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胡坚主持人:会当凌绝岭,一览众山小,世纪大讲堂欢迎大家。在上的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经历了很多战乱和苦难,所以呢,中国人最爱谈搞建设,搞建设呢,恨不得给中国建立一百个金融中心才好,那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副院长胡坚教授,让她给我们讲一讲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好,有请胡老师上台。您请坐。正式开始报告之前呢,咱们先随便聊聊您的历史。
胡 坚:好的。
主持人:我听祖辈人说呀,说如果一个女人起名字起一个男人的名字,她一辈子会特别有运气。
胡 坚:是这样吗?
主持人:您的名字不叫胡娟,胡秀,是叫胡坚,坚决的坚,怎么您的长辈给您起了个男人的名字呢?
胡 坚:哎呀,可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我上小学之前的名字非常的儿童化。
主持人:胡咪咪?
胡 坚:对,对。
主持人:真是啊?
胡 坚:真是的,嗯,然后,所以到我上学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要开始了嘛,我父亲在部队工作,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所以我经常被人家误解是个男教授,男老师。
主持人:您考大学是哪一年?
胡 坚:考大学是1977年。
主持人:那正好二十岁的时候?
胡 坚:对,对。
主持人: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呢?
胡 坚:在北京经济学院。
主持人:那就是北京红庙那个地方了?
胡 坚:对,对。
主持人:后来考研究生来的北大?
胡 坚:对,是这样。
主持人:在北大上研究生,导师是谁?
胡 坚:我的导师当时是四个老师,是厉以宁,胡代光,还有范家镶,还有杜度老师。
主持人:全是大人物,怎么会有四位导师呢?
胡 坚:因为我们当时入学的制度是比较特殊的,有四个研究生,然后有四个导师带,然后在学习期间先不分的,然后做论文的时候再分。
主持人:那这四位导师您是跟谁跟得比较紧?
胡 坚:怎么说呢?应该说都给我很大的教导吧,关系都比较密切,因为他们都给我上课,但是他们的风格不一样,非常不一样。
比如说厉老师,就是,大家都知道,一个睿智的学者,也非常的活跃,有很多经济学的新观点。那么胡代光先生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他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特别是国外对资本论的研究方面很有造诣,范家镶老师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然后他讲课讲得很好,而且很喜欢种花,杜度先生是一种更严谨的学者,我们觉得他有点近乎于学究似的样子,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他们风格都不一样,但是对我的帮助,我觉得都很大。
主持人:您的研究课题是集中在金融方面吗?
胡 坚:对,我一开始学的是西方经济学,然后呢,教过很多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九十年代初,转向金融方面,因为我们成立了国际金融系,所以呢,在金融方面做得比较多。
主持人:我知道上个世纪一百年中,首先是上海特别典型,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这么说吗?
胡 坚:可以这样说,远东的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主持人:然后由于种种的社会原因,上海就不行了,然后是香港崛起。
胡 坚:对。
主持人:现在好像上海又可以了。
胡 坚:你的这个感觉应该是比较对的,一般的就是说,可能不研究金融的人也有这种感觉。
主持人:好,那咱们就言归正传,现在就请您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的名字叫"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好,有请。
胡 坚: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做这样的一个报告,那么我想,一个国家随着它的经济发展,它的金融业也要飞速的发展,那么也就是说,它的金融实力一定要增强,金融实力增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当然我们知道它有许多许多的标志,比如说一个国家有很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很发达的金融市场,那么它的货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但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不是有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么在我们看世界上现在发达的国家,比如说美国,还有日本,他们都有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比如美国的纽约,非常的有名,那么日本的东京,也非常的有名。那么一个国家就是说,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成为一个金融的强国,一个重要的标志呢,要有国际金融中心。
那么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那么一般人的感觉,就是说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银行很多,实际上国际金融中心,它之所以成为一个中心,那么它应该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第一个标志,它有很多的金融机构。首先有很多的银行,有很多的比如说保险公司,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第二个,这个金融中心,应该有很多的金融市场,那么对于没有学过金融学的同学来说,我还是要罗列一下这些市场,比如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等。
