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硅 外延生长
5.1外延生长概述
外延生长 用来 生长 薄层单晶材料,即 薄膜
外延生长,在一定条件下,在单晶衬底 上,
生长 一层合乎要求的 单晶 层的方法。
生长的这层 单晶 叫 外延层 。 (厚度为几微米)
2
外延生长分类
根据外延层性质正外延,器件制作在外延层上反外延,器件制作在衬底上同质外延,外延层与衬底 同种材料如 Si/Si,GaAs/GaAs,GaP/GaP;
异质外延,外延层与衬底 不同材料如 Si/Al2O3,GaS/Si,GaAlAs/GaAs;
3
根据外延生长方法:
直接外延间接外延是用加热、电子轰击或外加电场等方法使生长的 材料原子获得能量,直接迁移沉积在衬底表面 上完成外延生长,如真空淀积,溅射,升华等是利用 化学反应在衬底表面上沉积生长 外延层,广义上称为化学气相淀积
(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CVD生长的薄膜未必是单晶,所以严格讲 只有生长的薄膜是单晶的 CVD才是外延生长。
CVD设备简单,生长参数容易控制,重复性好,
是 目前硅外延生长的主要方法
4
根据向衬底输运外延材料的原子的方法不同
真空外延、气相外延、液相外延根据相变过程
气相外延、液相外延、固相外延、
对于 硅外延,应用 最广泛的是气相外延以 SiH2Cl2,SiHCl3,Sicl4或 SiH4,为反应气体,
在一定的保护气氛下反应生成硅原子并沉积在加热的衬底上,衬底材料一般选用 Si,SiO2,Si3N4等液相外延( LPE)法的原理是通过将硅熔融在母体里,
降低温度析出硅膜。
5
6
5.2硅的气相外延
对外延片的质量要求,电阻率及其均匀性、厚度及其均匀性、位错和层错密度等。
按照反应类型 可分为 氢气还原法 和 直接热分解法。
氢还原法,利用氢气还原产生的硅在基片上进行外延生长。
直接热分解法,利用热分解得到 Si。
5- 2- 1硅外延生长用的原料
7
气相外延法生长 Si半导体膜所用原料气体、反应式、生长温度及所属反应类型
8
各种硅源优缺点:
SiHCL3,SiCL4
常温液体,外延生长温度高,但是生长速度快,易纯制,使用安全。是较通用的硅源 。
SiH2CL2,SiH4
常温气体,SiH2CL2使用方便,反应温度低,应用越来越广。 SiH4反应温度低,无腐蚀性气体,但是会因漏气产生外延缺陷 。
9
四部分组成:
氢气净化系统、气体输运及净化系统、加热设备和反应室
根据 反应室的结构,由 水平式和立式,后者又分为 平板式和桶式
加热反应器,提高温度,有利于硅的淀积,
加热方式 有 高频感应加热 和 红外辐射加热 。
5- 2- 2 硅外延生长设备
10
原理,SiCl4+2H2? Si+4HCl
5-2-4硅外延生长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以 SiCl4为例
11
生长过程,
12
1,SiCl4浓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加,生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13
2.温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温度较低时,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规律上升较高温度区,生长速率随温度变化较平缓,
14
3.气流速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生长速率 与总氢气 流速的平方根成正比
4.衬底晶向的影响
生长速率 <100>><110> > <111>
15
5-2-5硅外延生长动力学过程
两个模型,
气 -固表面复相化学反应模型,
气相均质反应模型
16
边界层,P110
在接近基座表面的流体中出现一个流体速度受到干扰而变化的薄层,而在薄层外的流速不受影响,称此薄层为边界层,
也叫 附面层,停滞层,滞流层。
边界层厚度与流速平方根成反比气 -固表面复相化学反应模型
17
此模型认为硅外延生长包括下列步骤,
1.反应物气体混合向反应区输运
2.反应物穿过 边界层 向衬底表面迁移
3.反应物分子被吸附在高温衬底表面上
4.在衬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生长晶体的原子和气体副产物,原子进入晶格格点位置形成晶格点阵,实现晶体生长
5.副产物气体从表面脱附并穿过边界层向主气流中扩散
6.气体副产物和未反应的反应物,离开反应区被排出系统
18
气相均质反应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
外延生长反应不是在固-气界面上,而是在距衬底表面几微米的空间中发生。
反应生成的原子或原子团再转移到衬底表面上完成晶体生长。
19
5- 3硅外延层电阻率的控制
不同器件对外延层的电参数要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 在外延生长过程中,精确控制 外延层中的 杂质浓度和分布 来解决
20
5- 3- 1外延层中的杂质及掺杂
1.外延层中的杂质外延层中杂质来源很多,总的载流子浓度 N总 可以表示为:
N总 = N衬底?N气?N邻片?N扩散?N基座?N系统
