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IS—LM模型 IS曲线 一、本节教学目的与要求: 投资函数、投资曲线及其移动; 两部门IS曲线的定义、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平移; 三部门IS曲线及其经济含义。 二、教学内容: 5、1对投资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一、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反映投资和利率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一般假定为: I=I0-hr h>0 (5.1.2) 上式中,I为计划投资量,简称投资。I0为自发投资,即不依赖于利率变化的一个量,r代表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除以价格水平),h为一大于零的参数,它可以反映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图5.1 投资曲线 根据马歇尔习惯,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投资支出。与纵轴的截距等于(I0/h),与横轴的截距等于I0。投资曲线表明:利率高,投资少;利率低,投资多。 二、投资曲线的斜率 为了导出投资曲线的斜率,有必要将式(5.1.2)改写为: r=I0/h-1/hI (5.1.3) 因此,投资曲线的斜率为: dr/dI=-1/h (5.1.4) 重要论点:h值愈大,投资曲线愈平坦、斜率愈小、投资利率弹性系数数愈大;反之,h值愈小,投资曲线愈陡峭,斜率愈大,投资利率弹性系数愈小。这一结论在学习IS曲线及其财政政策时非常重要。为了便于读者记忆,现将上述讨论总结如下表。 表5.1 h值和投资曲线的关系 h值 (h>0) 投资曲线的形状 投资曲线的斜率(绝对值) 投资利率弹性  变大 变小 更为平坦 更为陡峭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0 ∞ 垂线 水平线 ∞ 0 0 ∞  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图像推导IS曲线的方法。 (一)利用I=S关系式 已知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I=S,借助这一关系式,可推导出IS 曲线。 现假定我们已知: S=-a+(1-b)Y I=I0-hr 上两式中的参数a、b、I0,和h均为已知的常数,这样就有惟一的一条储蓄曲线和唯一的一条投资曲线相对应,分别参见图5.6(a)和图5.6(c)。 图5.6(b)是另一种形式的45o线图,在该45o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人I=S, 45o线隐含着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 现假定利率水平为r1,此时投资量为I1,它由图5.6(c)中的投资的曲线所决定。经图(b)转置,对应于图(a)中的S1,此时满足I1=S1,并同时决定了Y1,因此,得到图(d )的A点,它表明了商品市场均衡时某一种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IS曲线必定经过A点。 图5.6 IS曲线的推导(I=S法) 同理,当利率水平为r2,它决定了I2,当I2=S2时,决定了Y2点,从而得到图(d)中的B点,它也在IS曲线上,将A、B两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一条线性的IS曲线。 (二)利用NI=AE关系式 现假定有两个不同的利率水平r1和r2,且有r1 >r2,r1所对应的总支出曲线为: AE1=C+I =a+bY+I0=hr1 =+ bY-hr1 (5.2.10) (=a+I0) 当Y=0时, AE1 =-hr1 (5.2.11) 同理,r2所对应的总支出曲线为: AE1 =+ bY-hr2 (5.2.12) 当Y=0时, AE2 =-hr2 (5.2.13) 由此可见,AE1和AE2曲线的斜率均为b,纵横距分别为(-hr1)和(-hr2),由于,r1 > r2,所以AE2处于AE1的上方,且互相平行。 图5.7 两部门IS曲线推导(NI=AE法) 在图(a)中,r1 > r2,便有AE2> AE1,得到两个国民收入均衡点:E1和E2。再把它们所隐含的r和Y的关系在图(b)中描点,连接E1和E2两点,便可得到一条斜率为负的IS曲线。 图5.7(a)中的A点,代表着在利率水平r1时支出大于总产出(亦可说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它对应于图5.7(b)中的Aˊ点,推而广之,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如Aˊ点)均代表着总支出大于总产出。因此,国民收入在r1水平上将从Aˊ变化到均衡点E1,进而实现了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同理可以分析,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如Bˊ点)均隐含着总支出小于总产量。因此,国民收入有收缩和趋势。 5.2. IS曲线的斜率 从式(5.2.6)中可以导出IS曲线的斜率为: dr/dy=-(1-b/h)<0 (5.2.14) 但这一斜率的经济含义通常需要反过来理解,即: dy/dr=-(h/1-b)<0 (5.2.15) 这就是说,当利率变化1个单位时,Y要反向变化(h/1-b)个单位。 表5.2 b、h值与IS曲线斜率的关系 b和h 变化 IS曲线的形状 IS曲线的斜率 经济含义  b值 (b>0)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Y对r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变小 更为陡峭 变大 Y对r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h值 (h>0)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Y对r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变小 更为陡峭 变大 Y对r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5.3 三部门IS曲线 在弄懂了两部门IS曲线的基础上,学习三部门IS曲线就很容易了.因此,本节只作一简要讨论。 5.3.1 三部门IS议程表达式 决定三部门IS曲线的行为方程如下: C=a+bYD I=I0-hr G=G0 TX=TX0 TR=TR0 YD=Y-TX+TR 三部门模型的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 Y=C+I+G 因此,有: Y=a+bYD+I0-hr+G0 =a+b(Y-TX0+TR0)+I0-hr+G0 = a+I0+G0-b(TX0-TR0)/1-b-h/1-br (5.3.1) 这就是三部门IS方程,或者说是IS曲线的一种代数表达式。 从I+G=S+T也可推导出IS方程: I+G=S+T I0-hr+G=-a+(1-b)(Y-T)+T 移项后,可以得到与式(5.3.1)完全相同的IS方程。从中我们得知: (1)三部门IS曲线的斜率也为负; (2)所有的支出乘数与第3章所讨论的相同。例如,当政府支出增加△I0个单位时,IS曲线向右平移(1/1-b·△I0 )个单位。再如,当政府税收增加△TI0个单位时,IS曲线向左平移(b/1-b·△TI0)个单位。对转移支出亦可作类似讨论。 式(5.3.1)还可以写成: r=a+I0+G0-b(TX0-TR0)/h-Y (5.3.2) 这是三部门IS曲线的另一种代数表达式。 这也表明三部门IS曲线的纵截距为[a+I0+G0-b(TX0-TR0)/h],斜率为负的1-b/h,与两部门IS曲线的斜率完全相同。 5.3.2 三部门IS曲线小结 (1)IS曲线的斜率为|1-b/h|。b和h对三部门IS曲线的影响方向均类似对两部门的分析。 (2)影响三部门IS曲线纵截距的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a和I0之外,还有G0、TX0和TR0。 (3)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 (4)政府税收增加,IS曲线左移。 (5)政府转移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 (6)与两部门模型不同,三部门模型中的b的改变,不仅仅影响IS曲线的斜率,而且还会影响纵截距。 LM曲线 ·交易方程式的内容;古典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曲线的定义;LM曲线的推导; ·利率的简单决定理论;LM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 ·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化的弹性分析;LM曲线的平移。 教学内容: 7、1货币需求理论 7、1、1货币需求动机 (一)货币的交易动机 货币的交易动机(transactionary motive for money)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transactionary demand for money),人们持有货币余额(money balance)的最基本动机是为了便于交易产品和劳务。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需求被称作为“货币的交易动机”。很明显,(名义)交易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水平。特别地,所交换的所有货物和劳务的名义价值量愈大,完成这些交易所需的(名义)货币量也愈大;反之,愈小。这也就是说,货币的(名义)交易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呈正比。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名义国民收入(y)等于价格水平(户)乘以实际国民收入(r),因此,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都会导致(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同向变化。 (二)货币的谨慎需求 决定谨慎需求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与交易需求类似。换言之,谨慎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多少。名义国民收入多,货币的谨慎需求量便大,反之则小。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是两个有既联系又有差异的需求。前者是在确定条件下的需求,后者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需求,两者的相同之处便都是为了实现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正是由于它们这种关系,目前国外一些教科书将货币的需求仅仅分成两类,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又叫资产需求)。这里的交易需求是广义的,它包括了狭义的交易需求以及谨慎需求。 (三)货币的投机动机 第三类货币需求与货币的第三个功能相关,即货币的价值贮藏。人们可以不同的形式持有其金融性资产(financial assets),例如,公司股票、国债券、企业债券、定期存款或者M1货币。因此, 就存在着货币的资产需求(asset demand for money),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7、1、2 货币的总需求 依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际的货币总需求等于(广义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 L1+L2=RY+m0-lr (7.1.13) 由于实际货币总需求(L)等于名义货币需求(MD)除以价格水平(P),即: L=M0/P=RY+M0-Lr 7.2. LM曲线的推导 LM曲的图像推导有若干种方法,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一、四方图法 图7.1说明了LM曲线的推导过程。 图7.1 LM曲线推导(方法一) 图(a)为广义交易需求曲线,图(c)为投机需求曲线,图(b)为货币供给曲线,并且有使货币需求量恒等于货币供给量的性能,图(d)为LM曲线。任意假定一国民收入水平Y2,图(a)便可确定L,在给定的(M/Po)的情况下,为确保M/P0=L ,必有一个唯一的L,因此,有一利率水平r2与之对应,这样便可得到LM曲线上的A点,同理可得到B点,连接A、B两点便得到一条斜率为正的LM曲线。 二、二方图法 三、几点结论 从以上两种图像推导过程来看,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呈正比,即LM曲线的斜率为正(回忆一下,IS曲线的斜率为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知道,LM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货币市场的均衡,换言之,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点的轨迹。反过来说,LM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就是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点。 为了分析货币市场的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我们来看图7.4它和图7.3基本一致,其差异就是增加了非均衡点E3和E4。 首先,我们已知如何从L1(Y1,r)和L2(Y2,r)中推导出LM曲线了。我们来看图7.4(a)中的E4点。它所隐含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2,在给定的Y2以及r1 水平上,货币需求量为r1E1,货币供给量为r1E4,r1E4>r1E1,即出现了货币的过度需求(excess demand for money,简称EDM),E4点对应着图7.4(b)中的E4ˊ点,因此,点E4ˊ就代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EDM)。推而广之,LM曲线右方的一切点均代表着过度需求。此时,欲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在Y2水平上利率必定会提高。 图7.4 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点 图(a)中有E3点代表着在Y1情况下,在利率r2水平上货币的过度供给,它对应于图(b)中的E3ˊ点,因此,LM曲线左方的任意点均代表着货币的过度供给,利率有从r2下降到r1趋势。 