第三个标志呢,它要有实质性的金融活动发生,金融交易活动发生,那么也就是说,确实有很多的机构,很多的投资者,很多的筹资人,在这里进行存放款的活动,金融的交易活动,要有实质性的这种活动发生。
金融中心的最后一个特征呢,它应该是一个都市,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城市,那么不可能是一个乡村、偏僻的地方,因为它一定要有发达的通讯、电信、交通,这样的网络,一定要有这样的网络,而且呢,它实际上要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所以我们看,就是说,一个金融中心呢,它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从总体上来说。
那么接下去的问题就是说,是不是所有的金融中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看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苏黎士,巴黎、新加坡、香港,包括中国的上海,那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一种类型的?那么我们可以说,不是一种类型的,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它分成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我们称它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或者说全功能型的金融中心,那么这样的一种中心,当然包括本地区,同时也包括全球的客户进行金融服务的中心,那么它所涉及的市场实际上是有四个市场,四个方面的市场,实际上是,我们讲的就是说国内的筹资者和国内的存款者的市场,这是第一个。那么另外是国外的筹资者和国外存款者的市场。那么另外呢,还有就是说国内的存款者和国外的筹资者的市场,那么还有反过来,国内的筹资者和国外的存款者的市场。那么从市场来说,它要涉及的就是说,内内,然后外外,然后还有内外,这样的市场。那么这样的一种金融中心,我们说的金融中心的最高级的一种或者说最发达的一种,那么现在全世界可以称作这样的金融中心的大概只有三个,一个就是著名的美国的纽约,如果大家去过纽约,会看到纽约著名的华尔街,那么它还有著名的好多证券交易所,那么纽约是这样的一个中心。另外还有伦敦,英国的伦敦,伦敦我们知道,它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因为英国是一个世界的经济强国,所以伦敦呢,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的金融中心。那么还有日本的东京,东京也可以称作这种全球型的。我们观察这种全球型的金融中心呢,发现实际上它是在本土上,而且它本国的经济都非常强大。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比较狭窄一点了,就叫"区域型的金融中心",这个区域型的金融中心,是为本地区,我们指的是洲际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客户,这个地区的投资人和储蓄者进行服务的,那么它是一个区域型的这样的范围。那么这里我们所知道的,著名的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还有新加坡,都可以称作这种区域型的金融中心,那么它活动的范围就要小一些了,那么这里也不排除,它也和区域之外的,其他的地方发生金融的联系,但是它的主要的服务对象呢,是在区域内的,那么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我们把它称作叫"全国性的金融中心",也就是说,它是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服务的。那么它的范围比区域型的要更小了,这样的话,就是说它的范围更狭窄了一些,那么这种呢,比如说像现在中国的上海,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中国的金融中心。
第四种呢,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我们把它称作叫"离岸金融中心",所谓"离岸金融中心",是和在岸金融中心区别的,就是有的国家呢,它专门在本国开辟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呢,和国内的金融市场是隔离的,它单独进行自己的金融业务,这些金融业务都是涉外的,比如说,完全是外国的投资者和储蓄者还有存款人、借款人,他们之间进行的金融业务,那么这样的一种中心呢,叫"离岸金融中心"。这是我们给出了基本的类型。
那么大家会想说,金融中心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了?现实的回答并不是这样的,那么金融中心的发展,要有它的条件,有它的阶段性。那么从阶段性来说,一般的学者认为,金融中心呢,它首先是一个银行中心。为什么它要先成为一个银行的中心?那么我们知道,银行之间它是有很多业务往来的,在地理的位置上他们的接近,能够使他们的业务往来更为便利。有的学者甚至说,一个银行,比如说,我现在是汇丰银行,或者说我是美国的大通曼哈顿银行,我到不到上海落户,那么我首先看它的一个条件,它已经有了多少银行,它如果就一个银行,那我不去,说明这个地方金融业不发达,它如果有一百个银行,那么实际上我就要去。以香港的例子来说,香港全世界最著名的头一百家大银行,有八十五家在香港开业,这个就吸引了其他的银行到这里来,所以它首先是一个银行中心,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当然在发展上,它是呈现阶段性的。
第一个阶段,首先是全国性的金融中心,也就是说,发展成一个为全国范围内服务的这样一个金融中心。然后第二个阶段,是区域型的金融中心,也就是说,向亚洲区、欧洲区进行服务的这样的金融中心。那么第三个阶段,再向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来迈进。所以大致上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那么我们再看看,金融中心它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条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地理位置上我们要求它什么,首先我们要求它的时区性,就是说,它的时区应该是能够和全球其他的地方,构成一个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金融市场,这样的一个时区的位置,那么从这点考虑,香港就比较理想,因为香港,它正好是处在美国和欧洲的时区的之间,所以它可以承接起来,成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金融市场的一个链条。一般来说,比如说美国的市场闭市了,香港开市,香港的市场闭市了,伦敦开市,它是这样的一个衔接的,所以做金融业的人很辛苦就在这里,比如说你做外汇,那么你一定好多时候,二十四小时,或者更长的一点时间,你要监视行情,因为它有一个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市场,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时区是重要的。