N衬底,衬底中挥发出来的杂质掺入外延层中的杂质浓度分量
N气,外延层中来自混合气体的杂质浓度分量
N邻片,外延层中来自相邻衬底的杂质浓度分量
N扩散,衬底中杂质经固相扩散进入外延层的杂质浓度分量
N基座,来自基座的杂质浓度分量
N系统,除上述因素外整个生长系统引入的杂质浓度分量
21
N气,N基座,N系统,杂质不是来源衬底片,因此称为 外掺杂
N扩散,N衬底,N邻片 的 杂质来源于衬底片,通称为 自掺杂
2.外延生长的掺杂
外延用 PCL3,ASCI3,SbCI3,AsH3做 N型掺杂剂,用 BCL3,BBr3,B2H6做 P型掺杂剂
22
5-3-2外延中杂质的再分布
外延层 中 含有和衬底中的杂质不同类型的杂质,或者是同一种类型的杂质,但是其浓度不同。
通常 希望外延层和衬底之间界面处的掺杂浓度梯度很陡,但是 由于 高温下 进行外延生长,衬底中的 杂质会进入外延层,使得外延层和衬底处的杂质浓度变平
23
注意:外延层的实际界面外延层中杂质分布是两者的总和
Dt2 xe x pN21xN S U b1 衬底扩散造成的杂质分布
Dt2
xe x pN
2
1xN
f2 外部掺入的杂质浓度分布
24
5- 3- 3外延层生长中的自掺杂
自掺杂效应,衬底中的杂质进入气相中再掺入外延层
抑制自掺杂的途径:
一:减少杂质由衬底逸出
1.使用蒸发速度较小的杂质做衬底和埋层中的杂质
2.外延生长前高温加热衬底,使硅衬底表面附近形成一杂质耗尽层,再外延时杂质逸出速度减少可降低自掺杂
3.采用背面封闭技术,即将背面预先生长高纯 SiO2或多晶硅封闭后再外延,可抑制背面杂质的蒸发而降低自掺杂。
25
二:采用减压生长技术
使已蒸发到气相中的杂质尽量不再进入外延层
一般在 1.3?103~ 2?104Pa的压力下进行。
4.采用低温外延技术和不含有卤原子的硅源。
5.采用二段外延生长技术即先生长一段很短时间的外延层,然后停止供源,
只通氢气驱除贮存在停滞层中的杂质,再开始生长第二段外延层,直到达到预定厚度
26
5- 3- 4外延层的夹层
外延层的夹层 指的是外延层和衬底界面附近出现的 高阻层或反型层。
分为 两种类型:
一是 在检测时导电类型混乱,击穿图形异常,用染色法观察 界面不清晰二是 导电类型异常,染色观察会 看到一条清晰的带
27
外延层产生的原因 也有两种:
第一种夹层情况认为 P型杂质沾污,造成 N型外延层被高度补偿解决办法,P型杂质主要来源于 SiCL4,只要提高
SiCL4的纯度及做好外延前的清洁处理就可以解决。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衬底引起的当衬底中硼的含量大于 3?1016cm- 3时,外延层中就容易出现夹层。这是由于高温时硼扩散的比锑快,结果使得硼扩散到外延层中补偿了 N型杂质,形成了一个高阻层或反型层。
解决办法,一是提高重掺杂单晶质量;二是在工艺中防止引入 P型杂质,降低单晶中 B的含量;三是在外延生长时可以先长一层 N型低阻层作为过渡层,控制夹层。
28
5- 4 硅外延层的缺陷
分类:
一:表面缺陷,也叫宏观缺陷如云雾,划道,亮点,塌边,角锥,
滑移线等二:内部结构缺陷,也叫微观缺陷如层错,位错
29
5- 4- 1外延片的表面缺陷
云雾状表面外延片表面呈乳白色条纹,在光亮处肉眼可以看到。
一般由于氢气纯度低,含水过多,或气相抛光浓度过大,生长温度太低等引起的。
角锥体:又称三角锥或乳突。形状像沙丘,
用肉眼可以看到。
30
雾状表面缺陷
① 雾圈
② 白雾
③ 残迹
④ 花雾 ① 雾圈 ② 白雾
③ 残迹 ④ 花雾
31
角锥体
32
亮点:外形为乌黑发亮的小圆点
塌边:又叫取向平面,它是外延生长后在片子边缘部分比中间部分低形成一圈或一部分宽 1~ 2mm左右的斜平面。
形成原因:衬底加工时造成片边磨损偏离衬底片晶向。
33
划痕:由机械损伤引起
星形线(滑移线):
34
5- 4- 2外延层的内部缺陷
层错层错形貌分为 单线,开口,正三角形,套叠三角形和其他组态
位错外延层中的位错主要是由于 原衬底位错延伸引入的另外可能是由于掺杂和异质外延时,由于异类原子半径的差异或两种材料晶格参数差异引入内应力。
例如在 Si中掺 B,P,它们的半径比 Si小,它们占据硅的位置时,Si的点阵会发生收缩;当掺入 AL,Sb等比 Si
半径大的原子时,Si点阵会发生扩张。也就是产生晶格点阵的失配。
35
晶格点阵的失配会使外延片呈现弯曲。
当弯曲程度超过弹性范围,为缓和内应力就会出现位错,称之为 失配位错。
为了消除应力,采用 应力补偿法,即在外延或扩散时,同时引入两种杂质,使它们产生的应变正好相反。 当两种杂质原子掺入的比例适当时,可以使应力相互得到补偿,减少或避免晶格畸变。从而消除失配位错的产生。
这种方法称为“双掺杂技术”。
36
5-5硅的异质外延
在 蓝宝石、尖晶石 衬底上进行硅的 SOS外延 生长和在 绝缘衬底上 进行硅的 SOI异质外延 。
SOS,Silicon on Sapphire
Silicon on Spinel
在单晶绝缘衬底 蓝宝石( α - AI2O3)或尖晶石
(MgO,AI2O3)上外延生长硅
SOI,Silicon on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37
5- 5- 1 SOS 技术
蓝宝石和尖晶石 是良好的绝缘体,以它们 作为衬底 外延生长硅 制作集成电路,
可以 消除 集成电路 元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可以 减少漏电流和寄生电容,
