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定风波
苏轼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宋仁宗嘉 祐 二年( 1057)进士。
在王安石变法中,历任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行政长官。宋
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
却遭到苏轼的反对。
苏轼不仅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兴
学校之举,又上万言书论新法不当,
而且在他所出的策试进士试题中借
古讽今,影射王安石。
作者简介 苏轼
王安石, 素恶其议
论异己,,至此更为愤
怒。苏轼遂自求外任。
1072年出为杭州通判,
改知密州、徐州。
1709年因被诬作诗
,谤讪朝廷,,遭御史
弹劾,被捕入狱,史称
"乌台诗案 "。
作者简介
1084年,神宗手札,移于汝州安置,
苏轼自请移居常州。宋哲宗即位,其祖
母宣仁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苏轼被召还。
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因不同意尽
废新法,1089年又出知杭州。浚治西湖,
兴修水利,有德于民,民家有画像。
1090年召还为翰林承旨。后又任兵
部尚书,迁任礼部尚。 1093年宣仁太后
死,宋哲宗亲自主政,重新推行新法。
作者简介
御史检举苏轼旧所起草的诏制对变法
派多所攻击,其中有 "民亦劳止,愿闻休
息之期 "等语,矛头直指宋神宗云云。苏
轼因而于 1096年被贬惠州 "安置 "。
1096年又被重新 "安置 "到儋州(今海南省
西北部)。 1100年宋徽宗即位实行大赦,
苏轼才得以渡海北上,辗转回到常州居
住。次年即病逝。卒谥文忠。
苏轼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词、文、
书、画皆通的大文豪。他的散
文气势纵横,豪放自然,如行
云流水,与欧阳修,并称 "欧
苏 ";他的诗题材丰富,风格
清雅,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
开宋代诗歌的新风气;他的词
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境界,
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为豪放
词派的创始人。
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
为豪放派的 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 骄傲 。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 唐宋八大家, 领衔人
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
,宋四家, 。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
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
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
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
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 末道小技, 。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 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
作领域, 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 意境, 风格与
表现手法 。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
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
派的开创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
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
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
的转变 。
创作背景
《定风波》作于黄州,元丰五年( 1082)
春天。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在黄州
(今
湖北黄冈)。当时苏轼处境险恶,生活穷
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词前有一小序,介绍作者写此词的缘
由。三月七日这一天,作者和一些人因事
到沙湖,回归途中遇雨,不巧的是雨具已
被先期拿走,同行的人都无法避雨而狼狈
不堪,只有苏轼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也
没有发生一样。
苏轼借此而生发议论,写了这首《定
风波》。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 山头斜
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 。 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
发, 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
情 。
即写眼前景, 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 谈人生哲理 。 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 定风波, 这首词中,借对
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
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 他准备要
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
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
《定风波》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点
1.风趣幽默的行文笔调。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
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
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
世态度。, 竹杖芒鞋轻
胜马, 这句,就有点俏
皮的味道。
艺术特点
别看我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但是
在这风雨横行的沙土路上,要比骑马舒
服自在多了。诗句中的幽默不仅是苏轼
个性的反映,而且是他从多年政治风波
中总结出的处世之方。因此,无论遇到
什么事,他都处变不惊,苦中作乐,积
极进取。通过风趣幽默的诗句,我们可
以在诗人轻松谈笑中受到启发,在机智
诙谐中得到美的享受。
2.言在此而意在彼
《定风波》借自然界的风波写政治风
波。如果联系作者的经历来分析,就能
够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了。毋庸置疑,
自然界的风雨会给迎风冒雨赶路者以折
磨和考验,况且没有雨具,又天气尚寒,
如此镇定自若,已经很难得。
而政治领域的 "风雨 "常伴着血泪、牢
狱与死亡,其残酷有胜于自然界的风雨
不知多少倍。由于对王安石变法持异议,
苏轼屡遭打击;由于 "乌台诗案 ",他遭受
诬陷,处于落泊潦倒之中。尽管如此,
他仍豁达自在,处变不惊,苦中作乐,
不沮丧消极,实乃可敬可佩。此词颇能
见出作者乐观、超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赏 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
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
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
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
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
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
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构思奇特,畦径独
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
之一。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念奴娇 ① ·赤壁怀古 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
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
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 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 又作,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
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
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 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 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 1082)七月苏
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
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
入云,气势足与, 黄河之水天上来, 相
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
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
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
着借, 人道是, 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
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
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品评】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
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
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
勃勃。, 小乔初嫁, 看似闲笔,而且小
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
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
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
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 风流人
物, 相应 。
,羽扇纶巾, 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
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
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
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
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
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
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
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
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
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
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品评】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 人间如
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
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
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
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
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
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
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
绰板来伴唱。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 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
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品评】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
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
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
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 解,始
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 两句,看来
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 极似无情,,自难亡, 则死
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
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