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气 -固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
催化剂的失活
非催化气 -固相反应动力学
气 -液相反应过程的宏观动力学
5.1 气 -固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固体催化剂的一般情况
固体催化剂的物理特性
气 -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气 -固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气 -固催化反应
– 气体:反应物或产物
– 固体:催化剂
宏观动力学
– ri =f (P,T,C,Catalyst,三传 )
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
– ri = f (P,T,C,Catalyst)
一、固体催化剂的一般情况
催化剂
– 定义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组成上的变化。
– 特点
改变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对可逆反应,能加快正反应,也使逆反应加快,
不改变化学平衡;
某一种催化剂,若是正反应催化剂,也是逆反应催化剂。
催化剂性能要求
– 活性好
催化剂用量少,转化物料量大
对强放热反应,过高的活性往往不受欢迎,容易造成,飞温,
– 选择性好
比活性更为重要
– 寿命长
催化剂失活
– 中毒、有效组分挥发、结晶变化、微观熔合、比表面积减少等
– 机械强度高
粉化(固定床)
磨损(流化床)
催化剂组成及类别
– 组成
主催化剂(活性组分)
助催化剂
载体
– 类别
金属(良导体)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半导体)及其盐类
酸性催化剂(绝缘体)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混合法、浸渍法、沉淀法或共沉淀法、共凝胶法、喷涂法及滚涂法、溶蚀法、热溶法等
– 一门技术二、固体催化剂的物理特性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内 容 物 理 吸 附 化 学 吸 附吸附剂 所有固体物质 某些固体物质吸附选择性 临界温度下所有物质 只吸附某些能起化学变化气体温度范围 温度较低,近于沸点,对于微孔中的情况可高于沸点 温度远高于沸点吸附速率及活化能 很快,活化能低 <40kJ/mol
非活化的,低活化能;活化的,
高活化能 >40kJ/mol
吸附热 <8kJ/mol,很少超过凝缩热 >40kJ/mol,与反应热数量级相当覆盖情况 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可逆性 高度可逆 常不可逆重要性 用于测定表面积,微孔尺寸 用于测定活化中心的面积及阐明反应动力学规律
吸附等温线方程指一定温度下,气体吸附量与压力的关系
– Langmuir型
基本假设
– 均匀表面(或理想表面)
各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与表面被吸附程度无关
– 单分子层吸附
– 被吸附分子间互不影响,也不影响别的分子吸附
– 吸附机理均相同,吸附形成络合物亦均相同
– Langmuir型
若固体催化剂被吸附分子所覆盖分率 (覆盖率 )为
θ ( θ i表示被 i组分覆盖的分率)
裸露部分分率,1-θ ( )
以 σ 表示活性点;若
吸附速率为:
脱附速率为:
达到吸附平衡时
当为低覆盖率时,
n
i
i
1
1?
d
aA
AAA k
kK
p
AA?



1
)1( AAaa pkr
Add kr
AdAAada kpkrr )1(
AA
AA
A pK
pK
1?
AAAAA pKpK1
– Langmuir型
若 A发生解离吸附
d
a
A
AAA
k
kK
p
AA?



1
22
21
2)1( AAaa pkr 2Add kr
22)1( AdAAada kpkrr
AA
AA
A pK
pK

1
– Langmuir型
若为多分子吸附
Langmuir吸附等温线表示的吸附量(或覆盖率)与压力的关系呈双曲线型。
Hinshelwood利用本模型成功处理了许多气 -固相催化反应,因此又被称为 L-H机理。
)1()1(
1
1111111
i
ii
i pKpKAA?

)1()1(
2
2222222
i
ii
i pKpKAA?

)1()1(
i
i
i
iii
i
iiiii pKpKAA?




