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路的分析方法
考试点
? 1,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的方法
? 2、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方程的列写及求解
方法
? 3、了解回路电流的列写方法
? 4、熟练掌握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
顿定理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时,有时可以把电
路中某一部分简化,即用一个较为简单的电路
替代原电路。
等效概念:
当电路中某一部分用其等效电路替代后,
未被替代部分的电压和电流均应保持不变。
对外等效:
用等效电路的方法求解电路时,电压和电
流保持不变的部分仅限于 等效电路以外 。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电阻的串联
1R 2R nR
1、特点:
电阻串联时,通过各电阻的电流是 同一个电
流 。
+
-
u
i
neq RRRi
uR ????????
21
?
?
?
n
k
kR
1
keq RR ?
2、等效电阻:
eqR
1R 2R nR
3、分压公式
u
RR
R
u
21
1
1 ??
u
RR
R
u
21
2
2 ??
4、应用
分压、限流。
u
i
2R
1R
+
_
+
_
1u
2u
+
_
二、电阻的并联
1R nR2R
1、特点
电阻并联时,各电阻上的电压是 同一个电压 。
+
-
u
i
neq RRRR
1111
21
???????
?
?
?
n
k kR1
1 keq RR ?
2、等效电阻
1R nR2R eq
R
两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为
21
21
RR
RRR
eq ??
三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为
321
321
RRR
RRRR
eq ???×
计算多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时,利用公式
neq RRRR
1111
21
???????
3、分流公式:
i
+
_
u
1R 2R
1i 2i
i
RR
R
i
21
2
1 ??
i
RR
R
i
21
1
2 ??
4、应用
分流或调节电流。
5i
5i
求电流 i 和 i5

等效电阻
R = 1.5Ω
Ai 11 ?
1126 12 ??? ??5i -
A
3
1 ? -
5i
1i
1i
i = 2A
×
B3Ω



A


RAB =?
电阻的 Y形联接与△形联接
的等效变换
一、问题的引入
求等效电阻
要求它们的外部性能相同,
即当它们对应端子间的电压相同时,
流入对应端子的电流也必须分别相等。
1R
2R
3R
1
23
1
23
12R31
R
23R
二、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的条件
星接( Y接) 三角接(△接)
1R
2R
3R
1
23
星接( Y接) 三角接(△接)
Y→ △
3
21
2112 R
RRRRR ???
2
13
3131 R
RRRRR ???
1
32
3223 R
RRRRR ???
1
23
12R31
R
23R
△ →Y
312312
1231
1 RRR
RRR
??
?
312312
3123
3 RRR
RRR
??
?
312312
2312
2 RRR
RRR
??
?
1R
2R
3R
1
23
1
23
12R31
R
23R
星接 三角接
形电阻之和
形相邻电阻的乘积
形电阻
Δ
Δ
Y ?
形不相邻电阻
形电阻两两乘积之和
形电阻
Y
Y
Δ ?
特别若星形电路的 3 个电阻相等
YRRRR ??? 321
则等效的三角形电路的电阻也相等
YRRRRR 3312312 ?????
?? RR Y 3
1,则反之
1R
2R
3R
1
23
1
23
12R31
R
23R
星接 三角接
D
B3Ω



