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校共选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二、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全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施应重点掌握,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清洁生产的原理及实施途径。
三、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教育专业,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其它专业共选。
四、 学时
总学时:40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1学时)
第二章 生态系统(1学时)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1学时)
第四章 资源短缺(1学时)
第五章 环境污染(2学时)
第六章 生态破坏(2学时)
第七章 全球环境问题(2学时)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学时)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2学时)
第十章 环境伦理观(1学时)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1学时)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1学时)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1学时)
第十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4学时)
第十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1学时)
第十六章 国际环境公约(1学时)
第十七章 清洁生产的原理和评估方法(2学时)
第十八章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2学时)
第十九章 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2学时)
专家讲座(4学时)
五、讲授内容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第一节 世界人口发展情况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第三节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第二篇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四章 资源短缺
第一节 水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能源
第四节 矿产资源
第五章 环境污染
第一节 水污染
第二节 大气污染
第三节 土壤污染
第四节 固体废物及化学品危害
第五节 噪声及其他物理性污染
第六章 生态破坏
第一节 植被破坏
第二节 水土流失
第三节 荒漠化
第七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一节 气候变化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四节 海洋污染
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实施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基础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第三节 全球《21世纪议程》
第四节 《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六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世界动向
第四篇 环境伦理观
第十章 环境伦理观
第八节 环境伦理关的由来
第九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十节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
第五篇 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
第二节 环境规划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
第一节 环境法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环境法律关系
第三节 环境法的体系与实施
第四节 环境法律责任
第五节 我国环境法律制度概要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方法
第三节 公共物品与环境质量
第三节 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
第十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第十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第二节 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第三节 自然保护
第四节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其他保护 第六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六章 国际环境公约
第一节 气候变化
第二节 臭氧层保护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四节 危险废物的控制
第五节 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篇 清洁生产
第十七章 清洁生产的原理和评估方法
第一节 工业生态学——环境生产理论基础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由来及概念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第十八章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工业污染的全过程控制与综合防治
第二节 实施清洁生产的7个方向
第三节 清洁生产审核
第四节 ISO140000和环境管理体系
第五节 清洁生产实例
第十九章 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
第一节 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第三节 产品环境标志
第四节 产品的生态设计
六、课程重点
第一篇(应掌握内容)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1.地球大气的热分层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2.地球上的水量分布.
3.人类的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
4.地面土壤仅几十厘米厚.
5.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作物生长受阻.
第二章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六组分.
2.生态系统依地理分两大类.
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命之碳及循环.
5.“生态危机”大多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失调.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Td=0.7/r)
2.世界人口发展史.
3.中国人口发展特点.
4.自然资源的分类.
5.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6.人口容量.中国人口容量.
第二篇
第四章 资源短缺
1.水资源短缺国家.
2.中国缺水现状.
3.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4.中国的能源问题.
5.中国的矿产资源特点.
第五章 环境污染
1.工业废水的特点.
2.五类水域及其功能南北方河流污染状况.
3.地面水污染特征.
4.气态污染物及其人为源(含颗粒物)
5.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6.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
7.土壤污染源及土壤污染物.
8.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残留.
9.固体废物的种类.
10.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1.不同分贝(dB)对人的影响.
12.电磁污染的来源.
13.光、热污染.
第六章 生态破坏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
2.牧场退化.
3.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4.我国沙漠化现状.
第七章 全球环境问题
1. 温室气体.
2. 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海平面变化.
3. 平流层O3的生成、分解机制.
4. 1大气压下,O3层厚度及O3危害现状.
5. O3层破坏原因.
6.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基本点.
7. 我国的生态系统有几种.
8. 我国森林、荒漠、湿地多样性锐减状况.
9. 引起物种灭绝和濒危最重要的人为影响示意图.
10. 海洋污染的有害影响—赤潮.
第三篇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关于可持续发展几本重要的书、报告和文件.
2. 重要的国际环境组织.
3. 几个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针体系的具体内容.
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针体系结构
3. 衡量国家财富新标准.
4. 人文发展指数.
5. 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6. 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7. 何为“33211”工程.
8. 美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四篇
第十章 环境伦理观
1. 不同社会形态的环境伦理观.
2. 三种有代表性的 环境伦理观.
3. 企业环境伦理观的行为准则.
4. 企业的环境伦理原则.
5. 环保身边事.
6. 环境伦理发展观.
第五篇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1.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2.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
3.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4. 何为“三同时”
5.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重点: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
1. 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大行动中,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占重要地位.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内容(重点:法律制度)
3. 环境资源单行法.
4. 环境标准.
5. 环境民事责任.
6. 环境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1. 目前受到广泛重视并采用的经济手段.
2. 完全的私有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一个制度条件.
3. 对环境质量进行国家干预的条件.
4. 环保产业.
5. 环境保护最优化模型(环境学导论.)
第十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1. 水污染技术性控制对策.
2. 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3.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化学、生物).
4.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5. 中国节水重点企业.
6. 洁净煤技术内容.
7. 世界清洁能源有哪些.
8. 机动车污染因素与控制措施.
9. 工业污染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10. 固体废物(城市、工业)减量化对策与措施.
11. 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物理、化学、生物).
12.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第十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2. 生态保护的主要类型.
3. 生态保护目标50年.
4. 自然保护按对象分类.
5. 农业生态管理.
6. 土壤保护措施.
7. 湿地概念.
8. 草场保护措施.
9. 八个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域.
第十六章 国际环境公约
1. 我国CO2排放量在世界排名.
2. 我国的ODS生产消费在世界排名.
3. 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保护对象是什么.
4. 移地保护一般利用哪些场所.
5. 对固体废物的进口限制是什么.
6. 危害海洋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第六篇
第十七章清洁生产的原理和评估方法
1. 三种工业发展模式.
2. 清洁生产的内容.
3.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4. 环境评价的三种标准.
第十八章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1. 实施清洁生产的七个方向.
2. SC1-SC6主题.
3. 环境管理体系五大部分.
第十九章 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
1. 产品的生命周期.
2. 产品所产生的三类环境问题.
3. 环境标志的三种类型.
4. 环境标志的产品类别.
5. 中国的产品环境标志图案.
6. 产品生态设计的七条原则.
七、学习这门课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它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2、它涉及了思想意识和科学知识。
3、它既揭露了问题,又阐明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4、它将会与其他课程发生密切的联系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八、学生学习要求:
(1)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运用“发现法”等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2)利用学习小组开展讨论互帮互学,以提高学习效果。
(3)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九、考核方法
(1)本课程的成绩分为3个部分,即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含专题讨论),分别占总成绩的70%、30%。
(2)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形式,考试时间为2小时。统一命题,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折合70分入册。
(3)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共有4次作业,统一布置,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4)专题讨论占总成绩的10%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或网上讨论,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参加、发言、发言提纲记录等情况评定成绩。
(5)每位学生的平时作业、专题讨论的学习情况记录保存在该生平时成绩档案袋中,以备检查。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主编:钱易 唐孝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教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奚旦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环境科学原理》,窦贻俭,李春华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何强 井文涌 王翊亭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环境学》,左玉辉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年—2004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引论》, 叶文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经济学》,姚志勇等编者,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