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遗传育种学 实习指导 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家蚕遗传育种学》课程组 目 录 一、参观原蚕种场 二、观察家蚕突变性状 (一)幼虫突变性状 1、大蚕期斑纹 2、体色 3、血色 4、体型 (二)蚕茧突变性状 1、茧色 2、茧型 三、育种茧蛹期的调查 (一)、形态性状的调查 (二)、数量性状的调查 四、交配控制 (一)、群体水平控制 (二)、个体水平控制 五、部分现行蚕品种介绍 《家蚕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蚕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开展改良家蚕群体遗传结构、培育新品种使之符合蚕丝生产需要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研究的一门学科。所以,《家蚕遗传育种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本着课程自身的特点,在课程培养目标中设置了一周教学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家蚕遗传的基本规律、家蚕育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同时,让学生对家蚕各类突变性状、家蚕品种选育中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种茧期家蚕重要经济性状的调查方法以及选留依据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和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课堂理论知识及提高其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参观原种场 我国蚕种场分为两种类型,即原种场和普种场。一般的原种场要繁育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以及一代杂交种,称为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原种场除专业化方式繁育销售已育成家蚕品种种子外,还从事保持或复壮现行推广蚕品种优良性状,改良育成蚕品种,进一步培育优良新蚕品种的研究工作。因此,原种场为了保持蚕品种优良性状,注重原原母种、原原种以及原种的选留,为了自己产品(蚕种)的销售,收集保存各蚕区近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蚕品种,并进行本地区适应性试验,选适应本蚕区的蚕品种繁育推广,了解各蚕区蚕品种特点、分布以及发展情况。 通过参观原种场和听报告,要求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了解我国近十年推广应用蚕品种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上的反应、繁育性能和缫丝织绸、加工贸易等情况。 2、了解育种单位、蚕业管理单位(大面积生产)、蚕种场、丝厂等部门在培育推广家蚕品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种场中为保持蚕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在繁育原原母种、原原种以及原种等环节上的饲养管理、选留淘汰方法。 4、了解蚕种场作为将蚕品种推向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蚕品种的要求以及本身应具备技术和设备条件。 二、观察家蚕突变性状 家蚕遗传性状极为丰富,近百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研究记载的遗传性状达400余个,其中多数是形态性状。回顾家蚕遗传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家蚕形态性状的遗传是家蚕遗传研究的先导。西南大学的家蚕基因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保存家蚕突变系统600余个。 大蚕或茧期观察基因库保存的突变系统,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如下内容: 1、了解我校家蚕基因库建立和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现状规模,在家蚕遗传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2、了解建立发展我校家蚕基因库几代人的贡献和业绩。 3、了解保存和收集家蚕突变系统的基本方法,了解家蚕基因库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条件。 