A


C
E B3Ω


A
D
E1Ω


B


CA
D
E

R=3+1+(1+2)∥ (1+5)
=6Ω
×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一、电压源串联
+ -
su
+ - + - + -
1su snu2su
snsss uuuu ??????? 21 ?
?
?
n
k
sku
1
二、电流源并联
si
sni
2si1si
snsss iiii ??????? 21 ?
?
?
n
k
ski
1
三、电压源的并联
只有电压相等的电压源才允许并联。
四、电流源的串联
+
-
+
-5V 3V
i
??i
只有电压相等的电压源才允许并联。
2A 4A
只有电流相等的电流源才允许串联
五、电源与支路的串联和并联
+
- su
R
i
+
-su
i
+
- su
si
i
1i R
iii s ??1
等效是对外而言
等效电压源中的电流不等于替代前的电压源的
电流,而等于外部电流 i 。
+
- su
si
i
R+
-su
i
+
- su
si +
-
u
si
R
+
-
u
si
+
-
u
等效电流源的电压不等于替代前的电流源的
电压,而等于外部电压 u 。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一、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
R
+
-su
i
+
-
u
O
u
i
Riuu s ??
外特性曲线
su
R
us
二、电流源和电阻的并联组合
0R
uii
s ??
外特性曲线 O
u
isi
0Ris?
si
+
-
u
i
0R
三、电源的等效变换
0RR ?
ss iRu ??
电压源、电阻的串联组合与电流源、电阻的并
联组合可以相互等效变换。
R
+
-su
i
+
-
u
si
+
-
u
i
0R
注意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参考方向,
电流源 的参考方向由电压源的 负极指向正极 。
如果令
例:求图中电流 i。
+
-
+ -
i =0.5A(1+2+7)i+4 -9=0
受控电压源、电阻的串联组合和受控电流源、电导
的并联组合也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变换。
此时应把受控电源当作独立电源处理,但应注意在
变换过程中 保存控制量所在支路,而不要把它消掉。
四、有关受控源
su
Ru Ci Ru
su cRi
+
-
scR uRiRiu ???
sRR uuu ?? 42
Vu R 2?
已知 uS=12V,R =2 Ω,
iC=2uR,求 uR。
2.2 结点电压法
一、结点电压
1、定义:
在电路中任意选择某一结点为 参考结点,其他
结点与此结点之间的电压称为 结点电压 。
2、极性:
结点电压 的参考极性是以 参考结点为负,其余
独立结点为正。
二、结点电压法
1、结点电压法以结点电压为求解变量,用 uni来
表示。
2、结点电压方程:
[ G ][U n ] = [ I s ]
1,[G]为结点电导矩阵
Gii-自电导, 与结点 i相连的全部电导之和,
恒为 正 。
Gij-互电导, 结点 i和结点 j之间的公共电导,
恒为 负 。
注意,和电流源串联的电导不计算在内
结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
2,[Un]
结点电压列向量
3,[Is]
Isi -和第 i个结点相联的电源注入该结点的电流
之和。
电流源,流入为正 。
电压源:当电压源的参考 正极 性 联到该结点 时,
该项前取 正号,否则取负。
[ G ][U n ] = [ I s ]
结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
1R
8R
7R
6R
5R
4R 3R
2R
4si
3su
13si
7su
+
-
+
-
0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1:
un1 un2 un3 un4=(G1+G4+G8) G1- +0 G4- is13 is4- +
1R
8R
7R
6R
5R
4R 3R
2R
4si
3su
13si
7su
+
-
+
-
0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2:
un1 un2 un3 un4=-G1 +(G1+G2+G5) -G2 +0 0
1R
8R
7R
6R
5R
4R 3R
2R
4si
3su
13si
7su
+
-
+
-
0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3:
un1 un2 un3 un4=0 -G2 +(G2+G3+G6) -G3 is13 G3us3-
1R
8R
7R
6R
5R
4R 3R
2R
4si
3su
13si
7su
+
-
+
-
0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4:
un1 un2 un3 un4=-G4 -G3+0 +(G3+G4+G7) -is4+G3us3+G7us7
un1 un2 un3 un4=
un1 un2 un3 un4=
un1 un2 un3 un4=
un1 un2 un3 un4=
(G1+G4+G8) G1- +0 G4- is13 is4- +
-G1 +(G1+G2+G5) -G2 +0 0
0 -G2 +(G2+G3+G6) -G3 is13 G3us3-
-G4 -G3+0 +(G3+G4+G7) -is4+G3us3+G7us7
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电路中含有理想(无伴)电压源的处理方法
1G
3G
2G
1su
2si
1 2
设理想(无伴)电压源支路的电流为 i,
i
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为
补充的约束方程
un1 un2=(G1+G2) -G2 i
un1 un2=-G2 +(G2+G3) is2
un1=us1
电路中含有受控源的处理方法
1R 3
R
2R
2u
1si
2gu
0
2
1
un1 un2=(G1+G2) -G1 is1
un1 un2=-G1 +(G1+G3) -gu2 –is1
u2 = un1
电路中含有受控源的处理方法
1R 3
R
2R
2u
1si
2gu
0
2
1
整理有:
un1 un2=(G1+G2) -G1 is1
un1 un2=(g-G1) +(G1+G3) –is1
1、指定参考结点
其余结点与参考结点之间的电压就是结点电
压。
2、列出结点电压方程
自导总是正的,互导总是负的,
注意注入各结点的电流项前的正负号。
3、如电路中含有受控电流源
把控制量用有关的结点电压表示,
暂把受控电流源当作独立电流源。
4、如电路中含有无伴电压源
把电压源的电流作为变量。
5、从结点电压方程解出结点电压
可求出各支路电压和支路电流。
结点法的步骤归纳如下:
2.3 回路电流法 (了解 )
网孔电流法仅适用于 平面电路,
回路电流法则无此限制。
回路电流法是以一组 独立回路 电流为电路变量,
通常选择 基本回路 作为独立回路。
对任一个树,每加进一个连支
便形成一个只包含该连支的回路,
这样的回路称为单连支回路,
又叫做基本回路。
回路电流方程的一般形式 [R] [I] = [US ]
1R
2R
4R
6R
5R
3R
1su
5su
1
2
34 5
61lI
2lI 3lI
选择支路 4,5,6为树。
1lI 2lI 3lI
=
1lI
2lI
3lI
)( 4561 RRRR ??? )( 54 RR ?+ )( 65 RR ?-
1lI 2lI 3lI
=)(
54 RR ?
+ )(
542 RRR ??+ 5R
-
1lI 2lI 3lI
=)(
65 RR ?
-
5R
- )(
653 RRR ??+
1su 5su
5su
5su
- +
+
-
1R
3R
4R
5R
1su 5su
2si
1li 2l
i 3li
1li 2li 3li
=
1R? )( 431 RRR ??? 4R? 1su?
2li 3li
=4R? )( 54 RR ?? 5su?
2si?1li
1、在选取回路电流时,只让 一个回路电流 通过电流源。
理想(无伴)电流源 的处理方法
1R
3R
4R
5R
1su 5su
2si
2、把 电流源的电压 作为变量。
+
-iu1i
2i
3i
is uuiR ??? 111
iuiRiRR ??? 3423 )( 4
535424 )( suiRRiR ?????
再补充一个约束关系式
221 siii ???
含 受控电压源 的电路
1u
cu
.,50 1 方程写出此电路的回路电流uu c ?
1li 2l
i
5100)10025( 21 ??? ll ii
cll uii ????? 21 )1 0 0 0 01 0 0 0 0 0100(100
150 uuc ? 11 25 liu ?
整理后,得
5100125 21 ?? ll ii
01 1 0 1 0 01 3 5 0 21 ??? ll ii
2.4 熟练掌握叠加原理、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叠加定理
一、内容
在线性电阻电路中,任一支路电流(或支路电
压)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
产生的电流(或电压)之叠加。
二、说明
1、叠加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不适用于非线性电
路;
2、叠加时,电路的联接以及电路所有电阻和受控
源都不予更动;
以电阻为例:
RiiRip ????? 2212 )( RiRi 2221 ??
电压源不作用
就是把该电压源的电压置零,
即在该电压源处用 短路替代 ;
电流源不作用
就是把该电流源的电流置零,
即在该电流源处用 开路替代 。
3、叠加时要注意电流和电压的 参考方向 ;
4、不能用叠加定理来计算功率,
因为功率不是电流或电压的一次函数。
= +
1i
2i
)1(1i
)1(2i
)2(
1i
)2(2i
图 a
图 b 图 c

