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教案 【本课程性质与教学对象】《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等职业会计专业(专科段)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运用会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进行各种财务软件操作与维护的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课程之一。 高职会计专业(专科段)学生在修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等课程以后即可开设此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系统全面把握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发展,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构成、初步培养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维护方法与技巧,比较熟练地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开发财务软件的方法与步骤。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 【本课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理论部分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数据、信息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之间关系,了解系统的定义及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类型,进而认识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会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掌握了手工会计的帐务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2、本章知识包括: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要求、流程与内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构成,由此决定本次教学的顺序。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之间关系 ⑵会计信息处理的方式 ⑶会计信息处理要求 2、本章难点: 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 【本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4学时 【参考书目】 《会计电算化》(上海财大,袁树民编) 该参考书对于会计信息内容的表述、会计信息处理的方式、要求等内容阐述比较透彻、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回顾手工会计实验基本内容(帐务处理流程各环节的利与弊的分析); 2、得出手工会计工作量大与繁杂、工作效率低等特点; 3、由以上两个问题引出本讲论题,并告诉学生本章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的知觉与理解 一、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 (一)会计数据(Accounting Date) 即记录下来的会计事实,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源泉。包括两种: 数字数据 如;原始凭证上有关数字金额 非数字数据 如:原始资料、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二)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 即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有用数据。主要包括: 1、会计核算: ⑴填制和审核凭证:收集数据,初步确认信息。 ⑵设置帐户(会计科目):取得某种信息,预先设置好塑造该信息的模型框架,如设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及利润类各会计帐户(会计科目)。 ⑶复式记账是信息的分类。 ⑷登记帐簿是进一步确认信息。 ⑸财产清查是确认帐面信息,如进行各资产盘点(永续盘存和实地盘存)。 ⑹成本计算是通过各种分类方法,把有关成本信息从发生总费用中提炼出来,成本只是对象化的费用。 无关 直接计入 总费用 直接成本 (本期投入成本+期初在产品=期末完工产品成本) 有关 间接计入 间接成本(期间费用) ⑺编制会计报表是汇总信息。 会计管理:利用会计核算所得的会计信息加上数学模型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 会计检查:审查会计信息。 比率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 趋势分析 (三)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区别与联系 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的概念, 数据 加工处理 有意义=信息, 视具体情况而定才有意义。 例如:人事管理 信息 职工记录 数 据 工资核算 二、会计信息处理 (一)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1、正确: 待输入的信息要正确 会计人员 ⑴输入正确: 录入人员 人机控制 录入信息 审核人员 正确 校验程序 开发人员 处理程序正确 设计人员 ⑵ 处理正确: 计算机性能 人机控制 处理规程正确 开发人员 使用人员 用户需求 ⑶ 输出正确:查询、打印 屏幕规格(打印机性能) 高级管理人员:要求不高 2、及时: 中级管理人员:介于中间 下级管理人员:要求高 物流 3、畅通: 人流 成本信息 信息流 资金信息 利润信息 效益 4、经济: 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成本 (二)会计信息的流动 输入 处理 输出 中心环节 例:现金日记帐 ①输入:各种与现金有关凭证: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及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会计分录为:DR:101 CR:102)。 取上一日余额; ②处理: 取今日相关凭证: 得出今日收、付、余额,保存信息 ③输出:现金日记帐 (三)会计信息处理方式 收集、输入、加工、处理、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 (四)会计信息的处理特点 1、对大量的会计数据进行重复处理; 2、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或逻辑判断; 3、由于数据的分类、汇总、合并、整理问题较多,故会计数据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严密的管理; 4、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要有一定的可审计性,要留有一定的审计线索; 5、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正确性要求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可靠、正确; 6、会计信息处理的结果往往需要以文档资料方式加以保护,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会计信息保存方式从纸质转为磁性介质,从可视转变为不可视。 三、信息系统 物资供应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 1、企业是个产供销系统 产品销售系统 工艺技术系统 会计核算系统 财务与会计系统 人事劳动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 2、系统特征 独立性 整体性 目标性 层次性 动态性 四、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AIS) 凭证 账簿 报表 1、会计信息系统内容 计帐方法 帐务处理程序 2、会计信息的分类 资产负债表 ⑴财务信息:过去的信息   利润表 外界用 现金流量表 ⑵定向信息:现在、过去的信息 管理用 ⑶决策信息:未来信息 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 事后核算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 事中控制 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 事前决策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容,其中,重点讲述了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处理的流程、特点与要求、会计电算化信息构成等内容,这些内容为下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论》奠定了基础。 【作业】 1、复习本章重点与难点内容,包括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特点与要求;会计电算化信息构成。(书面作业) 2、预习第二章部分内容:会计电算化产生与发展;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实现会计电算化意义;会计软件取得方式等。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的作业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学习效果是: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达到了本章教学目标与要求。 