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主讲:徐奇友东北农业大学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一、采食量的概念二、采食量的衡量三、采食量的意义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一、动物因素二、饲粮因素三、环境因素四、饲喂因素第十四章 动物的采食量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的衡量
采食量的意义一、采食量的概念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 24h内采食饲料得重量。
(一)随意采食量( VFI)
概念:随意采食量即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量。
它是动物本能的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实际采食量
概念:实际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随意采食量与实际采食量的区别联系:前者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两者可能相同,或存在差异;自由采食时,实际采食量与随意采食量相近,不可能大大超过随意量 (除强饲外 )。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实际采食量
实际生产中,供给饲料时,既要使动物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生理需求,又可通过人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生产目的。
饲养标准中给出的采食量仅仅是定额,它不等同于实际采食量。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在动物对所食日粮或某种饲料完全适应的基础上,通常以 24小时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衡量动物的采食量。
但因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采食量相同,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此法不适于放牧家畜,因为无法准确测量放牧过程中所采食饲草的重量。
二、采食量的衡量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
优点:不同饲料的采食量具有可比性。
将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与能量建立回归公式,可用以预测采食量。下面为 NRC(1998)
预测不同阶段猪采食量的回归公式:
哺乳仔猪:
DE摄入量 (kcal/d)=- 151.7+(11.21× 日龄 )
R2=0.72 此公式不适合于估计 13.5日龄前的仔猪采食量 。
二、采食量的衡量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断奶仔猪,
DE摄入量 (kcal/d)=- 1531+(455.5× BW2),R2=0.92
此公式适合于 5~ 15kg猪 。 对 3200kcal DE/kg玉米 -
豆粕型饲粮,采食量增加速度为 17~ 23g/d。
生长肥育猪:
DE摄入量 (kcal/d)=13162× (1- e-0.0176× BW)
泌乳母猪:
DE(kcal/d)=13+(0.596× 天数 ) - (0.0172× 天数 2)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动物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动物采食量过低,饲料有效能用于维持的比例增大,而用于生产的比例则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
在动物健康水平允许范围内,维持较高的采食量,动物生产效率可大大提高。
但若采食量过高,过多的能量用于贮存脂肪,
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而且,某些动物特别是乳牛和绵羊在采食量很高时容易产生代谢疾病。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上需要控制动物的采食量,在于降低动物的增重,防止动物过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使过肥的宠物减肥等。
三、采食量的意义
(二)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
动物具有,为能而食,的本能,能根据饲粮能量浓度调节采食量,但此能力受消化道容积的限制。
饲粮配制必须将动物的营养需要与动物的消化道容积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动物对能量和各种养分的需要量及采食量,计算出饲粮的能量浓度和养分浓度,才能恰当地配制饲粮。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三)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谷物用作饲料会越来越少,而农副产品饲料数量则会增加。 因此,必须了解饲料类型的改变对采食量的影响,才能合理地利用饲料资源。
三、采食量的意义
(四)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生产者以采食量为依据,便于组织各种原料,既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又保证饲料新鲜,防止因储存过久、发生霉变等造成损失。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因素
饲粮因素
环境因素
饲喂技术一、动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与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相关较大,当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采食量。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动物因素
(二)生理阶段
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有关。如母羊在妊娠后期,
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同时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减缓,
采食量显著增加。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采食量的变化。产乳高峰时,血液中 VFA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 VFA,从而增加采食量。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一、动物因素
(三)健康状况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如母猪的产后瘫痪、奶牛的乳房炎、胃肠道感染可影响采食量。大多数代谢疾病也可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疾病对采食量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正常的饱感信号,其影响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动物因素