同理,E4点代表着在Y2情况下,在利率r1 水平上货币的过度需求,它对应于图(b)中的E4。因此,LM曲线右方的任意点均代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有从r1上升到r2的趋势。 其次,图7.4(a)中的E3点代表着在给定国民收入Y1以及利率水平r2上出现了货币的过度供给(excess supply for money,简称ESM),因为此时货币需求为r2E3,而货币供给为r2E3。只有降低利率至r1,方能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推而广之,LM曲线左方的任意一点均隐含着货币的过度供给(ESM)。 现在可以回答为什么LM曲线的斜率为正了。给定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对货币需求L1的增加,如果L2不变,就会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货币市场要实现均衡,利率水平必然等于L2的减少量。因此,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呈同向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给定货币供给量,利率的下降会导致L2的上升,为了使货币市场均衡,L1必须下降,L1的下降势会导致国民收入Y的下降,因此,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和国民收入呈同向变化。 为了便于读者记忆,我们用表7.2作一总结。 表7.2 IS和LM曲线斜率分别为负、正的原因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AE=NI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P0  r↑I↓AE↓Y↓ r↑L2↓L1↑Y↑  r↓I↑AE↑Y↑ r↓L2↑L1↓Y↓  结论:IS曲线斜率为负 结论:LM曲线斜率为正  7、3 LM曲线的斜率 LM方程的Y=Y(r)的形式为: Y=1/R(M/P0-M0)+r (7.3.1) 由于按惯例,LM曲线的纵轴和横轴分别为r和Y,因此,要讨论LM曲线的斜率,一般采用r=r(Y)形式更为便利。 Y=1/R(M/P0)+Y (7.3.2) 这样,LM曲线的斜率为: dr/dy=R/l 所以,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两个因素:R和l。并且,R值愈大,LM曲线的斜率愈大;反之则愈小。L值愈大,斜率愈小;反之则愈大。现分述于后。 两种特殊的LM曲线 下面讨论两种特殊的情形。 (一)l=0 当l变得无穷小,即等于零时,L2=m0,即货币的资产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直于 L2轴的直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对利率的变化没有反应,即完全没有弹性。此时,LM曲线也为一条垂线,表明国民收入对利率的变化也没有反应。 图7.7 LM曲线的推导 特别地,当l=0时,L2=m0,即为一条垂直于L2的垂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与利率变化无关,经过推导,可以得到一条LM曲线,它垂直于Y轴的生线(参见图(d)),其截距等于1/R(M/P0-m0),它表明了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化无关。 (二)l→∞ 当l变得无穷大时,货币的资产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表明货币的资产需求对利率具有完全的弹性。此时,LM曲线也为一条水平线,表明国民收入对利率也具有完全的弹性。请参照教材图7.8。 小结 现把上述讨论总结成表7.3。 上述关于LM曲线斜率的讨论,在第8章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力时是非常有用的。 表7.3 k和l的取值与LM曲线的斜率 R和l L1、L2曲线 含 义 LM曲线 含 义  R↑ L1更陡 L1对国民收入的 变化更灵敏 更陡 国民收入对利 率变化更不灵敏  L↓ L2更陡 L2对利率变化 更不灵敏    R↓ L1更平坦 L1对国民收入的 变化更不灵敏 更平坦 国民收入对利 率变化更灵敏  l↑ L2更平坦 L2对利率变 化更灵敏    l =0 L2为一垂线 L2对利率完全 没有弹性 垂线 国民收入对利率完全没有弹性  l→∞ L2为一水平线 L2对利率完全有弹性 水平线 国民收入对利率完全有弹性   IS—LM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双重市场均衡的含义、条件以及失衡的调整过程; ·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流动陷阱; ·财政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挤出效应; ·凯恩斯主义倾向于财政政策的理由; 二、教学内容: 8、1双重市场均衡 第五至八章探讨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现在,我们同时时考虑两个市场的均衡问题。 我们把图8.1和图8.2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图8.3。现把该图分为四个象限。 在第Ⅰ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却小于总收入。 图8.3 双重市场均衡的实现 如果经济偏IS和LM曲线,表明该经济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通过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该经济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向IS和LM曲线的交点E——双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每一象限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在第Ⅱ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小于总收入。 在第Ⅲ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 在第Ⅳ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大于总收入。 表8.1总结了上述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和内容。 表8.1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 象限 产 品 市 场 货 币 市 场   非均衡 产量的调整方向 非均衡 利率的调整方向  Ⅰ 供给过度 下降 需求过度 上升  Ⅱ 供给过度 下降 供给过度 下降  Ⅲ 需求过度 上升 供给过度 下降  Ⅳ 需求过度 上升 需求过度 上升  8.、2 财政政策 8.2.1 财政政策的一般分析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改变政府支出和改变(净)税收。 一、 增加政府支出 我们将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来介绍政府支出政策对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我们从第5章中已知:增加政府支出△G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但这个平移量仅仅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而忽略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如果两个市场的双重均衡需要同时考虑的话,即在IS—LM模型的框架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最后有什么影响呢? 图8.5(b)可以说明上述问题。假定原政府支出水平对应着IS1曲线,国民经济的初始均衡点为E1,此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r1和Y1。增加政府支出△G之后,使得IS1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至IS2,在(r1,Y3)这一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增加政府支出后一定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定又会导致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即L1)的增加。同时,又假定了货币供给量不变,因此,这势必导致货币的过度需求。从第7章中的分析可知,一旦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就会导致利率r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进一步导致货币的资产城求(L2)的下降。一旦新的L0与新的L2之和恰好等于新的货币需求时,整个货币市场又重新恢复均衡。这样,整个经济从E1趋向于新的均衡点E2。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后,均衡利率从r1上升到r2,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从Y1上升到Y2。这样,两个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增加政府支出 △G后,使得AE曲线从AE1变化到AE2(即向上平移△G个单位);均衡的国民收入从Y1变化到Y3,均衡的国民收入增量这(1/1-b·△G)= Y1Y3。这到目前为止,AE—NI模型解释了IS曲线向右平行了(1/1-b·△G)个单位。 但是,AE—NI模型的不足的就是:它忽略利率的作用,因为它假定利率不变。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导致投资的下降,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关于这一点,AE—NI模型就无法解释,而IS—LM模型就可以解释。 投资和国民收入分别减少了多少呢? 从图(b)中可以看出,由于利率上升的效应,国民收入减少了Y3Y2(它为一个矢量)。按投资乘数原理,所减少的投资量△I(△I<0)要符合下式 1/1-b·△I= Y3Y2 (8.2.1) △I=(1-b)Y3Y2 <0 (8.2.2) 因此,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产量的增量仅为(Y3——Y2)。这样的话,图(a)中的AE2ˊ和45o曲线的交点在双重市场均衡模型中就不再是均衡点了。它必须从AE2ˊ下降至AE2(其垂直距离等于投资的减少△I)。这样,图(a)和图(b)均实现了均衡。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AE—NI模型夸大了政府支出乘数,因为它忽略了利率效应。 图8.5所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一般性结论。即,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减少政府支出会降低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 图8.5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图(a)为AE—NI模型。如果增加政府开支△G,总支出曲线从AE1向上平移△G个单位至AE2ˊ,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Y1Y3,它等于(1/1-b·△G)。 这就会导致IS曲线从IS1向右平移(1/1-b·△)个单位至IS2(见图(b))。但由于货币市场出现过度需求,进而迫使利率从r1上升到r2,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在图(a)中由于投资的下降导致AE2ˊ曲线下移至AE2。最后的匀衡点为E2点。这样,在IS—LM模型中,增加政府开支,导致IS曲线右移,进而导致更高的利率和更大的产量。这就是IS—LM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般性结论。 二、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Tx,使得IS曲线左移(b/1-b·△Tx)个单位,从双重市场均衡角度看,它导致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减少税收会使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请读者自行作图释。 上述讨论的仅仅是一般性结论。很显然,财政政策效力的大小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8.2.2 财政政策和LM曲线的斜率 在给定IS曲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力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我们首先探讨两种极端的情形,然后作一概述。 一、垂直的LM曲线:古典情形——挤出效应 如前所示,垂直的LM曲线是以古典的经常学为基础的,它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即无论利率如何变化,货币的资产需求始终不变。 如果像古典经济学所言,LM曲线为一条垂线,那么,增加政府支了(△G)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b/1-b·△G)个单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产出水平没有变化,仅仅是利率从r1上升到r2。参见图8.6(b)。 如果增加政府支出都没有使国民收入发生影响,那么, 一定有其他的支出相应地减少数派。一般认为,如果LM曲线为一垂线,增加政府支出使得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走了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国民收入便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走私人投资的情形,被称作为“挤出效应”(crowsing—out effect)。 挤出效应是由利率的提高所致,一般都会发生。就是在图8.5中,也有部分的挤出效应。如果单纯从商品市场上看,增加政府支出(△G)后,国民收入的增加△Y,它应该等于(b/1-b·△G),即图8.5(b)中的(Y3-Y1=△Y)。然而,由于利率从r1上升为r2,从而会挤走部分私人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仅仅增加(Y2—Y1)。 