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7.总需求与总供给
8.总需求理论
9.总供给理论
10.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
11.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在上一篇中,所讨论的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完美的古典经济中,
由于存在价格、工资可以自由变动的假设,名义变量的变动不会导致实际变量的变化,从而产出和就业量会稳定在自然率的水平上。因此,如果名义变量的变动引起整个宏现经济的失调,灵活的价格机制会很快地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古典模型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发现,在短期内价格、工资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伸缩性。
一项调查表明,美国 39%的企业只在一年中平均变动一次价格,而 10%的企业甚至在一年中变动价格的平均次数小于 1。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价格、工资粘性引起了经济学家浓厚的兴趣,也构成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石。因此,在这一篇中,主要以短期内价格、工资粘性为出发点,讨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价格行为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假设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假定政府突然决定减少 5%的货币供应量,那么,这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呢?
首先考虑长期的情况 。根据古典两分法的原则,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会影响到经济生活中的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到实际变量的变动。更具体地讲,在费雪方程式中,我们有“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通货膨胀率”的公式。政府减少 5%的货币供给量以后,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都降低 5%,而体现资本要素实际价格的实际利率却保持不变,从而产出和就业也保持不变。
在短期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价格、工资粘性的假设,5%
的货币供应量的下降无法使名义变量同比例地下降,从而使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变量受到影响。比如在劳动力市场上,在名义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使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厂商会选择减少雇工人数而降低产量的做法,从而引起短期的经济波动,包括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因此,在短期模型中,经济会出现波动,市场均衡会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实际上就是研究短期中宏观经济偏离长期均衡的均衡状态,以及回到长期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
本篇共有五章构成。在 第七章 中,简单介绍总需求 —— 总供给的模型,这个模型是以后分析的基础和概括。 第八章将分别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出发推导出 IS曲线和 LM曲线,并且进一步讨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各种情况,以及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这一章是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九章 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将讨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模型等提供了各自的解释。并且,反映宏观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 —— 菲里普斯曲线也将根据总供给曲线求出。在第八章的基础上,第十章 运用 IS—— LM模型,试图对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短期波动作出解释。 第十一章 是全篇内容的总结和深入,将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关争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最新进展。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在短期内,一个经济总要经历收缩、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在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中运行。在衰退期内,产出、
收入、就业和贸易等宏观经济的实际变量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在繁荣期内,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又会出现显著上升。短期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理论的永恒话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章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与均衡,这个模型是本篇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和概括。
本章第一节分析总需求曲线,讨论总需求曲线的构成、形状和变动,第二节考察总供给曲线,在这一节中,要区别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第三节中,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及其与长期均衡的关系。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是指社会在一定( 时期内,每一 )
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
( 实际 )生产总值的需求。因此,总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按照总需求的定义,用 AD代表总需求,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AD= C+I+G+NX
总需求的四个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总支出的四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曲线 AD来表示总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 7.1。
P
0
AD
Y
图 7.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
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则不断上升,这一性质和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需求规律相同。但在微观经济学中,
我们分析是单个市场的情况。例如,当羊肉的价格上涨时,
牛肉变得相对便宜,消费者就会用牛肉来替代羊肉,从而减少对羊肉的需求量,因而对羊肉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在宏观经济领域,这种个别产品间的替代效应已经失去意义。因为,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产品间的替代效应意味着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势必带来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而仅仅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商品总需求量的变化,并不是单个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呢?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主要取决于 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开放替代效应 等三个因素。
1.实际资产效应(庇古效应)
事实上,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持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如货币、
基金、股票、债券等。人们保存一定数额资产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准备自己或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也可能是为了退休后过上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可能是为了购买一幢面积更大的房子。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以货币固定其价值的资产,其名义值不变,如货币、
固定收益债券等),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这就意味着他原来的计划可能要大打折扣,如学费上涨后交不起学费等。为了实现未来的计划他必须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名义资产存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 。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下倾斜。
