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滁州电大赵泽润
,西方经济学》课程说明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开放财经专科学生的一门必选课,5学分,
开设一学期。本课程主要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效用)最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员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和教学环节
一、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理解。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运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环节:
1、面授课程;
2、网上教学;
3、小组讨论;
4、作业和考核。
经 济 学 简 介
经济学阐述
经济学是总结和指导经济活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
其重要性体现在:
1、是提升国家、民族和各级组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门大众科学;
3、社会科学的皇后
西方经济学阐述
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理论概括。是分析总结了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是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是荟萃世界各流派的经济思想中的合理部分,逐渐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
1、重商主义。以研究交换为中心。资本主义第一个经济理论。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 15世纪 — 17世纪中期
2、古典学派。 17世纪中期 — 19世纪 70年代。研究领域从流通转入生产领域:寻求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根源:存在着市场经济和价格作用。经济学的形成时期。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19世纪 70年代 — 20
世纪 3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4、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 1) 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 30年代 — 5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凯恩斯革命
( 2) 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20世纪 50,6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斯拉伐革命
( 3) 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20世纪 70年代以后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及研究出发点
是研究个人和团体从事生产、交换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研究怎样最佳使用稀缺的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
二、出发点
1、无限的欲望。 (unlimited desires)
2、稀缺性。 (scarcity)
3、选择性。 (selection)
欲望
欲望,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包括物质和服务二个方面。
原因,
1、物品和服务本身在不断发展;
2、人类自身需求不断发展。
特征,无限性。
客观作用,从宏观上促使社会组织不断去认识世界,组织生产和创造财富。
资源的稀缺性
●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 资源的有限性 ;
● 资源一般都具有 多用途性 ;
● 既有限又有多用途的资源称为 稀缺资源 。
资源及其构成
),,,( ENKLfY?
劳动 L
资本 K
土地 N
企业家才能 N
? 产品产出
Inputs / Factors Outputs
稀缺性 ( Scarcity)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
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 稀缺性 。
经济物品 / 免费物品问题,如何合理地 配置和利用 稀缺 资源?
选择与资源配置选择,就是如何利用 既定的资源 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
( 1) 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 ( What? )
( 2) 如何生产,即用什么生产方法? ( How? )
( 3) 生 产 出 来 的 产 品 如 何 分 配? ( For
whom? )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称为 资源配置问题 。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
( 1) 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 问题 。
( 2) 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
( 3) 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 。,通货膨胀 ( 紧缩 ),( Inflation,
Deflation) 问题 。
经济制度经济学 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
不同的 经济制度 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 即解决资源稀缺性的方法 ) 是不同的 。
经济制度类型
( 1) 市场经济制度 ( Market Economy) 。 通过市场上 价格 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
( 2) 计划经济制度 ( Command Economy) 。
也叫做中央计划经济,由中央 计划 来决定资源的充分利用 。
( 3),混合经济,制度 ( MixedEconomy)
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 。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单个经济行为:
个体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个体厂商的经济行为
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总量:
总量性质的经济变量;
总体性质的经济活动;
重要的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1) 研究的对 象 是单个经济单位 ( 居 民 与 厂 商,
Households; Firm /
Businesses ) 的经济行为 。
( 2) 解决的问题 是资源配置 。
( 3) 中心理论 是价格理论 。
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 4) 研究方法 是个量分析 。
(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基本假定
( 1) 市场出清 ( Clearing Market) 。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迅速达到平衡,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 。
( 2) 完全理性 。 个体最优化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价格调节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的前提 。
( 3) 完全信息 。 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
基本假定,
(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经济的缺陷。
主张,政府 应该 而且能够 调控一国经济。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研究重点不同。
2、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无先后之分和轻重之别。
3、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微观经济之和不等于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
研究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时超越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存规律,并以此分析、解释、预测和证实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研究方法。
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
二、规范经济学
研究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经济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社会意义。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2、解决的问题不同;
3、所得结论的性质不同;
4、与目标层次相关联。
实证分析方法理论的组成定义,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 。
假设,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
假说,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来证明的理论 。
预测,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的描述 。
经济理论的建立,是对一些非基本因素进行 舍弃,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 主要特征 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 因果关系 。
理论的形成定义、假设假 说预 测验 证理 论放弃假说修改假说理论的表述方式
( 1) 叙述法 ( 口述法 )
( 2) 列表法 ( 算术表示法 )
( 3) 图形法 ( 几何表示法 )
( 4) 模型法 ( 代数表示法 )
经济模型经济模型 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构架 。
经济模型的形式:
● 文字语言 形式;
● 几何图形 形式;
● 数学方程 形式 。
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 1) 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模型 ( 内部 )
所要决定 ( 数值 ) 的变量 。
( 2) 外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 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
( 3) ( 模型 )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1) 静态模型 。 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 。
( 2) 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 ( 顺序,时序 ),
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主要是考虑模型中的 变量所属的时间 。
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 。 它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方法 。
目的,
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 均衡状态的特征 。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与动态模型相联系 。
动态分析是在 引进时间变化序列 的基础上,
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目的,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
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研究 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
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
目的,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 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 。