2、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对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对于谈两者之间关系的这一类型的问题不能从联系与区别去考虑,而只是片面地从区别来分析。 3、改进的地方是: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学会上完新课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概论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掌握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容及会计软件取得方式。重点掌握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点;会计软件取得方式。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第一章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基本内容。 2、本章知识包括:会计电算化产生与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结构、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等。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 ⑵会计软件的取得方式 ⑶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2、本章难点: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职能结构 【本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6学时 【参考书目】 《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崔也光主编) 该教材对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其结构的讲解比较清晰,易懂。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提问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构成。 2、提问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的要求,并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有何区别。 3、有以上两个问题引出本章内容。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的知觉和理解 一、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 ㈠会计电算化概念 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算帐与报帐。 ㈡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1、第一阶段:手工操作阶段 2、第二阶段:机械化操作阶段 3、第三阶段:电算化操作阶段 特点: ⑴电动运算; ⑵速度快; ⑶具有记忆功能; ⑷能连续工作; ⑸具有选择、判断以及作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 ⑹具有多功能输入、输出设备。 ㈢会计电算化产生与发展 1、产生 ⑴1946年,美国宾州世界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 ⑵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第一次在UNIVC-1计算机上计算职工的工资,从而引起了会计处理设备的革命; ⑶1981年8月,在我国财政部、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的支持下,于长春召开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专题学术讨论会,正式把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2、发展 ⑴国外: ①主要体现在会计软件的发展上,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发了许多会计应用软件; ②软件开发具有一般特点: A、通用软件开发与定点软件开发并存; B、二次开发与专业会计软件开发合为一体; C、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划分渐趋一致; D、对会计软件开发应用进行控制及对用户使用会计软件的行为进行规范。 ⑵我国: ①尝试阶段(1983年以前): A、1979年在长春一汽试点 缺乏设备 B、原因: 缺乏人才 缺乏重视 ②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9)年: A、计算机闲置 B、会计软件层次低 ③有组织、计划发展阶段(1989—1994)年: A、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B、会计电算化管理法规颁布; C、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形成; D、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形成。 ④普及阶段(1994年至今): 发展趋势: A会计电算化水平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B向“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 C单位会计电算化与行业电算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D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逐步全面形成; E计算机审计将由绕过计算机审计向穿透计算机审计发展 绕过计算机审计 进入计算机审计 专业审计软件 利用计算机审计 通用审计软件 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 利用计算机作为审计手段进行审计 二、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 2、介质:磁性介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 3、数据处理高度集中化、自动化; 4、信息资源高度共向共享; 5、数据处理由人机共同控制。 ㈡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 1、相同点: ⑴目标一致; ⑵都需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⑶都需要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⑷基本工作要求相同: A、采集数据予以输入; B、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如:分类、计算和传递; C、存储记录和资料; D、制定各种程序,规定需要何种数据,于何时何地取得该项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和传递; E、编制、输出报表  ⑸复式记帐的基本原理相同(借贷记帐法)    ⑹都必须保存会计档案。 2、不同点 ⑴所用的计算工具不同; ⑵数据、信息的载体(媒介)不同; ⑶账簿形式和错帐更正方法不同: 日记帐、总帐 订本式 手工会计: 明细帐:可以用活页式 划线更正法 错帐更正方法: 补充登记法 红字更正法 A、账簿可以用活页式,平时不用订本式,到电算会计:一定时期(一般在期末),才订成订本式。 B、错帐更正方法不存在划线更正法,因为计机存在逻辑校验。 逻辑校验: 会计科目逻辑校验 借贷金额平衡校验 ⑷帐务处理程序不同: ⑸帐户设置方法和账簿登记方法不同; 手工会计:分五大类,并可再细分; 电算会计:用科目号,如:3222级,数出一门,数据共享。 ⑹会计工作的组织体制不同: 手工会计: A、材料组 B、成本组 C、资金组 D、综合组 电算会计: A数据收集组 B凭证编码组 C数据处理组 D信息分析组 E系统维护组 ⑺会计人员素质不同 ⑻对帐、结帐和期末帐项调整的方式、方法不同 ⑼内部控制制度不同 手工会计:人工控制 电算会计:人机控制 ⑽会计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 ㈢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1、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体制 2、簿记规则发生了变化 3、帐务处理程序发生了变化 4、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5、会计信息质量发生了变化 6、会计档案保管发生了变化 7、人员机构发生了变化 8、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 1、硬件设备 输入设备 控制器 加工处理设备 CPU中央处理器 运算器 存贮设备:(内存与外存) 输出设备:(打印机与显示器) B、目前常见的硬件结构 单机结构 多机松散结构 联机结构 局域网 网络结构 城域网 广域网 Internet 2、软件 软件是运行管理应用与维护计算机所编制的各种程序的总和。 操作系统 BASIC 系统软件 COBOL 语言系统 DBASEⅢ FOXPRO2.5 A、 C语言 汉字处理系统 通用软件 数据输入程序 应用软件 报表生成程序 专用软件: 财务软件(会计软件) 其它管理软件 B、财务软件的取得方式 成本小 买入商品化财务软件 特性少 共性多 委托开发 针对性强 系统集成 自行设计 成本高 (二次开发) (定点开发) 自行开发 周期长 风险大 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结构 ㈢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从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目的认识 ①减轻工作负担,②快速、正确获取信息,③提高工作效率。 