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节社会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第一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地理环境二、人口因素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一、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及其社会作用
1、地理环境的含义: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由气候、土壤、河流、湖泊、
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
( 1)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 2)它对社会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通过对生产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 劳动生产率、生产部门分布、经济发展特点、发展潜力、观念文化 )
它通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其社会的发展
(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孟德斯鸠(法国 18世纪)
巴克尔(英国 19世纪)
主要观点,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及人的心理、性格、品格等
错误实质,片面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三)目前我国及世界地理环境状况与政策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二、人口因素
(一)人口因素的含义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
结构、分布、迁徙和发展变动等多种因素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人口因素的社会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它不能觉得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三)反对“人口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英国)
主要观点,认为人口状况是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错误实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四)目前世界及我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的含义就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物质生产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3、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4、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意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及其构成
1、生产力的含义: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即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
( 1)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运筹性因素
( 2)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1、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因素
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劳动对象:
在生产中被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
分为两类 —— 未被加工过的天然存在物已经加工过的原材料
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劳动资料
是劳动者用来加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
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
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最具有 决定作用 的要素:
一是,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
二是,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三是,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制造和使用,是不断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 1)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 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及其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等这三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起着决定作用:
其一,它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其二,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至决定社会性质其三,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其四,它觉得着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关系其五,在阶级社会里它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是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关系;还是相互平等与合作的地位关系。
【 产品的分配形及其消费关系 】
是指劳动产品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实施,又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法规和制度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阶级社会才出现的。
国家的实质,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职能,对内 —— 实行政治统治;进行社会管理。
对外 —— 防御外来侵犯、保卫祖国安全完整;对外交往。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性,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国体与整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三、社会的意识结构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个体意识
从主体上划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
从内容层次上划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上划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1、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
特点,独特性;多样性;与个人生命共存性;局限性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他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
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的特点,整体性;层次性;阶级性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一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其二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
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愿望、风俗习惯、传统、
社会风气等。
社会意识形式,指人们从社会生活中自觉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有确定形式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等思想体系。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层次低与高;反映方式直接与间接;形式不系统与系统
联系,前者依赖后者;后者指导和制约前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3、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指反映特定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指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也并不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和部分教育学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当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落后或反动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1、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的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2、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与伦理观念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进步高尚的道德 ——
能规范人们行为,培养人们高尚思想品质,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
能净化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
能调整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对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起积极促进作用
落后腐朽的道德 —— 会腐蚀人们的灵魂、
阻碍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3,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 产物,也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和幻想能力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式的宗教 形成 于阶级社会。
宗教最突出的 特征 是信仰和礼拜神灵与偶像。
宗教 消亡 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阶级消灭,科学世界观的普及。
我国 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4、政治法律思想
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合称
它最突出的特点,
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5、哲学
哲学大约产生于奴隶社会,取决于四个条件,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具体科学的初步形成
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明显进步
社会集团的利益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四)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文化的本质
广义的文化,简言之即人化,凡是显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切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称做文化,它体现在物质成果及其活动方式和精神成果及其活动方式中。
在这里主要指狭义文化 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或精神成果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衡量先进文化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先进文化的功能
它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它能反映社会传承知识、推动精神文明发展
它能管理社会、调控和维护社会正常运转
它能教育人、塑造人、变革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本章 重点 问题:
–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 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
–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 先进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本章 难点 问题:
–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本章 热点 问题:
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答案,1( A)
2( BC)
选择: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E,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E,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