地理位置上重要的第二个方面,那么是它的交通运输的方面,那么比如说有没有比较好的航路,深水港,有没有比较好的航路,交通运输的这个系统,那么有些地方呢,是得天独厚的,比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香港,它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有一个深水港,全世界大概只有三个深水港,香港有一个非常好,上海也很好,但是上海没有深水港,这就影响了它的航运的能力。这是在地区上、地理上我们考虑的第二个方面。
那么地理上我们考虑的第三个方面,是它要靠近,或者本身就处于经济起飞和迅速发展的地区,也就是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区,实际上金融业服务才可以发展起来,一个地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有资金的需求,它的人民的收入才能增长,才有储蓄,如果没有这个发展的这个时候,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出现繁荣的金融业。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我们考察的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在地理位置之后,我们要考察的一个条件呢,实际上就是说它的金融业的发展程度,那么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呢,有很多个指标,比如说在整个的城市的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从业的人员所占的百分比,那么还有呢,它的金融市场的完备和完善的程度,那么还有它的金融业法规的健全程度,那么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标,很多金融业的指标,比如说银行的数目,银团贷款的数目等等,那么它是一个金融中心,我们必然要求它的金融业是非常发达的,这是它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称作叫"政策方面的条件"。也就是说比较宽松和自由的、开放的金融和其他的贸易的政策。那么只有这样的政策呢,才能够吸引很多的国际投资者和银行到这里来经营,那么这点是很重要的。这点条件呢,我也想举香港的例子,就是说,香港是全世界最近的评估应该是自由度最高的地区,那么它在经济自由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就是说人员自由进出,外汇没有管制,甚至包括黄金也没有管制,它的资本流入流出不受限制,货币可自由兑换,那么它的自由度达到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上面我们概括了几个条件,地理的条件、金融业发展的条件,还有政策的条件,这些条件呢,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作叫"必要条件"。那么必要条件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说,你有了这些条件,是你要成为金融中心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不一定你有了,就一定成为金融中心。那么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条件,我们称作叫"充分条件"。
那么充分条件来自于哪里?大家会问充分条件从什么地方来,那么充分条件可以是很多偶发的条件,我们举例子来说,就是说,以世界上......比如说欧洲市场,伦敦,它的发展,它的金融中心的发展,它的一个偶发的条件,就是在冷战时期,五六十年代,我们知道在cold war时期,那么苏联,前苏联和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对峙,这个时候呢,冷战时期的特殊情况下,前苏联还有它的一些东欧的国家,不敢把他们的外币存入美国的银行,而且美国的银行监管比较严格,他们不敢存入美国的银行,就存到欧洲市场,那么这样呢,就发展出一个欧洲美元市场,欧洲伦敦的金融中心得到了这样一个推动,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偶然的条件。我们再看,比如说亚洲以新加坡和香港来说,他们都具有很好的必要条件,但是也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为金融中心,一个充分的条件,就是在六七十年代,一方面,亚洲的经济在起飞,四小龙经济开始腾飞,那么这样的话,带来了很多发展的契机。那么另一方面,大家知道,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国际上发生过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发生了以后,这些产油国,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他们手里汇集了好多石油美元,为了这些石油美元呢,他们要寻找出路,那么寻找哪里呢?就寻找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投放,那么就跑到了亚洲,所以亚洲呢,来了很多石油美元,就发展出亚洲美元市场。这样的话,就是新加坡和香港呢,得益于这种条件,发展起来。所以在充分条件方面,我们不太好俱备,不太好说得特别的详细,或者说,很肯定地说就是哪一种。但是我们可以说,首先想要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应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东风何时来,这个我们不太容易确定,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东风一来,万事俱备了,那么这个金融中心就会成长起来,这就是我想讲的,就是说金融中心的发展的阶段和它的发展的条件。
