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免疫学适用专业:动物医学授课班级,2005级任课教师:文 明 (博士 )
2007年 9月~ 2008年 1月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抗原第三章 免疫系统第四章 抗体第五章 非特异性免疫第六章 特异性免疫第七章 变态反应第八章 免疫学实验技术第九章 免疫学防治技术第三章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机体内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执行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 。
第一节 免疫器官猪免疫器官示意图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鸡免疫器官示意图
1,骨髓 (bone marrow)
是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 。 出生后一切血细胞均源于骨髓 。
同时骨髓也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 骨髓中的 多能干细胞 首先分化成髓样干细胞和 淋巴干细胞,前者进一步分化成红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等;后者则发育成各种 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 。
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分化为 T细胞的前体细胞,随血流 进入胸腺 后,分化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称为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简称 T细胞,参与 细胞免疫 。
一.中枢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包括骨髓、胸腺和禽法氏囊另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分化为 B细胞的前体细胞,
随血流进入 腔上囊 ( 鸟类 ) 或 骨髓 ( 哺乳动物 ) 发育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称 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 B
细胞,参与 体液免疫 。
骨髓也是形成抗体的重要部位,用抗原免疫动物后,骨髓可缓慢,持久地大量产生抗体,所以骨髓也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 。
2,胸腺 (thymus)
胸腺的大小随年龄不同而异,相对大小在初生时最大,
但其绝对大小在发育期最大 。 成长 后,胸腺实质萎缩 退化 。
胸腺小叶是胸腺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外周是皮质,中心是髓质 。
胸腺是 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新生期摘除胸腺的小鼠在成年后体内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不能排斥异体移植皮肤,对抗体生成反应也有严重影响 。 切除成年动物胸腺的后果不太严重 。
胸腺的免疫功能:
(1) T细胞成熟的场所 骨髓中的前 T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先后在皮质和髓质,分化增殖为成熟的具有不同功能的 T细胞亚群 。 成熟的 T细胞经血流输至全身,参与 细胞免疫 。
(2) 产生胸腺激素 胸腺上皮细胞可产生多种小分子的肽类胸腺激素,如胸腺血清因子,
胸腺素,胸腺生成素和胸腺体液因子等,它们诱导 T细胞分化,增殖,成熟为 T细胞 。
免疫细胞诱生示意图
3,腔上囊 (bursa)
亦称 法氏囊,为鸟类所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 。
性成熟前达到最大,后逐渐萎缩退化消失 。
腔上囊是 B细胞诱导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 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其内诱导分化为成熟的 B细胞,
经淋巴和血液循环到外周淋巴器官 参与体液免疫 。
腔上囊分泌的 囊素 对 B细胞分化,成熟有重要作用 。
胚胎后期或初孵出的雏禽切除腔上囊,则体液免疫应答受到抑制,浆细胞减少或消失,接受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抗体,但切除腔上囊对细胞免疫则影响很小,被切除的雏禽仍能排斥皮肤移植。
某些病毒感染 (如传染性囊病 )及某些化学药物
(如注射睾丸酮 )等均能使囊萎缩,如果鸡场存在传染性囊病则易导致免疫失败。
二.外周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分布及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又称次级 (二级 )免疫器官,是成熟的 T细胞和
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它包括 脾脏、淋巴结和淋巴样组织 等。
这类器官富含捕捉和处理抗原的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和朗罕细胞 等,能速捕获处理和递呈抗原给免疫活性细胞。 。
1,淋巴结遍布于淋巴循环径路的各个部位,以便捕获从机体外部进入淋巴液的抗原。
皮质区 中含有淋巴小结( 主 B细胞 ),又称 囊依赖区 。接触抗原刺激后,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 生发中心,
内含不同分化阶段的 B细胞和浆细胞。
副皮质区 为淋巴小结和髓质之间。淋巴小结周围和副皮质区( 主 T细胞 ),故称 胸腺依赖区 。
髓质 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中含有 B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髓窦位于髓索之间为淋巴液通道,与输出淋巴管相通。
淋巴结内 免疫应答 生成的致敏 T细胞及特异性抗体可汇集于髓窦中随淋巴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发挥作用。
猪淋巴结 的结构相反,髓质的部分在淋巴结外层 。