增强抗辐射能力和降低功耗,还可以 提高集成度和双层布线,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理想材料。
38
1.衬底的选择
选择 异质外延衬底材料 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考虑 外延层和衬底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包括晶体结构,熔点,蒸汽压、热膨胀系数等。
2.考虑 衬底对外延层的沾污问题 。
目前最适合硅外延的异质衬底是 蓝宝石和尖晶石 。当前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 蓝宝石 做衬底。
39
2.SOS外延生长
存在问题:自掺杂效应衬底表面的反应,AL2O3+2HCL+H2=2ALCL↑ +3H2O
铝的低价氯化物为气体,它使衬底被腐蚀,导致外延层产生缺陷。
氢气和淀积的硅也会腐蚀衬底
2H2+AL2O3=AL2O+2H2O
5Si+ 2AL2O3=AL2O+ 5SiO+2AL
SiCL4对衬底的腐蚀大于 SiH4,所以 SOS外延生长,
采用 SiH4热分解法更有利 。
在衬底尚未被 Si完全覆盖之前,上述腐蚀反应都在进行为了解决生长和腐蚀的矛盾,可采用双速率生长 和 两步外延 等外延生长方法。
40
双速率生长,先用高的生长速率 (1~ 2um/min),
迅速将衬底表面覆盖 (生长 100~ 200nm)。然后再以低的生长速率 (约 0.3um/min)长到所需求的厚度。
两步外延法 是综合利用 SiH4/H2和 SiCI4/H2两个体系的优点。即第一部用 SiH4/H2体系迅速覆盖衬底表面,然后第二步再用 SiCI4/H2体系接着生长到所要求的厚度。
41
SOS 技术的缺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缺点,1)由于晶格失配(尖晶石为立方结构,蓝宝石为六角晶系)问题和自掺杂效应,外延质量缺陷多,但厚度增加,缺陷减小。 2)成本高,一般作低功耗器件,近来用 SOI代替,可降低成本。
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 SOS外延层的晶体完整性,降低自掺杂,使其性能接近同质硅外延层的水平并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42
5-5-2 SOI技术
SOI技术是 IBM公司 首先开发成功的 芯片制造技术
在 1998年研制成功,于 2000年正式应用于 其
PowerPC RS64IV芯片上的 半导体制造技术 。
SOI硅绝缘技术是指在半导体的绝缘层(如二氧化硅)上,通过特殊 工艺,再附着非常薄的一层硅,在这层 SOI层之上再制造电子设备。
此工艺可以使晶体管的充放电速度大大加快,提高数字电路的开关 速度。 SOI与 传统的半导体生产工艺(一般称为 bulk CMOS)相比 可使 CPU的性能提高性能 25%-35%,降低功耗 1.7-3倍 。
SOI,Silicon On Insulator 绝缘体上的硅
43
体硅 CMOS技术
44
SOI(Silicon-On-Insulator,
绝缘衬底上的硅 )技术
45
低压 SOI器件体硅 SOI
双栅 SOI
46
SOI的 结构特点 是在 有源层和衬底层之间插入埋氧层 来隔断二者的电连接。
SOI和体硅在电路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在于,硅基器件或电路制作在外延层上,器件和衬底直接产生电连接,高低压单元之间、有源层和衬底层之间的隔离 通过反偏 PN结完成,而
SOI电路的有源层、衬底、高低压单元之间都通过绝缘层完全隔开,各部分的电气连接被完全消除。
47
为其带来了 寄生效应小,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度高,抗辐射能力强 等诸多优点 。
SOI的结构特点和 相同条件下的 体硅电路相比,
SOI电路的速度可提高 25-35%,功耗可下降 2/3
48
SOI技术的挑战
1,SOI材料是 SOI技术的基础
SOI技术发展有赖于 SOI材料的不断进步,材料是 SOI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这个障碍目前正被逐渐清除
SOI材料制备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SDB SIMOX Smart-Cut ELTRAN
49
SDB (Silicon Direct Bonding)直接键合技术
SIMOX (Separating by Implanting Oxide )氧注入隔离
Smart Cut智能切割
ELTRAN (Epoxy Layer Transfer)外延层转移
50
SDB(Silicon Direct Bonding)直接键合技术,
是采用键合技术形成 SOI结构的 核心技术之一。
1.SDB
将两片硅片 通过 表面的 SiO2层键合在一起,再把背面用腐蚀等方法减薄来获得 SOI结构
51
当两个平坦的具有 亲水性 表面的硅片(如被氧化的硅片)相对放置在一起时,即使在室温下亦回自然的发生键合。
