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贸易乘数公式推导?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贸易乘数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从总需求角度有 Y=C+I+G+X
从总供给角度有 Y=C+S+T+M
令T=G,变换,C+I+X=C+S+M
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
则有 dI+dX=dS+dM
变形后 dI+dX=(dS/dY+dM/dY)dY
整理 dY=(dI+dX)×[1/(dS/dY+dM/dY)]
若令 dS=dI=0
则有 dY=dX ×[l/(dM/dY)]
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发现,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l)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是利益比较的结果,在进行利益比较时,人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福利。
(2)评价。①比较利益学说决定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是其主要原则。若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所有产品上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一样,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之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需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相对本国之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自由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
②按照比较利益学说,参加国际贸易,相对落后国家获得更大的好处,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相符合。同时与国际贸易的实践不符,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存在着向发达国家的价值转移,也可以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富国剥削穷国。
③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基础阐述不清(部分解释),现实中,贸易的功能是实现成本继而利润继而超额利润,而比较利益本身就是超额利润。另外,比较利益说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差异越大,更易发生贸易,以此推出贸易应该更容易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但事实是现今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与事实不符。
④从理论出发,自由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自由贸易政策应该被普遍接受,但现实中无论任何一国都不愿意放弃保护,不仅如此,而且将保护作为进攻的政策手段。现实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存在的各类贸易保护壁垒,与理论叙述不符,而且与事实也不符。
⑤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论述中所设定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如资本在国际中完全不能流动,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受到了限制。
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说明:图中生产力提高,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移至A′,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C移动至 C′点,由于这时新的价格线T′较原价格线了更为平缓,导致了贸易条件向不利于X产品的方向变更,无差异曲线Ⅱ,低于无差异曲线Ⅰ,福利水平降低。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它的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更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外推,说明生产能力扩大,但由于国际价格线 T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较从前平坦,对 X出口不利,结果出口增长,价格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l)假设条件。第一,贸易是在域际之间发生,域际是生产要素禀赋不同的地区。第二,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不同的是两种产品的生产至少有两种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而非一种要素的使用。第三,要素在两个国家质量相同,即同量单位的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量是相同的。第四,两个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生产函数是相同的,劳动资本投入的比率是一样的。第五,两种产品一种是资本密集型的,另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第六,一个国家资本存量相对丰富,另一个国家劳动力存量相对丰富。第七,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利息率相对较低,劳动力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工资率相对较低。
(2)三个命题。第一,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生产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率不同,即使两国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点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三,国际间的商品交换一般会使不同国家之间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与国际差别缩小。
(3)基本逻辑关系。相同种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的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4)简要评价。H—O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点。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 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价值的决定只是由劳动一种要素决定的。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H—O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其政策含义。例如,马来西亚出口潭,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
对H—O模型的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是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1)一国货币汇率变动,会使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应涨落,抑制或刺激国内外居民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影响进出口规模和贸易收支。(2)本币对外贬值—外币升值—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变得相对便宜—鼓励出口。同时,本币对外贬值—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抑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限制进口。(3)本币升值的情形与贬值相反。
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l)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提出与假定前提。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3)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图3—7中,上部为创新国,下部为模仿国。
