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 涉江,
【 学习要点 】
屈原的生平经历
屈原的爱国思想
屈原的人格魅力
屈原的主要作品
屈原的, 涉江,
【 作者简介 】
屈原
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一) 生平
屈原 (约公元前 340~公元前 278)
怀王初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
怀王信谗,流放汉北。
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湘一带。秦兵
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屈原简介
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
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
道家思想及其他。
凡二十三篇:
,离骚,,, 涉江,,, 天问,,, 招魂,,
,九歌, 十一篇,,九章, 九篇。
(二)主要作品
(三)主要思想
屈原
鲁迅充分肯定了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作用。
他在, 汉文学史
纲要, 中说:
(屈原),被谗
放逐,乃作, 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
“楚辞”又名
“骚体诗”,按其
名称本义来说,是
指楚地歌辞的意思,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
彩。
楚辞
“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
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
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
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
新诗体。
“楚辞”
是战国时代产
生于楚国地区
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与汉赋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
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
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这是
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
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
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
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楚辞, 与, 诗经,
,楚辞, 也受到, 诗经, 的影响,但与
,诗经, 相比,"楚辞 "所表现出来的进步
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 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
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
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
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 与, 诗经,
第二,,诗经, 多以四字句为定格,
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
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
变化。
第三,,诗经, 产生于北方,代
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
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
度发展的产物。
,涉江, 简介
,涉江, 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
(公元前 277年)所作。在此前一年,
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
都避难。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
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屈原,以致他
又被贬到湘西山区。到湘西以后,屈
原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 涉江, 。
屈 原,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
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
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
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
莫余知兮,吾方高弛而不
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
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
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
寿,与日月兮齐光。
鄂君启节 图
屈 原, 涉江,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
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
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
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
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
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
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涉江
入溆浦余儃佪兮,
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
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
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
霏霏而承宇。
鄂君启节 图
涉江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
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
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
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
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
昏而终身。
涉江
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内容分析
,涉江, 着重记述了诗人被放逐的历程
和心情。从诗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诗
人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从具
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所到达的流放
地区十分僻远、荒凉。作者的处境十分悲
惨。但作品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坚持理
想的精神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内容分析
,涉江, 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被放逐的经
历,处境和悲愤苦闷的情怀。诗人所抒发
的感情,或为对高远理想的向往与憧憬,
或因对理想的无法实现而悲愤,或对郢都
的眷恋,或因独处深山而感叹哀伤,或为
引古代志士忠臣以自况,或为对奸佞小人
的谴责,或为对坚持正道的严正申明,充
满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具有感人肺腑
内容分析
第一层:表现诗人高远的志行。
第二层:记叙诗人流放旅途的艰辛,
抒发了诗人对郢都的怀念之情。
第三层(:诗人以接舆、桑扈、伍
子、比干四个历史人物自况,说明自己虽
身处劣境,但甘愿 "重昏而终身 ","将董
道而不豫 "。
内容分析
第四层:是全诗的结语。诗人以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之语对楚国
的现实作了 入木三分的概括,表达
了对楚国,怀信”的感情。
问题讨论
屈原的爱国是与忠君联系在一
起的。
对于君王的,忠” 是屈原爱
国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这是不是反
映了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呢?
会不会影响我们对其爱国主义思想
的评价呢?
屈原的忠君与爱国
1.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
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
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
评价。
2.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
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
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
屈原的忠君与爱国
3.屈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
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
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
居。
4.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
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
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
人对抗,宁死不渝。在忠君爱国的公
认道德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思考、忠
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写景的诗
句,揉进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涉江, 描写了诗人放逐之后的凄
凉景象,作者善于将写景与抒情交织,
融情于景。写 "秋冬之绪风 ",是为了写
国破的悲伤。写 "山皋步马,方林邸车 ",
是为了写反顾郢都、眷恋郢都,徘徊而
不忍去的情怀。
写作特点
2.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
诗人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写人状物。 "
鸾鸟凤凰 ","露申辛夷 ","芳 "(之物)
用来比喻贤臣君子,"燕雀乌鹊 ","腥臊 "
(之物)用来比喻奸佞小人。 "奇服 "用来
比喻不同流俗的高远的志行。
写作特点
黑暗的现实使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
作者在诗中驰骋瑰丽的想象。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
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等句,就是写诗人想象
中的理想境界。
写作特点
3.“兮”字大量运用。
本章仅三百六十一字,“兮”字的运
用竟达三十四个。
诗中“兮”字句型,既整齐匀称,又
参差 错落,极富有韵味,有助于诗人表
达思想感情。
【 思考与练习 】
1.诗中“兮”的用法有几种?请举
例说明。
( 1)在句中 表示句子中间的延长音,
不可读断。
( 2)用在一个完整意思之后,有时具
有感叹意味。
( 3)用在上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
尽,须待下一句补足。
【 思考与练习 】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简
要说明其意义。
“鸾鸟凤凰”、“露申辛夷”、
“芳”(之物)用来比喻贤臣君子;
“燕雀乌鹊”、“腥臊”(之物)
用来比喻奸佞小人;
"奇服 "用来比喻不同流俗的高远的
志行。
【 思考与练习 】
3., 涉江, 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浓郁的
浪漫主义色彩?
