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次贷危机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感 悟 金融无疑,在现代金融方面美国人是先进的、发达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智慧的;与其相比我们是落后的、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受到隐蔽而残酷剥削和掠夺的。也正因为如此,根据我国的特点建立既适应全球金融体系要求、又能有效抵御国际金融风波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就成为我们极其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二、次贷危机的形成与根源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可以看到美国金融行业如此发达以至达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可以看到他们在金融领域极端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富天才的创造能力,更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天才的创造力在赢利的错误方向上极度扩张带来的严重灾难
(一)次贷危机的产生次贷危机简单的描述就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货币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1]。并且由于以美国为主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度介入导致在世界更大范围的流动性危机扩散,并逐步危及我国和全世界的各个参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国家。换言之,美国的次贷危机把全世界各个参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国家都拖下了水并为其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买单。
《美圆大崩溃》的作者彼德.D,希夫在06年初就给我们描述了今天我们今天看到的种种场景,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圆流动性泛滥以及美联储在此情况下在2001年至2006年继续长期采取货币大量投入以刺激并误导美国市场大量消费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恶果终于爆发,随着美联储加息、大量次级贷款优惠期的结束导致大量次级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利息和由此导致的房价下跌就象一对放出笼子的恶魔开始肆虐,进而殃及全球。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
1.美联储与美圆在全球的货币霸主地位美联储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简称,其职能实际上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由全美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2]。美联储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独立的决定权,直接向国会负责。它负责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包括规定存款准备率、批准贴现率、对12家联邦银行和其他会员银行及持股公司进行管理与监督。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貌似美国国家金融机构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美联储”却是由美国12个的私人股份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组成[3],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维持国家乃至国际金融体系的平衡运行,而是尽可能多地通过这一体系的运行最大程度地谋求利润,也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换言之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绝非金融机构的决策失误,而是由美联储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美圆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的确立缘于美国在二战后在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主导地位和当时美国国内空前强大的经济势力。其标志是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在该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圆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形成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各国将美圆作为政府的主要外汇储备和国际贸易结算的币种,也成为全球市场上重要产品如石油和黄金的国际定价货币[4]。虽然1971年尼克松关闭了黄金窗口,使美元与黄金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但由于美国在国际上强势的军事和政治地位,美圆作为国际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和重要产品的国际定价货币的地位却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美联储利用美圆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霸主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它使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债务却是不对等的或者干脆是不用负责任的。因为它向别国举债是以美元计值的,它可以让印钞厂毫无节制地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贬值,也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此外,由于美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环境比较稳定,在美投资能带来较多利润,因此,许多人都想在美投资。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资金的到来,使其利率下降,弥补其财政赤字的成本上升。
美联储利用其国际和国内金融的双重身份和美圆在国内和国际的货币二元特性实施长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般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美国却不必这样做。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当美国出现外贸逆差时,美政府可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而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这正是战后的美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额财政赤字却依然能保持经济状况稳定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银行家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隐性掠夺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球财富的诀窍所在,其中对美国国内人民的隐性掠夺在2007年以前主要体现在美国政府不断急剧增长的财政赤字而非人民购买力的显著下降。
