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本章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
1976年 12月公开出版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 4月所做的讲话 )。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纲的两页手迹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
( 2)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而我们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
( 1)“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64年 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宣告我国将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 。
( 2)战略步骤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设想第一步用 15年时,在 1980年前建立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
1、主要矛盾在八大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思考
2、根本任务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两种模式
2、工业化的主要问题
3、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文化部下放干部写的传单诗。
(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是在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的探索,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
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计划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二是在经济关系的调整方面,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的新思路 。
毛泽东和陈叔通毛泽东和黄炎培八大以后,陈云主持体制改革工作。
三是在改善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主张。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针。”
四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划分企业、事业、计划和财政的管理范围,适当扩大地方权限的主张。
五是在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方面,
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考
( 1) 1946年 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 · 路易斯 · 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中间地带,
的观点。
( 2) 1957年初,毛泽东又分析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指出除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外,还存在三种力量。
(五)团结反霸与“三个世界”划分战略理论
1、“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形成
( 3) 1974年 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2、“三个世界”理论的特点
△ 基本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主张以经济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
3.,三个世界”理论的意义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使世界反霸权主义的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 毛泽东关于国际局势及其变化的科学论断,
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 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
(二)导致曲折和失误的原因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1,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
2、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 一 ) 为什么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八七年,
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
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邓小平文选,第 3卷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加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
我们现在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最基本的要求 。
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
( 一 ) 为什么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 不清楚的认识表现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自己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来自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体制模式
,纯,
,统,
,快,
,斗,
,均,原因分析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过去我们幵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概念的提出到明确的概括
“社会主义是一个好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90年代初)
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 1985年 8月 )
,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1985年 4月)
,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
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1986年底)
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视频: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和特点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 本目 标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的特点,
第一,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二,在目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第四,在动态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本质与特征的统一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用了 五个动词
,解放,
,发展,
,消灭,
,消除,
,达到,
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 ——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实践意义 ——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政治意义 ——在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 )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三 )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第一,发展是绝对的,是社会主义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第三,发展是事关大局的问题。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① 发展要有新思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② 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通途。
③ 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空间。
④ 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论断的提出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依据一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揭示人类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钥匙。社会主义发展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依据。
(三)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先进的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其核心是高素质的劳动者。
或者说,先进生产力是新的、效益更高的、更有益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产力。
(四)党始终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途径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重要论断。
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落实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大战略,在实施这个战略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来的。
(二)科教兴国含义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三) 如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一是 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
(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2)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六、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思考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
1976年 12月公开出版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 4月所做的讲话 )。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纲的两页手迹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
( 2)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而我们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
( 1)“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64年 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宣告我国将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 。
( 2)战略步骤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设想第一步用 15年时,在 1980年前建立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
1、主要矛盾在八大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思考
2、根本任务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两种模式
2、工业化的主要问题
3、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文化部下放干部写的传单诗。
(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是在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的探索,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
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计划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二是在经济关系的调整方面,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的新思路 。
毛泽东和陈叔通毛泽东和黄炎培八大以后,陈云主持体制改革工作。
三是在改善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主张。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针。”
四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划分企业、事业、计划和财政的管理范围,适当扩大地方权限的主张。
五是在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方面,
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考
( 1) 1946年 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 · 路易斯 · 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中间地带,
的观点。
( 2) 1957年初,毛泽东又分析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指出除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外,还存在三种力量。
(五)团结反霸与“三个世界”划分战略理论
1、“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形成
( 3) 1974年 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2、“三个世界”理论的特点
△ 基本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主张以经济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
3.,三个世界”理论的意义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使世界反霸权主义的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 毛泽东关于国际局势及其变化的科学论断,
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 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
(二)导致曲折和失误的原因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1,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
2、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 一 ) 为什么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八七年,
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
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邓小平文选,第 3卷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加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
我们现在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最基本的要求 。
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
( 一 ) 为什么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 不清楚的认识表现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自己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来自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体制模式
,纯,
,统,
,快,
,斗,
,均,原因分析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过去我们幵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概念的提出到明确的概括
“社会主义是一个好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90年代初)
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 1985年 8月 )
,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1985年 4月)
,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
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1986年底)
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视频: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和特点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 本目 标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的特点,
第一,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二,在目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第四,在动态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本质与特征的统一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用了 五个动词
,解放,
,发展,
,消灭,
,消除,
,达到,
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 ——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实践意义 ——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政治意义 ——在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 )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三 )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第一,发展是绝对的,是社会主义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第三,发展是事关大局的问题。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① 发展要有新思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② 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通途。
③ 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空间。
④ 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论断的提出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依据一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揭示人类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钥匙。社会主义发展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依据。
(三)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先进的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其核心是高素质的劳动者。
或者说,先进生产力是新的、效益更高的、更有益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产力。
(四)党始终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途径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重要论断。
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落实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大战略,在实施这个战略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来的。
(二)科教兴国含义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三) 如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一是 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
(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2)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六、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思考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