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信号 信源编码 数字信号
抽样 → 量化 → 编码
§ 2.1 抽样定理
抽样 就是将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的过程。
§ 2.1 抽样定理
抽样 就是将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的过程。
t
x(t) x'(t)
t0
x'(t)
t0
x(nt)
0 T 2T 3T 4T 5T 6T 7T
t
x(t) x(nt)
0 T 2T 3T 4T
低通x(nt) x'(t)
抽样后的样值序列含有原模拟信号的信息,如果要把样点恢复成原
模拟信号,在抽样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抽样定理 。
根据信号 x(t)是低通型信号还是带通型信号,抽样定理可
分为 低通型信号 抽样定理和 带通型信号 抽样定理。
根据抽样脉冲 p(t)是时间上等间隔序列还是非等间隔序列,
抽样定理可分为 均匀 抽样定理和 非均匀 抽样定理。
抽样器
x(t)
p(t)
s(t)
抽样定时脉冲
根据 p(t)是冲激序列还是非冲激序列,抽样定理可分为 理
想 抽样定理和 非理想 抽样定理。
§ 2.1 抽样定理
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 抽样信号
t
s(t)
-2Ts -Ts 0 Ts 2Ts
低通信号冲激抽样及频谱
-2ws -ws 0 ws 2ws
……
x(t)
t0

p(t)
t-2T
s -Ts 0 Ts 2Ts


-wm 0 wm
X(w)
w
P(w)
w
……
-2ws -ws -wm 0 wm ws 2ws
S(w)
w
§ 2.1.1 低通信号理想均匀抽样定理
抽样频率 fs对频谱 S(f)的影响
-wm 0 wm
X'(w)
w
S(w)
-2ws -ws 0 ws 2ws
……
w
-wm 0 wm
X(w)
w
-2ws -ws -wm 0 wm ws 2ws
S(w)
……
w
-wm 0 wm
X(w)
w
-2ws -ws -wm 0 wm ws 2ws
S(w)

w
§ 2.1.1 低通信号理想均匀抽样定理
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一个频带限制在 0~fm内的低
通信号 x(t),如果抽样频率 fs ≥ 2fm,
则可以由抽样序列无失真地重建
恢复原始信号 x(t) 。
ws≥2wm
ws-wm ws+wm
ws<2wm
ws-wm ws+wm
ws=2wm频谱重叠
S(w)
f
利用 低通 信号抽样定理抽样

fmfL fS fs+fm-fm-fL fs+fLfs-fL

fs-fm 2fS-fm
2fS-fL
上下 下
§ 2.1.2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
X(w)
ff
mfL-fm-fL
上下 下

fmfL
fS
fs+fm
上下… …
f
下 2fS 3fS下下
-fm-fL
fs-fL
fs-fm fs+fL
2fS-fm
2fS-fL
2fS+fm2fS+fL
3fS-fm
3fS-fLS(w)
利用 带通 信号抽样定理抽样
B
X(w)
ff
mfL
S(w)
上下… …
ffmfL

fS
2fS-fL
fs+fL
fs+fm
2fS-fm
fs-fm
fs-fL
利用 低通 信号抽样定理抽样
S(w)

ff
mfL
下 下 下 上fS 2fS 3fS 4fS下 …
2fS-fL
2fS-fm
3fS-fm
3fS-fL

利用 带通 信号抽样定理抽样
§ 2.1.2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
S(w)