3.美联储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误导次级贷消费群体由于美圆的特殊的霸主地位,美联储为支撑经济持续增长,采取了在货币流动性大量泛滥的情况下仍然以刺激消费,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的6.5厘逐步降至2003年的1厘[7],这种持续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也无法实现的。
在长期刺激消费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直至2005年美国房价不断攀升,次级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优级贷款市场、次优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三个层次。在最优贷款市场和次优贷款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房贷机构在放贷取利的本性作用下将原本不具备贷款条件的次级贷款消费群体引导到购房的群体中来,或者说向一大群原本存在偿还风险的消费群体贷发放购房贷款。
然而向次贷群体放贷的前提不是该群体的偿还能力,而是依赖于全美房价的持续上涨。凭借抵押物剩余价值大于贷款本息规避市场风险,并不依赖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保障市场存续。到次贷危机发生前,全美抵押贷款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次级抵押贷款规模就达到约1.5万亿美元。
4.为规避贷款风险发行金融衍生产品演变为极度扩展的赢利工具美国房贷机构在获利的同时也深知次级贷群体的还贷能力存在的问题,为了规避还贷风险并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经营资金,房贷机构通常会寻求投资银行的帮助,并将房贷利润与投资银行分享,在美国投资银行是社会各金融机构中最为活跃也是与各其他金融机构联系最为广泛的,他们将投资次级贷款的资金以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以债卷为主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形式向社会的不同金融机构出售,其目的在于转嫁他们所承担的金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筹措资金进行更多的贷款业务,这就为今后次贷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散和放大走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而且是次贷在危机发生后无法估算其还原和修复资金范围和资金规模的最致命的一步。
在金融业极为发达的美国本来就有大量存在于金融领域内的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资金介入,在投资银行的推动下,各种金融机构如各商业银行乃至国家银行、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种基金、保险公司等相继在此基础上发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并在此基础之上各衍生产品相互交叉。将资金范围和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充分混合,从而将原本规避风险的金融行为演变为一个范围和规模极度扩张的金融赢利工具。
5.加息、房贷优惠到期以及房价下跌击穿美国次贷泡沫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是促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人为原因。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7]。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随着2001年以来零首付和浮动利息等贷款优惠条件陆续到期,次级贷者进入还本和利息提高的双重压力。无力偿还的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纷纷放弃房产,止损出局。
次贷购房群体无力偿还本金和利息直接导致房贷机构的资金危机,并将其影响波及到所有贷款和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进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金融冲击。
6,次贷危机是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经济危机这次次贷危机与西方历史上周期性产能过剩产生的经济危机不同,次贷危机是典型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经济危机。金融创新把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联系起来,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牵扯了所有的衍生产品,将危机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两大市场的危机,直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次贷危机也是金融泡沫破灭的危机。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放得太大了,它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成为一个泡沫,最后泡沫破灭的时候,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灾难。
三、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干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客和寡头们精细周全的政治和金融智慧,可以看到他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超的战略布局能力,可以看到他们借助危机来转嫁危机且谋取暴利的绝妙构思,更可以看到他们掩盖在所有这些精美绝伦的外衣下称霸和掠夺全球的狰狞嘴脸
(一)利用次贷危机为消除美国赤字创造了重要的金融条件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度财政赤字为1628亿美元,比2006年2482亿美元下降34.4%,与2004年度的4130亿美元财政赤字相比,更是大幅度下降[8]。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预测局预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8年度,要下降到1550亿美元,并计划在2012年消除财政赤字、恢复盈余。要减轻并消除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本观点是在网络浏览文献[7]时学习所得,笔者非常赞同其观点,在此仅作引用)
美国的外债接近其GDP的100%,且几乎全部以美元标价,而美国的国外资产约占其GDP70%,当然这70%是以外国货币标价。如果美元贬值10%,那么世界其他地区流入美国的净财富将约占美国GDP的5%,这基本上能够抵消掉美国的贸易赤字。
美国的“双赤字”在改善中。美国很清楚,美元的特权和国际货币地位,不允许美元长期贬值。因此,白宫认为,美国经济不会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恢复正常。这将预示着美国房地产投资低潮和次贷危机不久便会结束。
