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武天林
进入
第三章 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 和思考题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1、古代人眼中的世界和 朴素辩证法
2、近代人眼中的世界和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3、现代人眼中的世界和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辩
证法著作介绍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 辩证法
2、什么是 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学说,在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这个问题上它们是对立的,具体说它们在以下几个方
面相互对立:
(1)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
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
(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
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
(3)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
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观点思考
世界的存在状态。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1) 客观辩证法
( 3) 实践辩证法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1、辩证法的存在形式
2、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 1) 古代朴素辩证法
( 2)近代 唯心辩证法
( 3)现代唯物辩证法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1,辩证联系 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
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 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
因此,辩证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这种客观普遍
性可以从下面 两点 来理解:
3、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 条件性
和 整体性 的 原则 认识事物。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唯物辩证法的 发展观
1,联系、运动, 变化和发展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条规律要求我们坚信 新生
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构
成的。
2、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 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都是质和
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为此我们首先必须
掌握 质、量、度 范畴
2、其次还必须掌握 量变和质变 范畴
3,量变和质变 又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 辩证统一
关系 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
一、质量互变规律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
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
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
而上学的错误。, 激变论, 和, 庸俗进化论,
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
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
风;既要反对, 左倾, 冒险主义,又要反对
右倾保守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
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动的,唯物
2、矛盾 同一性 和矛盾 斗争性 的关系
3、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辩证矛盾 。
4、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矛盾特殊性原理
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
一规律的精髓,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哲学依据。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二、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不同的,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事物性质的
矛盾方面称为 肯定,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
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 否定 。肯定和否定
辨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对事物的发展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着眼于事物的发
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
2、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辨证的,是以肯定
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这种 辩证否
定观 认为:
3、掌握辩证否定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我国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历史虚无
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4,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特点和实质
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正确
6、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掌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理解这个规律实质和存在的原因,才能坚持它的客
观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
道路的规律,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只有抓住矛盾运动规律,才能真正懂得否定之否定
规律。
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
势和道路。在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问题时,才
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才能意识道路是曲折的,磨炼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引起和被引起的
联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普遍联系称为 因果
联系 。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我们把引起某
一现象的现象叫做 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所
引起的现象称为 结果 。显然,原因在先,结
果在后,先因后果是原因和结果的明显区别,
但引起和被引起则是原因和结果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原因和结果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之
3、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这个问题上,既要
一、原因和结果
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包
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转
化,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
反对否定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的主观唯心主义,
也要反对把因果联系神秘化而宣扬 神学目的论 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一
切科学研究的提前,把握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预见未来,正确地提
出行动目标。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
的趋势; 偶然性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
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
确定的趋势。这是两种对立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
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
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形而上学的 机械决定论 和唯心主义的 非决定论 。
掌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
义,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
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
1,可能性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际存在,但能实际
2、可能性范畴比较复杂,应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存在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 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实
际存在性。
性,抽象可能性 和 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
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辩证统一
4、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就是理想和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关系是: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
性就没有现实性;可能性是孕育在现实中的发展趋
势,没有现实性就没有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可以变为现实性,
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现实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诉
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
发;同时还要放眼未来、树立理想,争取把好的可
能性变为现实性。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想;没有理
想而忙于现实是事务主义者。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 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 是指事
物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相互依
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
容是一堆要素;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
的。
3、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
4、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
四、内容和形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
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工作中一方面注重内容的决定作用,根据内容选择
形式,反对脱离内容的 形式主义 ;另一方面也要重
视形式的反作用,利用适当的形式巩固内容、促使
内容的发展,批判忽视形式的 形式虚无主义 。
五、现象和本质
1,现象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或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