亲水性是指材料表面与水分子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
通常表现为洁净固体表面能被水所润湿通常认为,键合是由吸附在两个硅片表面上的 OH-
在范德瓦尔斯力作用下相互吸引所引起的在 室温下 实现的 键合 通常 不牢固,所以 键合后还要进行退火,键合的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键合后采用机械研磨或化学抛光的方法,将器件层的硅片减薄到预定厚度。
52
键合 (Bonded)技术优缺点:
硅膜质量高
埋氧厚度和硅膜厚度可以随意调整
适合于大功率器件及 MEMS技术
硅膜减薄一直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重要障碍
键合要用两片体硅片制成一片 SOI衬底,
成本至少是体硅的两倍
53
54
SDB
55
SIMOX (Separating by Implanting Oxide )氧注入隔离,是通过 氧离子注入到硅片,再 经高温退火 过程 消除注入缺陷而成,
2.SIMOX
56
O2 O2
57
采用 SIMOX技术制备的 硅膜均匀性较好,调整氧离子注入剂量可使厚度控制在 50~ 400nm的范围。 但由于需要昂贵的高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还要经过高温退火过程,所以制备 成本很高,价格非常贵。
采用 SIMOX技术制备的 顶层 硅膜通常较薄,为此,人们采用在 SIMOX基片上外延的方法来获得较厚的顶层硅,即所谓的
ESIMOX( Epoxy SIMOX)技术 。但是厚外延将在硅膜中引起较多的缺陷,因此 SIMOX技术通常用于制备薄硅膜、薄埋氧层的 SOI材料。
58
59
各层性能 20世纪 90年代 今后上层 Si的均匀性 /埃 < ± 100 < ± 25
SiO2埋层厚度 /um 0.3~0.5 0.05~0.5
SiO2埋层的均匀性 ± 3% ± 1%
平均缺陷密度 /cm-2 105~104 103~102
样品表面的粒子数注入后 /cm-2(粒子大小 ) < 0.75 < 0.016
退火后 /cm-2(粒子大小 ) < 0.016 < 0.016
SIMOX材料现在的水平和今后的需要
60
SIMOX材料:
最新趋势是采用 较小的氧注入剂量
显著改善顶部硅层的质量
降低 SIMOX材料的成本
低注入剂量 (~ 4?1017/cm2)的埋氧厚度薄:
800~ 1000?
退火温度高于 1300℃,制备大面积
(?300mm)SIMOX材料困难
61
Smart Cut智能切割 兼具有 SDB和
SIMOX的特点,工艺流程包括 热氧化、注氢、
低温键合、热处理剥离、精密抛光 等。这种方法制得的 硅片顶部硅膜的均匀性相当好,
单片厚度偏差和片间偏差可控制在 10nm以内,
另外 生产成本也可降低,因为不需要昂贵的专用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和长时间的高温退火,
所以这是一种极有前途的 SOI制备技术。特别 适用于制备薄硅膜、厚埋氧层材料。
3.Smart Cut
62
63
Smart-Cut技术是一种智能剥离技术
将离子注入技术和硅片键合技术结合在一起
解决了键合 SOI中硅膜减薄问题,可以获得均匀性很好的顶层硅膜
硅膜质量接近体硅 。
剥离后的硅片可以作为下次键合的衬底,
降低成本
64
H2 H2
65
Smart Cut
66
Smart Cut
67
Smart Cut
68
ELTRAN技术 (Epoxy Layer Transfer)外延层转移,独特之处在于 在多孔硅表面上 可生长平整的外延层,并能以合理的速率 将多孔硅区域彻底刻蚀掉,该技术保留了外延层所具有的原子平整性,在晶体形成过程中也不产生颗粒堆积或凹坑,因此具有比其它 SOI
技术更为优越的性能 。
4.ELTRAN
69
70
ELTRAN
71
ELTRAN
72
73
以上 4种制备 SOI材料的方法各有所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要求,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 。
SDB法 通常用于制取 厚埋氧层材料,其硅层的厚度取决于硅片减薄技术的进展 。 早期该技术只能制备厚硅层材料,后来随着
BE( Back Etch) Bonding技术和 CMP(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技术的发展,也可以用于制备极薄的顶层硅
( 0.1μm ) 。
而 SIMOX法 由于氧注入条件的限制,只能制取薄硅层 ( 0.1~
0.4μm ) 和薄埋氧层 ( 0.1~ 0.4μm ) 材料 。 要获得厚的硅层,
必须再进行外延,即采用 ESIMOX法 。
而 Smart Cut法 由于采用了键合工艺,则 最适用于制备薄硅层
( 0.1~ 1μm ) 和厚埋氧层材料 。
ELTRAN法的适用范围最宽,可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从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的硅层和埋氧层 。
74
作业五,
什么是同质外延,异质外延,直接外延,间接外延?
什么是自掺杂?外掺杂?抑制自掺杂的途径有哪些?
