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 (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菌种得以保存。
变异 (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细菌的变异分为 遗传性变异 和 非遗传性变异 。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 表型变异 。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的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菌落变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
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发生变异。
如:鼠疫耶氏菌在陈旧培养物上细菌的多形态性、细菌 L型。
细菌的特殊结构 如:荚膜(肺炎链球菌)、芽胞(炭疽芽孢杆菌)、鞭毛(变形杆菌 H-O变异)也可发生变异。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毒力增强,无毒力的白喉棒状杆菌常寄居在咽喉部,不致病;当感染了 β-棒状噬菌体后变成溶原性细菌,则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引起白喉。
毒力减弱,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可是细菌的毒力减弱或消失。卡介苗
(BCG)是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
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 13年,连续穿 230代,
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
二,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长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成为当今医学上的重要问题。
三,耐药性变异
细菌的菌落主要有 光滑 (smooth,S)型 和 粗糙 (rough,R)
型 两种。 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经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菌落表面边为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称 S— R变异。
S— R变异常见于肠道杆菌,是由于失去 LPS的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而引起的。
变异时不仅菌落的特征发生改变,且细菌的其它性状也发生了变化。
S型菌的致病性强,但有少数 R型菌的致病性强,如结核分枝杆菌。
四,菌落变异
S型菌落
R型菌落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
质粒
转位因子
质粒 (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 DNA。
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1)致育质粒
( F质粒) 与有性生殖功能关联; 2)耐药性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 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 3)毒力质粒( 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4)细菌素质粒 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 5)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质粒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质粒 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质粒的转移性。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质粒 DNA的特征
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 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基因组中。
转位因子有三类:插入序列 (IS); 转座子 (Tn); 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转位因子
遗传性变异,是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
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损伤后的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来实现。
非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在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因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突变 (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基因突变规律,突变率 突变常自然发生,但突变率极低。 突变与选择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回复突变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野生型的性状。
DNA的损伤修复:当细菌 DNA受到损伤时,细胞会用有效的 DNA修复系统进行细致的修复,使损伤降为最小。
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彷徨试验 (fluctuation test)
影印试验 (replica plating)
基因转移 (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
(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 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外源性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 DNA,质粒 DNA及噬菌体基因等。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细胞融合 。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转化 (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
DNA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2,接合 (conjugation)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 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 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 非接合性质粒 。
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性的基因突变及 R质粒的接合转移等有关。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 (RTF)和耐药决定子 (r)两部分组成。 RTF的功能与 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 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R质粒的接合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 DNA转移到受体菌内,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
普遍性转导 (转导的 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 (转导的 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
3,转导 (transduction)
普遍性转导 (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局限性转导 ( restricted transduction)
4,溶原性转换 (lysogenic conversion)
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
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在流行病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遗传 (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菌种得以保存。
变异 (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细菌的变异分为 遗传性变异 和 非遗传性变异 。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 表型变异 。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的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菌落变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
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发生变异。
如:鼠疫耶氏菌在陈旧培养物上细菌的多形态性、细菌 L型。
细菌的特殊结构 如:荚膜(肺炎链球菌)、芽胞(炭疽芽孢杆菌)、鞭毛(变形杆菌 H-O变异)也可发生变异。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毒力增强,无毒力的白喉棒状杆菌常寄居在咽喉部,不致病;当感染了 β-棒状噬菌体后变成溶原性细菌,则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引起白喉。
毒力减弱,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可是细菌的毒力减弱或消失。卡介苗
(BCG)是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
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 13年,连续穿 230代,
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
二,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长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成为当今医学上的重要问题。
三,耐药性变异
细菌的菌落主要有 光滑 (smooth,S)型 和 粗糙 (rough,R)
型 两种。 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经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菌落表面边为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称 S— R变异。
S— R变异常见于肠道杆菌,是由于失去 LPS的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而引起的。
变异时不仅菌落的特征发生改变,且细菌的其它性状也发生了变化。
S型菌的致病性强,但有少数 R型菌的致病性强,如结核分枝杆菌。
四,菌落变异
S型菌落
R型菌落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
质粒
转位因子
质粒 (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 DNA。
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1)致育质粒
( F质粒) 与有性生殖功能关联; 2)耐药性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 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 3)毒力质粒( 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4)细菌素质粒 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 5)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质粒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质粒 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质粒的转移性。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质粒 DNA的特征
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 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基因组中。
转位因子有三类:插入序列 (IS); 转座子 (Tn); 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转位因子
遗传性变异,是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
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损伤后的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来实现。
非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在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因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突变 (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基因突变规律,突变率 突变常自然发生,但突变率极低。 突变与选择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回复突变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野生型的性状。
DNA的损伤修复:当细菌 DNA受到损伤时,细胞会用有效的 DNA修复系统进行细致的修复,使损伤降为最小。
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彷徨试验 (fluctuation test)
影印试验 (replica plating)
基因转移 (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
(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 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外源性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 DNA,质粒 DNA及噬菌体基因等。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细胞融合 。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转化 (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
DNA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2,接合 (conjugation)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 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 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 非接合性质粒 。
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性的基因突变及 R质粒的接合转移等有关。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 (RTF)和耐药决定子 (r)两部分组成。 RTF的功能与 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 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R质粒的接合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 DNA转移到受体菌内,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
普遍性转导 (转导的 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 (转导的 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
3,转导 (transduction)
普遍性转导 (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局限性转导 ( restricted transduction)
4,溶原性转换 (lysogenic conversion)
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
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在流行病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