滁州电大赵泽润
,西方经济学》课程说明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开放财经专科学生的一门必选课,5学分,
开设一学期。本课程主要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效用)最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员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和教学环节
一、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理解。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运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环节:
1、面授课程;
2、网上教学;
3、小组讨论;
4、作业和考核。
经 济 学 简 介
经济学阐述
经济学是总结和指导经济活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
其重要性体现在:
1、是提升国家、民族和各级组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门大众科学;
3、社会科学的皇后
西方经济学阐述
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理论概括。是分析总结了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是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是荟萃世界各流派的经济思想中的合理部分,逐渐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
1、重商主义。以研究交换为中心。资本主义第一个经济理论。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 15世纪 — 17世纪中期
2、古典学派。 17世纪中期 — 19世纪 70年代。研究领域从流通转入生产领域:寻求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根源:存在着市场经济和价格作用。经济学的形成时期。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19世纪 70年代 — 20
世纪 3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4、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 1) 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 30年代 — 5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凯恩斯革命
( 2) 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20世纪 50,6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斯拉伐革命
( 3) 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20世纪 70年代以后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及研究出发点
是研究个人和团体从事生产、交换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研究怎样最佳使用稀缺的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
二、出发点
1、无限的欲望。 (unlimited desires)
2、稀缺性。 (scarcity)
3、选择性。 (selection)
欲望
欲望,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包括物质和服务二个方面。
原因,
1、物品和服务本身在不断发展;
2、人类自身需求不断发展。
特征,无限性。
客观作用,从宏观上促使社会组织不断去认识世界,组织生产和创造财富。
资源的稀缺性
●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 资源的有限性 ;
● 资源一般都具有 多用途性 ;
● 既有限又有多用途的资源称为 稀缺资源 。
资源及其构成
),,,( ENKLfY?
劳动 L
资本 K
土地 N
企业家才能 N
? 产品产出
Inputs / Factors Outputs
稀缺性 ( Scarcity)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
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 稀缺性 。
经济物品 / 免费物品问题,如何合理地 配置和利用 稀缺 资源?
选择与资源配置选择,就是如何利用 既定的资源 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
( 1) 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 ( What? )
( 2) 如何生产,即用什么生产方法? ( How? )
( 3) 生 产 出 来 的 产 品 如 何 分 配? ( For
whom? )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称为 资源配置问题 。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
( 1) 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 问题 。
( 2) 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
( 3) 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 。,通货膨胀 ( 紧缩 ),( Inflation,
Deflation) 问题 。
经济制度经济学 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
不同的 经济制度 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 即解决资源稀缺性的方法 ) 是不同的 。
经济制度类型
( 1) 市场经济制度 ( Market Economy) 。 通过市场上 价格 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
( 2) 计划经济制度 ( Command Economy) 。
也叫做中央计划经济,由中央 计划 来决定资源的充分利用 。
( 3),混合经济,制度 ( MixedEconomy)
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 。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单个经济行为:
个体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个体厂商的经济行为
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总量:
总量性质的经济变量;
总体性质的经济活动;
重要的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1) 研究的对 象 是单个经济单位 ( 居 民 与 厂 商,
Households; Firm /
Businesses ) 的经济行为 。
( 2) 解决的问题 是资源配置 。
( 3) 中心理论 是价格理论 。
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 4) 研究方法 是个量分析 。
(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基本假定
( 1) 市场出清 ( Clearing Market) 。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迅速达到平衡,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 。
( 2) 完全理性 。 个体最优化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价格调节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的前提 。
( 3) 完全信息 。 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
基本假定,
(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经济的缺陷。
主张,政府 应该 而且能够 调控一国经济。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研究重点不同。
2、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无先后之分和轻重之别。
3、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微观经济之和不等于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
研究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时超越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存规律,并以此分析、解释、预测和证实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研究方法。
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
二、规范经济学
研究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经济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社会意义。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2、解决的问题不同;
3、所得结论的性质不同;
4、与目标层次相关联。
实证分析方法理论的组成定义,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 。
假设,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
假说,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来证明的理论 。
预测,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的描述 。
经济理论的建立,是对一些非基本因素进行 舍弃,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 主要特征 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 因果关系 。
理论的形成定义、假设假 说预 测验 证理 论放弃假说修改假说理论的表述方式
( 1) 叙述法 ( 口述法 )
( 2) 列表法 ( 算术表示法 )
( 3) 图形法 ( 几何表示法 )
( 4) 模型法 ( 代数表示法 )
经济模型经济模型 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构架 。
经济模型的形式:
● 文字语言 形式;
● 几何图形 形式;
● 数学方程 形式 。
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 1) 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模型 ( 内部 )
所要决定 ( 数值 ) 的变量 。
( 2) 外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 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
( 3) ( 模型 )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
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1) 静态模型 。 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 。
( 2) 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 ( 顺序,时序 ),
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主要是考虑模型中的 变量所属的时间 。
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 。 它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方法 。
目的,
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 均衡状态的特征 。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与动态模型相联系 。
动态分析是在 引进时间变化序列 的基础上,
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目的,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
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研究 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
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
目的,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 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