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要有一种社会要求作为背景。”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第一节 洪秀全为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而斗争
一、爆发的原因
1、人、地关系问题到清朝中期,人口大量增加,加上地主乘机兼并土地,土地分配不均,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
2、鸦片贸易使银贵钱贱更加严重
3、自然灾害严重二、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多次科举考试落榜,开始接受洗礼,入基督教,对清廷不满情绪加强。他创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创立拜上帝教。开始由对现实的不满转而对清朝统治的反抗。
洪秀全的思想与《劝世良言》的区别:①两者都宣扬天下一家。《劝世良言》不分贵贱贫富,洪秀全则把大小“阎罗妖”不包括在内,且是“天下兄弟姐妹共击之,唯恐不速”的敌人。②“天国”的含义不同。③手段不同:逆来顺受与杀尽“阎罗妖”。
三、怎样看待用宗教发动革命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科学技术不发达,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唯一能领会的语言是宗教的语言”。
2、宗教神话难以持久四、策源地为何选择广西
1、家乡封建势力的压迫
2、广西的优越条件
(1)革命形式有利。以金田为中心,北有李元发,东有苏三娘,西有张嘉祥,南部有洪秀全和冯云山,清廷不会重视。
(2)地理条件优越。紫荆山区数县交界,统治相对薄弱,便于相互影响。
五、金田起义前的准备
1、扩大声势
2、制定纪律,建立武装
3、筹备军饷,建立圣库制度第二节 金田起义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一、金田起义
1、金田起义
2、永安建制
(1)设官封王
(2)颁布天历
(3)重申“十款天条”
(4)令人民蓄发永安建制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建国的规模。
二、革命胜利发展
1、舆论宣传
2、攻克武昌、南京,定都南京
3、胜利发展的原因:
①正义性;②军队组织性和纪律性。
4、北伐和西征三、清廷的对策
1、湘军、淮军的建立
2、江南、江北大营的建立
3、舆论宣传
4、厘金制度的建立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政策一、《天朝田亩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
19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是否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平均分土地的方案实际上并没有能够推行,太平天国实行的是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但太平天国在实行这一政策的同时,仍然坚持在经济上打击地主,在可能的条件下保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
(1)“打先锋”。太平天国筹备军饷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对象:官妖、豪强富室,一般性地主按章输纳。
(2)薄赋税。
(3)承认和保护一些农民获得的土地,并免或减少向地主交租。
3、没有实行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 财政压力
② 环境的限制
③ 稳定局势的需要
(2)主观原因:不可能实现绝对平均二、政权建设
1、组织设施中央设朝内官,地方有省、郡、县。各王府都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东王府六部实际上是全国政权的国务管理机关,军机大事都由东王府六部处理。
2、女官的设立
3、乡官
4、考试制度太平天国于1853年开始开科取士。
但考试内容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主要出自《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平天国设女科,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
此外,各王府也可开科取士。
三、思想文化
1、基督教、儒家思想与洪秀全思想一般认为,洪秀全的革命思想来自《圣经》,而且洪秀全反孔,删改经书,以为洪秀全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二者对立。其实,洪秀全的思想融合了二者,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解释、发挥,创造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
第一,从儒家经典中为其寻找注脚。
第二,洪秀全吸收了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并以此作为政权建设的理论。
2、洪秀全从什么角度反孔洪秀全反孔,不是由于他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基础和立国的精神支柱,而是从相信一神教思想的角度反孔,是从反对偶像的角度反孔,是从孔子不肯拜上帝的角度反孔。
反孔只是形式,对儒家思想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批判。
四、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朝权力格局的变化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天津条约》
(2)《北京条约》
3、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
二、清朝权力格局的变化
1、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是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政变。咸丰皇帝死后,由于继任的同治皇帝年幼,咸丰遗命由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由于恭亲王被排斥在八大臣之外,更由于恭亲王留在北京议和期间,在北京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又深得外国人的信任,于是恭亲王有能力与八大臣抗衡。
在恭亲王之外,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权利欲强烈,极希望垂帘听政,而八大臣辅政打碎了她的梦想。于是,她也试图以政变的形式改变原有的权力格局。
这样,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便联手发动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使最高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对清廷以后的政策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清廷内政外交方针的变化
(1)内政方面:重用汉人
(2)外交方面:中外和好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一、天京事变
1、领导核心破坏
2、力量削弱
3、神话破灭二、《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编》,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工商业,教育事业,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不允许外国人干涉太平天国内政。
