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主要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 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态。
商品经济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态。
(二)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私有制、小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
1、含义:是为 交换 而市场的 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
( 1) 使用价值,商品中蕴涵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功能。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1只绵羊 =2把斧子
( 2)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抽象劳动 -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 )
(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②对立性:任何人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完成了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得到解决。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
( 2)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3)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 4)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 1)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 的一般人类劳动,
( 2)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 3)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 4)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的值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3、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意义
(地位)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1)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
( 2)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基础。
( 3)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独立地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 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 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转化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 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 ↓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 ↓
使用价值 价值转化
( 2)这一矛盾决定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产品 商品交换 私有制社会需要 (简单商品经济)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
( 3)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
1、个别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训练和学习,只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具有一定技术或业务专长的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过去复杂的劳动现在可能成为简单劳动,
( 5)劳动生产率
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力 =产品数量 /单位时间价值量
(五)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生产工具 … ) ↘
土地 ↗
技术、信息、管理 ↗
劳动(劳动力) →
物化劳动

不创造价值活劳动 →创造价值四、资本主义条件下“按要素分配”的实质 —
— 兼评“三位一体”公式
1、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斯密教条)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 →工资、利润和地租。不包括不变资本部分的价值。
2,“三位一体”公式:社会总产值( W)=国民收入 (V+M)
而且 (V+M)来源于:工资 ← 劳动,是劳动收入利润 ← 资本,是资本收入地租 ← 土地,是土地收入否认三者都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
3、错误:
( 1)混淆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和本质。
( 2)掩盖了新价值的真正来源。
( 3)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