图8.6 挤出效应 先看图(b),当LM曲线为一垂线时,增加政府支出使得IS曲线从IS1上移至IS2,进而出现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因此,利率上升至r2,产量不变。究其原因,利率上升时完全挤走了私人投资。 再看图(a),增加政府支出,使得AE曲线上移至AEˊ。由于利率上升会导致减少等量的投资,进而使得总支出曲线又从AEˊ回到AE。这样,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但它却隐含着一个更高的利率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说,本来国民收入还应增长(),这一部分没有实现的国民收入增长额就是因为挤走了私人投资的结果,即()的产量都挤走了,那么投资又被挤走了多少呢?因此,在图8.5中也有部分挤出效应。 但是,在图8.6中,垂直的LM曲线使得增加政府支出后对国民收入没有任何影响。这就是说,增加政府支出()挤走了等量的私人投资△I,即|△G|=|△I|,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如果是部分挤出效应,一定有|△G |>|△I |。 进一步推论:如果LM愈陡,挤出效应就愈加接近完全,财政政策的效力也就愈小。 一般可以认为,如果增加政府支出是用于公共产品领域(比如国防和城市公路这些私人不愿意投资的领域),挤出效应就会小一些;如果政府投资于纯粹的私人产品领域(私营企业愿意投资的领域),其挤出效应就会大一些。 二、水平的LM曲线: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如果LM曲线为一水平线,增加政府支出对产量的增加具有完全的效应,而对利率没有任何影响。 图8.7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图a是为了复习第二篇AE—NI模型而绘制的。在利率不起作用的条件一,如果增加政府开支(△G>0),那么均衡的国民收入将增加△YE=Y2-Y1。 在IS—LM模型中,当LM曲线不一水平线时,增加政府支出,尽管货币总需求增加,导致L1上升,但L2却会下降,进而利率不会改变。在利率r1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右移,导致完全相等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量。因此,AE—NI模型和IS—LM模型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论,据此,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总之,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财政政策具有完全的效应。 综合上述两种极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一般地得到如下结论:在给定IS曲线的情况下,LM曲线越陡,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对产量的影响越小;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对产量的影响越大,对利率的影响越小。请参见图8.8。  图8.8 LM曲线的斜率和财政政策的效力 在给定的财政政策情况下,即IS1 右移到IS2,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使财政政策的效力不同。LM曲线愈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更大;LM曲线愈陡,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更小,对利率的影响更大。 表8.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LM曲线 LM曲线 含 义 给定正常的IS曲线, 财政政策的效力    对产量 对利率  愈平坦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愈大 愈小  愈陡峭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愈小 愈大  垂直 古典情形 无 最大  水平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最大 无  8.2.3 财政政策和IS曲线斜率 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仅依赖于LM曲线的斜率,同时还要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 图8.9 财政政策和IS曲线的斜率 在给定的LM曲线的条件下,IS曲线越陡,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越大;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的效力越小。 结论:在给定的LM曲线条件下,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越小;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对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越大。 还应指出,IS曲线越陡峭,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越小。 表8.3 是对上述讨论的一个小结。 表8.3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IS曲线 IS曲线 含 义 给定正常的LM曲线, 财政政策的效力    对产量 对利率  愈平坦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愈小 愈大  愈陡峭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愈大 愈小  垂直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最大 最大  水平 古典式货币主义 无 无  8.3 货币政策 8.3.1 货币政策的一般分析 中央银行实施政策以后首先影响到货币供给的数量,进而影响到利率和收入水平。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储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最常用的便是公开市场业务。 图8.10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LM曲线从LM1右移至LM2,其水平距离为1/R(△M/P0)。经济将从E1趋向于新的均衡点E2。这样,利率从r1下降到r2,同时国民收入从Y1增加到Y2上升。 减少货币供给量具有完全相反的效应。 8.3.2 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S曲线的斜率 政策效力分析 图8.11说明了货币政策效力和IS曲线的关系。 图中有三条IS曲线,一条是正常的,或者说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的斜率为负的IS曲线,第二条是水平的ISA曲线,第三条是垂直的ISB曲线。 如果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ISA,货币供给量的上升,使得LM1曲线右移至LM2,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完全等于LM曲线的水平移动量,即: △YE=(Y2-Y1)=1/k(△M/P0) (8.3.1) 图8.11 货币政策效力和IS曲线的斜率 当IS曲线为一水平线ISA时,货币政策对产出具有完全的效应,但利率不变;当IS曲线为一垂线ISB时,货币政策对利率有完全的效应,但产出不变。因此,IS曲线愈平坦,货币政策对实际产量影响愈大,对利率影响愈小。 同时利率保持在r1 水平上不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这一结果呢?如前所述,只有当投资对利率具有完全弹性之时,IS曲线才有可能为一条水平线。 其次,如果IS曲线为一条垂线ISB,货币存量的增加使得利率从r1下降到r3,而对实际收入水平没有影响。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使IS曲线为一垂线?如前所述,只有当投资对利率的变化没有反应,IS曲线才有可能为一垂线。 以上讨论的两种情形都属极端特例。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投资对利率的弹性愈大,货币存量的变化对实际收入影响愈大、对利率的影响愈小。 上述对货币政策与IS曲线关系的讨论用表8.4总结如下。 表8.4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IS曲线 IS曲线 含 义 给定正常的LM曲线, 货币政策的效力    对产量 对利率  愈平坦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愈大 愈小  愈陡峭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愈小 愈大  垂直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无 最大  水平 古典式货币主义情形 最大 无  从本节和上一节分析可知:如果你比较相信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货币主义,你会认为IS曲线接近水平线;如果你比较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你会认为IS曲线接近于一条垂线。这可以被视为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第二个回合之争——IS曲线的斜率。 8.3.3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M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对产量和利率的效力不仅仅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还依赖于LM曲线的斜率。 图8.12 货币政策和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愈平坦,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力愈小;反之,LM曲线愈陡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力愈大。 在给定的斜率为负的IS曲线的前提下,LM曲线愈平坦,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应愈小;反之,LM曲线愈陡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应愈大。换言之,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系数(interest elasticity of the demand for money)愈大,即L2曲线愈平坦,LM曲线也更平坦,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愈小;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系数愈小即L2曲线愈陡峭,LM曲线也更陡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影响愈大。这就是我们所需的结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两种极端的情况:水平的LM曲线和垂直的LM曲线。 一、水平的LM曲线: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以下这种情形:在任一给定的较低利率水平上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公众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量。 这就隐含着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同时,改变货币存量使得LM曲线从r1ALM变为r1ALMˊ,这样,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LM曲线在r1A水平段上没有任何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收入水平均不会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里无力影响利率和产量。参阅图8.13。 图8.13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理论是极端的凯恩斯主义反对货币政策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某一给定的较低利率水平之上,如r1,公众愿意持有任意数量的货币供给量,因而LM曲线为一水平线。此时,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图中的r1是一个人为给定的很低低的利率,但是,至少在零利率上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为零时,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公众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同时,持有货币还有利于交易的优势。相应地,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利率为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不会引诱人们去购买债券,因此,这对利率没有任何影响,进而对产量届没有影响,该经济便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 二、垂直的LM曲线:古典情形 另一种极端便是垂直的LM曲线。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缺乏弹性时,LM曲线便为一条垂线。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的平移对收入有着最大的效应。 垂直的LM曲线隐含着货币需求仅仅依赖于收入水平,一点也不依赖于利率,它和古典的货币数量学说有关。该学说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易需要,货币需求量仅仅依赖于名义国民收入,并不取决于利率的大小。因此,垂直的LM曲线被说成是古典情形。 