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被普遍视为一个社会问题。通过本章的介绍,试图说明古典学派是如何理解通货膨胀这一宏观经济现象的。
1.货币的概念
2.货币数量论
3.通货膨胀与利率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货币 ( Money)俗称“钱”或“钞票”。日常用语中的钱不一定是指货币。
人们对它的态度和评价往往大相径庭,“钱是万恶之源”;“缺钱是万恶之源”;“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 。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 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并具有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功能的经济工具。
一、货币的基本职能
1.交换的媒介 。交换的媒介作为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克服了物物交换时要求交换的双方对交换物的欲望双向一致性( double coineidence),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2.计价单位 。货币为衡量不同物品的相对市场价值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计量单位。在物物交换中,每一种物品的价值是通过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表现出来的,货币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表示所有物品的价值。
3.价值贮藏 。作为价值贮藏的货币大大扩展了购买力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转移的跨度。
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二、货币的类型
商品货币 在历史上,许多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承担过交换媒介功能,其中包括家畜、烟草、铜、铁、金、银等等。史料显示,我国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最初使用家畜作为货币,后来改用南洋出产咸水贝。因而,在我国文字结构上,凡是与财货或价值有关的事物,大多从贝。虽然在不同国家早期曾经利用不同商品作货币,但是后来普遍转为金属铁、铜、金、银作为货币材料。
纸 币 纸币是现代工商业社会中流通的货币。纸币更容易携带和贮存;
在票面上印上不同的数字,就可以在体积轻微的媒介物中包含巨大或微小的价值量;利用防伪设计,使得个人不能随便创造货币,从而保证货币供给的稀缺性。国外教科书一般认为,纸币最早在 16世纪产生于英国。然而,
早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产生了纸币的雏形:飞钱和交子。
商品货币让位于纸币,更加显示了货币的本质。人们需要货币不是需要货币作为特定商品本身,而是需要它作为买卖商品的媒介。所以,货币可用纸币这样一种符号来表示。只要人们约定俗成地相信这本身没有价值的纸片能够作为交换媒介被广泛接受,他就可以取代高贵的金银跃居被人人看重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是一种有关信用的社会合约和制度。
支票货币和电子货币
三、货币的数量 ——货币的构成与量度
一个经济中能够获得的货币的数量被称作 货币供给。
一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资产的便利程度叫做 流动性 。货币作为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可以随时转换为任何其他的资产形态。因此 可以把货币看作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 。这样一来,
其他资产依据其流动性程度的高低就具有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性。我们在量度一个经济社会中货币资产的数量时,就需要按流动性的高低划分出不同层次的货币。
我国货币量度体系的确定。在上个世纪 90年代我国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随之而来的新一轮经济高涨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量监控成为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央银行采用国际通用规则,即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划分狭义的货币和广义的货币,
我国的货币度量分 M0,M1,M2,M3四个层次。
中国的货币数量测算口径分类口 径 货 币 资 产 种 类
M0 流通中的现金 (currency)
M1 M0+企业的活期储蓄存款 +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部队的储蓄存款 +农村储蓄存款 +个人信用存款
M2 M1+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存款 +企业定期存款 +外汇储蓄 +信托储蓄
M3 M2+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中央银行从 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 M0,M1,M2数据,M3
是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而增设的,目前尚未公布数据。
第二节 货币数量论
一、数量方程式
货币数量( M) × 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V) ≡ 价格( P) × 交易数量( T)
用于交易的货币的情况 交易的情况
这是一个会计恒等式。
二、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
如果将经济中的交易区分为现有资产交易和当期产出交易,且着重考虑后者,
那么数量方程就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MV=PY
它把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货币存量联系在一起。当其中的 V和 Y被认为是固定时,这一数量方程就变成了 古典货币数量论 。
对上式两边求时间 t 的微分可以得到:
由于 ΔV/V=0,ΔY/Y=0;则,ΔM/M=ΔP/P。 可见,通货膨胀率完全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率决定的。
所以,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论在哪里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YYPPVVMM ////
三,古典两分法
货币数量论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共同观点,名义变量的变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实际变量由经济中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供给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不会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也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泾渭分明地分割开来,互不影响,因此被称为 古典两分法 。
四、铸币税
如果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为其预算开支进行融资,就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使得公众手中的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
这就如同向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通常也被称为铸币税。铸币税往往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特殊时期。
其实,货币是政府对民众的一种负债,而民众要得到货币必须提供商品或劳动。政府为了减少负债的实际数量,可以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进行。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利率
一、实际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和名义利率
(Nominal interest rate)
利息是资金的回报,是一定时期内获取一笔资金的使用权的机会成本。利率是单位资金的回报,或机会成本。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往往不一致。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实际利率 (r)=名义利率 (i)–通货膨胀率 (π)
i=r+π—— 费雪方程 (Fisher equation)
费雪方程表明,名义利率的变动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①
实际利率的变动; ②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
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也会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被称为 费雪效应 (Fisher effect)。
欧文?费雪 (Irving?Fisher 1867-1947):许多人认为费雪是最杰出的美国经济学家。在耶鲁大学的学生时代,他就崭露头角。
从数学、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到课外活动,费雪不是为学生写讲义赚取生活费,就是得到奖学金并担任学生领袖。 1891年,
耶鲁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学位由数学系授予了他( 24岁)。
1918年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30年与他人共同创立经济计量学会。今天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与利率理论基本上都源于费雪。货币的交易方程式与指数理论也都要溯源到他。
张五常 对 费雪 的评价:此君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者,而纯从可用的理论来衡量,费沙的贡献在历史上无出其右。耶鲁大学名满天下,主要是因为费沙。费沙是经济学中的莫扎特。无论是功用分析、指数分析、货币理论、利息理论,此君皆立竿见影。他平生论著无数,皆天才之作也。费沙是一个超凡的木匠,是文件存档的设计大师,曾莫名其妙奇妙地拿得纽约市的一个医学奖。 …… 数世纪一见的经济学天才费沙,料事如神的费沙,
竟然在三十年代的大衰退中破产,由耶鲁大学破例地给他居所。(是的,
费沙曾经赚过很多很多钱。)可见学经济千万不存有幻想,认为这学问可以赚钱。
二、事前实际利率和事后实际利率
所谓事前实际利率是指借贷双方签约时所期望的实际利率。而事后实际利率则是指按照借贷和约上的名义利率所最终实现的实际利率。由于名义利率是人们在签约时所形成的,此时人们尚不知未来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因此名义利率只能基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于是费雪方程式将变成如下形式,
i= r +πe
名义利率将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变动 。
三、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方便交易,如果经济中货币的流通速度( V)不变,总产出( Y)不变,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增加都将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
ΔM/M+ΔV/V=ΔP/P+ΔY/Y
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越多进行交易时就越方便。但是持有货币是有成本的,持有货币的成本就是 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成本越高,
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就越少。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M/P)d=L(i,Y)
根据费雪方程 i=r+πe 可得,(M/P)d=L(r+πe,Y)
该式揭示了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另一路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名义利率提高,名义利率(持有货币的成本)提高导致对货币实际需求的下降,也就是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直至实际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的需求。
不仅当前的货币供给变动影响价格,预期未来的价格变动同样会影响当前的价格。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1.借款者与贷款者
2.工人与雇主
三、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