4、识别了解家蚕幼虫突变性状,掌握重要突变性状。 (1)大蚕斑纹。家蚕幼虫斑纹种类繁多,易于识别,是遗传学研究的极好材料。三眠前斑纹不明显,4龄以后易于识别。正常型由三种斑纹组成,即第Ⅱ胸节的眼状纹,第2腹节的半月纹,第5腹节的星状纹。 p复等位基因(2-0。0):此群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基因。 姬蚕(p):全体白色,无任何斑纹。 普通斑(十p):即正常型,第Ⅱ胸节有眼状纹,第2腹节有半月纹,第5腹节有星状纹。 暗色斑(Pm):幼虫背面密布暗色点状及线状斑纹,形似野蚕,腹面白色。 黑缟斑(PS):各环节除后缘1/4为白色外,余皆为黑色,腹面中线处有箭形斑,亦名腹条。 黑色蚕(PB): 背腹面全体黝黑,背面沿亚背线有若干白色波状带纹,同质性胚胎致死。新黑色蚕(PBS):与PB相同,但无致死作用。 此座位上还有淡胸黑缟(PSW),赛白斑(PSA)及第2赛白斑(PSA-2),腹条黑缟(PG)等。这一群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关系为PB>PS>PM>+P>P。 S复等位基因:此群基因的表型与p群的黑缟相似,所属新黑缟斑(S)似PS,但比之更黑,淡黑缟斑(SD)似PS,比PS/+更淡。第二新黑缟(S2)亦似PS,白胸黑缟(SW):胸部白色,黑缟极淡。 虎斑:幼虫各环节前缘1/4为整齐的黑色带,其余3/4为白色,头部两颊有深褐色颊斑。退色虎斑:各环节虎斑黑带的后缘浅淡模糊。 褐圆斑:2-10环节背面有一对大型褐色或黄色斑纹,亦称茶斑,此种斑纹出现的对数受许多修饰基因的影响,与催青温度也有关系。菱纹褐圆斑在4龄前其斑纹与褐圆斑无异,唯5龄期出现菱形的茶褐色斑纹,同质性胚子期致死。棘形褐圆斑,5龄期背面各环节均发现1对黑褐色大型斑纹,排列整齐近方形,唯边缘不齐,稍带棘状,同质性胚子期致死。 E复等位基因:E群是复等位基因已达30余个,大多与体节分化、斑纹、附属肢形成有关。 鹑斑:亦称飞白斑,背面覆盖破布状斑纹,半月纹后缘模糊,体表散布极淡的红色素粒。 多星纹:在3-7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对星状附加斑纹,其数目与催青温度及遗传背景有关。 皋蚕:蚕体覆盖黑褐色不规则大型斑纹,浓淡相间,背中线部有白色纵走带纹。褐色皋蚕斑纹略带赤褐色,同质性于4眠至5龄中期致死。 不洁蚕:体表覆盖若干不规则的黑色条纹和斑点,形似污浊,故名不洁。纯合体的多星纹半月纹部缺乏色素。 暗化型:幼虫头壳、肛板、气门筛板等呈暗褐色,成虫全体灰黑色。 无半月纹:无半月纹及星状纹,眼状纹正常,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纯合体致死。 家蚕斑纹类型繁多,各种斑纹又可以相互组合成复合斑纹,其种类更为丰富。 (2)体色 黄体色及黄体色致死:黄体色蚕由于喋呤还原酶极弱,使黄喋呤BI在体壁真皮细胞中积聚而呈黄体色。黄体色致死是由于蚕体内完全缺乏喋呤还原酶,1龄期虽正常,但2龄起蚕体色变黄,口器硬化不全,不能食桑,因之致死。 黄体色抑制:黄体色幼虫的黄色变得极淡。 淡墨:幼虫全体淡墨色,雌蛾完全不育,雄蛾交尾力弱。另有等位基因新淡 墨和f淡墨,其形似淡墨,但生殖力正常。 煤灰色:头部黑色,幼虫及蛾的胸和腹都呈煤灰色。 黄起蚕:刚脱皮的起蚕,新皮干燥后表面有黄色粉末,此粉末是马氏管分泌的核黄素。 油蚕:正常蚕幼虫皮肤含大量白色尿酸盐结晶,呈不透明状。油蚕皮肤透明,因真皮细胞中缺乏吸附此种尿酸盐的蛋白质,故尿酸盐含量仅为正常幼虫的3-80%。其量越少,透明度越高。主要的油蚕有伴性油蚕(轻度油蚕,反效等位基因)、od油蚕(高度油蚕,发育迟,死亡率高)、oal斑油(皮肤有高度透明与不透明部分相间的斑点)、中国油蚕(中度油蚕)、阿斯可里黄茧油蚕(高度油蚕,雌不育)、白卵油蚕(透明度高,白卵、复眼白色)、青熟油蚕(中度油蚕,反效等位基因)、霜降油蚕(体表含大量细而不透明的小点,形似霜覆)、显性短节油蚕(体形短而肥大,皮肤富于光泽,显性)、显性筑紫油蚕(中度透明,同质性致死,显性)。 (3)血色 正常型血色为“白色”(淡黄或无色),突变型有黄血、红血。黄血活体蚕的体色和腹脚颜色可观察表现,红血壮蚕体色微红。血色与茧色有关,只有黄血基因存在时,才能形成有色茧。 (4)体型 龙角:在幼虫半月纹、星状纹以及褐圆斑、多星纹等的斑纹位置上出现瘤状突起物。龙角基因与蚕的饲料效率有关。 长节蚕:幼虫第1、2腹节显著伸长。 枝蚕:幼虫体躯细长,手感坚实,如触枯枝。 石蚕:幼虫每节后缘隆起。 细节蚕:幼虫体细长腹部节间瘦狭,成缝状。 狭胸:幼虫胸部狭窄,腹部肥大,近纺锥形,手触松弛。 樽蚕:形似nb,唯手触坚实。 无脚:幼虫胸足退化,蛹、蛾无足,交尾困难。 软体蚕:幼虫体绵软,节间膜松弛,行动缓慢,经过长。 数珠蚕:幼虫腹部环节中部膨大,形似数珠。 5、识别了解家蚕茧蛹期突变性状,掌握重要突变性状。 (1)茧色 生产上推广蚕品种几乎为白茧。家蚕茧色突变型包括锈色茧、金黄茧、红茧等黄红茧系和绿色茧系。黄红茧系色素乃是来自桑叶中的类胡萝卡素存在于丝胶中所引起的。绿色茧系乃是由体内生成的黄酮类色素分布于丝胶及丝素中所引起的。 黄红茧系包括淡黄、金黄、肉色、红色、蒿色、锈色等各种茧色。