三、小结 上述对货币政策与LM曲线关系的讨论可总结如表8.5。 表8.5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LM曲线 LM曲线 含 义 给定正常的IS曲线, 货币政策的效力    对产量 对利率  愈平坦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愈小 愈小  愈陡峭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愈大 愈大  垂直 古典情形 最大 最大  水平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流 动性陷阱) 无 无  8.3.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是通过什么中介力量传导到最终商品市场的呢?这便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第一,货币供给量或货币需求量的变化导致货币市场失衡;第二,进而导致利率的调整;第三,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到总支出的投资需求;最后,影响到总产量。 图8.14总结了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二节 AD-AS模型 AD—AS曲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总需求的定义、内容;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推导、斜率和平移; 短期总生产函数和曲线; 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短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二、教学内容安排: 9.1总需求曲线 9.1.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一、总需求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 总需求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各部门总的计划支出之和,它被分解为四大块: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 总需求曲线(简称AD曲线)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图9.1 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 从IS—LM模型中可以推导出AD曲线。AD曲线是描述在双重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价格水平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曲线。 同理,如果价格水平从P1下降为P0(即P1>P0),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LM曲线从LM(P1)右移至LM(P0),且相交于IS曲线于E0点。将(P0,Y0)在图b中描点便可以得到E0。将E2、E1和E0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AD曲线。 因此,总需求曲线表明了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条件下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的一种关系。 二、AD曲线的斜率 AD曲线的斜率为负,这表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为了使双重市场实现均衡,总需求水平应该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便会上升。因此,价格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比关系。 为什么AD曲线的斜率为负,即向右下方倾斜呢? (一)、利率效应 这种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使然。如果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就不能起作用。 (二)、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由于某种原因价格水平跌落,你存在银行的以及手中的货币是不是更值钱啦?你的实际货币余额是不是在增加?你是不是感到自己比过去更富裕些了呢?因此,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会鼓励他们更多地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导致总需求量增加。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量增加的原理被称作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l Money Balance Effect)有时被简称为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当然,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消费支出减少,总需求量减少。这是实际货币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三、外贸效应 假如中国物价水平上升,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商品相对昂贵,他们就可能减少购买中国产品,这就使得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外国商品变得相对便宜,我们就可能增加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使得进口增加。两项加起来,中国的净出口需求减少,进而总需求量减少。 四、跨斯替代效应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今年价格水平更高了,且预期明年价格水平会有所回落,消费者有可能延期消费,这样今年总需求水平便会下降。这种由于现期与未来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就是跨期替代效应(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 五、小结 以上四种不同而又彼此相关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总需求量和物价水平呈反比。物价水平呈反比.物价水平下降:(1)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2)消费者感到富裕,刺激消费需求;(3)汇率贬值,刺激了净出口需求;(4)现期价格水平更低了,增加现期消费需求。因此,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呈反比。 9.2.1财政政策与AD曲线的移动 任何自发性支出的改变都会导致AD曲线的移动。自发支出主要包括自动投资(I0)、政府自发支出(G0)和税收(TX0)。本小节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说明它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财政政策不是弧立的,它会影响到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必然对财政政策作出某种反应。从图9.5(b)来看,增加G0之后,使得IS曲线从IS0右移至IS1。在A点,商品市场均衡,而货币市场却失衡,且有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这是很明显的,因为,增加了政府支出但不增加货币供给,必然会增加货币需求。因此,利率有上升之趋势,直至E1点货币在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实现了均衡。但此时,Y/G0=Y1-Y0。我们在前面讲过的挤出效应,即Y1Y2产量被挤走了。这是财政政策的第二轮效应。 当然,依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第一轮效应(增加政府支出效应)要大于第二轮效应(减少投资效应)。 还有两种可能性值得讨论。首先,增加政府支出有可能产生国际(部分)挤出效应。本国的利率上升,如果其他国家利率不变的话,这会吸引外国资本流入(capital inflow)。外汇供给的增加使本国货币升值,本国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上升,从而减少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同时,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增加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所以,净出口减少,总需求也减少。 图9.5 增加政府支出对AD曲线的影响 增加政府支出之后,总支出从AE0上移至AE,△Y==Y0Y2;同时IS曲线从IS0平移为IS1,导致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但△Y=Y0Y1,最后使得AD曲线从AD0右移至AD1,其水平距离为Y0Y1。 第二,更为有争议的是,增加政府支出有可能产生“挤进效应”(Crowding-in Effect)。增加政府支出导致短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这有可能形成一种预期——经济在繁荣,未来利润可能上升,这将激励投资增加,进而国民收入再度增加。 如果增加政府支出是“投资”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确会挤走私人投资。道理很简单:本来私人想投资于某一竞争性产业,你政府投资生产,市场就这么大,我干嘛还要投资,我只好投资其他领域;如果政府的投资涉及几乎所有生产领域,我就没处可投资了。这就可能产生完全挤出效应。 如果政府支出是“投资”公共产品,这就可能产生挤进效应。例如,政府修建京九铁路、三峡水库以及调整公路,会产生正面的外在效应——使部分私人生产企业从政府投资中受益。铁路和调整公路的通车使一部分企业运输原材料和产品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带动私人投资增加;同时,也有可能刺激旅游消费,诱发所谓的“假日经济”。 9.2.2货币政策和AD曲线的移动 增加实际或名义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右移,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请参见图9.6(a)。 然而,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之后,LM曲线水平地右移的距离Y=Y2-Y0=E0A;如果从两个市场同时考虑,最终的国民收入增量仅等于(Y1-Y0),为什么呢? 这里也存在着货币政策的第一轮效应和第二轮效应问题。 先看货币政策的第一轮效应。增加货币供给后,在初始利率r0水平上货币供给过度,由于一般认为货币市场调整速度快于商品市场,利率会很快下跌至r2,进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从Y0增长到Y2。 再看货币政策的第二轮效应。由于国民收入增加,会导致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上升至r1,这又会引起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一般说来,第一轮效应要大于第二轮效应,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最终看伴随着产量上升。 再回到图9.6(b)。将IS-LM最终均衡点E1在图(b)中相应描点,得到E1,新的AD曲线势必经过E1。再以LM(M1)和IS对象,取三个不同的价格水平,便可得到一条新的AD1(M1)曲线。 图9.6 增加货币供给量对AD曲线的影响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LM曲线从LM(M0)平移为LM(M1),得到了新的均衡点E1,将E1所隐含的P0和Y1的关系在图(b)中描点得到E′1点,同时,取不同的价格水平,便可得到AD1(M1)。 总之,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AD曲线右移;反之则左移。 9.2.3 AD曲线移动小结: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使得AD曲线右移,但它右移的水平距离要分别小于IS或LM平移的距离,这表明AD的水平移动本身就考虑到了两轮效应,或者说,扣除了第二轮效应。 (2)在相同价格水平上,在AD上的新的均衡点E1代表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新的条件下同时实现了均衡。 (3)但是,新的均衡点E1所隐含着的利率水平是不一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 (4)其他自发变量的变化如何影响AD曲线请见表9.1。 表9.1 AD曲线的移动 变化 AD曲线 变化 AD曲线  自发投资 右 自发投资 左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   政府税收  政府税收   名义货币 移 名义货币 移  9.3劳动力市场 一、短期总生产函数和曲线 生产函数表明了给定生产要求投入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或者说生产函数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 生产函数有短期和长期之分。所谓短期是指在劳动力数量可变、其他要素不可变的一段时期,而长期是指长到所有生产要素均为可变的一段时期。 总生产函数表明各种投入总量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有三大重要的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长期总生产函数可记为:YL=F(N,K,T…) 上式中,YL为长期总产量,N为总劳动时数,K为资本,T为技术,“…”代表其他,如一国产权制度安排等等,F代表函数关系。 将上式中的K和T固定不变,仅仅改变总劳动时数,便可得到短期生产函数:Y=f(N) 上式中,Y代表总产量,或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作代表,N代表总劳动时数。 