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1。“政治”的实质和“经济”的最初含义政治 — 统治阶级通过管理公共事务,协调各方利益,以达到有利于本阶级的阶级统治,
①形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②实质,使本阶级利益最大化,
,经济,的最初含义中 /《晋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治理国家、拯救庶民西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家庭管理近现代 /经济 —
①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②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
分配、消费等生产和 再生产活动
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表面或总体的简称;
④指精打细算之意我国是在 19世纪下半叶从日本引进这一概念的
2、经济学的出现奴隶社会 标志:古希腊 /色诺芬《经济论》
-家庭管理进步,①家庭管理应该是一门学问②劳动分工有利于产品的数量和③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不足,①完全没有注意到分工会使商品便宜的问题②重视农业,鄙视商业和手工业③
过分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也主要是为奴隶主消费需要服务的手段,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主要观点,①经济学和政治学是不同的科学,政治学研究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取财术或致富术,②现实生活中有两中取财术,“家庭管理”和“货殖”,但只有前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是违反自然的,③不同商品可以进行量的交换是因为他们在质上具有同等性,
封建社会 经济学是神学的一部分 意 /托马斯,阿奎那特点,在教义与现实经济社会之间高折衷调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3、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 。
( 1)启蒙,16—— 17世纪 重商主义代表人物 --蒙克莱田《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 涉及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特点: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
基本观点,①财富 =货币 =金银
②财富是从流通中来的,商业是致富之源
③国内贸易只能改变财富在国民中的分配,只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利,才能真正增加一国财富 ;生产只是贸易的一个先决条件,
指导思想:国家要干预经济;国家财富的关键是外贸金银的输入。
马克思“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 2)古典政治经济学 (17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 )
代表人物:英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背景:从 17世纪开始,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产业资本
(机器大生产)与封建小生产的矛盾日益尖锐,促成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
主要内容:①批判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和重商主义;
②提出增加国民财富,增加生产要靠资本积累,要靠扩张市场,要靠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动力:
一是分工,它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个人的节俭或吝啬,它可能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资本积累。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③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从而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利润来自剩余劳动,是扣除的产品。
( 3)边际主义 (庸俗政治经济学 )
代表人物:法国 /瓦尔拉斯 英 /杰文斯 奥地利 /门格尔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
特点:边际分析法主要观点,①边际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取决与需求和稀缺度,
②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认为只要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级就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不至于发生生产过剩 …
( 4) 20世纪 30年代 凯恩斯革命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主要内容:①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因为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方法上,回到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阶级问题,开创了宏观阶级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并将实物阶级和货币阶级结合与一体。
③政策上,强调国家干预阶级,国家要参预经济调节。
( 5) 20世纪 50,60年代 货币学派
( 6) 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
( 7)理性预期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条件 ( 1)客观条件,18世纪末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 ---三大工人运动。
( 2)理论条件: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重点从流通 → 生产,劳动价值论)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3)主观条件两个根本转变:
世界观: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 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 经济危机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帝国主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阶段
( 1)思想萌芽阶段( 1843—— 1849)
( 2)初步形成阶段( 1850—— 1859)
( 3)基本完成阶段( 1861—— 1867)
( 4)完善和发展阶段( 1867—— 1883)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身理论基础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观察历史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剩余价值理论
2、、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原理
( 1)物资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资资料生产 人的劳动的简单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 2)物资资料生产从动态上分为: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 3)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又必然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它包括: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生产力( 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 +
劳动资料)
人与人的关系 → 生产关系(所有制是核心)
(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②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 反作用 于生产力:
①适应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不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①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②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
①适应时,保护和促进新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②不适应时,维护和延缓旧基础的瓦解,
防碍新经济基础的形成。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和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密切结合生产力状况。
(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三)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直接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经济上的理论依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根本任务 是揭示经济规律。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趋势,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经济理论上的基础和依据,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 2) 经济规律 具有客观性。
( 3)经济规律可分为①普遍经济规律②共有经济规律
