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总需求理论
1.国民收入的决定
2.利率的决定
3.IS—LM模型
4.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在上一章中,我们简单讨论了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这个模型实际上通过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对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进行了区别。可以看到,如果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产出和收入就要受到总需求的影响,因此总需求理论在凯恩斯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第七章中,已经讨论了总需求曲线,在这一章要通过
IS—LM模型对总需求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 IS—LM模型主要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
IS曲线是投资 (1nvestment)和储蓄 (Saving)的代称,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 。
LM曲线是流动性 (Liquidity)即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供给 (Money)
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
由于利率同时影响到投资和货币需求,所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才能最终确定均衡产量和均衡利率,
这被称为总需求的均衡 。
本章第一节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的均衡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 第二节考察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 在第三节中,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推导和分析 IS—
LM模型,考察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 第四节运用
IS—LM模型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在 IS—L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计划支出线
我们首先从简单的三部门 (家庭,企业和政府 )国民收入决定开始讨论产品市场的均衡,可以把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出,
并且用 E来表示,那么 E由三个部分构成,E= C+I+G
要注意的是,计划总支出的三个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在前一章中封闭经济下总需求的三个组成部分 。 总需求反映了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里假定价格不变,因此使用计划总支出的概念 。 我们知道,消费 C是可支配收入
(Y–T)的函数,其中 T代表税收,即,C=C(Y–T) 。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政府税收 T为零,消费函数可以用如下的线性方程表示,C= a+bY
这样,计划支出 E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E= a+bY+I+G 即计划支出 E是收入 Y的函数 。
E=A+eY
1
e
A=a+I+G
E
0 Y
A
图 8.1 计划支出线
从第二章的分析中可知,自生消费 (a)、投资( I)和政府购买
(G)都与收入变动无关,它们属于自生支出 (Autonomous
expenditure),用 A来表示。 bY
是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支出,
因此属于派生支出 (Induced
expenditure),用 eY来表示,e
代表边际支出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 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支出。在这个简单的模型里,派生支出实际上就是派生消费,e也就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b。因此,式
(8.4)又可表达成:
E= A+eY
这表明计划总支出由自生支出和派生支出两个部分构成。
可以用图 8.1来表示计划支出线。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种方法:收入等于支出 (收入 —支出模型 )
按照第二章第一节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实际支出始终等于国民收入,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计划支出和实际支出(国民收入、总产出)并不总是相等,因而计划支出也并不始终等于国民收入。 如果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总产出),表明人们购买计划得不到满足,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实际支出(总产出)会增加以满足人们支出的计划;如果计划支出小于实际支出,结果就会相反。
因此只有在两者相等的情况下,实际支出也就是国民收入才会达到均衡。
通过 45° 线,可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情况。所以,
我们首先说明 45° 线。
E
0 Y
支出等于收入线
45° 线上任意一点有,E=Y
450
100
100
计划支出 =100
实际收入 =100
E
在图 8.1中引入一条 45° 线,就可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情况,如图 8.2所示。在图中可以看到,由于 45° 线上每一点都代表计划支出 (E)和实际支出 (Y)相等,计划支出线与 45° 线在 B点相交,因此在 B点上整个社会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支出,此时宏观经济达到了均衡,由此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0。
存货调节机制保证了经济在
B点实现均衡。在 B点左边,
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大于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产品数量,
企业存货减少,存货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存货量。非合意存货小于零,企业会增加生产。
E
0
E
YY1
图 8.2 国民收入的决定
45°
B
Y0 Y2
非合意存货< 0
非合意存货> 0
非合意存货 =0
另一种方法:计划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Y,也可以用 I=S表示。因为这里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即 E=C+I 。而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储蓄,即 Y=C+S,因此,就是:
C+I=C+S,即 I=S
II?
0
S,I
I E
YY*
YbaS )1(
投资大于储蓄,收入增加投资小于储蓄,收入减少
三、支出和收入的变动在上面这个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动,都会对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
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又可以分为自生支出的变动和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1.自生支出的变动:导致总支出曲线截距的变动在封闭经济下,构成自生支出的因素有自生消费 (a)、投资 (I)和政府购买 (G),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导致自生支出的变动,从而使计划支出线平行移动 (计划支出线的斜率不变 ),在这里,假定政府购买增加使自生支出增加。
E
0
E0
YY1
图 8.3 自生支出的变动
45°
B
Y0
E1
A
ΔY
ΔG
图中,总收入的增量要明显大于政府购买的增量 。为什么?
这是因为,政府购买 (自生支出 )增加后引起了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后又增加了派生支出。因此,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自生支出的增量加上派生支出的增量,所以要大于自生支出的增量。由此可见,自生支出的增加对于总收入的扩张具有成倍的放大效应,我们把这种放大效应叫做自生支出乘数 (Autonomous expenditure multiplier),用 k 来表示,即,k=ΔY/ ΔA
可见自生支出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自生支出的增量之比。
如果自生支出的增加只是由于政府购买增加的结果,如在这个例子中,自生支出乘数也表现为政府购买乘数,即:
k=ΔY/ ΔA = ΔY/ ΔG
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而 我们把这种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
现在来分析乘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投资增加 100亿美元。增加的 100亿美元投资增加了经济对投资品的需求。经济中增加的 100亿美元用来购买投资品,则参与生产投资品的各种生产要素获得 100亿美元的收入,即国民收入增加 100亿美元。
但是投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终结。当家庭部门增加了 100亿美元之后,会把一部分作为储蓄,而将另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假定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0.8,则家庭部门在增加的 100亿美元收入中会有 80亿美元用于购买消费品。结果,经济中消费品的需求增加 80亿美元。消费需求增加导致消费品生产增加 80亿美元。这 80亿美元又以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形式流入到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家庭手中,从而国民收入又增加了 80亿美元。
同样,生产消费品的要素所有者会把这 80亿美元收人中 0.8,即 64亿美元用于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64亿美元,并由此导致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64亿美元。如此不断继续下去,通过增加 100亿美元投资,社会最终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100+100× 0.8+100× 0.8× 0.8+......
=100× (1+0.8+0.82+0.83 +......+0.8n–1 )=100/(1–0.8)=500
投资增量
( △ I )
AD 增量
( △ AD )
NI 增量( △ Y )
消费增量
( △ C )
第一轮 100 100 100 △ I 80
第二轮 80 80 △ I × b 64
第三轮 64 64 △ I × b
2
51
… … … …
总 计 500 500 △ Y 400
假设,b=0.8=MPC
△ Y=△ I+△ Ib+△ Ib2+△ Ib3+△ Ib4+… (0<b<1)
Iyk I
1+b+b2+b3+b4+……=
1
1
b?
可见,当投资增加 100亿美元时,收入最终会增加 500亿美元。如果 △ Y表示增加的收入,△ I表示增加的投资,则二者的比率 k= △ Y / △ I=5。因此 △ Y= k?△ I。
M P SM P C
k
M P CM P S
e
kbM P C
b
kM P Cb
M P C
k
e
1
1
1
1
1
1
1
1
)10.8(
1
1
1
1
,因此,由于所以:在我们的简单模型中,
,则上式变为:代替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用或:
边际消费倾向数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乘
,
可见,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乘数会从正负两个方面发挥效应。
)(1 1 0000 bTGIabY
I
Yk
I?
bk I 1
1
Y=C+I+G
C=a + b (Y–T)
T=T0
I=I0
G=G0
这里,为了简化分析,假定税收为不随收入变化的总量税。
)(1 1 0011 bTGIabY
b
I
bIIYYY?
11
1)(
0101
在实际经济中,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收入的若干倍的变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乘数定理的结论成立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长期变动的累积。这就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 其次,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受到资源的约束,那么,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受到资本品、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使得国民收入增加量达不到投资的 1/(1-b)倍。
因此,投资乘数定理往往在萧条时期才成立。
除了自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乘数还有:
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下附推导
b
bk
T?
1
b
bk
TR 1
111 1 bbbkkk TGB
)()1(1
1
0 比例税时
tb
bYk
t
Y=C+I+G
C=a+b(Y-T)
T=T0
I=I0,G=G0
)(1 1 0000 bTGIabY
G
Yk
G?
b
k G
1
1
乘数推导 1:政府支出乘数
)(1 1 0101 bTGIabY
b
G
b
GGYYY
11
01
01
b
dGdY
bTGIa
b
1
1
/
G
)(
1
1
Y
的导数求导数法:对
Y=C+I+G
C=a+b(Y-T)
T=T0
I=I0,G=G0
)(1 1 0000 bTGIabY
T
Yk
T?
b
bk
T?
1
乘数推导 2:税收乘数(固定税),T= T0
)(1 1 1001 bTGIabY
b
Tb
b
bTbTYYY
11
)( 01
01
乘数推导 3:税收乘数(比例税),T= tY
Y=C+I+G
C=a+b(Y-T)
T=tY
I=I0,G=G0 )()1(1
1
)(
)1(1
1
1
1
0
0
GIa
tb
Y
GIa
tb
Y
tbYtbY
ttbYbtYYbYYYY
YbtYbtYbtYbtbYYYY
YbtbYYYbtbYY
tbYtbY
01
0101010101
000101110101
00001111
0011
)]1(1[
)()()()(
)()(
)]1(1[)]1(1[
,移项整理:
,两边展开:
)1(1 1
0
tb
bY
t
Yk
t
)1(1
)1(1
)(
)1(1
1
)1(1
)(
)]1(1[
/
t)(
)1(1
1
1
0
0
2
tb
bY
k
tb
bY
GIa
tbtb
b
GIa
tb
b
dtdY
GIa
tb
Y
t
的导数求对导数法:
Y=C+I+G
C=a+b(Y-T+TR)
T=T0,TR=TR0
I=I0,G=G0
)(1 1 00000 b T RbTGIabY
TR
Yk
TR?
b
bk
Tr 1
乘数推导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 1 10001 b T RbTGIabY
b
TRb
b
b T Rb T RYYY
11
01
01
乘数推导 5: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T
b
bG
b
TkGkY TG?
11
1
TGY
TG
平衡预算
1?
