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内容简介,
在经济增长的总趋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变动的特征。因此本节主要介绍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有关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增长极限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经济增长,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常用的指标:
GDP或人均 GDP。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库兹涅茨)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有依靠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只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以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第三,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例如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也是很迅速的,生产规模的变化,单个私人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国公司等。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表现在社会城市化和移风易俗上。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经济发达国家要向其他国家争取市场和原料。
第六,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人均产出水平有很大差距。 (库兹涅茨)
经济增长的源泉
总生产函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Y = A·f( K,L)
( Y — 产量,K— 资本,L— 劳动,A— 技术)
⒈ 资本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
存货等的存量。
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健康状况等。一般指的是物质资本。
⒉ 劳动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分为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 。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
一是人口的增加;
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
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等于若干质量低的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⒊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的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数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 —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 -多马模型是在 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 R·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 E·多马提出来的。他们所提出的模型基本相似,故称此名。
哈罗德 —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企图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短期波动和长期波动的原因。它沿袭凯恩斯的储蓄 -投资的均衡分析方法,
以一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集中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所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分别提出了类似的经济增长模型。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密的又对所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作了系统的表述。由于他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只是依据凯恩斯投资与储蓄的理论,还包容了凯恩斯以前古典经济学的成分,因而称之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初,英国的琼 ·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等人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这些人所提出的模型基本思路基本一致,并且这些人都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属于新剑桥学派,因此将他们的模型统称为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模型也是以凯恩斯经济学为基础的,同样认为实现经济均衡的条件是保证投资等于储蓄。
并且新剑桥模型与新古典模型一样,试图克服哈罗德 —— 多马模型中的内在不稳定性。所不同的是,新古典模型是通过调节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进而改变资本系数来使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相互一致;而新剑模型的倡导者提出,可以铜鼓改变增长率来使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近而实现充就业的均匀增长。
增长极限论
习惯上,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是研究其速率的均衡程度,这种研究是以社会生产资源不受限制为前提的。但是有人提醒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增长的代价沉重,只注意经济增长的速率,社会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这种论点叫经济极限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麦多斯领导的 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推出了被称
,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返回经济增长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问题由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崇尚与追求,往往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而无限度地开发、
浪费矿物资源,贪婪地砍伐森林和捕猎动物,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化学原料与农药,
从而导致地球环境的全方位污染与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
经济增长的问题
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结果也造成了在经济领域中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负面影响。
单纯的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
纯的经济发展,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和无节制的贪婪,
势必给后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
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消极作用,激化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由此滋长了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
人们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社会的、长远的利益,特别是为了这一代人的享受而给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困难。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不破坏未来生产能力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使与环境相关的经济能长期稳定地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动互补。
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代际公平原则。
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代价。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性质
二、货币的形态
三、货币数量论
四、货币中性论
五、货币数量论的检验货币的性质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交换媒介( a medium of exchange),
即它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东西。然而,事实上,能成为货币的东西,除了需具备交换的媒介这种职能外,还需具有另外两种职能: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store value)和可充当价值尺度 (a unit of account)。
货币的性质
在没有货币的经济中,商品的交换可能按物物交换 (barter)的方式进行。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是指它可用于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比例。
返回货币的形态
货币最初是以金、银的形式出现的,称之为金属币( metallic money),由于金银的供给量比较有限,且本身步容易磨损,这就使它们具有了一种较高价值。
现代货币的形式:
M1=通货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 广义货币 )
M3=M2+债券返回货币数量论
基本观点: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与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也如此。
由此得出:
1,货币的价值取决于物价水平与货币量 。
2、物价水平的上升率,由货币量的增加率决定返回货币中性论基本观点: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返回第三节 失业
一、失业及其分类
二、失业的测量
三、失业的代价
四、失业的根源分析失业及其分类
失业 ( unemployment) 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
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
称为劳动力 。 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
失业类型
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 ( stractural unemployment)
其他失业,周期性失业 ( cyclical
unemployment) ;
需求不足型失业 ( demand-deficint
unemployment);
技术性失业 ( technicl unemployment);
自愿失业 ( voluntary unemployment)。
失业的测量
美国劳工统计署关于失业率的统计方法
失业率的计算虽然有复杂的统计计算,但也有其较大的局限性。
失业的代价
失业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这就是社会和个人为失业而付出的代价。
1、社会损失,使社会资源浪费,社会安全、
稳定、社会秩序等。
2,失业给家庭造成损失:收入下降和生活水平下降、教育等。
3,失业者及家庭的地位和声望因失业而下降,身心遭摧残。
失业的根源分析
1、供给就业理论
投资永远等于储蓄 —— 利率自发调节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工资 =劳动的边际产量
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工资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负效用
凯恩斯就业理论
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
非自愿失业即工人愿意接受现实工资条件和工作水平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 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影响投资的增长 。
第三,流动偏好及流动陷井对利率下降的限制 —— 影响投资 。
