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就业和失业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劳动力以及失业的定义;
·失业的种类;
·对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失业率;
·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问题;
·失业的治理;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2.1 劳动力以及失业的定义
12.1.1 劳动力的定义
劳动力是由年龄在16岁以上的正在工作与不在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的人所组成。就业者是指那些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包括那些有工作但由于生病、罢工或休假而不在于工作岗位的人。另外,没有报酬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企业工作(如有农场工作)也计入就业之中。
12.1.2 失业的定义
各国对于劳动力的年龄和失业的范围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在美国,劳动力的年龄范围是16~65岁。凡是没有被雇佣(有偿的)的劳动力都是失业者。换句话说,凡年龄在16~65岁之间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12.2 失业的种类
根据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划分,经济学家们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2.2.1 摩擦性失业
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或充分就业状态,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这种产生于劳动力正常周转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是不断变动的,信息并不是非常完备的,而且寻找工作的人和拥有工作空位的雇主发现对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互了解。即使劳动力的人数保持不变,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批新的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也有一些在工作的或失业的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一些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辞去现有的工作。更多的情况是,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偶然波动会导致一些企业倒闭而引起工人企业,与此同时,又出现一些新的企业从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求职者的情况和工作的性质等信息不能很快地被知晓或评价,使得求职者和潜在的雇主必须花在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人选。因此,总的来看,即使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摩擦性失业仍然是存在的。摩擦性失业经常被看作是一种“自愿失业”。
12.2.2 结构性失业
当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同一地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供给不一致,或引起不同地区间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时,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就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所需的工作岗位数下降所产生的失业。如果工资是完全自由浮动的而且工作变动或迁移的成本很低,那么市场通过调整很快就可以消除这种失业。但现实并非如此,故结构性失业也就始终存在着。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问题要严重得多。因为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能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而结构性失业的失业者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12.2.3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扩张步伐放慢所产生的失业。随着总支出和产量的下降,任何地方的失业都会上升。在1982年的衰退中,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的失业率上升了。许多劳动力市场中失业者同时增加,表明这种增加的失业有着很大的周期性。
12.3 失业率
一个国家总体的失业情况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大小反映出来。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可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12.3.1)
这里的失业人数,包括那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人。所谓“积极地寻找工作”是指,一个人不仅仅是想得到工作,而且必须作出特殊的努力(如去找本地的厂商或答复征聘广告)去找工作。
12.4 对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2.4.1 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
在凯恩斯看来,“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所谓总供给价格,就是指全体资本家在出售全部商品时获得的供给价格的总和。所谓总需求价格,就是指全体资本家预期社会在购买全部商品时付出的价格的总和。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商品,而且还会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会减少雇佣工人,减少产量。反之,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则产品脱销,且有利可图。这时,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只有当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资本家才既不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也不会解雇工人,缩减生产,于是达到了均衡状态。这种在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在没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自发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的均衡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保障充分就业。换言之,即使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它依然是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断言,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失业(非自愿失业),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在他看来,“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又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所决定的。
12.4.2 高工资失业论
这一理论主要出自于新古典学派,首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庇古的主要观点是:(1)就业人数与工资水平呈反比,工资越高,就业人数就越少;(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的某种均衡,是因为工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使工资建立在接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工会作用加强和实行国家失业保险制度,使得工资保持在过高的水平上,这就是产生大量失业的原因;(4)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必须降低工资。
12.4.3 技术失业论
这一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新技术的采用,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因而是产生失业的原因。“技术失业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在他看来,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并由此得出结论:必须放弃反对失业的斗争,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并不在于保障就业,而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有保障的最低失业”。
12.4.4 货币失业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出版了论文集《充分就业和国家规制》,其中的作者之一华特曾经断言,失业的原因在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因此,消除失业的办法只能是增加货币量。他写道:“在战争期间,对产品的需求是不知足的和有效的;但在和平时期,尽管存在许多不能满足的需求,但并无有效需求,因为货币不足,不能使需求成为有效的。战时常常有足够的货币,所以需求常常是有效的。用这种办法医治失业,曾经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和平到来出现失业的话,那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由此,他得出结论说,为了医治失业,政府应当时刻准备增发没有黄金保证的钞票或纸币。
12.5 失业的影响
12.5.1 充分就业和潜在GDP
当一国经济的现实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亦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时,我们就说这个国家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对于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简单地认为,自然失业率就是当经济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失业率,或者说,它是当经济出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潜在的GDP又称充分就业的GDP,它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水平。与潜在的GDP相对应的概念是现实的GDP。潜在GDP是一国经济应该生产出来的产值,而现实的GDP是一国经济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产值,潜在的GDP与现实的GDP之差称为GDP缺口(亦称产量缺口)。
12.5.2 奥肯定律
事实表明,失业通常随经济周期中的产量波动而变化。产量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明显的同步运动,首先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数字关系加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
12.5.3 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许多国家追求高就业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就业率意味着高产量和高收入;第二,工作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当出现严重失业的时候,产量损失很大,收入急剧下降——就好像大量的汽车、房屋、衣服及其他商品被简单地扔进大海一样。
在高失业期间的损失是现代经济中有文献记载的最大浪费。它们比估计的由垄断造成的微观浪费或由关税和额度所导致的浪费要大许多倍。
12.5.4 失业的社会影响
失业不仅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给人们带来极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美国公共健康的研究表明,失业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退化: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研究这个问题的杰出专家,M·唯维·希伦纳博士估计,连续6年的失业的1个百分点的上升会导致3.7万人过早死亡。对许多人来说,非自愿失业会对他们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灵创伤。
12.6 失业的治理
一、对摩擦性失业的治理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动,信息不很完备。在这两处条件的约束下,劳动力的流动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摩擦性失业就不可避免。
根据摩擦性失业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缩短选择工作的时间来减少摩擦性失业。例如,可以通过增设职业介绍所、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和建立人材库网站以更多的途径传播有关就业的信息等方法达到减少摩擦性失业的目的。
二、对结构性失业的治理
经济增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又会导致结构性失业。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结构性失业的治理。
一般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减少结构性失业。其一是试图阻止或至少是减缓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经济结构变化。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工会通过阻止或减缓经济结构变化来减轻失业的威胁,从长远的利益看,这一个举措是得不偿失的;其二是接受伴随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变化并设计出使经济更适应这种变化的政策。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后的工作,故可通过对受结构性失业威胁的人进行教育培训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可以通过帮助劳动力迁移,使劳动力很容易在不同的工作与地域之间流动,以此来降低结构性失业。应当承认,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失业的压力。
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只能降低其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三、周期性失业的治理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对于这种失业,按照凯恩斯的意见,只要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并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就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他提出的重要措施是:(1)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2)促进国家投资。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消除由于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周期性失业。
12.8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经济学家A·W·菲利浦斯在对英国100多年的失业和货币工资的数据进行仔细研究以后,发现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的关系。他发现,失业较少时工资趋于上升,反之,则下降。为什么高失业有可能降低货币工资的增长呢?原因在于,在可供选择的工作较少时,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愿望不会那么强烈;而且当利润较低时,企业也会更坚决地拒绝工人增加工资的要求。
图12.4 短期菲利浦曲线
但在长期中,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而不论通货膨胀是什么。长期菲利浦期曲线PCL是一条通过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见图12.6)。它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这意味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化,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因此,在长期中,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问题。
图12.6 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