③特有经济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1。“政治”的实质和“经济”的最初含义政治 — 统治阶级通过管理公共事务,协调各方利益,以达到有利于本阶级的阶级统治,
①形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②实质,使本阶级利益最大化,
,经济,的最初含义中 /《晋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治理国家、拯救庶民西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家庭管理近现代 /经济 —
①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②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
分配、消费等生产和 再生产活动
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表面或总体的简称;
④指精打细算之意我国是在 19世纪下半叶从日本引进这一概念的
2、经济学的出现奴隶社会 标志:古希腊 /色诺芬《经济论》
-家庭管理进步,①家庭管理应该是一门学问②劳动分工有利于产品的数量和③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不足,①完全没有注意到分工会使商品便宜的问题②重视农业,鄙视商业和手工业③
过分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也主要是为奴隶主消费需要服务的手段,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主要观点,①经济学和政治学是不同的科学,政治学研究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取财术或致富术,②现实生活中有两中取财术,“家庭管理”和“货殖”,但只有前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是违反自然的,③不同商品可以进行量的交换是因为他们在质上具有同等性,
封建社会 经济学是神学的一部分 意 /托马斯,阿奎那特点,在教义与现实经济社会之间高折衷调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3、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 。
( 1)启蒙,16—— 17世纪 重商主义代表人物 --蒙克莱田《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 涉及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特点: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
基本观点,①财富 =货币 =金银
②财富是从流通中来的,商业是致富之源
③国内贸易只能改变财富在国民中的分配,只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利,才能真正增加一国财富 ;生产只是贸易的一个先决条件,
指导思想:国家要干预经济;国家财富的关键是外贸金银的输入。
马克思“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 2)古典政治经济学 (17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 )
代表人物:英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背景:从 17世纪开始,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产业资本
(机器大生产)与封建小生产的矛盾日益尖锐,促成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
主要内容:①批判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和重商主义;
②提出增加国民财富,增加生产要靠资本积累,要靠扩张市场,要靠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动力:
一是分工,它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个人的节俭或吝啬,它可能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资本积累。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③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从而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利润来自剩余劳动,是扣除的产品。
( 3)边际主义 (庸俗政治经济学 )
代表人物:法国 /瓦尔拉斯 英 /杰文斯 奥地利 /门格尔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
特点:边际分析法主要观点,①边际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取决与需求和稀缺度,
②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认为只要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级就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不至于发生生产过剩 …
( 4) 20世纪 30年代 凯恩斯革命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主要内容:①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因为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方法上,回到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阶级问题,开创了宏观阶级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并将实物阶级和货币阶级结合与一体。
③政策上,强调国家干预阶级,国家要参预经济调节。
( 5) 20世纪 50,60年代 货币学派
( 6) 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
( 7)理性预期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条件 ( 1)客观条件,18世纪末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 ---三大工人运动。
( 2)理论条件: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重点从流通 → 生产,劳动价值论)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3)主观条件两个根本转变:
世界观: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 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 经济危机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帝国主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阶段
( 1)思想萌芽阶段( 1843—— 1849)
( 2)初步形成阶段( 1850—— 1859)
( 3)基本完成阶段( 1861—— 1867)
( 4)完善和发展阶段( 1867—— 1883)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身理论基础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观察历史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剩余价值理论
2、、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原理
( 1)物资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资资料生产 人的劳动的简单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 2)物资资料生产从动态上分为: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 3)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又必然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它包括: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生产力( 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 +
劳动资料)
人与人的关系 → 生产关系(所有制是核心)
(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②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 反作用 于生产力:
①适应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不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①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②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
①适应时,保护和促进新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②不适应时,维护和延缓旧基础的瓦解,
防碍新经济基础的形成。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和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密切结合生产力状况。
(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三)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直接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经济上的理论依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根本任务 是揭示经济规律。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趋势,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经济理论上的基础和依据,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 2) 经济规律 具有客观性。
( 3)经济规律可分为①普遍经济规律②共有经济规律
③特有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