那么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就是不同类型的金融中心,他们的发展应该具有不同的条件。比如说全球型的金融中心,我们讲的伦敦,伦敦、纽约,还有日本的东京,它的条件和区域型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不一样,比如说,这种全球型的金融中心,它应该有强大的本土经济,作为支撑,另外呢,它的货币应该是国际储备货币,比如说我们知道美元,现在大家都把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那么另外呢,它应该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高度开放的这样一个世界型的一种城市,有很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等等,那么这是全球型的。
那么我们再看区域型的金融中心,区域型的金融中心的特殊条件,除了一些包括我们讲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外,那么它还应该有自己区域的色彩,那么也就是说独特的区域的风格,一个金融中心实际上像一个人一样,它应该有自己的魅力和风采。香港,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型的重要的金融中心,它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这样一个氛围,从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说,香港是最传统的,因为在香港,你可以进入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写字楼,看见招财老猫在向你招手,非常传统的中国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非常现代的,它是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所以它有很浓厚的区域性的色彩,这一点我们也是要注意到的。
在讲了这些定义、这些概念、这些规律之后,那么我们的话题就转向了我们中国自己,那么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飞快地崛起,成为世界的,逐渐要步入世界的经济强国,中国一定需要金融中心,需要国际金融中心,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有一个香港,是亚洲的区域型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么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它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唯一的一?quot;一国两制"的这样一个金融中心,也就是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我们实行的是金融高度自治的这样的一个政策,它的制度和国内的内地的制度是不同的,它有自己的一套金融业运作规则和管理的办法,是"一国两制"的金融中心,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这是一个它的特殊性。
第二个特殊性,它是一个集成性的金融中心,所谓的"集成性",就是说它不区分离岸业务和本土的业务,它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在香港我们知道,任何的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都享受同样的待遇,受同样的法规的监管,它是一个不区分内外的一体型的金融中心,这是它的第二个特殊性。
第三个特殊性,它在服务于亚太地区的金融业的同时,服务于中国,作为中国内地的一个筹资中心,这是它的第三个特殊的地方。
那么现在香港,实际上它在发挥着它的亚洲的区域型的金融中心的作用和中国的筹资中心的这样的作用。另一个我们不得不提起的地方,就是上海,很多人说,香港的今天,就是上海的昨天,因为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当上海已经是一个远东著名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时候,那么香港当时还比较落后,还没有成为东方的明珠,但上海非常的辉煌,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有怀旧的情结,包括在我们国内的一些小说,国外的一些小说里头,大家都爱回忆上海当年的辉煌的情况,但是也有一种说法,上海的明天可能会超过香港的今天。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什么地方呢?那么首先上海是在中国的本土上,上海这个城市在中国的本土上,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它在中国的本土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上海是处在沿江和沿海地区的一个交点的地方,它等于是一个咽喉,在沿江地区它是一个入海口的要道,那么在沿海地区,它是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所以上海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的重要。那么上海现在应该说,它是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中心,那么在长江三角洲的省份,生产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三,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上海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它的经济基础是非常雄厚的,而且它是在中国的本土上,这是我们注意的第一个特殊的地方。