鸡无淋巴结,但淋巴组织广泛分布于体内,有的为弥散性;有的为淋巴集结,如盲肠扁桃体;有的呈小结状等,它们在抗原刺激后都能形成生发中心。
鹅、鸭等水禽 有两对淋巴结,即颈胸淋巴结和腰淋巴结。
淋巴结的免疫功能
( 1)过滤和清除异物作用 侵入机体的致病菌、
毒素或其他有害异物,通常随组织淋巴液进入局部引流淋巴结内,淋巴窦中的巨噬细胞有效地吞噬和清除细菌等异物。
( 2) 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实质中的巨噬细胞等捕获处理外来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 T细胞和 B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形成致敏 T细胞和浆细胞,使生发中心增大 。
2,脾脏实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贮存红细胞,捕获抗原和生成红细胞,称为 红髓 ;另一部分发生免疫应答,
称为 白髓 。
红髓 量多,位于白髓周围,由脾索和脾窦组成,
含大量 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由脾索围成的脾窦内充满血液 。
白髓 内沿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称 淋巴鞘 ( 主
T细胞 ),称 胸腺依赖区 。 白髓内有 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含大量 B细胞,为 非胸腺依赖区 。
脾脏的免疫功能:
(1)血液滤过作用 脾脏中的巨噬细胞等可吞噬清除混入血液的细菌等异物和自身衰老伤残的血细胞等废物。
( 2)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 当抗原进入脾脏,淋巴细胞的滞留,使抗原敏感细胞集中到抗原附近,增进免疫应答效应。
( 3) 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脾脏内定居着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抗原一旦进入脾脏即可发生 T细胞和 B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产生致敏 T细胞和浆细胞 。 脾脏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
( 4) 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脾脏能产生一种含苏赖脯精四种氨酸组成的四肽激素,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 三 ) 粘膜免疫系统 ( membrane immune system)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腺体分泌管作用:接受粘膜表面侵入抗原的免疫应答大量产生分泌性抗体 IgA,分布在粘膜表面起粘膜免疫保护粘膜下免疫细胞包括 T,B,Mφ,DC等
(四)禽哈德氏腺 ( Harder gland)
分布 T细胞,B细胞
鸡新城疫 Ⅱ 系苗滴眼免疫起重要作用第二节 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 免疫细胞 。
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称为 免疫活性细胞
(ICC),主要为 T细胞和 B细胞 。 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
免疫辅佐细胞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辅佐作用,
故称 免疫辅佐细胞 (Acell)。 能捕获和处理抗原以及能把抗原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如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
一,T细胞和 B细胞
1,来源,分布与作用
T细胞和 B细胞均来源于 骨髓多能干细胞 。 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前 T细胞和前 B细胞 。
T细胞,前 T细胞进入 胸腺 发育为成熟的 T淋巴 细胞 (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简称 T细胞 。 成熟的 T细胞经血流分布到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和增殖,并可经血液 -组织
-淋巴 -血液再循环巡游全身各处 。 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
B 细胞,前 B细胞在骨髓 ( 哺乳类 ) 或腔上囊 ( 鸟类 )
分化发育为成熟的 B淋巴细胞,又称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或囊依赖性淋巴细胞 ( B细胞 ) 。 B细胞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和增殖 。 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
2,表面标志
T,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 表面标志,表面标志包括 表面受体 和 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 T细胞和 B细胞及其亚群。
表面受体 是指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 (特异性抗原等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
表面抗原 是指在淋巴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识别的表面分子。
(1)T细胞抗原受体 (T cell recepter,TCR)
组成,α,β二条肽链多样性:一个个体有 1015克隆(株) Tc
作用:识别结合抗原,引起 T细胞的免疫应答 。
(2)B细胞抗原受体 (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g,SmIg)
未成熟 B细胞 SmIgM
成熟 B细胞 SmIgM+SmIgD
每个动物体内约有 107B细胞克隆 ( 株 ),每个克隆 B细胞 SmIgM,SmIgD都不同,各识别结合一种抗原 ( 每个 B
细胞 105个 SmIg)