四、内容和形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之分。 本质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有抽象
本质和具体本质之别。现象是个别的、易变的、外
部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稳定的、内在的东西。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质寓于现象之中,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即随着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们由现象进到本质、又由本质回到现象。
3、本质和现象的对立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的,本质
五、现象和本质
四、内容和形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又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的,人
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1,归纳 是思维由个别的经验认识上升到一般的
理论认识的方法; 演绎 是思维由一般的理论
认识下降到个别的经验认识的方法。归纳和
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2、辩证思维要求把归纳和演绎两个相反的思维
方法统一起来,因为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
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的大前提;演绎又是归纳
的前导,没有演绎就无法确定归纳的目的和
方向;在现实的思维活动中,归纳和演绎是
相互补充,不可分离的。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1,分析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组成要素、并对
其组成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 综合 是在思维中
把组成对象的要素结合起来,并对这个结合起
来的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一个重在分,一个
重在合,二者相对立。
2、辩证思维要求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因为分
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又是分析的前导。分析和综合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1,抽象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
某些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它属性的逻辑方法;
具体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抽取出来
的各种规定性综合起来,形成思维中的具体。
2、思维活动由感性的具体经过理性的抽象,才能由
现象进到本质;由理性的抽象经过理性的具体,
才能由抽象本质进到具体本质,达到理性具体。
因此抽象和具体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
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具体;而没有具体,抽象就
是片面的认识。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
的方法。 逻辑 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
历史 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另一
方面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2、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应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
体系,但这种逻辑体系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概念演
绎过程,而是按照研究对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
律,特别是在总结概括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发
展史之后,才能建立起正确反映历史的逻辑体系。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3、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理性认识依靠逻辑力量
能动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
此,理性认识的逻辑不可能简单地描述历史事
实和过程,而是要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
联系或本质关系。这样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就不
是完全的一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
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也称“辩证法”,这源于
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
属加以辨析。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下决心掌握这种
艺术,下苦功去学习它。苏格拉底在施行精神接生术的
时候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
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的问题的认识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深入,最后得出
正确认识。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
归纳、诱导和定义。苏格拉底通过定义推进了理念的产
生,将普遍的东西提到首要的地位,通过反讥、归纳和
有道德反复论证,追求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共性,追求
最高的德性 ——善的最终把握,并把它看作比个别的、
特殊的东西更加真实的存在。黑格尔将这种对话内在化
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 下一页
赫拉克里特:他认为宇宙是一团永恒燃烧的
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他认为从燃烧的火中可以观察到宇宙是处于一种
生生不息的对立状态中的,火燃烧的过程体现出
一种不足和多于相互补偿的过程,它构成这个世
界存在的永恒规律,同时它又是万物的主宰。他
认为,真正的指挥(逻各斯)是万物的主宰,也
就是火。, 指挥就是一件事情:取得真地认识,
即万物何以通过万物而被主宰,,, 不听从我而
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他认为产生万物又驾驭万物的逻各斯(对立统一)
才是真正的神。这反映他的对立统一学说,万物
产生于火,又复归于火,一产生万物,万物又复
归于一的思想。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
,五行说, 。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 流行于商
朝, 到了西周发展为, 五行元素说, 。 西周末年,
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以后说:, 夫和实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 乃尽弃矣 。 故先王以土与金, 木, 水,
火杂以成百物, 。 ( 国语 · 郑语 。 ) 这里已十分明
确的把水, 火, 木, 金, 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
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 。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
五行说, 实际上就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物质组成问题
的假说 。 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 并具有物质
相互转化的观念 。
下一页
我国原始五行说发展到了春秋时代, 又
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即木生火, 火
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 显然它
是由实践经验抽象出来的 。 五行依一定的相
生次序而相生;又依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
服 。 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的五种
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化的复杂变换过程中,
生成和消失的速率是受控的, 在量上是互补
的, 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不减, 物质
守恒 。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 阴阳八卦说, 。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
际, 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论 。 它从人们生活
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
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 。 所谓八卦, 即用八种符号
来表示八种自然现象, 而这八卦是由阳爻 ( 音姚 yao)
用, -” 表示和阴爻用, - -” 表示, 阳爻和阳爻排
列为八卦, 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 。 八卦分别是,乾,
坤, 震, 巽 ( xun), 坎, 离, 艮, 兑等, 它们分别
表示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 由于阴阳
的不同排列可得八卦, 同理再由八卦的不同排列可
得64卦 。 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运动
推动下发展着 。 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
物辩证法观念 。
上一页
上一页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矛盾概念: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
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但韩非以
“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
“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
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
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
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
两者“彼此相因”、“交通而成和”(, 庄
子.则阳, )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
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
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
“矛盾”的内在含意。
上一页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描述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
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
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
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活。, 在他们看来,
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
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
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
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
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
下一页
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
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
到最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
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
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