第二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上海近年的金融业,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说,中国要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要依靠上海,从这之后,上海的金融业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上海有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有全国的外汇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它的中心在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中心在上海,那么现在在上海已经开或是马上要开黄金、白银、钻石的交易所,上海的金融业是非常发达的,它的金融业的从业人口,占它整个就业人口的数量,在2000年的统计,已经达到了几乎20%,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比较低。所以它的金融业应该说已经成为全国的一个核心了。
另外,第三个,我们要注意的,上海现在是外国银行和外国大型的跨国公司选择的地方,选择设立总部的地方,在香港回归之前,有一些外国银行,或者外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他们就把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那么现在上海具有的外资银行数量大概是全国最多的,全国大概是125个外资银行,上海有69个,另外它还有很多的金融机构,另外陆家嘴那个地方是全国重要的金融区,所以上海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的银行和各国的跨国公司的总部来进行投资,所以我们说,上海具有很大的发展的潜力,我自己的预测,在未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上海将发展成为,像纽约、伦敦和东京那样的中国的第一个本土型的、全球型的金融中心,当然这个需要假以时日。
那么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上海发展了,香港怎么办?好多人近年来提出这个问题,说上海会不会抢了香港的饭碗,是不是上海辉煌了,香港就暗淡了?那么我自己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觉得,中国的幅员这样辽阔,完全可以容纳两个,甚至更多的金融中心,以美国的情况看美国,不只纽约一个金融中心,还有芝加哥,还有费城,还有其他的地方,所以中国有两个金融中心,应该说不算多。
另外上海和香港它们是有竞争关系,但是也有互补关系,有很强的互补关系,那么至少现在区域上,上海更倾向于服务于华东地区,那么香港是服务于华南地区,它们在区域上有所分工,另外在业务上也有不同的分工,上海现在更多地是作为中国的,国内的金融中心在发挥作用,香港是作为中国的离岸的筹资中心发挥作用,所以这方面它们也有分工,所以互补性很强。所以我觉得不用担心上海辉煌了,香港就暗淡了。当然这里肯定有竞争性,但是有竞争性是不是好事呢?我们应该认为是好事。因为从我们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如果什么东西没有竞争性,那么一定是垄断性,一定是没有活力的,如果有了竞争,它就有对手比照着它,它就会更加努力,所以香港和上海作为两个比翼齐飞的金融中心,它们会竞相地来提高自己的金融业服务水平,来发展自己的服务潜力,来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的金融业的客户进行服务,所以我觉得,竞争性也是一个好事。
当然,从现在的情况看,一个问题,上海要追上香港要多少年?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上海和香港都按照过去各自十年的平均的年经济增长率进行发展的话,实际上,上海要达到香港的水平,需要十年,在1998年的时候,上海的GDP的水平是461亿美元,香港是1392亿美元,所以要在GDP上追上,那么需要十年。
那么在人均的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应该说,目前上海大概是四千多美元,香港是两万两千多美元,如果保持过去的速度的话,那么上海追上香港要二十年。所以我们将会期待,就是说香港继续作为一个亚太地区的中国的筹资型的离岸中心发挥作用,日益走向它的繁荣,那么香港特区政府现在也在用很多的办法,来保持和巩固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包括很多新的引进人才的措施,把香港作为新的数码港来建设,来引进高科技,创设第二板等等,同时上海也将稳步前进,迈向中国的未来的全球型的金融中心,我的结论就是这样的。这里就用了一些时间,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国际金融中心最基本的知识,一些情况,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得到启发。
主持人:谢谢胡老师。这位网友叫"让新世纪充满爱",他说,我不想问您问题,只想对您1999年声援建立人道救援基金表示诚意和感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您抛开自己的伟大事业,远离利欲熏心的社会氛围,支持姚志勇老师,救助叶茂同学苦难的弟弟,并支持用剩余的钱建立基金,在全校范围内以防万一,这种故事令人动情,在此,对您说声谢谢,不,是对您说一万声"谢谢"。
胡 坚:非常感谢这位网友,非常感谢,我做得还很不够。
主持人:这位网友叫做"趴在院墙往里看"。
胡 坚:他的名字很好玩儿。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一般新兴的股市发展规范上市,和退市机制的道路,大致要经过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市标准不明确,企业不计后果,蜂拥而上;第二阶段,有明确上市标准,而无退市机制,企业盲目上市,不注重效益改进;第三阶段,有明确上市标准和退市机制,企业对上市开始谨慎,注意提高效益;第四阶段,有明确上市标准和退市机制,有活跃的兼并和重组活动,企业经营全面改善。这是网友复述胡老师讲的完善股市上市和退市机制的道路过程当中必须经历的四个过程。然后他接着说,我同意您说的我国股市已进入第三阶段,不过我有个疑问,您是说一般新兴股市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才能进入第四个完美的阶段,难道欧美也是这样吗?难道每个国家的股市都要亦步亦趋地经历这四个阶段才能进入完美的境界吗?