SmIg多样性的基因水平机制与 TCR相似作用:识别结合抗原,引起 B细胞的免疫应答
( 3) T细胞表面抗原(标志)
分化不同时期的 T细胞,表达不同蛋白质分子,称为分化抗原(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CD2 单链多肽,在成熟 Tc上,ER
CD3 5-6链多肽,在成熟 Tc上,与 TCR/CD3传递抗原信息
CD4 单链多肽,在 Th上,辅助 TH的 TCR识别抗原,如人爱滋病毒( HIV)受体
CD8 双链多肽,在 Tc上,辅助 Tc的 TCR识别抗原
( 4) B细胞表面抗原目前研究资料还不多。
二,K细胞和 NK细胞
NK细胞和 K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功能,这些细胞直接来源于骨髓。
1,杀伤细胞 (K cell)
简称 K细胞,其主要特点是细胞表面具有 IgG的 Fc受体 。
当靶细胞与相应的 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
IgG的 Fc结合,释放细胞毒,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分布与作用
K 细胞主要存在于腹腔渗出液、血液和脾脏中。 K细胞杀伤的靶细胞包括 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异体细胞 及较大的病原体 (如寄生虫 )等,故 K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清除自身的衰老细胞等方面有一定意义。
2,自然杀伤细胞 (NK cell) 简称 NK细胞,是一群既不依赖抗体不需要抗原刺激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因而称为自然杀伤性细胞。 NK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靶细胞表面分子的受体结构,通过此受体与靶细胞结合而发挥杀伤作用。
NK细胞表面也有 IgG的 Fc受体,凡被 IeG结合的靶细胞均可被 NK细胞通过其 FC受体的结合而导致靶细胞溶解,即 NK细胞也具有 ADCC作用。
分布与作用 NK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脾脏中。 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 杀伤肿瘤细胞,杀伤病原微生物,排斥骨髓移植细胞 。
NK细胞对生长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和 B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表明 NK细胞也有 免疫调节 作用。
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广谱的,因有 免疫监视 作用。
三,辅 佐 细 胞对抗原进行 捕捉,加工,处理和递呈 的一类免疫细胞称为 免疫 辅佐细胞 简称 A细胞 。 由于 A细胞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故又称 抗原递呈细胞 (APC),如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
1,单核吞噬细胞 (Mф)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表面具有多种受体,例如 IgG的 Fc受体,补体受体,均有助于吞噬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
巨噬细胞表面有较多的 MHCⅠ 类和 Ⅱ 类分子,与抗原递呈有关 。
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
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 (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右)。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组织相容性的概念源于对组织移植排斥现象的研究。发现同中异体细胞或组织移植时,可发生排斥反应。只有遗传性完全相同的动物可以互相移植不引起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所针对的抗原是一种存在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称 组织相容性抗原 。
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控制组织相容性抗原结构的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基因,该基因为染色体上的一组基因连锁群,不仅编码组织相容性抗原,还控制和调节免疫应答及支配免疫细胞个亚群的协调作用,称该基因连锁群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有三类重要位点:第 Ⅰ 类位点
(MHCⅠ 类 )编码移植反应抗原分子;第 Ⅱ 类位点( MHCⅡ 类)编码包括调节淋巴细胞增生和相互作用及免疫强度的基因(包括免疫调节基因);第 III类位点( MHCIII类) 编码控制某些补体成分和补体受体产生的基因。
单核吞噬细胞具有以下免疫功能
(1) 吞噬和杀伤作用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吞噬和杀灭多种 病原微生物 和处理 衰老损伤细胞 。 巨噬细胞可在抗体存在下发挥 ADCC作用 。
(2) 递呈抗原作用 在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首先 吞噬外来抗原,经胞内酶 降解 为抗原决定簇小片段,随后这些抗原片段与 MHCⅡ 类分子结合 形成抗原片段 — MHCⅡ 类分子复合物,并移向细胞表面,以便向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 T细胞和 B
细胞 递呈 。
(3) 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巨噬细胞能合成和分泌
5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许多酶类 (蛋白酶,溶菌酶 ),白细胞介素 1,干扰素 和前列腺素,补体 等 。
2,树突状细胞 (DC)和郎罕细胞 (LC)
来源于骨髓,主要分布在脾和淋巴结,无吞噬能力 。细胞有 MHCⅡ 类分子,FC受体和 C3b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
3,B 细胞兼具有 A细胞功能,能将某些抗原决定簇递呈给 T
