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触的分类
( 1)按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
a,化学性突触
b,电突触
( 2)按突触的功能可分为: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 3)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位:
轴 -树,轴 -轴,轴 -体,树 -体、
树 -树、体 -体二、突触的结构三、突触传递的机理
化学性突触传递机理
1.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
神经冲动 前膜去极化 Ca2+ 突触小泡兴奋性递质 突触 后膜受体 使 Na+内流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总和、叠加 达到阈电位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2.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
神经冲动 前膜去极化 Ca2+ 突触小泡抑制性递质 突触 后膜受体 使 CI-内流突触 后膜超级化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总和、叠加 使后膜超级化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四,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总和作用
3、突触延搁
4、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五,神经递质
(一)外周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ATP、肽类
(二)中枢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三)受体
1.胆碱能受体,M 毒蕈碱型受体
N 菸碱型受体
2.肾上腺素能受体,?
1
2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兴奋传导
的特征
辐散式
聚合式
连锁式
环状式三、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1.回返性抑制
2.传入侧支性抑制
(二) 突触前抑制
( 1)按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
a,化学性突触
b,电突触
( 2)按突触的功能可分为: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 3)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位:
轴 -树,轴 -轴,轴 -体,树 -体、
树 -树、体 -体二、突触的结构三、突触传递的机理
化学性突触传递机理
1.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
神经冲动 前膜去极化 Ca2+ 突触小泡兴奋性递质 突触 后膜受体 使 Na+内流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总和、叠加 达到阈电位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2.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
神经冲动 前膜去极化 Ca2+ 突触小泡抑制性递质 突触 后膜受体 使 CI-内流突触 后膜超级化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总和、叠加 使后膜超级化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四,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总和作用
3、突触延搁
4、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五,神经递质
(一)外周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ATP、肽类
(二)中枢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三)受体
1.胆碱能受体,M 毒蕈碱型受体
N 菸碱型受体
2.肾上腺素能受体,?
1
2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兴奋传导
的特征
辐散式
聚合式
连锁式
环状式三、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1.回返性抑制
2.传入侧支性抑制
(二) 突触前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