(4)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且决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
(5)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O模型以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远期汇率公式的推导。公式只考虑利息率和汇率的关系,设h代表本国,f代表外国,R为利息率,E为汇率,o与t为时间,Y为货币量:
有Y量本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为:
Y(1+Rh) Rh为本币一年期的利息率如果将Y量本币换成外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应为:
Y·Eo(1+Rf) Rf为外币一年期利息率如果远期汇率为Et,则到期时应有:
Y·Eo(1+Rt)/Et 即一年后将外币本利和再用当时的汇率换成本币的数量按照一价定律,本币一年的本利和应该与外币一年本利和用远期汇率折算的本币数量相等,
Y(1+Rh)=Y·Eo(1+Rf)/Et
Et/Eo=(1+Rf)/(1十Rh)
Et=Eo(1+Rf)/(1十Rh)
Et即为所求的远期汇率。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因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即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相近(相对而言)的发达国家,而不是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贸易又大量发生在相同的产业中,即同一产业(如汽车)存在着同时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l)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理论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
(2)产品的同异质性。产品的概念是指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第一,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第二,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第三,转口贸易;第四,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促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第五,季节性产品贸易。
(4)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是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5)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6)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分摊、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7)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理论基本是静态分析。
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图形说明: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各自只生产和消费两种商品X和Y。
封闭经济条件下,本国国内X与Y的兑换比例(1单位X兑换多少单位的Y)由OP线的斜率决定并表示,外国国内X与Y的兑换比例(1单位X兑换多少单位的Y)由OP*线的斜率决定并表示,由于OP斜率大于OP*斜率,所以,本国1单位X兑换的Y数量多,即本国X的价格高,Y的价格低,国外1单位X兑换的Y数量少,即外国X的价格低,Y的价格高。
如果开放对外贸易,本国将出口Y而进口X,外国将出口X而进口Y。国际交易价格必须处于OP和OP*之间的区域内才能保证贸易双方的互利互惠。国际交易价格线越接近国外封闭经济中的价格线OP*,本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越大,国际交易价格线越接近本国封闭经济中的价格线OP,本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越小。
如果X的国际交易价格低于外国封闭经济中的价格,外国不会出口X,如果X的国际交易价格高于本国封闭经济中的价格,本国就不会进口X。
弹性法的基本内容、评价?弹性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本币贬值来影响进出口价格,进而调整国际收支逆差。往往在发生大量逆差时使用。
(1)假设条件:①国民收入不变;②资源充分就业;③进出口供给弹性无限;④变量仅是汇率,其余经济量均是常量;⑤不考虑资本流动,贬值的货币效应忽略不计;⑥汇率变化有限。
(2)调节机制:①逆差—本币对外贬值—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②顺差时相反。
(3)先决条件:①各国不进行贸易报复;②对外贬值快于对内贬值。③必须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数量对价格调整的反应要灵敏,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要大于1。
(4)作用时滞:实践中,即便符合上述条件,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大致要6-12个月。它要求贬值国有一定的外汇储备。
(5)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贸易条件取决于供求弹性对比。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大于其供给弹性,贸易条件好转;相等时不变;小于时恶化。由于假定供给弹性无限,故贬值时贸易条件必然恶化。
(6)重大缺陷:①局部分析,与国民经济总的联系不紧。②要估计商品弹性实属不易;J曲线效应表明应用范围有限。③排除货币影响不实际;未考虑通胀是缺陷;另外,如果边际进口倾向不变,在出口增加经济增长后,进口也会增加,这将影响调节国际收支的力度。
“荷兰病”的内容和起因?“荷兰病”是由70年代荷兰开发天然气、英国开发北海油田而引发的情况。它描述的是小国经济的某一贸易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贸易部门的衰落,如衰落的是制造业部门,则会产生所谓的非工业化现象。当劳动供给为既定时,某贸易部门的扩张会造成工艺上升,从而将国内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的成本提高,其他贸易部门产品的价格决定于世界市场,因此很难转嫁,而非贸易部门则可向消费者转嫁增加的成本。这样,某一贸易部门的异常扩大,会使其他贸易部门收缩,而且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比较会相对收缩,总的比较利益下降,与进口商品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试评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
(2)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
(3)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
(4)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
(5)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但是,它仍有缺陷: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第三,它还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远期升水(贴水)公式的推导?解:设 Y为存入银行的一笔钱,Rn代表国内利率,E0代表即期汇率,Rf代表外币利率,Ef代表远期汇率,根据一价定律,有
Y×E0(1+Rf)/Ef=Y×(1+Rn)
推出 Ef=E0×(l+Rf)/(1+Rn)
推出 Ef/E0=(1+Rf)/l+Rn)
两边同时减1,得 (Ef-E0)/E0=(Rf-Rn)/(1+Rn)
如果Rn的数值很小忽略不计,则得出远期升水(贴水)公式为
Ef-E0=E0(Rf-Rn)
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通过政策保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掌握技术,形成资本积累并最终形成成本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李斯特提出从产业发展角度,而非从财政角度给予保护。其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幼稚产业标准,
(l)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3)肯普标准。包含了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加上了产业在被保护期所获取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验效应的标准。有以下两种情况。