2.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这一点在第八章中要进一步论述。不过,现在可以直观地体会到这一点。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这样,价格水平上升必然带来利率水平的提高。同时,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来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 。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3.开放替代效应( NX效应)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替代效应还表现为开放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
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总需求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 。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1.预期 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
预期通货膨胀等。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 7.2
所示,总需求曲线由 AD0右移至 AD1,表示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增加了。而人们预期收入下降的作用正好相反,
总需求曲线会由 AD0向左移至 AD2,表示总需求的减少。预期利润率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其作用与预期收入相同。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总需求;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则相反。
P
0
AD0
Y
图 7.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AD1
AD2
二、总需求曲线的变动总需求曲线表达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商品总需求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其他因素发生变动就会造成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从宏观经济 的角度来看,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政府政策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政府实行扩大政府购买支出的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而缩减政府开支就会使总需求下降。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比较间接。当政府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结果恰好相反。
按照对总需求的不同作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大致可以区分为 扩张性政策 和 紧缩性政策 两类。从财政政策来看,凡是能够刺激增加总需求的财政政策,通常的手段包括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等,被称作 扩张性财政政策 。反过来,凡是能够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政策手段包括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收等,被称作 紧缩性财政政策 。从货币政策来看,凡是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被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反过来,凡是能够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被称作 紧缩性货币政策 。
3.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
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汇率和外国收入的变动。 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本国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将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净出口将减少,总需求下降; 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
外国收入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净出口需求,总需求上升。
汇率上升,1人民币 =0.12美元 → 1 人民币 =0.20美元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
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和总需求曲线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里首先要区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先考察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第二章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我们知道,一个社会长期的总产量取决于既定的技术水平和这个社会现有的生产要素的存量。而在任一时期,技术水平是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也是不变的,因此生产函数就可表示为:
),( LKFY?
在古典经济中,由于价格、工资可以灵活变动,因此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的产出水平,这也就是长期总供给。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 (Long— 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
LAS)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 7·3所示。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一个社会长期总产出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数量决定。 由于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在长期总供给水平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在实际世界中,长期总供给往往可以认为是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产出,也就是由长期平均增长率决定的产出。 在 1960— 1995年期间,美国实际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3%,这一水平被认为是长期的自然增长率,显然,这一产出率与价格因素无关,而是由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和人口、资本的增长速度决定的。
P
0
LAS
Y
图 7.3 长期总供给曲线
Y
在图 7.3中引进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就可以考察古典模型中的长期均衡。如图 7.4所示,如果总需求曲线为 AD0,宏观经济的均衡点为总需求曲线与垂直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A,此时,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P0,总产量为固定不变的长期产量 。假定政府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使总需求曲线由 AD0移动至 AD1,相应的均衡点变为 B,价格水平从 P0上升到 P1,而总产出了仍然保持不变。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是抬高了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实际经济变量在调整过程中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这正是古典模型中二分法的结论。
Y P1 B
AD1
LAS
Y
P
0 Y
图 7.4 长期均衡
P0 A
AD0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短期总供给曲线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 SAS)向右上方倾斜,如图 7.5(a)所示,表示短期内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减少;而价格水平上升时则相反。
P
0 Y
( b)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Y
A
SAS
LASP
0
SAS
Y
( a)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LAS
A
Y
图 7.5 短期总供给曲线当价格水平上升时,由于名义工资、原材料价格具有粘性,则企业利润增加,产出增加,SAS向上倾斜。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表示商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成本不会改变,则企业在既定价格下,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产品。
为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提供理论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核心部分。 对此,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在第九章中,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可以作一简单的推论。
