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课 次:15、16
课 题: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说出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分布及生物活性。
2.简述黄酮类的基本性状。
3.阐述不同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殊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黄酮类的结构、分类,基本分布和主要生物活性。
2.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三、重点: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分布及生物活性。
2.黄酮类的基本性状。
四、难点:
1.不同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殊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
2.课程引入:
3.展示目标:
4.进行新课:
第六章 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这类含有氧杂环的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类植物中。苔类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数不多,而藻类、微生物、细菌中没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形式既有与糖结合成苷的,也有游离体。
黄酮类化合物如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其主要生理活性表现在: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②抗肝脏毒作用。③抗炎作用。④雌性激素样作用。⑤抗菌及抗病毒作用。③泻下作用。①解痉作用等。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进展很快。仅截止到1974年,国内外报道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共1674个(主要是天然黄酮类,也有少部分为合成品,其中苷元902个,苷722个),并以黄酮醇类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余则较少。至于双黄酮类多局限分布于裸子植物,尤其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截止到1993年统计,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已超过4000个。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定义:凡两个苯环(A环、B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成分称为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6C-3C-6C的基本骨架,且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一、黄酮苷元的结构和分类 根据B环连接位置(2为或3为)、C环氧化程度、C环是否成环等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以下七大类。
1.黄酮和黄酮醇
这里指的是狭义的黄酮,即2-苯基色原酮(2-苯基苯并γ吡喃酮)类,此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尤其是黄酮醇。如芫花中的芹菜素、金银花中的木犀草素属于黄酮类;银杏中的山奈素和槲皮素属于黄酮醇类。
芹菜素 木犀草素
山奈素 槲皮素
2.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与黄酮和黄酮醇相比,其结构中C环C2-C3位双键被饱和,他们在植物体内常与相应的黄酮和黄酮醇共存。如甘草中的甘草素、橙皮中的橙皮苷均属于二氢黄酮类;满山红中的二氢槲皮素、桑枝中的二氢桑色素均属于二氢黄酮醇类。
甘草素 橙皮苷
二氢槲皮素 二氢桑色素
3.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
异黄酮类为具有3-苯基色原酮基本骨架的化合物,与黄酮相比其B环位置连接不同。如葛根中的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素均为异黄酮。
二氢异黄酮类可看作是异黄酮类C2和C3双键被还原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如中药广豆根中的紫檀素就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
紫檀素
4.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
查耳酮的主要结构特点是C环未成环,另外定位也与其他黄酮不同。其可以看作是二氢黄酮在碱性条件下C环开环的产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常在植物体内共存。同时两者的转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二氢查耳酮在植物界分布极少。
二氢黄酮 2-羟基查耳酮
中药红花中的红花苷为查耳酮类。红花在开花初期时,花中主要成分为无色的新红花苷(二氢黄酮类)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是淡黄色;开花中期花中主要成分为黄色的红花苷,故花冠为深黄色;开花后期则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为红色。
5.橙酮类
结构特点:可看作是黄酮的C环分出一个碳原子变成五元环,其余部位不变,但C原子定位也有所不同。是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又名噢哢。如黄花波斯菊花中含有的硫磺菊素就属于此类。
6.花色素和黄烷醇类
花色素类是一类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色原烯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叶、茎等部位,是形成植物蓝、红、紫色的色素。由于花色素多以苷的形式存在,故又称花色苷。如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天竺葵素等属于此类。