T
Y
G
Yk
TG
2.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从式( 8.10) [k=1/(1-e)]中可以看出,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不仅取决于政府购买增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那么边际支出倾向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仍然考虑封闭经济的情况。
如果在模型中引进税收 T,那么计划总支出为,
E=C(Y–T)+I+G (8.11)
假定政府统一征收比例税,即 T= tY,其中,t为边际税率即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显然 0<t<l,因此式 (8.11)可写成:
E=C(Y–tY)+I+G (8.12)
再假定线性消费函数,则有,E=a+bY(1–t)+I+G (8.13)
对( 8.12)求导可得,e=dE/dY=b(1–t) (8.14)
因此,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取决于(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税率。(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表明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大,总收入中用于支出的部分也就越多,而税率越高,收入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小,在(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消费从而支出的部分也就越少,因此,
(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方向变化而与税率成反方向变化。
假定政府调低税率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大,表现为计划支出线的斜率加大,如图 8.4所示。在图中,由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加,计划支出曲线由 E0旋转至 E1,均衡点也由 B
变为 C,均衡的国民收入由 Y0增加到 Y1。这表明在自生支出不变的情况下,税率的降低加大了边际支出倾向,从而导致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
E
0
E0=A+b(1-t0)Y
YY1
图 8.4 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45°
C
Y0
E1=A+b(1-t1)Y
B
ΔYA
所得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 e变大 (在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 )。则总支出曲线斜率变大,E0→ E1,
Y增加。而且,收入增加的数量大于政府税收减少的数量,这是因为乘数效应的存在。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
现在由产品市场转到货币市场,讨论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利率的决定。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理论在第三篇第十四章中还有专门介绍,在这里只是对货币需求和供给作一简单分析。
人们为什么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对货币的需求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由 流动性偏好 决定的。我们知道,所谓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称作流动性偏好。因此,流动性偏好就是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把流动性偏好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交易动机 是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日常交易的大小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关,因此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 Y相关。当收入水平上升时,
交易也会相应上升,而交易性需求也会上升,反之,当收入水平下降时,交易也会相应减少,而交易性需求也会随之减少。 预防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收入高的人为预防而持有的货币要多一些;而收入低的人不会准备较多的货币去应付不测事件,因此,预防性需求与交易性需求一样,都与人们的收入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投机动机 与上述两个动机不同 。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 。 利率 r则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当利率上升时,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倾向于放弃货币而持有债券,以取得利息收入 。 反过来,当利率下降时,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下降,人们又倾向于放弃债券而持有货币,以满足流动性偏好 。 因此,投机动机的存在使对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水平成反方向变化 。
因此,从流动性偏好理论出发,货币的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M/P)d =L(r,Y) (8.15)
也就是说,对实际货币的需求 (M/P)d取决于利率 r和国民收入
Y。 如果不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式 (8.15)实际上和在第五章中讨论货币需求函数相同,当然其中的经济含义有所区别 。
P.100 第五章的货币需求函数:
)15.8(),()(YiLPM d?
–+L= L
1+ L2=L1(Y) +L2(r)
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
(教材上的表示方法)friYL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L'=L'(Y)
L"=L"(Y) L1=L1(Y)+
L2=L2 (r)–
L1=kY
L2= - hr
+
(一般的表示方法)hrkYL
根据( 8.15)式,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变化:
1.货币需求量变动:货币需求量和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化的关系,
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利率降低,货币需求量上升。
2.货币需求的变动: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水平提高,交易性的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都会提高。
B
r
0
MD0
M/P
图 8.6 货币需求的变动
MD1
A BA
r
0
MD
M/P
图 8.5 货币需求量的变动
r1
(M/P)1 (M/P)2
r2
● r
0
二、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量 M是外生决定的,它是由中央银行所独立控制的政策变量,因此,货币供给函数如下:
(8.16)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 公开市场 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除此以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改变 准备金率 和 再贴现率 的方法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率或者降低再贴现率,
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而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率或者提高再贴现率,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因此,货币供给量只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不受到利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货币的供给曲线 MS就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 8.7所示,表示货币供给的数量与利率的高低无关。
PMPM S /)/(?
三、利率的决定在图 8.8中把货币需求曲线 MD和货币供给曲线 MS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供给曲线决定了流通中的货币供给总量 M0/P,货币需求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在 A点相交,表明在 A点货币的需求量正好等于货币的供给量,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恰好等于社会上能够得到的货币数量,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如果利率高于 r0,货币的供给量要大于对货币的需求量,那么利率就会下降,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也就随之增加,一直到货币的需求量正好等于货币的供给量。而如果利率低于 r0,货币的需求量要大于货币的供给量,那么利率就会上升。
只有在 A点,利率水平不再变动,从而达到均衡,r0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MD
r
0
M/P
图 8.8 货币市场的均衡
Ar0
MS
M0 /P
r1
r2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均衡的利率上升。反之则亦然。
MD'
另一方面,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利率水平。假定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上的债券会减少,货币会相应地增多,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大于货币的需求量,因此利率水平必然下降使两者趋于一致。这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如图
8.9所示。
MD
r
0
M/P
图 8.9 货币供给的增加
Ar0
MS0
M0 /P
MS1
Br1
M1 /P
四、利率的传导机制
在第七章中我们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为什么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引起收入的增加呢?关健在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这称作为,利率的传导机制,。
在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我们没有考虑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原来的投资函数是,。现在是:
I=I(r)。这样,我们有,E=C(Y–T)+I(r)+G,这样就可以考察利率的传导机制了。
下页的图 8.11显示了利率的传导机制。
II?
r
r1
r2
r1
r2
0
MS1 MS2
MD I(r)
I1 I2
△ I
M/P
(a) 货币市场 (b) 投资函数
0 I
r
① 货币供给增加 …...
②
均衡利率水平下降
...
③ 投资数量增加,.....
④ 投资数量增加导致总支出水平提高,总产出增加 (c) 产品市场
E1=[a+I1(r1)+G-bT]+bY
E
0 Y
45°
Y2Y1
E2=[a+I2(r2)+G-bT]+bY
ΔY
ΔI
第三节 IS—LM模型
根据以前的分析( P.47),在产品市场均衡时,取决于均衡利率。即,利率 → 投资 → 总支出 → 均衡国民收入 。可见,要决定收入,首先要决定利率。 同时,在货币市场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实际利率和收入水平,古典理论只是强调 (M/P)d即对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即,收入水平
→ 货币需求 → 利率水平,可见,要决定利率水平,
首先要决定收入水平。
那么,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是怎样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时被决定的呢? IS—LM模型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
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的模型。一般认为是高度概括了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
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 1937年的一篇论文中(,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种解释,)提出来的,后来经过了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的发展。因此又称为希克斯 —汉森模型。
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这种模型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
一,IS曲线
1,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 代表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率降低 → 投资增加 → 收入增加。二者呈反向变化关系。
IS
r
0 Y
r1r1
I2I1
A
r
0
I(r)
I Y1
A
Y1
A
Y2
B
Y2
B
E
0 Y
45°
E1(I1)
E2(I2)
(a) 投资函数 (c) IS 曲线
(b) 计划支出线图 8.11 IS 曲线的推导
B
r2r2
①
②
③
④
⑤
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是总支出曲线和 45° 线的交点。是众多总支出曲线和 45° 线的交点形成了 IS曲线。
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产品市场上人们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国民收入。
IS曲线 的推导( I)
Y
r
o
Y
E
o 45
o
E(r1)
(r2<r1)
E(r2)
Y1 Y2
Y1 Y2
r1
r2
A
B
对上面的推导进行简化:
利用 45° 线分析法中,不同利率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进行推导 。
IS
r
r
Y
YCrI
r
b
d
A
b
YeaA
r
b
d
b
ea
b
drea
Y
drebYaY
dreIbYaC
ICY
IS
5003500
5.01
2501250500
5.05002501250
11
1
111
则,
,如果则令则
,如果:
假定有两部门经济,
种简单的方法曲线的推导(Ⅱ):一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IS
1 0 0 05
1 5 0 04
2 0 0 03
2 5 0 02
3 0 0 01
Yr
Yr
Yr
Yr
Yr
,;,;,;,;,
因此有:
rrY 5003 5 0 05.01 2501 2 5 0500由于:
2.可贷资金理论与 IS曲线
这里从可贷资金理论出发来推导 IS曲线。
)()(
])([
)(
rIGTYCY
TTYCYS
GTSI
TSCGIC
所以有:
由于则:
因为,
储蓄:资金供给 资金需求:
由利率决定如果不像第二章那样是充分就业的水平,即收入是可以改变的,在假定两部门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通过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来推导 IS曲线。
根据上述理论( 包括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要边际消费倾向小于 1,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储蓄的增加。现在假定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通过图 8.12来推导 IS曲线。其中假定,储蓄仅仅取决于收入,
和利率无关。
r
0
r1
r2
I
I,S
S (Y1) S (Y2)
(a) 可贷资金市场
r
0
r1
r2 IS
Y
(b) IS曲线
Y1 Y2
图 8.12 可贷资金理论和 IS曲线根据收入求出利率,由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得出 IS曲线 。
3.财政政策与 IS曲线
( IS曲线的位臵)
利率不变,其他因素如政府购买、政府税收等的变动,会导致 IS曲线移动。这里分析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
(b) IS 曲线
(a) 计划支出线
r
0 Y
2Y1
IS2
Y
图 8.11 IS 曲线的推导
E
0 YY
2Y1
A
B
45°
E1
E2
G?