i
ii
ii
viii
i
iii
iv
i
i
i
i
i
ii
pK
pK
pK
pK
pK
1
1
1
1
1


– Freundlich型
催化剂表面并不均匀,吸附热随吸附量变化;
Freundlich式认为吸附热是随着表面覆盖率的增加呈幂函数关系减少,即:
– 吸附速率为:
– 脱附速率为:
– 达到吸附平衡时:
– 该方程适用于低覆盖率的情况。
AAaa pkr
Add kr?
AdAAada kpkrr
)1( AAA pK
– Temkin型
吸附与脱附速率与覆盖率呈指数关系,即:
– 吸附速率为:
– 脱附速率为:
– 达到吸附平衡时:
– 目前主要用于合成氨、硫酸工业。
AgAaa epkr
Ahdd ekr
AA hdgAada ekepkrr
)l n (1 AAA pKhg
– BET型
物理吸附
– C,常数
– P0,该温度下吸附组分饱和蒸汽压
00
)1(1
)( CPV
PC
CVPPV
P
mm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
– 比表面积
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经典测定方法
– BET法
– 孔容与孔径分布
氦 -汞法
氮解吸法
– 低温下的毛细现象
– 孔的几何形状
微孔形状因子三、气 -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反应的控制步骤
– 反应步骤
外扩散过程:反应物由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
内扩散过程:反应物进一步向催化剂内的微孔扩散
吸附过程: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被吸附
表面反应过程:吸附反应物转化成反应的生成物
脱附过程:反应生成物由催化剂表面脱附下来
内扩散过程:脱附下来的生成物分子由微孔内向外表面扩散
外扩散过程:生成物分子由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被带走
反应的控制步骤
– 控制步骤
若上述各步骤中某一步的阻力远大于其它各步阻力时,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这一步的速率,那么,
这一步骤就称为控制步骤。相应的其它各步就可当作平衡来进行处理
可能的控制步骤
– 外扩散控制
– 内扩散控制
– 动力学控制吸附控制;脱附控制;表面反应控制
– 消除了内、外扩散阻力的情况下测定的反应速率就是催化剂表面的本征速率
双曲线型的反应速率式
– 反应速率的定义
单位催化剂重量为基准,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变化量
– 下面针对不同动力学控制步骤来讨论
dt
dn
Wr
A
A
1
– 表面反应控制
不可逆反应 SRBA
AvAA pKAA
BvBB pKBB
BArkrSRBA
RvRR pKRR
SvSS pKSS
1 vSRBA



i
ii
ii
viii
i
iii
iv
pK
pK
pK
pK
1
1
1
1


– 表面反应控制
不可逆反应
– 若表面覆盖率很低,则
为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
2
2
2
)1(
)1(
)1(




i
ii
BA
SSRRBBAA
BA
SSRRBBAA
BABAr
BAr
pK
pkp
pKpKpKpK
pkp
pKpKpKpK
ppKKk
kr
SRBA
BAi ii pkprpK 1
– 表面反应控制
可逆反应 SRBA
AvAA pKAA
BvBB pKBB
RvRR pKRR
SvSS pKSS
SRrBAr kkrSRBA '
1 vSRBA



i
ii
ii
viii
i
iii
iv
pK
pK
pK
pK
1
1
1
1


– 表面反应控制
可逆反应 SRBA
2
2
2
'
'
)1(
)(
)1(
)(
)1(




i
ii
SR
BA
IISSRRBBAA
SR
BA
IISSRRBBAA
SRSRrBABAr
SRrBAr
pK
K
pp
ppk
pKpKpKpKpK
K
pp
ppk
pKpKpKpKpK
ppKKkppKKk
kkr
– 表面反应控制
可逆反应
– 若 A,R吸附,而 B,S不吸附
SRBA
AvAA pKAA
SRrBAr pkpkrSRBA '
RvRR pKRR
1 vRA



i
ii
ii
viii
i
iii
iv
pK
pK
pK
pK
1
1
1
1


22
2
'
'
)1(
)(
)1(
)(
)1(




i
ii
SR
BA
RRAA
SR
BA
RRAA
SRRrBAAr
SRrBAr
pK
K
pp
ppk
pKpK
K
pp
ppk
pKpK
ppKkppKk
pkpkr
– 表面反应控制
若 A为解离吸附,对反应 RA?
22
2122 AvAA pKAA
vRrAr kkrRA '2212
RvRR pKRR
1 vRA
RRAA
RR
vRRR
RRAA
AA
vAAA
RRAAi
iv
pKpK
pK
pK
pKpK
pK
pK
pKpK