)2(
2
)1(
22 iii ??
)2(
1
)1(
11 iii ??
在图 b中 A1
46
10)1(
2
)1(
1 ???? ii
在图 c中
A6.1446 4)2(1 ????i
A4.2446 6)2(2 ????i
)1(1i
)1(2i
)2(
1i
)2(2i
图 b 图 c
所以
A6.06.11)2(1)1(11 ?????? iii
A4.34.21)2(2)1(22 ????? iii
1i
2i
110i
1i
2i
(a)
3u
= +
)1(
1i )1(110i
)1(
2i
)1(
3u
(b)
)2(
1i
)2(
2i
)2(110i
)2(
3u
(c)
受控电压源
求 u3
在图 b中
A146 10)1(2)1(1 ???? ii
V6410 )1(2)1(1)1(3 ????? iiu
在图 c中
A6.1446 4)2(1 ?????i
A4.2446 6)2(2 ????i
( 2 ) ( 2 ) ( 2 )3 1 210 4 25,6 Vu i i? ? ? ?
所以 V6.19)2(
3
)1(
33 ??? uuu
)1(
1i )1(110i
)1(
2i
)1(
3u
)2(
1i
)2(
2i
)2(110i
)2(
3u
(b) (c)
1i
110i
3u
(a)
= +
)2(
3u
+
-
)2(1i
)2(2i
)2(110i
(c)(b)
)1(110i
)1(1i
)1(
3u)2(
2i
在图 b中
V6.19u )1(3 ?
在图 c中
A6.046 6)2(2)2(1 ?????? ii
V6.9
6410 )2(2)2(1)2(3
?
???? iiu
所以 Vuuu 2.29)2(
3)1(33 ???
(b)
)2(
3u
+
-
)2(1i
)2(2i
)2(110i
(c)
)1(110i
)1(1i
)1(
3u)2(
2i
求各元件的电压和电流。
+
1V
-
1A+ 2V -
+
3V
-
+ 30V- + 8V-
+
11V
-
3A
4A
11A
15A
给定的电压源电压为 82V,
这相当于将激励增加了 82/41倍(即 K=2),
故各支元件的电压和电流也同样增加了 2倍。
本例计算是先从梯形电路最远离电源的一端算起,
倒退到激励处,故把这种计算方法叫做,倒退法,。
线性电路中,当 所有激励 (电压源和电流源)
都增大或缩小 K倍,K为实常数,
响应 (电压和电流)也将同样增大或缩小 K倍。
这里所谓的激励是指 独立 电源;
必须全部激励 同时 增大或缩小 K倍,
否则将导致错误的结果。
用齐性定理分析 梯形电路 特别有效。
齐性定理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一、戴维宁定理
内容
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
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
联组合等效置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一端口
的开路电压,电阻等于一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
置零后的输入电阻。
Req
+
-ocu
Req
Ns