IS1
r
在这里可以看出,凡是利率以外能够使总支出曲线移动的因素,都会影响到 IS曲线的位置。
使 IS曲线移动的因素:
第一,投资需求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投资者对投资前景乐观,信心增强,使自发性投资水平 e上升,则在每一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就会增加,则 IS曲线相应右移。
第二,储蓄函数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自发性消费 a下降,则每一储蓄水平所需求的国民收入就会少些,IS曲线相应左移。
第三,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免税额,其作用都类似于增加投资或刺激消费,因此,IS曲线右移;反之,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额,其作用都类似于减少投资或使消费水平下降,
因此,IS曲线将左移。
第四,净出口额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净出口增加,其作用相当于增加了自发性支出,因此,IS曲线右移;反之,如果净出口减少,
则 IS曲线左移。
以上讨论的 IS曲线的移动,既可能是斜率既定的平行移动,也可能是斜率发生变化的非平行移动。无论是平行移动还是非平行移动,其推理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4,IS曲线 的斜率由于利率上升将减少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和均衡收入水平,
所以,IS曲线 的斜率为负数。 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取决于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和乘数的大小。
( 1)投资的利率弹性 ——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投资函数为 I=e-dr,这里的 d就是投资的利率弹性。 d越大,一定的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就越大,总需求的变动也就越大,IS曲线越平坦。
d越小,IS曲线越陡峭。 d=0,则 IS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利率无关。
如下图所示。
r
0 I
10%
5%
A
B B'
I1
I2
100 180 300 Y0
r
IS1
IS2
图中,I1中的 d小于 I2中的 d( 由于其斜率是负的 ),同样的利率变化,10%→5%,在 I2上增加的投资远远大于在 I1上增加的投资。投资越多,总需求增加越多,总产出增加越多。这反映在 IS曲线上就是 IS曲线越平坦。所以,I1对应较陡峭的 IS曲线,I2对应较平坦的 IS曲线。
( 2) 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越陡峭,收入增加越多。
这时,IS曲线越平坦;
乘数越小,IS曲线越陡峭。
E
0 Y
△ I
Y0
r
r1
r2 IS'
IS
Y1 Y1' Y2 Y2'
Y1 Y1' Y2 Y2'
E1
E2 E
1'
E2'
)45°
黑色的总支出线的乘数较小,红色的总支出线的乘数较大。 同样的投资变化,在红色的总支出线中,产出增加的较多,反映了它所对应的
IS曲线较平坦。
A
B
A'
A
B
B'
B'
A'
总结补充 —IS曲线 的斜率:
)1(1 tb
d
r
Y
dr
dY
)()1(1 1 0GdreatbY
d
tb
d
tb
Y
r
dY
dr )1(1)1(1
斜率为:
IS曲线的斜率,与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b、税率 t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d有关。 由于 b较稳定、税率 t也不会轻易变动,
故影响 IS曲线斜率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d。
注意,b,t,d
变化时,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化
r IS
Yo Y2
r2
r1 E2
E4
E3
E1
Y1
IS曲线体现的是投资等于储蓄或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对应关系。也即,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产品市场国民收入的均衡点,在 IS曲线以外任何一点所体现的利率和国民收入,都意味着产品市场的失衡 。
5.产品市场的失衡在 IS曲线的左边:非均衡点 E3,收入(产出) Y2对应着较低的利率 r1,所以在 E3
点,I>S、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此时产品市场会自动调整,国民收入增加,非均衡点右移,直到 IS曲线上实现均衡。
在 IS曲线的右边:非均衡点 E4,收入
( 产出 ) Y1对应着一个较高的利率 r2,
意味着故再 E4点,I<S,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 此时产品市场会自动调整,投资需求会下降,国民收入减少,非均衡点左移,直到 IS曲线上实现均衡 。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将利率是一个外生变量,在均衡过程中不会改变或从非均衡点到均衡点是平移。实际上,利率会受国民收入的影响,因此非均衡点并非平移,所以,
为更符合现实,下节我们讨论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r1
r2
L(Y1,r )
L(Y2,r)
Y2Y1
r1 A
r2 B
LM
( 1)利用图形进行推导。货币供给不变,货币市场均衡时,不同利率对应着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
(Y2 >Y1 )
二,LM曲线
1,LM曲线的推导
MS
已知收入 Y1和一个既定的利率 r,可以得出货币需求曲线,在纵轴上标出利率 r1;假定收入水平变化为 Y2,可以得出第二条货币需求曲线,决定新的利率水平 r2。因此就有了右面图形中的组合。
向右上倾斜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所有利率和产出水平组合的集合。早期经济学文献习惯用流动性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的首字母 L表示货币需求,用货币供给( money supply)的首字母 M表示货币供给,因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 r与 Y关系的曲线称为 LM曲线 。
M/P
r
o
货币市场
r
Yo
LM曲线
( 2) 利用公式推导有:则,在货币市场均衡时
,如果知道或者:所以,
货币市场均衡时有:
公式根据
1 2 5 0
2501 0 0 0)(5.0)(
,
30.8161
21
m
rrLYYL
f
m
Y
f
i
r
i
m
r
i
f
Y
friYm
friYL
P
M
m
P
1250=0.5Y+1000–250 r
Y=500+500r
或者是,r=0.002Y-1
Y=1000,r =1
Y=1500,r =2
Y=2000,r =3
Y=2500,r =4
Y=3000,r =5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LM
Y
r
o Y
1 Y2
r2
r1 A
B
LM
LM曲线向右上倾斜,表示利率和收入水平呈正向变化趋势。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利率和收入水平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反的。
收入水平提高 → 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增加 → (若货币供给不变)就一定存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 利率必然 提高,通过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来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了 LM曲线上利率和收入的不同组合,在 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够得到的货币数量。或者说:在 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 MS=MD,都是
MS和 MD曲线的交点。
2.货币数量论与 LM曲线现在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来理解
LM曲线的形状。
在 MV=PY ( 货币数量方程式)
中,通常假定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不变,这也就是说,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货币供给量单独决定了收入水平,而与利率无关。
这时,LM曲线实际上变成了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线,我们把这时的 LM曲线称为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中,财政政策无效。 Y
r
o Y
1
r2
r1 A
B
LM
现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 V是可变的,它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收入水平,也取决于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水平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越快,这样,
货币数量方程式就变为,MV(r)=PY 或 M/P=Y/V(r)
由这一方程式所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和利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来解释 LM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
因为,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在价格水平既定和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也会上升。
或者说,利率水平的提高,是由于收入提高的结果。
3.货币政策与 LM曲线
( LM曲线的位臵和移动)
货币供给量增加 →LM 曲线右下方移动
MS2 LM
2
货币供给增加,使得每一收入水平对应的均衡的利率都下降了,或者说,使得每一均衡利率对应的收入水平都提高了,所以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Y1
r1
r2
MD1(Y1)
r1
r2
MS1
MD2(Y2)
LM1
M/P
r
o Y
r
o
(a) 货币市场 (b) LM曲线
A
B
Y2
r4 r4
r3 r3 B'
A'
4.LM曲线的斜率
斜率的含义当斜率大,从而 LM曲线较为陡峭时,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小,
即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小;反之,当斜率小,从而
LM曲线较为平坦时,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大,即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大。
斜率的影响因素由 LM曲线的公式可知 LM曲线斜率为,。
(1)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i。 i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反之则亦然。 (2)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f。 f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坦;反之则反之。 (3)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小,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接近于零时,LM曲线几乎是一条垂线;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大时,LM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线。这是两种特例,对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很有用。
fi/
f
mY
f
irfriY
P
M
5.货币市场的失衡
LM线上各点的意义在 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在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即
LM曲线上任何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都表明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在
LM曲线以外任何一点上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都是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左边:非均衡 E3点,
与均衡点 E1相比,收入没变,
利率上升 。 由货币需求函数知,L与利率反向变动,因此 L下降而货币供给 M又是不变的,所以,在 E3点有
L<M,货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 。 会自动调整到均衡 。
LM曲线右边,E4点有 L>M。 Y
r
o Y
1
r2
r1 E
4
LME
2
E1
E3
Y2
三、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IS— LM模型鸡生蛋,蛋生鸡 —因果循环是社会经济现象之关系的规律
收入取决于利率,利率又由收入决定
均衡的总收入 (总产出)决定于与总供给相等的总有效需求,而 有效需求 决定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 投资 决定于利率,利率 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 由货币的交易需求 (包括预防需求 )和投机需求构成。
交易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水平,而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水平。可见,在商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须先决定利率,
否则投资水平无法确定;而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
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不先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利率又无法确定,而收入水平又是在商品市场上决定的,因此利率的决定又依赖于产品市场。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通过收入(产出)和利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我们可以利用 IS—LM模型,将两者之间的联系、均衡的收入和均衡的利率的决定反映出来。
IS-LM(联立 )模型:得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之均衡利率在 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
在 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却只有一个。这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 IS曲线和 LM曲线的交点上求得,其数值可通过求解
IS和 LM的联立方程得到。
数字实例,
IS市场均衡方程:
设 I= 1250-250r,S= –500+0.5Y
(注意,S=Y–C,C=500+0.5Y)
I= S时有,Y= 3500–500r …(1)
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设 m= 1250,L= 0.5Y+1000–250r
L= m时有,Y= 500+500r …(2)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则有由方程
(1)和 (2)构成的联立方程。
解之得,r= 3%,Y= 2000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IS
第二区域 第四区域
LM
E
E'
第三区域第一区域
E"
IS-LM模型分析:市场调节 —非均衡到均衡
调节过程的知识回顾
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当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产量一定会增加;当产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产量一定会减少 。 这种假设的根据是:企业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产量的调节是通过存货调节机制进行的 。
第二,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就会上升;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就会下降。这是因为,
当存在过度的货币需求时就意味着其他资产 (以债券来代表 )的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 (这时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就要出售债券,从而使债券供给增加 )。出售债券或者说债券供给过剩就会使债券价格下降,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所以就引起利率上升。反之亦然。
5
4
3
2
1
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r
Y
IS
第二区域 第四区域
LM
E
E'
第三区域第一区域
E"
在 E"点,r= 2%,Y= 2500亿美元,由于在 IS线上,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但货币市场不均衡。根据前页公式计算,知在 E"点,货币需求 L= 1750亿美元,大于货币供给量 1250亿美元,即 L>M。这样,
利率会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进而使收入下降。 利率上升和收入下降相结合,使 E"向 E逐渐靠拢,这一过程同样一直要到 E
点才会停止。
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节 (例 )
在 E'点,r= 2,Y= 1500亿。因 E'在 LM线,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投资和储蓄不相等。据前页公式,Y= 1500时,S= 250,I= 750。有 I>S,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出和收入会增加。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货币投机需求量必减少,而投机需求量只有在利率上升时才会减少。在现实中的情况是:
人们为获得更多从事交易的货币,只能出售有价证券,从而引起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二者结合起来,使 E'点向 E点趋近,
这一趋近过程一直到利率为 3%
收入为 2000亿美元时才会停止。
在现实中,通常是:货币市场调整快,产品市场调整慢。所以,首先是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是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同时均衡。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区域失衡情况 国民收入 失衡情况 利率
Ⅰ I < S 减少 L < M 下降
Ⅱ I > S 增加 L < M 下降
Ⅲ I > S 增加 L > M 上升
Ⅳ I < S 减少 L > M 上升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IS
第二区域 第四区域
LM
E
E'
第三区域第一区域
E"
IS-LM模型分析:政府调节 —从均衡到新均衡
前页分析的假设
建立在:总需求中,政府支出、税率、自发消费需求等不变,仅投资需求随利率变动;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不变,仅货币需求及相应利率变动时
(注意还有有关系数不变的假定),从失衡至均衡的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过程即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
政府目标,充分就业的均衡市场自发的均衡,不一定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市场自发均衡时的国民收入 Y1
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国民收入 Y*。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短期内即在边际消费倾向、货币投机需求弹性等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可运用财政
(政府支出和税收 )政策和货币 (供给 )政策来调节经济,
使其达到政府所期望的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Y*。
政府调节手段财政政策如图,若政府增加支出,或降低税收,或二者双管齐下,IS
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当 IS上移到 IS'和 LM线相交于 E'点,就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
此时,利率会有所上升。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使 LM
线向右移到 LM',在 E"点实现均衡,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Y*。
当然,也可同时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 水平。即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
上图显示,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力度相同,还会使均衡国民收 入水平超过充分就业的水平,即大于潜在国民收入水平。
E"
E'
Y*
LM'
IS'
r2
r*
LMISr
o
Er
1
Y1 Y
IS曲线和 LM曲线的简单代数式推导
r
b
d
A
b
Y
bTGcaA
r
b
d
b
bTGca
Y
GdrcTYbaY
EY
drcI
TYbaC
GrITYCE
11
1
)(
11
)()]([
)(
)()(
,则令
,即:则产品市场均衡时有:
由于:
1,IS曲线的表达式
Yd bdAr 1或:
2,LM曲线的表达式
P
M
f
Y
f
i
rLM
friY
P
M
friYYrL
P
M
P
M
P
M
d
s
1
),()(
)(
曲线为:则货币市场均衡时有:
货币需求函数为:
量,即假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
3,均衡收入表达式
P
M
fYf
ir 1
为货币政策乘数。为财政政策乘数,
则:
,令解得:
P
M
AY
difb
d
difb
f
P
M
difb
d
A
difb
f
Y
)1()1(
)1()1(
rbdAbY 11 1LMIS 方程:和联立
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影响
1.财政政策及其手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 税收和支出 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宏观调节政策 。
税收政策或税收调控
一般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 尽管这样可能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挤出一些私人投资,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一般说来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 。
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些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
政府支出调控政策
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 购买支出 以及 转移支付 。
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 。 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挤出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产和就业仍有增加 。
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当然,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也可以来用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 紧缩性财政政策 以控制物价上涨 。
2.财政政策影响及作用过程如下图:扩张财政政策对 Y和 r的影响 。
IS-LM模型初始均衡为 E(r1,Y1)。 扩张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或减税时,AD增加,从而使 IS右移至 IS',并与
LM相交于新的均衡 E'(r2,Y2)。 显然扩张财政政策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 。
LM
E
Y2
IS'
IS
r1
r2
Y1
r
o Y
E'
注意:最终结果是,利率水平提高,收入增加。
但是,收入增加的数量并没有两条 IS曲线之间的距离大。为什么呢?