ff
mfL
下 下 …
n n+1
nfS-fL
nfS-fm
(n+1)fS-fm
(n+1)fS-fL
例 2.1 试求 60路载波超群信号
( 312~ 552kHz)的抽样频率。
时,就可以无失真地恢复出原信号。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一个频带限制在 fL ~ fm之间的带通信号,
其抽样频率满足
nf2f1n f2 LSm ??? ; n是小于 fL/B的最大整数
§ 2.1.2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
进一步还可求出各边带之间
间隔相等所需的抽样频率为
? )1n2 ff2f mL
S ?
??
时,就可以无失真地恢复出原信号。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一个频带限制在 fL ~ fm之间的带通信号,
其抽样频率满足
nf2f1n f2 LSm ??? ; n是小于 fL/B的最大整数
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一个频带限制在 0~fm内的低
通信号 x(t),如果抽样频率 fs ≥ 2fm,
则可以由抽样序列无失真地重建
恢复原始信号 x(t) 。
可做习题,2.2,2.3
时,就可以无失真地恢复出原信号。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一个频带限制在 fL ~ fm之间的带通信号,
其抽样频率满足
nf2f1n f2 LSm ??? ; n是小于 fL/B的最大整数
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一个频带限制在 0~fm内的低
通信号 x(t),如果抽样频率 fs ≥ 2fm,
则可以由抽样序列无失真地重建
恢复原始信号 x(t) 。
进一步还可求出各边带之间
间隔相等所需的抽样频率为
? )1n2 ff2f mL
S ?
??
§ 2.2 模拟信号的量化
量化 是一种由无限不可列集合到有限集合的映射
量化器ui(nT) uo(nT)
4?
3?
2?
1?
0
-1?
-2?
-3?
-4?
ui(nT)
t
抽样信号
uo(nT)
t
3.5?
2.5?
1.5?
0.5?
-0.5?
-1.5?
-2.5?
-3.5?
量化信号
5
4
3
2
1
0
-1
-2
-3
-4
-5 ui (?)
uo(?)
-5 -4 –3 -2 -1 0 1 2 3 4 5
量化特性
-5 -4 –3 -2 -1 0 1 2 3 4 5
2
1
0
-1
-2 u
i (?)
e(?)
量化误差aL
aM
?
正常量化区
限幅区
限幅区
空载区
dJ
dJ-1
dk+1
dk
d2
d1
d0


§ 2.2.1 均匀量化
量化间隔都相等的量化称为 均匀量化
yJ-1
yJ
yk
y2
y1
y0


判决电平
量化值
y
y
k
y - yk
|e|≤?/2
限幅区
2aL ??
2aM ??
?
2
§ 2.2.1 均匀量化
信号幅度进
入限幅区
t
5
4
3
2
1
0
-1
-2
-3
-4
-5
u(?)
量化误差 t
1
0
-1
e(?)
aL
aM
信号幅度 < ?/2,
在判决电平 dk
上下波动 t
2
1
0
u(?)
量化误差 t
1
0
-1
e(?)
量化误差 t
1
0
-1
e(?)
空载区
判决电平
判决电平
§ 2.2.1 均匀量化
t
2
1
0
u(?)
信号幅度 < ?/2,
总是在判决电平
dk上之或之下。
均匀量化的 量化间隔 ?为确定值时,如果输
入信号幅度在正常量化区内变化,则量化误差总
是 |e|≤?/2,即不论信号幅值大小,其最大量化误
差 |emax|都是 ?/2。只有输入信号幅度进入限幅区
时,量化误差才随输入信号增大而明显增大。
§ 2.2.2 非均匀量化 量化间隔不相等的量化称为 非均匀量化
ui
e(ui)
量化误差
非均匀量化特性曲线
ui3? 6?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uo
量化误差
非均匀量化特性曲线
uo
ui
ui
e(ui)
§ 2.2.2 非均匀量化 量化间隔不相等的量化称为 非均匀量化
量化特性具有
奇对称性
非均匀量化
uo
t
5
10
t
5
10
vo
t
1
8
vo压缩 编码均匀量化 解码 扩张信道ui uo vi
§ 2.2.2 非均匀量化
1
8
t
1 2 3 4 5 6 7 8 9 ui
压缩特性曲线
uo
10
9
8
7
6
5
4
3
2
1
vi
vo
扩张特性曲线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1,m 压缩律
)ln(
)ln(
m?
m???
1
x1y -1≤x ≤1
§ 2.2.2 非均匀量化
式中 y表示压缩器归一化的输出,x表示压缩器归一化的输入。
x
y
0 0.2 0.4 0.6 0.8 1.0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m=030
100200
y
x
0 0.2 0.4 0.6 0.8 1.0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m=0
30
压缩特性 扩张特性
100
200
2,A压缩律
Aln1
xAln1
y
Aln1
Ax
y
?
?
??
?
? A1x0 ??
1xA1 ??
x
y
1
1
-1
-1 0
A=1
A=87.6
1/A
A律压缩特性曲线
§ 2.2.2 非均匀量化
3,A律 13折线压缩特性 y
x11/21/41/8
1/16
1/32
1/64
1/128
1
7/8
6/8
5/8
4/8
3/8
2/8
1/8
§ 2.2.2 非均匀量化
1/48
1/27
16
25
44
83
162
161