一般来讲,短期内的劳动价格 —— 工资表现为相对稳定,因为工资水平是由劳资双方的工资合同决定的。我们知道,工资合同一旦签订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任何合同都不可能随时随意修改 ),一般是 2~ 3年时间甚至更长,因此工资在短期内就不具备伸缩性。原材料价格也有同样的情况。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大宗产品,如钢材、石油、煤等,大宗产品的交易经常也是采取合同方式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缺乏伸缩性。这样,由于企业的成本 (工资、原材料价格等 )
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量也就随之增加。
因此在 短期内,价格水平上升,厂商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就会增加,表现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因此,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关键 在于决定总供给的价格因素 —— 货币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只要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名义货币工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实际工资就要发生变动,企业的利润也要发生变动,从而企业就会按照变动的价格来调节生产,短期总产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动。
如果考虑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名义工资完全缺乏伸缩性,也就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动,工人的工资始终保持不变,那么 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平行或者接近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线,如图
7.5(b)所示。
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情况,它表明由于名义货币工资保持不变,当价格一旦上升,企业就可以在成本完全不变情况下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任一水平的产量,或者说,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比较图 7.5和图 7.3可以知道:( 1)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具备伸缩性,那么 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无关的垂直的曲线 ;( 2)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伸缩性,那么 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相关的向上倾斜的曲线 ;
( 3)而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不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完全相关的水平的曲线 。它们分别代表了宏观市场机制完全有效、部分失灵和完全失灵的三种情况。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第一种情况代表了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第二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
而第三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出现,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这一篇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考察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值得指出的是,与任意一条长期总供给曲线相对应,都存在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在任一时期,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两种产量:
现实产量和潜在产量,短期总供给曲线代表现实产量,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代表潜在产量。 现实产量与价格变动有关而潜在产量与价格变动无关。在图 7.5中,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A表明社会的现实产量正好等于潜在产量,而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其他地方,现实产量都会偏离潜在产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价格、工资在短期内缺乏伸缩性。
P
0
SAS
Y
图 7.5 ( a)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LAS
A
Y
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由于存在两条总供给曲线,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1,LAS的变动一个社会长期总供给主要受人口 (劳动力 )、资本存量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口和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会增加总供给。
P
O Y
A B
SAS0 SAS1
LAS0 LAS1
0Y 1Y
图( a)技术进步的影响:
LAS移动,由于 LAS是 SAS
的基础,LAS变动,SAS也必然变动。
图 7.6( a) 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一个经济的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
而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则会造成短期总供给增加。假定工会的成立增强了工人集体谈判的能力,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增加,
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会减少总供给量,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在图 7.6(b)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由 SAS1,向左移至 SAS2,表示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成本的上升使厂商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减少。
P
O Y
A
B
SAS2
SAS1
LAS
YY1
P0
图 7.6( b) 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图( b)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短期内,SAS的变动不会影响人口、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所以 SAS变动不会导致 LAS同时变动。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一、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如果把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就可以考察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
在图 7.7中,总需求曲线 AD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在 E点相交,此时,从短期来看,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这个社会能够提供的总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正好等于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宏观总量达到了短期均衡。
P
O Y
E
SASAD
Y*
P*
图 7.7 短期总量均衡
P1
P2
总量剩余总量短缺那么,宏观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有什么关系呢?由于短期总供给量会偏离长期总供给量,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
1.失业均衡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如图 7.8(a)所示,由总需求曲线 AD0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0的交点且决定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在 A点,
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总供给量,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 P0,均衡总产量为 Y0。但从长期来看,A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经济虽然处在短期均衡状态但并没有达到长期均衡。从图 7.8(a)可以看到,短期均衡点 A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由此决定的短期均衡产量 Y0要低于长期潜在产出水平。这种均衡称为失业均衡。
P
O Y
A
SAS0AD0
图 7.8 ( a) 失业均衡
P0
Y
LAS
Y0
P
O Y
B
SAS1AD1
图 7.8 ( b) 充分就业均衡
P1
Y
LAS
2.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指短期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 7.8(b)中总需求曲线 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1的交点