因为,存在挤出效应。 △ Y
Y3
总结以上分析,其传导机制为:
GADYLrIADY?
(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例 )
收入利率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财政政策如图表明,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
3.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4.财政政策分析,效果大小影响因素
( 1) 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因 IS曲线的斜率而异
LM
Y0
E0r
0
r2
r
o YY
1
E1
IS1 IS2
ΔY=kΔA
Y
2
E2
IS3
IS4
Y3
E3r
3
给定 LM不变,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即 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 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
IS曲线越平坦,则 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k=1/(1-b)
为财政政策乘数?
difb
d
k
bdif
f
bbdif
f
difb
f
P
M
AY
)1(
)1/(
1
1
)1/(
)1(
Yd bdArIS 1曲线:
IS斜率主要由投资利率弹性 d 决定。
d越大 IS越平坦,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 (挤出效应大 )。因此,两市场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少即 政策效果越小 。
b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好。
( 2) 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影响
LM斜率越大,即 LM曲线越陡,移动 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图所示 。
财政政策的效果,因 LM曲线的斜率而异
r0
Y3
IS'
Y0
IS
LM1
E
Y1
r1
r
o Y
E'
E"
LM2
E*
Y2
r2
f
mY
f
ir r
i
f
f
mY由 LM曲线和货币需求函数 friYL 可知:
LM线较陡是因利率弹性 f 小,货币需求对利率不太灵敏,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增加,L1上升而 L2相应下降,使货币市场重新均衡。 f 较小,利率 r 须上升到足够高 (才能使 L2减少值与 Y增加导致的 L1增加值相当 ),进而对私人部门投资 I
产生较大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相反,当 f 较大从而 LM线较平(也就是 i越小),政府增支所致利率上升较小,
挤出效应就较小,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5.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与宏观经济极端情况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总结
一般来说,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在经济学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或者说,引起挤出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资源已充分利用时,政府支出增加,会使资源由私人利用转为政府利用,这就会有挤出效应。或者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自发支出增加,增加的支出通过乘数作用的过程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又引起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从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这就是挤出效应的过程。简单说,政府购买增加 → 商品市场上购买竞争加剧 → 导致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 L2减少 → 债券价格下跌 → 利率上升 → 投资减少 。政府购买增加挤出了私人投资。
当然,挤出效应可能是完全的,也可能是部分的。 第一,当投资的减少小于政府购买的增加时,挤出效应是部分的。这是正常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购买的增加仍然可以增加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但不如没有挤出效应时大。或者说,在存在挤出效应的情况下,自发支出的乘数效应小于没有挤出效应的时候。 第二,如果投资的减少等于最初增加的政府购买,就是完全的挤出效应。完全的挤出效应的条件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小量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而且,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更大的投资变动。虽然在现实中完全的挤出效应并不存在,但这种特例可以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挤出效应形成过程如右图: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右移 IS'。
不考虑货币市场和 LM曲线,IS均衡点由 E移到 E1,国民收入由 Y0增加到 Y1。
现实中必须考虑货币市场 。 Y增会致交易货币需求 L1增,使 L>M并使利率 r
上升,进而致 I下降,国民收入 Y随之下降,IS均衡点 E1沿 IS'移动到两市场的均衡 E'点 。
其实国民收入根本没有到 Y1而是在 Y'。
所以,因扩张财政政策使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致一部分私人投资被挤出,这就是挤出效应,被挤占的国民收入是 Y'Y1。
r0 IS'
IS
LM
E
Y0
r'
r
o Y
E'
E1
Y1Y'
挤出效应影响因素支出乘数 k 的大小
乘数 k 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i
i 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
(交易需求 )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f
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 f 越小,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 。 因此,政府增支使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对投资的,挤占,也越多 。
相反,如果 f 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d
投资利率系数 d 越大,则一定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 ;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
最重要的是什么
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i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 。
因此,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弹性即 f 和 d。
从 IS—LM模型的财政政策乘数中也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四个参数,b,d,i,f 。
f
dibdibf
f
)1(
1
)1(
可见,b越大,d 越小,i 越小,f
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好。
同时,在上式中 可以 看 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 f 在决定财政政策效果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
f 趋于极大时,也就是 LM曲线趋向于一条水平线时,θ=k=1/(1-b)的数值达到最大,财政政策最有效;而当 f 等于零时,也就是 LM曲线 是 一条垂线时,θ=0,财政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IS2
0 Y
r
IS1
LM1
LM2
LM3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货币政策的影响
LM曲线与 IS曲线相交于 E,决定了利率水平为 r0,国民收入水平为 Y0。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LM曲线右移为 LM',LM'与 IS相交于 E',
形成新的均衡,这时利率为 r',国民收入为 Y'。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是:利率下降,引致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这种政策被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用于需求不足的经济萧条之时。
LM
E
Y'
r0
r '
Y0
r
o Y
E'
IS LM'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
当增加货币供给,LM右移至 LM'后,E
点便不再均衡,即有 L<M。
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观点
L<M?过剩货币买债券,债券价格
r?,I?,ADY?。
同时,rL2? 且 YL1?;
L2?,L1L L=M
从而既有产品市场的均衡也有货币市场的均衡。
3.货币政策分析,效果分析
效果大小和影响因素
政策效果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影响的大小。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 IS和 LM曲线的斜率。
LM斜率不变,IS斜率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读图。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量 EE"。 EE"等于利率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收入并不增加那多,因双重均衡点在 E',而不是 E"。
IS的斜率与扩张政策效果大小的关系,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 d较小 (支出乘数较小时也如是,但 IS斜率主要决定于 d)。因此当 LM曲线右移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增加较少,国民收入增加也较少。反之,IS曲线较平坦,表示 d较大,r的下降带来的 I增量较大,从而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
i i
i0i0
i
i2i1
r
r0 r0
r1 r2
r
Y0 Y0Y1 Y3 Y2 Y3Y
Y
IS斜率不变,LM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右移时,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由 LM均衡方程和货币需求方程式可知,LM曲线较平坦,表示 L尤其是 L2受
r的影响较大,r稍有变动就会使 L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 M变动对利率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对右图有相类似分析。
总结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 (LM较陡时就会这样 ),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 (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 ),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 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
如果 LM曲线平坦得成了一条水平线,或陡峭得成了一条垂线,
就成了货币政策的特例 。
i i
i0i0
i1 i
2
r
r0
r1
r
r0
r2
Y0 Y1 Y0 Y2Y3 Y3
Y Y
4.货币政策的代数式说明: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也可以从 IS—LM模型中的均衡收入来推导:即
idfbdifb
d
]/)1[(
1
)1(?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b,d,i,f 四个参数。 b越大,
d越大,i越小,f越小,β 就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好。
同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d(即 IS曲线的斜率),d越大,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乘数数值就越大;当 d趋于极大时,货币政策最有效。 当 d
等于零时,也就是 IS曲线是一条垂线时,货币政策乘数数值等于零,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附 1.宏观经济极端状况:凯恩斯主义的极端
凯恩斯极端:流动陷阱
前已说明,在 IS—LM模型中,若 LM越平坦,或 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强
(相应挤出效应越弱 ),货币政策效果越弱。
若出现 IS线为垂线而 LM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思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
IS'ISr
r0
0 Y
0 Y1 Y
LM LM'?水平的 LM线即前面说过的“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
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
(出售公债券 )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
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 IS不垂直而向右下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如右图。
IS IS'
此外,极端中的 IS为垂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 d为零,
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
在投资需求呆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发生明显的影响。这时即令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但对收入仍没有作用。如图。
ISr
r0
0 Y
0 Y
LM
LM'
r1
前页图之所以称为凯恩斯极端,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反应又不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水平的 LM和垂直的 IS模型只是把凯恩斯这一看法推到了极端而已 。
凯恩斯极端下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的理由是:
水平的 LM线说明当利率降到 r0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此时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极小,而若买债券则资本损失的风险极大 (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 )。因此,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保持在手中,若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附 2.宏观经济极端状况:古典主义的极端右图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它与凯恩斯极端相反,LM垂直,IS水平。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如下图:
r
Y0 Y
IS
r0
LM LM'
0 Y1
古典主义观点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同产出水平有关,同利率没有关系,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因此,LM是一垂直线。所以,
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变动都对产出有极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
回到常态现实中宏观经济常介乎二种极端情况之间的中间区域。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同意,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对经济起一定的稳定作用。在衰退时期,要多用些财政政策,
而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应多用些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尽管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并不常见,但这两个模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它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提供了工具。有些经济学家看重财政政策,
另一些经济学家看重货币政策,就是由于他们对 LM和 IS可能有的形状有着不同的看法。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根据以上几节分析可知,如果某一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如下页图所示。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张性政策中性政策紧缩性政策作用点:总需求主要有四种组合方式:即双松、双紧、松紧搭配。
假定经济初始处于图中的 E点,收入为 Y0,利率为 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