各段斜率
1
2
3
4
5
6
7
8
A=87.6时的 A律压缩特性
表 2-2 A=87.6与 13折线压缩特性比较
11214181161321641 128按 13折线关系求得 x
111.9813.417.8115.4130.6160.61128按 A=87.6关系求得 x
178685848382818yx
§ 2.2.4 量化失真
1,量化噪声功率
Vux?
Vvy?
压缩特性曲线
?
u' u"
?ui
注,§ 2.2.3 矢量量化(不讲)
(1) 量化误差
采用压缩特性后,
量化误差改善了 dy/dx
倍或 20lg[dy/dx ]分贝。? ) dxdy21u21te i ????
(2) 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p(u)
uu
i0 uN
?ui
+V-V 语音信号的幅度概率分布u1 u2 u3 …
? )?
?
??????? V
V
2
2
2
q duupdydxN3VN
未过载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2.2.4 量化失真
1,量化噪声功率
(1) 量化误差
采用压缩特性后,
量化误差改善了 dy/dx
倍或 20lg[dy/dx ]分贝。? ) dxdy21u21te i ????
? ) ? )?? ??
V
2o duupVu2N过载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3) 均匀量化时的量化噪声功率
n2
2
2
2q 23 VN3VN ???未过载均匀量化噪声功率
eu
V22
eo euN ???过载噪声功率
信号 未过载 时,编码
位数 n增加一位,均匀量
化噪声功率减小 1/4。
信号 过载 后,量化噪声功率与
信号幅度及信号概率分布有关,而
与量化编码位数 n无关。
(2) 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
?
??????? V
V
2
2
2
q duupdydxN3VN
未过载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2.2.4 量化失真
1,量化噪声功率
(1) 量化误差
采用压缩特性后,
量化误差改善了 dy/dx
倍或 20lg[dy/dx ]分贝。? ) dxdy21u21te i ????
? ) ? )?? ??
V
2o duupVu2N过载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p(u)
uu
i0 uN
+V-V 语音信号的幅度概率分布u1 u2 u3 …
? ) euu2
e
eu21up ??
其中 ue为信号幅度
的均方根值
2,均匀量化时的信噪比 SNR
? ) ??
?
?
???
? ??
?
??
?
?
?????
?
eu
V22
en20q
euV23 110NN SdBS N R lg
(3) 均匀量化时的量化噪声功率
n2
2
2
2q 23 VN3VN ???未过载均匀量化噪声功率
eu
V22
eo euN ???过载噪声功率
(2) 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
?
??????? V
V
2
2
2
q duupdydxN3VN
未过载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2.2.4 量化失真
1,量化噪声功率
(1) 量化误差
采用压缩特性后,
量化误差改善了 dy/dx
倍或 20lg[dy/dx ]分贝。? ) dxdy21u21te i ????
? ) ? )?? ??
V
2o duupVu2N过载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20lg(V/ue)
SRN(dB)
0 20 40 60
30
20
10 n=6
7 8
均匀量化信噪比与 n,V/ue的关系曲线
? ) ??
?
?
???
? ??
?
??
?
?
?????
?
eu
V22
en20q
euV23 110NN SdBS N R lg
eu
V20n684 lg,??
eu
V146.
均匀量化值编码位数 n每增加
一位,量化信噪比 SNR增加 6dB。
输入信号幅度减小的 dB数就
是量化信噪比 SNR下降的 dB数
结论:
信号未过载时
? 采用压缩特性后,量化误差改善了 dy/dx倍。 其中 dy/dx是非均匀
量化压缩特性的斜率。
? 均匀量化值编码位数 n每增加一位,量化信噪比 SNR增加 6dB。
? 均匀量化的 输入信号幅度减小,量化信噪比 SNR下降。而且输
入信号幅度减小的 dB数就是量化信噪比 SNR下降的 dB数。
信号过载后
? 输入信号加大,信噪比下降。
? 量化噪声功率与信号幅度及信号概率分布有关,而与量化编码
位数 n无关。
3,正弦信号的测试衡量量化质量 ? )
Vulg20n68.1dBS N R ???
2,均匀量化时的信噪比 SNR
? ) ??
?
?
???
? ??
?
??
?
?
?????
?
eu
V22
en20q
euV23 110NN SdBS N R lg
(3) 均匀量化时的量化噪声功率
n2
2
2
2q 23 VN3VN ???未过载均匀量化噪声功率
eu
V22
eo euN ???过载噪声功率
(2) 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
?
??????? V
V
2
2
2
q duupdydxN3VN
未过载量化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 2.2.4 量化失真
1,量化噪声功率
(1) 量化误差
采用压缩特性后,
量化误差改善了 dy/dx
倍或 20lg[dy/dx ]分贝。? ) dxdy21u21te i ????
? ) ? )?? ??
V
2o duupVu2N过载噪声功率的基本公式
0 -10 -20 -30 -40 -50 -60 20lgu/V(dB)
60
50
40
30
20
10
SNR(dB)
均匀量化 11位码字
均匀量化 7位码字
非均匀量化 7位码字
压缩前后的信噪比曲线
26
段号 8 7 6 5 4 3 2 1
输入信号 u/V 1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20lg(u/V) 0 -6 -12 -18 -24 -30 -36 -42
信噪比改善 dy/dx 1/4 1/2 1 2 4 8 16 1620lg(dy/dx) -12 -6 0 6 12 18 24 24
电话传输标准对
通信系统的要求
是, 在信号动态
范围大于 40dB的
条件下,信噪比
不应低于 26dB。
? ) Vulg20n68.1dBS N R ???
教材 p31图 2-8
勘误请点击这里
§ 2.3 脉冲编码调制 (PCM)
§ 2.3.1 码字码型
编码 就是将离散值变成二进制码元的过程
在编码时,每个量化级都是用一定位数所组成的
二进制码来表示的,这一组二进制码就称为 码字 。
码字中码位的整体编排方式称之 码型 。
PCM中常用的码型有三种:即 自然 二进 码, 折叠 二
进 码 和 循环 二进 码 (格雷码) 。
量化电平
序号 信号极性
自然二进码
a1 a2 a3 a4
折叠二进码
a1 a2 a3 a4
循环二进码
a1 a2 a3 a4
15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14 1 1 1 0 1 1 1 0 1 0 0 1
13 1 1 0 1 1 1 0 1 1 0 1 1
12 1 1 0 0 1 1 0 0 1 0 1 0
11 1 0 1 1 1 0 1 1 1 1 1 0
10 1 0 1 0 1 0 1 0 1 1 1 1
9 1 0 0 1 1 0 0 1 1 1 0 1
8 1 0 0 0 1 0 0 0 1 1 0 0
7





