30%,可危及生命。
E N D
14
血 液 循 环循环系统生理循环系统生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循环系统生理
14.1 心脏的功能泵血过程循环系统生理
14.1.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泵血过程
14.1.1.1 心室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生理心肌的兴奋性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RP:
K+外流
AP:
0期,Na+通过快钠通道大量迅速内流
1期,K+快速外流
2期,Ca2+通过慢钙通道内流与 K+的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3期,K+迅速外流
4期,Na+ - K+泵工作,恢复细胞内外各离子浓度梯度去极相静息期复极相
( 快 反应动作电位)
快钠通道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期自动除极是自律性的基础
根据 0期去极化速度,自律细胞可分为慢反应自律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普肯耶细胞窦房结细胞心脏生理心肌的自律性
14.1.1.3 根据生物电特征 ---0除极速度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细胞
1) 快反应细胞 ——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高。 0期去极主要与 Na+ 内流有关。如心房肌和心室肌等。
2) 慢反应细胞 ——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低。 0期去极主要与 Ca2+内流有关。如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处的细胞。
将我们刚刚讲的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再将心肌细胞分为四类,
快反应细胞 非自律细胞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自律细胞 ---浦氏细胞慢反应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房结区、结希区细胞非自律细胞 ---结区细胞
14.1.2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电生理特性血液循环
14.1.2.1 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自律性的高低可用发生兴奋的频率反映 。
第四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血液循环心肌的自律性第四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血液循环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14.1.2.2 传导性传导性 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性经特殊传导组织传向工作细胞,并经闰盘进行扩布。即为动作电位沿细胞膜的扩布。
因闰盘低电阻(缝隙连接),有利于兴奋的传播,故心肌细胞结构虽分,功能形如同一细胞,即 功能性合胞体 。
第四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血液循环
1,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和特点房室延搁
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和特点传播途径,窦房结 → 结间束 → 心房肌 → 房室交界 →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传导方式为局部电流 。
特点,各处传导速度不同。
心脏内整个传播时间约为 0.22s,心房内和心室内各占 0.06s,房室交界处为 0.1s。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缓慢,延搁时间较长
( 0.1s )。
其 意义 在于,使心房、心室顺序收缩,以便足够时间充盈血液。
但易发生传导阻滞。
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 细胞结构:
2) 生理因素:
① 动作电位 0期去极化的速度与幅度
②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14.1.2.3 兴奋性兴奋性 ---具有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阈值大兴奋性低,反之则高。
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静息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钠通道的功能状态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包括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而保持节律性的舒、缩活动。
心肌的兴奋性第四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血液循环期前收缩 代偿间隙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肌的兴奋性第三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血液循环
14.1.2.4 收缩性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对细胞外钙离子的依赖性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同步)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14.1.3 心脏的射血机能
14.1.3.1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血液循环心脏的泵血功能开放 关闭血液循环心脏的泵血功能
14.1.3.3 心脏泵血过程 *
关闭开放关闭 房 >室 <动脉压开放减慢充盈期血液被,抽吸,入心室房 >室 <动脉压开放快速充盈期室内压急剧下降房 <室 <动脉压关闭关闭等容舒张期减慢射血期室内压达最高房 <室 >动脉压关闭快速射血期室内压急剧升高房 <室 <动脉压关闭关闭等容收缩期进一步充盈心室房 >室 <动脉压开放 房 <室 <动脉压关闭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半月瓣房室瓣特点压力梯度瓣膜状态
14.1.3.4 心 音
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心室 收缩开始 心舒张开始标志 心室收缩 动脉瓣关闭成因 房室瓣关闭 大动脉血流减速射血入动脉 室内降压桭动特点 调低、声强 调高、声弱时程 0.14s 0.08s
听区 第五肋间左锁中线 第二肋间胸骨右缘第四肋间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胸骨左缘心搏 与心尖搏动一致 在心尖搏动之后时相 在较长休止期后 在较短休止期后意义 反映心收缩力 反映动脉血压高低心充盈度房室瓣状况
14.1.3.5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射出的血量。男性,60~
80ml。
射血分数 ejection fraction
=( 每博输出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 × 100%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 心率,4.5~6L/min
心指数 (心排血指数) cardiac index
=心输出量 /体表面积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 每博输出量 的影响
1、前负荷 --异长自身调节
2、后负荷
3、心肌收缩能力 -- 等长自身调节
(2) 心率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40~ 180次/ min,心率 ↑,输出量 ↑ 。
心脏功能的储备
1、定义
2、心率储备
3、每搏输出量储备
14.1.4 心电图心电图与细胞生物电的比较
14.2 血管的功能血管分类:
1 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弹性回缩 ---推动血液运行。
2 分配血管 ---介于弹性贮器血管和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将血液分配运输至各脏器组织。
3 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富含平滑肌,
通过管径的变化,调节各脏器的血量。
4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 ---单层内皮细胞。
5 容量血管 ---静脉。安静状态下,60-70%血量在静脉内血流量、血压和血流阻力血流量、血压和血流阻力血管生理
QQ △△ PP
= △ P /
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的四次方成反比
小动脉和微动脉称为小动脉和微动脉称为阻力血管阻力血管静脉血压血流量血流量 血压血压 血流阻力血流阻力
