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鸦片战争
禁毒不仅是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事情,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毒品走私在人们看来,一般不过是私人性质,政府不会参与。然而在近代,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则成为英国政府的政策。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导致民弱国贫,中国人因此被讥为“东亚病夫”。
鸦片的危害:“能令富者贫,寿者夭,强者弱,廉者贪,勤者惰”。
第一节 战前的英国和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的中心,英国处于边缘地位。但15、16世纪开始,这个农业时代的边缘国家却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
一、战前的中国
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皇帝是绝对的权威。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购买力低下。
3、军事上:实行八旗、绿营驻防制度。
4、思想文化上:对思想的控制很广,礼教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二、战前的英国
1、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1640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加特王朝的统治。此后,经过“光荣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和君主互相妥协,资产阶级掌握实权,权归内阁,君主不拥有实权,但享有尊荣。经历了政治体制的变革,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民主政治的建立既是其生产力本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亦反过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经济上,由于“圈地运动”英国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8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飞跃,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导致英国资本家迫切希望向外开拓市场,追逐最大限度利润的本性驱使英国人开始向东方尤其是中国寻求市场,并在工业品无法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制定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罪恶计划。
3、军事上: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英国建立了近代的军队和一支强大的海军,为其向外扩张尤其是建立海上霸权创造了条件。
4、文化上:文化多元。
三、战前的中英贸易
1、清朝的“公行”制度
2、战前的中英贸易状况战前,中国对英贸易主要以丝、茶为主,直到19世纪20、30年代,中国每年出超200余万元。
3、罪恶的鸦片侵华政策的制定英国以纺织品打开中国市场的计划落空,如战前,英国资本家多次在广州试销棉纺织品,但销路不佳,连遭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制定了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罪恶计划。
鸦片不产于英国,1757年英国占领了鸦片产地孟加拉,其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强迫当地农民扩大鸦片种植。后来,它又获得在印度的鸦片专卖权以及制造鸦片的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表面上不参与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将它制成的鸦片在印度市场上公开拍卖,由散商向中国销售。
鸦片的走私改变了中英贸易状况,鸦片走私的猖獗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第二节 鸦片泛滥和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一、鸦片泛滥对中国的危害
1、摧残中国人的精神和肉体。
2、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
3、银贵钱贱,加重了人民负担。
4、加深了统治危机。
二、清政府内部对禁烟问题的争论
1、主张驰禁
2、主张严禁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1)要求吸食者戒烟
(2)要求鸦片贩子交出鸦片,并保证不再贩运
(3)整顿军备,做好英国侵略者武装进犯的准备
2、虎门销烟第三节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1、开拓市场的需要
2、虎门销烟的借口二、战争的性质马克思指出鸦片战争“是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不仅罪恶,而且可耻。
三、战争过程四、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五、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腐败:①专制制度下,昏庸皇帝举棋不定;②效率低下,沿海缺乏防御,没有总体作战计划。
2、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第四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它也是蓬勃向上的资本主义文明与日暮穷途的封建文明的首次较量,它带来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世界文明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近代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就必须进行改革,向西方学习。这正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遇到的崭新课题。但是,从当时情形看,清廷以至中国社会的主流,除了被迫接受战败条约外,对此问题缺乏深刻认识。
一、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主权丧失
1、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司法自主权丧失
3、关税自主权丧失二、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五口通商开始解体解体的程度、范围问题;关于买办的评价问题。
三、思想文化上
1、治学方法的改变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
2、社会思潮方面,向西方学习的呼声开始出现。
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些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政治制度介绍的著作。
魏源参照林则徐的《四洲志》,著《海国图志》,著作介绍了各国情况,提出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并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
姚莹著《康輶纪行》,主要研究边疆史地,寻求抵御外国侵略之策。
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寻求抵御之策,发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呼声。但社会思潮的主流依然故我。《海国图志》在国内无人问津,在日本却很畅销,即实鲜明的对比。
