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第六章 柴油机电控系统(1/2) 【课 题】 §6-1柴油机电控系统概述 §6-2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课程性质】 理论课 【授课对象】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巩固上讲内容】 汽车电路识别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柴油机的三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划分方法 掌握柴油机电控系统是如何实现喷油过程 【教学重点】 柴油机电控系统喷油过程 【教学难点】 三代柴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授课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课时分布】 巩固上讲内容 5分钟 电动燃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0钟 电动燃油泵控制电路的检修 40分钟 小结与答疑 5分钟 【作 业】如何检查燃油系统的油压? 【教学过程】 §6-1柴油机电控系统概述 一、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柴油机电控技术是在解决能源危机和排放污染两大难题的背景下,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控制技术平台上发展起来的。 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位置控制、时间控制、时间—压力控制(压力控制) - 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常规压力电控喷油系统) 特点:结构不需改动,生产继承性好,便于对现有柴油机进行升级换代。 缺点:系统响应慢、控制频率低、控制自由度小、控制精度不够高,喷油压力无法独立控制。 - 第二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高压电控喷油系统) 改变了传统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主要以电控共轨(各缸喷油器共用一个高压油管)式喷油系统为特征,直接对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正时、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喷油压力等进行“时间-压力控制”或“压力控制”。 特点:通过设置传感器、电控单元、高速电磁阀和相关电/液控制执行元件等,组成数字式高频调节系统,有电磁阀的通、断电时刻和通、断电时间控制喷油泵的供油量和供油正时。但供油压力还无法独立控制。 二、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点 1、改善低温起动性。 2、降低氮氧化物和烟度的排放。 3、提高发动机运转稳定性。 4、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5、控制涡轮增压。 6、适应性广。 三、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功能 1、燃油喷射控制 (1)供(喷)油量控制 (2)供(喷)油正时控制 (3)供(喷)油速率和供(喷)油规律的控制 (4)喷油压力的控制 (5)柴油机低油压保护 (6)增压器工作保护 2、怠速控制 (1)怠速转速的控制 (2)各缸均匀性的控制 3、进气控制 (1)进气节流控制 (2)可变进气涡流控制 (3)可变配气正时控制 4、增压控制 5、排放控制 6、起动控制 7、巡航控制 8、故障自诊断和失效保护 9、柴油机与自动变速器的综合控制 §6-2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一、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除了控制喷油量外,对喷油正时和喷油的压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喷油压力较高约为19.6MPa) 各种柴油电控系统的区别在于控制功能、传感器的数量和类型、执行元件的类型、ECU控制软件、主要电控元件的结构原理和安装位置,但基本组成与其他电子控制系统一致,也是由传感器、ECU、执行元件三部分组成。 1、传感器 (1)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2)反馈信号传感器 (3)燃油温度传感器 (4)其他传感器和信号开关 2、柴油机控制ECU 根据各传感器输入信号和内存程序,计算出供(喷)油量和供(喷)油开始时刻,并向执行元件发出执令信号。 3、执行元件 执行ECU的指令,调节柴油机的供(喷)油量和供(喷)油正时。 二、位置控制方式 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主要以电控直列柱塞泵或电控转子分配泵为特征。 1、直列柱塞泵的供油量控制 “位置控制”的直列柱塞泵供油量控制装置一般采用占空比控制型电磁阀(简称占空比电磁阀)式或直流电动机式电子调速器。 2、转子分配泵的供油量控制 “位置控制”的转子分配泵供油量控制装置,一般采用转子式或占空比电磁阀式电子调速器。 第一代 位置控制系统 位置控制系统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泵-管-嘴系统,还保留了原喷油泵中的齿条、滑套、柱塞上的斜槽等控制油量的机械传动机构,只是对齿条或者滑套的运动位置予以电子控制。 日本Denso公司的ECD-V1,德国Bosch公司的EDC和日本Zexel公司的COVEC等都属于位置控制的电控分配泵系统。日本Zexel公司的COPEC,德国Bosch公司的EDR系统和美国Caterpillar公司的PEEC系统等都属于位置控制的电控直列泵系统。 三、时间控制方式 供油量的“位置控制”特点是用模拟量来控制执行元件工作,通过对喷油泵油量控制机构的定位来得到所需的供油量。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电子调速器,总是需要由部分机械装置来完成对喷油泵供油量的调节,也会降低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所以继供油量“位置控制”之后出现了“时间控制”。 1、转子分配泵的供油量控制 在回油通道中安装一个有ECU控制的高速电磁阀来控制回油通道的开闭,也就实现供油量的“时间控制”。