黄烷醇类生源上是由二氢黄酮醇类还原而来,可看成是脱去C4位羰基氧原子后的二氢黄酮醇类。
黄烷-3-醇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如(+)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故又称为儿茶素类。儿茶素为中药儿茶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7.其他黄酮类:此类化合物大多不符合C6-C3-C6的基本骨架,但因具有苯并γ-吡喃酮结构,我们也将其归为黄酮类化合物。
双黄酮类:是由二分子黄酮衍生物通过C-C键或C-O-C键聚合而成的二聚物。如银杏叶中含有的银杏素即为C-C键相结合的双黄酮衍生物。
高异黄酮:和异黄酮相比,其B环和C环之间多了一个—CH2—,如中药麦冬中存在的麦冬高异黄酮A(ophiopogonone A)。
呋喃色原酮:即色原酮的C6—C7位并上一个呋喃环。如凯刺种子和果实中得到的凯林属于此类。
凯林
苯色原酮:即色原酮的C6—C7位并上一个苯环。如决明子中含有的红镰酶素属于此类。
红镰酶素
二、黄酮苷的糖的结构分类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
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槐糖(glc1-2glc)。龙胆二糖(glC1-6glc)、答香糖(rha1-6glc)、新橙皮糖(rha1-6glC)、刺槐二糖(rha1-6gal等 。
三糖类:龙胆三糖(glc1-6glc1-2fru)、槐三糖(glc1-2glc1-2glc)等。
酰化糖类;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对比:
黄酮类 黄酮醇类 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醇类 花色素类 黄烷-3,4-二醇类 双苯吡酮类(汕酮类) 黄烷-3-醇类 异黄酮类 二氢异黄酮类 查耳酮类 二氢查耳酮类 橙酮类 高异黄酮类
注:这里板书并对比各类黄酮结构进行说明。
黄酮苷中糖联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如黄酮醇类常形成3、5、3’、4’单糖苷或3,7、3,4’ 、7,4’双糖链苷等。
除O-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C-苷,如葛根黄素、葛根黄素单糖苷,为中药葛根中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不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面还是在其结构测定的研究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显色反应都发挥着谱学技术所替代不了的作用。下面仅就其与分离和结构测定密切相关的性质进行简要介绍。
一、性状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族光性外,其余则无光学活性。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OCH3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有关。以黄酮为例,其色原酮部分原本元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一般情况下,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显然,在上述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及4’位引入-OH及-OCH3等助色团后,则因促进电子移位、重排,而使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但-OH、-OCH3,引入其他位置则影响较小。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显红( pH < 7)、紫( pH= 8.5)蓝( pH> 8.5)等颜色。
二、溶解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和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醇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至于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水中溶解度较大。
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而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例如,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石油醚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但川陈皮素(5,6,7,8,3’,4’-六甲氧基黄酮)却可溶于石油醚。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中溶解度即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相应减小。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中溶解度越大。
另外,糖的结合位置不同,对苷的水中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以棉黄素(3,5,7,8,3’,4’-六羟基黄酮)为例,其3-O-葡萄糖苷的水中溶解度大于7-O-葡萄糖苷。
三、酸性与碱性
(一)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
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例如C7-OH因为处于C=O的对位,在p-共轭效应的影响下,酸性较强,可溶于碳酸钠水溶液中,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
(二)碱性
7-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盐,但生成的样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可分解。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中生成的样盐,常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某些甲氧基黄酮溶于浓盐酸中显深黄色,且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