胡 坚:这个问题呢,是我前不久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的,应该说,有一定的规律性是这样,但是确实不是亦步亦趋地这样做的,不一定就是说每一个新兴的股市都是这样,这里首先取决一个法制环境的问题,我想有些国家,它的法规很严格,而且有法必依,有法必执,那么一旦一个规则确立了,那么执法的力度,或者说法律很严格,那么就不一定要经过这四个阶段,可能很快就进入了。
主持人:可能一二三合成一个阶段。
胡 坚:对,然后就到了第四个阶段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和法制的环境很有关系,那么这也是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我们比如说改善一个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的法规监管,绝不能说这一个市场的法律变化,而是一个全面的法制环境的改善,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可能期望说在一个全面的法制上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一枝独秀,有一个市场特别守法,这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好,那我们的股市发展取决我们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
这位网友叫"来杯可乐"。他说,我知道对健全股市来说,退市机制是一种好的事情,而且是必由之路,但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往往会变成利空消息,这个机制建立后,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会从根本上改观,这对未来的投资者来说一定是好事,但对旧有的投资者而言,却是灾难,这就像打仗一样,战争胜利,对统治者和未来的人民来说是好事,但倒霉的是处在战争中的人民,请问胡院长,股市不是这样吗?
胡 坚:我首先对他作为这种战场上要牺牲的人表示慰问,表示理解,他的口气很沉重。但是呢,这也确实正如他所说的,变革确实是很痛苦的,但是痛苦发生在谁身上,谁都会具体地感受到。比如说,你是这个要退市公司的股东,你当然会感到很痛苦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这个我觉得,确实他讲的是事实。那么这里呢,实际上就是说,任何的社会变革,我们身在其中和置之度外是两回事,或者说短期看和长期看是两回事,我想他是身在其中,而且是在短期看,所以他的痛苦很深,但是,这个阶段呢,我们还非常不得不遗憾地说,建立在他个人的痛苦上,我们还必须经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股市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如果我们现在不经过这个痛苦,将来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陷入更大的痛苦。
主持人:好,由我告诉这位网友,假如我们中国想把某一个大城市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话,他必须作出牺牲。
观 众:您好胡教授,您说如果上海成为一个金融中心的一个条件就是货币自由兑换,以前人民币有贬值的压力很大,最近有很多说法,就是说升值的压力也很大,从购买力上来讲,您对这个前景怎么看呢?就是说一旦自由兑换以后?
胡 坚:货币自由兑换,应该说我们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还是比较积极的,步伐还是很大的。那么我们1994年汇率并轨,就是说把它从双轨制改为单轨制以后,那么实际上就是说已经实现了在贸易项目、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然后碰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那么这个时候,正好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很多国家的情况就是发生在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上面,开放得太快了,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国内的金融法规没有健全,所以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想我们国家对进一步的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非常的谨慎,那么这也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人民币有贬值的压力,因为当时各个国家都在贬值,我们的出口也受到了影响,那么现在呢,这几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中国的经济也比较稳定了,那么现在有没有一个升值的压力?我想从潜在的市场来看,这种压力是存在的,因为汇率如果是自由来决定的,我们说它的汇率有两种决定,一种是市场决定,一种是官方的决定。那么它的贬值和升值也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的贬值,一种是官方的贬值,升值也是,市场的升值和官方的升值。那么我觉得现在从市场来看,确实可能有升值的压力,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现在是处于一种供给比较充足,但是需求不是很足的情况,人民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提高了,从市场上来看,但是官方是不是要把它升值?这是一个很慎重的问题,因为一升值,会影响到很多企业的进出口的业务,这是一个很大的举措,所以我自己就觉得不太能够预见这个情况,实际上我觉得从市场的情况看,现在我们还是保持着比较稳定,而且略有升值的这种情况。
主持人:好,咱们再看看网上的问题。这位网友叫"阿拉伯下巴",我跟海外人士接触不多,我接触过的海外人士,大概都有兼做炒股,所以他们的股市很大,我知道我们国家2000年共发行股票筹资三千二百四十九亿,但同是这一年,我们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竟接近十万亿,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国民并不十分相信我们的股市,就像我一样。尽管其他金融机构也不会给大家多少油水,但至少安全,所以大家宁愿选择非股市投资,也不愿意选择股市。
胡 坚:我觉得有这样的倾向。因为呢,就是说,确实股票市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从恢复以来也就是十年的历史,这十年的历史,确实给人的记录有胜有败,而且我们听到的,有时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败绩有时候传得比较多一点,那么大家呢,就比较不放心。另外呢,从中国的一般的民众里说,确实很信任银行,我们有点像亚洲人,像亚洲国家,像日本,就是说你银行,我非常信任你,因为我们的银行都是国有银行,那么国家保证着,不会让它破产嘛,至少现在,没有一个国有银行是倒闭的,那么我的钱存进去以后总是非常安全的,至少我本金能回来,不会蚀本。所以我自己把这个归纳为中国民众对中国国有银行的无条件的信赖感,所以这样子,管理银行是降低利息也好,降低七次也好,八次也好,十次也好,征收利息税也好,我还是把钱放在银行里,那么安全最重要,因为亚洲人呢,是不太倾向于冒险,他比较注重安全,所以股市你再说好,再说什么,我还是不太敢进去,我觉得大多数人有这种观点,有这种心理。
主持人:那可以不可以这么说,假如不改变中国人的这种安全心理的话,咱们的股市永远这么小?