内容简介,
在经济增长的总趋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变动的特征。因此本节主要介绍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有关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增长极限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经济增长,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常用的指标:
GDP或人均 GDP。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库兹涅茨)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有依靠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只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以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第三,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例如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也是很迅速的,生产规模的变化,单个私人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国公司等。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表现在社会城市化和移风易俗上。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经济发达国家要向其他国家争取市场和原料。
第六,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人均产出水平有很大差距。 (库兹涅茨)
经济增长的源泉
总生产函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Y = A·f( K,L)
( Y — 产量,K— 资本,L— 劳动,A— 技术)
⒈ 资本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
存货等的存量。
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健康状况等。一般指的是物质资本。
⒉ 劳动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分为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 。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
一是人口的增加;
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
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等于若干质量低的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⒊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的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数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 —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 -多马模型是在 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 R·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 E·多马提出来的。他们所提出的模型基本相似,故称此名。
哈罗德 —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企图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短期波动和长期波动的原因。它沿袭凯恩斯的储蓄 -投资的均衡分析方法,
以一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集中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所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分别提出了类似的经济增长模型。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密的又对所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作了系统的表述。由于他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只是依据凯恩斯投资与储蓄的理论,还包容了凯恩斯以前古典经济学的成分,因而称之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初,英国的琼 ·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等人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这些人所提出的模型基本思路基本一致,并且这些人都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属于新剑桥学派,因此将他们的模型统称为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模型也是以凯恩斯经济学为基础的,同样认为实现经济均衡的条件是保证投资等于储蓄。
并且新剑桥模型与新古典模型一样,试图克服哈罗德 —— 多马模型中的内在不稳定性。所不同的是,新古典模型是通过调节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进而改变资本系数来使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相互一致;而新剑模型的倡导者提出,可以铜鼓改变增长率来使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近而实现充就业的均匀增长。
增长极限论
习惯上,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是研究其速率的均衡程度,这种研究是以社会生产资源不受限制为前提的。但是有人提醒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增长的代价沉重,只注意经济增长的速率,社会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这种论点叫经济极限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麦多斯领导的 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推出了被称
,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返回经济增长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问题由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崇尚与追求,往往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而无限度地开发、
浪费矿物资源,贪婪地砍伐森林和捕猎动物,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化学原料与农药,
从而导致地球环境的全方位污染与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
经济增长的问题
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结果也造成了在经济领域中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负面影响。
单纯的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
纯的经济发展,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和无节制的贪婪,
势必给后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
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消极作用,激化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由此滋长了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
人们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社会的、长远的利益,特别是为了这一代人的享受而给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困难。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不破坏未来生产能力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使与环境相关的经济能长期稳定地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动互补。
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代际公平原则。
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代价。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性质
二、货币的形态
三、货币数量论
四、货币中性论
五、货币数量论的检验货币的性质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交换媒介( a medium of exchange),
即它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东西。然而,事实上,能成为货币的东西,除了需具备交换的媒介这种职能外,还需具有另外两种职能: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store value)和可充当价值尺度 (a unit of account)。
货币的性质
在没有货币的经济中,商品的交换可能按物物交换 (barter)的方式进行。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是指它可用于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比例。
返回货币的形态
货币最初是以金、银的形式出现的,称之为金属币( metallic money),由于金银的供给量比较有限,且本身步容易磨损,这就使它们具有了一种较高价值。
现代货币的形式:
M1=通货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 广义货币 )
M3=M2+债券返回货币数量论
基本观点: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与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也如此。
由此得出:
1,货币的价值取决于物价水平与货币量 。
2、物价水平的上升率,由货币量的增加率决定返回货币中性论基本观点: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返回第三节 失业
一、失业及其分类
二、失业的测量
三、失业的代价
四、失业的根源分析失业及其分类
失业 ( unemployment) 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
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
称为劳动力 。 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
失业类型
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 ( stractural unemployment)
其他失业,周期性失业 ( cyclical
unemployment) ;
需求不足型失业 ( demand-deficint
unemployment);
技术性失业 ( technicl unemployment);
自愿失业 ( voluntary unemployment)。
失业的测量
美国劳工统计署关于失业率的统计方法
失业率的计算虽然有复杂的统计计算,但也有其较大的局限性。
失业的代价
失业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这就是社会和个人为失业而付出的代价。
1、社会损失,使社会资源浪费,社会安全、
稳定、社会秩序等。
2,失业给家庭造成损失:收入下降和生活水平下降、教育等。
3,失业者及家庭的地位和声望因失业而下降,身心遭摧残。
失业的根源分析
1、供给就业理论
投资永远等于储蓄 —— 利率自发调节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工资 =劳动的边际产量
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工资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负效用
凯恩斯就业理论
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
非自愿失业即工人愿意接受现实工资条件和工作水平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 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影响投资的增长 。
第三,流动偏好及流动陷井对利率下降的限制 —— 影响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