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第一节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第二节,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第三节,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及表现第四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节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一、农 业
二、农 村
三、农 民一、农业
(一)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1、农业的内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
三类因素:
( 1)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 2)自然环境,如土、水、光、热等;
( 3)人类借助劳动手段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
两种生产:
( 1)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
( 2)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
2、农业的外延
( 1) 最狭义农业,种植业
( 2) 狭义农业,专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
( 3) 广义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二)农业的本质特征
农业再生产过程包括两类再生产,
即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
1、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 ( 和微生物 )
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就是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
由于农业中存在动,植物本身的自然和作为环境的外界自然两种自然,两种自然都具有自己固有的规律,所以,农业生产必须特别注意遵从自然规律的要求 。
2、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动,植物 ( 和微生物 ) 为对象所进行的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 。
农业中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农业必然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 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
3,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
( 1) 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彼此结合,
相互交织
( 2) 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
( 3) 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的变动方向相同
( 4) 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三)农业的一般特征
1、农业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
2、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
3、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4、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
5、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6、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
7、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的特点
(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
( 1)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 3)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从经济地位看:
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从社会地位看,社会安定 美化环境
从政治地位看,巩固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独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规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剖析农业比重下降的原因:
其它部门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的增长
农业比重下降,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增长,
水平提高
农业比重下降 ≠农业萎缩,其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产品贡献
要素贡献
市场贡献
增长贡献
外汇贡献
生态贡献产品贡献所谓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 包括价值贡献和物质贡献 。
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
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和劳动力 。
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方面,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
农用机械及其他农业投入品 。 另一方面,农民还是一个卖者 。 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
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 农业对国家的外汇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而是间接贡献 。
增长贡献增长贡献即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生态贡献生态贡献指农业具有植被国土,涵养水源,
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多种功能 。
二、农村
(一)农村的界定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 。 农村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 。 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自然特征和社会职能特征的综合体 。
1.农村是一个地域范围。
2.农村的形成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3.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系统。
4.是特定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交织而成的农村景观。
5.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二)农村经济
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农村中一、二、三次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
指具有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经济。
在农村综合体内从事经济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等活动内容和方式、作用的总和。
中国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
建筑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三)中国农村的特征 ( P15)
1、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较多,其它部门的经济活动大多都与农业生产有联系。
2、经济发展水平低。
3、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
5、农村是潜在的大市场。
三、农民
(一) 农民的内涵
西方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内涵的不同。
( peasant----farmer)
F,Ellis对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界定,是主要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
我国农民的表述,是具有农业户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二)农民的特征
1,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
2,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生产的自给性和市场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
3,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不完全性 。
第二节 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一、“三农”问题的核心
,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总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 ——农民的利益问题 ——归根结底: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是:
解决温饱后的建设小康和实现富裕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权益问题。
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形成始于 1953
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 。
到 20世纪 8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
工农对峙的局面 。
20世纪 90年代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矛盾尖锐 。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 ) 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的论述
邓小平的论述
新一代领导人的重视
(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
农业 ——基础产业
农村 ——最广阔的地域
农民 ——最庞大的群体、最贫困的阶层
(三)是社会稳定和富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的富裕的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
(四)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的小康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
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和实质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表现 和实质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 ——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念
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
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极:
落后的农业部门 ——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 ;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 二元社会结构,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
落后的农村 ——相对发达的城市落后、愚昧的农民 ——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
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P17)
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
经济底子薄弱;
处于英美的封锁中;
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2、制度原因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的制度:
( 1)户籍管理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类农产品实行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办法
--对生猪等重要的二类农产品实行上交完成国家计划后,余下的可以自由处置的办法
--对其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处置
(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三级:人民公社(乡镇)、生产大队
(村)、生产队(社或组)
---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
( 4)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
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
单位:亿元时期 农业税
( 1)
“剪刀差”
( 2)
( 2)为