Y*。为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 IS右移,也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将 LM右移。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 Y*,
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 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为了将收入从 Y0提高到 Y*,
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性货币政扩张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IS'
LM'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LM
IS
E
Y0 Y*0
r
Y
r
0
E'
IS" LM"
四,IS— 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前面我们建立 IS—LM模型时,有一个价格水平 P不变的假定,于是,当名义货币量 M变动时实际货币量就会增加或减少,LM曲线就会向左或向右移动。
现在我们放松价格水平 P不变的假定,
而让名义货币量 M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由 P1下降到 P2,那么,LM曲线就会从 LM1向右移动到 LM2,相应地,均衡时的计划的总支出水平由 Y1增加到了
Y2,其变化过程如右上图。
r
0 Y
r2
Y2
E2
r1
Y1
E1
IS
LM1(P1)
LM2(P2)
现在我们转换坐标系,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不同价格水平实现一般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均衡的计划总支出的关系可划出来。如右下图。
P
0 YY
1
Y2
P1 E1
P2 E2
AD所以,所谓的 总需求曲线( AD) 就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处均衡状态时,
每一价格水平所对应的计划的总支出。
总需求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为货币政策乘数。
为财政政策乘数,
,
difb
d
difb
f
P
M
AY
)1(
)1(
r
r1
r2
0 YY2Y1
LM(P1)
LM(P2)
Y
P
Y1 Y2
AD
0
IS
A
B P1
P2
①
②
③
④
A
B
⑤
21212121 YYrrLMLMPP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r
r1
r2
0 YY2Y1
LM1
LM2
Y
P
Y1 Y2
AD2
AD1
( 1)货币扩张
0
IS
( 2)财政扩张
r
r1
r2
0 YY2Y1
LM
Y
P
Y1 Y2
AD2
AD1
0
IS1
IS2
1.国民收入的决定
2.利率的决定
3.IS—LM模型
4.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在上一章中,我们简单讨论了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这个模型实际上通过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对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进行了区别。可以看到,如果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垂直的曲线,
产出和收入就要受到总需求的影响,因此总需求理论在凯恩斯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第七章中,已经讨论了总需求曲线,在这一章要通过
IS—LM模型对总需求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 IS—LM模型主要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
IS曲线是投资 (1nvestment)和储蓄 (Saving)的代称,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 。
LM曲线是流动性 (Liquidity)即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供给 (Money)
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
由于利率同时影响到投资和货币需求,所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才能最终确定均衡产量和均衡利率,
这被称为总需求的均衡 。
本章第一节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的均衡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 第二节考察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 在第三节中,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推导和分析 IS—
LM模型,考察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 第四节运用
IS—LM模型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在 IS—L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计划支出线
我们首先从简单的三部门 (家庭,企业和政府 )国民收入决定开始讨论产品市场的均衡,可以把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出,
并且用 E来表示,那么 E由三个部分构成,E= C+I+G
要注意的是,计划总支出的三个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在前一章中封闭经济下总需求的三个组成部分 。 总需求反映了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里假定价格不变,因此使用计划总支出的概念 。 我们知道,消费 C是可支配收入
(Y–T)的函数,其中 T代表税收,即,C=C(Y–T) 。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政府税收 T为零,消费函数可以用如下的线性方程表示,C= a+bY
这样,计划支出 E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E= a+bY+I+G 即计划支出 E是收入 Y的函数 。
E=A+eY
1
e
A=a+I+G
E
0 Y
A
图 8.1 计划支出线
从第二章的分析中可知,自生消费 (a)、投资( I)和政府购买
(G)都与收入变动无关,它们属于自生支出 (Autonomous
expenditure),用 A来表示。 bY
是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支出,
因此属于派生支出 (Induced
expenditure),用 eY来表示,e
代表边际支出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 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支出。在这个简单的模型里,派生支出实际上就是派生消费,e也就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b。因此,式
(8.4)又可表达成:
E= A+eY
这表明计划总支出由自生支出和派生支出两个部分构成。
可以用图 8.1来表示计划支出线。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种方法:收入等于支出 (收入 —支出模型 )
按照第二章第一节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实际支出始终等于国民收入,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计划支出和实际支出(国民收入、总产出)并不总是相等,因而计划支出也并不始终等于国民收入。 如果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总产出),表明人们购买计划得不到满足,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实际支出(总产出)会增加以满足人们支出的计划;如果计划支出小于实际支出,结果就会相反。
因此只有在两者相等的情况下,实际支出也就是国民收入才会达到均衡。
通过 45° 线,可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情况。所以,
我们首先说明 45° 线。
E
0 Y
支出等于收入线
45° 线上任意一点有,E=Y
450
100
100
计划支出 =100
实际收入 =100
E
在图 8.1中引入一条 45° 线,就可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情况,如图 8.2所示。在图中可以看到,由于 45° 线上每一点都代表计划支出 (E)和实际支出 (Y)相等,计划支出线与 45° 线在 B点相交,因此在 B点上整个社会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支出,此时宏观经济达到了均衡,由此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0。
存货调节机制保证了经济在
B点实现均衡。在 B点左边,
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大于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产品数量,
企业存货减少,存货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存货量。非合意存货小于零,企业会增加生产。
E
0
E
YY1
图 8.2 国民收入的决定
45°
B
Y0 Y2
非合意存货< 0
非合意存货> 0
非合意存货 =0
另一种方法:计划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Y,也可以用 I=S表示。因为这里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即 E=C+I 。而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储蓄,即 Y=C+S,因此,就是:
C+I=C+S,即 I=S
II?
0
S,I
I E
YY*
YbaS )1(
投资大于储蓄,收入增加投资小于储蓄,收入减少
三、支出和收入的变动在上面这个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动,都会对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
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又可以分为自生支出的变动和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1.自生支出的变动:导致总支出曲线截距的变动在封闭经济下,构成自生支出的因素有自生消费 (a)、投资 (I)和政府购买 (G),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导致自生支出的变动,从而使计划支出线平行移动 (计划支出线的斜率不变 ),在这里,假定政府购买增加使自生支出增加。
E
0
E0
YY1
图 8.3 自生支出的变动
45°
B
Y0
E1
A
ΔY
ΔG
图中,总收入的增量要明显大于政府购买的增量 。为什么?
这是因为,政府购买 (自生支出 )增加后引起了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后又增加了派生支出。因此,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自生支出的增量加上派生支出的增量,所以要大于自生支出的增量。由此可见,自生支出的增加对于总收入的扩张具有成倍的放大效应,我们把这种放大效应叫做自生支出乘数 (Autonomous expenditure multiplier),用 k 来表示,即,k=ΔY/ ΔA
可见自生支出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自生支出的增量之比。
如果自生支出的增加只是由于政府购买增加的结果,如在这个例子中,自生支出乘数也表现为政府购买乘数,即:
k=ΔY/ ΔA = ΔY/ ΔG
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而 我们把这种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
现在来分析乘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投资增加 100亿美元。增加的 100亿美元投资增加了经济对投资品的需求。经济中增加的 100亿美元用来购买投资品,则参与生产投资品的各种生产要素获得 100亿美元的收入,即国民收入增加 100亿美元。
但是投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终结。当家庭部门增加了 100亿美元之后,会把一部分作为储蓄,而将另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假定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0.8,则家庭部门在增加的 100亿美元收入中会有 80亿美元用于购买消费品。结果,经济中消费品的需求增加 80亿美元。消费需求增加导致消费品生产增加 80亿美元。这 80亿美元又以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形式流入到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家庭手中,从而国民收入又增加了 80亿美元。
同样,生产消费品的要素所有者会把这 80亿美元收人中 0.8,即 64亿美元用于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64亿美元,并由此导致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64亿美元。如此不断继续下去,通过增加 100亿美元投资,社会最终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100+100× 0.8+100× 0.8× 0.8+......
=100× (1+0.8+0.82+0.83 +......+0.8n–1 )=100/(1–0.8)=500
投资增量
( △ I )
AD 增量
( △ AD )
NI 增量( △ Y )
消费增量
( △ C )
第一轮 100 100 100 △ I 80
第二轮 80 80 △ I × b 64
第三轮 64 64 △ I × b
2
51
… … … …
总 计 500 500 △ Y 400
假设,b=0.8=MPC
△ Y=△ I+△ Ib+△ Ib2+△ Ib3+△ Ib4+… (0<b<1)
Iyk I
1+b+b2+b3+b4+……=
1
1
b?
可见,当投资增加 100亿美元时,收入最终会增加 500亿美元。如果 △ Y表示增加的收入,△ I表示增加的投资,则二者的比率 k= △ Y / △ I=5。因此 △ Y= k?△ I。
M P SM P C
k
M P CM P S
e
kbM P C
b
kM P Cb
M P C
k
e
1
1
1
1
1
1
1
1
)10.8(
1
1
1
1
,因此,由于所以:在我们的简单模型中,
,则上式变为:代替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用或:
边际消费倾向数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乘
,
可见,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乘数会从正负两个方面发挥效应。
)(1 1 0000 bTGIabY
I
Yk
I?
bk I 1
1
Y=C+I+G
C=a + b (Y–T)
T=T0
I=I0
G=G0
这里,为了简化分析,假定税收为不随收入变化的总量税。
)(1 1 0011 bTGIabY
b
I
bIIYYY?
11
1)(
0101
在实际经济中,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收入的若干倍的变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乘数定理的结论成立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长期变动的累积。这就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 其次,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受到资源的约束,那么,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受到资本品、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使得国民收入增加量达不到投资的 1/(1-b)倍。
因此,投资乘数定理往往在萧条时期才成立。
除了自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乘数还有:
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下附推导
b
bk
T?
1
b
bk
TR 1
111 1 bbbkkk TGB
)()1(1
1
0 比例税时
tb
bYk
t
Y=C+I+G
C=a+b(Y-T)
T=T0
I=I0,G=G0
)(1 1 0000 bTGIabY
G
Yk
G?
b
k G
1
1
乘数推导 1:政府支出乘数
)(1 1 0101 bTGIabY
b
G
b
GGYYY
11
01
01
b
dGdY
bTGIa
b
1
1
/
G
)(
1
1
Y
的导数求导数法:对
Y=C+I+G
C=a+b(Y-T)
T=T0
I=I0,G=G0
)(1 1 0000 bTGIabY
T
Yk
T?
b
bk
T?
1
乘数推导 2:税收乘数(固定税),T= T0
)(1 1 1001 bTGIabY
b
Tb
b
bTbTYYY
11
)( 01
01
乘数推导 3:税收乘数(比例税),T= tY
Y=C+I+G
C=a+b(Y-T)
T=tY
I=I0,G=G0 )()1(1
1
)(
)1(1
1
1
1
0
0
GIa
tb
Y
GIa
tb
Y
tbYtbY
ttbYbtYYbYYYY
YbtYbtYbtYbtbYYYY
YbtbYYYbtbYY
tbYtbY
01
0101010101
000101110101
00001111
0011
)]1(1[
)()()()(
)()(
)]1(1[)]1(1[
,移项整理:
,两边展开:
)1(1 1
0
tb
bY
t
Yk
t
)1(1
)1(1
)(
)1(1
1
)1(1
)(
)]1(1[
/
t)(
)1(1
1
1
0
0
2
tb
bY
k
tb
bY
GIa
tbtb
b
GIa
tb
b
dtdY
GIa
tb
Y
t
的导数求对导数法:
Y=C+I+G
C=a+b(Y-T+TR)
T=T0,TR=TR0
I=I0,G=G0
)(1 1 00000 b T RbTGIabY
TR
Yk
TR?
b
bk
Tr 1
乘数推导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 1 10001 b T RbTGIabY
b
TRb
b
b T Rb T RYYY
11
01
01
乘数推导 5: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T
b
bG
b
TkGkY TG?
11
1
TGY
TG
平衡预算
1?