1
1
1
1
1



22
'
'2
)1(
)(
)1( RRAA
R
A
RRAA
RRrAAr
vRrAr pKpK
K
ppk
pKpK
pKkpKkkkr



– 吸附控制
对,若为 A的吸附控制,则相应的机理可写为,SRBA
AdvAada kpkrrrAA
BvBB pKBB
v
B
SR
Br
SR
Br
SRA p ppKK KKKSRBA
RvRR pKRR
SvSS pKSS
– 吸附控制
对,为 A的吸附控制
SSRRBB
B
SR
RS
B
SR
RS
A
SSRRBB
B
SR
RS
v
vv
B
SR
Br
SR
vSSvRRvBB
pKpKpK
p
pp
K
p
pp
K
pKpKpK
p
pp
K
p
pp
KK
KK
pKpKpK




1
1
1
1

SRBA
1 vSRBA
– 吸附控制
对,为 A的吸附控制
SSRRBB
B
SR
RS
B
SR
A
SSRRBB
B
SR
RS
B
SR
RSdAa
AdvAada
pKpKpK
p
pp
K
pK
pp
pk
pKpKpK
p
pp
K
p
pp
Kkpk
kpkrrr



1
)(
1

SRBA
– 吸附控制
若 A为解离吸附且为控制步骤时,RA?
22
2122 AdvAa kpkrAA
v
r
RR
r
vRA
A
vRr K pKKKRA
2212
RvRR pKRR
1 vRA
RR
r
RR
r
RR
A
RR
r
RR
v
pK
K
pK
K
pK
pK
K
pK



11
1

22
22
)1(
)(
)1( RR
r
RR
R
A
RR
r
RR
r
RR
dAa
AdvAa
pK
K
pK
K
ppk
pK
K
pK
K
pK
kpk
kpkr



– 脱附控制
对反应,若为产物 R的脱附控制,则反应机理可写为:
RA?
AvAA pKAA
vAArArR
A
Rr pKKKKRA
vRaRd pkkrRR
AA
AAr
R
AAAArAA
v
vRA
pK
pKK
pKpKKpK '' 1,1
1
1
1
1




AA
R
A
AA
RaAArd
vRaRd pK
K
ppk
pK
pkpKKkpkkr
'' 1
)(
1?

– 具有两类不同的活性中心的情形
如对反应,活性位 σ 1吸附 A,R,
而活性位 σ 2吸附 B,S:
SRBA
AvAA pKAA 111
BvBB pKBB 222
SRrBAr kkrSRBA '2121
RvRR pKRR 111
SvSS pKSS 222
11 vRA
12 vSB
– 具有两类不同的活性中心的情形
如对反应,活性位 σ 1吸附 A、
R,而活性位 σ 2吸附 B,S:
)1)(1(
)(
)1)(1(
'
'
SSBBRRAA
SR
BA
SSBBRRAA
SRSRrBABAr
SRrBAr
pKpKpKpK
K
pp
ppk
pKpKpKpK
ppKKkppKKk
kkr



SRBA
RRAA
v pKpK 1
1
1?
RRAA
AAvAAA pKpK pKpK 11
RRAA
RRvRRR pKpK pKpK 11
SSBB
SS
vSSS
SSBB
BB
vBBB
SSBB
v
pKpK
pK
pK
pKpK
pK
pK
pKpK