四、显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多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一)还原试验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 这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方法是将样品溶于 1.0 ml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或锌粉)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 min内(必要时微热)即可显色。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橙红至紫红色。少数显紫至蓝色,当B环上有-OH或-OCH3取代时,呈现的颜色随之加深。但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异黄酮类除少数例外,也不显色。
由于花青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等在单纯浓盐酸中也会发生色变,故须预先作空白对照实验(在供试液中仅加入浓盐酸进行观察)。
另外,在用植物粗提取液进行预试时,为了避免提取液本身颜色的干扰,可注意观察加入浓盐酸后升起的泡沫颜色。如泡沫为红色,即示阳性。
盐酸-镁粉反应的机理过去解释为由于生成了花色苷元所致,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
2.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
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0.1ml含有样品的乙醇液,再加等量 2% NaBH4的甲醇液,lmin后,加浓盐酸或浓硫酸数滴,生成紫色至紫红色。
另外,近来报道二氢黄酮可与磷钼酸试剂反应呈现棕褐色,也可作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鉴别反应。
(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诸盐、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
1.铝盐 常用试剂为 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2.铅盐 常用工%醋酸铅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可生成黄至红色沉淀。
黄酮类化合物与铅盐生成沉淀的色泽,因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而异。其中,醋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但碱式醋酸铅的沉淀能力要大得多,一般酚类化合物均可与其发生沉淀,依此不仅可用于鉴定,也可用于提取及分离工作。
3.锆盐 多用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羟基存在时,均可与该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仅二氢黄酮醇除外)故当反应液中接着加入枸椽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锆-枸椽酸反应)。方法是取样品 0.5~1.0 mg,用10.0 ml甲醇加热溶解,加1.0ml2%二氯氧锆( ZrOCl2)甲醇液,呈黄色后再加入2%枸椽酸甲醇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上述反应也可在纸上进行,得到的锆盐络合物多呈黄绿色,并带荧光。
4.镁盐 常用醋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本反应可在纸上进行。试验时在纸上滴加
一滴供试液,喷以醋酸镁的甲醇溶液,加热干燥,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若具有C3-OH,色泽更为明显。而黄酮、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黄-橙黄-褐色。
5.氯化锶(SrCl2)
在氨性甲醇溶液中,氯化锶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与SrCl2的反应试验时,取约1.0 mg检品置小试管中,加入1.0 ml甲醇使溶(必要时可在水浴上加热),加入3滴0.01 mol/L。氯化铝的甲醇溶液,再加3滴已用氨蒸气饱和的甲醇溶液,注意观察有无沉淀生成。
6.三氯化铁 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常用的酚类显色剂。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故可产生阳性反应,但一般仅在含有氢键缔合的酚羟基时,才呈现明显反应。
(三)硼酸显色反应
当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下列结构时,在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可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显然,5-羟基黄酮及2-羟基查耳酮类结构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故可与其他类型区别。一般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色荧光,但在枸椽酸丙酮存在的条件下,则只显黄色而无荧光。
(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在日光及紫外光下,通过纸斑反应,观察样品用碱性试剂处理后的颜色变化情况,对于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意义。其中,用氨蒸气处理后呈现的颜色变化置空气中随即褪去,但经碳酸钠水溶液处理而呈现的颜色置空气中却不褪色。
此外,利用碱性试剂的反应还可帮助鉴别分子中某些结构特征。例如:
(1)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类化合物,显橙至黄色。
(2)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因此可与其他黄酮类区别。