现在一边倒的美元危机论,诱导外国投资者过度减持美元,也许是美国所乐见的,有利于美国完全走出“双赤字”困局。而美国经济如果在未来两年步入新的发展期,那么,对敏感的金融市场来说,资金很可能会回流美国市场,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很可能是又成为全球回报最高的市场。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新的美国金融战略。
(二)借次贷危机之名再次制造全球美圆流动性泛滥美国借次贷危机之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量注资和降息。美元、欧元、日元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向市场再次大量注入投放货币,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资行为,理论上有货币创造功能。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因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注入的流动性,注资超过1万亿美元[9]。为进一步刺激消费和投资,稳定金融市场,保持经济活力,美国国会还通过实施146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新一轮减息,以促使信贷扩张,提高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效率。所以1月22日,美国出台了20多年来最大75个基点的降息,1月31日又再降50个基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自去年9月从5.25%降至目前的3%[9]。
数据显示,作为衡量流动性的关键指标M2,美联储最新货币报告显示:从2006年年末次贷风暴开始到2007年底,M2中间值同比增速从4.7%攀升到6.2%,其中2007年9月份增速为6.7%,这说明美国的货币创造功能本身没有问题[9],也就是说美国国内的货币流动性没有因次贷危机出现显著问题。
既然在美国国内没有因次贷危机导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为何要向银行直接大量注资并同时大幅度降息呢?答案只有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次贷危机之名制造更大的全球流动性泛滥才是其目的所在。而制造全球流动性泛滥的目的何在,就需要分析究竟谁将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中获益。左右美国政策的经济势力在美国主要有三个: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大石油公司和军火商,而且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依赖。了解了这一问题,所有的疑问都不再难以理解。
(三)全球财富进一步向美国各大银行、石油公司和军火商聚集
1.降息和注资直接增加美国大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赢利能力滥发货币为美国消除财政赤字等于帮美国政府给美联储还债,直接注资等于给银行直接送钱。发行过量货币制造流通性过剩与减少美国政府赤字的关系在前面已经有过论述,因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是政府欠美联储的钱,美联储借发行过量的货币减少财政赤字,岂不等于帮美国政府还债给美联储自己,美联储有了更多的钱,在目前很低的利率水平下,美国各个在次贷危机中存活下来的金融投资和风险投机机构就有条件获得更多本钱在全球制造泡漠并从中渔利,并把获得的利益通过贷款利息回报美联储。向各大银行直接注资等于是政府赤裸裸地给各大银行送钱,并间接地给各个在次贷危机中存活下来的金融投资和风险投机机构送钱,关于这个问题如此显而易见,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
2.为进一步垄断石油为主的全球战略资源创造金融条件从历史上看,美元危机总是与石油危机相联系的。例如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石油危机爆发[10]。如今再次出现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飞涨和各种石油金融投机活动的猖獗。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一方面会增加原油期货对持有其他强势货币投资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会推动部分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转而买入原油期货,以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特别是美联储选择低息政策刺激经济,就更加刺激了投资者选择购入石油以对冲通涨风险,结果出现了“油价上涨—通胀加大—美元贬值”的恶性循环[9]。
这一循环削弱了部分欧元兑美元升值后所具有的石油购买力优势,也让全世界石油进口国和美国老百姓一道付出了高昂的用油代价;不仅使对冲基金通过跨市场套利牟得了巨额收益,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其主导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权的能力;不仅扩大大了石油美元的盘子,而且还用油价暴涨的方式使产油国在美元贬值后保障了石油美元资产的利益,并促使石油美元回流,而从中获得暴利的美国石油公司和从事石油金融投机的机构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全球石油行业的垄断地位 [9]。
3.为“反恐”巨款买单,为下一轮“反恐”作资金准备美国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还要支持全世界各种代表美国利益的“反政府武装”,大量的武器和人员开支已经使美国政府不堪重负,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使得庞大的军费开支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历来美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在经济上无外乎两个:人为制造和拉动全球军火需求和控制以石油为主的全球战略资源,或为其一,或兼而有之。美国发动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不断巩固其在国际上超级霸主的地位,为更有效地实现其经济目的服务。回首观察美国200多年的战争史,似乎无一例外都是在为经济而战,美国政客和寡头们挂在嘴边的“爱国”几乎可以与“爱钱”划上等号。
依靠伊拉克战争控制了中东石油以后,寻找军费买单者就成为美国利益集团操控国会的首要任务。一方面,他们拿出各种维系被占国安全的议案要求国会两院同意追加发债,扩大财政赤字;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借机放松了对创新的“金融产品”的监管,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美国利用强势货币的地位,在没有汇兑资产的情况下肆意发行货币,并将这种创造出来的过剩流动性和风险成功地转嫁到全球。必然结果是在美元持续贬值,以此来消除美国的财政赤字,把美国政府以前塞进美国军火商口袋里的钞票从其他国家悄悄地捞回来,从而为今后发动下一次战争做准备,也为美国军火商筹集更多的钞票,为今后源源不断的巨额军火采购作准备,进而为巩固美国石油和美圆的霸主地位作新一轮的战争准备。
四、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与对策