什么是 SOS,SOI技术
SOI材料的生长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第五章硅 外延生长
5.1外延生长概述
外延生长 用来 生长 薄层单晶材料,即 薄膜
外延生长,在一定条件下,在单晶衬底 上,
生长 一层合乎要求的 单晶 层的方法。
生长的这层 单晶 叫 外延层 。 (厚度为几微米)
2
外延生长分类
根据外延层性质正外延,器件制作在外延层上反外延,器件制作在衬底上同质外延,外延层与衬底 同种材料如 Si/Si,GaAs/GaAs,GaP/GaP;
异质外延,外延层与衬底 不同材料如 Si/Al2O3,GaS/Si,GaAlAs/GaAs;
3
根据外延生长方法:
直接外延间接外延是用加热、电子轰击或外加电场等方法使生长的 材料原子获得能量,直接迁移沉积在衬底表面 上完成外延生长,如真空淀积,溅射,升华等是利用 化学反应在衬底表面上沉积生长 外延层,广义上称为化学气相淀积
(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CVD生长的薄膜未必是单晶,所以严格讲 只有生长的薄膜是单晶的 CVD才是外延生长。
CVD设备简单,生长参数容易控制,重复性好,
是 目前硅外延生长的主要方法
4
根据向衬底输运外延材料的原子的方法不同
真空外延、气相外延、液相外延根据相变过程
气相外延、液相外延、固相外延、
对于 硅外延,应用 最广泛的是气相外延以 SiH2Cl2,SiHCl3,Sicl4或 SiH4,为反应气体,
在一定的保护气氛下反应生成硅原子并沉积在加热的衬底上,衬底材料一般选用 Si,SiO2,Si3N4等液相外延( LPE)法的原理是通过将硅熔融在母体里,
降低温度析出硅膜。
5
6
5.2硅的气相外延
对外延片的质量要求,电阻率及其均匀性、厚度及其均匀性、位错和层错密度等。
按照反应类型 可分为 氢气还原法 和 直接热分解法。
氢还原法,利用氢气还原产生的硅在基片上进行外延生长。
直接热分解法,利用热分解得到 Si。
5- 2- 1硅外延生长用的原料
7
气相外延法生长 Si半导体膜所用原料气体、反应式、生长温度及所属反应类型
8
各种硅源优缺点:
SiHCL3,SiCL4
常温液体,外延生长温度高,但是生长速度快,易纯制,使用安全。是较通用的硅源 。
SiH2CL2,SiH4
常温气体,SiH2CL2使用方便,反应温度低,应用越来越广。 SiH4反应温度低,无腐蚀性气体,但是会因漏气产生外延缺陷 。
9
四部分组成:
氢气净化系统、气体输运及净化系统、加热设备和反应室
根据 反应室的结构,由 水平式和立式,后者又分为 平板式和桶式
加热反应器,提高温度,有利于硅的淀积,
加热方式 有 高频感应加热 和 红外辐射加热 。
5- 2- 2 硅外延生长设备
10
原理,SiCl4+2H2? Si+4HCl
5-2-4硅外延生长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以 SiCl4为例
11
生长过程,
12
1,SiCl4浓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加,生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13
2.温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温度较低时,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规律上升较高温度区,生长速率随温度变化较平缓,
14
3.气流速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生长速率 与总氢气 流速的平方根成正比
4.衬底晶向的影响
生长速率 <100>><110> > <111>
15
5-2-5硅外延生长动力学过程
两个模型,
气 -固表面复相化学反应模型,
气相均质反应模型
16
边界层,P110
在接近基座表面的流体中出现一个流体速度受到干扰而变化的薄层,而在薄层外的流速不受影响,称此薄层为边界层,
也叫 附面层,停滞层,滞流层。
边界层厚度与流速平方根成反比气 -固表面复相化学反应模型
17
此模型认为硅外延生长包括下列步骤,
1.反应物气体混合向反应区输运
2.反应物穿过 边界层 向衬底表面迁移
3.反应物分子被吸附在高温衬底表面上
4.在衬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生长晶体的原子和气体副产物,原子进入晶格格点位置形成晶格点阵,实现晶体生长
5.副产物气体从表面脱附并穿过边界层向主气流中扩散
6.气体副产物和未反应的反应物,离开反应区被排出系统
18
气相均质反应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
外延生长反应不是在固-气界面上,而是在距衬底表面几微米的空间中发生。
反应生成的原子或原子团再转移到衬底表面上完成晶体生长。
19
5- 3硅外延层电阻率的控制
不同器件对外延层的电参数要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 在外延生长过程中,精确控制 外延层中的 杂质浓度和分布 来解决
20
5- 3- 1外延层中的杂质及掺杂
1.外延层中的杂质外延层中杂质来源很多,总的载流子浓度 N总 可以表示为:
N总 = N衬底?N气?N邻片?N扩散?N基座?N系统