2、从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程度上认识 A、单项业务电算化 B、多项业务电算化 C、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 3、从整个管理角度来认识 4、从计算机在会计中开发应用的阶段来认识 ⑴决策 ①提出业务 设备 技术 ②可行性分析 经济 人员 组织 软件 ③、实现途径 硬件 ⑵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⑶电算化会计的工作组织与管理 硬件制度 软件制度 内部制度 人事制度 要完善 ………… 档案管理制度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授了会计电算化产生与发展,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会计软件的取得方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等内容。 【作业】 1、复习本章内容:包括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与发展;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会计软件的取得方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等内容。 2、预习第三章内容:包括windows98的基本概念,常规操作和系统设置,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内容 3、书面作业: ⑴简述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异同。 ⑵简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⑶简述会计软件的取得方式。 【教后记】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总的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存在的疑问是:部分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职能结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对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之间的异同缺乏理性认识。 3、改进的地方是:一部分学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所以要加强补缺补差的工作。 第三章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的基本概念、常规操作和系统设置,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 Dos和Windows系列版本。 2、本章知识点:windows××的基本概念、常规操作和系统设置、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 【本章的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本章难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部件及功能 【本章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上机训练 【课时分配】 4学时 【参考书目】 1、《计算机文化基础》(安徽大学出版社) 2、《会计电算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计算机文化基础》(安徽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对windows××的基本概念、常规操作和系统设置、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内容讲解十分详尽,便于学生回顾所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教材对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几种会计软件的安装环境作了一一介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会计软件或会计电算化运行的环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复习计算机文化有关Windows××基本知识。 2、会计软件取得以后,则软件运行的平台应是什么? 3、引出本章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一、Windows××操作系统 1、Windows×× 桌面 Windows××桌面构成 启用/禁用活动桌面 2、鼠标的使用 3、“开始”按钮与“开始”菜单 4、窗口的基本操作 5、文件管理与磁盘管理 6、控制面板的使用 二、网络基础知识 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即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讯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的支持下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联网的目的 ⑴信息资源的共享 ⑵设备的共享 ⑶用户之间信息交流 3、网络分类 ⑴局域网 ⑵广域网 ⑶城域网 ⑷网际网 4、计算机网络组成 ⑴通讯子网 ⑵资源子网 5、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部件及功能 ⑴网络协议 ⑵拓扑结构 ⑶总线结构 ⑷星形结构 ⑸环形结构 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7、网络体系结构 ⑴F/S文件服务器结构 ⑵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三、Internet简介 1、Internet地址 ⑴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⑵IP地址的获取方法 ⑶域名地址 ⑷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2、Internet的信息获取与交换 ⑴电子邮件(E---mail) ⑵FTP ⑶Telnet ⑷BBS(电子公告板) ⑸Usenet(新闻组) ⑹Gopher ⑺WWW(万维网) 3、Internet服务提供商 4、Internet的接入方式 5、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windows98的基本概念、常规操作和系统设置,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该部分为财务软件开发有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作业】 1、复习本章内容 2、预习第四章内容 【教后记】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来看: 1、学生学习效果是:由于学生以前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对该章内容比较熟悉,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存在疑问的是: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部件及功能”内容理解不透。 第四章 软件开发概述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与面向对象法等基本概念;熟悉采用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开发软件的步骤、方法,熟练掌握生存周期法与快速原型法的区别。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对会计基本原理也十分清楚。 2、本章的知识点:软件开发的三中方法: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法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软件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法等基本概念 ⑵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与面向对象法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步骤 ⑶生存周期法和原型法开发软件的区别。 2、本章难点: ⑴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与面向对象法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步骤 ⑵生存周期法和原型法开发软件的区别 【本章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8学时 【参考书目】 《会计信息系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蔡传勋 王振武主编) 该教材对软件开发的方法、步骤的介绍比较清楚、易于理解,有利于学生自学。 【本章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提问财务软件的运行环境有关内容 2、提示财务软件如何开发得来的,引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告知学生本章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一、软件与软件工程 1、软件:主体是程序 2、软件工程 二、软件开发的生存周期法 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会计核算子系统) 可采用分层功能模块来解决 ㈡生存周期法概念 即以软件工程中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严格地分为四个阶段的方法,①、系统调查与分析,②、系统设计,③、系统实施,④、系统运行与维护。 