l)如果企业所学习的知识经验具有内部性,且未来在保护后所获利润可补偿保护代价并有余,这样的企业或产业不用给予保护,因为企业有为追求未来利益而自主发展的动力。
2)如果企业所学习的知识经验具有外部性,这样与该企业竞争的企业数量增加,而先行学习的企业生产率尽管提高了,但却由于进入行业的企业增加,竞争增强,先行企业利润却不能增加,因此未来利润不能补偿其学习期间的损失,这样的企业国家应该给予保护。
画出技术差距论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如图3—6,技术差距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方面的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而需求的产生会先于模仿产品的诞生。由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时间差距,贸易诞生的机会便因此而存在。图3—l中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T0—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的企业家精神;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技术的传导与吸收因素;T0—T3为模仿滞后,贸易将在T1—T3之间存在。
两缺口模型的推导、理论和实践意义?两缺口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1)缺口的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S=I即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出现了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便成为必要。
(2)两缺口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
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
总供给Y=C+S+T+M
总需求Y=C+I+G+X
若T=G,则有:S+M=I+X
或 I-S=M-X
上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
(3)由于投资、储备、进口和出口都是独立可变的,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为使其达到平衡,可以有两种调节方法。①不利用外资的方法。当国内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就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按这种方法,除非有可能增加储备和出口,否则,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缓。②在缺口以外寻找资金,即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一方面,这项进口暂时不用出口来抵付;另一方面,这项投资品又不需要国内的储蓄来弥补。可见,利用外资可以同时弥补两个缺口,既可以满足投资需要,又可以减轻支付进口费用的压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
(4)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得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试分析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产生和影响其产生的因素。 贸易创造是关税同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贸易创造指某个产品的贸易总量或总产品的贸易总量的增加,即生产由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去生产,并从该国进口产生的利益:这是由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的单独或共同作用造成的。消费效应指国内价格下降刺激了消费,其他产品变得相对昂贵,所以消费者以这种产品代替其他产品。生产效应指廉价进口取代了高成本的国内产品。贸易转移指关税联盟建立以后,A国一定量的进口以前来自 C,现在由来自与之结盟但成本较高的 B国进口所替代,这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都有影响。如果来自成员国 B国进口价格比 C的高,A国内的消费将转向其他替代品;同时国内价格的升高会刺激 A国国内高成本生产的增加。反之,则会有相反的效果。
关税同盟的政策含义。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参加同盟是否利益更大,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关税同盟成员国与外部世界国家生产成本有差异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成员国间关税高,则结成关税同盟利益大;同盟内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低,则贸易创造多;关税同盟成员数目多,则低成本成员国存在的可能性大,故贸易创造的机会多;关税同盟成员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则结成关税同盟的利益大;地理位置近、运输方便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贸易量大、关系密切,则贸易创造大等。
试评述汇兑心理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评价。
汇兑心理学说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是30年代的学说。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效用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l)国际借贷说和利率平价说是分别从量和质上说明汇率决定的,但完整的决定汇率说必须是质和量的统一。国际借贷说的顺序是:国际借贷→购买力→汇率。
(2)人们需求并购买外汇是因为外汇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而外国的商品和服务有满足人们需求的效用,这个效用就是外汇的价值基础。
(3)外汇的真实价值在于它的边际效用,人们的主观心理决定边际效用,主观评价不同,就决定买或卖,外汇供求因此而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汇率的变化。
(4)汇兑心理学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质和量。质的因素是指货币对商品有特定的购买力,用于支付债务、投机。量的因素是指国际收支大小、正负、通货膨胀、资本流人流出的情况。外汇供给上升的话,边际效用就会下降,人们的心理评价就低,从而导致买外汇的行为。无数个人的供求构成了市场的供求,供和求的交叉点就是外汇的价格。
(5)评价。国际借贷说的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以主观评价决定外汇的供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批判的(主观决定价值)。
设即期汇率1英镑=2美元(间接标价法),欧洲市场美元一年期利率为15%,英镑为10%,求一年远期汇率 l英镑等于多少美元?根据公式,远期汇率=即期汇率×(1十外币利率)/(l十国内利率)得出:远期汇率=2(l十15%)/(1十10%)=2.091,即一年远期利率为 l英镑等于2.091美元。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的图形并予以分析。 提供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即图形中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l)贸易无差异曲线。提供曲线的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找出国际商品交换的比率,它的绘制是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得出的贸易无差异曲线人手的。在作图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从第一象限翻转到第二象限,始终使得两条曲线相切,平滑移动,原点留下的轨迹便是贸易无差异曲线。
(2)提供曲线的作图及说明。按照绘制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方法,可以得出一族贸易无差异曲线Tl,T2,T3等。
(3)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分析。参照上图的一族贸易无差异曲线,以坐标原点为起点,画出射线 Wl,W2,W3等,使得每条射线同一条相应的贸易无差异曲线相切,然后用一平滑的曲线将这些切点和原点连接起来,得出的曲线就是该国的提供曲线。
(4)对提供曲线的评价。
l)满足均衡要求国际收支平衡、各国商品需求平衡、生产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即最大现实生产量)。