“时间控制”的转子分配泵取消了油量控制滑套和泵油柱塞上的回油槽(或孔)。 2、P-T喷油器的供油量控制 取消了原P-T燃油系统中结构复杂的调速器和喷油器中的计量装置,使燃油供给系统大为简化。 高速电磁阀关闭的时刻即是喷油开始时刻,高速电磁阀关闭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喷油量。 第二代 时间控制系统 时间控制系统是用高速强力电磁阀直接控制高压燃油,一般情况下,电磁阀关闭,开始喷油;电磁阀打开,喷油结束。喷油始点取决于电磁阀关闭时刻,喷油量取决于电磁阀关闭的持续时间。传统喷油泵中的齿条、滑套、柱塞上的斜槽和提前期等全部取消,对喷射定时和喷射油量控制的自由度更大。 日本Zexel公司的Model-1电控分配泵,美国Detroit公司的DDEC电控泵喷嘴、德国Bosch公司的EUP13电控单体泵都属于时间控制系统。我国专家欧阳明高和丹麦Sorenson研制的“泵-管-阀-嘴(Pump/Pipe/Valve/Injector-PPV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也属于第二代电控喷射系统。 四、时间-压力控制方式 第二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最典型的是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在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中,对喷油量的控制采用“时间-压力控制”或“压力控制”,用得最多的是“时间-压力控制”方式。 在该系统中,ECU控制供油压力调节阀使喷油器的喷油压差保持不变,再通过控制三通电磁阀工作实现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的控制。电磁阀通电开始时刻决定了喷油的开始时刻,其通电时间决定喷油量。 五、压力控制方式 在后期开发的柴油机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中,为降低对供油压力的要求,喷油量的控制采用控制喷油压力的方法实现,即喷油量的“压力控制”方式。 喷油器喷孔尺寸一定,喷油时间一定,控制喷油压力即可控制喷油量;而在增压活塞和柱塞尺寸一定时,喷油压力(即增压压力)取决于共轨中的油压,共轨中的油压是由ECU根据各种传感器信号通过燃油压力调节阀来控制的,所以将此种喷油量控制方式称为“压力控制”方式。在系统中,ECU根据实际的共轨压力信号对共轨压力进行闭环控制。 第三代 共轨电控喷射系统 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柱塞泵脉动供油的原理,通过油锤响应、液力增压、共轨蓄压或者高压共轨等形式形成高压。采用压力时间式燃油计量原理,用电磁阀控制喷射过程,可以实现对喷射油量和喷射定时的灵活控制。 高压共轨系统被世界内燃机行业公认为20世纪三大突破之一,将成为21世纪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主流。德国Bosch公司、日本Denso公司和英国Lucas公司都研制出了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并开始小批量向市场供货。 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利用Bosch公司的技术首先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了采用新型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4气门直喷式柴油机,并用于A、C级轿车上。日本Hino公司利用Denso公司的技术在新型K13C型柴油发动机和J系列柴油发动机上均采用了高压共轨系统,日本Mitsubishi公司也利用Denso公司的技术在重型柴油发动机上应用了高压共轨系统。 第三代 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 高压共轨系统利用较大容积的共轨腔将油泵输出的高压燃油蓄积起来,并消除燃油中的压力波动,然后再输送给每个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实现喷射的开始和终止。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共轨腔内的高压直接用于喷射,可以省去喷油器内的增压机构;而且共轨腔内是持续高压,高压油泵所需的驱动力矩比传统油泵小得多。       2、通过高压油泵上的压力调节电磁阀,可以根据发动机负荷状况以及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对共轨腔内的油压进行灵活调节,尤其优化了发动机的低速性能。 3、通过喷油器上的电磁阀控制喷射定时,喷射油量以及喷射速率,还可以灵活调节不同工况下预喷射和后喷射的喷射油量以及与主喷射的间隔。第三代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典型系统 高压共轨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高压油泵、共轨腔及高压油管、喷油器、电控单元、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供油泵从油箱将燃油泵入高压油泵的进油口,由发动机驱动的高压油泵将燃油增压后送入共轨腔内,再由电磁阀控制各缸喷油器在相应时刻喷油。 第三代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喷射系统 预喷射在主喷射之前,将小部分燃油喷入气缸,在缸内发生预混合或者部分燃烧,缩短主喷射的着火延迟期。这样缸内压力升高率和峰值压力都会下降,发动机工作比较缓和,同时缸内温度降低使得NOX排放减小。预喷射还可以降低失火的可能性,改善高压共轨系统的冷起动性能。 主喷射初期降低喷射速率,也可以减少着火延迟期内喷入气缸内的油量。提高主喷射中期的喷射速率,可以缩短喷射时间从而缩短缓燃期,使燃烧在发动机更有效的曲轴转角范围内完成,提高输出功率,减少燃油消耗,降低碳烟排放。主喷射末期快速断油可以减少不完全燃烧的燃油,降低烟度和碳氢排放。 