N衬底,衬底中挥发出来的杂质掺入外延层中的杂质浓度分量
N气,外延层中来自混合气体的杂质浓度分量
N邻片,外延层中来自相邻衬底的杂质浓度分量
N扩散,衬底中杂质经固相扩散进入外延层的杂质浓度分量
N基座,来自基座的杂质浓度分量
N系统,除上述因素外整个生长系统引入的杂质浓度分量
21
N气,N基座,N系统,杂质不是来源衬底片,因此称为 外掺杂
N扩散,N衬底,N邻片 的 杂质来源于衬底片,通称为 自掺杂
2.外延生长的掺杂
外延用 PCL3,ASCI3,SbCI3,AsH3做 N型掺杂剂,用 BCL3,BBr3,B2H6做 P型掺杂剂
22
5-3-2外延中杂质的再分布
外延层 中 含有和衬底中的杂质不同类型的杂质,或者是同一种类型的杂质,但是其浓度不同。
通常 希望外延层和衬底之间界面处的掺杂浓度梯度很陡,但是 由于 高温下 进行外延生长,衬底中的 杂质会进入外延层,使得外延层和衬底处的杂质浓度变平
23
注意:外延层的实际界面外延层中杂质分布是两者的总和
Dt2 xe x pN21xN S U b1 衬底扩散造成的杂质分布
Dt2
xe x pN
2
1xN
f2 外部掺入的杂质浓度分布
24
5- 3- 3外延层生长中的自掺杂
自掺杂效应,衬底中的杂质进入气相中再掺入外延层
抑制自掺杂的途径:
一:减少杂质由衬底逸出
1.使用蒸发速度较小的杂质做衬底和埋层中的杂质
2.外延生长前高温加热衬底,使硅衬底表面附近形成一杂质耗尽层,再外延时杂质逸出速度减少可降低自掺杂
3.采用背面封闭技术,即将背面预先生长高纯 SiO2或多晶硅封闭后再外延,可抑制背面杂质的蒸发而降低自掺杂。
25
二:采用减压生长技术
使已蒸发到气相中的杂质尽量不再进入外延层
一般在 1.3?103~ 2?104Pa的压力下进行。
4.采用低温外延技术和不含有卤原子的硅源。
5.采用二段外延生长技术即先生长一段很短时间的外延层,然后停止供源,
只通氢气驱除贮存在停滞层中的杂质,再开始生长第二段外延层,直到达到预定厚度
26
5- 3- 4外延层的夹层
外延层的夹层 指的是外延层和衬底界面附近出现的 高阻层或反型层。
分为 两种类型:
一是 在检测时导电类型混乱,击穿图形异常,用染色法观察 界面不清晰二是 导电类型异常,染色观察会 看到一条清晰的带
27
外延层产生的原因 也有两种:
第一种夹层情况认为 P型杂质沾污,造成 N型外延层被高度补偿解决办法,P型杂质主要来源于 SiCL4,只要提高
SiCL4的纯度及做好外延前的清洁处理就可以解决。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衬底引起的当衬底中硼的含量大于 3?1016cm- 3时,外延层中就容易出现夹层。这是由于高温时硼扩散的比锑快,结果使得硼扩散到外延层中补偿了 N型杂质,形成了一个高阻层或反型层。
解决办法,一是提高重掺杂单晶质量;二是在工艺中防止引入 P型杂质,降低单晶中 B的含量;三是在外延生长时可以先长一层 N型低阻层作为过渡层,控制夹层。
28
5- 4 硅外延层的缺陷
分类:
一:表面缺陷,也叫宏观缺陷如云雾,划道,亮点,塌边,角锥,
滑移线等二:内部结构缺陷,也叫微观缺陷如层错,位错
29
5- 4- 1外延片的表面缺陷
云雾状表面外延片表面呈乳白色条纹,在光亮处肉眼可以看到。
一般由于氢气纯度低,含水过多,或气相抛光浓度过大,生长温度太低等引起的。
角锥体:又称三角锥或乳突。形状像沙丘,
用肉眼可以看到。
30
雾状表面缺陷
① 雾圈
② 白雾
③ 残迹
④ 花雾 ① 雾圈 ② 白雾
③ 残迹 ④ 花雾
31
角锥体
32
亮点:外形为乌黑发亮的小圆点
塌边:又叫取向平面,它是外延生长后在片子边缘部分比中间部分低形成一圈或一部分宽 1~ 2mm左右的斜平面。
形成原因:衬底加工时造成片边磨损偏离衬底片晶向。
33
划痕:由机械损伤引起
星形线(滑移线):
34
5- 4- 2外延层的内部缺陷
层错层错形貌分为 单线,开口,正三角形,套叠三角形和其他组态
位错外延层中的位错主要是由于 原衬底位错延伸引入的另外可能是由于掺杂和异质外延时,由于异类原子半径的差异或两种材料晶格参数差异引入内应力。
例如在 Si中掺 B,P,它们的半径比 Si小,它们占据硅的位置时,Si的点阵会发生收缩;当掺入 AL,Sb等比 Si
半径大的原子时,Si点阵会发生扩张。也就是产生晶格点阵的失配。
35
晶格点阵的失配会使外延片呈现弯曲。
当弯曲程度超过弹性范围,为缓和内应力就会出现位错,称之为 失配位错。
为了消除应力,采用 应力补偿法,即在外延或扩散时,同时引入两种杂质,使它们产生的应变正好相反。 当两种杂质原子掺入的比例适当时,可以使应力相互得到补偿,减少或避免晶格畸变。从而消除失配位错的产生。
这种方法称为“双掺杂技术”。
36
5-5硅的异质外延
在 蓝宝石、尖晶石 衬底上进行硅的 SOS外延 生长和在 绝缘衬底上 进行硅的 SOI异质外延 。
SOS,Silicon on Sapphire
Silicon on Spinel
在单晶绝缘衬底 蓝宝石( α - AI2O3)或尖晶石
(MgO,AI2O3)上外延生长硅
SOI,Silicon on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37
5- 5- 1 SOS 技术
蓝宝石和尖晶石 是良好的绝缘体,以它们 作为衬底 外延生长硅 制作集成电路,
可以 消除 集成电路 元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可以 减少漏电流和寄生电容,