0 1 1 1 0 0 0 0 0 1 0 0
6 0 1 1 0 0 0 0 1 0 1 0 1
5 0 1 0 1 0 0 1 0 0 1 1 1
4 0 1 0 0 0 0 1 1 0 1 1 0
3 0 0 1 1 0 1 0 0 0 0 1 0
2 0 0 1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三种常用的二进码型 格雷码A律 13折线 PCM—
30/32路集群设备
中所采用的码型。
§ 2.3.2 A律 13折线编码
y
x11/21/41/8
1/16
1/32
1/64
1/128
1
7/8
6/8
5/8
4/8
3/8
2/8
1/8 1
2
3
4
5
6
7
8
x5 x6 x7 x8x2 x3 x4x1
段内码段落码
幅度码极性码
码位安排
每一量化段均匀分为 16等分
10248
5127
2566
1285
644
323
162
161
个数段号各








?



正为 1
负为 0
8 个非均
匀量化段
每段内 16个
均匀量化级
20 48
1
1612 81
21
?
??
?????
??
????
64 32
11621
8
a2..,a8
极性判决
整流 保持
比较判决


7/11
变换
11位
线性
解码
网络
IC
IS
位时钟脉冲
D2 D3,.,D8
M2
M3
..,
M8
B1
B3
..,
B11
本地译码器
位时钟
脉冲 D1
抽样值
PAM
+ PCM码流
逐次反馈型编码器
a1
§ 2.3.3 逐次反馈型编码器
将双极性信号变
成单极性信号
正时为, 1”,负时为, 0”
分段
序号
段落码
a2 a3 a4
各段起始
电平 (△ )
段内码(△)
a5 a6 a7 a8
分段
序号
段落码
a2 a3 a4
各段起始
电平 (△ )
段内码(△)
a5 a6 a7 a8
1 0 0 0 0 8 4 2 1 5 1 0 0 128 64 32 16 8
2 0 0 1 16 8 4 2 1 6 1 0 1 256 128 64 32 16
3 0 1 0 32 16 8 4 2 7 1 1 0 512 256 128 64 32
4 0 1 1 64 32 16 8 4 8 1 1 1 1024 512 256 128 64
A率 13折线编码分段表
§ 2.3.3 逐次反馈型编码器
段落码基准电流 Is结构
128?
512?
32?
0
1
0
1024?
256?
0
1
64?
16?
1
1
0
1
0
1
0
1
0 段落 1
段落 2
段落 7
段落 8
段落 5
段落 6
段落 3
段落 4
例 1 设样值脉冲
IC=+1270?,采用逐次比
较型编码,按 A率 13折线
特性编成 8位码 x1?x8 。
编出的码组是 11110011
Is
量化误差为 54?
段内码基准电流 Is结构
I为段落起始电流
?’ 为段内量化间