普通白茧对黄茧是隐性,其后发现欧洲白茧对黄茧为显性,称为显性白茧。 绿茧系绿茧色素主要为黄酮类色素,是在中肠合成,经过血液进入丝腺存在于丝胶和丝素中。 (2)茧形 茧的形状和大小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性状。茧形可分为圆筒形、纺锥形、椭圆形三种主要类型。 圆筒形茧依其长短有长圆筒形,短圆筒形之分。纺锤形茧两端尖,中部膨大,多化性种的茧多属此形。椭圆形茧依其长短可分为长椭圆形、短椭圆形。 三、家蚕育种茧蛹期的调查和选择 选择是育种的基本手段,它贯穿整个育种过程的始终。茧蛹期是家蚕经济性状表现最丰富的时期,也是家蚕育种各世代选择淘汰的关键时期。我校家蚕育种研究室近年取得了许多成绩,培育实用蚕品种3对,其中夏芳×秋白成为四川、重庆等地当家蚕品种,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新近培育的“渝蚕1号”通过省级鉴定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与家蚕育种研究室茧蛹期的调查和选择工作,掌握了解如下内容: 1、了解我校家蚕育种研究室的历史和现状,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2、了解我校家蚕育种研究室资源保存、种质创新、品种培育等的布局和关系。 3、掌握种茧调查时期各个阶段的调查项目、调查方法,了解拟定选留淘汰的标准。 4、调查蛾区性状 调查鉴定性状的优劣,是选留淘汰的直接依据。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反应客观事实,将影响到选择的正确性。因此,性状的调查鉴定对选择至关重要。茧蛹期选择程序是先进行小系选择,再进行蛾区选择,最后进行个体选择,小系表现是小系内各蛾区表现的汇总。实际上性状的调查鉴定是从蛾区开始,根据小系内蛾区的表现情况进行小系的选留淘汰,再比较小系内蛾区间成绩,选留优良蛾区,最后从中选蛾区内选茧质成绩好的个体。 (1)调查形态性状: 茧形:家蚕茧的性状,茧体的大小。通常日系为束腰形(浅腰形、深腰形),华系为椭圆形(长椭圆形、短椭圆形);茧体大小在群体和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 茧色:茧的颜色。常规品种为白色,特殊品种有金黄色、绿色。 缩皱:茧表面纹路的大小。缩皱与吐丝速度有关,一般缩皱过粗,解舒不良。缩皱粗对细表现显性遗传。 双宫茧:两头以上的蚕共同形成的一个茧,一般较普通茧的茧层厚、茧体大。双宫茧的形成与上簇环境有关,但亲代双宫茧发生率高的,后代双宫茧也高,具有遗传性。 穿头茧:茧的一端或两端开孔。累代选择可提高穿头茧比率,具有遗传性。 薄头茧:茧的两端的茧层比其他部分显著薄,严重的可透视蛹体。日系较中系容易发生,有遗传性。 胴切茧:茧的腰部开孔。有遗传性。 棉花茧:茧层蓬松,似棉花。受环境影响,有一定遗传性。 (2)调查数量性状: 健康性:家蚕群体健康存活的比率,反应群体抗性的指标。 死笼率:上簇结茧后死亡不能化蛹的个体百分率。 产茧量:群体(品种、小系、蛾区)中所有结茧个体重量的总和。 抽样全茧量:群体(蛾区)中随机抽样普通茧雌、雄各10或20粒茧,总茧量个体的平均。 抽样茧层量:群体(蛾区)中随机抽样普通茧雌、雄各10-20粒总茧层量个体的平均。 抽样茧层率: 幼虫生命率: 4龄健蛹率: 虫蛹统一生命率: 或者  万头蚕产茧量: 万头蚕产茧层量: 万头蚕产茧丝量:  全龄经过:从收蚁开始到5龄盛上簇经过的日时数。 五龄经过:从5龄起蚕饷食到5龄盛上簇经过的日时数。 系统选择淘汰:综合比较各小系之间的形态和数量经济性状的表现,选留综合性状优良,又有个别突出性状的小系。 蛾区选择淘汰:综合比较各蛾区之间的形态和数量经济性状的表现,选留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性状总体超过平均水平的蛾区。 5、个体成绩调查 通常从中选蛾区内选留形态性状符合要求的茧个体100粒以上,逐个进行全茧量、茧层量的调查,填写茧的个体调查表,计算茧层率,选留全茧量与平均全茧量相当、茧层率高于平均茧层率的优良个体。 四、交配控制 交配是育种工作中人们对育种材料进行遗传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下的计划交配。选择只是在群体中挑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蛾区和个体,这些优良性状能否在后代中巩固与提高,与交配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如果说选择是根据群体或个体成绩的优劣给入选者以繁殖后代的机会,那么交配就是这种繁殖机会的具体实现,使不同蛾区或个体的优良基因通过受精而结合起来。两性细胞结合后能否产生优良后代,不仅取决于入选蛾区和个体的基因型,而且还取决于蛾区或个体间的交配方式。因此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好交配控制工作。 按照育种目标,根据蛾区的性状表现,设计交配方式。按照预定的交配方式,将要进行交配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 1、群体水平上的交配控制可分为同蛾区交配、异蛾区交配和品系间交配三级。 