B正好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 。 因此,B
点也是长期均衡点,这就意味着宏观经济在达到短期均衡的同时也达到了长期均衡,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 Pl,
均衡产量就是长期潜在产量 。 在长期均衡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等于自然率,因此,现实的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称之为充分就业均衡 。
LAS
P
O Y
C
SAS2
AD2
图 7.8 ( c) 超充分就业均衡
P2
Y Y2
3,超充分就业均衡超充分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图 7.8(c)反映了这种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 AD2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2。在 C点相交,
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 P2,均衡总产量为了
Y2,由于 C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C点不是长期均衡点。与图 7.8(a)不同的是,短期均衡点 C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边,由此短期均衡产量要高于长期潜在的产量,这表明社会生产资源得到了超充分水平的利用,失业率小于自然率,因此,
现实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也称之为超充分就业均衡。
在实际中,生产资源的超充分使用表现为工人加班加点、自愿失业者有了工作、生产设备的过度使用等。值得注意的是,超充分就业均衡对宏观经济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过热会刺激总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人的加班加点和生产设备的过度使用会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例如,一列火车客车车厢的定额载客人员为
100人,这是在火车正常运行情况下的载客人数。假定当乘车人多时,一列车厢载客 150人,
比定额数增加了 50%,从短期来看,这提高了火车的运载效率;但从长期来看,载客过多会加速火车车厢和铁路的损耗,还会影响行车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的长期正常运行是不利的。
短期均衡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周期性变动
一个经济可能出现三种短期均衡状态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是由三种均衡状态依次不断转化构成的、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由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超充分就业均衡,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经济的扩张时期。 超充分就业均衡处在扩张期的顶峰阶段,此时现实的总产量大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表明了经济的繁荣。然而,繁荣不可能持久,宏观经济会由超充分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失业均衡,这一过程就是经济的收缩时期。 失业均衡形成了收缩期的谷底阶段,这时现实的总产量小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映了经济的衰退。这样,短期均衡围绕着长期均衡波动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也就是经济周期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四个阶段。因此,周期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短期均衡不断地、
有规律地偏离长期潜在均衡的过程,而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偏差也就反映了周期经济波动的幅度。
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经济是如何由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又从短期均衡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呢?这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作一简单分析。
二、总需求冲击
总需求的冲击往往会使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导致经济波动的产生。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考虑货币政策这一因素。我们假定政府认为目前经济可能要转入衰退阶段,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扩大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
SAS1
AD1
P1
CP2
LAS
图 7.9 总需求冲击
P
O Y
Y
AD0
A
SAS0
P0
Y1
第一步,假定经济目前处于 A点,为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二步,假定货币供给增加,需求曲线移动到 AD1。在 B点,有超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三步,B点是不可能持久的,除非移动 LAS。如果 LAS不变,价格的上升使实际工资下降,工人对工资的要求会导致成本提高。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
SAS1。经济在 C点实现均衡。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四步,结论: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导致价格上升,潜在产出水平不变。
问题:在古典模型中,分析货币供给量增加所产生的结果(对产出的影响)。
三、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冲击是造成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的另一因素。影响总供给波动的因素也是相当多的,在这里主要考察短期总供给的波动。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
最典型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总供给冲击来自 20世纪
70年代初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提价政策。在这一政策支配下,世界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急剧减少,油价大幅度上涨,如 1971— 1974年间石油的实际价格上涨了四倍,从而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B
SAS1
图 7.10 ( a) 总供给冲击总需求不变
P1
P
O Y
Y
LAS
AD
A
SAS0
P0
Y1
现在假设石油价格突然上涨,短期总供给曲线由 SAS0移动到 SAS1,短期均衡点从 A点移动到 B点,相应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总产量分别变为 P1和 Y1。
B点和 A点相比,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下降,失业率要大于自然率,整个社会处在失业均衡状态。这种通货膨涨与经济衰退并存的现象也称为“滞胀” (Stagflation)。 1974年石油提价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 11%,失业率也达到了 5.6%,第二年继续上升至 8.5%,出现了典型的滞胀局面。
政策制定者面临由于总供给波动而引起的滞胀后,一般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 是保持总需求曲线不变,等待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如图 7.10(a)所示。石油提价会促使人们采取节能措施和寻找替代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例如,石油危机后日本生产的小型省油汽车开始风靡美国,使美国的汽车耗油量大大下降( 需求量减少 );另一方面,核能、
太阳能、水能也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更大范围里实现了对石油的替代。这样,人们对石油的 需求会不断减少,从而促使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逐步下降。石油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成本的下降,企业会扩大生产使总供给增加,表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沿着总需求曲线
AD逐步地向原先长期均衡点 A移动,一直回到 A点。但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因为节能和开发新能源都需要时间,因此整个经济会面临一段较长时期的衰退。
第二个选择 是扩大总需求,如图 7.10(b)所示,
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将总需求曲线从 AD0移动到 AD1,均衡点将会从 B点移动到 C
点。在 C点,均衡产量回到了原来的潜在产出水平,但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这样,经济可以避免长期经济衰退的痛苦,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
B
SAS1
图 7.10 总供给冲击
( b)总需求变动
P1
P
O Y
Y
LAS
AD0
A
SAS0
P0
Y1
C
AD1
P2
①
②
P
O Y
B
SAS1
图 7.10 总供给冲击
( a)总需求不变
P1
Y
LAS
AD
A
SAS0
P0
Y1
P
O Y
B
SAS1
图 7.10 总供给冲击
( b)总需求变动
P1
Y
LAS
AD0
A
SAS0
P0
Y1
C
AD1
P2
比较图 (a)和 (b),
是选择市场机制?还是选择政府干预?