T
Y
G
Yk
TG
2.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从式( 8.10) [k=1/(1-e)]中可以看出,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不仅取决于政府购买增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那么边际支出倾向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仍然考虑封闭经济的情况。
如果在模型中引进税收 T,那么计划总支出为,
E=C(Y–T)+I+G (8.11)
假定政府统一征收比例税,即 T= tY,其中,t为边际税率即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显然 0<t<l,因此式 (8.11)可写成:
E=C(Y–tY)+I+G (8.12)
再假定线性消费函数,则有,E=a+bY(1–t)+I+G (8.13)
对( 8.12)求导可得,e=dE/dY=b(1–t) (8.14)
因此,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取决于(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税率。(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表明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大,总收入中用于支出的部分也就越多,而税率越高,收入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小,在(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消费从而支出的部分也就越少,因此,
(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方向变化而与税率成反方向变化。
假定政府调低税率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大,表现为计划支出线的斜率加大,如图 8.4所示。在图中,由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加,计划支出曲线由 E0旋转至 E1,均衡点也由 B
变为 C,均衡的国民收入由 Y0增加到 Y1。这表明在自生支出不变的情况下,税率的降低加大了边际支出倾向,从而导致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
E
0
E0=A+b(1-t0)Y
YY1
图 8.4 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45°
C
Y0
E1=A+b(1-t1)Y
B
ΔYA
所得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 e变大 (在 可支配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 )。则总支出曲线斜率变大,E0→ E1,
Y增加。而且,收入增加的数量大于政府税收减少的数量,这是因为乘数效应的存在。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
现在由产品市场转到货币市场,讨论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利率的决定。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理论在第三篇第十四章中还有专门介绍,在这里只是对货币需求和供给作一简单分析。
人们为什么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对货币的需求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由 流动性偏好 决定的。我们知道,所谓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称作流动性偏好。因此,流动性偏好就是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把流动性偏好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交易动机 是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日常交易的大小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关,因此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 Y相关。当收入水平上升时,
交易也会相应上升,而交易性需求也会上升,反之,当收入水平下降时,交易也会相应减少,而交易性需求也会随之减少。 预防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收入高的人为预防而持有的货币要多一些;而收入低的人不会准备较多的货币去应付不测事件,因此,预防性需求与交易性需求一样,都与人们的收入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投机动机 与上述两个动机不同 。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 。 利率 r则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当利率上升时,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倾向于放弃货币而持有债券,以取得利息收入 。 反过来,当利率下降时,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下降,人们又倾向于放弃债券而持有货币,以满足流动性偏好 。 因此,投机动机的存在使对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水平成反方向变化 。
因此,从流动性偏好理论出发,货币的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M/P)d =L(r,Y) (8.15)
也就是说,对实际货币的需求 (M/P)d取决于利率 r和国民收入
Y。 如果不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式 (8.15)实际上和在第五章中讨论货币需求函数相同,当然其中的经济含义有所区别 。
P.100 第五章的货币需求函数:
)15.8(),()(YiLPM d?
–+L= L
1+ L2=L1(Y) +L2(r)
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
(教材上的表示方法)friYL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L'=L'(Y)
L"=L"(Y) L1=L1(Y)+
L2=L2 (r)–
L1=kY
L2= - hr
+
(一般的表示方法)hrkYL
根据( 8.15)式,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变化:
1.货币需求量变动:货币需求量和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化的关系,
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利率降低,货币需求量上升。
2.货币需求的变动: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水平提高,交易性的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都会提高。
B
r
0
MD0
M/P
图 8.6 货币需求的变动
MD1
A BA
r
0
MD
M/P
图 8.5 货币需求量的变动
r1
(M/P)1 (M/P)2
r2
● r
0
二、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量 M是外生决定的,它是由中央银行所独立控制的政策变量,因此,货币供给函数如下:
(8.16)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 公开市场 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除此以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改变 准备金率 和 再贴现率 的方法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率或者降低再贴现率,
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而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率或者提高再贴现率,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因此,货币供给量只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不受到利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货币的供给曲线 MS就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 8.7所示,表示货币供给的数量与利率的高低无关。
PMPM S /)/(?
三、利率的决定在图 8.8中把货币需求曲线 MD和货币供给曲线 MS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供给曲线决定了流通中的货币供给总量 M0/P,货币需求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在 A点相交,表明在 A点货币的需求量正好等于货币的供给量,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恰好等于社会上能够得到的货币数量,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如果利率高于 r0,货币的供给量要大于对货币的需求量,那么利率就会下降,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也就随之增加,一直到货币的需求量正好等于货币的供给量。而如果利率低于 r0,货币的需求量要大于货币的供给量,那么利率就会上升。
只有在 A点,利率水平不再变动,从而达到均衡,r0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MD
r
0
M/P
图 8.8 货币市场的均衡
Ar0
MS
M0 /P
r1
r2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均衡的利率上升。反之则亦然。
MD'
另一方面,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利率水平。假定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上的债券会减少,货币会相应地增多,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大于货币的需求量,因此利率水平必然下降使两者趋于一致。这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如图
8.9所示。
MD
r
0
M/P
图 8.9 货币供给的增加
Ar0
MS0
M0 /P
MS1
Br1
M1 /P
四、利率的传导机制
在第七章中我们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为什么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引起收入的增加呢?关健在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这称作为,利率的传导机制,。
在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我们没有考虑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原来的投资函数是,。现在是:
I=I(r)。这样,我们有,E=C(Y–T)+I(r)+G,这样就可以考察利率的传导机制了。
下页的图 8.11显示了利率的传导机制。
II?
r
r1
r2
r1
r2
0
MS1 MS2
MD I(r)
I1 I2
△ I
M/P
(a) 货币市场 (b) 投资函数
0 I
r
① 货币供给增加 …...
②
均衡利率水平下降
...
③ 投资数量增加,.....
④ 投资数量增加导致总支出水平提高,总产出增加 (c) 产品市场
E1=[a+I1(r1)+G-bT]+bY
E
0 Y
45°
Y2Y1
E2=[a+I2(r2)+G-bT]+bY
ΔY
ΔI
第三节 IS—LM模型
根据以前的分析( P.47),在产品市场均衡时,取决于均衡利率。即,利率 → 投资 → 总支出 → 均衡国民收入 。可见,要决定收入,首先要决定利率。 同时,在货币市场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实际利率和收入水平,古典理论只是强调 (M/P)d即对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即,收入水平
→ 货币需求 → 利率水平,可见,要决定利率水平,
首先要决定收入水平。
那么,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是怎样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时被决定的呢? IS—LM模型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
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的模型。一般认为是高度概括了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
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 1937年的一篇论文中(,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种解释,)提出来的,后来经过了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的发展。因此又称为希克斯 —汉森模型。
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这种模型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
一,IS曲线
1,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 代表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率降低 → 投资增加 → 收入增加。二者呈反向变化关系。
IS
r
0 Y
r1r1
I2I1
A
r
0
I(r)
I Y1
A
Y1
A
Y2
B
Y2
B
E
0 Y
45°
E1(I1)
E2(I2)
(a) 投资函数 (c) IS 曲线
(b) 计划支出线图 8.11 IS 曲线的推导
B
r2r2
①
②
③
④
⑤
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是总支出曲线和 45° 线的交点。是众多总支出曲线和 45° 线的交点形成了 IS曲线。
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产品市场上人们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国民收入。
IS曲线 的推导( I)
Y
r
o
Y
E
o 45
o
E(r1)
(r2<r1)
E(r2)
Y1 Y2
Y1 Y2
r1
r2
A
B
对上面的推导进行简化:
利用 45° 线分析法中,不同利率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进行推导 。
IS
r
r
Y
YCrI
r
b
d
A
b
YeaA
r
b
d
b
ea
b
drea
Y
drebYaY
dreIbYaC
ICY
IS
5003500
5.01
2501250500
5.05002501250
11
1
111
则,
,如果则令则
,如果:
假定有两部门经济,
种简单的方法曲线的推导(Ⅱ):一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IS
1 0 0 05
1 5 0 04
2 0 0 03
2 5 0 02
3 0 0 01
Yr
Yr
Yr
Yr
Yr
,;,;,;,;,
因此有:
rrY 5003 5 0 05.01 2501 2 5 0500由于:
2.可贷资金理论与 IS曲线
这里从可贷资金理论出发来推导 IS曲线。
)()(
])([
)(
rIGTYCY
TTYCYS
GTSI
TSCGIC
所以有:
由于则:
因为,
储蓄:资金供给 资金需求:
由利率决定如果不像第二章那样是充分就业的水平,即收入是可以改变的,在假定两部门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通过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来推导 IS曲线。
根据上述理论( 包括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要边际消费倾向小于 1,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储蓄的增加。现在假定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通过图 8.12来推导 IS曲线。其中假定,储蓄仅仅取决于收入,
和利率无关。
r
0
r1
r2
I
I,S
S (Y1) S (Y2)
(a) 可贷资金市场
r
0
r1
r2 IS
Y
(b) IS曲线
Y1 Y2
图 8.12 可贷资金理论和 IS曲线根据收入求出利率,由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得出 IS曲线 。
3.财政政策与 IS曲线
( IS曲线的位臵)
利率不变,其他因素如政府购买、政府税收等的变动,会导致 IS曲线移动。这里分析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
(b) IS 曲线
(a) 计划支出线
r
0 Y
2Y1
IS2
Y
图 8.11 IS 曲线的推导
E
0 YY
2Y1
A
B
45°
E1
E2
G?