2、个体水平上的交配控制,一般可分为随机交配、分级交配和对号交配三种方式。 随机交配:随机交配是将留种的雌雄个体混合一起后随机交配采种。其方法是通过肉眼和手触严格鉴定,选留茧形、茧色好、缩皱适中和茧质优良的个体,分雌雄保护,发蛾时随机交配制种。 分级交配:分级交配是在选定的蛾区内将留种个体依茧质成绩分成一、二、三级,进行个体计划交配。其方法是,让优级的雄蛾与优级的雌蛾交配,并尽可能利用优级的雄蛾与次级雌蛾交配。 对号交配:对号交配是根据留种雌雄个体的茧质与丝质成绩,有计划地按茧号进 行交配。具体方法是优级的雌蛾与优级的雄蛾交配制种,即高×高、中×中、低×低。 五、 部分现行蚕品种介绍 苏花(中国农科院) 苏花,中国种系统,中中杂交固定种,二化、四眠。滞育卵灰绿色,卵壳淡黄色,有深浅不同一蛾总卵数春制种450粒左右,有不受精卵。蚁蚕体色黑褐,趋光性强。各龄就眠快,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白,但5龄转青较慢,体形略细长,素斑,3至4龄期有淡半月斑,5龄期极淡。稚蚕期及收蚁、饷食用桑应适熟新鲜,壮蚕期用桑应充分成熟。食桑旺盛,有趋密性,要注意及时扩座,使蚕儿充分饱食。老熟齐涌,应作好孩具和劳力准备,营茧速度快,多结上层茧。茧形短椭圆,有少数球形茧,茧层厚,茧色洁白,缩皱中等。易产生出血蛹,削茧鉴蛹宜推迟,操作要仔细,蛰中经过约15-16日,有少量雌蛾比雄蛾早羽化,早上集中发蛾后,陆续有少数羽化的现象应注意光线控制。雄蛾活泼,早上不宜提早感光,雄蛾交配性能稍差,易散对,因此拆对宜适当提早一些,雄蛾不耐冷藏,尽可能避免使用再交雄蛾。雌蛾产卵集中,产附尚好,催青经过1日。 春晖(中国农科院) 春晖,日本种系统,日日杂交固定种,二化、四眠。滞育卵灰紫色,有的卵色稍淡,卵壳白色或乳白色。一蛾总卵数春制种450粒左右,产附良好,不受精卵少,蚁蚕体色黑褐,行动活泼,边散性强,不宜过早感光,各龄就眠较慢,要注意提青分批,就眠前有吐丝现象,起蚕行动活泼,直爬离蚕座,壮蚕体色青白,体形较粗壮,普通斑纹。对叶质要求稍高,用桑要适熟新鲜,食桑较慢,蚕头易分散,需掌握蚕座密度,要适当薄饲。老熟较慢,从见熟至盛熟时间较长,要注意止蔟。茧形长椭圆,部分浅束腰,茧色洁白,缩皱中等稍偏粗。营茧较慢,营茧后化蛹时间较长,茧质调查宜稍返。萤中经过约16-17日,蛾体活泼,蛾尿较多,雄蛾交配性能好,雌蛾有少数交配困难。催青经过10日,与苏花对交需掌握起点胚胎一致,提早2日出库催青。 春蕾(江苏省锡山市西漳蚕种场) 中系、二化、四眠。卵色绿、灰绿2种,卵壳淡黄和白色,克卵1800粒,良卵率97%。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较安静,克蚁2150头左右。蚕儿眠起齐,壮蚕蚕体粗壮,体色青白,食桑旺盛,行动活泼。熟蚕乳白色,上簇齐,趋光性较强,结中上层茧。茧色白,茧形椭圆,缩皱中等。蚕蛾羽化迟、安静,交配容易,蛾尿多,每蛾产卵500粒以上。全茧量1.92克,茧层量0.502克,茧层率26.14%。发育经过5龄7日22时,全龄25日,蛰中17日,虫蛹率97.36%。 春明(中国农科院) 春明(原952):日本系统,二化,四眠,越年卵卵色紫褐色,卵壳白色,单蛾卵粒数约450- 500粒,蚁蚕体色褐色,逸散性强,不宜过早感光;稚蚕趋光性,眠起齐;普斑,壮蚕食桑旺盛体色青白,体形粗壮,蚕老熟齐一,喜结上层茧,茧形浅束腰,茧色白,缩皱中等,茧层率高,有个别薄头茧;发蛾齐一,交配性能好,蛾尿多,蚕蛹要稀放,防止发蛾时污湿蚕蛾,影响交配。 群丰(中国农科院) 中国系统二化四眠限性斑纹春用双系原种。其中有群丰A、群丰B两系统。一蛾产卵数春期500粒以上,群丰A卵色灰略带淡绿,卵壳白略带淡黄色,群丰B卵色淡绿,卵壳微黄。克卵粒数为1700粒左右,蚁体黑褐色,行动活泼,有趋密性和趋光性,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稚蚕期温度宜偏高,1-2龄26.5-27.5℃,3龄26℃左右,各龄眠起齐一。壮蚕期食桑旺盛,体色青白,体形粗壮,有普斑和素斑两种,壮蚕期有趋密性,应及时匀座和扩座。老熟较齐一,营茧较快,多结中上层茧,茧形椭圆,茧色白,缩皱中等,蔟中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低温多湿和高温闷热,以防止不结茧蚕发生。蛹体色浅褐色,发蛾较涌,蛾体色灰白,雄峨活泼,交配性能好,产附平正。 按二化催青标准催青,催青经过10-11日,幼虫期经过24日左右,蛰中经过17日左右,与富·春原种对交,应推迟2日出库催青。蚕种浸酸标准,即时浸酸标准温度46℃,盐酸比重1.075,浸渍时间5.5分;冷藏浸酸标准温度47.8℃,盐酸比重1.094,浸渍时间6分。 繁花(浙江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二化性,卵色灰绿,卵壳淡黄,一蛾产卵500粒左右,孵化齐一,蚁蚕文静,蚁体黑褐色,壮蚕体色青白,普斑为雌,素斑为雄。眠起齐一,食桑旺盛,行动活泼。抗氟、抗湿性能较差,熟蚕营茧快,茧色洁白,茧形椭圆,缩皱中等,发蛾较集中,蚕蛾活泼。 