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武天林
进入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依次递进
的问题需要回答: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认识?
其次是世界怎样被认识?最后是世界怎样被
正确的认识?对这三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
了认识论中不同的哲学派别,形成了对立的
认识路线。
实 践
客体主体
能动反映
2、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 可知论
和 不可知论 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彻底的可知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康德
不可知论代表 彻底可知论代表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在世界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 唯物主义反映论
4、在世界怎样被正确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 直观反映论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和 唯心主义先验论 的对立,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
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
路线。
和 能动反映论 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是能动的
反映论。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
质的回答。 (见链接)
1、本体论中的基本矛盾是意识和物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2、认识论中的基本矛盾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质的关系,唯物主义揭示了意识
的发生既不能离开人脑这个生理
基础,也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客
观内容,这是对意识产生的物质
根源性的说明。至于意识是怎么
产生的,这属于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
因为它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即意识)发生的 现实
基础 。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决定力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
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
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
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简称为 实践论 。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三、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引入了认识论,才使它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
论。现代思维科学的成就进一步揭示了,认识主
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一个对客体信息进行选
择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更证明了能动反映论的
正确性








选择
重构
反映
2,20世纪 50年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的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三、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诞生,把 信息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成为人们研究
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概念。信息既不是物质,也
不是能量,但信息要靠能量传递,靠物质才能存
在。
钱学森
系统论工程专家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三、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3、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实际是主体对
客体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客体所呈现的信
息要进行 选择和重构 。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在这对
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们的感性经
矛盾的推动下,认识的发展过程必然发生了两次飞
跃: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由认识到实践是第二
次。
验认识活动。因此,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又表现为认
识活动内部的矛盾,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由 感性认识 到 理性认
识 的过程。
实践 认识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4、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
3、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实现这
次飞跃必须具备 两个条件,
实践,即回到新的感性经验中
去。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
为重要,因为它不但实现了认
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检验、
修正、丰富和补充理性认识。
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满足 三个
条件,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认识过程
两次飞跃的根据,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哲
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
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
现为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经验论 经验主义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存在着规律性,这是辩证
2、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公式是,实践、认
3、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源于 实践和认识的 矛盾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法的 基本规律 在认识过程中的体现。
识、再实践 。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4、实践和认识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能统一于
5、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实践,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认识论基础 。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因素,
2,意志 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控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和直觉
(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类似于
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它们在
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制等作用。
4,幻想、想象和直觉 是认识过程中产生飞跃的非逻
3,情感 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兴趣和献身
5、因此,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等作用。
辑因素。
程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人
们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但必须重视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
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这种认
识论把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
基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化
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特别是用“实事求是”的
典故给以中国化的解释和发挥,这是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理论创新。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
映,是真实的道理。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
客观的标准 —— 社会实践来检验。由于真
理的客观性,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
唯物主义,就必须在真理问题上批判主观真理
论。多元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
上都是主观真理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层含义:
2,真理的相对性 也有两层含义: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 辩证统一 的。
4、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上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的辩证法。用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
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又发展。马
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它,
马克思主义真理又是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
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 辩证统一 的关系,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观点,还必须正确理解真
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和真理相对立,谬误是指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
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斗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符合
不符合
真理
谬误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
2、检验 真理的 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这是实践标准的辩证法观点,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
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作检验真
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
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问题。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1、人类的认识活动不但要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
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还要
判断客观世界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进
行价值性的评价。
2、认识的价值性是指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
价值评价,认识的真理性是指认识过程中主
体对客体的 事实认知 。价值评价不是真理性
认识,而是价值性认识,或者是认识的价值
性。真理性认识只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真实性
反映,不存在主体性评价问题。
3,认识的价值性和认识的真理性是不可分离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它们 统一于 人类认识活动过程之中。
4、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辩证 统一的基础 是
人类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可知论,由于
在认识论中引入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思想,驳
倒了不可知论,因此,它是彻底的可知论。
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
世界,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
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
动的反映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
持反映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
验论。
理解这个本质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
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唯物反映论)二是认
识主体的能动性;(实践认识论)三是认识
过程的矛盾性。(辩证认识论)认识过程的
客观性即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旧唯物主义认识
论中已经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新特
征在于:强调实践论和辩证法在认识中的作
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认为, 人脑直接从物质
世界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动物式的被动感受, 这是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不可能是人的认识活动 。 只有在
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发生的反映, 才是人的认识活动 。
其次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 为
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 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
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
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
最后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
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
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
成为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 直
接来源 。 在理解这个观点时, 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
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根
本动力 。 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 积累
了新经验, 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
维能力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活动的 最
终目的 。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 但获
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 。 因为人
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 惟一标准 。 这个观点在后面还要详尽论述, 此处
从略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在运
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属
性等表征。
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全部信息, 也不是
把所选择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移入头脑 。 主体对客体
信息的选择有本能选择和自觉选择的区别, 人们的
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本能的, 这是人和动物共
同具有的选择机制 。 而人脑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则是
自觉的, 它是根据人的需要, 意志, 兴趣等主观愿
望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
主体对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进行重组, 即根据头
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 把所选择的新信息建立在这
个结构中, 使它和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这样就会
发生双向的变化:一方面是所选择的信息被同化;
另一方面是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改变 。 这种双向的变