2)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会有自动调节机制使之恢复均衡(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3)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如果用劳动价值论予以考察分析,它谈的仍然是价格决定而非价值决定。
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贸易小国的经济涵义:贸易小国的进出口规模占世界总进出口规模的比例很小,因而小国进出口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上某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而也无法影响某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因此,贸易小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制订者,贸易小国征收进口关税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
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图中横轴表示某商品的供求数量,纵轴表示某商品的单位产品价格水平,S是国内供给曲线,D是国内需求曲线,进口品与同类国产品是同质商品,不考虑运输成本和费用。
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外市场价格拉平,都是PW,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国内消费需求量是D1,国内生产供给量是S1,存在S1D1的国内需求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进口量是S1D1。
如果国内政府规定对于每单位进口商品征收(PT-PW)的进口关税,进口品的从价关税率就是(PT-PW)/ PW。征收关税后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到PT,由于同类国产品与进口品质量相同,所以,国产品价格也是PT。
进口关税对国内经济指标的影响:价格效应:国内价格水平上升,由PW上升到PT。供给效应:国内生产供给增加,由S1扩大到S2。消费效应:国内消费数量减少,由D1减少到D2。进口效应:国内进口数量下降,由S1D1减少到S2D2。其中(S2-S1)由国内供给增加所替代,(D1-D2)则是进口数量或消费数量的绝对减少。
进口关税对国内福利水平的影响:国内生产者的收益增加,数量相当于(a)的面积。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损失,数量相当于(a+b+c+d)的面积。政府获得了关税的收益,数量相当于(c)的面积。国际收支减少对外支付,数量相当于(e+f)的面积。
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国际收支的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调节的若干理论。(l)弹性法。弹性法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进行的,核心是进出口的价格需求条件,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限入奖出从而完成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如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进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弹性法发挥作用的条件有对方不报复,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同时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l,也即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弹性法的使用,存在着J曲线效应,即本币贬值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该力、法因与国民收入结合不好,属局部均衡,其基本图形如图3-10所示。
(2)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于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
Y=C+I+G+(X-M)
变换:X-M=Y-(C+I+G)
设 BOP=X-M
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
BOP=Y-(C+I+G)
令A=C+I+G为吸收,则有BOP=Y-A,如果A大于Y,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得到改善。
因此,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看有两种方法,或者调整国民收入,或者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这要求资源的未完全就业。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就业水平,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以及在理论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3)货币法。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控制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即国内货币供给是国际储蓄(可以视为进出口的差额)与国内信贷额之和,于是便有国际储蓄的变动(国际收支的变动)是国内货币供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出售储蓄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会产生经常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出现问题等。
(4)其他方法。①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②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汇、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卫生检疫制度、进口垄断、国内歧视性采购、征收歧视性国内税收等,目的在于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调整国际收支。另外也可从鼓励外资流入、流出等方面调整国际收支。
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 一般来讲,一国外债水平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经济发展对外汇资金的需求;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外债使用的经济效益。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外债的规模(数量界限)。外债最佳规模总是一种理论推演,生活中只能力求达到次优债务规模,目前世界上通常使用三个重要指标。①偿债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人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②出口债务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③经济债务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2)外债结构。外债结构管理是在外债规模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建设对外汇资金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国际资本市场行情及其发展趋势等,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的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①利率结构管理。不同类型的外债具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利率是影响借款项目成本和国家外债总体成本的重要因素。第一,争取优惠性利率,降低外债成本。具体来讲,应尽量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出口信贷等利率水平较低、贷款条件较为优惠的国际贷款。第二,根据市场总体利率水平选择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一般来讲,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普遍较低时,可选择固定利率贷款,或增加固定利率债务在国家总体外债中的比重;在市场利率水平较高时,选择浮动利率,或增加浮动利率债务在总体外债中的比重,以获得利率可能下浮的好处。