春梅(浙江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二化性,卵灰紫色,卵壳白色,一蛾产卵550粒左右,孵化齐一,蚁体褐色,行动活泼,逸散性强。壮蚕体色青白,普斑,各龄眠起尚齐,强健好养,食桑较缓慢,应适当薄饲。老熟较快,茧色白,茧形浅束腰,缩皱中等。发蛾较慢,蚕蛾活泼,交配性能较好,产附整齐,与繁花对交,需掌握起点胚胎一致,提早2日出库催青。 研.芙(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中系二化双交原种,四眠,素斑,越年卵深绿色,蚁蚕黑褐色,有趋光性,壮蚕体色青灰,体形粗壮均匀,眠起发育齐一,易处理,生命率强,食桑旺盛快速,全龄经过23-25日,5龄经过7-8日,熟蚕齐一,茧形大,短椭圆,匀整,缩皱好,茧色白,茧层率23%-24%,茧丝长950-l000米,纤度适中。 该品种抗多湿性能稍差,5龄切忌喂湿叶及偏嫩叶,以适熟良桑为好,春期做好加温排湿工作,否则5龄期延长容易引发脓病。蔟中爬动较大,上蔟宜疏放,勤调蔟。 即浸种:液温45℃,盐酸比重1.075,浸酸时间5.5分钟。 冷浸种:液温47.80C,盐酸比重1.092,浸酸时间6.0分钟。 B·苏(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日系二化双交原种,四眠,普斑,越年卵深紫色,单蛾产卵500粒左右,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有逸散性,眠起齐一,壮蚕体结实,食桑中等,抗大气污染能力强,上蔟齐一,蚕尿少,茧形短椭微束腰,匀整,缩皱中等,茧色白,茧层率23%-24%,发蛾齐,产附整齐。 即浸种:液温45℃,盐酸比重1.075,浸酸时间6.O分钟。 冷浸种:液温47.8℃,盐酸比重1.092,浸酸时间6.5分钟。 201(广西蚕业指导所家蚕研究室) 卵呈灰褐色,卵壳白色,产附较齐正,每蛾产卵400粒左右;孵化齐,蚁蚕褐色,行动活泼有逸散性,在高温环境下饲育蚕儿发育快而齐一,食叶比较旺盛,而在低温环境下蚕儿发育慢而不齐,一般在日平均温度29℃饲育蚕期经过17-18;体质强健,抗高温多湿能力强,饲养容易,但对老硬叶适应性不强;本种分花蚕、白蚕两系,花蚕茧质较高,白蚕茧质较低,其他性状差异不大 , 蚕体较结实细长;熟蚕齐一,茧为长椭圆形,茧呈白色,花蚕系茧形较匀正,白蚕系茧形欠匀,蛹期11-12日。茧层量0.20-0.22克。茧层率18%-19%;发蛾较齐,雄蛾活泼;产卵快,不良卵少。 211(广西蚕业指导所家蚕研究室) 本种带有多化血统,蚕卵灰绿色,卵壳白色,每蛾产卵450-500粒;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行动活泼,有密集性喜打堆,眠起、发育齐一;抗高温力较强,26。7-29 ℃内温度饲育,温度越高发育越快、越齐,在平均温度29℃饲育蚕期经过18日左右,抗湿性较弱;食叶旺盛,宜食成熟叶,但对肥嫩未成熟叶适应性较差;蚕为白蚕,老熟齐一集中,熟蚕尿多,喜向上爬,熟蚕过老易结双宫茧;茧色白、茧形短椭圆形,茧形欠匀,外层茧丝较松,中内层茧丝较实,缩皱偏粗,茧层量0.30克,茧层率20%-21%;发蛾集中,交配力强,产卵快,产附整齐,黑种稳定,不受精卵较少。 932(广西蚕业指导所家蚕研究室) 卵呈褐色,卵壳白色,单蛾产卵450粒左右,催青期比7532短1日;蚁蚕黑色,强健活泼,有密集性喜打堆;蚕期抗高温性能强,27℃以上温度蚕儿食桑旺盛,眠起发育齐一,25.5℃以下温度发育减慢,眠起欠齐,对叶质要求不严,对老叶适应性强于嫩叶;有一定抗湿性能,但壮蚕期遇湿度很重又多吃嫩叶,生命率降低,增多后期死蛹;壮蚕体包青白,素斑,老熟较集中,但与龄期遇过高温度、易生生种,熟蚕反而不齐;茧色白,茧形呈短椭圆形,茧形较均匀,缩皱偏粗;发蛾较集中,交配力强,产卵性能较好,产附整齐,黑种不够稳定,蛹期接触高温,易生生种。 桂(10)(广西蚕业指导所家蚕研究室) 二化含多化,四眠,中系,卵色浅绿色。单蛾产卵480粒左右,每克卵数1700粒左右,孵化齐,蚁蚕黑褐色,有趋密性,克蚁头数2100头左右,发育齐一,大眠眠性稍慢,壮蚕粗壮体色青白,素斑、食桑旺,上蔟齐,茧椭圆,茧色白,缩皱中等,发蛾较涌,雌蛾产卵稍迟。体质较强健,茧丝质好,茧层率24%以上,抗湿性稍差,忌食湿叶。 朝(7)(广西蚕业指导所家蚕研究室) 二化含多化,四眠,日系,卵色紫褐色。单蛾卵440粒左右,每克卵数1850粒左右,克蚁头数2500头左右,孵化齐,蚁量黑褐色,有逸散性,壮蚕体色青白,素斑、体形细长,食桑稍慢,眠起齐,发育齐,上蔟齐,多结上层茧,茧形浅束腰,缩皱中等偏细。发蛾较涌,雄蛾耐冷藏,交配性能好,雌蛾尿多,体质强,对叶质适应性较好,解舒好,茧层率20%左右。 凤(11)(广西蚕业指导所家蚕研究室) 二化含多化,四眠,日系,卵色黑褐色。单蛾卵480粒左右,每克卵粒数1800粒左右,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孵化齐,蚁蚕褐色,有逸散性,壮蚕体色灰白,普斑、眠性较慢,上蔟齐,茧长椭圆浅束腰,茧色白,缩皱中等,发蛾较集中,交配性能好,体质较强,茧丝质优,茧层率22%左右。 秋丰(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二化、四眠,中中杂交固定种,普斑限性。