7.总需求与总供给
8.总需求理论
9.总供给理论
10.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
11.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在上一篇中,所讨论的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完美的古典经济中,
由于存在价格、工资可以自由变动的假设,名义变量的变动不会导致实际变量的变化,从而产出和就业量会稳定在自然率的水平上。因此,如果名义变量的变动引起整个宏现经济的失调,灵活的价格机制会很快地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古典模型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发现,在短期内价格、工资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伸缩性。
一项调查表明,美国 39%的企业只在一年中平均变动一次价格,而 10%的企业甚至在一年中变动价格的平均次数小于 1。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价格、工资粘性引起了经济学家浓厚的兴趣,也构成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石。因此,在这一篇中,主要以短期内价格、工资粘性为出发点,讨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价格行为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假设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假定政府突然决定减少 5%的货币供应量,那么,这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呢?
首先考虑长期的情况 。根据古典两分法的原则,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会影响到经济生活中的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到实际变量的变动。更具体地讲,在费雪方程式中,我们有“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通货膨胀率”的公式。政府减少 5%的货币供给量以后,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都降低 5%,而体现资本要素实际价格的实际利率却保持不变,从而产出和就业也保持不变。
在短期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价格、工资粘性的假设,5%
的货币供应量的下降无法使名义变量同比例地下降,从而使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变量受到影响。比如在劳动力市场上,在名义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使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厂商会选择减少雇工人数而降低产量的做法,从而引起短期的经济波动,包括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因此,在短期模型中,经济会出现波动,市场均衡会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实际上就是研究短期中宏观经济偏离长期均衡的均衡状态,以及回到长期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
本篇共有五章构成。在 第七章 中,简单介绍总需求 —— 总供给的模型,这个模型是以后分析的基础和概括。 第八章将分别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出发推导出 IS曲线和 LM曲线,并且进一步讨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各种情况,以及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这一章是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九章 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将讨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模型等提供了各自的解释。并且,反映宏观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 —— 菲里普斯曲线也将根据总供给曲线求出。在第八章的基础上,第十章 运用 IS—— LM模型,试图对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短期波动作出解释。 第十一章 是全篇内容的总结和深入,将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关争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最新进展。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在短期内,一个经济总要经历收缩、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在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中运行。在衰退期内,产出、
收入、就业和贸易等宏观经济的实际变量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在繁荣期内,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又会出现显著上升。短期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理论的永恒话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章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与均衡,这个模型是本篇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和概括。
本章第一节分析总需求曲线,讨论总需求曲线的构成、形状和变动,第二节考察总供给曲线,在这一节中,要区别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第三节中,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及其与长期均衡的关系。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是指社会在一定( 时期内,每一 )
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
( 实际 )生产总值的需求。因此,总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按照总需求的定义,用 AD代表总需求,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AD= C+I+G+NX
总需求的四个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总支出的四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曲线 AD来表示总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 7.1。
P
0
AD
Y
图 7.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
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则不断上升,这一性质和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需求规律相同。但在微观经济学中,
我们分析是单个市场的情况。例如,当羊肉的价格上涨时,
牛肉变得相对便宜,消费者就会用牛肉来替代羊肉,从而减少对羊肉的需求量,因而对羊肉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在宏观经济领域,这种个别产品间的替代效应已经失去意义。因为,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产品间的替代效应意味着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势必带来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而仅仅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商品总需求量的变化,并不是单个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呢?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主要取决于 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开放替代效应 等三个因素。
1.实际资产效应(庇古效应)
事实上,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持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如货币、
基金、股票、债券等。人们保存一定数额资产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准备自己或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也可能是为了退休后过上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可能是为了购买一幢面积更大的房子。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以货币固定其价值的资产,其名义值不变,如货币、
固定收益债券等),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这就意味着他原来的计划可能要大打折扣,如学费上涨后交不起学费等。为了实现未来的计划他必须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名义资产存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 。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下倾斜。