I+8?’
I+4?’
0
1
I+14?’
I+10?’
0
1
Is
I+12?’
1
0
1
0
I+11?’
I+9?’
1
0
1
0
I+7?’
I+5?’
1
0
I+3?’
I+?’
1
0
I+15?’
I+13?’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I+6?’
I+2?’
0
1
量化级 16
量化级 15
量化级 14
量化级 13
量化级 12
量化级 11
量化级 10
量化级 9
量化级 8
量化级 7
量化级 6
量化级 5
量化级 4
量化级 3
量化级 2
量化级 1
§ 2.3.3 PCM非线性解码器
B1
B3
..,
B12
PCM 码流




加权网络型解码器原理框图




7/12


D1
D2
..,
D8
PAM
M2
M3
..,
M8
12位
线性
解码
网络
极性控制




M2
M3
..,
M8


非线性码 线型码
x2 x3 x4 x5 x6 x7 x8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B12
1 0 0 0 X Y Z W 0 0 0 0 0 0 0 X Y Z W 1
2 0 0 1 X Y Z W 0 0 0 0 0 0 1 X Y Z W 1
3 0 1 0 X Y Z W 0 0 0 0 0 1 X Y Z W 1 0
4 0 1 1 X Y Z W 0 0 0 0 1 X Y Z W 1 0 0
5 1 0 0 X Y Z W 0 0 0 1 X Y Z W 1 0 0 0
6 1 0 1 X Y Z W 0 0 1 X Y Z W 1 0 0 0 0
7 1 1 0 X Y Z W 0 1 X Y Z W 1 0 0 0 0 0
8 1 1 1 X Y Z W 1 X Y Z W 1 0 0 0 0 0 0
7/12变换关系表
例 2 设接收端收到的 A率 13折线特性编成 8位码为 11110011,
将此码组变为 12位线性码,并求出收端译码对应的 PAM值。
1024 512 256 128 64 32 16 8 4 2 1 1/2B1?B12代表的数值
可做习题,2.5,2.6,2.8,2.9,2.14
其中题 2.14改为
2.14 进设压缩特性是折线,其压缩特性如下:
x 0 1/8 1/4 1/2 1
y 0 1/4 2/4 3/4 4/4
勘误请点击这