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
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
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
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
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某种动物
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
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
道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
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结果总是徒劳。
下一页
上一页
同样,要确定死的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
证明,死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
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
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
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
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
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
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
是别的东西。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
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
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
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
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
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
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
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臵;在
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
然。
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
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世
界的学说。
形而上学本意是哲学,即研究超验对象的学说;后来
演变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
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
苏格拉底
Plato,约公元
前 427年-前 347年
柏
拉
图
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辩证法,这是辩
证法的自在形式。这种辩证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
成为推动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客观力量。
2004年 8月 10日 18时 26分,
云南省鲁甸县、昭阳区
境内发生里氏 5.6级强烈
破坏性地震。
印
度
洋
海
啸
场
景
下一页
生物进化树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辩证法
的自觉形式,是以人的认识和概念的辨证运动形式
而存在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高级形式就是概念
辩证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
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
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
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
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此从某种
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
所在。, 辩证的否定, 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
下一页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前一阶段中的差别
和矛盾的运动产生了后一阶段,在后的阶段是在
先的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以示对在现阶段
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前一阶段中的合理因素就保
留在后一阶段中,成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环节。于
是,整个事物过程就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
着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由于, 实体
及主体,,在实体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它
自己否定自己,将自身树立为自己的对立面,然
后扬弃自身,恢复自身的同一性,由此而成为现
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绝对的自我运动、自我完
成、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所以,
绝对精神乃是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我运动
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
节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和有缺陷的,然后他们之
间的相互扬弃以及继承和发展,有时它们构成了
整体的必要环节。
实践辩证法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是人用运
概念辩证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后,以自己的
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人的活动中,形
成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自
由与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矛盾推动
下,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过程,贯串与这个
过程中的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因此,实践辩
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古
代朴素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简单描述;近代
唯心辩证法是对主观辩证法的自觉总结;现代唯
物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这是辩证法的合理形
态。)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
“二律背反, 是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中
提出的命题。简言之,它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理性,其中感性和知性是人的认识能
力所能认识的, 现象世界,,理性是人的认识能
力所能认识的, 彼岸世界, (物自体)。而人的
理性驱使人偏偏要去认识那个永远也无法认识的
,彼岸世界,,所以只能带着知性阶段有限的、
相对的概念、范畴(康德从形式逻辑十二种判断
推演出十二种范畴)去认识无限的、绝对的彼岸
世界,这就必然导致同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着两个
相互对立的答案,所以,纯粹理性不可避免地陷
入二律背反。
下一页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辩证法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
原义是, 对话, 。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
苏格拉底通过两个人对话而追问事物的本质的方式进一步
深化为思想自己与自己的, 对话,,一种概念辩证法,是
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不过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仅是我
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所以思想从根本
上说乃是, 客观思想, 。于是,当黑格尔将思想看作是宇
宙万物共同的根据和基础的时候,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
一种认识的, 方法,,也不仅仅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方式,
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
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由于黑格尔崇拜概念,过分关
注普遍性,这就出现了一种传统的思想体系,认为普遍性、
概念性的东西处于从属地位;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而客体
处于从属地位;同一性居主导地位,而非同一性处从属地
位。从而导致保守倾向,压抑了人的个性,束缚了人的自
由权利。
( 1)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处在
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
之中;
( 2) 整个世界以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
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 为
了正确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状态, 我们在把握普遍
联系原理时, 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如直接
联系和间接联系, 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等等 。
条件性原则就是把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认识
的原则,也可以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整体
性原则就是把事物当作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
机统一体的原则,这种原则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
变化, 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中存在着一
种前进上升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把这种趋势
叫做发展 。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
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 。
普遍联系引起永恒的运动;运动是一般
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变化说明了运
动过程中发生了前后不一致的状态;变化是
一般的发展,而发展则是带有方向性的变化,
是事物向前向上的变化趋势。
( 1) 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是事物的
新陈代谢, 是事物的质变 。
( 2)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低阶段, 由简单
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 。
( 3) 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
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
首先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
前途的事物;其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
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最后在社会历
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
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贯彻于质量互变规
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所有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辩证思维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解和掌握