(3)黄酮类化合物当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沉淀。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检识
(一)纸色谱法
纸色谱适合分离检识各种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和苷元。双向纸色谱能检识植物粗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的最好方法之一。用双向纸色谱分离检识黄酮类化合物时,第一向通常用一种“醇性”展开剂,第二如t-BuOH─HOAc─H2O(3:1:1)等;向通常用一种“水性”展开剂,如2%~5%HOAc等。
检识黄酮类化合物苷元,通常用“醇性”展开剂。检识苷往往用“水性”展开剂。
(二)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仍然是分离和检出植物粗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采用吸附薄层,吸附剂大多用硅胶和聚酰胺。
硅胶薄层主要用于分离大多数苷元,也可用于分离苷。
聚酰胺薄层色谱用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苷与苷元较好。由于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能力较强,因此,展开剂需要较强的极性。在展开剂中大多含有醇、酸或水,或兼有两者。
纤维素薄层色谱分离黄酮苷元的溶剂系统有苯-乙酸-水(125∶72∶3)或氯仿-乙酸-水(10∶9∶1)。经典的溶剂系统即5%~40%乙酸、正丁醇-乙酸-水(4∶1∶5)等亦经常用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黄酮类成分的色谱条件可分为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二类,正相色谱采用硅胶为固定相,亲脂性溶剂为流动相,主要检识亲脂性较强的黄酮。也可采用氰基键合担体为固定相。反相色谱多用C18键合柱为担体,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或甲醇-乙腈-水,有时以一定pH的酸水或缓冲溶液代替水加入。
课 次:17、18
课 题: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一、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黄酮类化合物的几个特征检识反应。
2.简述层析检识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其Rf值的关系。
3.说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基本原则。
4.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二、教学内容:
1.黄酮类的检识。
2.黄酮类的提取分离。
三、重点:
1.黄酮类化合物的几个特征检识反应。
2.层析检识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其Rf值的关系。
四、难点:
1.黄酮检识之还原反应、荧光检识。
五、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
2.课程引入:
3.展示目标:
4.进行新课: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等组织中,一般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而在木部坚硬组织中,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
黄酮苷类以及极性稍大的苷元(如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一般可用丙酮、醋酸乙酯、乙醇、水或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甲醇-水(1∶1)或甲醇。一些多糖苷类则可以用沸水提取。在提取花青素类化合物时,可加入少量酸(如0.1%盐酸)。但提取一般黄酮苷类成分时,则应当慎用,以免发生水解反应。为了避免在提取过程中黄酮苷类发生水解,常按一般提取苷的方法事先破坏酶的活性。大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氯仿、乙醚、醋酸乙酯等提取,对多甲氧基黄酮的游离苷元,可用苯进行提取。
对得到的粗提取物可进行精制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一)溶剂萃取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可达到精制纯化目的。例如植物叶子的醇浸液,可用石油醚处理,以便除去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而某些提取物的水溶液经浓缩后则可加入多倍量浓醇,以沉淀除去蛋白质、多糖类等水溶性杂质。
有时溶剂萃取过程也可以用逆流分配法连续进行。常用的溶剂系统有:水一醋酸乙酯,正丁醇一石油醚等。
溶剂萃取过程在除去杂质的同时,往往还可以收到分离苷和苷元或极性苷元与非极性苷元的效果。
(二)碱提取酸沉淀法
黄酮苷类虽有一定极性,可溶于水,但却难溶于酸性水,易溶于碱性水,故可用碱性水提取,再将碱水提取液调成酸性,黄酮苷类即可沉淀析出。此法简便易行,如芦丁、橙皮苷、黄芩苷提取都应用了这个方法。现以从槐米中提取芦丁为例说明该法的操作过程。
槐米(槐树 SOphora japonica L.花蕾)加约 6倍量水,煮沸,在搅拌下缓缓加入石灰乳至 pH 8~9,在此 pH条件下微沸 20~30 min,趁热抽滤,残渣再加 4倍量的水煎一次,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在60~70t的条件下,用浓盐酸将合并滤液调至PH为5,搅匀后静置24 h,抽滤。用水将沉淀物洗至中性, 60℃干燥得芦丁粗品,用沸水重结晶, 70一80℃干燥后得芦丁纯品。
在用碱酸法进行提取纯化时,应当注意所用碱液浓度不宜过离,以免在强碱性下,尤其加热时破坏黄酮母核。在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以免生成样盐,致使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又重新溶解,降低产品收率。当药材中含有大量果胶、粘液等水溶性杂质时,如花、果类药材,宜用石灰乳或石灰水代替其他碱性水溶液进行提取,以使上述含羧基的杂质生成钙盐沉淀,不被溶出。这将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处理。