如图所示: 三、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和文本 ㈠系统调查与分析 1、初步调查: 要求 目标、规模 必要调查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报告 2、详细调查: ⑴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方式、方法; ⑵了解会计信息的流量、流程、特征及表现形式; 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全貌 为系统设计、系统分析收集资料 详细调查报告 3、系统分析 详细调查报告 编制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评审 ㈡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 1、总体设计(概要设计) ①系统模块图及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②设计数据库结构 形成概要说明书 2、详细设计 即对概要设计细化,详细定义每一模块的功能、算法、输入、输出,所用数据项来源和程序构成,编制详细设计说明书。 ㈢系统实施 1、程序设计: 详细设计说明书 程序设计语言 编源程序 测试:验证、模块功能、模块接口 与设计说明书一致 同时 提交:源程序清单、程序设计说明书 2、系统调试: 系统的软件 单调 装配 在模拟系统实际运行环境的条件下 系统的硬件 联调 正确 试运行 正式运行(编制用户手册) ㈣系统运行与维护 正确性维护 1、程序维护 适应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 主机内存 环境维护 打印机 2、使用维护 机房 意外事故维护 计算机病毒治理 根据情况编制 ①运行日志、②提交系统修改报告 四、软件开发的快速原型法 ㈠快速原型法 基本思路:首先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即软件开发人员能迅速向用户提供一个“样机”,让用户能尽早看到未来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是符合需求的,哪些方面还需要补充或改进。然后,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对原型进行大量的修改,使其迅速完善,最终建立起能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 ㈡原型法开发过程简介 可行性研究阶段 确定用户基本需求阶段 原型开发 原型评价阶段 最终系统设计阶段 最终系统实现-----结束阶段 总结:“使用 评价 修改 使用”是个反复的过程。 ㈢原型法与生存周期法的比较 原型法具备以下特点: ⑴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低; ⑵原型法必须有较好的软件工具支持开发; ⑶原型法提供初始系统给用户,从而使用户的参与更为实际,更有建设性。 五、面向对象法 ㈠面向对象法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 面向对象技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思路和观察、描述、处理问题的方法; ㈡面向对象法的软件开发过程 1、面向对象分析 2、面向对象设计 3、面向对象实现 ㈢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方法的优势 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软件、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法、原型法等基本概念;生存周期法和原型法开发软件的步骤、方法与异同等基本内容;该章是第五、六、七、八章的总括,即概论部分内容,学好该章是为后几章的基础。 【作业】 做第一章---第三章单元测验试卷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作业与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达到了本章教学目标与要求。 2、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习过《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所以学生普遍存在对软件开发的概念、开发方法、步骤与内容等基础知识缺乏了解与认识。 3、改进的地方是:对软件开发的方法的讲解上可以用建筑楼房的例子进行解释,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章内容的了解与掌握。 第五章 系统调查与分析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理解可行性研究内容,掌握结构化分析技术与方法、步骤,详细调查内容,学会使用数据流程图工具。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学生通过第四章的学习,已经了解到用生命周期法软件开发内容与步骤 2、本章知识点:系统初步调查与详细调查、可行性研究、数据流程图等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可行性研究内容, ⑵结构化分析技术与方法, ⑶绘制数据流程图。 2、本章难点:   绘制数据流程图 【本章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4学时 【参考书目】 《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崔也光主编) 该教材对系统调查与分析介绍比较全面、易懂,特别是在详细调查的内容与数据流程图的说明上能让初学者一目了然。 【本章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提问软件开发方法与步骤基本内容; 2、提问生存周期法的四个阶段的任务; 3、由以上问题导出本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调查 ㈠系统调查的意义与任务 1、系统调查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诞生的基础,是系统设计者认识系统,同用户交流的过程。 意义: ⑴避免隐患 ⑵提高效率 2、任务: ⑴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目标:手工会计、电算化会计; ⑵了解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⑶确定待实现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人员配置、硬件配置、软件配置; ⑷编制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⑸建立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证   帐    表 ⑹编制系统调查报告。 目标    运行环境    可行性报告    逻辑模型    调查报告 ㈡系统调查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⑴剔除主观因素 ⑵剔除现行系统的非规律性、非规范性因素 做到:数据真实、准确 2、重点性与全面性原则 重点放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数据接口的调查上。 3、规范化原则 ㈢系统调查的步骤与内容 初步调查 ⑴系统目标调查    开发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如有几个目标可供选择:开发某个子系统            开发某几个子系统 ⑵内部环境调查 ⑶现有资源调查 ⑷会计信息系统概要调查 A、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方法及结果 B、会计信息处理的业务流程 C、会计信息处理的量 2、可行性研究(分析) 技术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 运行可行性  硬件 软件 开发能力 费用 效益 外部因素 会计基础工作 领导重视 财会人员态度 企业其他因素  ⑴技术可行性分析 硬件技术条件 软件技术条件 人员技术条件 ①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 ③语言编译系统 ④通用软件 ⑤应用软件 ⑥工具软件 ⑦中文处理技术  内存容量 软件技术 系统分析员   外存容量 数学方法 系统设计员   运算速度 模型 系统管理员   数据精度  系统操作员   ⑵经济可行性分析 系统开发费用估算 系统效益费用估算  硬件 直接效益(量化) 减少人财物费用  软件  管理水平提高取得  培训 间接效益(无法测量) 提高会计质量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基建  管理水平提高  ⑶运行可行性分析(见上页表) 3、详细调查(见三) 二、系统分析 ㈠系统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1、意义 形成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包括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输入输出等内容的逻辑模型。 任务 ⑴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①财会制度 ②帐户设置 ③档案管理 ⑵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规定新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步骤和全部功能, ⑶编制系统需求说明书(系统总体设计报告) ①新系统目标 ②系统的逻辑模型 ③系统性能要求 ④系统运行环境 ⑤系统开发进度计划 ㈡系统的分析方法 1、结构化分析法(Structured Analgsis)即SA方法 要点:A、用图解方法简明地表述一个系统的逻辑模型; B、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由粗而细到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向下分解成尽可能独立的子系统、模块和子模块; C、产生规范化文件: 系统分析报告 会计业务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 数据字典 2、数据流程图的表达方式 数据流程图构成:①数据流 ②文件 ③加工、处理 ④数据流的源点与终点 图形 图形名称 代表意义   外界实体 数据源点/终点 代表与系统有关的外界机构   数据流 表示数据的流动方向   加工、处理 表示数据的处理过程   数据存贮 表示数据存贮的处所、输出  ㈢系统分析内容和步骤 1、进一步分析用户的需求,改进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 题; 2、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⑴删除冗余或不合理的处理环节, ⑵合并处理环节:科目汇总表与总帐合并 ⑶增加处理环节:如增加输出环节 ⑷增加数据字典。 ㈣系统需求说明书的编制 1、会计信息系统名称、使用单位名称和设计单位名称; 2、系统目标及任务概述; 3、系统的逻辑模型 ⑴数据流程图 ⑵数据流程图说明书 ⑶数据字典 4、系统性能的需求 ⑴合法性 ⑵可靠性 ⑶灵活性 ⑷易用性 5、系统运行环境 ⑴硬件设备 ⑵系统软件 ⑶运行场所 6、系统开发进度描述 三、详细调查 ㈠内容 1、会计工作组织情况调查 出纳、材料、费用…… 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工作任务、工作结果、信息去向 2、数据流程的调查 调查:信息来龙去脉、内容、处理方法 如视会计信息为黑夹子,则有: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构成图: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系统分析阶段有关内容,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内容,结构化分析技术与方法、步骤,详细调查内容,数据流程图绘制等内容,为下一章系统设计阶段如何将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奠定了基础。 【作业】 1、复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内容,结构化分析技术与方法、步骤,详细调查内容,数据流程图绘制等内容; 2、预习下一章内容:包括结构化设计方法,由数据流图到模块图的导出技术及绘制方法,初步掌握模块设计、文件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详细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3、第一—四章《单元测验》试卷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的第一—三章《单元测验》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达到了前三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也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 2、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数据流程图的绘制还不能很好地结合会计核算系统的有关知识来进行,对会计帐务处理比较生疏。 3、改进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来绘制数据流程图,这样对学生尽快掌握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有很大帮助;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 系统设计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掌握结构化设计方法,由数据流图到模块图的导出技术及绘制方法,初步掌握模块设计、文件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详细设计的基本方法。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学生通过第五章系统调查与分析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的方法与结果。 2、本章的知识点:结构化设计方法、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功能模块图的绘制等。 【本章的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结构化设计方法, ⑵绘制模块图。 2、本章难点: 绘制模块图 【本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8学时 【参考书目】 《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崔也光主编) 该教材对系统设计的内容介绍比较全面、易懂,特别是在功能模块图的说明上能让初学者一目了然。 【本章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提问系统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基本内容 2、提问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数据流程图的作用 3、由以上问题导出本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一、系统设计概述 ㈠系统设计意义 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物理设计。 具体地讲:根据经批准的系统需求报告,考虑计算机软硬件的要求,将用户的需求转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将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㈡系统设计的步骤与任务 1、步骤:①总体设计(概要设计) ②详细设计 2、任务: ⑴总体设计(概要设计)的任务 从硬件角度:做计算机配置设计, 从软件角度: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描述模块的输入、输 出及逻辑功能。 ⑵详细设计的任务 确定模块的算法,即详细描述各模块程序的处理过程。 ㈢系统设计的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 1、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 即SD)方法 含义:与结构化分析相衔接的方法,用于从系统分析的数据流程图导出系统模块图。 思路:由大到小,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基本思想。 2、模块图的表达方式 ⑴模块图:是结构化设计法用来精确表达系统结构和系 统模块间层次关系和联系的图形。 ⑵模块图功能:计算、分类、统计、输入、输出、数据存取和数据更新等 ⑶模块间的调用关系:一上一下,上为调用模块, 下为被调用模块。 ⑷结构化设计对模块画法的规定: ①若A模块与B模块之间存在着连接线,且B模块位于A模块的下方,则B模块实现的功能必须是A模块的子模块:A模块称为B模块的父模块; B模块称为A模块的子模块。 ②一个模块的所有子模块必须画在同一水平线上; ③父模块下属的所有子模块均允许有其自己的子模块,但父模块不能越过子模块直接与子模块的下属模块联系;如图: 3、模块图的评价标准 ⑴模块的相对独立性 ⑵低耦合性 耦合性 :对模块之间的联系程度的度量 。 每个模块与其他模块发生联系有两个方面: A依赖B A影响B 依赖、影响越大,耦合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模块设计 ㈠模块设计的意义 1、简化系统设计工作, 2、优化系统结构 3、保证系统的稳定 4、合理制定系统开发计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5、提高系统的通用性 ㈡模块设计的原则 客观性 合理性 通用性 可靠性 适应性 ㈢模块设计的一般程序 系统分析 数据流程图 系统设计(模块设计) 模块图 1、分析数据流程图的IPO特性 输入流 中心加工 输出流 (IPO) (Input) (Processing) (Output) 2、确定数据流程图的“中心加工”、“输入加工”和“输出加 工” ①确定“中心加工” ②确定“输入加工” 凡是为传递数据给中心加工的加工处理均为“输入加 工”。 ③确定“输出加工” 凡是从中心加工接受数据进行输出的加工均为“输出加 工”。 3、推导模块图 ①顶层和第二层模块图的推导 将一个系统用一个模块反映,并将该模块分解为“输入 加工”、“中心加工”、“输出加工”。 例如:帐务处理模块首次分解为: (输入加工) (中心加工) (输出加工) (上图:帐务处理系统第一次模块图分解) ②第三层及其下属各层模块的推导 三、文件设计 ㈠数据库文件 1、概念:存放在存贮设备中的信息的集合。 2、一个文件:包含一组逻辑上相关联记录。 3、记录:一组逻辑上相关联的数据,由若干个字段组成。 4、类型: ⑴主文件 ⑵用于更新文件: 可用于更新一个主文件 ⑶表文件:记录参考数据的一种文件 ⑷索引文件:记录标识符和存贮单元用于索引的一种文件 ㈡文件设计意义 1、文件设计: 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文件进行物理定义,把所有文件设计成为可用计算机进行存取的物理形式。 文件 存取(物理形式) 2、意义: 将所有文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进行存取的物理形式。 ㈢文件设计原则 1、电算性:可根据计算机计算、分类、排序、存贮、更新方便、运算迅速的 特点,可在手工文件体系的基础上重复设置帐簿。如单独设置帐簿,也可以联合帐簿。 2、完整性 ⑴按会计科目设置文件:系统主文件 ⑵对个项经济业务发生的详细数据可另设文件存贮:系统业务文件 ⑶输入、加工、输出 3、简洁性:体现在数据存取速度与占用空间的统一 ⑴建立适当的文件体系; ⑵文件中字段不可过多; ⑶文件中空格字段不宜过多。 可靠性 ⑴系统内的文件要统一命名; ⑵文件名称不能过于简化; ⑶字段名称也要一致; ⑷设计备份文件 ㈣文件设计的一般程序 1、确定系统需要建立的文件  ⑴帐务数据库文件  ①记帐凭证文件  ②明细帐文件 ③日记帐文件 ④总帐余额文件 ⑤总帐流水帐文件   以上五点可以概括为:系统主文件和系统业务文件 ⑵辅助性数据库文件:为会计数据处理服务的文件   会计科目文件   职工记录文件 ⑶临时工作文件:存放中间处理结果的文件 如: 临时凭证库文件 查询时临时性生成的应收帐款明细帐文件 2、文件的组成形式 ⑴概念:指一个文件记录的排列方式,它决定了文件的存取方 式(读写方式)。 ⑵方式:   ①顺序组成方式:记录按时间先后排列,按先后顺序处理。     顺序文件   ②索引组织方式: 系统对顺序文件的索引关键字自动建立的形式。 索引文件 3、文件的存贮区域设计 确定文件应放在硬盘的什么区域、什么目录上。做到:存取方便,共享性和安全性。 4、文件结构设计 文件 记录 字段 包括物理名称、类型和长度 ⑴字段设计:   包括:字段名称、类型、长度。   