克蚁头数2100头左右,蚁体黑褐色,有趋密性,壮蚕体色青白,体形粗壮,5龄经过7-8日,全龄经过23-25日,蚕儿眠性较快,食桑旺盛,饲养容易,老熟齐一,营中上层茧,抗湿性、抗药性较弱,饲养过程中用桑适熟,忌吃湿叶,蔟中注意通风,防止微量农药中毒。茧形椭圆,茧色白,缩皱中,有球形茧和多层茧。发蛾涌,蚕蛾体色白,有少量灰色蛾发生,雄蛾活泼,冷藏温度宜偏低,雌蛾产卵较迟,蛾尿较多。卵色深灰色,卵壳乳白略带黄色,B系卵色淡绿,卵壳色微黄,有少量生种发生。本品种耐氟性较强。与日系品种自玉交配,宜推迟1日出库催青。 白玉(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二化、四眠,日日杂交固定种,素斑。克蚁头数2100头左右,蚁体黄褐色,蚁蚕活泼,有逸散性,稚蚕期有少量小蚕发生,眠性较快,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白,体形细长,大眠饷食后,胸腹部前几对气门处常呈有铁锈色斑点,老熟齐一,盛熟常在早上,营茧快,结中上层茧,蚕期和蛹期易发生硬化病,用桑适熟,上蔟不能过密,注意族中通风。茧形长微束,茧色白,缩皱中,B系茧形稍大,C系茧形微束,有薄头茧。蛾体色微黄,雌蛾体形大,花翅,交配性能好,产卵快,卵胶着力稍差。卵紫褐色,化性稳定,卵壳乳白色,每蛾产卵数450粒左右。克卵粒数1700粒左右。本品种耐氟性较好。 秋·西(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中系二化性四眠蚕品种,越年卵有灰绿色和绿色两种,而西·秋越年卵为灰绿色。蚕种孵化齐一,有趋光性和趋密性,克蚁头数约2200头。各龄眠起齐一,体质强健,蚕体粗壮,食桑旺盛。幼虫具有限性斑纹,即雌蚕为普斑(花蚕),雄蚕为素斑(白蚕),从3龄盛食期开始可据此鉴别雌雄,分开饲养、上蔟,可提高劳动工效,缓解制种期劳动力的紧张。老熟齐涌,营茧快,茧形短椭圆,大小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全茧量1.8g左右,茧层率24%左右。 发蛾集中,出蛾率高,交配性能好,雄蛾较耐冷藏。产卵快,产附整齐,春制种每蛾产卵500-600粒,秋制种每蛾产卵500粒左右,有少量不受精卵,良卵率97%以上。克蚁制种量春期17盒以上。 催青经过lOd,幼虫经过23d(春),蛰中经过15-16d,全期经过48-49d。与夏 D对交,宜迟2d出库催青。 夏 D(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日系二化四眠蚕品种,越年卵紫色,卵壳白色。蚕种孵化齐一,有逸散性,克蚁头数约2300头。各龄眠起齐一,壮蚕体形细长,食桑缓慢。幼虫也具有限性斑纹。老熟较齐,营茧快,茧形束腰形,大小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全茧量1。5g左右,茧层率23%左右。发蛾较集中,出蛾率高,交配性能好,雄蛾较耐冷藏。产卵较快,产附整齐,但卵的胶着性稍差,春制种每蛾产卵550粒左右,秋制种每蛾产卵500粒左右,良卵率99%以上。克蚁制种量春期15盒以上。 催青经过10d,幼虫期经过24d(春),蛰中经过16-17d,全期经过50-51d。与秋·西对交,宜提前2d出库催青。 绿(T7)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中国系统,二化,四眠。卵绿色,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趋光,行动活泼。稚蚕趋光趋密,眠性快,眠起齐一。体质强健,饲育容易,耐高温,忌低温多湿。稚蚕期温度26.7-27.7℃,壮蚕期25-26℃,耐氟化物污染。行动活泼,食桑旺盛,食量较大,不踏叶。壮蚕素斑,体色青白,体形粗壮。老熟齐一,营茧快,多上层横营茧。茧白色,短椭形,间有球形。全茧量1.7克以上,茧层率23%以上。蛹体黄褐色,有少量驼背蛹发生。发蛾齐涌,3日左右出蛾完毕。蛾体灰白色,交配性能良好,产卵快,多集中在16-21时产卵,每蛾产卵500粒左右,产附良好,极少不受精卵和再出卵。雄蛾产卵500粒左右,产附良好,极少不受精卵和再出卵。雄蛾不耐冷藏,应妥善保护。 催青经过11日,5龄经过的8日,全龄经过25日左右。人工孵化浸酸方法按中系二化种常规标准施行。 萍(781)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中国系统,二化,四眠。卵色绿灰,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趋光,行动活泼。稚蚕趋光趋密,眠起齐一。体质强健。饲育容易,稚蚕期温度26-27℃,壮蚕期25-25.5℃,行动活泼,食桑旺盛,食量较大,不踏叶。壮蚕素斑,体色青白,体形粗壮。老熟齐一,营茧快,多上层横营茧。茧白色,短椭形,间有球。全茧量1.8克以上,茧层率24%以上。蛹体黄褐色,有少量驼背蛹发生。发蛾齐涌,3日左右出蛾完毕。蛾体灰白色,交配性能良好,产卵快。多集中在16-21时产卵,每蛾产卵450粒左右,产附良好,极少不受精卵,无再出卵。雄蛾不耐冷藏,应妥善保护。催青经过11日,5龄经过的8日,全经过25日左右。人工孵化浸酸方法按中系二化种常规标准施行。 