(三)炭粉吸附法
主要适于苷类的精制工作。通常,在植物的甲醇粗提取物中,分次加入活性炭,搅拌,静置,直至定性检查上清液无黄酮反应时为止。过滤,收集吸附苷的炭末,依次用沸水、佛甲醇、7%酚一水、15%酚一醇溶液进行洗脱。对各部分洗脱液进行定性检查(或用 PPC鉴定)。通过对BaPtisia lecontei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证明,大部分黄酮耷类可用7%酚一水洗下。洗脱液经减压蒸发浓缩至小体积,再用乙酸振摇除去残留的酚,余下水层减压浓缩即得较纯的黄酮苷类成分。
二、分离
现将较常用的分离方法介绍如下:
(一)柱色谱法
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及纤维素粉等。此外,也有用氧化铝、氧化镁及硅藻土等。
1.硅胶柱色谱此法应用范围最广,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离度甲基化(或乙醇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少数情况下,在加水去活化后也可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等。供试硅胶中混存的微量金属离子,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除去,以免干扰分离效果。
2.聚酰胺柱色谱 对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来说,聚酰胺是较为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位置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聚酰胺柱色谱可用于分离各种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及苷元、查耳酮与二氢黄酮等。以Baptisialecontei为例:黄酮类化合物从聚酰胺柱上洗脱时大体有下述规律:
(1)苷元相同,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叁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2)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即相应减慢。当分子中羟基数目相同时,羟基位置对吸附也有影响,聚酰胺对处于羰基间位或对位的羟基吸附力大于邻位羟基,故洗脱顺序为:具有邻位羟基黄酮,具有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
(3)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先后流出顺序一般是: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
(4)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于洗脱。上述规律也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上的行为。
3.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el)柱色谱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用两种型号的凝胶:Sephadex-G型及Sephadex-LH-厂-型。用葡聚糖凝胶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机制是:
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凝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程度取决于游离酚羟基的数目。但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在洗脱时,黄酮苷类大体上是按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流出柱体。
表6-5中Ve为洗脱样品时需要的溶剂总量或洗脱体积; V0为柱子的空体积。Ve/V0数值越小说明化合物越容易被洗脱下来。上表所列数据清楚地表明:苷元的羟基数越多,Ve/V0越大,越难以洗脱,而苷的分子量越大,其上联结糖的数目越多,则Ve/V0越小,越容易洗脱。
表 6-5黄酮类化合物在 SePhadeX- LH20(甲醇)上的Ve/Vo
黄酮类化合物
取代图式
Ve/ V0
芹菜素
5,7,4’-三羟基
5.3
木犀草素
5,7,3’,4’-四羟基
6.3
槲皮素
3,5,7,3’,4-五羟基
8.3
杨梅素
3,5,7,3’,4’,5’-六羟基
9.2
山奈酚-3-半乳糖鼠李糖7-鼠李糖苷
叁糖苷
3.3
槲皮素-3-芸香糖苷
双糖苷
4.0
槲皮素-3-鼠李糖苷
单糖苷
4.9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中常用的洗脱剂有:
(1)碱性水溶液(如 0.1mol/L NH4OH),含盐水溶液(0.5 mol/L NaCI等)。
(2)醇及含水醇,如甲醇,甲醇-水(不同比例),叔丁醇-甲醇(3:1)、乙醇等。
(3)其他溶剂,如含水丙酮、甲醇-氯仿等。
(二)铅盐法
此法过去曾用于研究,目前已很少采用。一般是在乙醇或甲醇溶液中依次加入适量中性醋酸铅、碱式醋酸铅水液,分别使具有邻二酚羟基成分(包括黄酮)及含羟基成分,具有一般酚羟基的成分分离,再分别将铅盐沉淀悬浮于醇中,脱铅后得到成分。
(三)硼酸铬合法
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硼酸络合,生成物易溶于水,借此可与无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相互分离。
(四)pH梯度萃取法
pH梯度萃取法适合于酸性强弱不同的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中,依次用5%NaHCO3(萃取出7,4′-二羟基黄酮)、5%Na2CO3(萃取出7-或4′-羟基黄酮)、0.2%NaOH(萃取出具一般酚羟基黄酮)、4%NaOH(萃取出5-羟基黄酮)萃取而使之分离。
第五节 鉴别与结构测定
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出现在300~40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表6-6 黄酮类化合物UV吸收光谱的主要特征(甲醇)
结构类型
峰位(nm)
组内区别
组间区别
带Ⅰ
带Ⅱ
(峰位)
(峰强)
黄酮
310~350
250~280
带Ⅰ不同
Ⅰ、Ⅱ皆强
黄酮醇
350~385
250~280
异黄酮