以“科目代码”为例说明 ①定义字段名称    处理有两种方式: 直接以“科目代码”汉字表示 以汉字拼音字母命名“KMDM” ②定义字段类型 字符型 数值型 日期型 逻辑型 ③定义字段长度 取决于: 存贮数据项的长度 系统要求 ⑵记录设计   以现金日记帐为例说明记录设计 ①对应定位:存贮对象有多少数据项,就设计多少个字段 ②记录分析:    删除字段    合并字段    增加字段 ③综合分析 5、规定文件的属性    保密性    读写特性    共享性    期限性 四、代码设计 ㈠代码设计的意义 1、增强会计帐户体系的系统性 2、增强会计帐户体系的逻辑性 3、满足系统的操作要求 4、方便系统编程要求 5、提高系统功能 ㈡代码设计的原则 1、有效性 2、唯一性 3、通用性 4、规律性 5、易用性 6、稳定性 7、扩展性 8、可靠性 ㈢代码设计的一般程序 1、确定系统需要的代码 ⑴会计科目代码 ⑵业务辅助代码:职工代码、产品代码等 ⑶摘要代码 2、代码设计的基本方法 ⑴数字型代码 ⑵字母型代码 ⑶混合型代码 ⑴数字型代码 以0----9十个数字构成的代码 ①顺序码 ②定位码 ③分组码 ④组合码 ⑵字母型代码 以26个英文字母构成的代码 ⑶混合型代码 以数字、字母、符号、汉字等构成 3、代码信息说明书的设计 代码名称 编码方式 ①、对某类业务内容编码规则的说明 代码位数 适用范围    ②、对编码对象具体情况的说明(编码手册)    代码构成 ㈢代码的控制设计 1、代码差错分析 空码、重码、误码 2、代码控制环节设计 ⑴防止空码控制: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⑵防止重码控制:采取措施 ⑶防止误码控制:设置校验码 建立校验码的方法:质数整除法和拼音法 五、输入输出设计 ㈠输入输出设计的意义 数据输入 数据输出 1、增加系统的生命力:尽可能操作方便易行 2、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保密口令 3、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㈡输入输出设计原则 1、完整性:输入数据一定要完整 2、可靠性:要设计输入输出的控制措施 3、简洁性: 4、仿真性:输入格式设计尽量与手工一致 5、合规性:尤其是打印输出格式(如:凭证、帐簿、报表)要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符合会计人员使用要求; 6、高速性: 7、安全性:保密 ㈢输入设计 1、概念:根据系统调查中输入信息来源,格式和输入频率,确定输入方式、输入内容、输入格式及输入设备。 2、输入数据分析 ① 分析输入数据的来源和内容 人工凭证 记帐凭证三个来源 机制凭证 派生凭证:自身产生 凭证号 日期 摘要 记帐凭证内容 会计科目 金额 数量与价格 附件 各种签章:记帐、审核、复核 ②确定数据输入方式 人工凭证:键盘输入、光电输入 机制凭证 派生凭证 ③规范精简输入数据 规范精简输入数据:固定输入数据:统一地一次输入 可变输入数据: 输入方法:减少录入项目、对录入的数据作变通处理 ④加强输入数据共享 应采取一定方法,只设置一个录入口,提高数据共享性 2、输入格式设计 记帐凭证格式设计 通用格式,避免输入过程中不断切换,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功能: ⑴全屏幕编辑 ⑵特殊信息提示 ⑶“常用摘要”和“科目字典”提示 ⑷即编即打 ⑸辅助计算器 结果:编制输入信息设计说明书: 信息名称 记帐凭证 输入方式 终端输入  输入频率 随机 输入媒体 磁盘  保存期限 一年 数据库文件名 JZPZ。DBF   数据库结构  字段号 字段名 类型 长度  1 日期 N 4  2 凭证号 N 4  3 摘要 C 30  4 … … …  3、输入控制设计 ⑴日期: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⑵地位(输入):一旦数据输入错误,将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结 果; ⑶可能发生错误: 会计科目输入错误 借贷方向输入错误 数据金额输入错误 凭证重输或漏输错误 ⑷输入控制设计:对于以上错误通过计算机程序检查 凭证编号控制 凭证日期控制 科目代码控制 试算平衡控制 数据合理范围控制 二次输入控制 数据审核控制 ㈣输出设计 输出设计:指按国家有关规定和会计人员的要求,确定 输出信息的内容、输出方式、输出格式及输出设备。 1、输出信息分析: ⑴分析输出信息的内容: 项目 一级内容 二级内容  记帐凭证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帐凭证   会计帐簿 总分类帐    明细分类帐    日记帐 现金日记帐    银行存款日记帐  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    利润分配表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辅助性信息 主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格式、内容不固定  ⑵确定信息的输出方式:凭证、帐簿、报表方式 ①打印输出方式 ②屏幕显示输出方式 ③磁盘显示输出方式 ⑶选择输出信息: ①打印输出信息:报表、帐簿、少量机制凭证与派生凭证 ②屏幕显示输出方式:所有会计信息 ⑷确定存贮策略 项目 存贮方式  常用数据 年度内会计帐簿 硬盘   年度内报表   不常用数据 跨年度信息 软盘与磁盘  2、输出格式设计 ⑴简化输出格式:按照显示器或打印机本身具有字符串之间的间隔和顺序进行输出,而不是依靠编制程序来设置参数进行。 ⑵模拟手工输出方式:往往需要以表格的形式提供给人们使用。 ⑶图表输出格式:以图形(如折线图、圆形图等)方式输出数据,打印机、显示器均可。 3、以上三种格式各有利弊: ⑴根据输出信息的数量和频率合理确定输出设备 显示器、针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绘图仪等 ⑵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运算速度快的特点,设置丰富灵活的查询功能增强系统的监控职能; ⑶输出格式,尤其是会计报表、帐簿的格式应符合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财会人员的要求,如明细分类帐的帐页号要连续、帐表要避免二次抄写等; ⑷要加强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保密性控制,防止各种可能发生的舞弊现象发生。 最后结果:输出信息设计说明书 信息名称 现金日记帐 输出方式 打印机  输出频率 每天 输出宽度 140  行/页 50 数据库文件名 XJMX.DBF  数据库结构  字符号 字段名 类型 长度  1 日期 N 4  2 凭证号 N 4  3 摘要 C 30  4 对应科目 C 20  4、输出控制设计 ⑴时序控制 ⑵数据稽核控制 ⑶恒等式稽核控制 ⑷合理性稽核控制 ⑸合规性稽核控制 五、详细设计 ㈠总体设计 总体结构、功能结构与相关数据物理结构,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定义和说明。 每一模块都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详细功能 ⑵输出数据 ⑶所涉及文件及使用方式 ⑷确定输出内容及格式 ⑸模块实现的详细算法 ⑹模块程序构成 ㈡ 详细设计的一般程序 步骤 1、将需要设计的功能模块分成几个大的部分,每一个部分由一个程序实现。 2、设计每一程序步骤和各种算法,直至能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直接表示为止。 模块 程序(步骤、算法) 细化 ㈢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系统设计阶段有关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化设计技术与方法、步骤,详细设计,功能模块图绘制等内容,为下一章系统实施阶段如何编制程序等计算机语言奠定了基础。 【作业】 1、复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结构化设计技术与方法、步骤,详细设计内容,功能模块图绘制等内容;另外,复习手工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各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预习下一章内容:包括帐务处理子系统设计具体环节与内容; 3、书面作业:根据金碟财务软件帐务处理系统中的具体内容,绘制功能模块图 提示:金碟财务软件帐务处理系统分为建帐、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帐簿处理、报表处理、结帐、固定资产、工资、财务分析、系统维护等, 要求:不少于三层,向下层次内容可以根据软件进行扩展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的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基本了解了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也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 2、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功能模块图的绘制还不能很好地结合会计核算系统的有关知识来进行,对会计帐务处理比较生疏。 3、改进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来绘制功能模块图,解决学生学以致用学习能力。 第七章 帐务处理子系统设计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帐务处理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文件设计、模块设计等内容,要求学员能够熟练地掌握本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模块图的绘制方法及系统文件内容。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财务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2、本章知识点:对会计核算(帐务处理)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分析、设计等。