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国人必须寻找对策。维新志士试图通过全面改革,即经济、教育、政治的变革,使中国走向富强。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表明中国近代化的步履维艰。
第一节 戊戌维新一、戊戌维新的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强烈刺激
2、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3)直接投资,压制中国民族工业
3、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
4、对洋务运动的反思二、维新派的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改革思想康有为主要从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柱根据入手,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一个厉行改革的大师,从儒家经典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梁启超的变法理论梁启超主要从法理方面探讨变法,主张伸民权、开民智。他认为“伸民权”必须以“开民智”为条件,必须培养有知识和有觉悟的公民。
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论君权民权相嬗之说》,阐述变法是古今之公理,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3、严复的启蒙思想
(1)、批评“中体西用”
(2)指出培养民力、民德、民智才是救亡的根本
(3)以进化论阐释历史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1、报刊、学会、学堂的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成为维新人士宣传变法思想的舆论阵地。
学会:强学会、保国会等各级学会的建立表明维新志士改变松散的状态,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现代西方的政党组织形式开始在中国萌芽。
学堂:时务学堂等各种新式学堂的创办,培养了人才。
2、光绪帝与变法
3、传教士与戊戌变法四、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与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不同,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着重救亡图存。
戊戌维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戊戌思潮就是学习西方,维新救亡,改造中国。维新派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宪政,批判专制制度,否定传统纲常名教,开始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五、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演变无论主张政治改革的康有为,还是大力主张民众启蒙的严复、梁启超,在文化态度他们一开始都批判传统文化,经过向西方学习,但最终回归传统文化。怎样看待这种演变?
原因的分析:第一,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考察。第二,外部原因:①民国初期政治的影响;②西方文化本身的弊端,特别是一战暴露了隐藏在船坚炮利、声色光电以及民主政治之后的危机。
六、戊戌维新的启示
1、改革必须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展开,否则,欲速不达。
2、改革必须要有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七、学术界关于变法评价问题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一、近代中国的教案教案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传教士在华传教的案件。西方的天主教、耶稣教等在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下,不断向华派遣传教士。他们中有为信仰而来的传教者,有的也在传播西学和文教慈善事业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收集情报,为本国政府服务。中国人民对此十分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二、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原因
1、教会的侵略性
2、中西文化的冲突
3、教会势力与士绅权势的矛盾
4、清廷处置失当三、近代教案的特点
1、官、绅、民联合发动
2、教案高潮与民族危机之紧急相联
3、时间长、次数多四、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是官、绅、民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
2、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维护了地方督抚的势力,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有利于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
3、义和团运动后中国的政局:“中国数千年来外侮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五、《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义和团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廷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列强可以在这里驻兵;(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为六部之首等。《辛丑条约》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国人必须寻找对策。维新志士试图通过全面改革,即经济、教育、政治的变革,使中国走向富强。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表明中国近代化的步履维艰。
第一节 戊戌维新一、戊戌维新的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强烈刺激
2、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3)直接投资,压制中国民族工业
3、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
4、对洋务运动的反思二、维新派的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改革思想康有为主要从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柱根据入手,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一个厉行改革的大师,从儒家经典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梁启超的变法理论梁启超主要从法理方面探讨变法,主张伸民权、开民智。他认为“伸民权”必须以“开民智”为条件,必须培养有知识和有觉悟的公民。
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论君权民权相嬗之说》,阐述变法是古今之公理,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3、严复的启蒙思想
(1)、批评“中体西用”
(2)指出培养民力、民德、民智才是救亡的根本
(3)以进化论阐释历史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1、报刊、学会、学堂的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成为维新人士宣传变法思想的舆论阵地。
学会:强学会、保国会等各级学会的建立表明维新志士改变松散的状态,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现代西方的政党组织形式开始在中国萌芽。
学堂:时务学堂等各种新式学堂的创办,培养了人才。
2、光绪帝与变法
3、传教士与戊戌变法四、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与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不同,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着重救亡图存。
戊戌维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戊戌思潮就是学习西方,维新救亡,改造中国。维新派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宪政,批判专制制度,否定传统纲常名教,开始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五、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演变无论主张政治改革的康有为,还是大力主张民众启蒙的严复、梁启超,在文化态度他们一开始都批判传统文化,经过向西方学习,但最终回归传统文化。怎样看待这种演变?
原因的分析:第一,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考察。第二,外部原因:①民国初期政治的影响;②西方文化本身的弊端,特别是一战暴露了隐藏在船坚炮利、声色光电以及民主政治之后的危机。
六、戊戌维新的启示
1、改革必须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展开,否则,欲速不达。
2、改革必须要有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七、学术界关于变法评价问题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一、近代中国的教案教案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传教士在华传教的案件。西方的天主教、耶稣教等在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下,不断向华派遣传教士。他们中有为信仰而来的传教者,有的也在传播西学和文教慈善事业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收集情报,为本国政府服务。中国人民对此十分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二、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原因
1、教会的侵略性
2、中西文化的冲突
3、教会势力与士绅权势的矛盾
4、清廷处置失当三、近代教案的特点
1、官、绅、民联合发动
2、教案高潮与民族危机之紧急相联
3、时间长、次数多四、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是官、绅、民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
2、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维护了地方督抚的势力,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有利于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
3、义和团运动后中国的政局:“中国数千年来外侮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五、《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义和团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廷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列强可以在这里驻兵;(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为六部之首等。《辛丑条约》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