310~330(肩峰)
245~275
带Ⅱ不同
Ⅰ弱Ⅱ强
二氢黄酮(醇)
300~330(肩峰)
275~295
查耳酮
340~390
230~270(低强度)
带Ⅰ不同
Ⅰ强Ⅱ弱
橙酮
380~430
230~270(低强度)
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
(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
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又如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的波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都向紫位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向紫位移3~10nm。其他位置上的羟基取代对甲醇中的紫外光谱几乎没有影响。
(二)利用诊断试剂对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UV光谱的影响检出羟基位置
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举例说明]
2.乙酸钠,较为突出的是判断是否有7-OH。[举例说明]
3.乙酸钠/硼酸 主要判断A环或B环是否有邻二酚羟基(5,6-二OH除外)。[举例说明]
4.三氯化铝及三氯化铝/盐酸,为判断有无邻二酚羟基,3-OH、5-OH提供信息。[举例说明]
(三)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
这三类化合物都有苯甲酰系统,而无桂皮酰结构,所以它们的紫外光谱都有强的带Ⅱ吸收,异黄酮带Ⅱ吸收在245~270nm,而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的带Ⅱ在270~295nm,一般只受A环的含氧取代基的影响,A环含氧取代基数增加,吸收峰向红位移。
(四)利用诊断试剂对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的UV光谱的影响判断羟基位置
1.甲醇钠
①带Ⅱ向红位移,示A环上有羟基。
②如有5,6,7-或5,7,8-三羟基或3′,4′-二羟基,则吸收带将随放置的延长而逐渐衰退。
③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带Ⅱ向红位移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有游离的5-OH。
2.乙醇钠
①乙醇钠使7-羟基异黄酮的带Ⅱ向红位移6~20nm,但6-位有含氧取代基时,乙醇钠几乎不能使带Ⅱ产生移动。4′,5,6,7-四羟基异黄酮的紫外光谱随时间延长而衰退。
②乙醇钠使5,7-二羟基二氢黄酮和5,7-二羟基二氢黄酮醇带Ⅱ向红位移34~37nm,而其相应的5-去氧化合物则移动51~58nm。5,6,7-三羟基二氢黄酮的紫外光谱随时间延长而衰退。
3.乙醇钠/硼酸
不能用NaOAc/H3BO3对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的紫外光谱的影响来检查B环邻位二羟基,因为它们的B环与主要发色团缺少有效的共轭。但它们中的A环有6,7-二羟基时,加入NaOAc/H3BO3后使带Ⅱ向红位移10~15nm。
4.三氯化铝和三氯化铝/盐酸
①异黄酮、二氢黄酮(可能也包括二氢黄酮醇)的A环如有邻二羟基(6,7-或7,8-,不包括5,6-),则带Ⅱ在AlCl3中比在AlCl3/HCl中向红位移11~30nm。
②有5-羟基的异黄酮,其带Ⅱ在AlCl3/HCl存在下与在甲醇中的光谱相比,向红位移10~14nm,而有5-羟基的二氢黄酮和有5-羟基的二氢黄酮醇类的带Ⅱ在同样情况下向红位移20~26nm。目标检测: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现在多依赖于谱学的综合解析,而化学方法和色谱方法已降至辅助地位。未知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多在测定分子式的基础上,利用PPC或TLC得到的Rf值或hRf值与文献比较或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紫外及可见光谱进行剖析。同时,对于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以及在提取分离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如溶解度、酸或碱中的溶解情况、铅盐沉淀等)也应注意分析。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并曾导致得出过一些错误结论。质子核磁共振(1H—NMR)因为可定量测定H的个数,以及根据质子的化学位移和芳香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所提供的信息(裂分数目及偶合常数大小),可确定黄酮母核上的取代模式。近来由于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改进,加以同核去偶、溶剂位移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的使用,1H-NMR谱的测定对分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正如以后谈到的那样,在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上,有时要想确切指认每个信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当黄酮类母核的A-环上只有一个芳香氢核时,要想与H-3信号区别,就是十分困难的问题。解决这种问题,13C核磁共振(13C-NMR)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加上各种取代基位移及苷化位移效应的发现,使得图谱的解析工作大大简化。因此,13C-NMR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谱(MS)技术,尤其场解析质谱(FD-MS)与快速原子轰击质谱(FAB-MS)及串联质谱(MS-MS)的出现与应用,使其成为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质谱技术的优势是只需要微量的样品就可获得有关整个分子结构及其主要碎片结构的重要信息)。
实际工作中常常根据需要,灵活、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和手段,并辅以必要的化学方法,以求结构鉴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二、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
