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连续化设计:采样周期短、控制算法简
单的系统。忽略零阶保持器和采样器,求
出系统的连续控制器,以近似方式离散化
为数字控制器。
离散化设计:采样周期长的或控制复杂
的系统。直接使用采样控制理论设计数字
控制器。
4.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
(1) 忽略控制回路中的零阶保持器和采样器,
在 S域中设计连续控制器。条件是采样周期足够短。
(2)通过近似方法,把连续控制器离散化为数
字控制器,用计算机实现。
实质:在采用周期足够短的情况下,把数字控
制器( A/D-采样、计算机,D/A-零阶保持)看
作一个整体,其输入和输出为模拟量,将其等效
为连续传递函数。
4.1.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
?5步
-设计假想的连续控制器 D(s)
-选择采样周期 T
-将 D(s)离散化为 D(z)
-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
- 校验
?第一步:设计假想的连续控制器 D(s)
解决方案:自控原理中的连续系统的频域设
计法、根轨迹法等。
?第二步:选择采样周期 T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恢复功能由零阶保
持器 H(s)完成。
频率特性推导,使用欧拉公式。
上式表明,零阶保持器存在滞后。
对于小的采用周期,用幂级数展开:
上式表明,H(s)可用 T/2的时间滞后环节近似。
-采样周期的经验公式,设相位裕量减小 5-15
度,ω c系统剪切频率
结论:采用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方法,
采样周期应该相当短。
?第三步:将 D(s)离散化为 D(z)
-通过近似方法,把连续控制器离散化为数字控
制器。
方法 1,双线性变换法( Tustin 突斯汀变换法)
推导 1:级数展开 z=esT,T很小。
得到
?推导 2:梯形法数值积分
积分控制器
用梯形法求积分运算
两边求 Z变换
-映射关系:
双线性变换法置换公式
把 S=σ+jω 代入有:
取模的平方
则,σ=0( s平面虚轴),|z|=1 (z平面单位园上)
σ<0( s左半平面),|z|<1 (z平面单位园内)
σ>0( s右半平面),|z|>1 (z平面单位园外)
结论,1个稳定的系统经过双线性变换仍然是
稳定的。
方法 2,前向差分法
推导 1:级数展开 z=esT,T很小。
得到
推导 2:用一阶前向差分近似代替微分。
微分控制器
用前向差分近似代替
令 n=k+1,并对两边作 Z变换有:
得出:
-映射关系:
前向差分法置换公式
把 S=σ+jω 代入,取模的平方有:
令 |z|=1,则对应到 s平面上是一个圆,有:
即当 D(s)的极点位于左半平面以( -1/T,0)为圆心,1/T
为半径的圆内,D(z)才在单位圆内,才稳定。
结论:稳定的系统经前向差分法转换后可能不稳定。
方法 3,后向差分法
推导 1:级数展开 z=esT,T很小。
得到
推导 2:用一阶向后差分近似代替微分。
用向后差分近似代替
对两边作 Z变换有:
-映射关系:
根据向后差分法置换公式 有
把 S=σ+jω 代入,取模的平方有:
则,σ=0( s平面虚轴),
σ<0( s左半平面),
σ>0( s右半平面),
后向差分法将 s的左半平面映射到 z平面内半径
为 1/2的圆,因此如果 D(s)稳定,则 D(z)稳定。
?映射比较:双线性变换-保持稳定
前向差分-不能保持稳定
向后差分-保持稳定
?第四步: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
D(z)的一般形式:
m个零点和 n个极点,写为
化为时域表示:
上式称为数字控制器 D(z)的控制算法。
?第五步:校验
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实现。
4.1.2 数字 PID控制器的设计
?PID-比例 P,积分 I,微分 D
?数字 PID控制器-用计算机实现 PID控制,即把
模拟 PID控制规律数字化。
1.模拟 PID调节器
控制规律
拉氏变换求传递函数
其中,Kp为比例系数,Ti为积分时间常数,
Td为微分时间常数。
比例作用:迅速反应误差,但不能消除稳态
误差,过大容易引起不稳定;
积分作用:消除静差,但容易引起超调,甚
至出现振荡;
微分作用:减小超调,克服振荡,提高稳定
性,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
2.数字 PID调节器
-用数值逼近的方法实现 PID控制规律。