(四)疲劳程度
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会下降。反刍动物采食劣质粗饲料导致疲劳而影响采食量。绵羊和牛每日的反刍时间最多约 10h,不可能强调增加反刍时间。
一、动物因素
(五)感觉系统
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动物的采食量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作用程度可能不如对人类摄食影响大,因动物不同,感觉系统的作用也有差异,如听觉对鱼摄食、味觉对猪采食、视觉对鸡采食影响较大。
一、动物因素
(六)学习
动物具有天生的对特定饲料的喜好和厌恶。但动物可从过去的采食经历或通过人为的训练,
而对饲料产生喜好或厌恶。
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后,就会几乎或完全不采食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喜好,后,就会喜好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
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或,喜好,取决于与该风味相关的饲料被采食后的效果。
生产上,可通过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某种风味剂,
使仔猪产生,喜好,,以提高断奶后仔猪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二、饲粮因素
(一)适口性
适口性是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征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适口性决定饲料被动物接受的程度,与采食量密切相关但又难定量描述,它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二、饲粮因素
(一)适口性
饲料的滋味包括甜、酸、鲜和苦四种基本味,
不同动物各种滋味喜好程度不同。
提高饲粮适口性的措施:
选择适当的原料
防止饲料氧化酸败
防止饲料霉变
添加风味剂二、饲粮因素
(二)能量浓度
动物可在一定能量浓度范围内,本能地调节采食量以保持恒定的能量。动物采食的实质即是获取能量。
动物具有较强的,为能而食,的本能。随能量水平增加,采食量下降,但能量总摄入量有可能增加,增加的程度因重型和轻型品种而不同。
动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日粮浓度超出其调节范围,就会严重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二、饲粮因素
(二)能量浓度
能量浓度对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保证能量摄入量能满足动物的需要;饲粮中其它养分必须和能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则可随能量浓度而变化。其次,通过改变能量浓度可实现对采食量的调控,进而调控动物的生产性能。
二、饲粮因素
(三)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1、蛋白质
对大多数动物,饲粮缺乏蛋白质会降低采食量。因蛋白质缺乏消化酶合成量下降,并抑制瘤胃细菌的发酵作用,导致体蛋白质分解。
饲粮蛋白质水平提高也会降低采食量,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的热增耗高,引起体内温度升高而引起。因此,当动物处于热应激时,降低蛋白质水平,可以减缓热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饲粮因素
(三)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2、氨基酸
饲粮氨基酸的含量和平衡情况影响动物的采食量。缺乏程度较小的饲粮时,鸡和大鼠会略微提高采食量以补偿氨基酸的缺乏;当饲粮氨基酸严重不平衡、动物的采食量就会急剧下降。
氨基酸对采食量的影响可能是直接作用,也可能是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即是氨基酸直接作用于 CNS;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形成神经递质来实现,当饲粮缺乏某些氨基酸时,由于神经递质数量下降,从而引起采食量下降。
二、饲粮因素
(四)脂肪
饲粮脂肪含量提高会干扰正常瘤胃的功能,
大大降低反刍动物的采食量。
反刍动物饲粮脂肪含量最高为 10%左右。单胃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水平的饲粮脂肪,但随脂肪水平提高,采食量也会大大下降 。
二、饲粮因素
(五)中性洗涤纤维
牧草中 NDF的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NDF能通过影响瘤胃的填充程度而调节采食量。
二、饲粮因素
(六)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钙能够调节大鼠和产蛋鸡的采食量。
哺乳动物血钙浓度比较稳定,钙对采食量的调节有无作用尚不清楚。
特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采食量也有调节作用,过多或缺乏会导致食欲减退。
二、饲粮因素
(七)饲料添加剂
动物饲粮中加入少量抗菌素可提高动物(猪、
鸡、牛、羊、鱼)采食量 7%~15%。
大量添加尿素会降低采食量。
生产上也广泛使用各种风味剂以增加动物的短期采食量,用于仔猪开食料效果较好。减少应激或掩盖某些不良的饲料风味,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光照、饲养密度和应激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其中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等,都可使动物的采食量降低。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
动物在临界温度范围内可根据能量需要调节采食量。
四、饲喂技术
(一)饮水
只有在饮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动物的采食量才可达到最大。此外,饮水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
动物会拒绝饮用被粪、尿污等污染的水源。
四、饲喂技术
(二)饲料形态
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提高采食量。与整粒籽实相比,压扁或破碎可提高采食量。
对于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降低或消除反刍,增加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降低胃肠道的紧张度,增加采食量。
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采食量。鱼类摄食要求饲粮颗粒必须与鱼体大小相适应。
四、饲喂技术
(三)饲喂方式和时间
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在环境温度过高时,将饲喂时间改在夜间气温凉爽时,可保持采食量不下降。在人类营养中,通常认为少食多餐比每日 2~3餐增重快。
用仔猪实验发现,14日龄仔猪在 24h内的采食频率提高。这可能使饲粮不断地摄入消化道,从而使养分消化吸收达到最佳状态。
四、饲喂技术
(四)饲喂的连续性
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母猪的增重、