所有辩证思维方法的钥匙。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
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度
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
围或数量界限。
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
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
显著的变化。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成长;质变
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因此,量变和质变是
两种对立的变化。
( 1)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
变的成果, 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
( 3)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
变产生新量变 。 如此循环, 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
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
( 2)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
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
在着量的扩张现象 。
激变论,1812年,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的,
又叫灾变论。居维叶不承认生物进化,可他后来发
现一些化石跟现有的物质不一样,于是他提出物种
本来没有进化,古生物类型的更替是地壳激烈变动
的结果。也就是灾变的结果,上帝把生物创造出来,
另外还在地球上发生过 27次激变或灾变。后来这个
观点引申为事物要么不变,一变就是质变,从而否
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与激变论相反,庸俗进化论认为
进化仅仅在量的范围内进行,永远不会引起质变,
从而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问题上,这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没有认识到质量
互变的规律性。
辩证矛盾是标志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
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要
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
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斗争
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
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的关系: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割裂矛盾
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就会歪曲
辩证矛盾,或者导致绝对斗争性,或者陷入
抽象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一分
为二”或“两点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事物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简单事物中
的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次要方面之别;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的矛盾,
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矛盾的方
法也就必须不同。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
我们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
“重点论”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
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
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掌握二者的
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学会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
中的问题,避免犯“折中主义”和片面性的错
误。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
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
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
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是反映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
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相对完整过程的哲学
范畴。这个过程具有规律性,就被称为否定之否定规
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
前进性趋势,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的
前进上升运动;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 曲折性道路,即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过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趋势和曲折性道路是辨证统一
的,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曲折性道路,才能实现由低
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是
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曲折性
道路。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
一关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 循环论,
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
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
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
门哲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
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
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
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
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
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
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
析问题。
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
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
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 72课时;
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 54课时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4; 3)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 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 1)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4课时; 3课时)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 3; 2)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 3; 3)
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3课时; 2课时)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 2课时; 2课时)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3课时; 2课时)
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 2课时; 2课时)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 4课时; 3课时)
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 2课时; 2课时)
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 10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 4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 3课时; 2课时)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 8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3; 2)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卷
4、恩格斯:, 反杜林论,
5、恩格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6、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7、列 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 宁:, 卡尔 ·马克思,
1、毛泽东:, 矛盾论,
2、毛泽东:, 实践论,
3、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
4、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5、毛泽东:, 论持久战,
6、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
的,
8、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1,识记
( 1) 辨证联系 ( 2) 形而上学 ( 3) 辨证否定
( 4) 主要矛盾 ( 5) 矛盾同一性 ( 6) 矛盾斗争性
( 7) 矛盾普遍性 ( 8) 矛盾特殊性 ( 9) 否定之否定
( 10) 量变 ( 11) 质变 ( 12) 矛盾
( 13) 发展 ( 14) 肯定 ( 15) 否定
( 16) 原因 ( 17) 结果 ( 18) 内容
( 19) 形式 ( 20) 现象 ( 21) 本质
( 22) 归纳 ( 23) 演绎 ( 24) 分析
( 25) 综合 ( 26) 抽象 ( 27) 具体 ( 28) 逻辑
( 29) 历史 ( 30) 必然性 ( 35) 偶然性
( 36) 可能性 ( 37) 现实性 ( 38) 辩证法
第三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2、难点
( 1)矛盾同一性
( 2)否定之否定
3、重点
( 1)矛盾特殊性
(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1,辩证法 2,形而上学 3,辨证矛盾
4,辨证联系 5,辨证否定 6,主要矛盾
7,矛盾特殊性 8,矛盾普遍性 9,否定之否定
第三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二、区别范畴
1,量变和质变
2,原因和结果
3,现象和本质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6、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
三, 简答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和实质
1,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并用这个
关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正确性
和重要性 。
四, 论述问题
2,运用辨证否定观, 分析和批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
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上, 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
化论的错误观点 。
3、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并指出这对范畴所
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进入