( 1)的倍数
1950-1978 978 5100 5
1979-1994 1755 1.5万 8
( 5)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联的其他城乡分割制度
---就业制度
---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粮食等多种补贴,无偿住房
---社会保障制度:休养、退休养老金、抚恤费
---公费医疗制度
---教育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四)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成因
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策略
结果:
---重工业倾斜发展,超常增长
---农业发展滞后
---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时期 工业增长倍数农业增长倍数增长倍数之比
1952-
1990
65 3 21,1
农业和工业关系的动态演变
第一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 ——
工业化初期。 以农养工 。
第二阶段,农工平等发展阶段 ——工业化中期。 农业剩余自留 。
第三阶段,工业支持农业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 以工养农 。
坚持工农协调发展的原则趋向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三农,问题积重难返二、“三农”问题的表现和实质
1、农民增收困难
---收入水平低。 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366元,不到城镇居民的 1/3。
---负担沉重
2、农民权益无法保障
政治权益
经济权益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的实质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独立的,成熟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与市场的协调问题 → 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 。
实质:平等 。 ----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 。 即农民能否享有平等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 。
第四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根本: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 ( 经济权利,政治权利 ),使之尽快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
一、基本思路
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总结我党处理城乡关系的时间经验和教训提出的重大思路
改变过度向工业倾斜的工业化战略
目前,城乡之间发展呈现非均衡和恶性循环状态 。
城乡关系不顺表现在: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66元,比例 2.9,1。 加上城市居民的医疗,住房等补助,实际差距在 4,1。
---关键在于: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五)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
(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一)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的计算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增收的渠道:农业、非农业
农业:农林渔牧业
非农业: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农民和农村面临着三大挑战:
---工业化(农业所占比重下降)
---市场化(以体制转轨为特征)
---国际化(以加入 WTO为起点)
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性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共中央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
“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
----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民营经济 (乡镇企业 )改革和调整、
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小城镇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
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多层次的包含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工业为拉力。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统筹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
产权保障
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20世纪 90年代,我国的支农支出仅为财政收入的 3-4%。
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维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五)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变按照是否农业户口的划分标准为按居住地进行户籍管理,逐步取消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政策。
就业制度通过招考等手段,提供公开、公正、
公平的就业环境。
教育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养老、失业救济保障等)
医疗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上岗前的技能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
经营能力培训
文化培训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农业 农村 农村经济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简答
1.简述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正确解决三农问题有何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三农,问题的实质?
5.简述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
2、论述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张改清,王万山,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解决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
3.胡必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经济,
2003.8
一、农 业
二、农 村
三、农 民一、农业
(一)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1、农业的内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
三类因素:
( 1)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 2)自然环境,如土、水、光、热等;
( 3)人类借助劳动手段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
两种生产:
( 1)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
( 2)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
2、农业的外延
( 1) 最狭义农业,种植业
( 2) 狭义农业,专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
( 3) 广义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二)农业的本质特征
农业再生产过程包括两类再生产,
即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
1、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 ( 和微生物 )
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就是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
由于农业中存在动,植物本身的自然和作为环境的外界自然两种自然,两种自然都具有自己固有的规律,所以,农业生产必须特别注意遵从自然规律的要求 。
2、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动,植物 ( 和微生物 ) 为对象所进行的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 。
农业中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农业必然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 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
3,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
( 1) 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彼此结合,
相互交织
( 2) 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
( 3) 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的变动方向相同
( 4) 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三)农业的一般特征
1、农业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
2、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
3、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4、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
5、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6、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
7、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的特点
(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
( 1)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 3)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从经济地位看:
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从社会地位看,社会安定 美化环境
从政治地位看,巩固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独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规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剖析农业比重下降的原因:
其它部门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的增长
农业比重下降,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增长,
水平提高
农业比重下降 ≠农业萎缩,其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产品贡献
要素贡献
市场贡献
增长贡献
外汇贡献
生态贡献产品贡献所谓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 包括价值贡献和物质贡献 。
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
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和劳动力 。
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方面,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
农用机械及其他农业投入品 。 另一方面,农民还是一个卖者 。 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
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 农业对国家的外汇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而是间接贡献 。
增长贡献增长贡献即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生态贡献生态贡献指农业具有植被国土,涵养水源,
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多种功能 。
二、农村
(一)农村的界定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 。 农村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 。 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自然特征和社会职能特征的综合体 。
1.农村是一个地域范围。
2.农村的形成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3.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系统。
4.是特定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交织而成的农村景观。