第一,诗人在叙述自己流放的经历和
悲惨遭遇时,表现了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和对理想的强烈追求。正因为黑暗的现实
使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诗人于是驰骋瑰
丽的想象,"高驰 "去追求理想。 "
【 思考与练习 】
第二,诗人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想象
写理想境界,用鲜明生动比喻表现自己
的不同流俗,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对光明
的追求,对黑暗的揭露,塑造了抒情主
人公鲜明的艺术形象,使作品具有浓郁
的浪漫主义色彩。
【 拓展阅读 】
,九章,
,哀郢,
,离骚,
皇天之不纯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
兮, 方仲春而东迁 。 去故乡而就远兮, 遵江夏以流亡 。
出国门而轸怀兮, 甲之鼂吾以行 。 发郢都而去闾兮, 怊
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 哀见君而不再得 。 望长
楸而太息兮, 涕淫淫其若霰 。 过夏首而西浮兮, 顾龙门
而不见 。 心婵媛而伤怀兮, 眇不知其所蹠 。 顺风波以从
流兮, 焉洋洋而为客 。 凌阳侯之汜滥兮, 忽翱翔之焉薄 !
心絓结而不解兮, 思蹇产而不释 。
(一)文 本
将运舟而下浮兮, 上洞庭而下江 。 去终古之所居
兮, 今逍遥而来东 。 羌灵魂之欲归兮, 何须臾而忘反 !
背夏浦而西思兮, 哀故都之日远 。 登大坟以远望兮,
聊以舒吾忧心 。 哀州土之平乐兮, 悲江介之遗风 。
当陵阳之焉至兮, 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
丘兮, 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 忧与愁其
相接 。 惟郢路之辽远兮, 江与夏之不可涉 。 忽若不信
兮, 至今九年而不复 。 惨郁郁而不通兮, 蹇侘傺而含
慼 。
外承欢之汋约兮, 谌荏弱而难持 。 忠湛湛
而愿进兮, 妒被离而鄣之 。 尧舜之抗行兮, 瞭
杳杳而薄天 。 众谗人之嫉妒兮, 被以不慈之伪
名 。 憎愠之修美兮, 好夫人之慷慨 。 众踥蹀而
日进兮, 美超远而逾迈 。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 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 信非吾罪而弃逐
兮, 何日夜而忘之 !
(二)串析
开首四句
1.联系上下文, 讨论, 百姓, 与, 民, 的所指:泛指?
特指屈原自己?
王逸和蒋骥的说法:
怀王不明, 信用谗言, 而放逐己;正以仲春阴阳会时,
徙我东行, 遂与室家相失也 。 ( [汉 ]王逸, 楚辞章句, )
百姓与民, 皆呼天自指之辞 。 …… 泛言百姓者, 逊辞
也 。 ( [清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
2,联系上下文, 讨论, 东迁, 的所指:迁都? 迁贬?
“过夏首而西浮兮, 句
汉代王逸以来对此句的几种代表性解释:从西浮而东
行 /人向东而心恋西 /混, 夏首, 为, 夏口, … …
赵逵夫, 哀郢, 地图(录自赵逵夫,〈 哀郢 〉 释疑
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 ),
“凌阳侯之泛滥兮, 句
,阳侯, 的几种解释:
凌, 乘也 。 阳侯, 大波之神 。 ( [汉 ]王逸, 楚辞章句, )
古之诸侯:洪兴祖注引, 战国策, 注说:, 阳侯, 陵阳
国侯也 。 其国近水, 溺死于水, 其神龙为大波, 有所伤害,
因谓之阳侯之波也 。 应劭曰,‘ 阳侯, 古之诸侯 。 有罪自
投江, 其神为大波 。 ’”
( [宋 ]洪兴祖, 楚辞补注, /朱熹, 楚辞集注, 亦秉持此说 )
阳侯, 伏羲臣 。 淮南注:陵阳国侯也 。 国近江, 溺死,
其神能为大波 。 ( [清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
讨论,此句中的, 阳侯, 与下文的, 陵阳, 有无关系

如有关系,又有何种关系?如无关系,又有何道理?