短期总生产函数具有以下性质: 图9.7 总生产曲线 第一,当劳动力的使用量为零时,所对应的总产量亦为零; 第二,在经济区域,请参见增加劳动力的使用量会导致更大的产量,即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请参见f1(N)>0; 第三,在经济区域,每增加单位劳动力的使用量所引致的产量增量逐步增减,即生产函数的二阶导数f1(N)<0; 第四,一般不研究非经济区域,即下降段的总生产曲线。 二、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的需求曲线 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劳动力需求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相重合,且为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它表明,企业所支付的实际工资上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图9.8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需求曲线ND的斜率为负,供给曲线NS为正,两者的交点便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E)点,它同时决定了均衡工资水平(W/P)E以及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 (二)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以实际工资水平为纵轴、以劳动力总量为横轴,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表明劳动力的提供者愿意在较高工资水平上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请参考图9.8中的NS曲线。 (三)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将劳动力需求曲线ND和劳动力供给曲线NS结合起来,分析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问题。 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联合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请参阅图9.8。均衡点E便同时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W/P)E。和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 根据“市场出清”原理,当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整个经济出现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当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时,整个经济则会出现劳动力的过度需求,工资有上升的趋势。 短期总供给曲线 9.4.1 宏观短期和长期 一、短期 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是指在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价格(如利率和原材料价格)不变的这么一段时期。 二、长期 宏观长期是指足以长到所有生产要素价格均可变动的一段时期,如果给工资率以足够长的调整时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一定会相等,劳动力市场便可出清。这样,在长期中,劳动力市场一定实现了充分就业。此时的失业也只是在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我们将之称为“自然失业率”。 9.4.2 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是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一般以实际GDP作代表)和价格水平(一般用GDP紧缩指数表示)的一种关系。 一、短期总供给表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9.5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 9.5.1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古典经济学假定,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具有灵活变动的性质,因此,劳动力市场常常是出清的(即供需相等)。根据这一假定,可以推导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等于充分就业产量的垂直线。 图9.10有利于帮助我们推导出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 图9.10 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其工资水平在短期也是可以灵活变动的,因此,劳动力市场常常出清。由此可推导出古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其水平距离等于充分就时的产量YF,这表明总供给量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 9.5.2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1)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市场像其他竞争性商品市场一样,会迅速地出清,其根源就是工资具有灵活可变的性质。一旦劳动力市场出现需求过度,实际工资会很快地上涨;如果劳动力市场出现供给过度,实际工资会迅速下降,直到劳动力市场出现均衡为止。 (2)劳资双方在充分信息的条件下不存在货币幻觉。一旦价格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X%,只有名义工资也上涨X%他们才不改变劳动力的供需量。 9.6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不赞同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假设。凯恩斯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并非为完全竞争,且存在着工资刚性,因而,劳动力市场不是经常处于充分就业,而是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及其含义 图9.11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借助工资刚性理论试图说明一个重要结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非总是内在自发稳定的。相反,失业是经常的、大量的,而充分就业只是暂的、偶然的。 9.6.3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极端的凯歌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如图9.12所示,它表明,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由于经济存在着巨大资源的闲置,企业愿意在现有价格上出售它所有生产出来的一切产品,因此,这一段为水平的总供给曲线P0B,这时,它远离充分就业产量,故称为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一旦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其总供给曲线便为DA段,实现充分就业产量。 图9.12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P0A段的总供给曲线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形,表明总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不变。 DC段为古典的决供给曲线,表明产量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BC段为中间段的总供给曲线,其斜率为正。 9.7长期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是在充分就业下价格水平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长期总供给曲线来描述。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充分就业下价格水平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9.7.1充分就业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均衡有3种可能性:(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2)充分就业均衡;(3)超出充分就业均衡。但是,一旦劳动力市场处于长期均衡之时,该经济就一定是充分就业均衡,或者说,该经济的失业率是“自然”的,其产出水平就是充分就业产量,或称潜在产量、潜在GDP、充分就业GDP。这样,长期总供给曲线就是平行于价格轴,并与产量轴相交于潜在产量YF的一条垂线。如图9.13所示。 这条垂线隐含了三层含意:(1)长期总供给量与价格水平的变化无关;(2)无论经济出现什么干扰,只要让调整的时间足够长,其产量一定会恢复到充分就业产量;(3)该经济在长期内不可能出现失业,或一定会出现充分就业,或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图9.13 长期总供给曲线 9.7.2长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是一条垂线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长期总供给曲线则是一条垂线呢? 解释这一令人迷惑的现象的关键在于理解现代市场经济中工资和价格的决定方式。在短期内,企业成本中的某些要素是无弹性的,或者说是有粘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资。由于种种原因,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工资的调整却很缓慢。以美国参加工会的工人为例,他们的工资通常是按照长期劳资合同来支付的,而该合同早已以美元规定了工资率。在劳资协议有效期内,企业所面对的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固定的,甚至对非工会成员的工人来说,一年之内调薪一次以上的情况下属罕见。而货币工资或薪水实际上被削减就更不寻常,除非此时这家企业确实面临着破产的威胁。 其他的价格和成本要素在短期内也具有类似的粘性。当企业租用一座仓库时,租用合同通常要长于一年,租金通常也是通过协议固定下来。此外,企业通常还会与他们的供货商签订合同,以规定所要支付的原料和零部件价格。有些价格,特别是像供电、供水以及电信服务的价格,则是由政府确定的。 将所有这些情况放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中,短期内工资和价格的粘性是怎样形成的。 在长期中,无弹性的或粘性的成本要素(工资合同、租赁协议、供货合同、受管制的价格),最终都会变为有弹性或可协商的,企业不可能永远因劳资协议固定工资率获得好处,工会很快会发现价格水平已经上升,并坚持要求增加补偿性工资。最终,所有成本因需求增加而上升X%之后,货币工资、租金、受管制的价格以及其他成本最终也会作出上浮X%的反应。 一旦成本上调幅度赶上价格水平上涨幅度,企业就不再能够因总需求的上升而增加盈利。长期中,当所有成本要素都做了充分调整之后,企业所面临的价格成本比率与需求变化之前是相同的。这时,将不存在任何刺激企业增加产量的因素。因此,我们说,LAS曲线是垂直的。这意味着从长期看,供给的数量相对于价格和成本水平是独立的。 从图9.13还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实际GDP不可能超出其产量极限YL。但是,在短期内它有可能通过降低自然失业率来增加实际产量。然而,实际GDP只有暂时地高出长期总供给水平(YF)。当GDP超出YF以及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劳动力会出现短缺,企业要为争夺劳动力而竞争,工资上升的幅度大于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最后产量又回落到长期水平。 9.7.3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总生产函数的各个要素。比如,一个国家的资本使用量增加、技术水平提高都会导致总产量曲线上移。这样,在相同劳动力使用量的情况下,充分就业产量也会有所增加。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会向右方平行地移动。 AD—AS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水平的决定理论; 宏观短期均衡所决定的变量; 宏观短期均衡的调整过程; 财政政策对甜均衡变量的影响; 财政政策在三大模型中的效力比较; 货币政策对短期均衡变量的影响; 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均衡变量变化的比较; 相机抉择的宏观稳定政策; 财政、货和由政策谁优谁劣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织; 利用AD—AS解释现实经济生活; AD—AS模型的长期均衡; 总需求变化对长期均衡的影响; 短期总供给变化对长期均衡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安排: 10.1 AD—AS模型的短期均衡 一、价格水平的决定 AD—AS模型的首要职能便是研究价格水平的决定。图10.1介绍了价格水平的形成过程。 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定理就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价格总水平之上,如果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价格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在另一价格水平上,如果总供给量大于总需求量,价格水平有下降的压力,直至实现均衡价格。此时,总需求量等于总供给量。我们称之为“宏观价格定理”。 根据上述重要定理,当P=P0时,AD>AS,价格水平上升;当P=P1时,AS>AD,价格水平下降,只有当P=PE时,AD=AS,实现了宏观均衡。PE为均衡价格水平,YE为均衡国内生产总值。参见图10.1。 