晴(T6)(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日本系统,二化,四眠。卵灰紫色,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行动活泼。有逸散性,眠性快,眠起齐一。体质强健,饲育容易,耐高温,忌低温多湿。稚蚕期温度26.7-27.7℃,壮蚕期25.5-26℃,耐氟化物污染。行动活泼,壮蚕普斑,体色青灰,体形长壮。老熟齐一,营茧快,多上层横营茧。茧白色,茧形长筒浅束,全茧量1.6克以上,茧层率24%以上,蛹体黄褐色,发蛾齐涌,3日左右出蛾完毕,蛾体灰白色,交配性能良好,有雌蛾先出现象,产卵快,多集中在18-22时产卵,每蛾产卵500粒左右,无再出卵,不受精卵极少,有少量堆积卵。催青经过11日,5龄经过约9日,全龄经过26日左右。人工孵化浸酸方法按日系二化种常规标准施行。 光(T8)(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日本系统,二化,四眠。卵灰紫色,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逸散性强。眠性快,眠起齐一。体质强健,饲育容易,耐高温,忌低温多湿。稚蚕期温度26.7-27.7℃,壮蚕期25.5-26℃,耐氟化物污染。不甚活泼,食桑较慢。壮蚕普斑,体色青灰,体形长壮。老熟齐一,营茧快,多上层横营茧。茧白色,茧形长筒浅束,全茧量1。7克以上,茧层率22%以上。蛹体黄褐色,发蛾齐涌,蛾体灰白色,交配性能良好,产卵快,多集中在18-22时产卵,每蛾产卵550粒左右,再出卵和不受精卵极少,产附良好。催青经过11日,5龄经过约9日,全龄经过26日左右。 芳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芳华为夏秋用中国系统二化性白茧种,含有多化血统,有甲、乙2个品系。越年卵呈灰紫、灰绿色,卵壳白和淡黄色,杂有黄色,产卵好。春制越年种平均一蛾产卵数600粒左右,良卵率约97%,易发生再出卵,秋制越年种均一蛾产卵550粒左右,良卵率约98%。孵化齐一,蚁体黑褐色,文静,克蚁2200头左右。各龄蚕儿发育齐快,眠起齐一,1-2龄有趋密性,壮蚕体色青白,素斑,体形粗壮,行动活泼,食桑旺盛,老熟齐一,营茧快,熟蚕背风和背光性较强,易密集营茧,导致双宫茧增多。茧色洁白,茧形椭圆,间有短椭,茧形较大而匀整,缩皱中细。发蛾较集中,蚕蛾活泼,交配性能好,产卵快,本品种体质较强键,茧层率较高(24%左右)。春期繁育,催青期10日,蚕期24日左右,蛰中15日,全蚕期约49日。 星宝(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为日本系统二化性白茧种,含有多化性血统,有甲、乙2个品系。越年卵呈灰紫色,卵壳白色。春制越年种一蛾产卵数约550粒,良卵率约为98%,易发生再出卵,实用孵化率约96%-97%。秋制越年种一蛾产卵500粒左右,良卵率98%-99%。蚁蚕孵化齐一,蚁体黑褐色,有逸散性,克蚁2400头左右。1-3龄就眠比芳华慢,对叶质要求较高,如叶质过老,发育欠齐,增加迟小蚕,但4眠眼性快而齐。5龄发育快,经过短,发育齐一。壮蚕体色青白,体形细长,素斑,食桑缓慢。老熟快而齐一,茧形浅束腰,茧形稍小、匀整,茧层率较高(22%左右)。茧色洁白,缩皱中细。发蛾快而集中,雄蛾鳞毛易脱落,不耐冷藏。交配产卵性能良好。春期繁育,催青期10日,蚕期24日,蛰中16日,全蚕期约50日。蚕卵对浸酸剌激较敏感,宜适当减轻剌激量。 薪安(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中系、二化性、四眠,中中杂交固定。越年卵呈灰绿色数,1蛾产卵470-520粒左右,良卵率达98%以上,蚕种孵化较齐,实用孵化率95%以上,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蚁蚕体色黑褐色,行动活泼,小蚕有趋光性。壮蚕体色青白,素斑,食桑旺盛。体型粗壮,大小匀整,各龄眠性快,眠起齐一,好养,老熟齐营茧较快,多营上层茧,茧色洁白,茧形椭圆,匀整,缩皱中等。发蛾集中,交配性能较好,产卵较快,产附良好,本品种具有体质强健、茧质和丝质优的特点。 皖(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日系、二化性、四眠,日日杂交固定种。越年卵呈灰紫色,卵壳白色,1蛾产卵数420-480粒左右,良卵率95%以上,蚁蚕体色黑褐色,小蚕有逸散性,各龄眠起齐快。壮蚕体色普斑,型中等,大小匀整,对耐不良饲料性能较差。老熟齐,营茧较快,茧色白,茧形浅束,匀整,缩皱等。发蛾较缓慢,蛾子活泼,交配性能好,产卵快,产附良好,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茧丝质优的特点。 乐(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日系、二化性、四眠、日日杂交固定种。越年卵呈灰紫色,卵壳白色,1蛾产卵420-450粒 ,良卵率95%以上,蚕种孵化齐,蚁蚕体呈黑褐色,各龄眠起齐快。壮蚕体色普斑,体型中等,茧白色,茧形浅束,皱缩中等。产附较皖略差,该品种具有强健、好养的特点。 