胡 坚:我觉得,一方面是要改变安全心理,那么最重要的是要把股市建成一个让人信任的股市,给人以信任感,这里面我们当然要做的工作就很多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说这个股市应该建立一支蓝筹股的队伍,让投资者进去以后,我光投资,我也可以获得很丰厚的回报,当然有一部分可以是非蓝筹股,或者是炒作股,但是一定要有一支蓝筹股的队伍。在美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也是这样,它一定有一个蓝筹股的队伍,那么我就是持有它,我也可以获得很丰厚的收益,那么这样呢,投资者才可以信任它,才可以进去。所以我自己经常说,中国股市现在是一个大厦,外面很漂亮,确实很漂亮,我们的交易设施是最现代化的,我们的交易机构也很活跃,我们的交易方法也很先进,但是这个大厦的根基不稳,所以你老召唤大家,进来吧,进来吧,好多人不敢进去,我进去我砸死在里面怎么办?会这样想。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建成一个稳固的这样一个让投资者信任的这样的一个市场,这样逐步呢,大家才会改变自己的储蓄习惯,比如到股市去投资。
观 众:胡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你前面在讲的时候,讲到有一点,就是说如果一个层次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港口,对吧?
胡 坚:对。
观 众:那么对这一点我觉得很费解,如果这个都市是要发展为一个物流中心的话,港口是必须的,特别重要,但是对于现在的金融发展来讲,首先货币的电子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了,而且很多金融交易都已经开始用数字化了,那么港口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金融中心的话,它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还是一个必需的一个设施?一个条件?
胡 坚:你提的问题很好,就是说确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金融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是跟着贸易走的,因为有一部分金融业一定是跟着贸易发生的。比如说,一个地方现在看来,一个地方进出口越活跃,特别是进口业务越活跃,那么它的金融业也越活跃。因为它很多外国的客户,银行追随他的客户。比如说我是美国的做商业的人,我到上海去投资,那么我后面的美国银行就跟着我来,所以金融和贸易是有一个很密切的联系的。而且我们知道,金融它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的,尽管现在有很多的交易手段,或者你说的IT行业的发展,金融业电子化的发展,那么缩短了,把距离这个空间的位置的重要性减低了,但是金融和贸易和实物经济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一点呢,就是说,它也不光是传统的,我们还会看到,现在实际上这一点还是比较重要。那么以香港和上海为例,香港现在大概一年的集装箱的港口处理量是一千多万个吧,这个数据我现在没有特别准确的,那么上海是555万,香港是一千多万世界的集装箱的吞吐量,上海2000年是占世界第六位,那么这个在世界的各项的评比中,还是要计算这个单位,也要考虑到这个实物经济,因为就是我讲的,金融业总是和实物经济是联系的,而且和贸易是联系的。当然,是不是说任何地方发展金融中心,必不可少这样一个条件,那也不见得,但是有了这个条件还是非常重要的。
观 众:胡教授您好,我有个问题,就是现在国际金融界有这么一个趋势,就是混业经营,而中国呢,近十年的发展现状,是分业经营分工越来越细,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胡 坚:这个问题,也是最近我指导我的学生做论文的时候,他们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那么国际上确实是朝在混业经营,或者说全能型的金融机构,或者说这样来发展,我们把它称作"金融百货公司"来发展,这是国际的一个趋势。中国呢,我们目前知道的是分业经营,比如说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不能够合在一起经营,那么如果我们从静态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趋势是和国际的趋势不一样的,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中国有一点和国际趋势背离的情况。但是国际的这种混业经营的趋势,发展有它的原因,有它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实际上它现在走到混业经营,又走到混业经营,它是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它是混业的,然后经过危机以后,检讨了时候,发现它的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混业经营造成的监管不严的问题,所以它通过格拉斯·斯蒂尔法,在1933年的时候,那么这样子,它又变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经营到八十年代,在国际金融业自由化、一体化的浪潮之下,又开始混业,所以它是经过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中国现在的情况呢,中国的金融业,实际上,中国的真正的金融业,只有在改革开放,我们才有金融业,原来我们应该说没有什么金融业,都是归在财政里面的。