细胞以引起免疫应答。
4,其他免疫细胞
( 1) 粒细胞,胞浆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统称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它们来源于骨髓,
寿命较短,为在外周血中维持恒定的数目,须由骨髓不断地供应 。 粒细胞由于有分叶状的细胞核,又称多形核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吞噬功能 。 细胞表面有 Fc及 Ob受体 。 它在防御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分泌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 并可处理颗粒性抗原提供给巨噬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含有多种酶,尤其富含过氧化物酶 。 在寄生虫感染及 I型超敏反应 性疾病中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多 。
杀伤 虫体,吞噬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 I型过敏反应中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I型过敏反应,细胞表面有 IgE的 Fc受体,能与 IgE结合,带 IgE的嗜碱性粒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 过敏反应 。
另外还有:
(4)肥大细胞,存在于周围淋巴组织,皮肤的结缔组织,
Fc受体,在 I型过敏反应 中的作用与嗜碱性粒细胞十分相似 。
(5)红细胞,研究表明红细胞和白细胞一样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它具有 识别 抗原,清除 体内免疫复合物,增强吞噬细胞 的吞噬特别是在小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和小肠黏膜下组织等中 。 肥大细胞表面有 IgE功能,递呈抗原 和 免疫调节 等功能 。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活化方式嗜酸性粒细胞第三节 免疫分子指机体内参与调节免疫应答的各种蛋白分子免疫细胞膜上分子
TCR
BCR( SmIgM SmIgD)
白细胞分化抗原( CD)
MHC分子体液中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机体各种细胞分化不同群时在成熟不同阶段,活化不同时期时出现于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不同,以 cluster of differtiation,CD命名,
例如成熟 T细胞都有 CD2,CD3,分化成 TH则有 CD4,Tc有 CD8等,
CD分子在细胞发挥功能时起作用一,补体系统 ( complement system)
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 (受体 )共同组成的系统 。
(一 )补体系统概述
1,补体系统组成
( 1)固有成分,C1(C1q,C1r,C1s)- C9,B,D,P
因子,MBL、丝氨酸蛋白酶。
( 2)调节分子,① 可溶性调节因子。
② 膜结合性调节分子。
( 3)受体成分,C1qR,CR1,CR2,CR3,C3aR,C5aR等 。
2,补体成分命名
(1)固有成分:用 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 C1,C4,C2等。
(2)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
(3)裂解片段:小片段用 a表示,如 C3a;大片段用 b表示,如 C3b。
(4)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 C3bBb。
(5)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 i 表示,如 iC3b。
3,补体的一般性质
(1)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 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3)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4)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5) 性质不稳定,加热 56℃,30min失活。
(二)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旁路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MBL途径( MBL pathway)
1,经典(传统)激活途径
(1)激活剂 Ag-Ab复合物 ( IgG,IgM )
(2)参与成分 C1-C9 识别阶段
(3)激活过程(三个阶段 ),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2,旁路(替代)激活途径
( 1)激活剂,酵母、细菌的多糖成分( LPS); 凝聚的
IgA,IgE等。
( 2)参与成分,B,D,P因子,C3,C5- C9
3,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1) 激活剂 MBL(mannan-binding lectin)
MBL
(2) MBL复合物 MASP-1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1)
MASP-2
补体激活途径的相互关系经典(传统)
途径替代(旁路)
途径激活 C5
细胞裂解甘露糖凝集素途径非抗体依赖激活 C3形成 C5转化酶抗体依赖
(三 )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 MAC的生物效应;
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
1,MAC介导的细胞裂解作用补体系统活化?膜攻击复合物?溶解靶细胞(如奈瑟细菌等 G阴性菌,异型红细胞等)
2,补体活化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调理作用
Ag(颗粒性 )-Ab 复合物?C3b,C4b,iC3b?结合于吞噬细胞 CR?吞噬免疫复合物。
(2)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Ag-Ab复合物(可溶性)?C3b或 C4b?与血细胞