d(0)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
t
x(t)
0 T 2T 3T 4T 5T 6T
S(0)
S(1)
S(2)
S(3)
S(4)
S(5) S(6)
d(1)
d(2) d(3) d(4)
d(5)
d(6)
d(0)
d(1) d(2)
d(3) d(4)
d(5) d(6)
样值序列
延迟 T
+ S(k)
S(k-1)
d(k)
样值序列的恢复
DPCM的
基本思想
0 T 2T 5T 6T
d(k)
差值序列
t3T 4T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
制是一种压缩编码。
d(0)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
t
x(t)
0 T 2T 3T 4T 5T 6T
S(0)
S(1)
S(2)
S(3)
S(4)
S(5) S(6)
d(1)
d(2)
样值序列
DPCM的
基本思想
0 T 2T 5T 6T
d(k)
差值序列
t3T 4T
d(3)
d(4)
d(5)
d(6)
延迟 T
+ S(k)
S(k-1)
d(k) '(k)
'(k-1)
'(k)
样值序列的恢复
d'(0)
d'(1) d'(2)
d'(3) d'(4)
d'(5) d'(6)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
制是一种压缩编码。
量化器
延迟 T
编码 解码
+
+
延迟 T
+
Sr(k-1)
S(k)
Sr(k)
d(k) Sr(k)
Sr(k-1)
d'(k)
+ + +
I(k) I’(k)
d'(k)
-
DPCM 码流
数字信道
一阶 DPCM系统原理发送端 接收端
td'(0)
d'(2)
0 T 2T 3T
S(0)
S(1)
S(2)
S(3)
d'(1)
d'(3)
d(0)
d(1)
d(2)
d(3)
重建样值的形成图
Sr(2)
Sr(1)
Sr(3)
Sr(0)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
制是一种压缩编码。
预测器 预测器Sp(k) Sp(k)
一阶预测,Sp(k)=a1Sr(k-1)
量化器
预测器
编码 解码
+
+
预测器
+
Sp(k)
S(k)
Sr(k)
d(k) Sr(k)d'(k)
+ + +
I(k) I’(k)
d'(k)
-
DPCM 码流
数字信道
DPCM系统原理图
Sp(k)
Gpopt
N
12
8
4
5 10
Gp与预测阶数 N的关系
平均值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
Sp(k)=a1Sr(k-1)+ a2Sr(k-2)+ ···+ aNSr(k-N)
? )?? ?? N 1i ri ikSa
? )? ?? )? ? 为预测增益kdE kSEG
2
2
p ?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
制是一种压缩编码。
? ) ? )? ) ?
?
???? N
1i
iir Zb1Zd ZSZH 只有零点
? ) ? )? )
?
?
??
?? N
1i
i
i
r
Za1
1
Zd
ZSZH 只有极点
?? ?N1i iiZa?? ?N1i iiZa
+
+
+
-
S(Z) d(Z)
D(Z)
+ Sr(Z)d(Z)
H(Z)
发送端 接收端极点预测器 DPCM系统
Sp(Z)
Sr(Z)
?? ?N1i iiZb
++
-
S(Z) d(Z)
D(Z)
++
+
Sr(Z)d(Z)
H(Z)
发送端 接收端零点预测器 DPCM系统
?? ?N1i iiZb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
发送端
?? ?N1i iiZa
+
+
+
-
S(Z) d(Z)
Sp(Z)
Sr(Z)
?? ?N1i iiZb
+
零极点预测器 DPCM系统
?? ?N1i iiZa
+d(Z)
Sp(Z)
Sr(Z)
?? ?N1i iiZb +
接收端
? ) ? )? )
?
?
?
?
?
?
?
?
?? N
1i
i
i
N
1i
i
i
r
Za1
Zb1
Zd
ZSZH
预测自适
应控制
[ai(n)]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4.2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DPCM系统原理图
Sr(k)量化器
预测器
编码 解码
+
+
预测器
+
SP(k)
S(k)
Sr(k)
d(k)
SP(k)
d'(k)
+ +
+
+
+I(k) I’(k)
d'(k)
-
DPCM 码流
信道
预测自适
应控制
[ai(n)]
量化自适
应控制
?(n) ?(n)
量化自适
应控制
?(n)
A
前向 后向
§ 2.5 增量调制 (?M)
§ 2.5.1 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
-?
C(n)=1
C(n)=0
Q[ ] 数码形成
延迟 T +
ê(n)
?(n)
C(n) 解码
延迟 T
+C'(n)
ê'(n) ?'(n)
+
Sp(n)
S(n) e(n)+
-
?M 原理
e(n)
ê(n)
量化特性
?M是继 PCM之后的又一种量化编码方法。
?M可以看成是脉冲编码调制的一种特例,它只编一位码,
这一位码不是用来表示信号样值的大小,而是表示抽样时刻波
形的变化趋势。
Q[ ] 数码形成
延迟 T +
ê(n)
?(n)
C(n)
e(n)
ê(n)
?
-?
C(n)=1
C(n)=0
+
Sp(n)
S(n) e(n)+
-
ê(n)
Sp(n)
+? +? +? +? +? +? +?
-? -? -?
t
t
Sp(0)
Sp(1)
Sp(2)
S(n)S(n-1)S(0) S(1)
-? -? -?
+?
-?
C(n) 0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M编码器原理
?


延迟 T
+C'(n)
ê'(n) ?'(n)
t
ê'(n) +? +? +? +? +? +? +? +?
-? -? -? -? -? -? -? t
?'(n)
C(n) 0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M 译码原理
§ 2.5 增量调制 (?M)
§ 2.5.1 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比较器+
Sp(t)
S(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脉冲发
生器 积分器
低通
滤波
?M 硬件实现
ê(n)
ê(n)
C(n) S’(t)
Q[ ] 数码形成
延迟 T +
ê(n)
?(n)
C(n) 解码
延迟 T
+C'(n)
ê'(n) ?'(n)
+
Sp(n)
S(n) e(n)+
-
?M 原理

ê(t)
Sp(t) t
t
S(t)
C(n) 0 1 1 1 1 1 1 0 1 0 00 0 0 1
比较器+
Sp(t)
S(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发送端 ?M 编码器
C(n)
ê(t)
TS
-V -V -V
+V
C'(n) 0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t) t
S'(t)
脉冲发
生器 积分器
低通
滤波
C'(n)
ê'(t) ?'(t)
接收端 △ M 译码器
S'(t)
tê'(t)