IS1
r
在这里可以看出,凡是利率以外能够使总支出曲线移动的因素,都会影响到 IS曲线的位置。
使 IS曲线移动的因素:
第一,投资需求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投资者对投资前景乐观,信心增强,使自发性投资水平 e上升,则在每一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就会增加,则 IS曲线相应右移。
第二,储蓄函数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自发性消费 a下降,则每一储蓄水平所需求的国民收入就会少些,IS曲线相应左移。
第三,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动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免税额,其作用都类似于增加投资或刺激消费,因此,IS曲线右移;反之,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额,其作用都类似于减少投资或使消费水平下降,
因此,IS曲线将左移。
第四,净出口额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净出口增加,其作用相当于增加了自发性支出,因此,IS曲线右移;反之,如果净出口减少,
则 IS曲线左移。
以上讨论的 IS曲线的移动,既可能是斜率既定的平行移动,也可能是斜率发生变化的非平行移动。无论是平行移动还是非平行移动,其推理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4,IS曲线 的斜率由于利率上升将减少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和均衡收入水平,
所以,IS曲线 的斜率为负数。 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取决于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和乘数的大小。
( 1)投资的利率弹性 ——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投资函数为 I=e-dr,这里的 d就是投资的利率弹性。 d越大,一定的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就越大,总需求的变动也就越大,IS曲线越平坦。
d越小,IS曲线越陡峭。 d=0,则 IS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利率无关。
如下图所示。
r
0 I
10%
5%
A
B B'
I1
I2
100 180 300 Y0
r
IS1
IS2
图中,I1中的 d小于 I2中的 d( 由于其斜率是负的 ),同样的利率变化,10%→5%,在 I2上增加的投资远远大于在 I1上增加的投资。投资越多,总需求增加越多,总产出增加越多。这反映在 IS曲线上就是 IS曲线越平坦。所以,I1对应较陡峭的 IS曲线,I2对应较平坦的 IS曲线。
( 2) 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越陡峭,收入增加越多。
这时,IS曲线越平坦;
乘数越小,IS曲线越陡峭。
E
0 Y
△ I
Y0
r
r1
r2 IS'
IS
Y1 Y1' Y2 Y2'
Y1 Y1' Y2 Y2'
E1
E2 E
1'
E2'
)45°
黑色的总支出线的乘数较小,红色的总支出线的乘数较大。 同样的投资变化,在红色的总支出线中,产出增加的较多,反映了它所对应的
IS曲线较平坦。
A
B
A'
A
B
B'
B'
A'
总结补充 —IS曲线 的斜率:
)1(1 tb
d
r
Y
dr
dY
)()1(1 1 0GdreatbY
d
tb
d
tb
Y
r
dY
dr )1(1)1(1
斜率为:
IS曲线的斜率,与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b、税率 t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d有关。 由于 b较稳定、税率 t也不会轻易变动,
故影响 IS曲线斜率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d。
注意,b,t,d
变化时,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化
r IS
Yo Y2
r2
r1 E2
E4
E3
E1
Y1
IS曲线体现的是投资等于储蓄或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对应关系。也即,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产品市场国民收入的均衡点,在 IS曲线以外任何一点所体现的利率和国民收入,都意味着产品市场的失衡 。
5.产品市场的失衡在 IS曲线的左边:非均衡点 E3,收入(产出) Y2对应着较低的利率 r1,所以在 E3
点,I>S、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此时产品市场会自动调整,国民收入增加,非均衡点右移,直到 IS曲线上实现均衡。
在 IS曲线的右边:非均衡点 E4,收入
( 产出 ) Y1对应着一个较高的利率 r2,
意味着故再 E4点,I<S,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 此时产品市场会自动调整,投资需求会下降,国民收入减少,非均衡点左移,直到 IS曲线上实现均衡 。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将利率是一个外生变量,在均衡过程中不会改变或从非均衡点到均衡点是平移。实际上,利率会受国民收入的影响,因此非均衡点并非平移,所以,
为更符合现实,下节我们讨论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r1
r2
L(Y1,r )
L(Y2,r)
Y2Y1
r1 A
r2 B
LM
( 1)利用图形进行推导。货币供给不变,货币市场均衡时,不同利率对应着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
(Y2 >Y1 )
二,LM曲线
1,LM曲线的推导
MS
已知收入 Y1和一个既定的利率 r,可以得出货币需求曲线,在纵轴上标出利率 r1;假定收入水平变化为 Y2,可以得出第二条货币需求曲线,决定新的利率水平 r2。因此就有了右面图形中的组合。
向右上倾斜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所有利率和产出水平组合的集合。早期经济学文献习惯用流动性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的首字母 L表示货币需求,用货币供给( money supply)的首字母 M表示货币供给,因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 r与 Y关系的曲线称为 LM曲线 。
M/P
r
o
货币市场
r
Yo
LM曲线
( 2) 利用公式推导有:则,在货币市场均衡时
,如果知道或者:所以,
货币市场均衡时有:
公式根据
1 2 5 0
2501 0 0 0)(5.0)(
,
30.8161
21
m
rrLYYL
f
m
Y
f
i
r
i
m
r
i
f
Y
friYm
friYL
P
M
m
P
1250=0.5Y+1000–250 r
Y=500+500r
或者是,r=0.002Y-1
Y=1000,r =1
Y=1500,r =2
Y=2000,r =3
Y=2500,r =4
Y=3000,r =5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LM
Y
r
o Y
1 Y2
r2
r1 A
B
LM
LM曲线向右上倾斜,表示利率和收入水平呈正向变化趋势。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利率和收入水平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反的。
收入水平提高 → 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增加 → (若货币供给不变)就一定存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 利率必然 提高,通过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来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了 LM曲线上利率和收入的不同组合,在 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够得到的货币数量。或者说:在 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 MS=MD,都是
MS和 MD曲线的交点。
2.货币数量论与 LM曲线现在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来理解
LM曲线的形状。
在 MV=PY ( 货币数量方程式)
中,通常假定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不变,这也就是说,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货币供给量单独决定了收入水平,而与利率无关。
这时,LM曲线实际上变成了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线,我们把这时的 LM曲线称为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中,财政政策无效。 Y
r
o Y
1
r2
r1 A
B
LM
现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 V是可变的,它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收入水平,也取决于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水平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越快,这样,
货币数量方程式就变为,MV(r)=PY 或 M/P=Y/V(r)
由这一方程式所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和利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来解释 LM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
因为,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在价格水平既定和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也会上升。
或者说,利率水平的提高,是由于收入提高的结果。
3.货币政策与 LM曲线
( LM曲线的位臵和移动)
货币供给量增加 →LM 曲线右下方移动
MS2 LM
2
货币供给增加,使得每一收入水平对应的均衡的利率都下降了,或者说,使得每一均衡利率对应的收入水平都提高了,所以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Y1
r1
r2
MD1(Y1)
r1
r2
MS1
MD2(Y2)
LM1
M/P
r
o Y
r
o
(a) 货币市场 (b) LM曲线
A
B
Y2
r4 r4
r3 r3 B'
A'
4.LM曲线的斜率
斜率的含义当斜率大,从而 LM曲线较为陡峭时,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小,
即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小;反之,当斜率小,从而
LM曲线较为平坦时,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大,即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大。
斜率的影响因素由 LM曲线的公式可知 LM曲线斜率为,。
(1)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i。 i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反之则亦然。 (2)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f。 f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坦;反之则反之。 (3)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小,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接近于零时,LM曲线几乎是一条垂线;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大时,LM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线。这是两种特例,对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很有用。
fi/
f
mY
f
irfriY
P
M
5.货币市场的失衡
LM线上各点的意义在 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在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即
LM曲线上任何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都表明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在
LM曲线以外任何一点上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都是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左边:非均衡 E3点,
与均衡点 E1相比,收入没变,
利率上升 。 由货币需求函数知,L与利率反向变动,因此 L下降而货币供给 M又是不变的,所以,在 E3点有
L<M,货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 。 会自动调整到均衡 。
LM曲线右边,E4点有 L>M。 Y
r
o Y
1
r2
r1 E
4
LME
2
E1
E3
Y2
三、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IS— LM模型鸡生蛋,蛋生鸡 —因果循环是社会经济现象之关系的规律
收入取决于利率,利率又由收入决定
均衡的总收入 (总产出)决定于与总供给相等的总有效需求,而 有效需求 决定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 投资 决定于利率,利率 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 由货币的交易需求 (包括预防需求 )和投机需求构成。
交易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水平,而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水平。可见,在商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须先决定利率,
否则投资水平无法确定;而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
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不先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利率又无法确定,而收入水平又是在商品市场上决定的,因此利率的决定又依赖于产品市场。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通过收入(产出)和利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我们可以利用 IS—LM模型,将两者之间的联系、均衡的收入和均衡的利率的决定反映出来。
IS-LM(联立 )模型:得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之均衡利率在 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
在 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却只有一个。这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 IS曲线和 LM曲线的交点上求得,其数值可通过求解
IS和 LM的联立方程得到。
数字实例,
IS市场均衡方程:
设 I= 1250-250r,S= –500+0.5Y
(注意,S=Y–C,C=500+0.5Y)
I= S时有,Y= 3500–500r …(1)
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设 m= 1250,L= 0.5Y+1000–250r
L= m时有,Y= 500+500r …(2)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则有由方程
(1)和 (2)构成的联立方程。
解之得,r= 3%,Y= 2000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IS
第二区域 第四区域
LM
E
E'
第三区域第一区域
E"
IS-LM模型分析:市场调节 —非均衡到均衡
调节过程的知识回顾
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当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产量一定会增加;当产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产量一定会减少 。 这种假设的根据是:企业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产量的调节是通过存货调节机制进行的 。
第二,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就会上升;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就会下降。这是因为,
当存在过度的货币需求时就意味着其他资产 (以债券来代表 )的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 (这时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就要出售债券,从而使债券供给增加 )。出售债券或者说债券供给过剩就会使债券价格下降,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所以就引起利率上升。反之亦然。
5
4
3
2
1
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r
Y
IS
第二区域 第四区域
LM
E
E'
第三区域第一区域
E"
在 E"点,r= 2%,Y= 2500亿美元,由于在 IS线上,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但货币市场不均衡。根据前页公式计算,知在 E"点,货币需求 L= 1750亿美元,大于货币供给量 1250亿美元,即 L>M。这样,
利率会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进而使收入下降。 利率上升和收入下降相结合,使 E"向 E逐渐靠拢,这一过程同样一直要到 E
点才会停止。
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节 (例 )
在 E'点,r= 2,Y= 1500亿。因 E'在 LM线,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投资和储蓄不相等。据前页公式,Y= 1500时,S= 250,I= 750。有 I>S,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出和收入会增加。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货币投机需求量必减少,而投机需求量只有在利率上升时才会减少。在现实中的情况是:
人们为获得更多从事交易的货币,只能出售有价证券,从而引起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二者结合起来,使 E'点向 E点趋近,
这一趋近过程一直到利率为 3%
收入为 2000亿美元时才会停止。
在现实中,通常是:货币市场调整快,产品市场调整慢。所以,首先是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是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同时均衡。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区域失衡情况 国民收入 失衡情况 利率
Ⅰ I < S 减少 L < M 下降
Ⅱ I > S 增加 L < M 下降
Ⅲ I > S 增加 L > M 上升
Ⅳ I < S 减少 L > M 上升
5
4
3
2
1
0 1000 2000 3000
r
Y
IS
第二区域 第四区域
LM
E
E'
第三区域第一区域
E"
IS-LM模型分析:政府调节 —从均衡到新均衡
前页分析的假设
建立在:总需求中,政府支出、税率、自发消费需求等不变,仅投资需求随利率变动;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不变,仅货币需求及相应利率变动时
(注意还有有关系数不变的假定),从失衡至均衡的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过程即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
政府目标,充分就业的均衡市场自发的均衡,不一定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市场自发均衡时的国民收入 Y1
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国民收入 Y*。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短期内即在边际消费倾向、货币投机需求弹性等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可运用财政
(政府支出和税收 )政策和货币 (供给 )政策来调节经济,
使其达到政府所期望的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Y*。
政府调节手段财政政策如图,若政府增加支出,或降低税收,或二者双管齐下,IS
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当 IS上移到 IS'和 LM线相交于 E'点,就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
此时,利率会有所上升。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使 LM
线向右移到 LM',在 E"点实现均衡,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Y*。
当然,也可同时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 水平。即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
上图显示,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力度相同,还会使均衡国民收 入水平超过充分就业的水平,即大于潜在国民收入水平。
E"
E'
Y*
LM'
IS'
r2
r*
LMISr
o
Er
1
Y1 Y
IS曲线和 LM曲线的简单代数式推导
r
b
d
A
b
Y
bTGcaA
r
b
d
b
bTGca
Y
GdrcTYbaY
EY
drcI
TYbaC
GrITYCE
11
1
)(
11
)()]([
)(
)()(
,则令
,即:则产品市场均衡时有:
由于:
1,IS曲线的表达式
Yd bdAr 1或:
2,LM曲线的表达式
P
M
f
Y
f
i
rLM
friY
P
M
friYYrL
P
M
P
M
P
M
d
s
1
),()(
)(
曲线为:则货币市场均衡时有:
货币需求函数为:
量,即假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
3,均衡收入表达式
P
M
fYf
ir 1
为货币政策乘数。为财政政策乘数,
则:
,令解得:
P
M
AY
difb
d
difb
f
P
M
difb
d
A
difb
f
Y
)1()1(
)1()1(
rbdAbY 11 1LMIS 方程:和联立
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影响
1.财政政策及其手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 税收和支出 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宏观调节政策 。
税收政策或税收调控
一般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 尽管这样可能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挤出一些私人投资,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一般说来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 。
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些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
政府支出调控政策
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 购买支出 以及 转移支付 。
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 。 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挤出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产和就业仍有增加 。
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当然,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也可以来用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 紧缩性财政政策 以控制物价上涨 。
2.财政政策影响及作用过程如下图:扩张财政政策对 Y和 r的影响 。
IS-LM模型初始均衡为 E(r1,Y1)。 扩张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或减税时,AD增加,从而使 IS右移至 IS',并与
LM相交于新的均衡 E'(r2,Y2)。 显然扩张财政政策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 。
LM
E
Y2
IS'
IS
r1
r2
Y1
r
o Y
E'
注意:最终结果是,利率水平提高,收入增加。
但是,收入增加的数量并没有两条 IS曲线之间的距离大。为什么呢?