-数值逼近的方法:用求和代替积分、用后向
差分代替微分,使模拟 PID离散化为差分方程。
( 1)数字 PID位置型控制算法
可得:
位置型控制算法提供执行机构的位置 u(k),
比如阀门的开度,需要累计 e(i)
( 2)数字 PID增量型控制算法
根据位置型控制算法写出 u(k-1):
u(k)- u(k-1)可得:
为编程方便,可以整理得到:
其中
增量型控制算法提供执行机构的增量△ u(k),
比如步进电机的步数。
?增量型算法与位置型算法比较:
( 1)增量型算法不需做累加,计算误差后产生的
计算精度问题,对控制量的计算影响较小。位置
型算法用到过去的误差的累加,容易产生较大的
累加误差。
( 2)增量型算法得出的是控制的增量,误动作影
响小,必要时通过逻辑判断限制或禁止本次输出,
不会影响系统的工作。位置型算法的输出是控制
量的全部输出,误动作影响大。
4.数字 PID控制算法流程
式 ( 4.1.35),书上的图 4.6
4.1.3 数字 PID控制器的改进
?积分项的改进
( 1)积分分离,
-改进原因:当有较大的扰动或大幅度改变给定
值时,存在较大的偏差,以及系统有惯性和滞后,
在积分项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超调和长时间
的波动。
-改进思路:当被控量和给定值偏差大时,取消
积分控制,以免超调量过大;当被控量和给定值
接近时,积分控制投入,消除静差。
-改进方法:
当 |e(k)|> β时,采用 PD控制;
当 |e(k)|< β时,采用 PID控制。
积分分离阈值 β的确定,β过大,达不到积分
分离的目的; β过小,则一旦控制量 y(t)无法跳出
各积分分离区,只进行 PD控制,将会出现残差。
( 2)抗积分饱和
-积分饱和:如果执行机构已到极限位置,仍
然不能消除偏差,由于积分的作用,尽管计算 PID
差分方程式所得的运算结果继续增大或减小,但
执行结构已无相应的动作,控制信号则进入深度
饱和区。
-影响:如果系统程序反向偏差,则 u(k)首先
需要从饱和区退出,进入的饱和区越深,退出时
间越长,导致超调量增加。
-改进方法:对控制量 u(k)限幅。
以 8位 D/A为例,u(k)<00H时,取 u(k)=0;
u(k)>FFH时,取 u(k)=FFH。
( 3)梯形积分
-改进原因:减小残差,提高积分项的运算精
度。
-改进方法:矩形积分改为梯形积分。
( 4)消除积分不灵敏区
-改进原因:由于计算机字长的限制,当运算
结果小于字长所能表示的数的精度,计算机就作
为, 零, 处理,此时积分作用消失,这就称为积
分不灵敏区。
-改进措施:
①增加 A/D转换位数,加长运算字长,提高运算
精度。
②当积分项连续 n次小于输出精度 ε的情况下,
不要把它们作为, 零, 处理,而是把它们累加起
来,直到累加值大于 ε时才输出,同时把累加单元
清零。
?微分项的改进
( 1)不完全微分 PID控制
-改进原因:微分具有放大干扰信号的特点-
在 PID控制中,对具有高频扰动的生产过程,微分
作用响应过于灵敏,容易引起控制过程振荡。
-改进方法:串联一阶惯性环节,作为低通滤
波器抑制高频噪声,组成不完全微分 PID控制器。
两种方式:直接串在微分项;串在 PID调节器
之后,如下图。
一阶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其拉氏反变换有:
因为 PID调节器:
则有:
离散化有:
式中
由上式可以求得不完全微分 PID控制的增量型
控制算法。
-不完全微分 PID控制的效果:
①抑制高频噪声。
②克服纯微分的不均匀性。
下图,在 t=0时刻出现阶跃信号,纯微分 (a)在第
一个周期出现大跃变信号,容易振荡; (b)中的控制
信号则较均匀、平缓。
( 2)微分先行 PID控制算式
-改进原因:为避免给定值的升降给系统带来冲
击,如超调过大,调节阀动作剧烈。
-微分先行:把微分运算放在前面,后面跟比例
和积分运算。
-改进方法:把微分提前,只对被控量 y(t)微分,
不对偏差 e(t)微分。
?时间最优 PID控制
-最优控制的含义:某个指标最优。
- Bang-Bang控制,开关控制,对 |u(t)|<=1,采用
一定的方法在+ 1,- 1间切换,使时间最短。
-时间最优 PID控制,Bang-Bang控制和 PID控制
相结合。
?带死区的 PID控制算法
-改进原因:避免控制动作过于频繁
死区阈值 ε
4.1.4 数字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采样周期的选择
( 1)采样周期上下限的确定
采样周期上限 Tmax的确定:
采样(香农)定理 Tmax =π /ωmax,其中 ωmax为
被采样信号的上限角频率。
采样周期下限 Tmin的确定:
Tmin为计算机执行程序和输入输出所耗费的时间。
( 2)采样周期的考虑因素
-给定值的频率变化:给定值变化频率越高,采