(如红细胞、血小板) CR结合?吞噬清除。
(3) 炎症介质作用
A,过敏毒素作用,过敏毒素 C5a,C3a和 C4a,C5a,C3a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C5aR,C3aR)?释放活性介质 ( 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 )?过敏性病理变化。
B,趋化作用,趋化因子 C5a,C3a,C4a 和 C5b67 C5a,C3a
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 炎症反应。
C,激肽样作用,C2a C4a能增强血管通透性?炎性渗出和水肿
(4) 免疫调节作用,A,C3b促吞噬细胞作用;
B,与 B细胞表面 CR1结合促 B细胞增殖分化二、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概述细胞因子 ( 旧称淋巴因子 ) 是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的具有激素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 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作用 。
许多细胞能够产生细胞因子,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 活化的免疫细胞 ;
第二类是 基质细胞类,包括 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 等;
第三类是 某些肿瘤细胞,抗原刺激,感染,炎症等许多因素都可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且细胞因子之间也可彼此促进合成和分泌 。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多数为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
( 1)分子量 6- 60 KD,<200 aa
( 2)存在形式:分泌型
( 3)组成
1)单体,大多数,如 IL-2,IL-3,IL- IL-5,IFN-α;
2)二聚体 同二聚体,IFN-?,IL-10
异二聚体,IL-12;
3)三聚体 TNF。
2.合成与分泌特性
(1) 多源性;
(2) 多向性;
(3) 短时自限性分泌;
3.作用特性
(1) 高效性 10-12mol/L;
(2) 主要为自分泌、旁分泌效应;
(3) 非特异性、多效性及重叠性;
(4) 拮抗性;
(5) 双重性;
(6) 网络效应;
(7) 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三 )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s,ILs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趋化因子 chemokines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GF
---六大类(按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 ( interleukins,ILs)
指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 1)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存在形式,IL-1α和 IL-1β。
主要生物学功能:
A,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 APC和 T
细胞活化,促进 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B,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 2) IL-2 (又称 T细胞生长因子,TCGF)
细胞来源:主要由 T细胞产生。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主要生物学功能:
a,活化 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b,刺激 NK细胞增殖,增强 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 LAK细胞产生;
c,促进 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d,激活巨噬细胞。
( 3) IL-4
细胞来源:由 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a,促B细胞增殖、分化;
b,诱导 IgG1 和 IgE产生;
c,促进 Th0细胞向 Th2细胞分化;
d,抑制 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e,协同 IL-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等。( 4) IL-6
细胞来源:由单核巨噬细胞,Th2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a,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
b,刺激T细胞增殖及 CTL活化;
c,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应
d,促进血细胞发育。
( 6) IL-12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 -巨噬细胞,B细胞产生主要功能,a,激活和增强 NK细胞杀伤活性及 IFN-?产生;
b,促进 Th0向 Th1细胞分化,分泌 IL-2,IFN-?;
c,增强 CD8+ CTL细胞杀伤活性;
d,可协同 IL-2诱生 LAK细胞;
e,抑制 Th0细胞向 Th2细胞分化和 IgE合成。
( 5) IL-10
细胞来源:主要 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主要功能,a,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b,抑制 MHC -II类分子和 B-7分子的表达;
c,抑制 T细胞合成 IL-2,IFN-?等细胞因子;
d,可促进 B细胞分化增殖。
2、干扰素 (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能抑制多种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人干扰素