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乳量。
凡增减喂量或变换饲料种类,均应采取逐渐更换的方法,不可骤然打乱采食习惯。
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的衡量
采食量的意义一、采食量的概念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 24h内采食饲料得重量。
(一)随意采食量( VFI)
概念:随意采食量即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量。
它是动物本能的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实际采食量
概念:实际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随意采食量与实际采食量的区别联系:前者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两者可能相同,或存在差异;自由采食时,实际采食量与随意采食量相近,不可能大大超过随意量 (除强饲外 )。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实际采食量
实际生产中,供给饲料时,既要使动物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生理需求,又可通过人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生产目的。
饲养标准中给出的采食量仅仅是定额,它不等同于实际采食量。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在动物对所食日粮或某种饲料完全适应的基础上,通常以 24小时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衡量动物的采食量。
但因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采食量相同,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此法不适于放牧家畜,因为无法准确测量放牧过程中所采食饲草的重量。
二、采食量的衡量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
优点:不同饲料的采食量具有可比性。
将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与能量建立回归公式,可用以预测采食量。下面为 NRC(1998)
预测不同阶段猪采食量的回归公式:
哺乳仔猪:
DE摄入量 (kcal/d)=- 151.7+(11.21× 日龄 )
R2=0.72 此公式不适合于估计 13.5日龄前的仔猪采食量 。
二、采食量的衡量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断奶仔猪,
DE摄入量 (kcal/d)=- 1531+(455.5× BW2),R2=0.92
此公式适合于 5~ 15kg猪 。 对 3200kcal DE/kg玉米 -
豆粕型饲粮,采食量增加速度为 17~ 23g/d。
生长肥育猪:
DE摄入量 (kcal/d)=13162× (1- e-0.0176× BW)
泌乳母猪:
DE(kcal/d)=13+(0.596× 天数 ) - (0.0172× 天数 2)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动物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动物采食量过低,饲料有效能用于维持的比例增大,而用于生产的比例则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
在动物健康水平允许范围内,维持较高的采食量,动物生产效率可大大提高。
但若采食量过高,过多的能量用于贮存脂肪,
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而且,某些动物特别是乳牛和绵羊在采食量很高时容易产生代谢疾病。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上需要控制动物的采食量,在于降低动物的增重,防止动物过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使过肥的宠物减肥等。
三、采食量的意义
(二)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
动物具有,为能而食,的本能,能根据饲粮能量浓度调节采食量,但此能力受消化道容积的限制。
饲粮配制必须将动物的营养需要与动物的消化道容积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动物对能量和各种养分的需要量及采食量,计算出饲粮的能量浓度和养分浓度,才能恰当地配制饲粮。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三)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谷物用作饲料会越来越少,而农副产品饲料数量则会增加。 因此,必须了解饲料类型的改变对采食量的影响,才能合理地利用饲料资源。
三、采食量的意义
(四)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生产者以采食量为依据,便于组织各种原料,既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又保证饲料新鲜,防止因储存过久、发生霉变等造成损失。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因素
饲粮因素
环境因素
饲喂技术一、动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与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相关较大,当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采食量。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动物因素
(二)生理阶段
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有关。如母羊在妊娠后期,
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同时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减缓,
采食量显著增加。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采食量的变化。产乳高峰时,血液中 VFA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 VFA,从而增加采食量。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一、动物因素
(三)健康状况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如母猪的产后瘫痪、奶牛的乳房炎、胃肠道感染可影响采食量。大多数代谢疾病也可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疾病对采食量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正常的饱感信号,其影响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动物因素
(四)疲劳程度
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会下降。反刍动物采食劣质粗饲料导致疲劳而影响采食量。绵羊和牛每日的反刍时间最多约 10h,不可能强调增加反刍时间。