二、宏观短期均衡 AD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均代表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出清,而短期A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并不一定代表着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均衡。确切地说,短期AS曲线只有一点才隐含着劳动力市场出清,这就是短期AS曲线与充分就业产量曲线的交点。在图10.2中,该交点为B点。 如果AD2曲线经过B点,那么,B点就代表了三重市场的(短期)均衡。第一,B点为AS和YF的交点,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第二,B点在AD2曲线之上,它代表了商品和货币两重市场的均衡。因此,三重市场均衡是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均衡。 图10.2 AS和充分就业 YF和YL分别代表充分就业量和极限产量,B点隐含了劳动力市场均衡,而在A点,劳动力市场出现失业,C点代表着劳动力过度就业。 如果AD1曲线与AS相交于A点,那么,A点代表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但它隐含着劳动力市场没有实现阶段充分就业均衡。准确地说,它隐含着失业的存在。因此,A点仅仅代表着两重市场的均衡,而非三重市场的均衡。 AD—AS模型分析的就是研究三重市场的均衡问题,AD-AS曲线的交点就是宏观短期均衡。凯恩斯本人着重要解决的是失业问题,即是如何将图10.2中的A点移动到B点的问题。由此可知,凯恩斯的分析是“两重市场的宏观均衡”,而不是“三重市场的宏观均衡”。如果要把“宏观均衡”严格界定为“三重市场同时均衡”的话,那么,凯恩斯的分析就是“凯恩斯非均衡分析”。 再回到图10.2。如果AD3曲线与AS曲线相交于C点,那么,C点代表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同时隐含着劳动力超出充分就业的均衡,或者说,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过度的充分就业。 结论:从短期看,宏观均衡可能隐含着失业或超出充分就业的均衡。 三、宏观短期均衡所决定的变量 图10.3有利于说明宏观短期均衡所决定的变量。 我们已知,给出图(a)的劳动力供需曲线,它决定了两个变量,均衡的实际工资(W/P)E和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 给定一个短期总生产函数,均衡的劳动力数量便会决定一个均衡的总产量YE。同时,也决定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AS,分别见图(b)、(c)和(d)。 图10.3 宏观短期均衡变量 以上5个直接决定的均衡变量有:①NE;②(W/P)E;③YE;④PE;⑤Re;间接决定的变量有:①(M/P)E;②CE;③IE;④NXE;⑤L1E;⑥L2E 图(e)为IS-LM模型。从第三篇的分析中已知,它决定了以下变更:①均衡的利率rE;②均衡的产量YE;③均衡的实际货币数量(M/P)E;④均衡的消费量CE;⑤均衡的投资量IE;⑥均衡的国外净需求NXE;⑦均衡的货币交易需求LE;⑧均衡的货币资产需求L32。同时,它决定了AD曲线。 给定AS和AD曲线,它直接决定了两个变量,均衡的价格水平PE和均衡产量YE。同时,从劳动力市场所推导出的YE与IS—LM模型中所推导的YE在数量上一定要相等。否则,就没有实现三重市场的同时均衡。 归纳起来说,图10.3所直接决定的变量有:①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②均衡的实际工资(W/P)E;③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YE;④均衡的价格水平PE;⑤均衡的实际利率rE;同时,它所间接决定的变量有:①均衡的实际货币数量(M/P)E;②均衡的消费费CE;③均衡的投资量IE;④均衡的国外净需求量NXE;⑤均衡的货币交易需求LE1;⑥均衡的货币资产需求LE2。 总之,从AE—NI模型拓展到IS—LM模型,进而拓展到AD—AS模型,它们共决定了以上11个变量。 10.2宏观经济政策与短期均衡的变动 10.2.1一般分析 我们已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导致AD曲线向右平行地移动。现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例作为一般分析。 如果政府增加政府支出,那么,总需求曲线便从AD0平移至AD1。如果价格水平P0不变,增加政府支出之后,使得经济从A点移到B点,即总需求量从Y0变化到Y1。从A点到B点,就是“收入—支出调整过程”,其含义是收入如何对支出作出调整的过程。它度量的实质上就是AD曲线的平移的水平距离。 但是,在B点,在原有价格水平P0上,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价格水平有上升的趋势。由于价格调整,总需求量也会有所调整。在图10.4(a)中,由于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总需求量便从Y1下降到Y2。 这时,由于价格水平上升,短期总供给从Y0上升到Y2。在价格水平P1上,总需求量恰好等于总供给量。因此,C点为新的均衡点。经济从B移动到C点便是“收入—价格调整过程”,其含义是收入如何对价格的变化作出调整的过程。它度量的实质就是新的总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参见图10.4(b)。AD1曲线势必经过B、C两点,并与AS曲线相交于C点。 总结上述讨论:经济初始均衡为A点,增加政府支出后,如果价格水平不变,该经济从A点到B点,这一调整过程就是“收入—支出调整过程”;价格水平上升使经济从B点移动到C点,这一调整过程就是“收入—价格调整过程”。 但是,经济不是像图中所描述的从A点到B点再到C点的调整过程,而是从A点“直接”到C点,因此,这是一个“收入—支出”和“收入—价格”的同时调整过程。 由于C点为最后的均衡点,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均衡产量从Y0上升到YE,均衡价格从P0上升到P1。 10.2.2财政政策和短期均衡的变化 一、在IS—LM和AD—AS两个模型中的讨论 请参见图10.5,并注意以下分析步骤: (1)由LM(P1)和IS1决定了IS—LM模型中的初始均衡点E1,并可推导出一条总需求曲线AD1。 (2)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总生产函数可以推导出图(a)中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 (3)图(a)中的AD1与AS共同决定了以下变量,即:①均衡的实际产量Y1;②均衡的价格水平P1;③均衡的实际利率r1;④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⑤均衡的实际工资(W/P)E或名义工资WE;⑥均衡的实际货币数量(M/P1);⑦均衡的消费量CE;⑧均衡的投资量IE;⑨均衡的国外净需求量NXE;⑩均衡的货币交易需求LE1;(11)均衡的货币资产需求LE2。 图10.5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1) 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均衡产量、价格水平、利率均上升,但均衡的实际货币减少。 (4)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扩大政府购买),导致IS曲线由IS1平衡至IS2。它与LM(P1)相交于A点(参见图(a)),表明从IS—LM模型来看,均衡利率上升至r2,均衡产量上升至Y3。请注意:这里产生了部分挤出效应,即利率上升导致投资需求下降。 (5)固定IS2和LM(P1),可以推导出一条经过A点(P1,Y3)总需求曲线AD2,见图(a)。 (6)图(a)中的AD2与AS曲线相交于E2点,即最后的均衡点为E2点,相对于初始均衡点E1而言,均衡价格水平上升至P2,均衡产量仅仅上升到Y2。 (7)IS—LM模型的产量增量(Y1Y3)要大于AD—AS模型的产量增量(Y1Y2),第一个模型考虑了“收入—支出调整过程”,而第二个模型扣除了因价格上涨导致的总需求减少(Y3Y2),即扣除了“收入—价格调整”因素。换言之,AD—AS模型考虑了“价格效应”,而IS—LM却没有。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AD—AS模型要优越于IS—LM模型。 (8)由于价格水平上升,图(b)中的A点不再代表双重市场的均衡。现在,仅仅注意IS2和LM(P1),由于P2>P1,均衡的实际货币减少,LM曲线必须左移且相交于IS2于E21点,因而均衡利率再度攀高至r3,均衡产量从Y3下降到Y2。图(a)中的E2与图(b)中的E2点相互对应。 总结上述讨论:当增加政府支出后,从AD—AS模型看:①均衡产量上升(但比IS—LM模型中产量增加得少些);②均衡利率上升(比IS—LM模型中的利率上升得要高些);③均衡价格水平上升;④均衡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名义货币供给量未变)。 图10.6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2) 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均衡价格水平上升,进而,劳动力需求曲线从ND(P1)右移到ND(P2),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的幅度要小一些。因此,均衡就业量上升,均衡名义工资也上升。 图10.6的纵轴为名义工资率。在初始均衡价格P0水平上,有两条劳动力需求曲线ND(P1)和劳动力供给曲线NS(P1),其初始的均衡名义工资为W1,均衡的劳动力数量为N1。 增加政府开支导致均衡价格从P1上升为P2,相应地,劳动力的供需曲线也要发生变化。 价格水平的上升,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的话,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劳动力的需求量在每一个名义工资水平上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量,即劳动力需求曲线从ND(P1)右移至ND(P2) 同时,劳动力的供给者因为实际工资下降而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量,因而劳动力供给曲线从NS(P1)左移到NS(P2)。 请注意: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的幅度要小于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的幅度。为什么呢?从产品市场看,增加政府支出短期内导致均衡产量增加,那么,从劳动力市场看,在总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加劳动力的使用量才能增加其产量。如果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等幅上升和下降,势必造成均衡就业量不变,因而均衡产量不变,均衡实际工资不变。 现对上述讨论作一小结:增加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导致均衡就业量上升,均衡名义工资亦上升,由于价格上涨的幅度要大于名义工资上涨的幅度,所以,均衡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正是因为均衡工资水平下降,才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进而均衡产量上升。 我们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讨论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现将上述全部讨论总结于表10.1。 表10.1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短期的影响 财政政策   扩张性(G↑) 紧缩性(G↓)  1.均衡产量YE ↑ ↓  2.均衡价格水平PE    3.均衡利率水平rE    4.均衡就业量NE    5.均衡消费量CE    6.均衡货币的交易需求LE    7.均衡名义工资WE    8.均衡的投资量IE ↑ ↓  9.均衡的货币数量(M/P)E    10.均衡的货币资产需求LE2    11.均衡的国外净需求NXE 不确定,或下降 不确定,或上升  二、三大模型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 整个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三大模型基础之上的,它们是AE—NI(总支出—国民收入)模型、IS—LM(投资储蓄—货币供需)模型、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每个模型中,我们都分别讨论了财政政策,现在,我们拟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产出、价格、利率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 图10.7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 就产量而言,AE—NI模型增幅最大,IS—LM模型次之,AD—AS最小;就利率而言,IS—LM模型增幅较小,AD—AS模型增幅较大。 现假定宏观短期均衡为图(c)的标有“1”的点,现在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图10.7(a)为AE—NI模型,该模型假定了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都不起作用。现增加G>0,导致AE曲线向上平移G个单位,均衡点为2。因此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量 就是政府支出乘数。 图(b)为IS—LM模型。其中,IS曲线收集了AE—NI模型的所有信息。增加政府支出使得IS向右平行移动Y1Y4个单位。给定LM1曲线,均衡点为3。因此利率从r1上升到r2,均衡产量增量为Y1Y3。请注意,Y3Y4为挤出效应。 图(c)为AD—AS模型。其中,AD曲线汇集了IS—LM模型的所有信息。给定AS曲线,由于产加政府支出G,使得AD曲线向右平移Y1Y3个单位。因此,均衡点为4,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2和Y2。Y2Y3为价格效应。 由于价格上涨至P2,这便反逼LM曲线从LM1左移至LM2,进而进一步拉动利率上升至r3,均衡产量只增加Y1Y2,这样,IS—LM模型的结论就与AD—AS模型的结论相互一致了。 现在我们来看图(a)中的AE—NI模型是如何变化的。 一开始增加政府支出G,使得AE曲线从AE1向上平移G个单位至AE2,新的均衡产量为Y4,新的均衡产量为Y4。但由于货币市场的利率一开始上升至r2(见图b),均衡产量只有Y3。这样,AE曲线相应地要从AE2下降为AE3。这到目前为止,与IS2和LM1交点的结论相互一致了。