2.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这一点在第八章中要进一步论述。不过,现在可以直观地体会到这一点。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这样,价格水平上升必然带来利率水平的提高。同时,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来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 。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3.开放替代效应( NX效应)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替代效应还表现为开放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
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总需求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 。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1.预期 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
预期通货膨胀等。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 7.2
所示,总需求曲线由 AD0右移至 AD1,表示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增加了。而人们预期收入下降的作用正好相反,
总需求曲线会由 AD0向左移至 AD2,表示总需求的减少。预期利润率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其作用与预期收入相同。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总需求;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则相反。
P
0
AD0
Y
图 7.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AD1
AD2
二、总需求曲线的变动总需求曲线表达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商品总需求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其他因素发生变动就会造成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从宏观经济 的角度来看,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政府政策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政府实行扩大政府购买支出的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而缩减政府开支就会使总需求下降。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比较间接。当政府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结果恰好相反。
按照对总需求的不同作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大致可以区分为 扩张性政策 和 紧缩性政策 两类。从财政政策来看,凡是能够刺激增加总需求的财政政策,通常的手段包括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等,被称作 扩张性财政政策 。反过来,凡是能够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政策手段包括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收等,被称作 紧缩性财政政策 。从货币政策来看,凡是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被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反过来,凡是能够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被称作 紧缩性货币政策 。
3.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
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汇率和外国收入的变动。 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本国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将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净出口将减少,总需求下降; 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
外国收入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净出口需求,总需求上升。
汇率上升,1人民币 =0.12美元 → 1 人民币 =0.20美元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
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和总需求曲线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里首先要区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先考察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第二章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我们知道,一个社会长期的总产量取决于既定的技术水平和这个社会现有的生产要素的存量。而在任一时期,技术水平是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也是不变的,因此生产函数就可表示为:
),( LKFY?
在古典经济中,由于价格、工资可以灵活变动,因此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的产出水平,这也就是长期总供给。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 (Long— 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
LAS)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 7·3所示。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一个社会长期总产出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数量决定。 由于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在长期总供给水平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在实际世界中,长期总供给往往可以认为是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产出,也就是由长期平均增长率决定的产出。 在 1960— 1995年期间,美国实际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3%,这一水平被认为是长期的自然增长率,显然,这一产出率与价格因素无关,而是由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和人口、资本的增长速度决定的。
P
0
LAS
Y
图 7.3 长期总供给曲线
Y
在图 7.3中引进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就可以考察古典模型中的长期均衡。如图 7.4所示,如果总需求曲线为 AD0,宏观经济的均衡点为总需求曲线与垂直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A,此时,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P0,总产量为固定不变的长期产量 。假定政府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使总需求曲线由 AD0移动至 AD1,相应的均衡点变为 B,价格水平从 P0上升到 P1,而总产出了仍然保持不变。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是抬高了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实际经济变量在调整过程中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这正是古典模型中二分法的结论。
Y P1 B
AD1
LAS
Y
P
0 Y
图 7.4 长期均衡
P0 A
AD0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短期总供给曲线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 SAS)向右上方倾斜,如图 7.5(a)所示,表示短期内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减少;而价格水平上升时则相反。
P
0 Y
( b)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Y
A
SAS
LASP
0
SAS
Y
( a)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LAS
A
Y
图 7.5 短期总供给曲线当价格水平上升时,由于名义工资、原材料价格具有粘性,则企业利润增加,产出增加,SAS向上倾斜。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表示商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成本不会改变,则企业在既定价格下,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产品。
为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提供理论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核心部分。 对此,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在第九章中,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可以作一简单的推论。