第三章 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 和思考题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1、古代人眼中的世界和 朴素辩证法
2、近代人眼中的世界和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3、现代人眼中的世界和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辩
证法著作介绍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 辩证法
2、什么是 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学说,在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这个问题上它们是对立的,具体说它们在以下几个方
面相互对立:
(1)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
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
(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
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
(3)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
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观点思考
世界的存在状态。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1) 客观辩证法
( 3) 实践辩证法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1、辩证法的存在形式
2、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 1) 古代朴素辩证法
( 2)近代 唯心辩证法
( 3)现代唯物辩证法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1,辩证联系 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
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 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
因此,辩证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这种客观普遍
性可以从下面 两点 来理解:
3、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 条件性
和 整体性 的 原则 认识事物。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唯物辩证法的 发展观
1,联系、运动, 变化和发展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条规律要求我们坚信 新生
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
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构
成的。
2、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 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都是质和
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为此我们首先必须
掌握 质、量、度 范畴
2、其次还必须掌握 量变和质变 范畴
3,量变和质变 又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 辩证统一
关系 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
一、质量互变规律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
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
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
而上学的错误。, 激变论, 和, 庸俗进化论,
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
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
风;既要反对, 左倾, 冒险主义,又要反对
右倾保守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
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动的,唯物
2、矛盾 同一性 和矛盾 斗争性 的关系
3、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辩证矛盾 。
4、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矛盾特殊性原理
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
一规律的精髓,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哲学依据。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二、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不同的,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事物性质的
矛盾方面称为 肯定,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
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 否定 。肯定和否定
辨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对事物的发展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着眼于事物的发
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
2、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辨证的,是以肯定
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这种 辩证否
定观 认为:
3、掌握辩证否定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我国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历史虚无
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4,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特点和实质
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正确
6、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掌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理解这个规律实质和存在的原因,才能坚持它的客
观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
道路的规律,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只有抓住矛盾运动规律,才能真正懂得否定之否定
规律。
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
势和道路。在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问题时,才
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才能意识道路是曲折的,磨炼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引起和被引起的
联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普遍联系称为 因果
联系 。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我们把引起某
一现象的现象叫做 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所
引起的现象称为 结果 。显然,原因在先,结
果在后,先因后果是原因和结果的明显区别,
但引起和被引起则是原因和结果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原因和结果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之
3、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这个问题上,既要
一、原因和结果
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包
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转
化,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
反对否定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的主观唯心主义,
也要反对把因果联系神秘化而宣扬 神学目的论 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一
切科学研究的提前,把握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预见未来,正确地提
出行动目标。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
的趋势; 偶然性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
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
确定的趋势。这是两种对立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
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
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形而上学的 机械决定论 和唯心主义的 非决定论 。
掌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
义,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
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
1,可能性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际存在,但能实际
2、可能性范畴比较复杂,应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存在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 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实
际存在性。
性,抽象可能性 和 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
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辩证统一
4、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就是理想和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关系是: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
性就没有现实性;可能性是孕育在现实中的发展趋
势,没有现实性就没有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可以变为现实性,
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现实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诉
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
发;同时还要放眼未来、树立理想,争取把好的可
能性变为现实性。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想;没有理
想而忙于现实是事务主义者。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 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 是指事
物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相互依
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
容是一堆要素;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
的。
3、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
4、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
四、内容和形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
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工作中一方面注重内容的决定作用,根据内容选择
形式,反对脱离内容的 形式主义 ;另一方面也要重
视形式的反作用,利用适当的形式巩固内容、促使
内容的发展,批判忽视形式的 形式虚无主义 。
五、现象和本质
1,现象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或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