我们应该看到在金融全球一体化格局下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和驾御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我们也应该由此看到我国政治格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挑战远远大于战争风险,我们还应该看到如果我国出现金融风波受影响最大的是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广大百姓,这与处于橄榄形底端的美国次贷阶层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决定了在美国出现经济危机不会出现强烈的社会动荡,如果在中国代表最大人口比例的阶层的生活水准出现问题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在其中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是避免出现重大金融危机的首要条件和最终的底线,对此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1.次贷危机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我国出现输入型通胀我国PPI数据在2007年10月前均未超过4%,2007年10月前通常在3%左右,而2008年1至5月份的PPI数据分别为6.1%、6.6%、8.0%、8.1%,和8.2%,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上游投入品尤其是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钢铁、铜、铁矿石、粮食等等)对通货膨胀的成本传导的压力加大。由于美联储长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美元持续贬值,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近期美国以及相关一些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主要货币的贬值已使原油价格接近140美元大关;粮食的工业需求的大幅增长,使粮食、铁矿石价格可能继续高位运行的概率加大;这些在2008年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上半年PPI的持续高位和下半年可以期望的持续走高,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从2007年10月开始至今持续上升。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二是货币供给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三是成本传导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1]。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三种途径,我国均已具备,而以上三种因素产生的根源都主要来自于美联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及在此政策下金融衍生工具的推波助澜。
2.减少输入型通胀的对策控制商品需求膨胀。控制商品需求膨胀包括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和对内商品消费膨胀两个方面。就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和调整出口信贷政策等紧缩性措施,保持对外商品出口的适度增长;运用财政手段,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补贴等措施,适度控制对外商品的出口规模;运用汇率手段,通过人民币价值的适度升值,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运用外贸手段,通过行政许可和配额等,调节商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等。就控制国内商品消费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紧缩性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措施来降低国内商品需求;运用紧缩性财政手段,通过减少财政支出规模和提高税率等,控制国内商品需求;运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有保有压”,从供应方面来控制商品消费水平和规模等。
控制产品成本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就我国而言,引发我国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这些国外商品通常是石油、钢铁等基础产业商品,因此,控制产品成本膨胀以防范和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如何来防止国外的石油、钢铁等这些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整个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是:扩大石油、钢铁等基础产品的进口范围,以便更有效的利用国外资源和摆脱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过度依赖;建立石油、钢铁等重要基础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以便在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平抑物价;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减轻对石油、钢铁等基础产业产品的技术依赖;四是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基础产业结构建设和调整步伐,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产业产品的供给结构,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有效狙击国际“热钱”冲击(全文引用[12])
如何有效狙击国际“热钱”冲击国家经济金融,以及冲击国际金融体系,是国内外理论和实务部门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开放不断扩大,“热钱”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要从战略和具体措施上认真研究相应对策,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继续加强对新的开放环境下“热钱”问题的研究和认识。首先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当前“热钱”大量进入国内的主要方式、特点。目前普遍认为,虚增贸易、虚假注册外商投资企业、地下钱庄是“热钱”进入的主要方式,但这还受到关税、企业营业税等的限制,难以大量逃避相关监管部门的检查,还难以解释“热钱”进入国内的成本限制问题。所以,还应深入调查“热钱”变相进入我国的方式。其次是要研究目前“热钱”进入的根本动机,才能标本兼治,使有关政策真正有效。就目前看,热钱进入决不是单纯赌人民币升值,而是要借助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在其他金融和经济领域获得投机利润。开放环境下,我国防止国际资本冲击危机的经验还不丰富,内外调控的均衡目标也难同时实现,为此,要研究新形势下货币政策和有关调控政策的目标重点。第三,加强对国内各市场的联动性分析。要借鉴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内外兼顾,远近结合,研究防范“热钱”进入各类市场投机的相关措施。目前尤其要加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与“热钱”问题的研究。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能力和机制建设,这是有效狙击“热钱”的关键。加强人民汇率调控,努力改变目前持续单边升值预期的被动局面,增加投机资本预期博弈的难度。随着国内外汇衍生产品的丰富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进一步加强汇率调控的环境不断成熟。在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流动性泛滥加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汇改应多方面出手,多管齐下理顺外汇供求关系。