增强抗辐射能力和降低功耗,还可以 提高集成度和双层布线,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理想材料。
38
1.衬底的选择
选择 异质外延衬底材料 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考虑 外延层和衬底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包括晶体结构,熔点,蒸汽压、热膨胀系数等。
2.考虑 衬底对外延层的沾污问题 。
目前最适合硅外延的异质衬底是 蓝宝石和尖晶石 。当前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 蓝宝石 做衬底。
39
2.SOS外延生长
存在问题:自掺杂效应衬底表面的反应,AL2O3+2HCL+H2=2ALCL↑ +3H2O
铝的低价氯化物为气体,它使衬底被腐蚀,导致外延层产生缺陷。
氢气和淀积的硅也会腐蚀衬底
2H2+AL2O3=AL2O+2H2O
5Si+ 2AL2O3=AL2O+ 5SiO+2AL
SiCL4对衬底的腐蚀大于 SiH4,所以 SOS外延生长,
采用 SiH4热分解法更有利 。
在衬底尚未被 Si完全覆盖之前,上述腐蚀反应都在进行为了解决生长和腐蚀的矛盾,可采用双速率生长 和 两步外延 等外延生长方法。
40
双速率生长,先用高的生长速率 (1~ 2um/min),
迅速将衬底表面覆盖 (生长 100~ 200nm)。然后再以低的生长速率 (约 0.3um/min)长到所需求的厚度。
两步外延法 是综合利用 SiH4/H2和 SiCI4/H2两个体系的优点。即第一部用 SiH4/H2体系迅速覆盖衬底表面,然后第二步再用 SiCI4/H2体系接着生长到所要求的厚度。
41
SOS 技术的缺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缺点,1)由于晶格失配(尖晶石为立方结构,蓝宝石为六角晶系)问题和自掺杂效应,外延质量缺陷多,但厚度增加,缺陷减小。 2)成本高,一般作低功耗器件,近来用 SOI代替,可降低成本。
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 SOS外延层的晶体完整性,降低自掺杂,使其性能接近同质硅外延层的水平并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42
5-5-2 SOI技术
SOI技术是 IBM公司 首先开发成功的 芯片制造技术
在 1998年研制成功,于 2000年正式应用于 其
PowerPC RS64IV芯片上的 半导体制造技术 。
SOI硅绝缘技术是指在半导体的绝缘层(如二氧化硅)上,通过特殊 工艺,再附着非常薄的一层硅,在这层 SOI层之上再制造电子设备。
此工艺可以使晶体管的充放电速度大大加快,提高数字电路的开关 速度。 SOI与 传统的半导体生产工艺(一般称为 bulk CMOS)相比 可使 CPU的性能提高性能 25%-35%,降低功耗 1.7-3倍 。
SOI,Silicon On Insulator 绝缘体上的硅
43
体硅 CMOS技术
44
SOI(Silicon-On-Insulator,
绝缘衬底上的硅 )技术
45
低压 SOI器件体硅 SOI
双栅 SOI
46
SOI的 结构特点 是在 有源层和衬底层之间插入埋氧层 来隔断二者的电连接。
SOI和体硅在电路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在于,硅基器件或电路制作在外延层上,器件和衬底直接产生电连接,高低压单元之间、有源层和衬底层之间的隔离 通过反偏 PN结完成,而
SOI电路的有源层、衬底、高低压单元之间都通过绝缘层完全隔开,各部分的电气连接被完全消除。
47
为其带来了 寄生效应小,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度高,抗辐射能力强 等诸多优点 。
SOI的结构特点和 相同条件下的 体硅电路相比,
SOI电路的速度可提高 25-35%,功耗可下降 2/3
48
SOI技术的挑战
1,SOI材料是 SOI技术的基础
SOI技术发展有赖于 SOI材料的不断进步,材料是 SOI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这个障碍目前正被逐渐清除
SOI材料制备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SDB SIMOX Smart-Cut ELTRAN
49
SDB (Silicon Direct Bonding)直接键合技术
SIMOX (Separating by Implanting Oxide )氧注入隔离
Smart Cut智能切割
ELTRAN (Epoxy Layer Transfer)外延层转移
50
SDB(Silicon Direct Bonding)直接键合技术,
是采用键合技术形成 SOI结构的 核心技术之一。
1.SDB
将两片硅片 通过 表面的 SiO2层键合在一起,再把背面用腐蚀等方法减薄来获得 SOI结构
51
当两个平坦的具有 亲水性 表面的硅片(如被氧化的硅片)相对放置在一起时,即使在室温下亦回自然的发生键合。
亲水性是指材料表面与水分子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
通常表现为洁净固体表面能被水所润湿通常认为,键合是由吸附在两个硅片表面上的 OH-