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会用数据流程图表示凭证处理、帐簿处理与报表处理内容 ⑵会用功能模块图表示凭证处理、帐簿处理与报表处理内容 2、本章难点: 数据流程图、功能模块图的实际应用 【本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6学时 【参考书目】 《会计电算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振武主编) 该教材在帐务处理子系统中分别介绍了该系统的分析、设计,内容详尽,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提问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基本内容; 2、提问数据流程图与功能模块图的绘制方法; 其中:帐务处理子系统:输出 加工 帐证表 帐务处理子系统 输入:记帐凭证 加工处理:登记日记帐、明细帐、总帐、汇总科目表、编制报表 输出:记帐凭证、帐簿、报表 查询: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日记帐、分类帐等数据 3、由以上问题导出本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一、帐务处理子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手工会计 二、帐务处理子系统文件设计 ㈠文件按作用分: 主文件 凭证暂时文件 临时性过度文件 工作文件 索引文件 辞典性文件(辅助性文件):如科目代码文件 主文件:记帐凭证主文件、汇总科目数据文件、往来客户和往来业务文件、银行业务文件。 1、主文件:是存贮帐簿所需的数据、是系统处理的结果、需要长期保存在存贮器中作为查询、打印和审计的依据。 2、工作文件: ⑴临时性文件:提供主文件所需的数据,当这类文件的数据转贮到主文件后,需要删除已转贮的记录; ⑵辞典性文件:是运行程序时供查询的文件。 ㈡科目代码文件 1、定义:所有代码(含科目代码)用数据库文件的形式组织。 2、科目代码文件的结构: 序号 字段 字段类型 宽度 小数位  1 科目名称 C 16 /  2 科目代码 C 11 /  3 操作级 C 1 /  … … … … …  ㈢明细帐主文件 1、含义:该文件数据由凭证暂存文件数据生成和更新。 2、明细帐主文件是正式的会计档案,需永久性存贮。 3、目的:便于对各个时期记帐凭证查询和审计。也是生成明细帐、日记帐的来源。 4、数据结构同凭证暂存文件相同。 5、可按凭证编号建立索引文件。 ㈣凭证暂存文件 1、各类会计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首先是通过记帐凭证暂存文件加以存贮的; 2、作用:用于存放已输入但未记帐的所有凭证; 3、数据结构: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宽度 小数位  1 日期 N 8   2 凭证编号 N 6   3 摘要 C 20   4 科目代码 C 11   5 借贷方向 C 1   6 金额 N 10 2  7 原始凭证号 C 8   8 往来客户 C 6   9 制单人员 C 6   10 审核人员 C 6   11 登帐标志 C 1   ㈤汇总科目数据主文件 1、该文件存贮分类帐和报表所需的数据 2、文件内容: 一级科目: 除往来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在年度内各月份的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与结余额。 3、数据结构:(略) 4、可由科目代码为关键字建立索引文件 5、借贷方发生额为本月某科目的累计额: 自月初起由凭证暂存文件按以下公式生成和更新: 某科目本月借方+某科目当日借方发生额合计=某科目本月份借方; 某科目本月贷方+某科目当日贷方发生额合计=某科目本月份贷方。 6、某科目本月余额也按以下更新: 某科目本月余额+某科目当日借方发生额合计-某科目本月贷方发生额=某科目本月份余额; ㈥往来客户文件和往来业务文件 1、往来客户文件 2、往来业务文件 ㈦银行业务文件和银行对帐单文件 三、帐务处理子系统的功能模块 1、原则 ⑴以帐务处理子系统的数据流程为基础 ⑵每一个模块应有明确而独立的功能 ⑶模块要有自上而下的结构,保证层次控制关系清晰、目标明确; ⑷模块划分要体现相互牵制原则 2、凭证输入的设计 ⑴凭证输入格式的设计:通用性 ⑵凭证的输入的检验设计: 3、帐务处理过程的设计 ⑴备份 ⑵转贮 ⑶汇总(数据主文件) ⑷往来类科目汇总 ⑸银行类科目汇总 4、帐证输出设计 打印 输出方式 显示 磁盘 记帐凭证 输出内容 日记帐 明细帐和往来业务帐 总帐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帐务处理子系统分析、设计阶段有关内容,主要介绍了将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技术与方法运用到帐务处理子系统中,对凭证处理、帐簿处理与报表处理内容用绘制数据流程图与功能模块图表示出来。 【作业】 1、复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将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技术与方法运用到帐务处理子系统中,对凭证处理、帐簿处理与报表处理内容用绘制数据流程图与功能模块图表示等内容,同时回顾手工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各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预习下一章内容:包括系统实施环节中结构化程序设计法、程序设计结构类型等内容; 3、书面作业:根据金碟财务软件帐务处理系统中的具体内容,绘制数据流程图 提示:金碟财务软件帐务处理系统分为建帐、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帐簿处理、报表处理、结帐、固定资产、工资、财务分析、系统维护等, 要求:不少于三层,向下层次内容可以根据软件进行扩展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的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基本了解了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也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 2、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掌握帐务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不够熟练,因而对数据流程图与功能模块图的绘制帐务处理各环节比较生疏。 3、改进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授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路、三种控制结构内容以及调试等内容,要求学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控制结构类型以及调试的分类等内容。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本章知识点:对系统程序设计的方法、程序设计结构类型等。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 ⑵控制结构的类型 ⑶系统调试的分类 2、本章难点: 三种控制结构的应用 【本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4学时 【参考书目】 《会计电算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振武主编) 该教材在帐务处理子系统中对该系统的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介绍得详尽,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1、回顾前四章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中数据流程图、功能模块图的基本内容。 2、得出能够用计算机语言来表示功能模块图,使得以上功能能通过计算机读出。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编程 调试 程序设计说明书 为了保证程序投入运行下去,需提供 程序文件 操作手册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说明书的设计 1、目的: ⑴给程序员编程提供依据 ⑵给用户提供程序维护的依据 2、内容 ⑴说明功能模块的输入数据的来源,以及产生的周期和输入数据的信息亮的大小 ——输入环节 ⑵说明功能模块的输出数据,指出输出的饿内容,输出的周期以及输出的媒介 ——输出环节 ⑶说明功能模块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处理环节 ⑷说明功能模块和其他模块的饿联系和数据流向——接口 3、表现形式——图表形式 以总分类帐为例讨论程序说明书的编制。 ⑴程序说明书——①功能模块的总体说明 主要说明: 所编制主要程序名称 使用机器 使用语言 数据处理周期 程序说明书总体说明 功能模块名称 模块代码 调用其模块名称 调用其代码名称  总分类帐 ZFLZ.PRG 帐务处理子系统 ZWXT.PRG  数据库文件名 使用机器 使用语言 处理周期  ZFLZ.DBF IMB--PC FOXBASE 次日  模块基本模式图    ⑵程序说明书② 功能模块输入说明 主要说明: 功能模块的输入数据 区别于输入说明书 程序说明书②输入说明 模块名称 模块代码 数据文件名 调用其模块名  总分类帐输入 ZFL.PRG ZFLZ.DBF ZFLZ.PRG  数据项详细说明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数据库文件 项目代码 相应关系  DR:现金 JXJ KMXJ.DBF JFJE 本月数全部输入  DR:银行 JYH KMYH.DBF JFJE 本月数全部输入  DR:转帐 JZZ KMZ.DBF JFJE 本月数全部输入  CR:现金 DXJ KMXJ.DBF DFJE 本月数全部输入  CR:银行 DYH KMYH.DBF DFJE 本月数全部输入  CR:转帐 DZZ KMZ.DBF DFJE 本月数全部输入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基本思路 将每个程序划分为顺序执行程序块,一个程序块可以用一组命令(语句)或一个控制流程,重复执行程序块定义为程序,强调自上而下,逐步求精。 二、三种控制结构 1、顺序结构:即一条命令执行完毕,依次类推: 特点:程序语言的物理程序与执行顺序完全一致,简单易懂。 2、选择结构(分支结构,条件结构) ⑴ IF条件 IF(条件表达式) (语句行序列) ENDIF ⑵ IF条件 IF(条件表达式) (A) ELSE (B) ENDIF ⑶ DOCASE条件 CASE(条件表达式) A CASE(条件表达式) B ENDCASE 3、循环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重复执行某一程序块S,直至循环条件(不)满足。