5.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二)农村经济
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农村中一、二、三次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
指具有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经济。
在农村综合体内从事经济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等活动内容和方式、作用的总和。
中国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
建筑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三)中国农村的特征 ( P15)
1、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较多,其它部门的经济活动大多都与农业生产有联系。
2、经济发展水平低。
3、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
5、农村是潜在的大市场。
三、农民
(一) 农民的内涵
西方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内涵的不同。
( peasant----farmer)
F,Ellis对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界定,是主要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
我国农民的表述,是具有农业户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二)农民的特征
1,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
2,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生产的自给性和市场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
3,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不完全性 。
第二节 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一、“三农”问题的核心
,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总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 ——农民的利益问题 ——归根结底: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是:
解决温饱后的建设小康和实现富裕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权益问题。
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形成始于 1953
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 。
到 20世纪 8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
工农对峙的局面 。
20世纪 90年代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矛盾尖锐 。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 ) 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的论述
邓小平的论述
新一代领导人的重视
(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
农业 ——基础产业
农村 ——最广阔的地域
农民 ——最庞大的群体、最贫困的阶层
(三)是社会稳定和富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的富裕的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
(四)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的小康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
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和实质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表现 和实质一、“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 ——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念
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
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极:
落后的农业部门 ——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 ;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 二元社会结构,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
落后的农村 ——相对发达的城市落后、愚昧的农民 ——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
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P17)
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
经济底子薄弱;
处于英美的封锁中;
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2、制度原因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的制度:
( 1)户籍管理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类农产品实行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办法
--对生猪等重要的二类农产品实行上交完成国家计划后,余下的可以自由处置的办法
--对其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处置
(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三级:人民公社(乡镇)、生产大队
(村)、生产队(社或组)
---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
( 4)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
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
单位:亿元时期 农业税
( 1)
“剪刀差”
( 2)
( 2)为
( 1)的倍数
1950-1978 978 5100 5
1979-1994 1755 1.5万 8
( 5)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联的其他城乡分割制度
---就业制度
---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粮食等多种补贴,无偿住房
---社会保障制度:休养、退休养老金、抚恤费
---公费医疗制度
---教育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四)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成因
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策略
结果:
---重工业倾斜发展,超常增长
---农业发展滞后
---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时期 工业增长倍数农业增长倍数增长倍数之比
1952-
1990
65 3 21,1
农业和工业关系的动态演变
第一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 ——
工业化初期。 以农养工 。
第二阶段,农工平等发展阶段 ——工业化中期。 农业剩余自留 。
第三阶段,工业支持农业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 以工养农 。
坚持工农协调发展的原则趋向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三农,问题积重难返二、“三农”问题的表现和实质
1、农民增收困难
---收入水平低。 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366元,不到城镇居民的 1/3。
---负担沉重
2、农民权益无法保障
政治权益
经济权益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的实质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独立的,成熟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与市场的协调问题 → 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 。
实质:平等 。 ----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 。 即农民能否享有平等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 。
第四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根本: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 ( 经济权利,政治权利 ),使之尽快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
一、基本思路
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总结我党处理城乡关系的时间经验和教训提出的重大思路
改变过度向工业倾斜的工业化战略
目前,城乡之间发展呈现非均衡和恶性循环状态 。
城乡关系不顺表现在: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66元,比例 2.9,1。 加上城市居民的医疗,住房等补助,实际差距在 4,1。
---关键在于: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五)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
(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一)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的计算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增收的渠道:农业、非农业
农业:农林渔牧业
非农业: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农民和农村面临着三大挑战:
---工业化(农业所占比重下降)
---市场化(以体制转轨为特征)
---国际化(以加入 WTO为起点)
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性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共中央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
“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
----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民营经济 (乡镇企业 )改革和调整、
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小城镇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
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多层次的包含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工业为拉力。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统筹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
产权保障
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20世纪 90年代,我国的支农支出仅为财政收入的 3-4%。
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维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五)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变按照是否农业户口的划分标准为按居住地进行户籍管理,逐步取消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政策。
就业制度通过招考等手段,提供公开、公正、
公平的就业环境。
教育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养老、失业救济保障等)
医疗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上岗前的技能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
经营能力培训
文化培训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农业 农村 农村经济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简答
1.简述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正确解决三农问题有何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三农,问题的实质?
5.简述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
2、论述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张改清,王万山,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解决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
3.胡必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经济,
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