一般来讲,短期内的劳动价格 —— 工资表现为相对稳定,因为工资水平是由劳资双方的工资合同决定的。我们知道,工资合同一旦签订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任何合同都不可能随时随意修改 ),一般是 2~ 3年时间甚至更长,因此工资在短期内就不具备伸缩性。原材料价格也有同样的情况。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大宗产品,如钢材、石油、煤等,大宗产品的交易经常也是采取合同方式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缺乏伸缩性。这样,由于企业的成本 (工资、原材料价格等 )
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量也就随之增加。
因此在 短期内,价格水平上升,厂商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就会增加,表现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因此,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关键 在于决定总供给的价格因素 —— 货币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只要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名义货币工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实际工资就要发生变动,企业的利润也要发生变动,从而企业就会按照变动的价格来调节生产,短期总产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动。
如果考虑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名义工资完全缺乏伸缩性,也就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动,工人的工资始终保持不变,那么 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平行或者接近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线,如图
7.5(b)所示。
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情况,它表明由于名义货币工资保持不变,当价格一旦上升,企业就可以在成本完全不变情况下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任一水平的产量,或者说,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比较图 7.5和图 7.3可以知道:( 1)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具备伸缩性,那么 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无关的垂直的曲线 ;( 2)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伸缩性,那么 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相关的向上倾斜的曲线 ;
( 3)而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不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完全相关的水平的曲线 。它们分别代表了宏观市场机制完全有效、部分失灵和完全失灵的三种情况。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第一种情况代表了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第二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
而第三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出现,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这一篇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考察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值得指出的是,与任意一条长期总供给曲线相对应,都存在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在任一时期,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两种产量:
现实产量和潜在产量,短期总供给曲线代表现实产量,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代表潜在产量。 现实产量与价格变动有关而潜在产量与价格变动无关。在图 7.5中,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A表明社会的现实产量正好等于潜在产量,而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其他地方,现实产量都会偏离潜在产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价格、工资在短期内缺乏伸缩性。
P
0
SAS
Y
图 7.5 ( a)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LAS
A
Y
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由于存在两条总供给曲线,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1,LAS的变动一个社会长期总供给主要受人口 (劳动力 )、资本存量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口和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会增加总供给。
P
O Y
A B
SAS0 SAS1
LAS0 LAS1
0Y 1Y
图( a)技术进步的影响:
LAS移动,由于 LAS是 SAS
的基础,LAS变动,SAS也必然变动。
图 7.6( a) 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一个经济的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
而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则会造成短期总供给增加。假定工会的成立增强了工人集体谈判的能力,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增加,
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会减少总供给量,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在图 7.6(b)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由 SAS1,向左移至 SAS2,表示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成本的上升使厂商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减少。
P
O Y
A
B
SAS2
SAS1
LAS
YY1
P0
图 7.6( b) 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图( b)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短期内,SAS的变动不会影响人口、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所以 SAS变动不会导致 LAS同时变动。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一、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如果把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就可以考察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
在图 7.7中,总需求曲线 AD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在 E点相交,此时,从短期来看,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这个社会能够提供的总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正好等于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宏观总量达到了短期均衡。
P
O Y
E
SASAD
Y*
P*
图 7.7 短期总量均衡
P1
P2
总量剩余总量短缺那么,宏观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有什么关系呢?由于短期总供给量会偏离长期总供给量,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
1.失业均衡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如图 7.8(a)所示,由总需求曲线 AD0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0的交点且决定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在 A点,
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总供给量,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 P0,均衡总产量为 Y0。但从长期来看,A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经济虽然处在短期均衡状态但并没有达到长期均衡。从图 7.8(a)可以看到,短期均衡点 A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由此决定的短期均衡产量 Y0要低于长期潜在产出水平。这种均衡称为失业均衡。
P
O Y
A
SAS0AD0
图 7.8 ( a) 失业均衡
P0
Y
LAS
Y0
P
O Y
B
SAS1AD1
图 7.8 ( b) 充分就业均衡
P1
Y
LAS
2.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指短期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 7.8(b)中总需求曲线 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1的交点
B正好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 。 因此,B