化引起了知识结构的重新建立,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
为重构 。
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
的认识, 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 它具有直接性和具
体性的特征, 以感觉, 知觉, 和表象等基本形式存
在 。
理性认识是依靠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
的认识, 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它具有间接性和抽
象性的特征, 以概念, 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式存在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认识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成分, 理性认识中存
在着感性认识的因素;在实践基础上, 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 这种相互转化实现着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
首先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大量的反
复的感性经验认识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基础 。
其次必须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
进行科学的加工, 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是实现
第一次飞跃的途径 。
首先理性认识能否成功地指导实践, 首先必
须是正确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只能导致实践的失
败 。
其次理论必须掌握群众, 因为群众是实践活
动的主体, 理论要回到实践, 就必须让群众自觉
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 。
最后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因为实践活动所改
造的实际对象是特殊的, 具体的, 而理论则是普
遍的, 抽象的 。 普遍的理论只有和特殊的实际对
象结合起来, 才能成功地改变对象 。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有量变和
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过程是由实
践和认识的矛盾推动的, 实践和认识的
矛盾运动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对于一个简单
的事物来说,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认识的任务。但对于较复杂的事物和整个世界来说,
认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
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
阶段。
实践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活动虽然是客观的活动, 但却是经验性的活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的经验认识具有狭隘性和表面性 。
因此, 必须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具有普
遍性和深刻性, 但它却是主观性的东西 。 只有把理性认识
下降为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实现理性认识, 才能相对解决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
彻底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必然使认识的发展过程
表现为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 的周期性循环
运动 。 在这个过程中, 实践和认识只能在具体的条件下达
到历史性的统一 。 因为, 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
发展程度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 。 要想二者最终统一, 企
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就等于取消了认识
过程 。
因此, 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 落后于实践活
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保守力量, 超越于
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
误 。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生存意志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对认
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起着定向作用,为了生存人们必须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下降到实践
活动;在认识过程中,意志控制着人们排除一切干扰,
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没有意志的作用,认识过程不
可能顺利进行。
人类有来自动物遗传的对外界感知的
特征,但要把这个特征发展为人类的认识
活动却十分艰难。要完成人类的认识活动
必须有情感的激励和鼓舞;有强烈的愿望
和浓厚的兴趣;有, 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
心甘情愿地献身精神。离开情感人的认识
过程就无法进行。
认识不可能机械地按部就班的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幻想和想
象, 更需要直觉的顿悟和灵感的一闪 。 而理性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在
这个过程中需要依靠人们的幻想, 想象和直觉
地帮助才能完成 。
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真理的本性
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本质
的区别。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
了旧的真理时,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
是谬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
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或不变性;二是指真理
内容的完全正确性。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类
认识的最终奋斗目标,人类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
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
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绝对真理。
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真理的内
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
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
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二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在真理
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
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
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
而是相对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和渗透,绝对真理
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来实现;无数个相
对真理构成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
的颗粒;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真
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真理向谬
误转化的原因在于, 真理是具体的, 全面的, 发展
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 谬误是真理认识
的前导, 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
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
修正错误,利用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在同谬误的
斗争中发展真理。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
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
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
实践是把主观变为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
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
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检验真理标准问
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惟一性, 至上性和绝
对性, 即惟有实践能够检验真理;实践标准的不
确定性是指局限性, 历史性和相对性, 即实践对
真理的检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
价值性认识是对客观能否满足主体需要而作
出的肯定性评价, 也称为价值判断 。 它是认识主
体根据自己的愿望, 需要, 利益等主体性标准,
对认识对象做出是否有意义的判断, 主体按照自
己的判断来确定行动目标 。 而真理性认识则是主
体对客体真实情况的如实反映, 检验是否真实的
标准只能是实践活动 。 显然, 这是两个不同标准,
不同作用, 不同指向的认识活动 。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价值性评价活动, 必须以
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而人类对客观
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又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价值
性评价为归宿 。 没有真理性的认识, 人类的实践
活动就会失败;没有价值性的评价, 人类的实践
活动就失去了目标 。
因为实践活动既是一个合规律性的活动, 又是
一个合目的性的活动 。 合规律性要求认识的真理性,
合目的性要求认识的价值性 。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
性的统一, 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
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
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
门哲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
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
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
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
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
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
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
析问题。
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
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
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 72课时;
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 54课时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4; 3)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 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 1)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4课时; 3课时)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 3; 2)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 3; 3)
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3课时; 2课时)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 2课时; 2课时)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3课时; 2课时)
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 2课时; 2课时)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 4课时; 3课时)
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 2课时; 2课时)
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 10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 4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 3课时; 2课时)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 8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3; 2)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卷
4、恩格斯:, 反杜林论,
5、恩格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6、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7、列 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 宁:, 卡尔 ·马克思,
1、毛泽东:, 矛盾论,
2、毛泽东:, 实践论,
3、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
4、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5、毛泽东:, 论持久战,
6、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
的,
8、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 1) 认识主体 ( 2) 认识客体 ( 3) 感性认识
( 4) 理性认识 ( 5) 客观真理 ( 6) 绝对真理
( 7) 相对真理 ( 8) 唯物主义反映论
( 9) 唯心主义先验论 ( 10)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 11) 经验论 ( 12) 唯理论 ( 13) 真理
( 14) 谬误
第四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
下一页
2、理解
(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 2) 认识的本质和反映机制
(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4)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 5) 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和意义
( 6) 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 7)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9)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10)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 11)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二、难点
1,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重点
1,认识的本质
2,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上一页
下一页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3,客观真理
4,绝对真理 5,相对真理 6,反映论
7,先验论 8,能动反映论 9,真理
第四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二、区别范畴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4,认识的真理性和认识的价值性
上一页
下一页
三, 简答问题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简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4,简述认识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7,简述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并用这个原理
分析批判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
2,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并依此说明我
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 。
3,试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中所体现的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四, 论述问题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