四、内容和形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之分。 本质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有抽象
本质和具体本质之别。现象是个别的、易变的、外
部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稳定的、内在的东西。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质寓于现象之中,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即随着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们由现象进到本质、又由本质回到现象。
3、本质和现象的对立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的,本质
五、现象和本质
四、内容和形式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又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的,人
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1,归纳 是思维由个别的经验认识上升到一般的
理论认识的方法; 演绎 是思维由一般的理论
认识下降到个别的经验认识的方法。归纳和
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2、辩证思维要求把归纳和演绎两个相反的思维
方法统一起来,因为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
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的大前提;演绎又是归纳
的前导,没有演绎就无法确定归纳的目的和
方向;在现实的思维活动中,归纳和演绎是
相互补充,不可分离的。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1,分析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组成要素、并对
其组成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 综合 是在思维中
把组成对象的要素结合起来,并对这个结合起
来的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一个重在分,一个
重在合,二者相对立。
2、辩证思维要求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因为分
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又是分析的前导。分析和综合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1,抽象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
某些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它属性的逻辑方法;
具体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抽取出来
的各种规定性综合起来,形成思维中的具体。
2、思维活动由感性的具体经过理性的抽象,才能由
现象进到本质;由理性的抽象经过理性的具体,
才能由抽象本质进到具体本质,达到理性具体。
因此抽象和具体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
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具体;而没有具体,抽象就
是片面的认识。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
的方法。 逻辑 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
历史 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另一
方面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2、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应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
体系,但这种逻辑体系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概念演
绎过程,而是按照研究对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
律,特别是在总结概括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发
展史之后,才能建立起正确反映历史的逻辑体系。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3、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理性认识依靠逻辑力量
能动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
此,理性认识的逻辑不可能简单地描述历史事
实和过程,而是要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
联系或本质关系。这样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就不
是完全的一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
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也称“辩证法”,这源于
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
属加以辨析。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下决心掌握这种
艺术,下苦功去学习它。苏格拉底在施行精神接生术的
时候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
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的问题的认识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深入,最后得出
正确认识。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
归纳、诱导和定义。苏格拉底通过定义推进了理念的产
生,将普遍的东西提到首要的地位,通过反讥、归纳和
有道德反复论证,追求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共性,追求
最高的德性 ——善的最终把握,并把它看作比个别的、
特殊的东西更加真实的存在。黑格尔将这种对话内在化
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 下一页
赫拉克里特:他认为宇宙是一团永恒燃烧的
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他认为从燃烧的火中可以观察到宇宙是处于一种
生生不息的对立状态中的,火燃烧的过程体现出
一种不足和多于相互补偿的过程,它构成这个世
界存在的永恒规律,同时它又是万物的主宰。他
认为,真正的指挥(逻各斯)是万物的主宰,也
就是火。, 指挥就是一件事情:取得真地认识,
即万物何以通过万物而被主宰,,, 不听从我而
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他认为产生万物又驾驭万物的逻各斯(对立统一)
才是真正的神。这反映他的对立统一学说,万物
产生于火,又复归于火,一产生万物,万物又复
归于一的思想。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
,五行说, 。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 流行于商
朝, 到了西周发展为, 五行元素说, 。 西周末年,
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以后说:, 夫和实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 乃尽弃矣 。 故先王以土与金, 木, 水,
火杂以成百物, 。 ( 国语 · 郑语 。 ) 这里已十分明
确的把水, 火, 木, 金, 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
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 。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
五行说, 实际上就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物质组成问题
的假说 。 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 并具有物质
相互转化的观念 。
下一页
我国原始五行说发展到了春秋时代, 又
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即木生火, 火
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 显然它
是由实践经验抽象出来的 。 五行依一定的相
生次序而相生;又依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
服 。 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的五种
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化的复杂变换过程中,
生成和消失的速率是受控的, 在量上是互补
的, 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不减, 物质
守恒 。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 阴阳八卦说, 。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
际, 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论 。 它从人们生活
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
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 。 所谓八卦, 即用八种符号
来表示八种自然现象, 而这八卦是由阳爻 ( 音姚 yao)
用, -” 表示和阴爻用, - -” 表示, 阳爻和阳爻排
列为八卦, 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 。 八卦分别是,乾,
坤, 震, 巽 ( xun), 坎, 离, 艮, 兑等, 它们分别
表示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 由于阴阳
的不同排列可得八卦, 同理再由八卦的不同排列可
得64卦 。 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运动
推动下发展着 。 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
物辩证法观念 。
上一页
上一页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矛盾概念: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
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但韩非以
“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
“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
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
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
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
两者“彼此相因”、“交通而成和”(, 庄
子.则阳, )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
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
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
“矛盾”的内在含意。
上一页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描述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
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
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
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活。, 在他们看来,
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
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
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
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
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
下一页
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
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
到最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
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
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