样频率应越高。
-被控对象的特性:被控对象是慢速对象,采样
周期取得大;被控对象是快速系统,采样周期应取
得较小。
-控制算法的类型:受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的影
响。
-控制回路数:采样周期 T应大于等于所有回路控
制程序执行时间和输入输出时间的总和。
??按简易工程法整定 PID参数
-简易工程法的优点:不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 1)扩充临界比例度法
扩充临界比例度法-对模拟调节器中使用的临界
比例度法的扩充和推广
-整定数字控制器参数的步骤:
①选择短的采样频率:一般选择被控对象纯滞后
时间的十分之一。
②去掉积分与微分作用,逐渐较小比例度 δ (δ
=1/kp),直到系统发生持续等幅振荡。纪录发生振
荡的临界比例度和周期 δk及 Tk。
③ 选择控制度
控制度的定义-以模拟调节器为基准,将 DDC
的控制效果过于模拟调节器的控制效果相比较,采
用误差平方积分表示。
控制度的指标含意:控制度 =1.05,DDC与模拟
控制效果相当;控制度 =2.0,DDC比模拟调节器的
效果差。
④ 根据选定的控制度,查表求得 T,kp,TI、
TD的值。
( 2)扩充响应曲线法
扩充临界比例度法-对模拟调节器中使用的响应
曲线法的扩充和推广
-整定数字控制器参数的步骤:
①数字控制器不接入控制系统,系统开环,并处
于手动状态。再手动给对象输入阶跃信号。
②纪录被控量的过渡过程曲线。
③根据曲线求得滞后时间 τ,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
Tm,它们的比值 Tm / τ,以及选择的控制度,查表 4.2,
求得数字控制器的 T,kp,TI,TD的值。
-在过渡过程曲线上求滞后时间 τ,被控对象的
时间常数 Tm:在曲线拐点处(斜率最大)处作一切
线。
( 3)归一参数整定法
-简化扩充临界比例度法:只需整定一个参数,
称为归一参数整定法。
Tk为纯比例作用下的临界振荡周期,则令 T=0.1 Tk;
TI=0.5 Tk; TD=0.125 Tk有:
只需整定 kp,观察效果,直到满意为止。
-优点:只需整定一个参数;
缺点:各参数比例需要确定,需要工程经验。
?优选法:
①其他参数固定,对其中一参数用 0.618黄金分
割优选法进行寻优。
② 根据 T,kp,TI,TD的寻优结果选择一组最
佳值。
?凑试法:
①只整定比例部分,系数由小变大,得到反应
快,超调小的响应曲线。如果系统已无静差,则
直接使用比例即可。
② 取积分时间为教大值,减小①得到的比例参
数,逐步减小积分时间,直到系统无静差。
③ 加入微分环节,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先取
微分时间为零,逐步增大微分时间,同时改变比
例参数和积分时间,直到系统得到好的动态性能
和效果。
4.2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技术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技术采样周期长的或
控制复杂的系统,直接使用采样控制理论设计数字
控制器。其控制规律和算法更具有一般意义。
4.2.1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
Gc(s):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D(z):数字控制器的
脉冲传递函数,H(s) 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
定义广义对象 (零阶保持器与被控过程 )的脉冲传
递函数为;
则上图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于是有:
由此推得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
( 1) 根据控制系统的 性能要求和其它约束条件,
确定所需要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υ(z)。
(2) 求广义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 G(z)。
(3) 确定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D(z)。
(4) 根据 D(z)求取控制算法的递推计算公式。
注意,υ (z)可根据所需要的输入及响应性能确定。
D(z)的一般形式:
数字控制的输出 U(z)
进行 z反变换后,可得到计算机控制算法:
4.2.2 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
- 最少拍控制:就是要求闭环系统对于某种
特定的输入在最少个采样周期内达到无静差的稳
态,且其闭环脉冲传递函数是中 N是可能情况下
的最小正整数。
闭环脉冲 υ (z),在 N个周期后变为 0
1、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υ(z)
(1)定义误差脉冲传递函数:
根据上图有:
则有:
典型输入:
的 z变换为:
B(z)为不含 1-z-1因子的 z-1多项式。
q=1,输入为单位阶跃输入函数,
q=2,输入为单位速度输入函数,
q=3,输入为单位加速度输入函数,
?( 2)根据 Z变换的终值定理,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并使其为零(无静差,即准确性约束条件 )。
则有:
要使 e(∞ )=0,则必须:
则有:
( 3)根据最少拍控制,确定最少拍控值的闭环脉
冲传递函数 υ(z) (快速性约束条件)
-根据式( 4.2.14),( 4.2.15) 可知,υ (z)中 z-1
的最高次幂为 N=p+q,故系统在 N拍可以达到稳
态。
-当 p=0时,系统可以在最少 q拍达到稳态。
上述两点可得-最少拍控制器选 υ(z) 为:
( 4)最少拍控制器 D(z)为:
2、典型输入下的最少拍控制系统分析
( 1)单位阶跃输入( q=1)
这时
则有:
上式说明只在 1拍内有误差
用长除法:
因此系统只需 1拍就可以达到稳态。
( 2)单位速度输入( q=2)
这时
则有:
上式说明只在 2拍内有误差
用长除法有:
因此系统只需 2拍就可以达到稳态。
( 3)单位加速度输入( q=3)
这时
则有:
上式说明只在 3拍内有误差
因此系统只需 3拍就可以达到稳态。
3、最少拍控制器的局限性
( 1)最少拍控制器对典型输入的适应性差
最少拍控制器中的最少拍是针对某一典型输入
设计的,对于其它典型输入则不一定为最少拍,
甚至引起大的超调和静差。
例,按等速输入来设计 υ(z)
比较三种不同输入的响应:
-阶跃输入
其输出
输出结果:系统在 1拍后出现 100%超调,2拍
后稳定,并达到设定值。
-等速输入:
其输出
输出结果:系统在 2拍后稳定,并达到设定值,
与分析结果一致。
-等加速输入:
其输出
输出结果,2拍后系统出现稳定的静差。
? 最少拍控制器的适应性特点:
针对某典型输入 R (z)设计得到的最少拍 υ (z)
-用于次数较低的 R (z),系统将出现大超调,但能
稳定无差;
-用于次数较高的 R (z),系统将稳定的静差。
?结论:一种典型的最少拍 υ(z)只适用于该类型输入。
( 2)最少拍控制器的可实现问题
-闭环系统可实现性:闭环系统采用反馈进行控制,
即用过去时刻的量去控制下一个时刻的量,它是滞后的。
滞后-脉冲传递函数不出现 z+ n正幂次项,因此可实现
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不会出现 z+ n正幂次项。
如果广义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则由于广义对象中包含零阶保持器,它是滞后
的,因此有:
degA(z),degB(z)表示 A(z)和 B(z) 的阶数。
设数字控制器 D(z)为
则要求:
含义:要产生 k时刻的控制量 u(k),最多只能利
用直到 k时刻的误差 e(k),e(k-1),...以及过去的控
制量 u(k-1),u(k-2)...。
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因为有,degP(z)- degQ(z) >=0,则:
上式确定了 D(z) 可实现时 υ (z)应满足的条件:
若 G(z)的分母比分子高 N阶,则确定 υ(z)时必须至
少分母比分子高 N阶。
例:对象有 d个采样周期纯滞后,则其脉冲传函
为:
则 υ (z)中也应该有纯滞后,滞后时间大于等
于 d个采样周期,否则根据:
D(z) 将出现 z+ n正幂次项,响应超前输入,不
能实现。
( 3)最少拍控制的稳定性问题
-最少拍 υ (z)
成立的条件:
① G(z)是稳定的。否则系统发散,υ (z)不可
能实现。
② G(z)是不含有纯滞后环节。否则根据最少
拍控制器的可实现条件,D(z) 不能实现。
-改进办法:
对②,在 υ (z)中增加滞后时间大于等于 G(z)
纯滞后时间的纯滞后。
对 ①,则可以在选择 υ(z) 时,增加稳定性约
束条件,保证系统稳定。
应注意:不能采取 D(z)和 G(z)零极点对消方
式,而从理论上得到稳定的闭环系统。
原因:当参数漂移时,零极点对消不能准确实
现,系统将出现不稳定极点。