②币种结构管理。一般根据利用外资中对各种货币的实际需要、国际货币的汇率走势、国家外汇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状况等来安排和调整外债结构。
③期限结构管理。外债有中长期之分,前者指负债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债务,后者指一年期以上的债务。期限结构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保证到期如数还本付息。期限结构管理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保持中长期债务为主,力争将短期债务控制在债务总额的20%以下。第二,保持短期债务的增长总体上低于中长期外债的增长。第三,保持债务偿还期限的均衡分布,尽量避免同期借人大量期限相同的外债,防止还本付息过于集中,加重国家和企业的偿债压力。
④借款市场与国别地区分布。市场与国别结构的优化在于筹资场所多元化。由于各资金市场的资金来源、金融工具和币种不同,各资金提供国的外汇管制程度不同,政治意向时有变化,为防范筹资中的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保证借款来源的稳定,要分散筹资市场和国家。
试述国际经济传导机制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l)国际经济传导机制是某一种经济现象,从一国通过特定的途径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并对该国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中则是大多数经济失衡的跨国转移。由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往往经济失衡在某一国发生,通过传导会蔓延到其他国家。传导可以分为向有利方向和不利方向的传导,在日常生活中非均衡传导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是由一国的开放部门影响到非开放部门。
①国际商品流动的非均衡传导。具有极大影响的商品(如能源)的价格高涨,则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国内价格;通过贸易乘数效应,贸易也会将非均衡在国家间进行传导,这种非均衡的传导取决于一国的开放程度、贸易地位、贸易的地区结构、经济政策等。
②国际资本流动的非均衡传导。国际借贷关系的紊乱,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混乱,影响各国的金融稳定;各国利差会导致资金的跨国流动,国际收支的差额会造成失衡的传导,汇率的变动会因贸易变化而影响经济,大规模的资产结构转换会使资金大量流动而影响经济运行。一国的外资结构、与他国的利差、通货膨胀差异、金融政策差异影响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即非均衡的传导。
③国际劳动力流动的非均衡传导。具有关键性的人才的流动会造成经济影响,侨汇的汇出可能会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均衡,高级人才身上凝结着人力资本,他们的流动意味着资本的流失,大量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工资水平发生变化,这些都会使非均衡跨国流动。一国的国民教育水平、劳动力在国外的就业结构、各国工资差异、国家的劳动力政策影响着非均衡传导。
④国际信息流动的非均衡传导。信息非均衡传导主要是指示范效应的作用、各种信息交易的情况、各种信息引起的预防等。一国的开放程度,对于信息的把握、对于信息的消化都影响着非均衡的传导。
(2)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的案例分析。①1973—1974年的世界经济衰退。 ②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经济危机。
吸收法的公式推导、政策含义?(1)推导: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的均衡为:Y=C+I+G+(X-M),变形后:X-M=Y-(C+I+G)。令X-M=B,C+I+G=A,则有:B=Y-A。可知:当Y>A,即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况;Y<A时逆差;Y=A时平衡。
(2)政策含义:当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可以采取增加Y(即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A(即采用吸收政策)的财政政策,使总供求相等,以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平衡,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3)评价。①调整Y是好办法,但隐含前提是资源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或生产结构在重新配置中将得到改进。减少A的方法主要是紧缩开支,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若削减A后出现了闲置资源,必须投入到出口部门,最终改善国际收支。②若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从实践来看,收入提高有待于生产力的提升,极可能出现生产力提升与国外资源需求、机器进口之间的矛盾,此时对于国际收支调整出现困难。③减少A提高Y有时滞效应的问题,很难马上见效。④吸收法侧重于商品市场的均衡,忽视了货币的调节作用。若货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出现严重通胀,逆差调整较为困难。
试述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内容。(1)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对象。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个脉络,但国际经济学并非与经济学同时起步,最初的经济学实际是家政学。
家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家庭,即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家庭如何获得最大的福利,这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随着单个家庭之间紧密联系,对一个家庭的研究扩展到一个生产单位,即研究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即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取得最大利润,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效用最大化。因此,经济学的研究也由家政学发展到微观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研究价格问题、研究消费者行为问题、研究生产理论;厂商均衡、要素价格、福利经济。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3)国际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经济目标与福利。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它的政策目标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各个微观经济单位,追求的经济福利是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以及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
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经济学认定的封闭是指一个经济与其外部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开放则意味着一个经济与其外部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劳动力流动等。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当把国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国家的经济活动以国际为背景时,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了。它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延伸和应用,以经济学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决定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效率,在国际经济的范围中,资源配置是通过各种经济交往方式,如贸易、投资、劳动力流动、信息交流进行的,资源的替代、转换同样决定、影响着一个经济或世界的经济效率。国际经济的发展、稳定、均衡都与资源的国际配置密不可分。