有两种情况: ⑴循环开始: 循环结束 ⑵循环开始 循环结束 模块调试(分调) 组装调试(联调) 三、分调: 单个程序分别调试 模块调试(分调) 组装调试(联调) 四、联调 整个体系进行综合调试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系统程序设计方面的主要内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程序设计三种控制结构以及系统调试的种类与内容。 【作业】 1、复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三种控制结构以及系统调试的种类与内容。 2、预习下一章内容:包括系统运行环节内容,即系统试运行、正式运行以及维护等内容。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的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基本了解了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也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 2、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掌握系统程序设计的方法以及编程不是很熟悉。 3、改进的地方是:加强学生会计理论与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运用。 第九章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试运行、甩帐、正式运行以及正式运行过程中的维护的内容,要求学员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熟练地掌握系统试运行的内容,甩帐的条件、正式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系统维护内容等。 【本章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财务软件开发的前三个阶段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2、本章知识点:对系统试运行、甩帐、正式运行的内容以及系统维护的内容等。 【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⑴系统试运行的内容; ⑵甩帐的条件; ⑶系统的维护内容。 2、本章难点: ⑴系统试运行的准备工作内容; ⑵甩帐的条件; ⑶系统正式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系统维护。 【本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形式 讲授法 【课时分配】 4学时 【参考书目】 《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崔也光主编) 该教材在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介绍得比较清晰,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回顾前四章系统开发的步骤与方法;由此,引出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呈现新教材与指导学生 的知觉和理解 一、系统运行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研制人员在将可运行的系统 用户手册 交给用户: 以及其他文档 系统研制工作完成 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试运行 甩帐 正式运行。 ㈠系统试运行的准备 1、手工会计下会计业务的规范化 ⑴凭证的规范化 ① 凭证的编号方式:按凭证种类编号、综合编号等 ② 凭证的摘要:简单摘要、结构摘要 ③ 凭证内容:数量、结算方式、结算号、币种、会计科目、各种签章等 ④ 凭证会计科目 ⑵帐帐相符 ⑶帐实相符 ⑷会计核算程序规范化 ⑸往来帐户的清算 ⑹成本核算方法的规范化 ⑺银行帐的清理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使用人员培训 系统分析员 系统设计员 程序设计员 系统维护员 系统操作员 步骤: A、计算机硬件及其操作训练 B、熟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及其特点 系统的初始化 会计核算处理的程序和方法 会计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㈡试运行的工作内容 1、系统的初始化 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核算项目 设置货币 初始数据装入 2、手工完成日常会计核算和管理 3、根据上阶段所作准备,使用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完成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并在实践中对上阶段的的工作进行检验和调整,调整的内容有: ⑴各种核算方法:检验和调整他们的实践性、科学性与准备性 ⑵检查科目体系:要符合核算、报表、管理、会计制度要求 ⑶检查工作程序 ㈢试运行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1、帐务处理注意的问题: 凭证输入速度、正确性 2、固定资产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折旧的提取口径和正确性 折旧提取的计算方法 3、材料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结存材料单价问题 材料抽单问题 4、成本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5、外汇核算应注意的问题(记帐汇率、帐面汇率调整) 6、银行对帐部分应注意的问题 ⑴对帐产生的调节表是否正确 ⑵第一次时对帐没有的记录,在重新处理之后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又如何处理 ⑶每次对帐与上期调节表连接是否正确 7、数量的正确的问题 数量与单价 数量与金额发生的方向是否一致 数量与正负方向是否一致 8、加强财务制度和管理措施 9、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核算质量与手工会计核算质量的分析 10、试运行阶段工作重点的饿转移 ㈣甩帐 甩帐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经过财政部门的批准 1、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的条件 与手工并行三个月以上,并有完整的、与手工处理一致的会计数据资料。 2、批准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的主观单位 3、甩帐的程序 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单位向主观单位提出申请,提出申请的同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A、系统使用单位的电算化的内部管理制度 B、替代手工会计科目代码和其他代码及编码说明 C、使用单位试运行简况概述,打印输出的平整、帐簿、报表等。 ㈤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正式运行 1、正式运行的主要工作 这阶段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 ⑴按软件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各项会计核算的初始化工作 定义记帐方法 建立各种帐簿数据库 设置会计科目 初始数据装入 ⑵日常记帐凭证的输入工作 ⑶记帐凭证的复核和修改 复核: 记帐凭证内容 记帐凭证输入前的复核 ⑷完成各种核算、扩大各种会计核算的广度、加深各种各种核算深度,并建立相应的帐务数据 ⑸查询、打印输出各种会计数据资料 ⑹记帐并输出各种帐页 ⑺编制输出各种总报表 ⑻完成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其他功能 统计功能 计划功能 预算功能 预测功能 控制功能 2、系统正式运行阶段的人员分工 ⑴首先确定财务主管恩怨应成为会计电算化的领导者 ⑵取消手工核算方式下的各会计核算岗位 ⑶对会计人员进行新的分工 3、正式运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工作程序问题 ⑵人机对话的正确性 事前审核工作 输入时要认真 要作好复核工作 ⑶会计数据备份与恢复 二、系统的维护 程序维护 使用维护:环境维护、以外事故维护、系统维护 ㈠环境维护 1、计算机内存不够:购新机、删除内存部分文件 2、系统不能安装到计算机上 3、打开文件太多 4、打印维护 ㈡意外事故维护 1、会计科目丢失 2、记帐凭证丢失或假丢失 3、记帐凭证、总帐、明细帐数据混乱 4、隐含字的清除 ㈢计算机病毒治理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了帐务处理子系统分析、设计阶段有关内容,主要介绍了将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技术与方法运用到帐务处理子系统中,对凭证处理、帐簿处理与报表处理内容用绘制数据流程图与功能模块图表示出来。 【作业】 1、复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试运行与正式运行的内容、甩帐的条件与程序 2、总复习 【教后记】 通过学生所做的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来看: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基本了解了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也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内容。 2、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掌握系统运行中甩帐条件与程序不熟悉。 3、改进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