4.2.3 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器的设计
? 设计时考虑最少拍控制器的可实现和稳定性条件。
? 一般化的广义被控对象
-控制对象传函如下,τ是滞后时间
-采样周期为 T,则令
-则广义对象的 (零阶保持器与被控过程 )的脉冲
传递函数为:
上式中若 GC(z)不含纯滞后,则 d=0;
若 GC(z) 含纯滞后,则 d>=1。
-设 G(z)有 u个零点 b1,b2,…,bu和 v个极点
a1,a2,…,av在单位圆上或圆外,则广义对象的传
递函数可表示为:
G’(z)表示不含单位圆上及圆外零极点部分。
? 对于纯滞后环节,可以直接在 υ(z)中加入滞后时
间大于等于 d个采样周期的纯滞后环节。
? 考虑系统的稳定性。由于 D(z)和 G(z)的单位圆外上及
圆外的零极点不能对消,且 D(z)必须是稳定的,即 D(z)
不能有单位圆上或圆外的零极点( z=1除外 )。根据上面
三个式子,有:
- υe (z)的零点包括 G(z)的单位圆上或圆外的极点。
- υ(z)的零点包括 G(z)的单位圆上或圆外的零点。
? 选择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
1.υe (z)零点必须包括 G(z)的单位圆上或圆外的极点。
a i为不稳定极点, F1(z) 为:
若 G(z)有 j个极点在单位圆上 z=1,则可确定 υe (z):
-若 j<=q,
若 j>q,
2.υ(z)零点必须包括 G(z)的单位圆上或圆外的零点。
b i为不稳定零点, F2(z) 为:
3,F1(z)和 F2(z)的阶数选取。
-若 G(z)有 j个极点在单位圆上 z=1,
当 j<=q, 当 j>q
原则, 最少拍要求 υ(z)中的 z-1为最低次幂
υ(z) 和 υe (z)具有同样的阶数。
??根据上面三个约束条件,可以得到最少拍控制器为:
?
?
?
?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的缺点:
-在最少拍后只能保证采样点的稳态误差为 0,而不
能保证采样点之间的输出为 0。因此系统输出有波纹存
在,这种波纹在采样点无法检测,称为隐蔽振荡。
-形成该缺点的原因: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时只要
求采样点的稳态误差为 0,数字控制器的输出是振荡收
敛的。
?例 4-1,下图中被控对象的传函和零阶保持器传函
为:
?
采样周期 T=1s,针对单位速度输入函数设计
最少拍有纹波系统,并画出数字控制器和系统输出
波形。
解,求广义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
d=0,u=0,v=1,j=1,q=2 且 j<q 则:
选择 φ (z) 和 φe (z):
所以:
解得:
因此:
数字控制器和系统的输出波型:
4.2.3 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的设计
?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器的出现纹波的原因:数字自
控制器输出 u(k)在若干拍后,不为 0或常值,是振荡
收敛的。
?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器纹波的影响:输出在采样点
外有偏差;执行机构振荡,功耗和磨损增大。
?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能够消除输出纹波。
?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的必要条件:
-被控对象 Gc(s)中必须有足够的积分环节:
对速度输入必须有 1个积分环节,对对加速度
输入必须有 2个积分环节。
?最少拍无纹波系统 υ(z)的约束条件:
-系统输出无纹波,必须保证稳态是控制 u(k)为
常数或 0。系统 L个周期达到稳态,则要求
u(L)=u(L+1)=u(L+2)=… =0。
设广义对象为:
则有:
为使输出无纹波,则 υu (z)应该是 z-1的有限多
项式,因此 υ(z)必须包含 B(z),即 υ (z)应包含 G(z)
的所有零点。
w为 G(z)的所有零点数,
b1,b2,…,bw为 G(z)的所有零点。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控制 u(k) 振荡的原
因:由于 G(z)的零点为 U(z)的极点,该极点虽然
可以保证控制输出稳定,但造成系统的输出振荡
收敛。
?最少拍无纹波系统 υ(z)的确定:
(1)被控对象 Gc(s)必须有足够的积分环节;
(2)按下式选择 υ(z)
(3)按下式选择 υe (z)
-若 j<=q,
若 j>q,
?