1
1
1
1
2
2
2


11 vRA 12 vSB
– 动力学方程的一般形式
幂数型的反应速率式
– Temkin公式在合成氨动力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 Freundlich公式在幂数型动力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n
kr
)(
)(
吸附项推动力项
四、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内、外扩散影响的排除
– 外扩散影响的排除
在同一反应器中放置不同重量的催化剂 W1,W2,
在同一温度下,改变气体流量 FA0( 进料组成不变),测得其转化率,两者按 xA~W/FA0作图。
可出现三种情况
– 外扩散影响已经排除
– 外扩散影响显著
– 高流速区外扩散影响已排除,低流速区存在外扩散影响
– 实验应在高流速区进行
内、外扩散影响的排除
– 内扩散影响的排除
在恒定 W/FA0下,改变催化剂粒径 dp,测得转化率,
以 xA~dp作图,则
– b点以左,为内扩散影响排除区
– b点以右,内扩散影响未排除
实验用 dp<(dp)b
内、外扩散影响的排除
– 气流模式
全混流模式
平推流模式
– 固定床(管式反应器)
管内径至少为催化剂粒径 8倍以上
催化剂层高至少为催化剂粒径 30倍以上
充填均匀
实验用的反应器
– 固定床积分反应器
指一次通过后转化率较大 (>25%)的情况
实验方法
– 改变 W/FA0,测得出口转化率,作 xA~W/FA0图
实验数据处理
– 取一微层 dW作物料衡算
即等温线上的斜率即为该点反应速率
优缺点:结果简单、实验方便、对取样、分析要求不高,可全面考察反应情况;但床层中存在温度梯度,使数据处理较复杂。
)(
)()(
0
0
A
A
AAAA
FWd
dxrdxFdWr
实验用的反应器
– 固定床微分反应器
一次通过后转化率很低 (<10%)的情况,催化剂用量少
实验数据处理
– 可认为从进口 xA1到出口 xA2,反应速率为常数;物料衡算:
( -rA) 相当于转化率为( xA1+xA2) /2时的反应速率
实验方法
– 预先配好各转化率下的组成,再进行测试;
– 或:微分反应器前加一预反应器,再与其余物料混合,调节两股物料流量,可获得进料组成
优缺点:直接求出反应速率,催化剂用量少,易实现等温,但分析精度要求高,配料麻烦,气体流型难控制。
0
12
120 )()()(
A
AA
AAAAA
FW
xxrxxFWr
实验用的反应器
– 催化剂回转式反应器
催化剂夹在框架中快速回转,从而排除外扩散,
气相完全混合,反应器等温
此时可采用全混流的设计方程式
– ( -rA) 相当于转化率为 xA时的反应速率
– 流动循环(无梯度)式反应器
依靠回转浆叶把气体在器内强制循环而通过催化剂床层
0
0
00 )()()(
A
AA
AAAAA
FW
xxrxxFWr
实验用的反应器
– 脉冲反应器
把反应器和色谱仪结合起来测定反应动力学
– 反应器后串接色谱仪
– 催化色谱催化剂装填在色谱柱中,反应和分离在色谱柱中进行
反应器行为为非稳态过程,数据处理复杂
– 流化床反应器
由于流化床反应器中气、固两相的流型均难保证为理想流动,因此所得到的动力学一般为宏观动力学,即包括了反应动力学与传递过程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动力学方程的判定和参数的推定
– 处理过程
实验得到不同温度、不同进料组成(或分压)下原料转化率及产物组分的生成率与接触时间之间的关系
→ 可以计算一定温度和组成下的反应速率
利用设想的机理
→ 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结合两者,即可确定动力学方程式中的参数
动力学方程的判定和参数的推定
– 参数推定方法
直接积分法
– 如积分反应器中
– 根据实验结果( xA~W/FA0),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出
a,b,从而计算出 k,KA等参数
AA
AA
A
AA
x
A
x
AA
A
x
AA
AA
A
A
x
A
A
A
pK
pkK
r
xbfxaf
k
dx
pkK
dx
pK
pkK
dx
F
W
r
dx
F
W
AAA
A




1
)()(
1
21
000
0
0
0
动力学方程的判定和参数的推定
– 参数推定方法
线性化法
– 对于不能直接积分时,往往把动力学式线性化;如
– 可改写成
– 令 x = pA,y = pB,
– 接下来,可根据( pA,pB,r) 求得 (x,y,z),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求出 a,b,c,最后求出 k,KA,KB
2)1( BBAA
BABA pKpK ppKkKr
B
BA
B
A
BA
A
BA
BA
BBAA
BABA p
KkK
Kp
KkK
K
KkKr
pp
pKpK
ppKkKr

1
1
r
ppz BA?
BA KkK
a 1?
BA
A KkKKb?
BA
B
KkK
Kc?
cybxaz
动力学方程的判定和参数的推定
– 参数推定方法
线性化法
– 又如
– 令
– 同样,根据
CBAcCbBaA pcpbpakrppkpr lnlnlnlnln
cabaaapxpxpxkary CBA 2213210,,,ln,ln,ln,ln,ln
3322110 xaxaxaay
),,,(),,,(),,,(),,,( 3210321 cbakaaaayxxxrppp CBA
例,CO和 Cl2在活性炭表面上催化合成光气的反应:
CO( A) + Cl2( B) → COCl2( C)
是一不可逆反应,实验测得的反应速率数据如下:
设反应为表面反应控制,CO在活性炭表面上的吸附与 Cl2及 COCl2相比要弱得多,试确定动力学最优参数。
pA(atm) pB(atm) pC(atm) r(mol/h/gcat)
0.405 0.352 0.226 0.00414
0.396 0.363 0.231 0.00440
0.310 0.320 0.356 0.00241
0.287 0.333 0.367 0.00245
0.253 0.218 0.522 0.00157
0.610 0.118 0.231 0.00390
0.179 0.608 0.206 0.00200
解:首先根据机理式写出动力学方程
由于 A吸附很弱,因此分母中 A的吸附项可忽略
AvAA pKAA
BvBB pKBB
BArkrCBA
CvCC pKCC
2)1(
CCBBAA
BABAr
BAr pKpKpK
ppKKkkr