因为,存在挤出效应。 △ Y
Y3
总结以上分析,其传导机制为:
GADYLrIADY?
(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例 )
收入利率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财政政策如图表明,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
3.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4.财政政策分析,效果大小影响因素
( 1) 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因 IS曲线的斜率而异
LM
Y0
E0r
0
r2
r
o YY
1
E1
IS1 IS2
ΔY=kΔA
Y
2
E2
IS3
IS4
Y3
E3r
3
给定 LM不变,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即 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 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
IS曲线越平坦,则 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k=1/(1-b)
为财政政策乘数?
difb
d
k
bdif
f
bbdif
f
difb
f
P
M
AY
)1(
)1/(
1
1
)1/(
)1(
Yd bdArIS 1曲线:
IS斜率主要由投资利率弹性 d 决定。
d越大 IS越平坦,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 (挤出效应大 )。因此,两市场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少即 政策效果越小 。
b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好。
( 2) 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影响
LM斜率越大,即 LM曲线越陡,移动 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图所示 。
财政政策的效果,因 LM曲线的斜率而异
r0
Y3
IS'
Y0
IS
LM1
E
Y1
r1
r
o Y
E'
E"
LM2
E*
Y2
r2
f
mY
f
ir r
i
f
f
mY由 LM曲线和货币需求函数 friYL 可知:
LM线较陡是因利率弹性 f 小,货币需求对利率不太灵敏,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增加,L1上升而 L2相应下降,使货币市场重新均衡。 f 较小,利率 r 须上升到足够高 (才能使 L2减少值与 Y增加导致的 L1增加值相当 ),进而对私人部门投资 I
产生较大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相反,当 f 较大从而 LM线较平(也就是 i越小),政府增支所致利率上升较小,
挤出效应就较小,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5.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与宏观经济极端情况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总结
一般来说,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在经济学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或者说,引起挤出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资源已充分利用时,政府支出增加,会使资源由私人利用转为政府利用,这就会有挤出效应。或者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自发支出增加,增加的支出通过乘数作用的过程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又引起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从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这就是挤出效应的过程。简单说,政府购买增加 → 商品市场上购买竞争加剧 → 导致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 L2减少 → 债券价格下跌 → 利率上升 → 投资减少 。政府购买增加挤出了私人投资。
当然,挤出效应可能是完全的,也可能是部分的。 第一,当投资的减少小于政府购买的增加时,挤出效应是部分的。这是正常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购买的增加仍然可以增加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但不如没有挤出效应时大。或者说,在存在挤出效应的情况下,自发支出的乘数效应小于没有挤出效应的时候。 第二,如果投资的减少等于最初增加的政府购买,就是完全的挤出效应。完全的挤出效应的条件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小量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而且,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更大的投资变动。虽然在现实中完全的挤出效应并不存在,但这种特例可以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挤出效应形成过程如右图: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右移 IS'。
不考虑货币市场和 LM曲线,IS均衡点由 E移到 E1,国民收入由 Y0增加到 Y1。
现实中必须考虑货币市场 。 Y增会致交易货币需求 L1增,使 L>M并使利率 r
上升,进而致 I下降,国民收入 Y随之下降,IS均衡点 E1沿 IS'移动到两市场的均衡 E'点 。
其实国民收入根本没有到 Y1而是在 Y'。
所以,因扩张财政政策使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致一部分私人投资被挤出,这就是挤出效应,被挤占的国民收入是 Y'Y1。
r0 IS'
IS
LM
E
Y0
r'
r
o Y
E'
E1
Y1Y'
挤出效应影响因素支出乘数 k 的大小
乘数 k 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i
i 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
(交易需求 )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f
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 f 越小,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 。 因此,政府增支使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对投资的,挤占,也越多 。
相反,如果 f 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d
投资利率系数 d 越大,则一定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 ;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
最重要的是什么
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i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 。
因此,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弹性即 f 和 d。
从 IS—LM模型的财政政策乘数中也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四个参数,b,d,i,f 。
f
dibdibf
f
)1(
1
)1(
可见,b越大,d 越小,i 越小,f
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好。
同时,在上式中 可以 看 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 f 在决定财政政策效果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
f 趋于极大时,也就是 LM曲线趋向于一条水平线时,θ=k=1/(1-b)的数值达到最大,财政政策最有效;而当 f 等于零时,也就是 LM曲线 是 一条垂线时,θ=0,财政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IS2
0 Y
r
IS1
LM1
LM2
LM3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货币政策的影响
LM曲线与 IS曲线相交于 E,决定了利率水平为 r0,国民收入水平为 Y0。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LM曲线右移为 LM',LM'与 IS相交于 E',
形成新的均衡,这时利率为 r',国民收入为 Y'。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是:利率下降,引致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这种政策被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用于需求不足的经济萧条之时。
LM
E
Y'
r0
r '
Y0
r
o Y
E'
IS LM'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
当增加货币供给,LM右移至 LM'后,E
点便不再均衡,即有 L<M。
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观点
L<M?过剩货币买债券,债券价格
r?,I?,ADY?。
同时,rL2? 且 YL1?;
L2?,L1L L=M
从而既有产品市场的均衡也有货币市场的均衡。
3.货币政策分析,效果分析
效果大小和影响因素
政策效果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影响的大小。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 IS和 LM曲线的斜率。
LM斜率不变,IS斜率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读图。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量 EE"。 EE"等于利率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收入并不增加那多,因双重均衡点在 E',而不是 E"。
IS的斜率与扩张政策效果大小的关系,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 d较小 (支出乘数较小时也如是,但 IS斜率主要决定于 d)。因此当 LM曲线右移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增加较少,国民收入增加也较少。反之,IS曲线较平坦,表示 d较大,r的下降带来的 I增量较大,从而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
i i
i0i0
i
i2i1
r
r0 r0
r1 r2
r
Y0 Y0Y1 Y3 Y2 Y3Y
Y
IS斜率不变,LM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右移时,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由 LM均衡方程和货币需求方程式可知,LM曲线较平坦,表示 L尤其是 L2受
r的影响较大,r稍有变动就会使 L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 M变动对利率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对右图有相类似分析。
总结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 (LM较陡时就会这样 ),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 (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 ),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 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
如果 LM曲线平坦得成了一条水平线,或陡峭得成了一条垂线,
就成了货币政策的特例 。
i i
i0i0
i1 i
2
r
r0
r1
r
r0
r2
Y0 Y1 Y0 Y2Y3 Y3
Y Y
4.货币政策的代数式说明: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也可以从 IS—LM模型中的均衡收入来推导:即
idfbdifb
d
]/)1[(
1
)1(?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b,d,i,f 四个参数。 b越大,
d越大,i越小,f越小,β 就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好。
同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d(即 IS曲线的斜率),d越大,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乘数数值就越大;当 d趋于极大时,货币政策最有效。 当 d
等于零时,也就是 IS曲线是一条垂线时,货币政策乘数数值等于零,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附 1.宏观经济极端状况:凯恩斯主义的极端
凯恩斯极端:流动陷阱
前已说明,在 IS—LM模型中,若 LM越平坦,或 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强
(相应挤出效应越弱 ),货币政策效果越弱。
若出现 IS线为垂线而 LM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思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
IS'ISr
r0
0 Y
0 Y1 Y
LM LM'?水平的 LM线即前面说过的“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
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
(出售公债券 )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
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 IS不垂直而向右下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如右图。
IS IS'
此外,极端中的 IS为垂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 d为零,
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
在投资需求呆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发生明显的影响。这时即令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但对收入仍没有作用。如图。
ISr
r0
0 Y
0 Y
LM
LM'
r1
前页图之所以称为凯恩斯极端,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反应又不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水平的 LM和垂直的 IS模型只是把凯恩斯这一看法推到了极端而已 。
凯恩斯极端下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的理由是:
水平的 LM线说明当利率降到 r0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此时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极小,而若买债券则资本损失的风险极大 (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 )。因此,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保持在手中,若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附 2.宏观经济极端状况:古典主义的极端右图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它与凯恩斯极端相反,LM垂直,IS水平。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如下图:
r
Y0 Y
IS
r0
LM LM'
0 Y1
古典主义观点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同产出水平有关,同利率没有关系,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因此,LM是一垂直线。所以,
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变动都对产出有极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
回到常态现实中宏观经济常介乎二种极端情况之间的中间区域。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同意,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对经济起一定的稳定作用。在衰退时期,要多用些财政政策,
而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应多用些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尽管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并不常见,但这两个模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它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提供了工具。有些经济学家看重财政政策,
另一些经济学家看重货币政策,就是由于他们对 LM和 IS可能有的形状有着不同的看法。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根据以上几节分析可知,如果某一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如下页图所示。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张性政策中性政策紧缩性政策作用点:总需求主要有四种组合方式:即双松、双紧、松紧搭配。
假定经济初始处于图中的 E点,收入为 Y0,利率为 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
Y*。为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 IS右移,也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将 LM右移。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 Y*,
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 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为了将收入从 Y0提高到 Y*,
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性货币政扩张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IS'
LM'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LM
IS
E
Y0 Y*0
r
Y
r
0
E'
IS" LM"
四,IS— 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前面我们建立 IS—LM模型时,有一个价格水平 P不变的假定,于是,当名义货币量 M变动时实际货币量就会增加或减少,LM曲线就会向左或向右移动。
现在我们放松价格水平 P不变的假定,
而让名义货币量 M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由 P1下降到 P2,那么,LM曲线就会从 LM1向右移动到 LM2,相应地,均衡时的计划的总支出水平由 Y1增加到了
Y2,其变化过程如右上图。
r
0 Y
r2
Y2
E2
r1
Y1
E1
IS
LM1(P1)
LM2(P2)
现在我们转换坐标系,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不同价格水平实现一般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均衡的计划总支出的关系可划出来。如右下图。
P
0 YY
1
Y2
P1 E1
P2 E2
AD所以,所谓的 总需求曲线( AD) 就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处均衡状态时,
每一价格水平所对应的计划的总支出。
总需求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为货币政策乘数。
为财政政策乘数,
,
difb
d
difb
f
P
M
AY
)1(
)1(
r
r1
r2
0 YY2Y1
LM(P1)
LM(P2)
Y
P
Y1 Y2
AD
0
IS
A
B P1
P2
①
②
③
④
A
B
⑤
21212121 YYrrLMLMPP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r
r1
r2
0 YY2Y1
LM1
LM2
Y
P
Y1 Y2
AD2
AD1
( 1)货币扩张
0
IS
( 2)财政扩张
r
r1
r2
0 YY2Y1
LM
Y
P
Y1 Y2
AD2
AD1
0
IS1
I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