1
1′
No
1
1′
1
1′



1
1′
Ns
+
-ocu
I
- 4V ++
4V
-
a
b
求电流 I 。
例:
2、求开路电压
1、如图断开电路
解:
Uabo=4+4+1=9V
电源置 0
R0
3、求 R0
R0=2+2.4
=4.4Ω
4、恢复原电路
I
6.00 ?
?
R
U
I abo
=1.8A
I 求电流 I 。
解:
1、如图断开电路;
2、求开路电压
-
20V
+
Uabo= 20V-+12V
-
U a b o = 12+ 3
= 15V
3、求 R0
R0=6Ω
R0
+
Uabo
-
a
b
4、恢复原电路
I
10
9
0 ?
?
R
U a b oI =
二、最大功率传输
含源一端口外接可调电阻 R,
当 R等于多少时,它可以从电路 中获得最大功率?
求此最大功率。
一端口的戴维宁等效电路可作前述方法求得:
Uoc=4V
Req=20kΩ
结点电压法求开路电压
20
1
5
1
3
5
10
?
??
?U o c =4V
等效电阻
Req Req=16+20//5=20kΩ
i
电阻 R的改变不会影响原一端口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R吸收的功率为
2
2
2
)( RR
RURip
eq
oc
?
??
R变化时,最大功率发生在 dp/dR=0的条件下。
这时有 R=Req 。
本题中,Req=20kΩ,故 R=20kΩ时才能获得最大功率,
mW
R
up
eq
oc 2.0
4
2
m a x ??
最大功率问题的结论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
Ns R
当满足 R=Req( Req为一端口的输入电阻)的
条件时,
电阻 R将获得最大功率。
此时称电阻与一端口的 输入电阻匹配 。
扩音机为例
iu
Ri R=8Ω
信号源的内阻 Ri为 1kΩ,
扬声器上不可能得到最大功率。
为了使阻抗匹配,在信号源和扬声器之间连上一个变
压器。



变压器还有变换负载阻抗的作用,以实现匹配,采用
不同的变比,把负载变成所需要的、比较合适的数值。
应用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与电流源和电
导的并联组合之间的等效变换,可推得诺 顿定理。
Ns
i
+
u
-
Req
+
- ocu
+
u
-
i
+
u
-
i
sci
Geq
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
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 电流源和电导的并联组
合 等效变换,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一端口的短路电
流,电导等于把该一端口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
入电导。
三、诺顿定理
应用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与电流源和电
导的并联组合之间的等效变换,可推得诺 顿定理。
Ns
i
+
u
-
Req
+
- ocu
+
u
-
i
+
u
-
i
sci
Geq
输入电阻
一、一端口
向外引出一对端子的电路或网络。
又叫二端网络。
+
-
u
i
二、输入电阻
1、定义:
不含独立电源的一端口电阻网络的端电压与端电
流之比。
i
u
R
d e f
in ?
电压、电流法。
s
s
in i
u
i
u
R ??
在端口加以电压源 uS,然后求出端口电流 i,
或在端口加以电流源 iS,然后求出端口电压 u。
2、计算方法:
+
- s
u
1R
2R
3R
i
是用来代替不含独立源的一端口的电阻。
i
1R
2R
3R
i?
+
- s
u
+iR2?-1i
2i
1322 )( iRRiRu s ???? ?
21iRu s ? 21 iii ??
321
2131 )1(
RRR
RRRR
i
uR s
in ??
???? ?
电压、电流法
三、等效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