“心絓结而不解兮, 思蹇产而不释, 句
心肝悬结, 思念诘屈而不可解也 。
( [汉 ]王逸, 楚辞章句, )
,诗经 ·小雅 ·正月,,, 心之忧兮, 如或结兮 。,
,曹风 ·鳲鳩,,, 心如结矣 。,
,桧风 ·素冠,,, 我心蕴结 。,, 诗经正义, 均释曰

,如物之裹结 。,
,荀子 ·成相篇,,, 君子执之心如结。, 杨倞注:,

固不解也。,
“上洞庭而下江, 句
自汉代以来对此句的解释:站在夏口向西望,湖在
上江在下 /南洞庭而北长江 /顺着洞庭入湘江 /船头向洞
庭、船尾向长江,/或上洞庭、或下长江 /古时洞庭湖在
长江北,故先入洞庭再下长江。
赵逵夫先生旁征博引,对以上诸说一一驳议,解此
句为:
出洞庭湖而顺江东行。
请参看赵氏, 哀郢, 地图。
“羌灵魂之欲归兮, 句
,楚辞, 现存作品, 灵魂, 用例凡三, 屈原两例:
本句
何灵魂之信直兮, 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 (, 抽思, )
这两例可能也是现存文献最早的, 灵魂, 用例 。
屈原作品单用, 灵, 字凡二十五例, 大略地可分为这几类

灵均 ——屈原自己的字;灵修 ——君主的代称;灵氛 ——替
他占卜的人;灵琐 ——玄圃上天帝之居;其他自由组合的 。讨论, 屈原何以如此重视, 灵, 字?何以如此频繁运用
,灵, 字?,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这两句诗与
下文的, 至今九年而不复, 及, 鸟飞返故乡,狐死首丘,
中的, 复,,, 返, 有何内在的关系?, 复,,, 返, 的主
语可不可以理解为, 灵魂,?
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就是, 哀郢, 及屈原其他作品阅
读、解释及欣赏的关键。
“登大坟以远望兮, 聊以舒吾忧心, 句
坟的本义:大的土堆或河堤 。
,诗经 ·周南 ·汝坟,,,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
,汝坟, 指汝水的大堤 。
,礼记 ·檀弓,,, 古者墓而不坟 。,
,史记 ·文帝纪,,, 不治坟, 欲为省 。,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坟, 墓也 。 从土, 贲声 。
这里的, 大坟, 指高大的土堆或高高的大堤, 登之可望远
。 登高望远的抒情范式:
,诗经 ·卫风 ·定之方中,,,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卫风 ·河广,,,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魏风 ·陟岵, 曰:,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王粲, 七哀诗,,,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沈约, 临高台,,, 高台不可望,远望令人愁。,
对中国士人而言,登高望远,既是一种抒情范式,更是一
种行为范式。
,当陵阳之焉至兮, 句
,陵阳, 的多种解释:
波浪 ( 汉代王逸, 楚辞章句,, 明代汪瑗, 楚辞集解,
) /“巴陵之阳, 的省称 ( 清胡文英, 屈骚指掌, ) /丹阳郡陵
阳县 ( 今安徽陵阳 ) ( 宋代洪兴祖, 楚辞补注,, 清朝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 /“未详, ( 宋代朱熹, 楚辞集注, ) /今
江西西部靠 近湖南庐水上游的, 陵阳, ( 当代赵逵夫,〈 哀
郢 〉 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 )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孰两东门之可芜, 句
汉王逸, 楚辞章句,,, 夏, 大殿也 。, 汉杨雄, 方言
,:,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 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 谓之夏
。, 刘永济, 屈赋通笺 ·哀郢非哀楚迁陈, 曰:, 盖预忧之
辞,语最沉痛。曾可训乃,乃不知夏之为丘者,怪之之辞
也。,
这两句还可理解为互文,意即乃不知夏之可为丘、两
东门之可为芜。既是, 怪之之词,,也是悬想之词。
“忽若去不信兮, 至今九年而不复, 句
闻一多, 古典新义 ·楚辞校补 ·九章,,, 武延绪云:当
作 ‘ 忽若去而不信兮 ’ 。 案武说近是 。 忽犹怳忽也 。 此盖言
身虽去国, 犹疑未去, 心志瞀乱, 若在梦中也 。,
,九, 与, 复, 解释的多元性:
,九, 可实指, 亦可虚指 。
,复, 可指返回, 亦可指恢复 。 而返回既可指身体, 也
可指灵魂, 更可指灵肉一体的, 我, 。
,尧舜之抗行兮, ?? 披以不慈之伪名, 四句
,庄子 ·杂篇 ·盗趾第二十九,,, 尧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 汤放其主, 武王伐纣, 文王拘羑里 。 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者 。 孰论之, 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性情, 其
行乃甚可羞也 。,
,乱曰, 之乱
从音乐方面看, 每, 始,,乱, 对举, 乐章最末一端叫,
乱,, 故有学者将, 乱, 译作, 尾声, 。
,礼记 ·乐记,,, 始奏以文, 复乱以舞 。,,再始以著往
,复乱以饬归 。,