2)1(
CCBB
BABAr
BAr pKpK
ppKKkkr

– 动力学方程式的线性化

– 利用实验数据求取各动力学参数
采用最小二乘法
考虑各实验数据的误差 R,则有
rppKKkpKpK
pKpK
ppKKk
r
BABArCCBB
CCBB
BABAr
/1
1


rppzpypx
KKkCKBKA
BACB
BArCB
/,,
,,


zCyBxA 1
RzCyBxA1
对第 i组数据
最小二乘法要求所有数据的误差平方和最小
若有 n组数据,则
iiii RzCyBxA1














i
ii
i
ii
i
i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iiiii
iii
n
i
iii
n
i
i
n
i
i
n
i
iii
zyBCzxACyxAB
zCyBxA
zCyBxAN
zBCyzACxyABx
CzByAx
zCyBxAR
RzCyBxA
222
222
)222
222
1(
)1(
222222
1
2
2
2222
1
2
1
2
1
2
要保证 A,B,C的取值使误差平方和最小
则必须
其中各求和项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因此上述三个方程式为关于 A,B,C的方程组
m in2
i i
R
0
02222
0
02222
0
02222
2
2
2
2
2
2
2
2
2












i
ii
i
ii
i
i
i
i
i
ii
i
ii
i
i
i
i
i
i
ii
i
ii
i
i
i
i
i
ii
i
ii
i
i
i
i
i
i
ii
i
ii
i
i
i
i
i
ii
i
ii
i
i
i
i
i
zyBzxAzzC
zyBzxAzzC
C
R
zyCyxAyyB
zyCyxAyyB
B
R
zxCyxBxxA
zxCyxBxxA
A
R
根据实验数据及方程组的各求和项要求,可列表如下
r pA x(pB) y(pC) z(√ pApB/r) x2 y2 z2 xy yz xz
∑ 2.315 2.145 41.99 0.9008 0.7370 256.3 0.6673 12.890 14.595
∑ xi ∑ yi ∑ zi ∑ xi2 ∑ yi2 ∑ zi2 ∑
xiyi

yizi

xizi
将表中计算得到的各求和项的值代入方程组
– 由此,可给出动力学方程式为
393.060.161.2
393.060.161.2
099.413.256890.12595.14
0145.2890.127370.06673.0
0315.2595.146673.09008.0





BACB
KkKKK
CBA
CBA
CBA
CBA
2)60.161.21(
1 5 4 4.0
CB
BA
pp
ppr

5.2 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
扩散系数
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非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内扩散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一、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或容积扩散
– 孔径大时,分子扩散阻力来自于分子的碰撞
– 对双组分
式中,DAB为分子扩散系数
– 对多组分
dz
dyD
RT
P
dz
dyCD
dz
dCDN A
ABATABAAB
scmP MMTD
ABAB
BA
AB /
)11(
0 0 18 5 8.0 22
21
23