第二十一讲 第六章 柴油机电控系统(2/2) 【课 题】 §6-3典型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课程性质】 理论课 【授课对象】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巩固上讲内容】 EFI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电动燃油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电动燃油泵控制电路的检修 【教学重点】 电动燃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电动燃油泵控制电路的检修 【授课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课时分布】 巩固上讲内容 5分钟 电动燃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0钟 电动燃油泵控制电路的检修 40分钟 小结与答疑 5分钟 【作 业】柴油机电控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学过程】 §6-3典型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传统柴油机供给系统中,都是采用机械离心式或液压式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器来控制喷油泵的供油正时,间接实现对喷油器喷油正时的调节。而在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一般都是由ECU根据柴油机转速、负荷等传感器信号对供(喷)油正时进行控制。 在第二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部分采用“时间控制”供(喷)油量的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取消了传统的供(喷)油提前角自动调节器,采用由ECU控制的高速电磁阀控制供(喷)油的开始时刻(即正时),并增加供(喷)油正时传感器,实现了供(喷)油正时的闭环控制。 一、转子分配泵供油正时电控系统 在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转子分配泵供油正时的控制通常是在原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器活塞两侧油腔之间增加一条液压通道,并由ECU通过电磁阀控制该液压通道来实现。ECU主要根据柴油机转速和负荷传感器信号确定基本供油提前角,再根据冷却液温度等传感器信号进行修正,并通过电磁阀控制正时活塞左右两侧油腔内的燃油压力差,以改变正时活塞的位置;正时活塞左右移动时,通过传动销带动转子分配泵内的滚轮架转动,从而改变喷油泵的供油正时。 正时传感器(正时活塞位置传感器)为差动电感式。传感器铁心随正时活塞移动,传感器线圈内产生与活塞位置成正比的电压(自感电动势)信号,ECU根据此传感器信号对喷油泵供油正时进行闭环控制。一、本电装公司ECD-V1系统 日本丰田公司柴油轿车最早装用的就是由日本电装公司开发的ECD-V1系统,该系统是在转子分配式喷油泵的基础上,加装电子控制装置而形成的。主要传感器包括: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滑套位置传感器、正时活塞位置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空档开关、起动开关、空调开关等。 ECD—V1系统的控制功能包括:燃油喷射控制、进气节流控制、预热塞控制、自诊断和安全保护功能等。 二、本电装公司ECD-V3系统 日本电装公司开发的ECD—V3系统也是在转子分配式喷油泵基础上,增加电子控制装置形成的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与ECD—V1系统相比,主要是喷油量控制方法不同,ECD—V3系统是通过控制喷油时间来实现对喷油量控制的,即ECU在确定喷油器的喷油开始时刻后,再通过回油控制电磁阀来控制柱塞泵回油的时刻(即停止喷油的时刻),以此来控制喷油量;为控制喷油时间,在转子分配式喷油泵内增设了泵角传感器。泵角传感器采用电磁感应式,向ECU提供喷油泵凸轮轴位置和转角信号。 此外,ECD—V3系统装用光电式着火正时传感器,对喷油正时实施反馈控制。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安装在曲轴上。 三、本五十铃公司I-TEC系统 五十铃公司I—TEC(全电子控制式)是在转子分配式喷油泵基础上,增加电子控制装置形成的全电子控制式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巡航控制功能,设有燃油温度传感器,不对喷油正时进行反馈控制。此外,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采用差动电感式;进气节流(节气门)不受ECU控制。 四、直列柱塞泵电控系统 装用直流电动机式电子调速器的直列柱塞泵电控系统,用电子调速器取代原有的机械调速器,以实现对喷油量的控制;用正时控制器取代原有的机构离心式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器,来对喷油正时进行控制;并设有油量调节拉杆(或齿条)位置传感器和正时传感器,对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的控制均采用闭环控制方式。 五、美国CaterPillar公司HEUI系统 该系统具有共轨式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属第二代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该系统的控制功能包括:燃油喷射控制、进气控制、起动控制、故障自诊断、失效保护和应急备用,同时还具有与其他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HEUI系统的喷油量控制采用了“压力控制”方式,通过由传感器、ECU和执行元件等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循环喷油量、喷油正时、喷油速率和喷油压力进行控制。 六、日本电装公司ECD-U2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载重汽车装用的柴油机上,日本日野汽车公司、三菱汽 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生产的载重汽车柴油机多数采用ECD-U2系统。该系统具有共轨式喷油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属于第二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CD-U2系统的组成,由各种传感器、ECU、燃油压力控制阀和三通电磁阀等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喷油量、喷油正时、喷油速率和喷油压力进行“时间压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