禁毒不仅是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事情,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毒品走私在人们看来,一般不过是私人性质,政府不会参与。然而在近代,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则成为英国政府的政策。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导致民弱国贫,中国人因此被讥为“东亚病夫”。
鸦片的危害:“能令富者贫,寿者夭,强者弱,廉者贪,勤者惰”。
第一节 战前的英国和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的中心,英国处于边缘地位。但15、16世纪开始,这个农业时代的边缘国家却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
一、战前的中国
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皇帝是绝对的权威。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购买力低下。
3、军事上:实行八旗、绿营驻防制度。
4、思想文化上:对思想的控制很广,礼教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二、战前的英国
1、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1640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加特王朝的统治。此后,经过“光荣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和君主互相妥协,资产阶级掌握实权,权归内阁,君主不拥有实权,但享有尊荣。经历了政治体制的变革,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民主政治的建立既是其生产力本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亦反过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经济上,由于“圈地运动”英国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8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飞跃,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导致英国资本家迫切希望向外开拓市场,追逐最大限度利润的本性驱使英国人开始向东方尤其是中国寻求市场,并在工业品无法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制定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罪恶计划。
3、军事上: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英国建立了近代的军队和一支强大的海军,为其向外扩张尤其是建立海上霸权创造了条件。
4、文化上:文化多元。
三、战前的中英贸易
1、清朝的“公行”制度
2、战前的中英贸易状况战前,中国对英贸易主要以丝、茶为主,直到19世纪20、30年代,中国每年出超200余万元。
3、罪恶的鸦片侵华政策的制定英国以纺织品打开中国市场的计划落空,如战前,英国资本家多次在广州试销棉纺织品,但销路不佳,连遭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制定了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罪恶计划。
鸦片不产于英国,1757年英国占领了鸦片产地孟加拉,其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强迫当地农民扩大鸦片种植。后来,它又获得在印度的鸦片专卖权以及制造鸦片的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表面上不参与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将它制成的鸦片在印度市场上公开拍卖,由散商向中国销售。
鸦片的走私改变了中英贸易状况,鸦片走私的猖獗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第二节 鸦片泛滥和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一、鸦片泛滥对中国的危害
1、摧残中国人的精神和肉体。
2、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
3、银贵钱贱,加重了人民负担。
4、加深了统治危机。
二、清政府内部对禁烟问题的争论
1、主张驰禁
2、主张严禁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1)要求吸食者戒烟
(2)要求鸦片贩子交出鸦片,并保证不再贩运
(3)整顿军备,做好英国侵略者武装进犯的准备
2、虎门销烟第三节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1、开拓市场的需要
2、虎门销烟的借口二、战争的性质马克思指出鸦片战争“是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不仅罪恶,而且可耻。
三、战争过程四、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五、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腐败:①专制制度下,昏庸皇帝举棋不定;②效率低下,沿海缺乏防御,没有总体作战计划。
2、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第四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它也是蓬勃向上的资本主义文明与日暮穷途的封建文明的首次较量,它带来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世界文明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近代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就必须进行改革,向西方学习。这正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遇到的崭新课题。但是,从当时情形看,清廷以至中国社会的主流,除了被迫接受战败条约外,对此问题缺乏深刻认识。
一、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主权丧失
1、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司法自主权丧失
3、关税自主权丧失二、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五口通商开始解体解体的程度、范围问题;关于买办的评价问题。
三、思想文化上
1、治学方法的改变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
2、社会思潮方面,向西方学习的呼声开始出现。
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些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政治制度介绍的著作。
魏源参照林则徐的《四洲志》,著《海国图志》,著作介绍了各国情况,提出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并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
姚莹著《康輶纪行》,主要研究边疆史地,寻求抵御外国侵略之策。
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寻求抵御之策,发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呼声。但社会思潮的主流依然故我。《海国图志》在国内无人问津,在日本却很畅销,即实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