纸色谱(P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的混合物。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以黄酮苷类来说,一般第一向展开采用某种醇性溶剂,如n-BuOH-HOAc-H2O(4∶1∶5上层,BAW)、t-BuOH-HOAC-H2O (3∶1∶1,TBA)或水饱和的n-BuOH等,这些主要是根据分配作用原理进行分离。第二向展开溶剂则用水或下列水溶液,如:2%~6%HOAc、3%NaCl及HOAc-浓HCl-H2O(30∶3∶10)等。它们主要是根据吸附作用原理进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一般宜用醇性溶剂或用C6H6-HOAc-H2O(125∶72∶3)、CHCl3-HOAC-H2O(13∶6∶l)、PhOH-H2O(4∶1)或 HOAC一浓HCl-H2O(30∶3∶3) 进行分离。而花色苷及花色苷苷元,则可用含HCl或HOAC的溶液作为展开剂。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纸色谱上用紫外光灯检查时,可以看到有色斑点,以氨蒸气处理后常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此外还可喷以2% AlCl3(甲醇)溶液(在紫外光灯下检查)或1%FeC13-1%K3Fe(CN)6(1∶1)水溶液等显色剂。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中,平面性分子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用含水类溶剂如 3%~5%HOAC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0.02=;而非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等,因亲水性较强,故Rf值较大(0.10~0.30)。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苷化后,极性即随之增大,故在醇性展开剂中Rf值相应降低,同一类型苷元,Rf值依次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以在BAW中展开为例,多数类型苷元(花色苷元例外)Rf值在0.70以上,而苷则小于0.70。但在用水或2%~ 8%HOAC,3% NaCl或1% HCl展开时,则上列顺序将会颠倒,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苷类的Rf值可在0.5以上,糖链越长,则Rf值越大。另外,糖的结合位置对Rf值也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在双向PPC展开时常常出现在特定的区域,因此可推测它们的结构类型以及判定是否成苷以及含糖数量。除PPC外,TLC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也日趋广泛。一般采用吸附薄层色谱,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与聚酸胺,其次是纤维素。
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较好。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是甲苯-甲酸甲酯-甲酸 (5∶4∶1),并可以根据待分离成分极性的大小适当地调整甲苯与甲酸的比例。另外尚有苯-甲醇(95:5)、苯-甲醇-醋酸(35∶5∶5)、氯仿一甲醇(8.5∶1.5∶7∶0.5)、甲苯-氯仿-丙酮(4O∶25∶35)、丁醇一吡啶-甲酸(40∶10:∶)等分离黄酮苷元的衍生物如甲醚或醋酸乙酯等中性成分,可用苯-丙酮(9∶1)、苯-醋酸乙酯(7.5∶2.5)等为展开剂。
聚酸胺薄层色谱:适用范围较广,特别适合于分离合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由于聚酸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能力较强,因而需要可以破坏其氢键缔合的溶剂为展开剂。
在大多数展开剂中含有醇、酸或水。常用的展开剂有乙醇一水(3∶2)、水-乙醇-乙酸丙酮(4∶2∶1)、水-乙醇-甲酸-乙酸丙酮(5∶1.5∶l:0.5)、水饱和的正丁醇一醋酸(100∶1∶100∶2)、丙酮-水(1∶1)、丙酮-95%乙醇-水(2∶1∶2)、95%乙醇-醋酸(100∶2)、苯-甲醇-丁酮(60∶20∶20)等。
Stahl总结前人的工作,介绍了一些黄酮苷元和黄酮苷用硅胶、聚酸胺与纤维素三种薄层色谱和四种混合溶剂作为展开剂所得到的hRf值。
三、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鉴别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程序如下:
(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
(2) 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及可见光谱。常用的诊断试剂有甲醇钠(NaOMe).醋酸钠(NaOAc)、醋酸钠一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AICI3)及三氯化铝一盐酸(AICI3-HCI)等。
1.目标检测:根据本节课堂目标进行随机命题。
2.教学参考资料:大专班高校教材《中药化学》;执业药师考试指导书。
3.课外作业:自编的中化练习题
课 次:18
课 题: 第六章 黄酮及其苷
第六节 黄酮类实例
一、教学目的:
1.复习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检识。
2.详述黄芩、槐米、葛根中黄酮化合物结构、性质、功效及检识。
二、教学内容:
1.黄酮类的检识。
2.黄芩、槐米、葛根中黄酮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功效及检识。
3.主要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三、重点:
黄芩、槐米、葛根中黄酮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功效及检识。
四、难点:
解释提取分离的工艺流程。
五、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