ê(t)
Sp(t) t
t
S(t)
C(n) 1 1 1 1 1 1 1 1 0 0 00 0 0 0
TS
过载现象
为了避免过载现象,
应取 ?fs大于输入信
号的最大斜率。
比较器+
Sp(t)
S(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发送端 ?M编码器
C(n)
ê(t)

Sp(t) tS(t)
TS
比较器+
Sp(t)
S(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脉冲发
生器 积分器
低通
滤波
?M 系统
ê(n)
ê(n)
C(n) S’(t)
Sp(t)
C(n)
?M系统的量化信噪

§ 2.5 增量调制 (?M)
§ 2.5.1 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不过载时 -??e(t) ??
频带宽度为 0~fB
?M系统的量化信噪

§ 2.5 增量调制 (?M)
§ 2.5.1 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 ) 214f10f20f30dBS N R Bs,lglglgm a x ????
上式表明:
1,?M的量化信噪比与 fs成三次方的关系,即抽样频率每提高一
倍,量化信噪比提高 9dB。 记作 9dB/倍频程
2,?M的量化信噪比与信号频率的平方成反比,即信号每提高一
倍频率,量化信噪比下降 6dB,记作- 6dB/倍频程。
?M的优点:
? 信号频率低时,?M的量化信噪比优于 PCM。
? 抗误码性能好
? 实现电路比 PCM简单。 ?M只编一位码,再接收端不需要码字同步。
?M的缺点:
当输入信号变化斜率大时,?M会出现过载现象。
§ 2.5 增量调制 (?M)
§ 2.5.2 数字压扩自适应增量调制
比较器+
Sp(t)
S(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发送端
?M 编码器
C(n)
ê(t)
tS(t)
TS
简单 ?M
tê(t)
C(n)
连码检测
平滑回路
码流中出现连续多个
,1”或连续多个, 0”
时输出一个脉冲
数字压扩 ?M
1 1 1 1 1 1 1 1 0 00 0 0 0
43214321 QQQQQQQQZ ??
Q1 Q2 Q3 Q4码流 C(n)
逻辑电路
4连码检测
移位寄存器
tS(t)
ê(t) t
C(n)
TS
数字压扩 ?M
0 0 0 0 1 1
1
1 1 1 0 1 0 0
比较器+
Sp(t)
S(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发送端
?M 编码器
C(n)
ê(t)
连码检测
平滑回路
码流中出现连续多个
,1”或连续多个, 0”
时输出一个脉冲
§ 2.5 增量调制 (?M)
§ 2.5.3 增量总和调制
比较器+
Sp(t)
e(t)+
-
积分器 脉冲发 生器
抽样定时
脉冲发
生器 积分器
低通
滤波
ê(n)
ê(n)
C(n)S(t)
S'(t)
S(t) 积分器
微分器 低通滤波 S'(t)
简单 ?M?— ∑
发送端
接收端
U1 U2
R
C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将 多个用户的信息用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用同一信道传
输,这就是多路复用。
复用
方式
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码分复用
(FDM)
(TDM)
(CDM)
频分多路复用,各路信号同时在同一信道传输时占
用不同频带。即把各路信号通过调制搬移到不同的
频段,然后在同一信道上同时传输。
时分多路复用,各路信号同时在同一信道传输时占
用不同的时间间隔。具体说,就是把时间分成均匀
的时间间隔 (称为时隙 ),每路信号分配在不同的时
间间隔内传送。
码分多路复用 (码分多址 ), 起源于扩频通信原理,
信息传输时不分频道,也不分时隙,而是采用不同
的 PN码序列对每路数字信号序列进行调制,扩展频
带,并在一个公共的频带上进行传输。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LPF 调制器 BPF
fC1 CH1
LPF 调制器 BPF
fC2 CH2
LPF 调制器 BPF
fCn CHn
····
BPF 解调器 LPF
CH1


BPF 解调器 LPF
CH2
BPF 解调器 LPF
CHn
····
路 1
路 2
路 n
路 1
路 2
路 n
原理方框图
f
CH1 CH2 CH3 CHn······
G(f)
频谱
频分多路复用通信






信道



……



……
m1(t)
m2(t)
mn(t)
m’1(t)
m’2(t)
m’n(t)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t
m1(t) m2(t) mn(t)····
s(t)
m1(t) m2(t) mn(t)····