,论语, 第八篇, 泰伯,,, 师挚之始,, 关雎, 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
蒋骥, 楚辞余论,,, 余意乱者, 盖乐之将终, 众音毕
会, 而诗歌之节, 亦与相赴, 繁音促节, 交错纷乱, 故有是名
耳 。 孔子曰 ‘ 洋洋盈耳 ’, 大旨可见 。,
从文辞方面看, 辞赋撮要式或总结性的收尾叫, 乱, 。
蒋骥, 楚辞余论,,, 旧解 ‘ 乱 ’ 为总理一赋之终 。 今按
,离骚, 二十五篇, 乱词六见 。 惟, 怀沙, 总申前意, 小具一篇

构, 可以总理言 。, 骚经,, 招魂,, 则引归本旨;, 涉江,
,哀郢,, 则长言咏叹;, 抽丝,, 则分段叙事 。,
“鸟飞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句
朱熹, 楚辞集注, 曰:, 鸟飞反故乡,思旧巢也。首丘,
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
用, 狐死首丘, 隐喻根深蒂固的恋乡情结,在先秦典籍
中多有记载,亦间有剖析。
,淮南子, 卷十, 缪称训,,, 闻善易,以正身难。夫子
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 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 ’ 故
君子见善则痛其身焉,身苟正,怀远易矣。故, 诗, 曰,‘ 弗
躬弗亲,庶民弗信。 ’” 卷十一, 齐俗训,,, 夫飞鸟主巢,
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而得宿焉。趋舍行义
,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踱,谓之成人。故以
道论者,总而齐之。, 卷十七, 说林训,,, 鸟飞反乡,兔走
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 (爱 )其所生。,
,抱朴子 ·内篇, 卷之二, 论仙,,, 或得要道之诀,
或值不群之师,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眷眷于狐兔之丘,迟
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知长生之可得而不能修,患流
俗之臭鼠而不能委。何者?爱习之情卒难遣,而绝俗之志未
易果也。,
,礼记 ·檀弓上第三, 曰:, 君子曰,‘ 乐,乐其所自
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 狐死正丘首,仁也。
”’”
东汉贾逵疏曰:, 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
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
古典作品中常借动物恋家来表达自己的热土之恋、家园
之思。, 古诗十九首,,,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原因颇多,与
,灵魂不灭, 的观念恐不无关系。本文就有, 羌灵魂之欲
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的句子。
结构层次
自开首至, 甲之鼂吾以行, 句, 叙初, 迁, 时情
景 。
自, 发郢都, 句至, 思蹇产而不释, 句,记东迁
时的实况。
自, 将运舟, 句至, 悲江介之遗风, 句,写初放
时眷念故国 的心情。
自, 当陵阳, 句至, 蹇侘傺而含慼, 句,写长期
被放后忧国思归的心情。
自, 外承欢, 句至, 美超远而踰迈, 句,斥小人
之蔽贤误国,伤君子之失位远逝。
自, 乱曰, 至结尾,申明不能忘郢之意。
作意研究
作意研究是二千多年, 哀郢, 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约有十种观点:
1.放逐思归说; 2.放逐与凶荒结合说;
3.秦楚析之战说; 4.怀王三十年陷秦说;
5.庄蹻暴郢说; 6.白起破郢说;
7.追叙说; 8.放于陵阳说;
9.战乱流亡说; 10.恋阙思乡说。
(周建忠,〈 哀郢 〉 作意研究史略, )
艺术分析
文字清丽
忧郁哀苦
恳挚缠绵
情景交融
诗味腴厚
允称上品
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六)名家评说
余读, 离骚,,, 天问,,, 招魂,,, 哀郢,,悲其
志。(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仲宣, 南登灞陵
岸,回首望长安, 文所出耶?,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
远,,则玄晖,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其接响也。
( [明 ]徐世溥, 榆溪诗话, )
王仲宣, 登楼赋, 出于, 哀郢, ?? 而屈子深远矣。
( [清 ]刘熙载, 艺概, 卷三, 赋概, )
楚辞, 涉江,,, 哀郢,,, 江,,, 郢,,迹也;
,涉,,, 哀,,心也。推诸题之但有迹者亦见心,但言心者
亦具迹也。
( [清 ]刘熙载, 艺概, 卷三, 赋概, )
【 思考与练习 】
问答题
请联系屈原其他作品,谈谈你对
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理解。
第三篇汉乐府第一篇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