但在AD—AS模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价格变化的影响,所以LM曲线还要左移,利率进一步上升为r3,总支出中对利率有反应的那一部分(如投资)要进一步下降,这便使得AE曲线进一步从AE3下降至AE4。最后,从三重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看,均衡产量为Y2,均衡利率为r3,均衡价格水平为P2。这样也和AD—AS模型的结论相互一致了。 三大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 模型 产量增量 价格水平变化 利息变化 就业量度变化  AE—MI 最大 不变 不变 最大  IS—LM 中 不变 较小 中  AD—AS 最小 上升 较大 最小   10.2.3货币政策和短期均衡的变化 现假定该经济一开始处于图10.8(b)中的初始均衡点E1。因此,根据IS和LM(M1/P1)两条曲线便可得到AD1(M1)。现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从M1增加到M2,LM曲线从LM1(M1/P1)移动到LM(M2/P1)。从图10.8(b)看,IS—LM模型的新均衡点为A点,它对应着图10.8(a)中的A点。到此为止,我们曾在第9章讨论过。 但从AD—AS模型看,A点并非为最后的均衡点。此时,在P1价格水平上,总需求量Y3要大于总产量Y1。因此,均衡价格从P1上升到P2,均衡点从E1上升为E2。 图(b)如何才能恢复到均衡点 呢?由于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在假定M2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必须从LM(M2/P1)左移到LM(M2/P2)且经过E2点。这样,图(b)最后的均衡产量也为Y2,均衡利率为r2。这样,便知AD—AS模型的结论相互一致了。 对上述讨论小结如下:从IS—LM模型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从M1上升到M2),LM曲线从LM(M1/P1)右移到LM(M2/P1),均衡点为A点,均衡利率为r3,均衡产量为Y3。但是,从AD—AS模型看,A点不是均衡点。在P1价格水平上,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价格上升。最后的均衡点为E2,此时,均衡价格为P2,均衡产量为Y2。这就反过来要求IS—LM曲线再度移动。由于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必须从LM(M2/P1)左移至LM(M2/P2),且经过E2点,这样,最后的均衡利率为r2,均衡产量亦为Y2。 图10.8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上升,均衡利率下降。 总之,增加货币供给,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利率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要小于IS—LM模型中的幅度),均衡产量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要小于IS—LM模型中的幅度)。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短期影响 财政政策   扩张性(M↑) 紧缩性(↓)  1.均衡产量YE ↑ ↓  2.均衡价格水平PE    3.均衡就业量NE    4.均衡消费量CE    5.均衡投资量IE    6.均衡的货币数量(M/P)E    7.均衡货币的交易需求LE    8.均衡的货币资产需求LE2    9.均衡名义工资WE    10.均衡利率rE ↓ ↑  11.均衡的国外净需求NXE 不确定,或减少 不确定,或增加   10.2.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均衡变量变化的比较 一、宏观经济变量按重要性分类 一般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变量有3个:均衡产量、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就业量。这三个变量的决定理论,即AD—AS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宏观经济波动,探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重大现实问题。第二个重要层次的变量应该包括均衡利率、均衡工资率,它们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它们的变化会对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重要层次就是均衡投资。其他几个变量可以放在最后一个层面上。当然,应该指出,这种分类仅仅是一种分类,而不是唯一的分类。把投资放在第一类重要变量也未尝不可,因为投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二、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方向 表10.4是表10.1和表10.3的某种综合,以便使我们清晰地比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几大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方向。 表10.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 均衡变量 扩张性财政政策(G) 扩张性货币政策(M)  1.国民生产总值 2.价格水平 3.就业量 ↓ ↑  4.利率 ↓ ↑  5.投资量 ↓ ↑  三、相机抉择的稳定政策 从上表可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影响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进而对投资影响的方向也是不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图10.9 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 当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产量YF时,存在着失业均衡,应采取扩张性稳定经济政策,使AD曲线从AD1移至AD2直至目标——充分就业均衡;当经济处于超出充分就业,即YF<YE≤YL(极限产量)应实施紧缩性稳定经济政策,使AD曲线从AD3移至AD2,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从上表我们还可以知道:当经济在短期内出现萧条缺口时,即失业为主要矛盾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缺口时,即通货膨胀为主要矛盾时应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换言之,当经济牌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时,即“经济过冷症”,应采取扩张性稳定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超出充分就业均衡时,即“经济过热症”,应实施紧缩性稳定政策;当经济已经处于或接近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一理想目标时,暂且让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休息片刻。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政府并非时时刻刻都要干预经济!图10.9有利于我们理解上述讨论。 图中的YF为充分就业产量,YL代表着极限产量。当经济处于Y1与YF之间时,经济隐含着“失业均衡”,应采取扩张性政策;当经济处于YF与YL之时,经济隐含着超出充分就业均衡,应实施紧缩性政策。应记住: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一旦经济处于小于Y1时,说明该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失精彩 取扩张性政策会导致产量增加,但价格水平不变,这便是极端的凯恩斯主义的结论及政策药方。因此,极端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只有当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方为适用。当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一般来说,经济是处于Y1和YL之间。 四、财政、货币政策谁优谁劣 要评断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谁是谁非、谁优谁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但这不是说,我们一点认识也没有,以下5个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分析问题的基础: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商品市场、间接影响货币市场,而货币政策直接作用货币市场,通过利率的调整进而作用于商品市场。因此,财政政策对GDP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捷,而对通货膨胀的效应较间接、较缓慢;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捷,而对GDP的作用较间接、较缓慢。 (2)货币市场趋于均衡的速度一般要快于商品市场,这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一般来说速度更快一点。 (3)扩张性财政政策容易产生挤出效应——挤走私人投资,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私人投资的。 (4)货币政策的效力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利率。 (5)财政政策的效力取决于于LM和IS曲线的斜率。 五、一些推论 根据以上基本认识以及对现实经济的实证分析,可以作出以下不很严格的推论,仅供读者思考: (1)当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失业,扩大产量、增加就业成为当务之急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它会导致产量迅速上升,而通货膨胀不明显。如出现严重衰退,也可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但应坚持以松财政为主。 (2)如果通货膨胀大敌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首选,它可使通胀较为迅速降低;如果通货膨胀甚嚣尘上,也可辅之以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双紧”政策,但应坚决以紧货币为主。 (3)如果失业不是很严重,通胀随力尚可,可以采取稍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货币政策为主。 (4)如果经济过热不很严重,通胀承受力尚可,可以采取稍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货币政策为主。 (5)当LM曲线接近于一条垂线时(货币资产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不宜采取财政政策,因为会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 (6)为了避免挤出效应,政府“投资”去向的重点应放在公共基础设施之上,以带动“挤进效应”——扩大私人投资。 (7)当LM曲线接近于一条水平线时(货币资产需求对利率有较大的弹性),不宜采取货币政策,因为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的作用较为充分。 (8)当IS曲线接近于一条水平线时(投资利率弹性较大),不宜采用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的效力很充分。 (9)当IS曲线接近于一条垂线时(投资利率弹性很小),不宜采取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的效力很充分。 (10)实施经济政策时,还应考虑经济自然增长率问题。当经济自然增长比较明显、强劲时,从绝对数意义上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就理在其中了。此时,更应考虑相对数意义上的扩张政策。比如,今年比去年经济增长8%,今年的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也是8%这是绝对数意义上的扩张政策,但不是相对数意义上的扩张性政策,而“维持性政策”;如果财政扩张仅为6%,这便是绝对数意义上的扩张政策,但从相对数意义上说,这便是一个紧缩性政策。如果希望明年经济增长更快一些,就应该采取相对数意义上的扩张政策,如如财政和货币都扩张10%。 (11)一个国家优先采哪一种政策工具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微观基础以及各种制度,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结论。比如,在美国,财政政策已不再是稳定经济原首先工具稳定经济的任务主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政策去完成。其主要原因大概有:①制定财政政策,一般都是年度性的,尽管期间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要通过总统以国会修订预算是十分艰难的,因此,财政政策可能存在着很长的认识时滞、反应时滞和生效时滞,如果瓜在时滞如此之长,以至于财政政策对于稳定经济而言毫无疑义;②由于党派之争和国会审议程序等方面的原因,减税比增税容易,增加支出比缩减支出容易;③制定货币政策比较灵活、周期较短;④美联储云集了一大批专业经济学家,他们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周期性的波动,并可以在必要时迅速采取行动;⑤美联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它用行动已经表明,在有必要采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政策以抑制通胀时,它可以承受作出这种决策的压力。 六、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在实施经济稳定政策时,有一个松紧的政策搭配问题,亦称政策组合。很显然,双松搭配的政策是一种完全的扩张性政策,而双紧搭配的政策则是一种完全的紧缩性政策。