三、天京失守,太平天国失败四、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考论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否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鸦片战争前,单纯的农民战争面对的仅仅是封建地主,而鸦片战争后,农民战争面对的是封建地主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力,农民力量难以与之抗衡,这是否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阶段进行考察:
(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以后,列强对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态度:保持“中立”,承认现实。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列强认为事情发展太迅速,无法判断,“在目前的环境下,最确当和最谨慎的方针是在两个战斗着的团体之间保持一个严格的中立”。列强虽然赞成不介入,但武装中立,将军队集中上海,严防其利益受损。
太平天国对列强的态度:称“洋兄弟”,允许其自由出入,货税不征,但严禁鸦片。
清政府也拒绝洋人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反对“借师助剿”。
(2)《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与清政府、太平天国的关系:犹豫不决。
(3)《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对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态度:
威妥玛认为“干涉内战有个困难,就是既经进入干涉,便难以退出”。英国外相巴麦尊认为“现在事情已经改变了,从前中英如仇敌,今则我们与清政府有极好的关系,如果借助我们友好的援助而能使中国内部进入正轨,商业前途将会有巨大发展。”
咸丰皇帝的心态:《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在上谕中指出“中国以天下之势,而受累于蠢兹逆夷,廿载于兹”。反映了对现状的不满。
终咸丰一朝,他反对“借师助剿”,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咸丰不愿出卖更多的切身利益。如果“借师助剿”,列强必然索取更多的利益,咸丰必须作出更大的让步,天朝上国体面的丢失对咸丰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第二,历史的借鉴。清初正是吴三桂借清兵入关,清兵才得以入主中原,所以他不愿“借师助剿”,以重蹈覆辙。第三,传统观念的影响。儒家的对外观念强调的是“华夷之辨”、“夷性犬羊”,这是咸丰不能“借师助剿”的重要原因。此外,也有一批大臣反对。
咸丰去世后,恭亲王上台,才开始“借师助剿”,但范围和职责都有严格的规定:①局限于通商口岸;②帮助清朝建立一支新式武装。
2、内因是主要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很快封建化,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享乐思想盛行,终于导致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不仅导致领导核心的破裂,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思想的涣散和士气的低落。以此为转折点,太平天国急剧下降,此后洪秀全错误地吸取经验教训,将一切权力据为己有,或其家族所有,领导人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石达开出走,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五、太平天国的影响太平天国虽然没有直接推翻清政府,但却间接地成为清朝统治的掘墓人。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进行的政策调整,结果导致权力重心下移,汉族官僚崛起。
1、权力重心下移
2、汉族官僚的崛起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要有一种社会要求作为背景。”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第一节 洪秀全为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而斗争
一、爆发的原因
1、人、地关系问题到清朝中期,人口大量增加,加上地主乘机兼并土地,土地分配不均,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
2、鸦片贸易使银贵钱贱更加严重
3、自然灾害严重二、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多次科举考试落榜,开始接受洗礼,入基督教,对清廷不满情绪加强。他创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创立拜上帝教。开始由对现实的不满转而对清朝统治的反抗。
洪秀全的思想与《劝世良言》的区别:①两者都宣扬天下一家。《劝世良言》不分贵贱贫富,洪秀全则把大小“阎罗妖”不包括在内,且是“天下兄弟姐妹共击之,唯恐不速”的敌人。②“天国”的含义不同。③手段不同:逆来顺受与杀尽“阎罗妖”。
三、怎样看待用宗教发动革命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科学技术不发达,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唯一能领会的语言是宗教的语言”。
2、宗教神话难以持久四、策源地为何选择广西
1、家乡封建势力的压迫
2、广西的优越条件
(1)革命形式有利。以金田为中心,北有李元发,东有苏三娘,西有张嘉祥,南部有洪秀全和冯云山,清廷不会重视。
(2)地理条件优越。紫荆山区数县交界,统治相对薄弱,便于相互影响。
五、金田起义前的准备
1、扩大声势
2、制定纪律,建立武装
3、筹备军饷,建立圣库制度第二节 金田起义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一、金田起义
1、金田起义
2、永安建制
(1)设官封王
(2)颁布天历
(3)重申“十款天条”
(4)令人民蓄发永安建制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建国的规模。
二、革命胜利发展
1、舆论宣传
2、攻克武昌、南京,定都南京
3、胜利发展的原因:
①正义性;②军队组织性和纪律性。
4、北伐和西征三、清廷的对策
1、湘军、淮军的建立
2、江南、江北大营的建立
3、舆论宣传
4、厘金制度的建立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政策一、《天朝田亩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
19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是否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平均分土地的方案实际上并没有能够推行,太平天国实行的是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但太平天国在实行这一政策的同时,仍然坚持在经济上打击地主,在可能的条件下保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
(1)“打先锋”。太平天国筹备军饷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对象:官妖、豪强富室,一般性地主按章输纳。
(2)薄赋税。
(3)承认和保护一些农民获得的土地,并免或减少向地主交租。
3、没有实行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 财政压力
② 环境的限制
③ 稳定局势的需要
(2)主观原因:不可能实现绝对平均二、政权建设
1、组织设施中央设朝内官,地方有省、郡、县。各王府都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东王府六部实际上是全国政权的国务管理机关,军机大事都由东王府六部处理。
2、女官的设立
3、乡官
4、考试制度太平天国于1853年开始开科取士。