限1(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属中国系统,是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夏秋用斑纹限性品种。越年卵色灰绿及青灰,卵壳黄色及淡白色,产附较好,不良卵极少,春制种每蛾产卵数为500粒左右,秋制种每蛾产卵数450粒左右。 蚕种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有趋光性,克蚁头数2100-2200头,各龄蚕儿发育齐一,但1-3眠眠性较快,大眠眠性较慢。壮蚕体型粗壮结实,花蚕为雌,白蚕为雄,凭借蚕体斑纹的有无,鉴别雌雄十分准确,蚕儿食桑旺盛,行动活泼,老熟齐一,营茧较快,茧色洁白,茧形椭圆,大小较匀整,缩皱中等。发蛾较集中,雄蛾先出,蛾体活泼,不太耐冷藏,交配性能较好,产卵快。本品种体质较强,茧层率较高,丝质好。春期在适温偏高的条件下饲育,虫蛹率在95%以上,全茧量1.70-1.80克,茧层量0.400-0.450克,茧层率23%-24%;秋季在自然高温条件下饲育,虫蛹率在85%以上,全茧量1.40克左右,茧层量0.300克以上,茧层率22%-23%。在春季繁育,催青经过11日,幼虫期22日,蛰中期15-16日,全期经过48-49日;秋季繁育,催青经过8-9日,幼虫期23日,蛰中期16-17日,全期经过47-49日。 限2(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日本系统,是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夏秋用斑纹限性品种。越年卵灰紫色,卵壳白色,产附尚好,春制种每蛾产卵数450-500粒,秋制种每蛾产卵数400粒左右;蚕儿孵化齐一,蚁蚕浅黑褐色,克蚁头数2300-2400头,蚕儿发育齐一,蚁蚕及各龄蚕均有逸散性,稚蚕对叶质要求较高,如果叶质过嫩或过老,蚕儿则生长发育缓慢,眠起不齐。壮蚕体型较细长,花蚕为雌,白蚕为雄,蚕儿食桑缓慢,老熟较齐一,茧形浅束腰,大小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羽化迟,发蛾不及限1集中,雄蛾欠活泼,交配产卵性能较好,雌雄蛾尿较多,蚕卵粘着力较差。该品种体质较强健,茧丝质较优良。春期在适温偏高的条件下饲育,虫蛹率在95%以上,全茧量1.65-1.70克,茧层量0.360-0.380克,茧层率22%左右;秋季在自然高温条件下饲育,虫蛹率90%左右,全茧量1.30-1.40克,茧层量0.250-0.300克,茧层率20%-21%。在春期繁育,催青经过11日,幼虫期22日,蛰中期16-17日,全期经过49-50日。秋季繁育,催青经过8-9日,幼虫期23日,蛰中期17-18日,全期经过48-50 日。 洞(限1B)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二化含多化血统、四眠、中中杂交固定种,斑纹限性。蚕儿体质强健,孵化、眠起、老熟齐一。但大眠眠性较慢,特别是温度偏低时,眠期明显延长。营茧较快,喜营上层横位茧。发蛾集中,蛾体活泼,不太耐冷藏,交配产卵性能良好,产附平整,良卵率高,单蛾产卵500粒左右。 碧(限2A)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二化含多化血统、四眠、日日杂交固定种,斑纹限性。蚕儿孵化齐,稚蚕对叶质要求较高,如果叶质过嫩或过老,蚕儿则生长发育缓慢,眠起不齐。老熟齐一,羽化迟,发峨不太集中,雄蛾欠活泼,交配产卵性能较好,雌雄蛾尿较多,蚕卵粘着力较差,单蛾产卵450-500粒。 123(陕西省蚕桑研究所) 卵色灰绿,卵壳乳白色。良卵率较低,单蛾产卵300粒左右,实用孵化率75%-86%。蚁蚕黑色活泼,克蚁头数2100头左右。稚蚕期群体内有20%左右的健康小蚕,分批饲育到5龄即可赶上大批。壮蚕体色青白,体态粗壮而结实。食桑旺盛,对叶质要求严格,不同龄期要分别选用适熟叶。四眠蚕体重1.1-1.3克,5龄盛食蚕体重5克左右,熟蚕4克左右。老熟蚕绢丝腺极度发育,绢丝腺40cm以上,占丝腺总长之64.4%。因而5龄食桑必须充足,5龄经过必须控制在8-9日,全龄经过25-26日。上蔟不够涌,一般2日上完。茧短椭圆形,茧形大,茧层厚,茧层率30%以上。蛹体小,死笼率较高,生命率较低。羽化性能不够好,卷翅蛾较多,交配性能亦较差,易散对,要加强巡蛾。 125(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 中系、二化、四眠。单蛾产卵300-400粒,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素斑,体型粗壮,食桑旺盛,5龄经过8-9d,全龄经过24-25d。全茧量1.5g,茧层量0.429g,茧层率28.60%,茧丝长1041m,出丝率22%。蛰期17d,交配性能良好,与日系组配,蚕种宜迟2d催青。 (陈萍编写) 参考文献: [1] 向仲怀主编《家蚕遗传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年 [2] 冯家新主编《家蚕育种选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