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国家政府都采取过松紧搭配,比如紧财政、松货币,或者松财政、紧货币。这两种搭配究竟在总体上属于扩张性还是紧缩性政策,要取决于两者松、紧的程度。这里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很多人容易认为:如果财政扩张3%,而货币紧缩4%就是一种总体上的紧缩政策;同理,如果财政紧缩3%,而货币扩张4%就是一种总体上的扩张政策。判断政策组合总体上是松是紧,不是看各自松与紧的百分比及其大小,而是看最终能否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凡是能导致GDP上升的紧财政、松货币组合以及松财政、紧货币的组合都是在总体上的扩张性政策;否则,就是紧缩性的。 10.4.1AD—AS模型的长期均衡 我们假设一国经济一开始便处于长期均衡,图10.13便表示了处于长期均衡的一国经济。均衡产量YE和均衡价格PE是由总需求曲线AD和长期总供给LAS的交点E点所决定的。在E点上,均衡产量便是充分就业产量,说明该国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状态。 图10.13 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是由LAS和AD的交点E点所决定的,它直接决定了均衡价格水平PE和均衡的产量YE。 应该强调,短期总供给曲线势必经过E点。这隐含着(名义)工资、价格和感觉都完全调整到了这和中长期均衡。也就是说,当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工资、价格以及感觉的调整必定使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交点和总需求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完全相同。 还应指出,图10.13中的E点直接地决定了均衡价格PE和均衡产量YE,但它还隐含地、间接地决定了均衡就业量NE、均衡实际工作W/PE,均衡实际利率rE,以及以下几个带有结构的均衡量,如均衡货币交易需求L 、资产需求L,均衡消费CE、均衡投资IE等等。 与短期模型相比,长期模型所产决定的均衡变量的多少以及在方法论上都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长期均衡只能发生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而短期均衡有可能出现失业均衡或超出充分就业均衡。 10.4.2总需求变化与长期均衡 总需求变化是用总需求曲线的平移来表示的。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左移;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下面分别讨论总需求增加和减少对长期均衡的影响。 一、总需求增加 为了分析问题简便起见,我们假定经济一开始处于长期均衡点A点,参见图10.14(a)。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政府突然增加货币供给量,或者企业家突然对前途充满信心。这样一来,总需求曲线便多AD1右移到AD2,整个经济从短期和短期均衡点A点移动到另一个短期均衡点B点。 图10.14 总需求增加和长期均衡 图(a)说明:一旦总需求增加,导致短期内价格水平上涨,产量增加,就业亦增加。图(b)说明:由于价格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变,使得短期总供给也减少。经过逐步调整,最后该经济会实现长期均衡点C点。此时,均衡价格上升,但产量仍然等于充分就业产量。 在职短期均衡点B点上,重要的变化有三项:(1)均衡产量上升且超出充分就业均衡产量;(2)均衡价格上升;(3)尽管图(a)没有直接表明出来,我们依然可以理解到,该经济出现了超出充分就业的状况。总之,该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缺口”。 一国经济不可能永久性地停留在超出充分就业状态。为什么不可能呢?是什么力量使得实际GDP恢复到长期均衡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呢? 当然,一旦出现通胀缺口,政府可能采取“双紧”政策将通货膨胀打压下来,把均衡产量降下来,即使总需求曲线从AD2恢复到AD1。如果政府能够做到及时认清问题实质,及时采取准确的措施,从理论上讲,恢复到长期均衡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是,即便政府不采取任何行动,在长期依然存在着一种内在自发的因素使得经济能够恢复到长期均衡。 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结论:沿着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名义工资不会改变。这就是说,在图10.14(a)中从A点移动到B点说明,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了P2,但名义工资W却没有变化。 如果价格水平上涨而名久工资未变。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们就会知道他们工资的购买力在下降,即实际工资在下降;企业则面临着劳动力不从心实际成本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而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就业量和产量就会满足工人的要求。如果他们不提高工资,他们要么失去工人,要么使用效率更低的工人。 当名义工资上升时,短期总供给便开始减少,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开始从AS1左移至AS2,请参见图10.16(b)。名义工资上升以及短期总供给曲线逐步左移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的均衡。在调整路径BC上的每一个点,产量下降、就业减少、价格上升。最后,工资上升的幅度要恰好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左移至AS2。这样,新的短期总需求曲线AD2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2相交于长期总供给曲线LAS于C点。C点便实现了长期均衡,其均衡产量依然为充分就业产量,均衡价格上升,并且均衡价格上升的幅度会恰好等于名义工资上升的幅度。因此,实际均衡工资相对于原长期均衡点而言,没有发生变化,均衡劳动力使用量也未变,并可生产出充分就业产量。 二、总需求减少 我们刚才讨论的是总需求增加的效应。如果总需求减少,其原理相似但方向相反,我们简要分析如下。 一旦总需求由于某种原因减少,导致总需求曲线左移,其短期效应就是:(1)价格水平下降;(2)产量减少;(3)出现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总之,该经济出现了萧条缺口。 由于价格水平下降而名义工资不变,(名义)工资的货币购买力上升,同时企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成本相对于实际商品价格也在上升,随着经济萧条,名义工资逐步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平衡,最后实现长期均衡。在新的均衡点上,价格水平下降,产量未变,就业未变,实际工资也未变。请参照图10.14(b)自行作图理解上述分析。 10.4.3短期总供给变化和长期均衡 短期总供给变化会导致短期均衡变化,它的长期调整如何呢? 一、短期总供给减少和长期均衡 让我们现在来分析减少短期总供给对实际GDP、价格水平在长期有什么影响。 我们假定某国经济一开始牌充分就业均衡,如衅10.15(a)中的D点所示。总需求曲线为AD3,短期总供给曲线为AS3,长期总供给曲线为LAS,均衡产量为YF,均衡价格为P3。 现假定石油价格明显上升,就像美国1973-1974年以及1979-1980年那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他们会降低产量,这就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3左移至AS4,这样,该国经济到达一个新的短期均衡点E。 在E点,均衡产量下降至Y1,价格水平上涨至P4,经济出现了滞胀。同时,它还隐含着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失业。在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过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由于石油价格上涨所产生的滞胀。 图10.15 短期总供给减少和长期均衡 图(a)说明,如果短期总供给减少,经济从D点到E点,出现滞胀,如果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随着名义工资逐步下降而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到原有位置,经济恢复了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 图(b )说明,一旦出现滞胀,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AD曲线右移,重新恢复长期均衡————产量未变,但价格上升。 面对滞胀,决策者应该如何处理呢?没有一种是容易的选择!一种可能性就是什么都不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短期内产生滞胀,但是,随着感觉、工资和价格依据更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高失业有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名义工资的下降会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逐步向右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说,让调整所需的时间足够长,当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4重新AS3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恢复到自然率产量。因此,在长期中,经济回到D点。在该点上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请参见图10.17(a)。 另一种做法就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决策者们企图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来抵消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某些影响。如图10.17(b)所示,他们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总需求曲线从AD3上升到AD4——恰好足以防止总供给左移对产量的影响。这样均衡点为F点。产量依然为充分就业产量,而价格水平却从P4上升到P5。 以上分析说明:(1)短期总供给减少导致滞胀——经济衰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与通货膨胀关存;(2)采取扩张性政策不能同时抵消这两种不利的影响——以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为代价来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二、短期总供给增加和长期均衡 同样假定经济一开始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政府减少企业税收负担,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这样,均衡价格下跌,产量超出充分就业水平。随着价格水平下降,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有所上升,企业在长期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逐步回升到原短期供给曲线之上,经济再度出现长期均衡。均衡产量依然等于充分就业产量。请读者自行作图理解。 10.4.4政策含义 从以上两小节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含义: (1)一旦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任何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产量上升(或下降)、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但最终,经济会自发地恢复到长期均衡——充分就业的产量均衡。这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短期内有效,但在长期中,随着感觉、工资和价格的逐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对实际产量无效。 (2)当经济短期内出现萧条缺口时,采取扩张性政策会使得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但价格水平要上涨。 (3)当经济短期内出现通胀缺口时,采取紧缩性政策会使得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产量,价格水平下跌。 本章小结 1.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宏观经济实现了短期均衡,它直接决定了两个变量: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水平。 2.宏观经济价格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如果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价格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反之,有下降的趋势。 3.宏观短期均衡包括:(1)失业均衡(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2)充分就业均衡;(3)超出充分就业均衡。 4.宏观短期均衡直接地决定了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GDP;同时它又间接地决定了以下变量:(1)均衡劳动力数量;(2)均衡实际(名义)工资;(3)均衡实际(名义)利率;(4)均衡的实际货币量;(5)均衡消费;(6)均衡投资;(7)均衡净出口;(8)均衡的货币交易需求量;(9)均衡的货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