信道



……



……
m1(t)
m2(t)
mn(t)
m’1(t)
m’2(t)
m’n(t)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码分多路复用通信
码调制
PN1
码调制
PN2
码调制
····
码解调
信道 码解调
码解调
路 1
路 2
路 n
路 1
路 2
路 n
原理方框图PNn
PN1
PN2
PNn
LPF
LPF
LPF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f
P(f)
t
信息
t
PN码
码调制
PN码
信息 OUT
f
PIN(f)
t
OUT码
f
PPN(f)
f
POUT(f)
f
P'(f)
IN 码解调
PN码
LPF 信息
f
PPN(f) f
P(f)
其它用户
信号及干

码分多路复用通信
时间
功率 FDM
时间
功率 TDM
时间
功率 CDM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时分多路复用数字电话通信,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
委员会)推荐了两种制式的数字复接方案,即按 m率 编码的
PCM-24路 和 按 A率 编码的 PCM-30/32路 复接方案。
时隙



TS1TS0 TS15 TS16 TS17 TS31… … … …


1


15
… … 话路
16


30
… …信令
11011001
t
复帧同步 复帧对告
11A10000
话路 1信令 话路 16信令
话路 15信令 话路 30信令
dcbadcba
dcbadcba
… …
F0 帧
F1 帧
F15 帧
复帧
帧F0 F1 F2 F15F15 F0F14 … …
偶帧
帧同步码
保留给国内用
帧失步对告
保留给国际用
11111A11奇帧
同步,A=0
失步,A=1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奇帧监视码
同步,A=0
失步,A=1
PCM-30/32路
数字复接结构
8bit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帧周期 125ms
(256bit)
路时隙 3·9 ms
TS1TS0 TS15 TS16 TS17 TS31… … … …
t
F0 F1 F2 F15F15 F0F14 … …
复帧周期 2ms
PCM-30/32制式
每路码速率,64kbit/s
基群码速率:
2048kbit/s PCM-30/32路数字复接结构
8bit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PCM-24路
数字复接结构
PCM-24制式
每路码速率,64kbit/s
基群码速率:
1544kbit/s
帧周期 125ms
(193bit)

1


2


24

······
F


······

1


2


24

F


§ 2.1 抽样定理
§ 2.2 模拟信号的量化
§ 2.1.1 低通信号理想均匀抽样定理
§ 2.1.2 带通信号抽样定理
§ 2.2.1 均匀量化
§ 2.2.2 非均匀量化
§ 2.3 脉冲编码调制( PCM)
§ 2.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2.4 量化失真
§ 2.3.1 码型码字
§ 2.3.2 A率 13折线编码
§ 2.4.1 差分脉码调制 (DPCM)的原理
§ 2.4.2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ADPCM)
§ 2.5 增量调制
§ 2.6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u/V 1/128 1/64 1/32 1/16 1/8 1/4 1/2 1
20lg(u/V) -42 -36 -30 -24 -18 -12 -6 0
dy/dx 16 16 8 4 2 1 1/2 1/4
20lg(dy/dx) 24 24 18 12 6 0 -6 -12
分段
序号
段落码
a2 a3 a4
各段起始
电平 (△ )
段内码(△)
a5 a6 a7 a8
分段
序号
段落码
a2 a3 a4
各段起始
电平 (△ )
段内码(△)
a5 a6 a7 a8
1 0 0 0 0 8 4 2 1 5 1 0 0 128 64 32 16 8
2 0 0 1 16 8 4 2 1 6 1 0 1 256 128 64 32 16
3 0 1 0 32 16 8 4 2 7 1 1 0 512 256 128 64 32
4 0 1 1 64 32 16 8 4 8 1 1 1 1024 512 256 128 64
A率 13折线编码分段表
§ 2.3.3 逐次反馈型编码器
例 设样值脉冲
IC=+529?,采用逐次比较型
编码,按 A率 13折线特性编
成 8位码 x1?x8 。
段落码基准电流结构
128?
512?
32?
0
1
0
1024?
256?
0
1
64?
16?
1
1
0
1
0
1
0
1
0 段落 1
段落 2
段落 7
段落 8
段落 5
段落 6
段落 3
段落 4
t
s(t)
-2Ts -Ts 0 Ts 2Ts
低通信号窄脉冲抽样及频谱
p(t)
t
x(t)
t0

-wm 0 wm
X(w)
w
P(w)
w
……
-2ws -ws -wm 0 wm ws
2ws
S(w)
w
§ 2.1.1 低通信号理想均匀抽样定理
-2Ts -Ts 0 Ts 2Ts


-2ws -ws 0 ws 2ws
……
w
窄脉冲序列频谱图
0 ws ??2 ??4
|P(w) |
? ) ? )????? w?w???????? ?w???w k sSS k2kSaT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