RR
血管生理
14.2.2 动脉血压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收缩压 systolic pressure 90~140mmHg
舒张压 diastolic pressure 60~90mmHg
脉压 pulse pressure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ial pressure
= 1/3 收缩压 + 2/3 舒张压
=舒张压 +1/3脉压血管生理
1) 动脉血压的形成 先讲体循环充盈压,然后引出正常 BP的形成与维持需要有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最后讲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在正常 BP的形成中的作用
14.2.2.2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和影响因素前提,
循环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基本要素,
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 ↑→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
2,心率心率 ↑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性贮器作用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比例不适 →循环平均充盈压改变 →BP改变血管生理
14.2.3 静脉血压与血流 *
1,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0.4-1.2kPa)
外周静脉压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血管生理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心脏收缩力量
2,体位改变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4,呼吸运动
5,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4.2.4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血管生理
14.2.4.1 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微循环 组成 流速 物质交换主要分布生理意义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较快 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微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骨骼肌迅速少无 皮肤 调节体温迂回通路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缓慢 充分 广泛,营养通路”
14.2.5 组织液
14.2.5.2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4,淋巴循环淋巴循环心 血 管 活 动 的 调 节心 率心脏 心输出量神经 心收缩力体液 平滑肌 容量血管 回心血量 血血管 口径舒缩 改变 阻力血管 外周阻力 压器官血管 血流量重分配
14.3.1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因素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生理功能)
1) 心率加快,
2) 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3) 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
*心迷走神经( 生理功能)
1) 心率减慢
2)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3) 心房肌不应期缩短
4) 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时、变传导、变力
2,血管的神经支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影响。
其余绝大多数受神经调节。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3,延髓心血管中枢指位于延髓内的心迷走神经元、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
1) E and NE
*肾上腺素,E,(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4.3.1.2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因素
E
心肌 β 1受体 心输出量 ↑
血流阻力 ↑
强心药 )
强心
α 受体
β 2受体血管平滑肌血管收缩血管舒张 血流阻力 ↓
循环系统生理
*去甲肾上腺素,NE(
NE
心肌 β 1受体 心输出量 ↑
血管平滑肌 α 受体 外周阻力 ↑
减压反射 ↑
-
BP↑
升压药)
2)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心房钠尿肽血管内皮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组胺前列腺素心血管自身调节
14.3.2 动脉血压与血流量的调节
14.3.2.1 动脉血压的调节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3,动脉血压的长期性调节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血管平滑肌交感缩血管 N 心迷走 N 心交感 N
↓ ↓ ↓
延 髓交感缩血管紧张,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
↓ ↓ ↓
窦神经 ↓ ↓(减压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 ↓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 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弧,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心 脏动脉血压与颈动脉窦內压的关系减压反射
BP↑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器 + 窦神经 +主动脉神经 + 延髓心迷走 N+
心交感 N-
交感缩血管 N-
心脏,心输出量 ↓
血管,外周阻力 ↓
心迷走紧张 ↑
心交感紧张 ↓
交感缩血管紧张 ↓
BP↓
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使
BP保持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的正常血供 。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循环系统生理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血液中
Po2↓,Pco2↑,[H+] ↑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窦神经迷走神经 延髓心血管活动神经元呼吸神经元心率 ↑
心输出量 ↑
外周阻力 ↑
BP↑
14.3.2.2 血流量分配的调节心 率心脏 心输出量神经 心收缩力体液 平滑肌 容量血管 回心血量 血血管 口径舒缩 改变 阻力血管 外周阻力 压器官血管 血流量重分配
E N D
思 考 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和离子流情况?
2,何谓自律细胞?窦房结动作电位的特点?
3,影响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的因素?
期前收缩?心动周期?窦性节律?
4,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
5,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中房室内压、瓣膜、
血流方向的变化?
6,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7,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數
8,第一、第二心音的成因和特点?
9,ECG中 P,QRS,T等波的生理意义?
10,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微循环?
1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2,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3,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作用?
14,请分析降压反射。
15,请分析心血管的化学感受性反射。
16,请分析 E和 NE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
17,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