一、动物因素
(五)感觉系统
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动物的采食量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作用程度可能不如对人类摄食影响大,因动物不同,感觉系统的作用也有差异,如听觉对鱼摄食、味觉对猪采食、视觉对鸡采食影响较大。
一、动物因素
(六)学习
动物具有天生的对特定饲料的喜好和厌恶。但动物可从过去的采食经历或通过人为的训练,
而对饲料产生喜好或厌恶。
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后,就会几乎或完全不采食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喜好,后,就会喜好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
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或,喜好,取决于与该风味相关的饲料被采食后的效果。
生产上,可通过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某种风味剂,
使仔猪产生,喜好,,以提高断奶后仔猪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二、饲粮因素
(一)适口性
适口性是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征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适口性决定饲料被动物接受的程度,与采食量密切相关但又难定量描述,它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二、饲粮因素
(一)适口性
饲料的滋味包括甜、酸、鲜和苦四种基本味,
不同动物各种滋味喜好程度不同。
提高饲粮适口性的措施:
选择适当的原料
防止饲料氧化酸败
防止饲料霉变
添加风味剂二、饲粮因素
(二)能量浓度
动物可在一定能量浓度范围内,本能地调节采食量以保持恒定的能量。动物采食的实质即是获取能量。
动物具有较强的,为能而食,的本能。随能量水平增加,采食量下降,但能量总摄入量有可能增加,增加的程度因重型和轻型品种而不同。
动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日粮浓度超出其调节范围,就会严重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二、饲粮因素
(二)能量浓度
能量浓度对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保证能量摄入量能满足动物的需要;饲粮中其它养分必须和能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则可随能量浓度而变化。其次,通过改变能量浓度可实现对采食量的调控,进而调控动物的生产性能。
二、饲粮因素
(三)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1、蛋白质
对大多数动物,饲粮缺乏蛋白质会降低采食量。因蛋白质缺乏消化酶合成量下降,并抑制瘤胃细菌的发酵作用,导致体蛋白质分解。
饲粮蛋白质水平提高也会降低采食量,其机理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的热增耗高,引起体内温度升高而引起。因此,当动物处于热应激时,降低蛋白质水平,可以减缓热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饲粮因素
(三)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2、氨基酸
饲粮氨基酸的含量和平衡情况影响动物的采食量。缺乏程度较小的饲粮时,鸡和大鼠会略微提高采食量以补偿氨基酸的缺乏;当饲粮氨基酸严重不平衡、动物的采食量就会急剧下降。
氨基酸对采食量的影响可能是直接作用,也可能是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即是氨基酸直接作用于 CNS;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形成神经递质来实现,当饲粮缺乏某些氨基酸时,由于神经递质数量下降,从而引起采食量下降。
二、饲粮因素
(四)脂肪
饲粮脂肪含量提高会干扰正常瘤胃的功能,
大大降低反刍动物的采食量。
反刍动物饲粮脂肪含量最高为 10%左右。单胃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水平的饲粮脂肪,但随脂肪水平提高,采食量也会大大下降 。
二、饲粮因素
(五)中性洗涤纤维
牧草中 NDF的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NDF能通过影响瘤胃的填充程度而调节采食量。
二、饲粮因素
(六)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钙能够调节大鼠和产蛋鸡的采食量。
哺乳动物血钙浓度比较稳定,钙对采食量的调节有无作用尚不清楚。
特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采食量也有调节作用,过多或缺乏会导致食欲减退。
二、饲粮因素
(七)饲料添加剂
动物饲粮中加入少量抗菌素可提高动物(猪、
鸡、牛、羊、鱼)采食量 7%~15%。
大量添加尿素会降低采食量。
生产上也广泛使用各种风味剂以增加动物的短期采食量,用于仔猪开食料效果较好。减少应激或掩盖某些不良的饲料风味,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光照、饲养密度和应激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其中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等,都可使动物的采食量降低。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
动物在临界温度范围内可根据能量需要调节采食量。
四、饲喂技术
(一)饮水
只有在饮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动物的采食量才可达到最大。此外,饮水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
动物会拒绝饮用被粪、尿污等污染的水源。
四、饲喂技术
(二)饲料形态
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提高采食量。与整粒籽实相比,压扁或破碎可提高采食量。
对于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降低或消除反刍,增加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降低胃肠道的紧张度,增加采食量。
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采食量。鱼类摄食要求饲粮颗粒必须与鱼体大小相适应。
四、饲喂技术
(三)饲喂方式和时间
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在环境温度过高时,将饲喂时间改在夜间气温凉爽时,可保持采食量不下降。在人类营养中,通常认为少食多餐比每日 2~3餐增重快。
用仔猪实验发现,14日龄仔猪在 24h内的采食频率提高。这可能使饲粮不断地摄入消化道,从而使养分消化吸收达到最佳状态。
四、饲喂技术
(四)饲喂的连续性
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母猪的增重、
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乳量。
凡增减喂量或变换饲料种类,均应采取逐渐更换的方法,不可骤然打乱采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