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讲教师,武天林
2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3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
1、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哲学分歧世界本原问题就是对我们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共同本质问题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有以下几种答案:
( 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4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因而世界是统一的,
这个统一的本原派生出万事万物,用这个统一的本原可以说明一切事物 。 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一元论者 。
勒内 ·笛卡尔
( Rene Descartes )
卡尔 ·波普尔
( Karl Popper)
(1902— 1994)(1596— 1650)
二元论则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这些本原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派生和说明的关系 。 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是二元论者,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笛卡儿和波普尔 。
5
(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在一元论的阵营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精神,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
6
2、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但由于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物质本原认识的差异,
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形态的物质观: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7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 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
泰勒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赫拉克利特 认为,火” 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 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无限,是世界的本原;
8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认为万物,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指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朴素的直观猜测,
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
9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 15世纪到 19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 3)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2)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
( 1)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把物质看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 ( 广延性和不可分不可入性 ) 就是物质的属性 。
(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10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
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深入到原子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
11
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2
什么是客观实在,它具有什么特征或属性? 只有进一步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 客观实在一方面是对万物共性的抽象概括,
另一方面是相对意识的主观虚在显示出来的物质本性 。 因此,对客观实在的理解一方面需要运用形式逻辑对万物的共同性进行抽象,另一方面还需要运用辩证逻辑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把握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客观实在就是最一般的物质 ( 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种物质既具有独立性 ( 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又具有可知性 ( 能被人们的意识所感知 )
13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
( 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质观的缺陷。
14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 运动 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现代科学 (质能相关式) 可以证明。
E=MC
15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 运动是绝对的,而 静止则是相对的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16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17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18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
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
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
太阳系结构示意图
19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也就是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
20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
即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21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
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22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应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物质进化程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式,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它源于低级的反应形式,
我们把这种高级反应形式称为反映。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资料,人们把意识看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这个进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 三个阶段,
23
第一个阶段是从非生命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 。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
再次是反映内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为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第三个阶段是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到人类的意识活动 。
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24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意识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自然进化只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这是意识产生的自然条件。
人类意识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它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据。
( 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
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形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
而物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
25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 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
而且也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
( 3)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类人猿的动物脑进化为人脑,有了人脑,意识的产生才有了物质基础,
26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不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这种质上的区别是由社会实践造成的。
( 2)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和机制。
人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现象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
意识活动的生理过程和机制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
27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3)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
一方面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成功地模拟了人的意识;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 的产生不仅仅是人脑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我们不应该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只能把意识看作是人脑具有的一种机能。
翩翩其舞的机器人
2月 13日,在日本东京的一座博物馆内,两个小朋友在和索尼公司的机器人
,QRIO”聊天
28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1)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这个机能的实现即意识的产生,必须有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刺激和人脑对它的反映。人脑是意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 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
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区别仅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
29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功能
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别,在显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
30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功能
2、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 1)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 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
( 3)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
31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功能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的观点。
黑格尔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32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功能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33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功能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 2)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 3)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34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功能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源性。
( 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 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 3) 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 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35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生存的方式。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 1)实践活动的 本质规定
( 2)实践活动的 基本形式
( 3)实践活动的 基本特征
36
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
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因此,生产方式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因此,交往方式也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交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布什呼吁加强美欧合作
2005年春节市场 常宝华在和妻子交流
37
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一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派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工人们在工作 空客设计平台
38
首先是客观现实性 。 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 。 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 。
最后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
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表明,
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
其次是主观能动性 。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 。
39
( 1)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世界,它包括:人化自然,即被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界;社会组织,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会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 。
( 2) 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 被人类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依靠这种
,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
40
( 3) 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社会机构和制度规范,形成社会组织 。
人们只有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生,人化,。
( 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41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生存方式上,
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42
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
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 。
北极熊原始人生活场景珠海概况
43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
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种群,
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组织力量,
为此就要学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 。
44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生存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
前者是依靠社会实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45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三、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1,人类世界 的本质规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就是 人类世界 。 人类世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世界。
46
2、人类世界的 基本特征人类世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世界,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特征:
( 1) 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 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是人为的,自觉的 。 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
47
( 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 。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理解,人类世界是人们自觉地组织起来的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世界。因此,人类世界的组织性不同于自然界的结构性,因为它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
( 2) 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才是自由的;
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8
3、实践怎样创造了人类世界首先实践活动造成了自然界的分化,使自然界一分为二,
一部分成为,人造物,,即,人化自然,;
一部分仍然是自然存在物,即,自在自然,。
人造物、人化自然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
实践活动还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
相统一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自在自然,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
49
其次实践活动还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分化:
实践活动把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
以人类社会的形式和力量独立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
50
最后实践活动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划分:
实践活动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意识或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人类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产生意识,形成精神世界。
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地接近客观世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
51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三、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四、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2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更要进一步坚持实践唯物主义观点,这种世界观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世界。
这种世界观转变为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不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就不可能作到实事求是;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规律,也就难以作到实事求是。
四、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3
2、实践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贯彻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它既承认社会历史也是一种物质运动,
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意志对社会历史具有能动作用。
这两个观点也包含在实践观点中,因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形成了社会历史运动及其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发挥和实现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
54
3、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但它还认为,只有实践活动才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自然界只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条件,实践活动才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根据。只有用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才能正确认识人类世界,改造人类世界,
推动人类世界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仅是要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类世界。
5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哲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56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 72课时;
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 54课时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4; 3)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 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 1)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4课时; 3课时)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 3; 2)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 3; 3)
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3课时; 2课时)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 2课时; 2课时)
58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 10课时; 8课时)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3课时; 2课时)
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2课时; 10课时)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 2课时; 2课时)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 4课时; 4课时)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 4课时; 3课时)
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 2课时; 2课时)
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 10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 4课时; 2课时)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 3课时; 2课时)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 8课时; 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 3课时; 2课时)
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3; 2)
59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
4、恩格斯:,反杜林论,
5、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7、列 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 宁:,卡尔 ·马克思,
60
1、毛泽东:,矛盾论,
2、毛泽东:,实践论,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5、毛泽东:,论持久战,
6、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61
第二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一,知识点
1,识记
( 1) 朴素唯物主义 (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3) 物质 ( 4) 运动
( 5) 静止 ( 6) 时间
( 7) 空间 ( 8) 实践
( 9) 意识
62
(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5)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 6)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 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 8)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理解
63
1、列宁的物质定义
2、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二、难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重点
64
1,物质
2,运动
3,静止
4,时间
5,空间
6,实践
7,意识
8,人类世界第二章 思考练习题一,解释概念
65
二,区别范畴
1,运动和静止
2,时间和空间
3、人类世界和自然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5,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6,为什么说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7,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三,简答问题
66
1,试述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四,论述问题
2、试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