福利的国际最大化分析。在一国经济中,收入的分配、再分配过程直接决定、影响着各个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福利水平和平等程度,在国际经济的范围中,各种经济交流方式如贸易、投资、劳动力流动、信息交流等同样影响、决定着一个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的福利水平与平等的程度。国际资源配置、国际经济福利分配研究是国际经济学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际经济活动往来与国际经济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在时间上,尤其是在空间上的延伸;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作为整体,有着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其内在规律产生自生产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以及在国际间的不完全流动。因而产生了一般(国内)经济规律的特殊表现,形成了国际经济运动的特有经济规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的特有理论。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国际收支研究,外汇理论研究,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跨国公司研究,经济发展研究,经济一体化研究,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等。
用图形解释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
(1)资本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说明:A国的资本存量为OA,B国为O′A,资本边际产品价值 A国为 OC,总产出为FOAG,其中OCAG为资本要素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B国资本边际产出为O′H总产出为 O′JMA,其中资本产出为O′HMA,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2)资本国际流动的福利分析。产生国际流动后,资本从收益低的A国流向B国,当资本收益ON=OT时,在E点达到均衡,A国产出为OFEB,B国为O′JEB,A减少为EBAG,B增加EBAM,两国净增EGM,因A国资金投资B国要有收益,A国总收人为AOFER,B国为O′JERA,A国净增EGR,B国为ERM。
(3)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含义及案例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是该流动理论的重大问题,因此而产生的跨国公司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有着重大的影响。东亚地区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同时因为引进外资中出现的问题又造成了1997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关税同盟的内容、经济作用?(1)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及其他贸易政策措施。它从欧洲开始,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之一。
(2)关税同盟有两种经济效应,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①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②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这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③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时,意味着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为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
(3)动态效应有以下几点:①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随着贸易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出现规模效益,生产活动受到推动。此外,贸易障碍消除,资源配置改善,促进经济增长。②改善成员国的市场结构。加强了竞争,也促进了联合与合并,从而提高生产集中的市场垄断程度。③刺激投资。由于成员国之间形成市场的规模大,风险下降,所以可以吸引成员国企业增加投资。④产生外溢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对非成员国向成员国出口的带动。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进口需求也增长,从而推动非成员国对成员国出口的扩大。
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 (1)绝对成本说的产生。绝对成本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提出的。
18世纪以来,重商主义的观点开始让位于一种自由贸易的观点,即让人们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贸易,这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只有自由竞争才是最好的制度。
(2)绝对利益说的内容。斯密由个人分工推导到更大的单位,有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的分工,而这种分工对个人家庭、国家均有好处。每一个国家都由于地域或自然条件,肯定地存在着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而超过其他国家的绝对有利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绝对有利条件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实行国际间的地域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则彼此都有好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财富可以得到增加。
(3)核心思想。绝对利益实际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的劳动耗费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如果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4)通过贸易可以获得的好处,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分析得出。
(5)贸易利益。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事实上是以自己的剩余产品去换取自己更需要的产品,从而提高了福利程度,通过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价格上的好处,能够给英国当时的剩余产品找到出路。
(6)评价。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按照斯密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在交换伙伴中处于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存在国际贸易,但二者都不是事实。所以这个理论不具备普遍性。
试述WTO的原则与基本内容。 (l)WTO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包括以下原则。
第一,非歧视原则。第二,关税减让原则。第三,任何缔约国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四,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第五,透明度的原则。第六,解决争端的机制。
(2)围绕上述六项原则,WTO的主要进展有:①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WTO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② WTO进一步明确、规范了GATT的上述原则和原来不十分清楚的贸易、法律概念及条文;③扩展了多边贸易体制协调的领域,并在农产品、纺织品、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制定了过渡原则,将原GATT的原则、管理权限扩大到了上述领域;④强化了争端解决机制及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并使之法律化;⑤较好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规定或强化了差别优惠、免责条款、例外规定等;⑥成员资格比过去更具代表性,吸收了国际组织以成员或观察员身份介入 WTO的活动。
从发展趋势看,WTO在制定游戏规则、贯彻游戏规则、调节争端、协调多边贸易政策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