(4) F1(z)和 F2(z)的阶数选取方法,F1(z)和
F2(z)形式与有纹波系统相同。
-若 G(z)有 j个极点在单位圆上 z=1,
当 j<=q, 当 j>q
?无纹波系统的调整时间比有纹波系统的调整时间
增加若干拍,增加的拍数等于 G(z)在单位圆内的零
点数目。
?例 4-2,在例 4-2
?
针对单位速度输入函数,设计最少拍无纹波系统,
并画出数字控制器和系统输出波形。
解,由 Gc(s)知,对象有两个积分环节,满足要求。
由 d=0,v=1,w=1,j=1,q=2 且 j<q 有:
则:

可得方程组:
解得:
所以:
? 例子中,G(z)在单位圆内有一个零点,无纹波系
统经过 3拍后达到稳定,比有纹波系统多 1拍。
?
4.3 纯滞后控制技术
?纯滞后控制对象-存在于石化等行业的工业生产
中,滞后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系统超调和振荡。
?纯滞后控制方法:施密斯预估器、大林算法等。
4.3.1施密斯 (Smith)预估控制
?施密斯预估控制原理
?
-施密斯预估控制原理:与 D(s)并联 1个预估器,组
成纯滞后补偿器,用于补偿对象的纯滞后部分。
其传函为:
系统闭环传函:
-补偿后,消除了纯滞后部分的影响,而系统
的稳定性无影响,e-τs 将控制作用推移了 τ时间,
系统特性与对象符合。
?具有纯滞后补偿的数字控制器
-纯滞后补偿的数字控制器:数字 PID控制器+
施密斯预估器。
?施密斯预估器
-滞后环节的实现:在内存设置 FIFO(先进
先出)的队列实现信号的延迟,队列长度 N由 N=
τ/T确定。
其输出
-许多工业对象可以用一阶惯性环节和纯滞后
环节表示:
因此预估器的传函为:
? 纯滞后补偿控制算法步骤:
(1)计算反馈回路偏差 e1(k)
(2)计算施密斯预估器的输出 yτ(k)
写为微分方程式
可得差分方程式
? (3)计算反馈回路偏差 e
2(k)
(4)计算 PID控制器输出 u(k)
Kp为比例系数,Ki=KpT/Ti为积分系数,
Kd=KpTd/T是微分系数。
4.3.2 达林( Dahlin)算法
?数字控制器 D(z)的形式
- 控制对象,Gc (z)由一或二阶惯性环节和纯滞
后组成:
-达林算法的设计目标:设计数字控制器使系
统的闭环传函为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且
其滞后时间等于被控对象的滞后时间。 滞后时间
τ 与 T成整数关系。
-构造数字控制系统,并用零阶保持器离散化
υ (s)。
代入
进行 z变换有:
可由上式求 D(z)
-被控对象为带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代入 τ=NT,z变换后有:
-被控对象为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
代入 τ=NT,z变换后有:
于是:
?振铃现象及消除
-振铃 (Ringing)现象:数字控制器的输出发生
周期为 2T上下摆动。振铃幅度表示为 RA。
-振铃会增加执行机构的磨损,和影响多参数
系统的稳定性。
(1)振铃现象的分析。
由于
则有,令
得:
对单位阶跃函数:
上式含极点 z=1,如果 φu(z)的极点在负实轴上,
且于 z=-1接近,则上述两个极点造成的输出瞬态项
在不同的时刻可能叠加也可能抵消,导致输出出现
波动。
-振铃的原因,φu(z)在左半平面有极点。
-规律:极点距离 z=-1越近,振铃现象越严重;
单位圆内右半平面的零点会加剧振铃;
单位圆内右半平面的极点会减弱振铃;
-带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的系统
极点为 z=e-T/Tτ>0,不在负实轴上,因此不会出
现振铃现象。
? -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的系统
第一个极点为 z=e-T/Tτ因此不会引起振铃现象,
第二个极点为 z=-C2/C1,当 T->0时有:
将引起振铃。
(2)振铃幅度 RA
-振铃幅度 RA,用单位阶跃输入下数字控制
器第 0次输出量和第 1次输出量的差值表示。
φu(z)可以写成:
单位阶跃输入下
对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的系统
当 T->0时,
( 3)振铃现象的消除
-方法 1:找出 D(z)中引起振铃的因子( z=-1