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
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
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
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
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某种动物
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
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
道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
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结果总是徒劳。
下一页
上一页
同样,要确定死的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
证明,死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
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
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
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
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
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
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
是别的东西。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
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
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
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
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
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
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
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臵;在
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
然。
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
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世
界的学说。
形而上学本意是哲学,即研究超验对象的学说;后来
演变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
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
苏格拉底
Plato,约公元
前 427年-前 347年
柏
拉
图
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辩证法,这是辩
证法的自在形式。这种辩证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
成为推动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客观力量。
2004年 8月 10日 18时 26分,
云南省鲁甸县、昭阳区
境内发生里氏 5.6级强烈
破坏性地震。
印
度
洋
海
啸
场
景
下一页
生物进化树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辩证法
的自觉形式,是以人的认识和概念的辨证运动形式
而存在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高级形式就是概念
辩证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
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
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
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
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此从某种
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
所在。, 辩证的否定, 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
下一页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前一阶段中的差别
和矛盾的运动产生了后一阶段,在后的阶段是在
先的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以示对在现阶段
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前一阶段中的合理因素就保
留在后一阶段中,成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环节。于
是,整个事物过程就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
着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由于, 实体
及主体,,在实体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它
自己否定自己,将自身树立为自己的对立面,然
后扬弃自身,恢复自身的同一性,由此而成为现
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绝对的自我运动、自我完
成、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所以,
绝对精神乃是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我运动
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
节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和有缺陷的,然后他们之
间的相互扬弃以及继承和发展,有时它们构成了
整体的必要环节。
实践辩证法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是人用运
概念辩证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后,以自己的
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人的活动中,形
成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自
由与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矛盾推动
下,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过程,贯串与这个
过程中的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因此,实践辩
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古
代朴素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简单描述;近代
唯心辩证法是对主观辩证法的自觉总结;现代唯
物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这是辩证法的合理形
态。)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
“二律背反, 是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中
提出的命题。简言之,它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理性,其中感性和知性是人的认识能
力所能认识的, 现象世界,,理性是人的认识能
力所能认识的, 彼岸世界, (物自体)。而人的
理性驱使人偏偏要去认识那个永远也无法认识的
,彼岸世界,,所以只能带着知性阶段有限的、
相对的概念、范畴(康德从形式逻辑十二种判断
推演出十二种范畴)去认识无限的、绝对的彼岸
世界,这就必然导致同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着两个
相互对立的答案,所以,纯粹理性不可避免地陷
入二律背反。
下一页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辩证法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
原义是, 对话, 。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
苏格拉底通过两个人对话而追问事物的本质的方式进一步
深化为思想自己与自己的, 对话,,一种概念辩证法,是
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不过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仅是我
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所以思想从根本
上说乃是, 客观思想, 。于是,当黑格尔将思想看作是宇
宙万物共同的根据和基础的时候,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
一种认识的, 方法,,也不仅仅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方式,
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
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由于黑格尔崇拜概念,过分关
注普遍性,这就出现了一种传统的思想体系,认为普遍性、
概念性的东西处于从属地位;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而客体
处于从属地位;同一性居主导地位,而非同一性处从属地
位。从而导致保守倾向,压抑了人的个性,束缚了人的自
由权利。
( 1)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处在
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
之中;
( 2) 整个世界以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
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 为
了正确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状态, 我们在把握普遍
联系原理时, 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如直接
联系和间接联系, 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等等 。
条件性原则就是把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认识
的原则,也可以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整体
性原则就是把事物当作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
机统一体的原则,这种原则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
变化, 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中存在着一
种前进上升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把这种趋势
叫做发展 。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
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 。
普遍联系引起永恒的运动;运动是一般
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变化说明了运
动过程中发生了前后不一致的状态;变化是
一般的发展,而发展则是带有方向性的变化,
是事物向前向上的变化趋势。
( 1) 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是事物的
新陈代谢, 是事物的质变 。
( 2)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低阶段, 由简单
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 。
( 3) 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
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
首先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
前途的事物;其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
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最后在社会历
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
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贯彻于质量互变规
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所有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辩证思维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解和掌握