点也是长期均衡点,这就意味着宏观经济在达到短期均衡的同时也达到了长期均衡,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 Pl,
均衡产量就是长期潜在产量 。 在长期均衡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等于自然率,因此,现实的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称之为充分就业均衡 。
LAS
P
O Y
C
SAS2
AD2
图 7.8 ( c) 超充分就业均衡
P2
Y Y2
3,超充分就业均衡超充分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图 7.8(c)反映了这种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 AD2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2。在 C点相交,
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 P2,均衡总产量为了
Y2,由于 C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C点不是长期均衡点。与图 7.8(a)不同的是,短期均衡点 C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边,由此短期均衡产量要高于长期潜在的产量,这表明社会生产资源得到了超充分水平的利用,失业率小于自然率,因此,
现实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也称之为超充分就业均衡。
在实际中,生产资源的超充分使用表现为工人加班加点、自愿失业者有了工作、生产设备的过度使用等。值得注意的是,超充分就业均衡对宏观经济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过热会刺激总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人的加班加点和生产设备的过度使用会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例如,一列火车客车车厢的定额载客人员为
100人,这是在火车正常运行情况下的载客人数。假定当乘车人多时,一列车厢载客 150人,
比定额数增加了 50%,从短期来看,这提高了火车的运载效率;但从长期来看,载客过多会加速火车车厢和铁路的损耗,还会影响行车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的长期正常运行是不利的。
短期均衡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周期性变动
一个经济可能出现三种短期均衡状态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是由三种均衡状态依次不断转化构成的、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由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超充分就业均衡,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经济的扩张时期。 超充分就业均衡处在扩张期的顶峰阶段,此时现实的总产量大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表明了经济的繁荣。然而,繁荣不可能持久,宏观经济会由超充分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失业均衡,这一过程就是经济的收缩时期。 失业均衡形成了收缩期的谷底阶段,这时现实的总产量小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映了经济的衰退。这样,短期均衡围绕着长期均衡波动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也就是经济周期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四个阶段。因此,周期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短期均衡不断地、
有规律地偏离长期潜在均衡的过程,而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偏差也就反映了周期经济波动的幅度。
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经济是如何由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又从短期均衡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呢?这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作一简单分析。
二、总需求冲击
总需求的冲击往往会使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导致经济波动的产生。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考虑货币政策这一因素。我们假定政府认为目前经济可能要转入衰退阶段,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扩大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
SAS1
AD1
P1
CP2
LAS
图 7.9 总需求冲击
P
O Y
Y
AD0
A
SAS0
P0
Y1
第一步,假定经济目前处于 A点,为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二步,假定货币供给增加,需求曲线移动到 AD1。在 B点,有超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三步,B点是不可能持久的,除非移动 LAS。如果 LAS不变,价格的上升使实际工资下降,工人对工资的要求会导致成本提高。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
SAS1。经济在 C点实现均衡。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四步,结论: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导致价格上升,潜在产出水平不变。
问题:在古典模型中,分析货币供给量增加所产生的结果(对产出的影响)。
三、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冲击是造成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的另一因素。影响总供给波动的因素也是相当多的,在这里主要考察短期总供给的波动。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
最典型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总供给冲击来自 20世纪
70年代初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提价政策。在这一政策支配下,世界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急剧减少,油价大幅度上涨,如 1971— 1974年间石油的实际价格上涨了四倍,从而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B
SAS1
图 7.10 ( a) 总供给冲击总需求不变
P1
P
O Y
Y
LAS
AD
A
SAS0
P0
Y1
现在假设石油价格突然上涨,短期总供给曲线由 SAS0移动到 SAS1,短期均衡点从 A点移动到 B点,相应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总产量分别变为 P1和 Y1。
B点和 A点相比,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下降,失业率要大于自然率,整个社会处在失业均衡状态。这种通货膨涨与经济衰退并存的现象也称为“滞胀” (Stagflation)。 1974年石油提价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 11%,失业率也达到了 5.6%,第二年继续上升至 8.5%,出现了典型的滞胀局面。
政策制定者面临由于总供给波动而引起的滞胀后,一般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 是保持总需求曲线不变,等待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如图 7.10(a)所示。石油提价会促使人们采取节能措施和寻找替代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例如,石油危机后日本生产的小型省油汽车开始风靡美国,使美国的汽车耗油量大大下降( 需求量减少 );另一方面,核能、
太阳能、水能也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更大范围里实现了对石油的替代。这样,人们对石油的 需求会不断减少,从而促使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逐步下降。石油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成本的下降,企业会扩大生产使总供给增加,表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沿着总需求曲线
AD逐步地向原先长期均衡点 A移动,一直回到 A点。但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因为节能和开发新能源都需要时间,因此整个经济会面临一段较长时期的衰退。
第二个选择 是扩大总需求,如图 7.10(b)所示,
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将总需求曲线从 AD0移动到 AD1,均衡点将会从 B点移动到 C
点。在 C点,均衡产量回到了原来的潜在产出水平,但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这样,经济可以避免长期经济衰退的痛苦,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
B
SAS1
图 7.10 总供给冲击
( b)总需求变动
P1
P
O Y
Y
LAS
AD0
A
SAS0
P0
Y1
C
AD1
P2
①
②
P
O Y
B
SAS1
图 7.10 总供给冲击
( a)总需求不变
P1
Y
LAS
AD
A
SAS0
P0
Y1
P
O Y
B
SAS1
图 7.10 总供给冲击
( b)总需求变动
P1
Y
LAS
AD0
A
SAS0
P0
Y1
C
AD1
P2
比较图 (a)和 (b),
是选择市场机制?还是选择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