首先,要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其次,加快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并尽快稳健运作,成为外汇市场调控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力量。第三,要继续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扩大QFII额度以及QDII对外投资的范围,在外汇市场上推出更多金融衍生品等等。要放宽境外机构投资合规性境内资本市场限制,使国际资本投资我国市场的规模可测可控。要加快研究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机构的范围,允许其将募集的人民币资金购汇汇出;推进QFII制度的实施,鼓励中长期投资者进入境内资本市场。要扩大对外投资,大力支持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重要产业的并购。进一步扩大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经营机构等QDII对外投资的范围和规模。在外汇管理上,将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第四,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为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第五,要严格控制外债过快增长,加强对贸易信贷和外商投资企业资金流入的管理,严格监控上述渠道的异常资金流入。
三是要重视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努力改善国际储备结构。增加黄金储备有利稳定和改善人民币未来预期,保卫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作为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影响逐步扩大,我国黄金储备也应相应提高。目前美国黄金储备约8133吨,而我国仅600吨,位居全球第十位。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看,未来黄金储备至少应达到4000吨以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黄金储备经济体。特别是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维持较大的黄金储备规模,适时增减黄金储备数量,是一种调控国际收支和汇率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利用我国外汇储备丰富的有利时机,研究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增加问题,将部分外汇储备有效转化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储备物资。
四是要不断增强反洗钱工作力度,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将查处“热钱”纳入反洗钱重点工作范畴。国际主要发达国家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历来重视反洗钱工作,“9·11”以来,又以反恐理由而加强对各类市场操纵行为和投机资本采取更加严厉措施,如美国不仅要求国内相关部门要配合对可疑资金和账户的检查,而且还要求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配合其加强全球对可疑资金和账户检查。反洗钱不仅涉及反恐和防止各种犯罪活动,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经济金融稳定的违规投机资本都是反洗钱的重点打击对象。我国对“热钱”的查处制度上要继续加以完善,加大查处和处置力度,加大市场操纵行为的违规成本,对“热钱”形成威慑力。反洗钱在维护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和打击犯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有效威慑力。
(三)加强对金融体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金融与贸易和的全球一体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问题;其二是银行业的开放问题;其三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进程[12]。这三方面的问题构成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对金融体系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监管就成为确保我国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环节。
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包括政府对银行的监管和银行自身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两个方面。银行监管水平时仅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依赖于每一家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从东亚金融危机和越南金融危机的情况看,各国中央银行的监管制度基本上来源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模式,应该说有一套比较接近市场经济运作的监管制度与法律体系,但金融机构还是普遍出现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严,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因此,借鉴亚洲和越南金融危机教训,既要认真研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框架,方法与内容;同时也要研究银行经营风险问题,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健康运行的金融体系.
有效地监管国际资本流动。当一国实施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后,对于外汇资本的流动基本上采用完全自由化的政策,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流出会超出本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容易影响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因此,研究好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制度和框架,应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市场引导机制,以风险管理和审慎监管为核心,建立监测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防御体系,以应付系统性问题;二是要研究衍生工具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当本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后,外国证券机构往往会在新兴市场中失去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发展,使国际资本的杠杆力度加大,同样也会造成风险加大;三是要发展本国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的控制力,原则上要以我为主.否则,证券市场国际化会使资本流向外国金融机构之手,构成对本国市场的操纵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