附近的极点),令其中的 z=1。系统稳态值不变,
但瞬态特性会变化,数字控制器的动态性能也会
影响。
-方法 2:通过选择采样时间 T和闭环系统时
间常数,使系统避免出现振铃。
-方法 1的例子: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的
系统。
极点 z=-C2/C1导致振铃,令( C1+C2z-1)中 z=1,
有:
得到 D(z)为:
?达林算法步骤
(1)确定闭环系统的 Tτ和振铃幅度 RA指标;
(2)确定 RA与 T的关系,尽量选择较大的 T;
(3)确定 N=τ/T;
(4)求 G(z)和 φ (z);
(5) 求 D(z)。
4.4 串级控制技术
?串级控制主要解决的问题:系统中有几个因素同
时影响被控量。
?串级控制:在单控制回路中,增加控制回路,用
于克服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其他因素,抑制被控对
象的时滞特性。
4.4.1 串级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以炉温控制系统说明,D1(S)主控制器,D2(S)副
控制器。
4.4.2 数字串级控制算法
?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
-双回路串级控制系统,D1(z),D2(z)是 PID控制
器。
?双回路串级控制算法步骤(两次 PID运算)
(1)计算主回路偏差
(2)计算主控制器 D1(z)的输出,采用增量式 PID
算法。
(3)计算副回路偏差
(4)计算副控制器 D2(z)的输出,采用增量式 PID算法。
4.4.3 副回路微分先行串级控制算法
?副回路微分先行串级控制算法
-主要思想:把副回路的微分环节提前到反馈
通道中,防止主控制器的输出影响服回路的稳定
性,同时可以克服副对象的惯性。
??副回路微分先行环节的递推算式推导
微分先行环节的传递函数:
其微分方程为:
差分方程为
递推算式
?副回路微分先行的串级控制算法( PID+ D+PI)
(1)计算主回路偏差;
(2)计算主控制器 D1(z)的输出,采用增量式 PID算法;
(3)计算微分先行部分的输出;
(4)计算副回路偏差;
(5)计算副控制器的输出。
?串级控制的优点:
-具有很强的抗扰动能力;
-能克服对象纯滞后的影响,改善系统控制性能;
-副控回路是随动系统,在非线性控制对象出现符
合变化任可以实现良好的控制。
?主、副控制器的选型
-主控制器,PID
-副控制器,PI
4.5 前馈 -反馈控制技术
?反馈和前馈
-反馈:利用被控量和设定值的偏差进行控制,
回路闭环。
-前馈:利用扰动量进行控制,回路开环。
4.5.1 前馈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前馈控制器的传递函数推导,若 u=0
?
这时输入为 0,输出也应该为 0,有:
4.5.2 前馈 -反馈控制结构
?前馈 -反馈控制结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前馈控制
抗扰动,反馈控制减小偏差。
?
?前馈 -串级控制结构
?
?
?
-前馈 -串级控制的优点:能克服加入前馈回路
和串级副控回路的扰动对被控量的影响,控制精
度高。
?例:锅炉的水位控制系统:
?
?
?
?
-前馈 -串级控制结构,三冲量给水控制。
-给定值:水位 H0;被控对象:水位 H
-前馈:控制蒸汽流量 G
-串级副回路:控制给水量 D
-主控回路:控制水位 H
副控
前馈主控
-控制系统框图
-图中的 kx为仪表和执行机构的传递函数,为
线性器件。
?4.5.3 数字前馈 -反馈控制算法
?数字前馈 -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 推导前馈 -反馈的递推算式


其微分方程为
但采样频率足够高,用差分近似微分有:
得差分方程:
?计算机前馈 -反馈控制的算法步骤
(1)计算反馈控制的偏差;
(2)计算反馈控制器的输出,采用增量式 PID算法;
(3)计算前馈调节其的输出;
(4)计算前馈 -反馈调节器的输出。
?达林算法步骤
(1)确定闭环系统的 Tτ和振铃幅度 RA指标;
(2)确定 RA与 T的关系,尽量选择较大的 T;
(3)确定 N=τ/T;
(4)求 G(z)和 φ (z);
(5) 求 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