m
i i
i
m
D
y
yD
1 1
1
1
1
努森( Knudson) 扩散
– 孔径小于分子自由程( 0.1μ m) 时,扩散阻力来自于分子与孔壁的碰撞
– 对于扩散系数 DK
a为微孔半径 (cm),T为温度 (K),M为分子量,
ε p为孔隙率,Sg为比表面积 (cm2/g),ρ p为粒子密度 (g/cm3)。
MTSDscmMTaD pg
p
KK?
1 9 4 0 0/9700 2 或
若分子扩散与努森扩散同时存在
– 催化剂中的有效扩散系数
τ 为催化剂微孔形状因子(曲折因子),取 2 ~ 4
)1(,
)(1
)1(
1
A
B
AKAB
A N
Na
DD
ayD
DD p
e?
二、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为减少床层阻力,工业固定床使用的催化剂一般为球形或圆柱形,且粒度较大
( dp= ~ 2mm),因此,微孔中的扩散距离亦相应增加,可能导致粒内浓度不一,
从而造成反应速率和温度的不一
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 定义
催化剂的有效系数值的计算
– 以球形颗粒催化剂(半径为 R) 上进行 m级不可逆等温反应为例来推导 η 的计算及其值的大小。
s
p
r
r
反应速率度与其外表面相等时的催化剂内部的浓度、温速率催化剂粒子的实际反应?
– 首先计算粒内反应物浓度 C与半径 r的关系
当达到定常态时,在半径 r处,取 dr的微元,在
r~r+dr间的微元进行物料衡算
定义一无因次内扩散模数 υ s( Thiele模数)
对一级不可逆反应,则
s
m
e
v
m
vee
CCRr
dr
dC
rCB
C
D
k
dr
dC
rdr
Cd
Ckdrr
dr
dC
Drdr
dr
dC
C
dr
d
Ddrr




,
0,0:..
2
44)()(4
2
2
222

e
m
sv
s D
CkR 1
)()( 22 RbbRDkDkR ss
e
v
e
v
s

上述二阶微分方程可写作
令 C=ξ /r,则
代入微分方程,可得
其通解为
代入边界条件,得
CbCDkdrdCrdr Cd
e
v 2
2
2 2

322
2
3222
2
2
2
2
2212111
1
rdr
d
rdr
d
rrdr
d
rdr
d
rdr
d
rdr
Cd
rdr
d
rdr
dC





2
2
2
2
2322
2
)
1
(
2
)
221
(
b
dr
d
r
b
rdr
d
rrrdr
d
rdr
d
r


brbr eAeACr 21?
)s in h ()(
)s in h (
s
s
s
R
r
R
r
C
C
※ 无因次内扩散模数 υ s( Thiele模数)
– 其物理意义在于
– υ s的大小反映了表面反应速率与内扩散速率之比,内扩散阻力越大,υ s越大;因此,
它表征了内扩散影响的大小
e
m
sv
s D
CkR 1
内扩散速率表面反应速率


3
4
)
3
4(
3
2
3
1
22
R
CDR
CkR
D
Ck
R
s
e
m
sv
e
m
sv
s
– 计算催化剂颗粒的实际反应速率
当达到定常态时,颗粒内的反应速率与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去的扩散速率相等,即
其中
Rrdr
dCDRr
ep )(4
2?
)
1
t an h
1
(
s i n h
)s i n hc os h(
s i n h
)s i n h ()c os h (
)(
ss
ss
s
ssss
s
s
s
s
s
s
R
C
R
C
Rr
R
r
R
r
r
C
R
r
R
C
Rrdr
dC






)1t a n h1(4
ss
sesp CRDr
– 以催化剂表面浓度和温度计算的反应速率
– 催化剂颗粒的有效系数
即,η 由 υ s所决定,可参见教材 p167图 5-2-3
– 对于非球形颗粒,定义广义内扩散模数 υ L
根据上述定义,对球形颗粒
svs CkRr 33
4
)1t a n h1(3
ssss
p
r
r

球形颗粒圆柱状颗粒平片状颗粒厚度颗粒扩散表面积颗粒体积其中,
3
2
2
1
R
RL
D
Ck
L
e
m
sv
L


Ls 3?
三、非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对于放 (吸 )热反应,颗粒内部会有温差存在
若对颗粒内部某一壳层作热量衡算
– 当达到定常态时,净扩散量与反应量相等,而放出之热量必然在层内以一定的温差传递出去,
因此
)(
)(
)(
CC
HD
TTT
dr
dT
H
dr
dC
D
s
p
Re
s
pRe




– 若物料在颗粒内全部反应完(即快反应),
C=0,此时
– 对强放(吸)热反应,Δ T不能忽略,可能会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度
m a x T
s
p
Re CHDT
)(
m a x
四、内扩散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两个独立并存的反应
– 内扩散阻力的存在将使反应选择性降低
SWR
CBA
k
k


2
1 )( 主反应
平行反应
– 主、副反应相同级数:对选择性无影响
– 主反应级数 >副反应级数:选择性降低;应当尽量减少内扩散阻力
– 主反应级数 <副反应级数:选择性升高;应当适当增大内扩散阻力
串联反应
– 主、副反应具有相同级数:内扩散阻力越大,
主产物的选择性越低
CA
BA
k
k