那么我们的金融业发展才有二十年的历史,等于是二十年的历史,这二十年,我们处在一个建立各个市场,建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恢复金融机构原有的职能,比如中央银行,它有什么职能,把专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所以我们还处在这样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现阶段,在我们国家可能确实不适合混业经营,在各方面的,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方面,市场方面,和法规方面,不太适合。但是呢,未来我想,中国还是要向混业经营发展的,因为我们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要以同等的资格去和其他的金融机构竞争,如果进来的跨国银行都是混业经营的,我们是分业经营的,还有我们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就是我们是分业经营的,那么恐怕我们会失去很多市场,所以我觉得未来会这样,但是目前可能不会。
主持人:好,谢谢您。再看一下来自凤凰网站的问题,这位网友?quot;东风何时来",您刚才说了一句话。他说,您知道吗?我特别可怜中关村。他又把它比成战士了,您看。它就象一个战士,不管它有多少毛病,但是它一旦闯入敌群,你就不该让他孤军奋战,而中关村就像这种孤军奋战的倒霉大兵,除了行政性规定的力量,那里没有有影响的金融市场,它的成长也没有伴随一套先进的风险融资机制的产生,因此,中关村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清华创建的二十多家公司,只能吸纳它自己的科技成果总量的2%,其中大多数企业,还可能因为融资困难而随时倒闭,不是吗?
胡 坚:是这样,这个问题也可以说,它是战士,正好打在我的靶心上了,因为我对中关村一直非常关注这个地区的发展,作为海淀区的政协常委,我们对中关村的发展也投入了很多的心血。这里我观察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北京市的金融业滞后的问题,这个说是发生在中关村,实际上是在北京市。那么在改革开放之后,你们会观察到,很多金融业的改革都不发生在北京,或者说率先迈出步伐的都不是北京。那么,最近大家也注意到一个趋势,很多的金融机构都把它的总部要迁往上海。这里我想一个问题,就是说要研究为什么北京的金融业这样滞后。以中关村为例,它有四千多家民营的企业,有很好的高科技的孵化园区,非常需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但是就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确实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呼吁我们也呼吁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行动呢,还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行动。所以我想,北京市的金融业一定要有一个改变思想,改变思路,大胆探索,大胆进取的精神,否则的话,北京可能在其他的方面是先进的,但是在金融业方面是落后的。中关村我自己觉得,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自己非常倡议在目前,在中关村建立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因为在美国,它除了有纽约、有芝加哥这样的大型的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还有辛辛那提、费城、太平洋一些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这个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就是为本地区的中小企业服务的,它的上市条件可以低,那么它的交易范围可以狭窄,我自己提倡在中关村建立这样的市场,我觉得现在很有条件。
主持人:那样中关村就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战士了。
胡 坚:对。
主持人:最后呢,本节目给胡坚副院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假如我们国家的某一个大城市,比如说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它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最先解决了什么,就可以加速这个大城市,比如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您只能用一句话回答。
胡 坚:可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
主持人: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自由化现在解决得不够,那么促使它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最要解决,最亟待解决的是金融自由化?
胡 坚:对。
主持人:好,谢谢您。谢谢现场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