在范德瓦尔斯力作用下相互吸引所引起的在 室温下 实现的 键合 通常 不牢固,所以 键合后还要进行退火,键合的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键合后采用机械研磨或化学抛光的方法,将器件层的硅片减薄到预定厚度。
52
键合 (Bonded)技术优缺点:
硅膜质量高
埋氧厚度和硅膜厚度可以随意调整
适合于大功率器件及 MEMS技术
硅膜减薄一直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重要障碍
键合要用两片体硅片制成一片 SOI衬底,
成本至少是体硅的两倍
53
54
SDB
55
SIMOX (Separating by Implanting Oxide )氧注入隔离,是通过 氧离子注入到硅片,再 经高温退火 过程 消除注入缺陷而成,
2.SIMOX
56
O2 O2
57
采用 SIMOX技术制备的 硅膜均匀性较好,调整氧离子注入剂量可使厚度控制在 50~ 400nm的范围。 但由于需要昂贵的高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还要经过高温退火过程,所以制备 成本很高,价格非常贵。
采用 SIMOX技术制备的 顶层 硅膜通常较薄,为此,人们采用在 SIMOX基片上外延的方法来获得较厚的顶层硅,即所谓的
ESIMOX( Epoxy SIMOX)技术 。但是厚外延将在硅膜中引起较多的缺陷,因此 SIMOX技术通常用于制备薄硅膜、薄埋氧层的 SOI材料。
58
59
各层性能 20世纪 90年代 今后上层 Si的均匀性 /埃 < ± 100 < ± 25
SiO2埋层厚度 /um 0.3~0.5 0.05~0.5
SiO2埋层的均匀性 ± 3% ± 1%
平均缺陷密度 /cm-2 105~104 103~102
样品表面的粒子数注入后 /cm-2(粒子大小 ) < 0.75 < 0.016
退火后 /cm-2(粒子大小 ) < 0.016 < 0.016
SIMOX材料现在的水平和今后的需要
60
SIMOX材料:
最新趋势是采用 较小的氧注入剂量
显著改善顶部硅层的质量
降低 SIMOX材料的成本
低注入剂量 (~ 4?1017/cm2)的埋氧厚度薄:
800~ 1000?
退火温度高于 1300℃,制备大面积
(?300mm)SIMOX材料困难
61
Smart Cut智能切割 兼具有 SDB和
SIMOX的特点,工艺流程包括 热氧化、注氢、
低温键合、热处理剥离、精密抛光 等。这种方法制得的 硅片顶部硅膜的均匀性相当好,
单片厚度偏差和片间偏差可控制在 10nm以内,
另外 生产成本也可降低,因为不需要昂贵的专用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和长时间的高温退火,
所以这是一种极有前途的 SOI制备技术。特别 适用于制备薄硅膜、厚埋氧层材料。
3.Smart Cut
62
63
Smart-Cut技术是一种智能剥离技术
将离子注入技术和硅片键合技术结合在一起
解决了键合 SOI中硅膜减薄问题,可以获得均匀性很好的顶层硅膜
硅膜质量接近体硅 。
剥离后的硅片可以作为下次键合的衬底,
降低成本
64
H2 H2
65
Smart Cut
66
Smart Cut
67
Smart Cut
68
ELTRAN技术 (Epoxy Layer Transfer)外延层转移,独特之处在于 在多孔硅表面上 可生长平整的外延层,并能以合理的速率 将多孔硅区域彻底刻蚀掉,该技术保留了外延层所具有的原子平整性,在晶体形成过程中也不产生颗粒堆积或凹坑,因此具有比其它 SOI
技术更为优越的性能 。
4.ELTRAN
69
70
ELTRAN
71
ELTRAN
72
73
以上 4种制备 SOI材料的方法各有所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要求,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 。
SDB法 通常用于制取 厚埋氧层材料,其硅层的厚度取决于硅片减薄技术的进展 。 早期该技术只能制备厚硅层材料,后来随着
BE( Back Etch) Bonding技术和 CMP(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技术的发展,也可以用于制备极薄的顶层硅
( 0.1μm ) 。
而 SIMOX法 由于氧注入条件的限制,只能制取薄硅层 ( 0.1~
0.4μm ) 和薄埋氧层 ( 0.1~ 0.4μm ) 材料 。 要获得厚的硅层,
必须再进行外延,即采用 ESIMOX法 。
而 Smart Cut法 由于采用了键合工艺,则 最适用于制备薄硅层
( 0.1~ 1μm ) 和厚埋氧层材料 。
ELTRAN法的适用范围最宽,可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从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的硅层和埋氧层 。
74
作业五,
什么是同质外延,异质外延,直接外延,间接外延?
什么是自掺杂?外掺杂?抑制自掺杂的途径有哪些?
什么是 SOS,SOI技术
SOI材料的生长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是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