2
1 )( 主反应
CBA kk 21 )( 主
5.3 催化剂的失活
物理性失活
– 晶体结构变化、融合导致表面积减少引起的
中毒
– 原料中带入能强烈吸附于活性表面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化学性失活
– 物料分解、聚合形成焦碳聚合物而使活性表面被覆盖、微孔被堵
中毒方式
– 均匀中毒:均匀失活 (有毒物质在孔内扩散速率慢 )
– 孔口 (或壳层 )中毒 (中毒物质吸附速率很快) )
失活速率因子
– 对 A→ R的 n级反应
反应速率
失活速率
0r
r
nAA CkdtdC
dmid Ckdtd
四类失活
– 平行失活,A→ R+P↓
– 串联失活,A→ R,R→ P↓
– 分行失活,A→ R,P→ P↓
– 与浓度无关的失活
– d 的取值
当进料中的杂质吸附极牢以及对 P无内扩散阻力时,d ≈0
当平行失活且对 A无内扩散阻力时,d = 1
当平行失活且对 A有强内扩散阻力时,d →3
当串联失活时,d ≈1
ddkdtd
dmPd Ckdtd
dmRd Ckdtd
dmAd Ckdtd
5.4 非催化气 -固相反应动力学
常见模型
– 整体均匀转化模型
当粒内无内扩散阻力而反应又较缓慢时适用
– 粒径不变的缩核模型
反应从粒子外表面逐渐向内核部分推进,但粒子体积不变
– 粒径缩小(或增大)的缩粒(或长粒)模型
粒径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缩小
其中后两种比较接近于真实情形一、缩粒模型
反应
反应过程的描述
– A由气流主体经气膜扩散至粒子表面
– A由粒子表面经灰层扩散至反应表面(内核表面)
– A在内核表面反应
三步串联而成
)()()()( sSgRsbBgA
各步的速率表达
– A扩散通过粒子周围气膜:
Se为颗粒外表面积
– A扩散通过灰层:
Sr为任一半径 r处的表面积
– A在未反应核表面反应(若为一级时):
Sc为未反应核表面积;
ks为以表面积为基准的速率常数
)(1 ASAGGA
e
CCkdtdnS
dr
dCD
dt
dn
S AeAr
1
ACs
A
c
CkdtdnS 1
不同的控制步骤下的模型
根据每一串联步骤阻力大小,可确定相应控制步骤
– 气膜扩散控制
对固体 B
若固体物质 B的摩尔密度为
粒子体积为 Vp,则
240 RSCC eAcAS
AGGASAGGAB CbkCCbkdt
dn
R
b
dt
dn
R )(44
1
22
)( mBBm M
ccmBcmpmB drrdnrVn
23 4
3
4
– 气膜扩散控制
积分可得
当 rc=0时,粒子全部反应完,此时相应时间为
在任一时刻,B的转化率为 xB,则
RrtCB
Cbk
dt
dr
R
r
Cbk
dt
dr
r
R
c
AGG
ccm
AGG
c
cm



,0:..
4
4
1
2
2
2
2

])(1[3 3RrCbk Rt c
AGG
m
3)(1
3 R
rt
Cbk
R c
AGG
m
B
cc
m
cm
B xR
rt
R
r
R
r
x


33
3
3
)(1)(
3
4
3
4
1


– 灰层控制
240,rSCCC rAcAGAS
drdCrDdrdCSDdtdnN AeAreAA 24
c
AGe
A
c
AG
A
e
C
A
A
e
r
R
rR
CD
N
rR
C
N
D
dC
N
D
dr
r AG
c
11
4
11441 0
2








cr
R
c
AGe
cm
c
t
c
AGec
cm
AccmB
dr
CbD
r
rR
dt
rR
CbD
dt
dr
r
bdndrrdn
2
0
2
2
)
11
(
11
4
4
4


])(2)(31[6 32
2
R
r
R
r
CbD
Rt cc
AGe
m
– 灰层控制
当 rc=0时,粒子全部反应完,此时相应时间为:
AGe
m
CbD
R
6
2?

