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3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含义,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特点,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内在的理性和非理性形式,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2、认识客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含义,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4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发生着 主体客体化 和 客体主体化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是前两种关系的出发点和内在根据审美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最高形态的统一
(实际上,在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中,始终存在着三个尺度,
一是 真理尺度 —— 求“真”,也是客观的尺度,
它要求主体的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二是 价值尺度 —— 求“善”,也是主体的内在尺度,它要求按照人的需要来选择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三是 美的尺度 —— 求“美”,也是最高尺度,它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出一个使人类自己充满兴奋和愉悦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5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证据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缺乏实践的观点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6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
实践出真知 (后 3页)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
(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1)认识制约了实践目标的确定
( 2)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实践的范围和过程
( 3)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践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7
实践出真知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 陆游)
“狼桃”,爱情的苹果” ( 16世纪伊丽莎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8
实践出天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
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高尔基)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 (海涅)
“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
都能象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 (爱迪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9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 顾炎武)
为学之道要“厚积而薄发” (宋 苏东坡)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
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0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1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 1)感性认识
含义: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 2)理性认识
含义,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2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实际中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论(实际中的经验主义)
(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综合和概括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3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这次飞跃更重要这样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样理论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这次飞跃的条件回到实践之前的理性认识应当尽可能是正确的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4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的反复性
从客观方面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一定阶段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5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 1)内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2)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制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非理性”是相对于广义的理性而言的。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主体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 激活和驱动 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 参与筛选 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 调节 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 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7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一、真理与谬误二、真理的基本属性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8
一、真理与谬误
1、真理谬误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思想内容,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 1)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
它们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同
(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9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真理的主观性,强调真理属于意识现象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它与反映对象的符合性批驳主观主义真理观
2、真理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涵义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的客观性正确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限发展的世界是可知的真理的相对性:
从广度看,已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从深度看,已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0
(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在相对中表现着绝对。
就真理是一个过程而言,真理又是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限发展过程中。
※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认识 至上性 与 非至上性 矛盾的表现。
( 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1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主客观相符合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直接现实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指它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局限性
3、逻辑证明的必要性它为实践检验过程提供理论指导。由普遍到特殊、由特殊到普遍它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它还是实践检验的内在环节
※ 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2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 真理原则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 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 客体性 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 主体性 原则。
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 条件性 原则,而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 目的性 原则。
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 统一性 原则,价值原则则是 多样性 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3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 1)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原因两者都形成与人的实践活动中,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内涵。
它们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 2)真理和价值统一的表现真理和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它们互为前提,
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适用。
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真理和价值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 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4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和作用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5
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和作用
1、思维方法及其层次性
( 1)思维方法的含义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
在这里仅指 理论思维方法,它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
( 2)思维方法的层次性思维方法按起作用的范围可分为 三个层次:
具体科学思维方法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哲学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6
2、思维方法的作用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发动及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它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它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以及把握客体正确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7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4、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8
本章 重点 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关系
认识的本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真理的基本属性本章 难点 问题:
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真理的基本属性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本章 热点 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9
选择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
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练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30
3、科学家对 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经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作用
4、真理具有( )
A 具体性 B 全面性 C 过程性 D 客观性 E 普遍性辨析: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1( B) 2( B)
3( ACDE) 4( ABCDE)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3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含义,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特点,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内在的理性和非理性形式,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2、认识客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含义,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4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发生着 主体客体化 和 客体主体化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是前两种关系的出发点和内在根据审美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最高形态的统一
(实际上,在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中,始终存在着三个尺度,
一是 真理尺度 —— 求“真”,也是客观的尺度,
它要求主体的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二是 价值尺度 —— 求“善”,也是主体的内在尺度,它要求按照人的需要来选择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三是 美的尺度 —— 求“美”,也是最高尺度,它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出一个使人类自己充满兴奋和愉悦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5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证据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缺乏实践的观点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6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
实践出真知 (后 3页)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
(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1)认识制约了实践目标的确定
( 2)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实践的范围和过程
( 3)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践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7
实践出真知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 陆游)
“狼桃”,爱情的苹果” ( 16世纪伊丽莎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8
实践出天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
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高尔基)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 (海涅)
“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
都能象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 (爱迪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9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 顾炎武)
为学之道要“厚积而薄发” (宋 苏东坡)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
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0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1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 1)感性认识
含义: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 2)理性认识
含义,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2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实际中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论(实际中的经验主义)
(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综合和概括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3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这次飞跃更重要这样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样理论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这次飞跃的条件回到实践之前的理性认识应当尽可能是正确的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4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的反复性
从客观方面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一定阶段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局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5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 1)内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2)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制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非理性”是相对于广义的理性而言的。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主体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 激活和驱动 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 参与筛选 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 调节 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 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7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一、真理与谬误二、真理的基本属性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8
一、真理与谬误
1、真理谬误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思想内容,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 1)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
它们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同
(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9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真理的主观性,强调真理属于意识现象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它与反映对象的符合性批驳主观主义真理观
2、真理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涵义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的客观性正确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限发展的世界是可知的真理的相对性:
从广度看,已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从深度看,已获得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0
(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在相对中表现着绝对。
就真理是一个过程而言,真理又是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限发展过程中。
※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认识 至上性 与 非至上性 矛盾的表现。
( 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1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主客观相符合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直接现实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指它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局限性
3、逻辑证明的必要性它为实践检验过程提供理论指导。由普遍到特殊、由特殊到普遍它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它还是实践检验的内在环节
※ 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2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 真理原则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 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 客体性 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 主体性 原则。
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 条件性 原则,而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 目的性 原则。
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 统一性 原则,价值原则则是 多样性 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3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 1)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原因两者都形成与人的实践活动中,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内涵。
它们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 2)真理和价值统一的表现真理和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它们互为前提,
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适用。
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真理和价值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 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4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和作用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5
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和作用
1、思维方法及其层次性
( 1)思维方法的含义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
在这里仅指 理论思维方法,它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
( 2)思维方法的层次性思维方法按起作用的范围可分为 三个层次:
具体科学思维方法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哲学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6
2、思维方法的作用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发动及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它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它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以及把握客体正确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7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4、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8
本章 重点 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关系
认识的本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真理的基本属性本章 难点 问题:
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真理的基本属性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本章 热点 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29
选择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
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练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30
3、科学家对 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经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作用
4、真理具有( )
A 具体性 B 全面性 C 过程性 D 客观性 E 普遍性辨析: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1( B) 2( B)
3( ACDE) 4( 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