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线粒体
与叶绿体
樊 庆 杰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qjfan@126.com
内容提要
? 线粒体
? 叶绿体
?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 线粒体和叶绿体增殖与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 1.1 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一般呈 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
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杈状或
其它形状。一般直径 0.5~1μm,长 1.5~3.0μm,在胰
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 10~20μm,称巨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 1.1 形态与结构
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
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
细胞中无线粒体。通常结合在微管上,分布在细胞
功能旺盛的区域。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
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
力。
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往往
在细胞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比较集中。
线粒体电镜照片
第一节 线粒体 1.1 形态与结构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 外膜、内膜、
膜间隙和基质 四个功能区隔。
外 膜
最外面的一层单位
膜,厚约 6nm,具有 孔蛋
白 ( porin)构成的亲水通
道,允许分子量为 5KD 以
下的分子通过,1KD 以下
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
酶为单胺氧化酶。
内 膜
外膜内侧,厚约 6-8nm,通透性很低,仅允许
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
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因
此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内膜
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内 膜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 嵴 ( cristae),嵴
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达 5~10倍),嵴有两种类
型:①板层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嵴上覆有 基粒,基粒由头部和基部构成,基部
嵌入线粒体内膜。
膜 间 隙
宽约 6-8nm,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
子。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由
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
隙的 pH 值与细胞质的相似。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基 质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
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
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 。包括线
粒体 DNA( mtDNA),70S 型核糖体,tRNAs,
rRNA,DNA 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
第一节 线粒体 1.2 化学组成
一、蛋白质 (线粒体干重的 65~ 70%)
可溶性蛋白:酶、外周蛋白
不溶性蛋白:膜镶嵌蛋白、结构蛋白和部分酶蛋白
二、脂类 (线粒体干重的 25~ 30%)
磷脂占 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
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
1:1(外膜)。
第一节 线粒体 1.3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
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线粒体
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
糖类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细胞质中经过降解
作用产生丙酮酸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入线粒
体基质中,再经过一系列分解代谢乙酰 CoA,
进一步参加三羧酸循环。
第一节 线粒体 1.3 线粒体的功能
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的电
子传递链,最后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
中释放的能量,通过 ADP的磷酸化,生成高能
化合物 ATP,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线粒体还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
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
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与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香蕉形,一般直径
为 3-6μm,厚约 2-3μm。叶肉细胞内一般含有 50-200
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体积的 40-90%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二、叶绿体的结构
叶绿体膜,叶绿体表面由双层单位膜即外膜和
内膜组成。
每层膜厚约 6-8nm,内外膜之间为 10-20nm宽的
空隙,称为膜间隙。叶绿体膜有控制代谢物进出叶
绿体的功能,但外膜通透性大,许多化合物均可通
过,内膜对物质透过的选择性强,是细胞质和叶绿
体基质间的功能屏障。有些化合物通过内膜需由转
运体协助。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类囊体,叶绿体基质中,许多由单位膜封闭形
成的扁平小囊。
类囊体一般沿叶绿体长轴平行排列,在某些部
位,许多圆饼状的类囊体叠置成垛,称为 基粒 。组
成基粒的类囊体称为 基粒类囊体 。在两个或两个以
上基粒之间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 基质类囊
体。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基粒类囊体 直径约为 0.25-0.8μ m,厚约
0.01μ m 。
一个叶绿体含有 40-60个甚至更多的基粒,一
个基粒约由 5-30个基粒类囊体组成,最多可达上百
个。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连,
一个叶绿体内的全部类囊体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封闭
膜囊。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类囊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60,40)。
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和糖脂,还有色素、醌化合物等。
蛋白质可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
基 质,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流动性基质。
主要成分是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基
质中还含有环状 DNA,RNA、核糖体、脂滴、植物铁
蛋白和淀粉粒。
第二节 叶绿体 1.2 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
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 光能,并将
光能转换为 电能 (生成高能电子),进而通过电子
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将电能转换为活跃 化学能, 形
成 ATP和 NADPH并放出 O2 的过程。
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 NADPH,使
CO2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即将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
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积存于有机物中。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 半自主性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 (自主性 );但编码的遗
传信息十分有限,其 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
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
息 (自主性有限 )。
含有双链环状,mtDNA和 ctDNA均以半保留方式
进行自我复制,复制仍受核控制。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
有依赖性。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
也存在差异。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线粒体的增殖:由原来的线粒体分裂或出芽而来。
叶绿体的增殖:分裂增殖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叶绿体的祖先是蓝藻或光合
细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被真核生物捕获吞噬,共
生在一起,进化成为线粒体和叶绿体。
分化假说
Now,have a rest!