32 )(2)(31
R
r
R
rt cc
)1(2)1(31)(1 323 BBcB xxtRrx
– 反应控制
当 rc=0时,粒子全部反应完,此时相应时间为:
24 ccAcAGAS rSCCC
AccmBACsA
c
bdndrrdnCkdtdnS 24,1
t m AGsrR cAGsccmc dtCbkdrCbkdtdrrr c 022 44 1
)1( RrCbk Rt c
AGs
m
3
13
)1(1)(1
1
B
c
B
c
AGs
m
xt
R
rx
R
rt
Cbk
R



二、缩粒模型
反应时固体表面成为气体离去,故不存在灰层及灰层控制;
反应过程的描述
– A由气流主体经气膜扩散至粒子表面;
– A在粒子表面反应。
二步串联而成。
)()()( gRsbBgA
气膜扩散控制
– 扩散系数满足:
y为气相中反应组分的分子分率
– 对固体 B:
24,0 rSC eAS
2131 )()(6.00.2 udDD ydk ppG
AGGASAGGAB CbkCCbkdt
dn
r
b
dt
dn
r )(44
1
22
drrdnrVn mBmpmB 23 434
AGGmAGGm Cbkdt
drCbk
dt
drr
r
2
2 44
1
气膜扩散控制
– 对小颗粒:
kG一式中第二项可以忽略;
反应结束时,所需反应时间:
yrDydDkD ydk pGpG 0.20.2
])(1[
2
2
2
0
R
r
b D C
Ry
t
dt
y
b D C
r d r
yr
b D C
Cbk
dt
dr
AG
m
t
m
AGr
R
AG
AGGm




AG
m
b D C
Ry
2
2

32)1(1 Bxt
气膜扩散控制
– 对大颗粒:
kG一式中第一项可以忽略;
反应结束时,所需反应时间:
21
2131 )()(6.0
r
Kkud
DD
ydk
G
ppG
])(1[
3
2
2
32
3
0
2
1
2
1
R
r
bK C
R
t
dt
bK C
drr
r
bK C
Cbk
dt
dr
AG
m
t
m
AG
r
R
AG
AGGm


AG
m
bK C
R
3
2 23
21)1(1 Bxt
表面反应控制
24 rSCC rAGAS
AmBACsA
r
bdndrrdnCkdtdnS 24,1
t m AGsrRAGsm dtCbkdrCbkdtdrrr 022 44 1
)1( RrCbk Rt
AGs
m
AGs
mCbk R
Rrt 1?
31)1(1 Bxt
5.5 气 -液相反应过程的宏观动力学
基本方程:
– 一般为不可逆反应,A(g) + B(l) → 产物
经历步骤
– 反应物气相组分 A由气相主题传递到气 -液界面,在界面上假定达到气 -液相平衡;
– 反应物气相组分 A从气 -液相界面扩散入液相,并在液相内反应;
– 液相内的反应产物向浓度下降的方向扩散,气相产物则向界面扩散;
– 气相产物向气相主体扩散。
实际的反应速率是包括了这些传递过程在内的综合反应速率,称为 宏观动力学 。
常见的气 -液相反应描述模型
– 根据传质速率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应用传质中的双膜理论,在定常态下,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瞬间反应,反应面在液膜内;
瞬间反应,CB高,反应面在相界面上;
二级快反应,反应区在液膜内;
CB高,拟一级快反应,反应区在液膜内;
二级中速反应,反应发生在液膜及液相主体;
拟一级中速反应,反应在液膜及液相主体内;
慢反应,反应主要集中在液相主体内;
极慢反应,为在液相主体内的均相反应。
与气 -液相反应有关的几个重要参数
– 膜内转化系数 γ,
γ 值的大小反映了在膜内进行的那部分反应可能占的比例,因而可用以判断反应快慢的程度;
– γ >2,膜内最大反应量为膜内最大传质量的 4倍以上,
故为反应在液膜内进行的瞬间反应及快反应;
– γ <0.02,反应几乎全部在液相主体中进行,为极慢反应情况;
– 0.02<γ <2,中等速率反应情况。
质速率通过界面可能的最大传速率液相内可能的最大反应
AiLA
LBLAi
LA
LABL Ck zCCkk DkC 2
2
2?
与气 -液相反应有关的几个重要参数
– 增强系数 β,
– 反应相利用系数 η L
AiLA
A
LA
aCk
zdz
dCaD
0
率可能的最大物理传质速实际反应速率?
率可能具有的最大反应速反应速率
LBLAL
AL CkC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