α干扰素(白细胞干扰素)
β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γ干扰素(免疫干扰素)
名称 氨基酸数 受体 产生细胞 功能
IFN-α 166 CD118 白细胞 抗病毒,促进 MHC I类分子的表达
IFN-β 166 CD118 成纤维细胞 抗病毒,促进 MHCI类分子的表达
IFN-? 143 CD119 T细胞,NK细胞激活巨噬细胞,促进 MHC
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抑制 Th2细胞三类干扰素的区别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 抑制病毒复制: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是广谱抗病毒物质,但具有种属特异性。
(2) 抑制癌细胞分裂。
(3) 活化单核巨噬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其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这种蛋白可干扰病毒
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了新病毒的合成。
3、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根据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 TNF-α,TNF-β
( 1) TNF-α
组成及分子量,同源三聚体,51 KD 。
细胞来源,单核巨噬细胞; T细胞,NK细胞和肥大细胞。
主要功能,
A,低浓度时(自分泌、旁分泌效应)
a.诱导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1,促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局部;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如 IL-1,IL-6,IL-8,TNF-α等 ),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和增强吞噬细胞的杀伤。
b.促进 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 CTL对靶细胞的杀伤。
c.杀伤肿瘤细胞 直接杀伤,引起组织出血坏死。
B.高浓度(内分泌效应),引起发热;协同 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
( 2) TNF-β
又称 淋巴毒素( lymphotoxin,LT) 与 TNF-α的氨基酸序列为 28%同源性,二者结合同一受体。
细胞来源,激活的 T细胞。
生物学功能:
A,与 TNF-α相似,在局部发挥效应;
B,与细胞表面 LT-β形成复合物,发挥作用。
4、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概念,选择性刺激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某一细胞谱系的细胞因子的统称。
包括,SCF,Flt3L,GM-CSF,G-CSF,M-CSF、
EPO,TPO,IL-3( multi-CSF),IL-7等 。
5,趋化因子( chemokines)
概念,吸引白细胞向一定方向移行,也可刺激白细胞活化的小分子蛋白。
分类,(1) CXC亚族 (α亚族 ):如白细胞介素 -8 (IL-8),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单核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核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趋化中性粒细胞,介导炎症反应。
(2) CC亚族 (β亚族 ):如 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来源于活化的 T细胞;主要功能是趋化并活化单个核细胞 (单核细胞和 T细 胞 )。
(3) C亚族 (γ亚族 ),如 lymphotactin-α和 lymphotactin-β,
其主要功能是趋化淋巴细胞。
(4) CX3C亚族 (δ亚族 ),如 Fractalkine,其主要功能是趋化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6、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GF)
(1)包括,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转化生长因子 -β);
EGF(epithelial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 );
FGF(fibroblast growth facto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NGF(nerve growth factor,神经生长因子 );
PDGF(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
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2)TGF-?:
细胞 来源,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及肿瘤细胞等生物学功能 (免疫抑制调节剂 ):
抑制 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抑制 B细胞增殖和 T细胞依赖性多克隆抗体的产生;
抑制 NK细胞活化和 IL-2的 LAK细胞诱导作用;
抑制 Mφ活化和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抑制多种细胞增殖,但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伤口愈合;某些肿瘤细胞分泌 TGF-?,可逃避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的构成
2.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4.免疫细胞的组成
5.免疫活性细胞概念及其表面标志
6.各种免疫辅助细胞的功能
7.补体系统的概念与激活途径
8.细胞因子的概念与共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