所有辩证思维方法的钥匙。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
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度
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
围或数量界限。
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
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
显著的变化。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成长;质变
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因此,量变和质变是
两种对立的变化。
( 1)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
变的成果, 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
( 3)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
变产生新量变 。 如此循环, 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
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
( 2)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
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
在着量的扩张现象 。
激变论,1812年,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的,
又叫灾变论。居维叶不承认生物进化,可他后来发
现一些化石跟现有的物质不一样,于是他提出物种
本来没有进化,古生物类型的更替是地壳激烈变动
的结果。也就是灾变的结果,上帝把生物创造出来,
另外还在地球上发生过 27次激变或灾变。后来这个
观点引申为事物要么不变,一变就是质变,从而否
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与激变论相反,庸俗进化论认为
进化仅仅在量的范围内进行,永远不会引起质变,
从而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问题上,这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没有认识到质量
互变的规律性。
辩证矛盾是标志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
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要
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
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斗争
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
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的关系: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割裂矛盾
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就会歪曲
辩证矛盾,或者导致绝对斗争性,或者陷入
抽象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一分
为二”或“两点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事物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简单事物中
的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次要方面之别;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的矛盾,
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矛盾的方
法也就必须不同。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
我们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
“重点论”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
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
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掌握二者的
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学会把“两点论”
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
中的问题,避免犯“折中主义”和片面性的错
误。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
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
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
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是反映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
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相对完整过程的哲学
范畴。这个过程具有规律性,就被称为否定之否定规
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
前进性趋势,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的
前进上升运动;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 曲折性道路,即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过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趋势和曲折性道路是辨证统一
的,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曲折性道路,才能实现由低
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是
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曲折性
道路。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
一关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 循环论,
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
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
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
门哲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
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
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
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
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
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
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
析问题。
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
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
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 72课时;
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 54课时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4; 3)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 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 1)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4课时; 3课时)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 3; 2)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 3; 3)
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3课时; 2课时)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 2课时; 2课时)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3课时; 2课时)
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 2课时; 2课时)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 4课时; 3课时)
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 2课时; 2课时)
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 10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 4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 3课时; 2课时)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 8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3; 2)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卷
4、恩格斯:, 反杜林论,
5、恩格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6、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7、列 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 宁:, 卡尔 ·马克思,
1、毛泽东:, 矛盾论,
2、毛泽东:, 实践论,
3、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
4、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5、毛泽东:, 论持久战,
6、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
的,
8、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1,识记
( 1) 辨证联系 ( 2) 形而上学 ( 3) 辨证否定
( 4) 主要矛盾 ( 5) 矛盾同一性 ( 6) 矛盾斗争性
( 7) 矛盾普遍性 ( 8) 矛盾特殊性 ( 9) 否定之否定
( 10) 量变 ( 11) 质变 ( 12) 矛盾
( 13) 发展 ( 14) 肯定 ( 15) 否定
( 16) 原因 ( 17) 结果 ( 18) 内容
( 19) 形式 ( 20) 现象 ( 21) 本质
( 22) 归纳 ( 23) 演绎 ( 24) 分析
( 25) 综合 ( 26) 抽象 ( 27) 具体 ( 28) 逻辑
( 29) 历史 ( 30) 必然性 ( 35) 偶然性
( 36) 可能性 ( 37) 现实性 ( 38) 辩证法
第三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2、难点
( 1)矛盾同一性
( 2)否定之否定
3、重点
( 1)矛盾特殊性
(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1,辩证法 2,形而上学 3,辨证矛盾
4,辨证联系 5,辨证否定 6,主要矛盾
7,矛盾特殊性 8,矛盾普遍性 9,否定之否定
第三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二、区别范畴
1,量变和质变
2,原因和结果
3,现象和本质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6、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
三, 简答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和实质
1,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并用这个
关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正确性
和重要性 。
四, 论述问题
2,运用辨证否定观, 分析和批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
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上, 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
化论的错误观点 。
3、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并指出这对范畴所
具有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