与叶绿体
樊 庆 杰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qjfan@126.com
内容提要
? 线粒体
? 叶绿体
?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 线粒体和叶绿体增殖与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 1.1 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一般呈 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
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杈状或
其它形状。一般直径 0.5~1μm,长 1.5~3.0μm,在胰
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 10~20μm,称巨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 1.1 形态与结构
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
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
细胞中无线粒体。通常结合在微管上,分布在细胞
功能旺盛的区域。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
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
力。
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往往
在细胞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比较集中。
线粒体电镜照片
第一节 线粒体 1.1 形态与结构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 外膜、内膜、
膜间隙和基质 四个功能区隔。
外 膜
最外面的一层单位
膜,厚约 6nm,具有 孔蛋
白 ( porin)构成的亲水通
道,允许分子量为 5KD 以
下的分子通过,1KD 以下
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
酶为单胺氧化酶。
内 膜
外膜内侧,厚约 6-8nm,通透性很低,仅允许
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
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因
此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内膜
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内 膜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 嵴 ( cristae),嵴
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达 5~10倍),嵴有两种类
型:①板层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嵴上覆有 基粒,基粒由头部和基部构成,基部
嵌入线粒体内膜。
膜 间 隙
宽约 6-8nm,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
子。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由
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
隙的 pH 值与细胞质的相似。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基 质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
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
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 。包括线
粒体 DNA( mtDNA),70S 型核糖体,tRNAs,
rRNA,DNA 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
第一节 线粒体 1.2 化学组成
一、蛋白质 (线粒体干重的 65~ 70%)
可溶性蛋白:酶、外周蛋白
不溶性蛋白:膜镶嵌蛋白、结构蛋白和部分酶蛋白
二、脂类 (线粒体干重的 25~ 30%)
磷脂占 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
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
1:1(外膜)。
第一节 线粒体 1.3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
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线粒体
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
糖类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细胞质中经过降解
作用产生丙酮酸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入线粒
体基质中,再经过一系列分解代谢乙酰 CoA,
进一步参加三羧酸循环。
第一节 线粒体 1.3 线粒体的功能
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的电
子传递链,最后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
中释放的能量,通过 ADP的磷酸化,生成高能
化合物 ATP,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线粒体还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
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
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与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香蕉形,一般直径
为 3-6μm,厚约 2-3μm。叶肉细胞内一般含有 50-200
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体积的 40-90%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二、叶绿体的结构
叶绿体膜,叶绿体表面由双层单位膜即外膜和
内膜组成。
每层膜厚约 6-8nm,内外膜之间为 10-20nm宽的
空隙,称为膜间隙。叶绿体膜有控制代谢物进出叶
绿体的功能,但外膜通透性大,许多化合物均可通
过,内膜对物质透过的选择性强,是细胞质和叶绿
体基质间的功能屏障。有些化合物通过内膜需由转
运体协助。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类囊体,叶绿体基质中,许多由单位膜封闭形
成的扁平小囊。
类囊体一般沿叶绿体长轴平行排列,在某些部
位,许多圆饼状的类囊体叠置成垛,称为 基粒 。组
成基粒的类囊体称为 基粒类囊体 。在两个或两个以
上基粒之间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 基质类囊
体。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基粒类囊体 直径约为 0.25-0.8μ m,厚约
0.01μ m 。
一个叶绿体含有 40-60个甚至更多的基粒,一
个基粒约由 5-30个基粒类囊体组成,最多可达上百
个。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连,
一个叶绿体内的全部类囊体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封闭
膜囊。
第二节 叶绿体 1.1 形态与结构
类囊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60,40)。
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和糖脂,还有色素、醌化合物等。
蛋白质可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
基 质,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流动性基质。
主要成分是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基
质中还含有环状 DNA,RNA、核糖体、脂滴、植物铁
蛋白和淀粉粒。
第二节 叶绿体 1.2 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
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 光能,并将
光能转换为 电能 (生成高能电子),进而通过电子
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将电能转换为活跃 化学能, 形
成 ATP和 NADPH并放出 O2 的过程。
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 NADPH,使
CO2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即将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
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积存于有机物中。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 半自主性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 (自主性 );但编码的遗
传信息十分有限,其 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
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
息 (自主性有限 )。
含有双链环状,mtDNA和 ctDNA均以半保留方式
进行自我复制,复制仍受核控制。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
有依赖性。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
也存在差异。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线粒体的增殖:由原来的线粒体分裂或出芽而来。
叶绿体的增殖:分裂增殖
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叶绿体的祖先是蓝藻或光合
细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被真核生物捕获吞噬,共
生在一起,进化成为线粒体和叶绿体。
分化假说
Now,have a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