但考试内容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主要出自《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平天国设女科,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
此外,各王府也可开科取士。
三、思想文化
1、基督教、儒家思想与洪秀全思想一般认为,洪秀全的革命思想来自《圣经》,而且洪秀全反孔,删改经书,以为洪秀全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二者对立。其实,洪秀全的思想融合了二者,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解释、发挥,创造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
第一,从儒家经典中为其寻找注脚。
第二,洪秀全吸收了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并以此作为政权建设的理论。
2、洪秀全从什么角度反孔洪秀全反孔,不是由于他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基础和立国的精神支柱,而是从相信一神教思想的角度反孔,是从反对偶像的角度反孔,是从孔子不肯拜上帝的角度反孔。
反孔只是形式,对儒家思想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批判。
四、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朝权力格局的变化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天津条约》
(2)《北京条约》
3、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
二、清朝权力格局的变化
1、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是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政变。咸丰皇帝死后,由于继任的同治皇帝年幼,咸丰遗命由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由于恭亲王被排斥在八大臣之外,更由于恭亲王留在北京议和期间,在北京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又深得外国人的信任,于是恭亲王有能力与八大臣抗衡。
在恭亲王之外,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权利欲强烈,极希望垂帘听政,而八大臣辅政打碎了她的梦想。于是,她也试图以政变的形式改变原有的权力格局。
这样,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便联手发动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使最高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对清廷以后的政策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清廷内政外交方针的变化
(1)内政方面:重用汉人
(2)外交方面:中外和好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一、天京事变
1、领导核心破坏
2、力量削弱
3、神话破灭二、《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编》,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工商业,教育事业,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不允许外国人干涉太平天国内政。
三、天京失守,太平天国失败四、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考论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否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鸦片战争前,单纯的农民战争面对的仅仅是封建地主,而鸦片战争后,农民战争面对的是封建地主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力,农民力量难以与之抗衡,这是否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阶段进行考察:
(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以后,列强对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态度:保持“中立”,承认现实。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列强认为事情发展太迅速,无法判断,“在目前的环境下,最确当和最谨慎的方针是在两个战斗着的团体之间保持一个严格的中立”。列强虽然赞成不介入,但武装中立,将军队集中上海,严防其利益受损。
太平天国对列强的态度:称“洋兄弟”,允许其自由出入,货税不征,但严禁鸦片。
清政府也拒绝洋人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反对“借师助剿”。
(2)《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与清政府、太平天国的关系:犹豫不决。
(3)《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对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态度:
威妥玛认为“干涉内战有个困难,就是既经进入干涉,便难以退出”。英国外相巴麦尊认为“现在事情已经改变了,从前中英如仇敌,今则我们与清政府有极好的关系,如果借助我们友好的援助而能使中国内部进入正轨,商业前途将会有巨大发展。”
咸丰皇帝的心态:《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在上谕中指出“中国以天下之势,而受累于蠢兹逆夷,廿载于兹”。反映了对现状的不满。
终咸丰一朝,他反对“借师助剿”,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咸丰不愿出卖更多的切身利益。如果“借师助剿”,列强必然索取更多的利益,咸丰必须作出更大的让步,天朝上国体面的丢失对咸丰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第二,历史的借鉴。清初正是吴三桂借清兵入关,清兵才得以入主中原,所以他不愿“借师助剿”,以重蹈覆辙。第三,传统观念的影响。儒家的对外观念强调的是“华夷之辨”、“夷性犬羊”,这是咸丰不能“借师助剿”的重要原因。此外,也有一批大臣反对。
咸丰去世后,恭亲王上台,才开始“借师助剿”,但范围和职责都有严格的规定:①局限于通商口岸;②帮助清朝建立一支新式武装。
2、内因是主要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很快封建化,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享乐思想盛行,终于导致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不仅导致领导核心的破裂,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思想的涣散和士气的低落。以此为转折点,太平天国急剧下降,此后洪秀全错误地吸取经验教训,将一切权力据为己有,或其家族所有,领导人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石达开出走,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五、太平天国的影响太平天国虽然没有直接推翻清政府,但却间接地成为清朝统治的掘墓人。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进行的政策调整,结果导致权力重心下移,汉族官僚崛起。
1、权力重心下移
2、汉族官僚的崛起和洋务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