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
(第二章)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引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以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来讨论各国应如何参加国际分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不少经济学家围绕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各种设想,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场争论是,国内开发主义,与,贸易立国主义,之争。以都留重人为代表的,国内开发主义,派认为,日本必须立足于国内,大力增加粮食产量,节省原材料并扩大替代进口原材料的产品的生产,以此来减少进口,
增加就业,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
而以中山伊知郎为代表的,贸易立国主义,派则认为不宜采取以减少进口来平衡国际收支的消极做法,而主张通过扩大出口,来进口必需的原材料,把振兴贸易作为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的手段。这两派虽然都注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所面临的国际收支的制约,但是两者分别 主张的摆脱国际收支制约的道路是不同的。两派争论的结果,后者占了上风,使“加工贸易立国”被确立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并使日本最终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局面,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发达国家。
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自由贸易有利于增加国民财富;自由贸易有利于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率;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一) 绝对利益说
代表人物,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所处时代,英国从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过渡的时期,
即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夕。
主要观点: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各国在自由交换中,
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可以使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利益说评价:
1、前提上的致命弱点:
没有一种产品处于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地位上,就无法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
2、另一问题:
他认为所有劳动在质上应当一致,但当分工和交换产生之后,交换物之间的劳动量可能是不相等的。
(二) 比较利益说
代表人物,大卫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所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主要观点,他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反对欧文的社会改革计划 (空想社会主义 )。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假设条件
比较利益说的评价:
1、比较利益说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其结论又与劳动价值论相背离。
2、其假定前提中有不少是违背现实的,基本不符合当时以及后来的一系列资本主义经济事实。
3、比较利益说与贸易实际过程状况不符。
(三)赫克歇尔 -俄林要素禀赋论 (H-O模型 )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Filip Heckcher)和俄林 (Bertil CotthardOhlin)。
所处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代发展的时期
主要观点,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由劳动生产率决定,也由要素比例和要素稀缺程度的不同来决定。
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前提假设条件
赫克歇尔 -俄林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1、该理论最大特点是循环论证。整个论证中没有一个是最终环节。
2、该理论是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上的。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该理论最终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到了自然禀赋条件上。
4、理论的假设条件把动态的经济视为静态经济。
二、保护贸易理论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发展,防止英国工业品的侵入,
就要求对贸易实行保护,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因此应运而生。
(一)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
代表人物,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所处时代,当时的德国,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远远落后于英法。
主要观点:
(1) 生产力论是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基础。
(2) 强调国家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
(3) 关于发展的战略模式。
(4) 分阶段、有重点、有时限地实行保护政策。
理论的评价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
1、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主张通过关税保护,用现代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
2、该理论是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上的。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该理论最终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到了自然禀赋条件上。
4、理论的假设条件把动态的经济视为静态经济。
(二)列昂惕夫反论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 (Vassily W,Leontief)
所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评价:
列昂惕夫反论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纵深发展。带动了众多经济学者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各种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三)凯恩斯学说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所处时代,资本主义 1929年~ 1933年特大危机时代。
主要观点:
(1) 凯恩斯学说是建立在三大心理规律基础之上。
(2)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观点。
对凯恩斯学说的评价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一、新要素贸易理论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来考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进而沿用传统的要素贸易论即赫 — 俄理论的分析方法,
但把生产要素的内涵扩大,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创新、
智力投资、职业培训都可以形成生产、分工和出口上的优势。
(一)人力资本说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舒尔兹 (Schulz)、贝克 (Becker)、基辛
(Kisin)、包德文 (Baldwin)、凯能 (Kenen)等。
主要内容
对人力资本说的评价:
人力资本说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各国劳动力一样的论断,
指出劳动力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人力资本,各国劳动力的质是不同的。这一理论引进了新的生产要素,即在劳动力身上的投资,实际是对传统赫 — 俄理论作了重要修正。
(二)研究与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 (Gruber)、麦赫塔 (Mehta)和弗农 (Vernon)
主要内容:
强调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它对于实现商品生产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对研究与开发理论的评价研究与开发理论虽然有悖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但其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重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基本内容
(1)美国学者弗农的观点
(2)美国学者贺希的观点。
2、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把管理、非熟练工人、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外部经济等因素引入了赫 — 俄理论,
从而使赫 — 俄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连结起来,考察了当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发生改变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类国家的。
三、技术差距理论
1、基本内容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两国技术水平的差距,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国家在贸易中有着比较利益。
2、对技术差距理论的评价论证了某些需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生规律。
四、需求偏好相似论
1、基本内容
(1)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2)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3)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2、对需求偏好相似论的评价五、产业内贸易理论
1、基本内容
2、对技术差距理论的评价这种理论有利于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多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量的解释,但也给发展中国家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互利的经济往来带来困难。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
萨米尔 ·阿明的依附论
普雷维什命题
伊曼纽尔的不等价学说
辛格 -普雷维什 -缪尔达尔论证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2、什么是列昂惕夫反论?
3、试述绝对利益说与比较利益说的区别。
4、依附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