重点讲解黄芩的功效,以贮藏过程中的变色现象与结构的关系为引子,讲述黄芩的中化相关知识;对槐米的有效成分的功效、性状,水解与采收的关系等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精讲多练。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
2.课程引入:双黄连的使用,引导其功效;从黄芩药材的变色现象导出结构。逐渐深入,全面阐述。
3.展示目标:略
4.进行新课:
第六节 实 例
一、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为清热解毒常用中药。从其中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芩苷(含4.0%~5.2%)、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P-D-葡萄糖苷,5,7, 4’-三羟基-8-甲氧黄酮,5,7,2’,6’-四羟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等20种成分。其中黄芩苷是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是成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此外,还有降转氨酶的作用。
黄芩素的磷酸酯钠盐可用于治疗过敏、喘息等疾病。
黄芩苷为淡黄色针晶,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热乙酸。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醋酸铅生成橙红色沉淀。溶于碱及氨水中初显黄色,不久则变为黑棕色。经水解后生成的黄芩苷分子中具有邻三酚羟基,易被氧化转为醌类衍生物而显绿色,这是保存或炮制不当的黄芩药材外观变绿色的原因。黄芩变绿后,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质量随之降低。
黄芩苷的鉴定,可在纤维素薄层板上进行,以正丁醇-乙酸-水(12:3:5,上层)为展开剂,紫外光下观察色斑。
二、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thunbergiana Benth.的根。含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及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葛根总异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大豆素、大豆苷及葛根素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症状。葛根总异黄酮中各种异黄酮不具有5-羟基,故可以用氧化铝柱色谱法分离,以水饱和正丁醇洗脱,可以依次洗下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其提取分离流程略。
葛根粉末→甲醇提取→甲醇提取物→加入中性醋酸铅溶液→滤液→加入碱式醋酸铅溶液→沉淀悬浮于醇中,通H2S,滤去PbS,滤液浓缩→葛根总异黄酮。
分离:将葛根总异黄酮溶解于用水饱和的正丁醇中,加到氧化铝吸附柱内。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展开,置紫外光下显十个色带,色带的位置由柱底到柱顶的顺序为a~j,然后改用正丁醇-吡啶(10∶1)洗脱至e带洗尽后,再改用正丁酸-乙酸(10∶1)继续洗脱,分别收集各色带。
葛根的提取与分离见P122。
三、银杏叶
银杏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特别是叶中。从银杏叶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药学专家的关注。
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双黄酮和儿茶素类等。到目前为止,已从中分离出2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可大体上分为6种类型。
国内外多将槲皮素及其苷、山萘酚及其苷、木犀草素及其苷类作为银杏黄酮质量的控制标准。
四、槐米
槐米为豆科植物槐树( SOphora jdponica L.)的花蕾。在二千年前我国即作药用,《神农本草经》将愧实列为上品。槐米含有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粘液质等。其中,芦丁是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据近代研究表明槐米中芦丁的含量高达23.5%,开放后槐花中芦丁降至13.0%。
芦丁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现已发现含芦丁的植物至少有70种以上,除槐米外,荞麦叶、烟叶和蒲公英中均含有较多的芦丁。芦丁溶解度在冷水中1∶10,000,沸水中1∶200,沸乙醇中1∶60,沸甲醇中1∶7,可溶于乙醇、吡啶、甲酰胺、甘油、丙酮、冰醋酸、乙酸乙酯中,不溶于苯、乙醚、氯仿、石油醚。
芦丁分子中因含有邻二酚羟基,性质不太稳定,暴露在空气中能缓缓变为暗褐色,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被氧化分解。硼酸盐能与邻二酚羟基结合,达到保护的目的,故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提取芦丁时,往往加入少量硼砂。
五、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aurantium L.)及其同属植物的果皮。陈皮中除含有挥发油外,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橙皮苷具有和芦丁相同的用途,也有维生素P样功效,多作成甲基橙皮苷供药用,是治疗冠心病药物“脉通”的重要原料之一。
橙皮苷几乎不溶于冷水,在乙醇或热水中溶解度较大,可溶于吡啶、甘油、乙酸或稀碱溶液,不溶于稀硫酸、氯仿、丙酮、乙醚或苯中。与三氯化铁、金属盐类反应显色或生成沉淀,与盐酸-镁粉反应呈紫红色。
橙皮苷在碱性水溶液中其y-吡喃酮环容易开裂,生成黄色的橙皮查耳酮苷,酸化后又环合成原来的橙皮苷沉淀析出。
从黑龙江民间草药满山红(Rhododendron dauricum L.)叶中已分离出杜鹃素、 8-去甲基杜鹃素、山萘酚、槲皮素、杨梅素、金丝挑苷、异金丝桃苷以及莨菪亭、伞形酮、木毒素、牻牛儿酮、薄荷醇、杜松脑和α-、β-、γ-桉叶醇等。
其中杜鹃素是祛痰成分,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目标检测:根据本节课堂目标进行随机命题。
2.教学参考资料:大专班高校教材《中药化学》;执业药师考试指导书。
3.课外作业:自编中化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